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教学实录 课堂教学教学实录【推荐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668558

【导言】此例“教学实录 课堂教学教学实录【推荐5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课堂实录范文【第一篇】

看了三位优秀老师的课堂教学实录,自觉受益匪浅,收获颇多。下面分别谈谈对几节课的浅显看法。

第一节:教师组织课堂能力强,各个环节流畅自然,达到了相应的教学目的。课堂驾驭能力明显很强,对课堂中每一个环节落实相应教学目标的处理方法很得当,能够让学生在愉悦自然的状态下投入学习的氛围中,真正做到了潜移默化,而不是灌输、给予;对课堂中的细节处理很到位,善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每位同学能够有足够的热情参与到学习中,确保了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师对教材的研究极其深透,能够把教材化为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的积极的典范,既提升了学生的基础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内在素养。

第二节:教师的教学方法对讲授本科非常有效,特别是对教学难点的突破,很到位,能有效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难点。教师的教学语言能够非常自然地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降低学习难度。教师能够结合教学内容使用恰当的教学工具对学生进行引导,推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更加容易的接受教学内容理解教学重难点,提升课堂效益。教师对课堂的主体也就是对教材的解读似乎稍显薄弱,建议可以用更长的时间,做更加深刻的讲解和引导。

第三节:教师教学的课堂教学理念和基本思路方法非常先进,特别是对作为小学生的孩子们的思想教育的渗透和引导,能够更加积极有效,推动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以比较恰当的方式方法推动学生的素养和能力的形成,能够从知识、方法、能力等方面,全面的展开自己的教学活动。自我感觉,美中不足的是教学方法的使用稍显单一,特别是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可以使用更多的方式加以突破。

总结三位老师的课堂,有以下几点非常值得学习。一是以学定教、以教带学,教师能够时时处处以学生的学习为导向,拟定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二是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推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三是课堂教学驾驭能力极强,能够围绕学生的课堂反映,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展开教学。

课堂实录【第二篇】

[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

记得有位名人说过:“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天地间有浩然正气,人应有铮铮骨气。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谈骨气》。(加点字板书,下同)

二、检查预习

1.出示小黑板,让一生给加点的字注音。

嗟(jiē)吆喝(yāo)丞相(chéng)拘囚(qiú)高官厚禄(lù)拍案而起(àn)富贵不能淫(yín)

2.速读全文,划分结构。

师:这是1篇比较规范的短论,从课后练习一可知,文章由三部分构成,即提出论点——论证论点——得出结论,也就是议论文的引论——本论——结论。请同学们据此找出各个部分的起止,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小结:第一部分(1-4段):提出论点,对“骨气”作初步的解释。第二部分(5-9段):以三个事例论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第三部分(10段):总结全文,指出无产阶级骨气的具体表现,号召我们克服困难,奋勇前进。

三、分析课文

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在提观点时带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请同学们齐读第一部分。

生读。(略)

师:哪一句话是全文的中心论点?(第一句话)作者提出论点时带着一种怎样的感情呢?我们不妨对比阅读一下,把这句话改成“我们中国人有骨气”,同学们体会一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生讨论)

师:很明显,“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一句语气肯定,“是”有强调作用,表达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全文始终贯穿这种感情。

师:同学们再充满激情地把第一自然段齐读一遍。

生读。(略)

师:提出论点后,作者紧承着引用了孟子的三句话,这三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生七嘴八舌,师引导学生齐读“高官厚禄收买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

生讨论。(略)

师:内容上解释了骨气的含义,论证。请同学们齐读此段,把孟子的话背下来。

生读第二段。背孟子的几句话。

师:既然第二段已经解释了骨气的含义,那么文中的3、4段是否多余?为什么?

生讨论。(略)

师归纳:第3段指出“骨气”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第4段指出不同时代、不同阶段中,“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但是,中国人的骨气都体现了“坚定不移地为当时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这两段的内容是对论点十分必要的补充,同时第4段又是对下文的总起。

生齐读第4段。

师:那么哪些事例“值得我们学习”呢?文中选取了三个事例,是哪三个事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生:文天祥拒不降元;穷苦人不受嗟来之食;闻一多横眉怒对敌人枪口。

师:读文天祥事例,男生读记叙部分,女生读议论部分。哪些关键词句体现了文天祥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说明文天祥是有骨气的?

生:“坚决拒绝”体现了文天祥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

师:第6段能否删去?

生:不行。这个自然段是对文天祥事例的分析,是议论。举出他的《正气歌》更能证明文天祥有骨气。

师:文天祥的事例是从哪个角度证明论点的?

生:富贵不能淫。

分析第二个事例:

师:请同学们找出记叙和议论的分界处。女生读记叙部分,男生读议论部分。

生找出分界线。朗读课文。

:穷苦人的骨气从哪儿可以体现出来?

