马克思中国化论文通用4篇
【导言】此例“马克思中国化论文通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马克思中国化论文【第一篇】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 结合点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从此马克思主义一直引领着中国共产党取得了全国革命的胜利,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到今天的党和国家的建设。一个外来思想何以能够对中国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带领中国人民翻身做主,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让中国成为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当之无愧的老大哥。其实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并与中国传统文化很好的结合起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来看,蕴含着极其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理论成果,其本质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而思想的形成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它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历史是必然联系的。以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前提之下,扬弃地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出发,肯定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而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孟子有“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本思想经过长期积淀,已内化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深深影响着中国知识分子。扬弃传统民本思想,提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以及“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价值观上有相通之处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价值取向模式“家、国本位”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的社会性”得观点是相通、相容的。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侧重于对家和国的高度关注,强调个人对家、国等群体价值的认同和无条件的服从,提倡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社会性,强调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和集体意识,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实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两者都认为个人归属于社会共同体,强调集体意识。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以民为本”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具有相通之处。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诸多的人本思想,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等,主张亲民、惠民、利民、恤民。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主张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先进生产力与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的“经世致用”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也是相通相容的。经世致用思想强调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并通过实践来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从孔子的经世致用一直到晚清的洋务学派,中国传统文化无不渗透着“躬行践履”的思想。马克思主义是以实践观为基础的科学理论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实践哲学。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理论与实践应保持紧密的联系。
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与马克思共产主义理想有一定的相似性
在《礼记・礼运》中有这样一段话:“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孔子的这段话,描绘了一个不分彼此,各得其所,没有争斗的“大同社会”。这种社会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历代仁人志士的理想。
共产主义理想是无产阶级政党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基本内容的奋斗目标,是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批判地吸收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成果,科学分析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真总结工人运动的实践经验而提出来的一种社会理想。关于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作了这样的概述:“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
中国的“大同”理想是中国人民对美好社会生活模式的一种设想。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与中国古代“有钱同使,有衣同穿,无人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大同理想是相通的。
参考文献
[1] 陈方刘。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蚌埠党校学报,2008(01).
[2] 李三平。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2).
[3] 何继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马克思中国化论文范文【第二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国民族文化;社会主义文化
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文化的互动是一项与时俱进的理论工程。考察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民族文化的历史互动过程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民族文化现代化的基础
和前提。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民族文化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特点相结合,包括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特点相结合以及与中国民族文化相结合。”它是一个动态过程,其中与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特点的结合属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中国历史传统和中国民族文化的结合则属于文化与文化的结合。因此,本文在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文化的历史互动时,把马克思主义直观地称为马克思主义文化,它不等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中国民族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还包括中国现代文化的民族性部分,虽然经过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改革开放等严厉批判,甚至有的被全盘否定,但延续几千年的儒家文化深有底蕴,有其生命力顽强的一面,因此,中国现代文化的民族成分没有丢,不等于西方文化,也不等于经典马克思主义文化。
二、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民族文化的互动形式
“互动”是一个体现辨证过程的词语,互动的双方相互转化、相互补充。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民族文化的互动形式体现在:
(一)赋予马克思主义文化民族化的存在形式和实现中国民族文化的理论化
马克思主义是起源于欧洲的,必须用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社会心理和表达方式、为中国人所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来解释,使马克思主义为广大中国人民所理解和接受。同时,中国民族文化还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提高理论水平。因而,马克思主义文化的中国化不能说是“马克思主义封建化”或“马克思主义儒家化”。
(二)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文化在内容上的衔接和补充
马克思主义文化和中国民族文化同是对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实践经验的总结,二者必有属于人类文明共性的可以实现衔接的相似相通之处,此外,还要用中国民族文化中进步的仍然富有生命力的内容来补充和丰富马克思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民族文化的互动历史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在与中国民族文化的互动中实现新发展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批判继承中国民族文化的精神品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既有原则的继承性又有灵活的创造性,实现马克思主义文化在中国的新发展。
1、弘扬中国民族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传统,树立解放全人类的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是保持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得以持续几千年的不竭动力和凝聚力,与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的思想具有相通之处,即顾全大局,以长远利益和共同利益为重。在国难当头的近代,中国先进分子在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的鼓舞下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确立了解放中华民族和解放全人类的共产主义崇高理想,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结合起来,为中国和全世界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而奋斗。从此,共产主义伟大理想成为中华民族独立富强的民族动力。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审时度势地组成统一战线并制定近期目标,向着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迈进稳健的步伐。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根据革命斗争的需要制定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20世纪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遭到重大挫折,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重新考察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性质指出“我国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增强社会主义建设力量,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步入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道路。21世纪初,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相当成就的前提下,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规划,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在国内国际空前繁荣发展的当前提出了建设“和谐中国”、“和谐世界”的理论。
