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教学实录 教学实录怎么写(通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43997

【导言】此例“教学实录 教学实录怎么写(通用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推荐教学实录(推荐【第一篇】

老师应该把课堂这个大舞台交给学生,让他们有机会吐露心声,让他们无拘无束的说。

(一)自由说。

对文中自己最感兴趣的句或段让学生各抒己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原因。例如:《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感人之处有许多,我让学生说自己最喜欢之处。学生说最喜欢第一自然段,因为"我"因瘫痪,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对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失去信心,砸东西,可是妈妈却忍受了这一切,她不但没有怪"我"还等"我"恢复时说要带"我"去北海看花。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第二自然段,因为那里写出妈妈再一次的要带"我"去北海看花,几乎是在央求"我",妈妈之所以央求"我"是为了让"我"开心呀!有的同学说,我最喜欢最后一个自然段,因为,妈妈虽然离我们而去,但是我明白____的话,懂得珍惜生命和妹妹一起面对生活的困难,勇敢的活下去。也有的同学说,喜欢文中的五,六两个自然段,因为这里讲了"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这样".说明妈妈有病,且因为过度的操劳,病已十分严重了,这不都是为了我们儿女吗?还有她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也正体现妈妈在生命垂危时还挂念着自己的儿女该怎么办,根本都没考虑自己,这就是母爱。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他们的感受是真实的都说出来吧!

(二)补充说。

对于觉得有更深入的内容需要袒露的同学,也可以给以补充说,如:《秋天的怀念》一文的教学中,有位同学站起来补充说,自己也很喜欢最后一个自然段,原因是作者写了后来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开得烂漫,作者写菊花这种能在寒风中开放的花,就说明菊花能战胜恶劣环境,依然开放,自己也要像菊花那样,与生活中的困难斗争,勇敢活下去。再如:《地震中父与子》一文的教学中,有位同学说,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赞扬父亲在危难中坚持不懈地寻找儿子,终于把儿子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父爱是伟大的。另一位同学补充说,我认为儿子也是值得赞扬的,儿子在灾难中先让父亲救出同学,这种精神也是了不起的。教师把他们说的话综合起来说,这就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三)异样说。

对同学的看法有不同体会的学生可以说说自己的见解。说出来,感染其他没有发觉的学生。如:《秋天的怀念》最后一个自然段,有位同学说,在妈妈离开后的日子,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看到"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觉得作者写菊花的淡雅,高洁,热烈而深沉,这就正如她的母亲对子女那种纯洁高尚,无私的感人挚深的母爱。听了这个学生的独到的见解,我很震惊,在我翻阅的许多教学用书中都没有提到这一点。学生却从读文中感受到了,这也许就是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中所寄托的感情吧!

(四)选择说。就是要让没有发言的学生,对学文过程中你比较赞同或欣赏的说法,做有选择性的重说,旨在辅助差生。学生的差异是存在的,对于阅读不够深入的学生,往往是能找到自己喜欢句,段。但却说不清自己喜欢的原因,没有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当他或她听到同学所说之后,再来用语言表述哪怕是重述,也是有益的。多次的磨合,这种差异就会日趋减少。

让学生人人都说,人人都有体会,人人有收获。改变了课堂教学以往情形以教为主,以学为辅,变学生被动学为主动学,以动带静,以优促差,全班同学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更高了。文章中重点,难点在学生无拘无束的说的过程得以消化。更重要的是语言表达能力在师生间,生生间交流过程中得到提高,何乐而不为?

推荐教学实录(推荐【第二篇】

化学学科知识体系庞大,知识点多且分散,学生若不亲自动手梳理主干知识、整理要点,单靠有限的课堂时间难以保证细致、全面的复习,同时没有学生的广泛参与也难以保证良好的复习效果。针对以上情况,第一轮复习阶段实施学案式复习模式。第一轮复习的特点是以课本为中心,落实“双基”,构建学科知识结构。将每章所涉及的知识点设计成填空、图表并以作业形式布置下去,学生依照课本即可自行回顾和整理其内容,我通过收查作业、课堂提问、课堂测试等手段落实情况。经过学生的自主复习整理之后,课堂上我所做的是点击要点、解疑答惑、拓展深广度。这样做节省了时间,解决了有限的课时与繁多的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既保证了课堂容量,又确保了教学进度。

