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山中访友》教学实录(通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40808

【导言】此例“《山中访友》教学实录(通用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山中访友》教学实录【第一篇】

王伦俊    青岛第四十一中学

教学目标 :

1、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 品位精美的语言,揣摩作者的感情。

3、 联系现实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设想:

本单元为我们展现的是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展现了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因此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品味优美的语言,揣摩作者深厚的感情,从而陶冶学生爱美的心灵,锻炼学生发现美的眼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更加关注自然和环境,是本单元教学重点,也是本文的重点。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法、讨论法

教学仪器:      多媒体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新课:

同学们好!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长期待在城市里,远离了大自然,有没有一种被困在笼中的感觉?(有) 想不想到大自然中去放松一下心情?(想)那么今天我就领着大家走进大自然,到山中去拜访一些朋友吧。我们一起学习李汉荣的《山中访友》。

(板书:题目、作者)

二、 明确目标:(彩屏显示)

齐读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品位精美的语言,揣摩作者的感情。

3、联系现实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

三、 整体感知:

1、 正音: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彩屏显示)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学生试读,师生纠正,学生齐读)

幽径(jìng  )   唱和(hè  )   湛(zhàn )蓝  栀(zhī )子

玄(xuán )奥    清澈(chè )   禅(chán)心  犬吠(fèi  )

憔(qiáo )悴( cuì )     树冠(guān )  凝(níng )静

2、 范读:(同时出示问题组)

由教师或朗读最好的同学配乐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激发学生的感情。听读同时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   1、“我”主要拜访了哪些“朋友”?

(彩屏显示)  2、这些“朋友”各有什么特点?(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

3、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3、 自由朗读:

带问题大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再次感知课文内容,揣摩作者感情。为思考、回答问题做准备。

4、 默读、思考、讨论、回答:

第二问题有一定难度,可让四人小组讨论回答。

讨论归纳:(彩屏显示)

早晨:(德高望重的)古桥    (青翠的)树林

(洁白的)白云       (雄浑的)瀑布

(明镜般的)的山泉      (小诗般的)溪流

“我” 热爱

自         (玄奥的)悬崖        (清纯的)云雀

然          (慈祥的)老柏              :月夜

5、 师小结:

文中作者将大自然当成亲密的朋友,跟他们互诉心声,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板书:“我”热爱     山中“朋友)

四、 研读与赏析:

在整体感知基础上共同品味精美的语言。以学生的品味为主,教师贵在引导。(主要从词、句的写法,及其表达的感情等角度引导)。以四人小组共同品味精美片段为例,让学生掌握品味语言的方法,再由学生自主寻美、品美,达到学以致用,最后教师归纳本文写作方法。

(一)、共同品美:(四人小组研读第四自然段)

1、 出示问题组:(彩屏显示)

1、 作者描绘了一幅什么景?

2、 你认为哪些语句写的美?说说你的理由。

(可以从写法、作用、及表达感情等角度体会)

3、你能运用想象,描绘一下这富有诗意的画面吗?

2、齐读:带着问题齐读第四自然段。

3、小组讨论、回答:

师引导归纳:(彩屏显示)

树——打手势(迎风招展)     拟     亲切

大    鸟——唤名字(鸣叫、嬉戏)    人—— 生动

自    露珠——交换眼神(晶莹剔透)  化     形象

和      然

谐              脚——根须           想       童真童趣

头发——树冠               ——

美   “我”    手——树枝            象       浪漫色彩

思想——树汁

4、想象描绘:

学生用生动的语言自由描绘,然后教师展示自己描绘的内容:(彩屏显示)

教师描绘:我走进宁静而神秘的树林,被那优美的景色深深的吸引:那青翠的树枝迎风招展,探出头来,像是在跟我招手;树上美丽而又顽皮的鸟儿们在欢快的鸣叫、嬉戏,像是在叫着我的名字,欢迎我的到来;一缕阳光透过树梢,照在亮晶晶的露珠上,那露珠更显得晶莹剔透,像是在跟我调皮的挤眉弄眼,跟我交换眼神。他们不把我当外人,我能见外吗?我闭上眼,觉得我被他们同化了,不自觉的变成了一株树,也成了他们中的一员。

5、美读比赛:一男一女两同学进行朗读比赛(第四段),看谁读的最有感情。

(二)、自主寻美、品美:

师提问:1、文中还有哪些景写的美?你认为其中哪些语句写的美?为什么?