2、扬弃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本位特质,加强共产主义道德建设。高度重视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虽然它某些方面有些过激,但其道德本位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的中国化影响巨大。它强化了中国各族人民对国家的主体意识和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使中华民族能够摆脱屈辱的历史,走向繁荣,实现复兴。中国共产党扬弃传统道德本位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独特的思想道德建设主张。在革命年代,保持高度一致的思想觉悟和高扬共产主义道德是现实的需要,十分注意党风建设,对革命人民进行集体主义精神改造,加强统一战线建设,要求革命个体通过在革命实践斗争中不断改造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从而达到无产阶级的思想境界,树立共产主义道德思想,摈弃传统文化单纯依靠个体的道德内省来提升人格境界的思想路径。但在和平年代,建设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主题,社会的主要内容变为各个要素的协调发展,在保持整体发展的前提下,还得遵从各个要素的个体发展。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邓小平更是一贯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知道方针,将“依法治国”和“以得治国”结合起来共同治理国家,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3、批判继承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形成新时期的人民群众理论。中国古代文化素有民本思想,从《尚书》记载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观念,孔子的“仁政”学说,到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唐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君民关系等,形成了中国古代较为系统的民本思想。通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民本主义成为中华民族安邦治国的政治哲理。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学说为理论基石,批判了古代民本主义“封建王权本位”思想的历史局限,发扬了进步的重民思想,行成了人民群众的理论,以广大人民的利益为重,使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伟大成功。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开展大规模的土地运动,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使农民的经济地位发生根本变化。邓小平重视民心向背,时刻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反复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迅速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满足人民的合理政治要求;坚定不移地促成国家统一,实现了广大人民民族情怀的热切期盼。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了党和人民的情谊。关心弱势群体和实行新农村建设,力争从源头上解决城乡差距和贫富悬殊,实现全体人民的利益愿望,加强了全社会人民的团结。
4、理性追求中国古代大同社会的理想,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再由科学变为现实。自由平等是全人类追求的共同理想,在西方,空想社会主义者描绘了像“乌托邦”和“太阳城”式的理想王国。中国传说中的尧、舜时期,是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礼记》中的《礼运篇》很精辟地描绘过大禹以前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清末康有为的《大同书》;伟大的民主革命领袖孙中山也题词“天下为公”。历史上的这些对社会形态的美好愿望只能是一种奢望,直到马克思、恩格斯把空想社会主义变成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先进的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才把对大同社会的理想追求变为现实。纵观中国的革命和斗争历程,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中华民族追求理想社会的执着精神为动力,从农民土地所有制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宏伟构想,一步一步实现华夏民族的社会理想。
(二)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的指导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现代价值体系
近代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境地,是民族自觉促使中国人找到了救国的真理――马克思主义,在其指导下使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在紧张、残酷的战争环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经世致用”传统的融合是必要和可行的,但因此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过于注重实用,而忽略了文化的全面整合交流要求,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工具理性而忽视了其价值理性,影响了二者互动的广度和深度。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文化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核心,中国几乎所有的文化领域都在理论层面上经过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验证和改造,它还是中国广大群众的科学信念、生活评标以及口头说辞,毋庸置疑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价值的主导,其价值指导作用已发挥得比较全面和深刻。
在21世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的价值理论指导作用的发挥,要求它与中国民族文化的融合还必须达到一个新的高潮和发展阶段,才能适应中国新时期的发展要求。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文化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来统领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中国国家意识形态的旗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当然也是社会主义文化继承和创新的指导。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这一特质决定了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化继承与创新中的指导,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来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保证和谐文化的健康发展;二是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当然,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不能只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而没有个体的生动的百花齐放的内容,社会主义文化要求有比资本主义更加多姿多彩的内容,尤其不能丢弃中国民族文化的根基。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与中国民族文化的融合互动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问题,直接影响着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只要我们能够本着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对待马克思主义文化和中国民族文化的互动关系,相信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会取得更大的胜利。
参考文献:
1、汪青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黄景芳,刘景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封建化”吗?[J].高校理论战线,1992(3).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第三篇】
摘 要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在它的带领下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而后又促使中国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的经济迅速腾飞、制度的不断完善等。马克思主义是当代大学生的路标,是其动力。马克思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武装大学生的思想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为先进的中国人带来了一丝曙光,它指导了中国革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我们应深刻的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简单点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一步地与中国具体实践、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化相结合起来,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表现在这三个方面:
第一,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现阶段的中国革命、发展建设和社会改革的现实问题。随着西方国家的侵入,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东方大国。中国的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绝大部分,因此封建的经济和文化占主要地位,由于经济和文化的特殊原因产生了很多特殊且复杂的问题,这就启示我们靠照搬马克思主义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经验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因此我们应该用辩证法的观点学习马克思主义,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该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具体方略。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的革命、发展建设和改革的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我们今天的中国是从旧社会的中国的发展过来的,同时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因此我们不能与历史相背弃,我们所应该做的就是总结过去的发展的经验,从而批判的继承这一份宝贵的遗产。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大国,积淀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历史经验,我们应该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认识到我国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创造出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同时我们要了解和懂得我国历史的状况和社会的状况、我国的发展特点以及我国社会的发展规律。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会建设的实际经验更好地结合起来,一方面要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另一方面又要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用于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的基础上。这也是特别强调的“要使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马克思主义是由西方国家传入中国的,要想使我国人民更好的接受它,并为我国使用,那么先进的中国人就应该寻找一种能让我国人民接受它的方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照搬也不全部是中国文化,而是两者的兼容,总的来说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的过程。因此要想让我国人民接受,马克思主义文化就应该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汲取营养为我所用从而促使其自身的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产生了丰厚的历史成果。主要是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政策和策略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党的建设理论。