一轮复习重要的是准备复习学案,这项工作其实难度是很大的,因为新教材的知识体系和旧教材完全不同,所以对xx 年的复习提纲需要进行很大的改动,前期工作是高二上来的几位老师完成的,我参与了提纲的后续编写,由于对教材不熟,我将新教材几册书利用假期仅有的时间通读了一遍,其实无论在哪个年级教学,对教材的整体把握还是非常必要的。

一轮复习除了用好提纲,练习册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选择的是侧重基础的《步步高》,针对xx年高考的难度也相应的增加了一轮复习的深广度。14年高考试题一出炉,我们很庆幸复习导向的正确性,这也是高考取胜的关键因素。

20xx年化学试题难度与20xx年相比难度有所下降。全卷试题以能力立意为核心,注重对能力的全面考查,试题情景与设问注重知识与能力的融合,充分体现了三维目标。选择题部分中等及以上程度的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但非选择题计算量比20xx年增多,这样学生在整个答题过程中用的时间就会长些。主观性试题与20xx年一样,强调了化学学科内的综合能力考查,对考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26题无机框图推断题涉及到化合物黄铜矿(cufes2)是现教材没有出现的内容;28题第(5)小题,液体体积v字母较多,使学生难以抓住在保持氢离子浓度不变的条件下改变硫酸铜浓度对氢气生成速率影响的问题分析;选修题36第(4)、(5)小题涉及计算,在学生紧张的考试中容易出错;选修题38题的有机题,合成路线中烯烃与苯的加成、芳香烃的氧化、苯酚与酮的反应等是现教材不要求学生掌握的,这几道题对中等以下学生而言,失分的几率很高。27题、28题相对比较简单,实验原理和实验装置来自教材内容,但高于教材,设问新颖,全面考查考生的实验设计,分析能力。

对考题的研究是复习备考的另一重要环节,今年由于领导的信任,我入选为出题组成员,这不仅锻炼了出题能力而且对考纲的深入研究和高考命题方向的把握促使我要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试题的质量,对我个人而言是难得的机会,我不辱使命,每次的命题效果非常好,得到了同组老师的肯定。

要想将学生从茫茫题海中解脱出来,教师则必须深入题海潜心研究,抓特点、求新意、寻变化。先从大量的习题中选题,再精选,工作量很大,有时关于这一部分的习题需要去做两三本的书,更不用说套题了,这样做虽很辛苦,但选出的题目难度适中、针对性强,达到较好的训练效果。

从14考题看,传统常规考题仍然应该作为训练的重点。另外还根据考情的变化对试题及时更新,保持题目常考常新也是必要的。

首先,“回归教材”。认真重读教材,寻找“弱区”和“盲区”,如教材中的数据、图象、图表及习题等,经过整理来指导学生看书、复习。

其次,“回顾错题”,发挥“错题本”的功效。在备考复习过程中,注重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培养。让学生建立“错题本”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有错必究,及时整理,随时记录,一年下来,每个学生都有一本厚厚的“收获”。学生在此过程中培养了严谨的学风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从中体会知识的积累过程。考前让学生翻阅自己的错题本,理清思路,总结经验,防止重犯,一改过去“不知所措”的考前状态,使考前的复习效率得到保证。

(1)关于回归教材。

高三最后的复习阶段都是回归教材,但每年到最后时间都非常紧,另外部分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如何引领学生回归教材,我认为必须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教师和学生的意识问题,二是有效的操作问题。今年我们将回归教材的时间调整在一轮复习之后,我认为对高考成绩的提升应该会有所帮助。

(2)关于试卷讲评。由于工作繁忙,考试卷能全批,但我总觉得总结分析不够,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准备环节:①记录答题情况,统计答对率; ②找出错解原因,将问题归类。二是讲评环节:①巧妙公布成绩;②讲评要有侧重:侧重错误原因的分析,侧重思想方法的建立,侧重解题思路的优化,侧重解题的准确性和规范性。③讲评要让学生参与。三是巩固、反思环节。

总之,在一年的复习备考中,我努力完成本职工作,与高三组老师精诚合作,尽心尽力,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夯实基础,注重学生能力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这些使我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当然也有不足,比如学困生的辅导方面,化学实验的教学也应加强。

优美的教学环境,互助的教学群体,和谐的干群关系,向上的学习氛围,这些促使我不断进步,我将在xx0中学这片沃土上辛勤耕耘,勤恳工作,为xx0中学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推荐教学实录(推荐【第三篇】

师:到这里来上课有什么变化?