2、这些语句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你能否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1、 学生自由发言并朗读:

2、 师小结:(总结写作特点)

文章还有很多优美的句子,我们就不一一品味了。其实真篇文章都写得很美。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和拟人化的手法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画面。

五、 体验与反思:

由“我”与山中“朋友”的感情,感悟文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反思现实中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现象,进而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更加关注自然和环境。

问题组:

(彩屏显示)1、文章体现了人与自然一种怎样的关系?

2、生活中人与自然有哪些不和谐的现象?

3、假如你是自然中的一员,你想对破坏自然的人们说些什么?

1、 学生自由发言:

2、 师总结:我们应该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共同维护我们的家园,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形成和谐的朋友关系。我相信,这也是本文作者的心声。

六、 布置作业 :

1、 假若多年后山中环境发生了变化,你是山中“朋友”中的一员,请你向作者倾诉一下你的心声。或者以作者身份写《再访山中朋友》。

2、 研究性学习:写一份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调查报告。

(以你所在的城市或生活小区为调查对象。)

初一实习试讲课《山中访友》教学设计【第二篇】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开想像,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2.  在想像、朗读、写话中品味课文优美激情且富于哲思的语言,学习作者通过想象和拟

人等手法营造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的巧妙构思,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以及独特的表

达方式,并能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3.  感受作者亲近自然的童心童趣与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愫。

教学过程预设: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 出示课题:从课题里,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 听写词组,反馈

二。初读课文,读出“好朋友”

1. 自由读课文,圈圈划划:作者拜访了哪些朋友?对这些朋友,他又有哪些独特的感受呢?

2. 反馈:有哪些朋友?(板书:古桥   树林   山中的一切)

三。研读课文,品味“独特的感受”

(一)古桥 —— 德高望重

1. 出示图片,说说老桥的样子。

2. 这样的一座桥,在作者眼里,又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呢?默读第三自然段。

3. 交流:

· 第一个老朋友

· 德高望重

①    作者为什么会对老桥有如此高的评价,如此深的感情呢?看着老桥,他究竟想到了什么?再去读读这段话。联系课文里的词句来说说。

② 交流:

a.    你把多少人马渡过河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 月影。

· 体会:多少人马?哪些人马?  ·朗读,读出老桥的贡献之大。

· 体会: 弓着腰,俯身凝望

· 对话:水波漾漾,人影绰绰,老桥老桥,你寂寞吗?—— 朗读

浪花飞溅,河水奔流,老桥老桥,你快乐吗?—— 朗读

· 回环朗读:“啊,老桥…… ”

b. 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 感受对比的作用。

· 波光怎么变?泡沫怎么变?发现构词特点。

· 大自然里,还有什么也在变?怎么变?

③    你对这座老桥,这位老人,又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呢?换词

④ 朗读第三自然段

(二)树林 —— 知己

1. 对树林,作者又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呢?指名读

2. 交流

①  独特的感受:呼唤,交换眼神,知己(板书:知己)

②  何为知己?你有知己吗?为什么你把他当成知己呢?

③  独特的感受从何而来呢?补充资料

④  朗读

⑤  引读

(三)山中的一切 —— 朋友

1. 自由读第5自然段,跟山中的朋友打打招呼。

2. 排成小诗指名读。

① 引导发现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② 师生合作,配乐朗诵

3.  山中的朋友,除了文中描写的这些,还有谁呢?