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历史和现实的考验下,在与中国的具体情况结合下,形成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由于全党坚持贯彻思想,中国共产党才取得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那时,是我们党发展的困难时期,我们党面临由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组成的三座大山的围追堵截,依旧带领我们冲破重重阻碍,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功的建立。建国之后,我们的社会进入发展转型期,在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发展过程中,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成功的开辟出了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奠定了制度基础,同时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围绕我国当时的一系列问题所提出的,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像邓小平讲的“解放思想就是思想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事实求是主管和客观相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由于当时的社会发展已经到了一定程度,市场经济的提出,面临着“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的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确立了邓小平在党的领导地位,同时将我国发展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从而促使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党的十五大的召开确定了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且写进了,在邓小平的领导下,我国实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改革开放为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关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问题,由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在建国初期遭受到“”严重的摧残,因此在粉碎之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之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法制的发展,正如邓小平所说的“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具体产物,都对社会主义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当今世界可谓是经济全球化、思想多元化,当代的大学生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因此我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将直接关系到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应该加大力度促进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同感,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应该与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联,改变人们普遍认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高高在上的理论看法,从而更好的引导大学生积极投入社会实践。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该更好的学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改变我们已经处于定型的思想观念,从而更加坚定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更好的让我们当代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个人理想并为之奋斗。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当代大学生应该明确自身的价值做一个真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无论在学习中还是日常的生活中我们都应该起到四有青年应该做到的模范带头作用,在我们日后的生活中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707.
[2][3]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364,168.
马克思中国化论文范文【第四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探索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在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和发展,并赋予鲜明的中国民族形式。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践突出了下列几方面。
一、理论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被广泛地应用于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各个领域。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于对中国社会性质、各阶级状况和时代特点的分析,提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建设人民军队和依靠人民群众进行人民战争等战略思想和理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运用于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分析,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发展战略等理论。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原理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运用于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提出了“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表现。
二、方法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把科学的世界观转化为实际工作中的思想方法、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种突出表现。同时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化为实际工作中的正确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鲜明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日益紧密的结合。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实践的观点和群众的观点结合起来并运用于指导实际工作,形成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和“集中起来,坚持下去”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可以说,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普遍原理化为实际工作中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所形成的许多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贡献。
三、群众化
马克思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广大劳动群众争取彻底解放的思想武器,然而要使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度抽象的理论真正为广大群众所掌握,变为他们的思想武器,需要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通俗化和群众化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群众化的大师。他善于运用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优秀成果去表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去通俗地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刻道理,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东西。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他不但身体力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还大力培育了我们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从而大大加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群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表现形式。
四、实践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其最终目的是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变为现实。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是世界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彻底解放的锐利思想武器。从民主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一直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思想和行动的指南。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变为现实,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根本要求和最高表现形式。
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必须大力倡导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加强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哲学思想的研究,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推进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