生:场面大、人多、地方大、老师变了

师:谁没有变?

生:同学

师:我第一次来嘉善很想去一个地方,知道是哪里吗?

生:猜不到,

师:自主揭晓答案:小树林。并问哪里有?接着老师请一名学生上来在黑板上画一个小树林,再画一个大树林。

然后又请一名学生上来在黑板上画一个田野,要求画得大一些,广阔点。

最后,老师说:张老师来造一座房子吧。(拿起粉笔画了四条线,简笔画的房子。)并在黑板上写下守字,对学生说:字里也有房子,宝盖头就是房子,那么下面的‘寸’表示什么呢?(学生不得解)

师继续问:守为什么是宝盖头加寸呢?守住一个房子需要什么呢?并且在房子里画了一只简笔画的手。

生:寸步不离,手寸,就是用双手保护家园的意思。

张老师的课前谈话设计精心,看似不经意地提问我第一次来嘉善很想去一个地方,知道是哪里吗?来引出小树林,通过让学生画小树林、田野、房子,初步搭建起今天学习的板书,于无痕处见有痕。而对守的教学体现了小学语文字词教学中字理析词的理念,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课未开始便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很新颖、独特。

一、听故事,理解题意

1、出示寓言,指名读。

师:喜欢听寓言吗?今天学一个与守字有关的寓言生:守株待兔。

师板书补充课题,再指名读,最后齐读。

在教师板书的过程中,因黑板的晃动写得较慢。但老师非常机智地对学生说:黑板看到我们小朋友看得很认真,所以一直在点头呢。语言很幽默,使学生更加认真地看老师板书,显示了教师的课堂机智。这样的机智化解在后面的教学中多次出现。

2、师:听过这个故事吗?你最早是怎么知道这个故事的?

生:从书上看的、听妈妈讲故事、老师读的

师:有没有做梦梦到的呢?

生:学生笑而摇头。

师:古代有个大思想家叫韩非,他经常看到周围的事或做梦梦到什么就写下来。(课题下板书韩非。)

3、师:我们应该怎么读故事呢?

生:要有感情、有力、大声、朗读

二、读故事,概括复述

1、自读故事,认读生字词语。

要求:4分钟时间大声读故事,把故事读通。(板书:通)读完一遍用一根手指头表示,读完两遍就用两根手指头表示,读完三遍就用三根手指头表示&&假如手指头不够用怎么办?那就用下面的吧。

学生初读故事的时间,老师给足了4分钟,读得尽心尽力。

2、再读故事,找找哪里生字最多最难读。

学生读完后,老师进行朗读遍数的统计:读完4遍的请举手。读完三遍的请举手。大部分学生都能读完3遍,最多的学生读了五遍。

3、出示句子,指名读。

句子: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

师:这句话生字多,怎样读准呢?

指名读句子。

师:此用什么好办法记?

生:跟比差不多,还有些。

教师拿出一些白纸,说:这是一些纸。然后他丢掉一些,再丢掉一些,最后只剩下一张纸,说:这些纸此张纸。理解从此

师:课文中的从此,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生:古时候。

师:古时候的这个人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生:从捡到野兔之后。

这一环节,我认为教师的引导非常无痕又巧妙,其实学生原本回答的古时候与理解从此可以说完全不契合,但教师很自然地再问古时候这个人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多么机智啊,简简单单就化解了一个小小的危机。

师:这些生字,你有什么办法记呢?(建议学生可以编儿歌来记。)

生:锄就是铁来帮助你来挖土。(师:古人造字很有意思,真有办法啊。)

生:撞就是撞倒。(师:你组了个词,也行。)

生:撞就是儿童出生用手爬。

生:桩就是一个木加一个庄稼的庄。

生:树就是木+对。

学生逐个分析了字形后,再齐读句子。

4、了解句子与题目之间的密切联系,进行概括性复述。

(1)指名读上面的句子。

师:你有没有发现题目的意思?

生:兔就是野兔。

生:待就是等待。

生:株就是树桩。

(师在田边画了一个树桩。)

师:四个字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生1:守着木桩等着兔子来撞死。(师建议把木桩改成树桩。)

生2:种田人守着树桩等待兔子来撞死。

(2)师:再加上起因、结果呢?