4.  读写结合:

你好, 漂亮的蝴蝶  !  你扇动着鲜艳的衣裙,                        ?

你好, 漂亮的野花 !   你                  ,                      。

你好,                                                             ?

5.小结:此时此刻,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山中的一切,每个都是我的朋友!

四。课堂小结,延续“山中情”

板书:               山 中 访 友

古     桥             老 朋 友

树     林     情      知    己

山中 一切             朋    友

… …                 … …

物 我 相 融

初一实习试讲课《山中访友》教学设计【第三篇】

小巫

教学目标 :

1、知识能力目标:

*扫清文字障碍,老师进行正音、释义:幽径、逝川、青翠、湛蓝、禅心、波光明灭等)。

*有感情朗读课文,感知文章意境,找出所访之“友”具体所指;鉴赏文章的诗化语言,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引导启发,强调有感情地朗读,融入文本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提高学生人文涵养,在领略自然之美地同时,让他们知道尊重自然,珍视生命。

4、重点:理清文章思路,感知艺术特色,赏析优美文句。

5、难点:对艺术特色的讲解。

教学策略:

1、教法选择:启发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结合。

2、学法引导:学生自读,找出问题,师生探讨。

3、课堂组织形式:教师讲授为主,四人小组讨论为辅。

4、教具:多媒体、课件。

5、课程资源利用:模仿课文,写百字短文。

6、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及过程:

1、导入  新课:这个单元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都有围绕着一个明显的主题——四季与自然。对于长期生活在都市的你们来说,自然是有些陌生的,潺潺的流水、婉转的鸟鸣、幽静的山谷远离了你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的就是1篇关于自然的文章,我希望同学们在阅读体会完之后能够爱上大自然,当然文字的表现力是有限的,直观的感受还是你们真正走进自然。

2、板书课题并播示课件:《山中访友》。

3、提问:同学们能不能告诉我,在你们看到这个题目而没有阅读课文之前,你想到的是什么?或者说你期待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1篇游记;一段故事;写山中的朋友(猎人、隐居者、僧道等)……

4、(出示课件:“友”字的小篆字体)

提问:先撇开你们的想法,我们来看一个有趣的图片,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屏幕上的图画画的是什么东西?——爪子?树枝?

明确:这是朋友的“友“字的篆书写法,和现在的简化字相去甚远,从这个字里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古人的一些生活的智慧:两只右手并排相列,表示握手,老祖先从握手的象征意义里造出了一个“友”字,也就是我们“山中访友”的这个“友”。

4、讨论:从篆书“友”字的造字本义出发,我们来一个四人小组讨论:朋友之间应该以一种怎样的关系来相处?

明确:平等、诚信,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联系前面的《论语十则》: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5、(进入课文)好,现在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步履进入课文,看看,他和山中的那些“朋友”是否有你们所认为的那些关系?

6、朗读课文,找出作者的访问对象,指出他所要表达的感情。

明确:古桥——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归鸟;表达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7、扫清字词:(幽径、湛蓝、禅心等)

重点讲解:逝川——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弃昼夜。”

8、艺术特色的讲解部分

a请同学学们尽量找出文中的优美句子,特别是一些拟人比喻句,选出你最喜欢的,然后告诉大家你为什么喜欢它。

b理解艺术特点之一:景物的人格化。

*解释人格化——赋予无生命或者有生命无思想的事物以人的生命思想或行为。(不要求学生完全领会,但应该大体理解)

*结合古代诗词:“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我笑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贺新郎》。

*指出人格化的艺术效果:拉近了人与物的情感距离。

c重点分析:

*第三自然段写古桥时的人称变换之美。

*第四自然段对树的描写。(联系已学课文《童趣》和“庄周梦蝶”的故事)

——人格化的具体表现。

d理解艺术特点之二:时空想象的张扬。

*时间上:横亘古今,短到一瞬,长到“几百年”、“远古火山的爆发”。

*空间上:小到芥末之微的“落叶”“蚂蚁”,大到“苍天柏树”、“高高悬崖”。

8、研讨与练习:

小组讨论: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

明确:(结合“友”字造字本意)作者是个热爱大自然的人,他把自然界的诸多景物视为朋友知己,平等、真诚相待,尊重并赞美他们。

9、拓展:

“天人合一”、“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等主题。

10、作业 :

体会作者写作方法,特别是学习人格花手法和诗化语言,选择自己身边无生命或有生命无思想的事物,和它对话,进行心灵沟通,写1篇150字左右短文。

作者邮箱:

初一实习试讲课《山中访友》教学设计【第四篇】

开学的第一天,崭新的课本发下去,我首先请学生浏览全册课文,看看本学期要享用的精神大餐的菜谱——目录,初步感受课文的总体内容,然后锁定第一组课文。这组课文安排的主旨是“感受大自然”: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轻松迎客,寒梅报春——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本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读着这优美的导语,我充满热情地邀请学生:“你们想不想跟老师一起去玩呢?最想到哪里玩呢?”学生一下子就活跃起来,好多人都说想到草原去玩,那里辽阔无边,可以自由自在地奔跑做游戏。我顺势说:“草原是好玩,不过老师今天先带你们到山里去玩,访问山里的好朋友!”这样就导入了第一课《山中访友》。

这是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写的1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我让学生先自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心情,注意画出优美的词语以及生字,在有感悟的地方做上记号。我特别提醒学生,要有一副好心情,面带微笑,跟随作者山里边走一趟。学生或自然或很搞笑地带着笑脸有模有样地朗读课文,一边用彩笔在书里圈圈画画。读完以后我请学生反馈交流。我没有给学生设置什么问题,学生有什么发现都可以说,因此回答很踊跃,现在的学生好多都很有“经验”,他们手里的参考资料并不比老师少,所以他们所提的问题几乎都是课文重点,考试的要点,答案也接近标准。

但有一个问题的答案却让我们大家都为难了,那就是作者山中访友究竟是在哪个季节。学生黄宇嘉说是在秋季,理由是秋风才比较凉爽,秋天落花、落叶才比较多。我觉得他说得有道理,特别表扬了他。但马上有学生说是在夏季,因为教学用书里边是这样解释的:

“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撞了个满怀”,形象地写出了沐浴在令人心旷神怡的和风中的那种感觉。因为风中含着“露水”,所以特别滋润心脾;也因为风中含着栀子花的气息,所以在滋润中还带着一丝甜蜜。这“走出门”后给作者的第一感受,就不同寻常,说明了“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同时,也间接地点明山中访友是在初夏的一个早晨。”

哦,这倒是个问题呢。按理我们没有必要去拘泥哪个季节,但要是考试时候应该填什么季节呢,答案可是要唯一呀。有不明白的地方我当然没有给学生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去查找:栀子花在哪个季节开放?一年24个节气有什么特点?只有夏天才下雷阵雨吗?哪个季节露水比较重?

上课后学生回家翻日历,问家长,找来了许多资料:

栀子花:四季常绿灌木,木本花卉。高1余米,叶对生或3叶轮生,有短柄,叶片革质,倒卵形或矩圆状倒卵形,顶端渐尖,稍钝头,表面有光泽,仅下面脉腋内簇生短毛,托叶鞘状。花大,白色,芳香,有短梗,单生枝顶;花萼裂片倒卵形至倒披针形,伸展,花药露出。花6瓣,有重瓣品种(大花栀子)。花期较长,从5-6月连续开花至8月。果熟期10月,果黄色,卵状至长椭圆状,有5-9条翅状直棱,1室;种子很多,嵌生于肉质胎座上。