生:种田人有一次捡到一只野兔,于是就天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结果他田里的庄稼全完了。

师:用简单的话把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了。大家各自试试。

(3)情景说话,对故事进行概括性复述。

师饰演正在炒菜的爸爸,请一女生饰演女儿,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说故事,感知人物形象

(一)生再读故事,要求:读出表情来。(板书:表情)

1、出示课文第1自然段,生读,思考:他是怎样的表情?

生1:他是高兴的。(读)

生2:他是惊讶的。(读)

2、理解窜(字理析词)。

师:窜可以换成什么词?

生:冲、跑。

其中跑字是教师在学生说出飞快后,引导学生得出跑的,这个地方,我也认为教师的引导很机智。

师:窜是什么部首?关注穴字头,知道穴就是洞的意思。

出示窜的汉字演变过程。(略)

(二)生再读故事,要求:读出想。(板书:想)种田人在想什么?

1、读课文第2自然段,思考:种田人在想什么?

出示句子: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

师:从哪个词读出他整天在想什么?

生:每天,就是一直的意思,不是偶尔的。

师:他就这样不想劳动,却想有收获。

生:这叫好吃懒做、不劳而获。

师:这时他是什么表情?

生:乐滋滋的。(读句子)

师:滋是什么旁?种田人拎着这只又大又肥的野兔流下的是什么?

生:口水。

师:两个滋连在一起,那口水就流下一大片了。

指名读。

学生越读越好,乐、馋的感觉都有了。

师:他还会怎么想呢?只有什么样的人才有这样的想法呢?(不劳而获)

2、出示获进行字理析词。 出示:获获(禾+蒦huò)

获(犭+蒦huò)

通过艹、犭了解演变过程。

师:他有没有去种田?

生:没有。他丢下了锄头。

师:是叫他下岗,还是他自己辞职啊?

生:是他自己辞职不干的。众人笑

四、想故事,明白寓意

(接上)生:他一不做二不休。

师:是啊,他一不做二不休,就专门坐在那里干什么呢?

生:等野兔。

师:这样的人你喜欢吗?

生:不喜欢、讨厌、嫌弃

师:对这个种田人,你是什么态度呢?

生:批评、他真懒惰

师:在生活中,很多东西要丢弃的。(板书并教学丢字,上面的撇就是丢弃的意思,下面是个去。)也有一些东西是要守住的。(板书并教学守字。)

下课。

由于时间的关系,课结束得有些草率,与原本的预设也有较大的出入。

四、想故事,明白寓意

1、再读故事,想想:种田人毛病出在哪里?你怎么劝说。

2、创设情景:怎么劝说种田人?

3、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

思考:怎么用寓言故事来劝说。

五、写字

1、看帖:分析守、丢的字形与位置。

2、练习写字。

3、评价结果。

听课感受:张老师的课上得很别致,尤其是字理析词的字词教学,让我们耳目一新,也听得津津有味,看得惊喜连连。这样的教学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是非常可行的,也很有意思,相信能牢牢地抓住孩子们的目光和心理,值得好好学习与研究。

附课文

古时候有个种田人,一天,他在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不知怎么的,它一头撞在田边的树桩上,死了。

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儿力气,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他乐滋滋地走回家,心里想: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

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再也没有野兔来过,他的田里已经长满了野草,庄稼全完了。

推荐教学实录(推荐【第四篇】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小学语文教学充满了新的活力。这当然是件大好事。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大家对新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到底怎样去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众说纷纭,使人有种无所适丛的感觉。许多观点虽然很独到,很新颖,但操作起来,好象又很不好把握。尤其是透过听一些课,隐隐觉得我们此刻的语文教学开始走向新的极端:一味的课堂对话,一味的强调读和感悟。这,是不是必须就是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式呢?像这样教学,能否到达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我认为,像这样去教语文,如果用辨证法来看,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窃以为,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千万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千万不能忽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如果离开了实事求是,离开了全面地看问题,离开了变化发展地看问题,把什么都来个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需要与时俱进,但绝不可抛弃!尤其要全面地遵循它们所揭示的教育教学规律。

所以,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尽力使学生具备以下基本素质是十分重要的:

1、习惯好。即具有各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务必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努力从多方面去用心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尤其要指出的是,培养习惯,正面引导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务必带有强制性。这样一说,好象同”以人为本“的理念相悖。其实则不然。笔者认为,真正的”以人为本“,并不完全是课堂上的热热闹闹,一味的顺从和迁就学生,必要时,还需要有教师意志的左右。因为,我们要为孩子的未来着想。那,才是”以人为本“最本质的含义。

对于小学生来说,以下八个方面的习惯首当其冲:

一、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的习惯;

二、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

三、勤于动手、动笔、动脑的习惯;

四、大胆、大方、大声说话,说普通话习惯;

五、爱惜书本文具的习惯;

六、好问的习惯;

七、在合作学习中用心参与的习惯;

八、规范、整洁写字的习惯。

培养习惯,要悉心引导,严格要求,点点滴滴到位。举例来说,培养学生的写字习惯,要让学生写一笔好字,就务必要求有必须速度,务必规范、整洁地写字。务必经常主动习字。习惯是具有迁移性的。还是以写字习惯培养为例来说,在历时数年的”土家族聚居区农村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实验“中,笔者发现,良好的写字习惯就具有极强的迁移性。学生把规范整洁地、有必须速度地写字的良好习惯养成了,其他习惯:如爱惜书本文具,学习细心认真,一丝不苟,学习讲效率,讲质量、求速度等等也跟着上来了。

2、热情高。即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学习语言文字的活力。笔者认为,某种好处上说,语文是一种活态的,有生命的现象。更赞同一种观点,语文课堂要成为生命成长的课堂。所以,离开了学生的感情——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感情,语文课是无法上的,至少是无法上好的。尤其在学习语文过程中,需要学生的真情和活力的投入,这样才有利于语文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落实。也就是说。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务必进入“主角”,我们常说的:不动感情不读书;拒绝伪读等等,其实就是讲的这个道理。这方面,需要引导,需要熏陶,需要结合习惯养成教育来培养。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让孩子同语言文字伤了感情。这一点并非危言耸听,这种可能随时都可能发生,如: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反感;机械重复的抄写;教师对学困生的歧视等等,都可能导致这种后果。很好理解,试想,如果学生看了课表,某节课是语文,眉头都是皱的,语文课还怎样上?笔者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学生对语文的情,来自于趣,要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有兴趣,对完美生活充满热爱和向往。一旦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感情自然也就产生了。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求知欲有了,主动性强了,对教师的严格要求也能充分理解,并按教师的要求去做。教学效果自然好。最关键的一点,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爱,对语文学习的活力,都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爱。有种提法,笔者很赞成:用让大爱温暖课堂!

3、会读书,即具有各种基本的读书技能。

一、学生要会朗读,要动情地读书;

二、学生要会默读,要能做到默读中注意力集中,不动指、不动唇、不回视,抓住主要资料等;

三、学生要学会快速读和略读、浏览。

四、学生要学会在读中思考、质疑、解疑,学会在读中圈点、批画。会读书,自然最首要的就是要求掌握必须数量的字词。还有课外阅读量的到达。(课外阅读量,课程标准有个“不少于”的界定。应当说,这只是个保底的要求。)这些,就应当说是个死任务了。当然,不一样年段有不一样的要求。

从更广的视觉看,会读书,说到底是会学习。即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训练方法。学生要经历超多的语文实践活动,才可能学好语文。新课程不再提语言文字训练,但训练肯定还是要的。是必需的。语文实践活动,总得以训来年为基础。某种好处说,实践何尝又不是一种训练?所以,要从听、说、读、写;从字词句段篇的学习上,从合作学习上,从收集资料,处理信息上,透过指导,让学生习得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并主动去运用,构成习惯,学生将受益无穷,有的将是终身受益。

尤其是要在读书中,逐步使学生构成较敏锐的语感。即基本的感悟语言的潜力。学生仅有具备了必须的语感,才可能学好语文,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语感的培养,当然首先靠读,但教师的引导,进行一些有意思的训练也是必要的。笔者在平时,常用讲幽默、笑话、俏皮话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来观察学生的感悟语言的潜力。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语感训练方式。诚然,光靠这种方法来训练,远远不够。还要采用其他多种多样的方法,如读议古诗和课文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展开联想,想象等,总之,要多方式、多层次。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243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