从查找的资料中,我们学到了许多知识,在查找的过程中,我们还获得了许多乐趣,这就是在做学问呢,人认真起来是多么快活呀,还有,我们以前不太在意的民俗文化竟然是这样的神奇,真是生活处处皆语文呢,这就是我们所提倡的大语文观啊。虽然我现在还模糊作者山中访友是哪个季节,但我却很开心,因为从愉快的教学自然地拓展开去,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就这一点令我很满足。开学的第一天,崭新的课本发下去,我首先请学生浏览全册课文,看看本学期要享用的精神大餐的菜谱——目录,初步感受课文的总体内容,然后锁定第一组课文。这组课文安排的主旨是“感受大自然”: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轻松迎客,寒梅报春——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本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读着这优美的导语,我充满热情地邀请学生:“你们想不想跟老师一起去玩呢?最想到哪里玩呢?”学生一下子就活跃起来,好多人都说想到草原去玩,那里辽阔无边,可以自由自在地奔跑做游戏。我顺势说:“草原是好玩,不过老师今天先带你们到山里去玩,访问山里的好朋友!”这样就导入了第一课《山中访友》。

这是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写的1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我让学生先自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心情,注意画出优美的词语以及生字,在有感悟的地方做上记号。我特别提醒学生,要有一副好心情,面带微笑,跟随作者山里边走一趟。学生或自然或很搞笑地带着笑脸有模有样地朗读课文,一边用彩笔在书里圈圈画画。读完以后我请学生反馈交流。我没有给学生设置什么问题,学生有什么发现都可以说,因此回答很踊跃,现在的学生好多都很有“经验”,他们手里的参考资料并不比老师少,所以他们所提的问题几乎都是课文重点,考试的要点,答案也接近标准。

但有一个问题的答案却让我们大家都为难了,那就是作者山中访友究竟是在哪个季节。学生黄宇嘉说是在秋季,理由是秋风才比较凉爽,秋天落花、落叶才比较多。我觉得他说得有道理,特别表扬了他。但马上有学生说是在夏季,因为教学用书里边是这样解释的:

“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撞了个满怀”,形象地写出了沐浴在令人心旷神怡的和风中的那种感觉。因为风中含着“露水”,所以特别滋润心脾;也因为风中含着栀子花的气息,所以在滋润中还带着一丝甜蜜。这“走出门”后给作者的第一感受,就不同寻常,说明了“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同时,也间接地点明山中访友是在初夏的一个早晨。”

哦,这倒是个问题呢。按理我们没有必要去拘泥哪个季节,但要是考试时候应该填什么季节呢,答案可是要唯一呀。有不明白的地方我当然没有给学生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去查找:栀子花在哪个季节开放?一年24个节气有什么特点?只有夏天才下雷阵雨吗?哪个季节露水比较重?

上课后学生回家翻日历,问家长,找来了许多资料:

栀子花:四季常绿灌木,木本花卉。高1余米,叶对生或3叶轮生,有短柄,叶片革质,倒卵形或矩圆状倒卵形,顶端渐尖,稍钝头,表面有光泽,仅下面脉腋内簇生短毛,托叶鞘状。花大,白色,芳香,有短梗,单生枝顶;花萼裂片倒卵形至倒披针形,伸展,花药露出。花6瓣,有重瓣品种(大花栀子)。花期较长,从5-6月连续开花至8月。果熟期10月,果黄色,卵状至长椭圆状,有5-9条翅状直棱,1室;种子很多,嵌生于肉质胎座上。

从查找的资料中,我们学到了许多知识,在查找的过程中,我们还获得了许多乐趣,这就是在做学问呢,人认真起来是多么快活呀,还有,我们以前不太在意的民俗文化竟然是这样的神奇,真是生活处处皆语文呢,这就是我们所提倡的大语文观啊。虽然我现在还模糊作者山中访友是哪个季节,但我却很开心,因为从愉快的教学自然地拓展开去,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就这一点令我很满足。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14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