生:拒绝了“嗟来”的施舍。

师:穷且弥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正是孟子所称道的——(师停顿)

生:贫贱不能移。

分析第三个事例:

师:请男同学朗读这一事例的议论部分,女同学读记叙部分。问:这一段与前两个事例相比,在议论上有何特点?哪些关键词语体现了闻一多的英雄气概?这一事例又是从哪个角度来证明论点的?

生讨论(略)

师归纳:这一段是通过名人名言来进行议论的,引用的话更有说服力。“大声疾呼”、“痛斥”、“拍案而起”等关键词语体现了闻一多的英雄气概。这一事例是从“威武不能屈”的角度证明论点的。

师小结:课文第二部分用了三个事例,从不同的角度证明论点,这就是议论文中常用的方法——摆事实,而第一部分就是讲道理。

师:中国人有骨气的事例很多,作者只选取这三个事例有代表性吗?

生讨论。(略)

师:文天祥是丞相,穷苦人是平民百姓,闻一多是民主战士。从古到今,从封建士大夫到平民百姓再到民主战士,时间跨度很大,各阶层的人士都有,当然有代表性。

师:第二部分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有叙有议。议论文中的记叙有什么特点?与记叙文中的记叙有什么区别?我们来对比阅读这两段文字。

师分发课外阅读材料:“齐国发生了。黔敖在路边摆设了食物,用来等待那些饥饿的人来吃。有一个饥饿的人,用袖子遮住自己的脸,拖着鞋子,没精打采地走来。黔敖左手送上食物,右手端着汤,向这个饥饿的人吆喝道:‘喂!快来吃吧!’这个饥饿的人瞪着眼睛盯着黔敖说:‘我正是不吃这种侮辱人的饮食,才落到这个地步。’这个饥饿的人谢绝了黔敖的食物,最后终于饿死了。”

师:请同学们对比阅读课文第二个事例和这则材料。这两部分文字记叙的是同一个内容,写法上有何不同?

生讨论。(略)

师:课文的记叙比较简明概括,材料则比较具体。课文有议论,议论了接受施舍带来的后果。由此看出议论文中的记叙是充当立论的论据或论证的材料,选择和安排都取决于中心论点的需要。而记叙文则要通过具体的人或事的记叙来使读者受教育,需要对人物作细致的描写,必须交待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结局,这些都是议论中的记叙不可能做到的。

师: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

生读。(略)

师:文章写于60年代初,我国正处于困难时期,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我们无产阶级的骨气体现在哪些方面?

生: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

师:以此为观点,同学们能从“威武不能屈”这一角度举出无产阶级有骨气的一些事例吗?先概括其主要事实,再进行简单议论。

生:刘胡兰面对阎锡山军队的威胁,从容地躺到铡刀下面,大声地说:“死有什么可怕!要杀就由你们吧,我再活十七岁,还是这个样子。”这位17岁的女英雄就这样慷慨就义了。刘胡兰在敌人面前英勇不屈,大义凛然,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骨气。

师:这位同学说得好。概括事实时抓住了“从容”、“慷慨就义”,体现了刘胡兰“威武不能屈”。

生:陈然被囚于“中美合作所”时,受尽各种酷刑。特务逼迫他写自白书,他严词拒绝,并在激怒中写下了著名的《自白》诗。陈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显示了无产阶级的骨气,表现了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

……

师: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引用这些事例的时候,同学们一定要注意:议论中的记叙要抓住最能证明论点的关键部分,要简明扼要。同时,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我们都应做一个有骨气的人。请同学们再充满激情地读齐最后一段。

生读。(略)

师:课外请同学们把文中三个事例中最能体现“有骨气”的关键词语和孟子的几句话摘抄下来,并把课后练习七的词语抄在作业本上,积累这些词句。

下课。

附板书设计:

附图{图}

[简要说课]

第七单元是第二册中惟一一个议论文单元,《谈骨气》又是1篇规范的短论。教学本文,目的有三:一是学生初步掌握课文提出论点——论证论点——总结归纳的基本论证格式。二是体会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记叙文中的记叙的区别,并注意积累有关词语。三是让学生理解骨气的内涵,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立志做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其中第二点是重点。讲授本文,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一、整体阅读,分析结构。让学生概括文中三个事件的主要内容,并体会三个事例的典型性,同时结合课后练习一把握文章的基本论证格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使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全局的把握,教师教学起来也会得心应手。

二、对比阅读,突破重点。在教学中,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每个事例中记叙部分的特点,然后将文中第二个事例与课外阅读材料《廉者不受嗟来之食》进行比较,具体分析两处记叙部分的区别,不难得出:议论文中的记叙是作为事例充当立论的论据或论证的材料,比较简明概括;记叙文中的记叙需要对人物、事件作细致的描写,具体而又生动。

三、局部阅读,体味语言。对文中各部分的分析应抓住关键词语,深入体会其准确性和作用,并让学生积累一些词语或句子。

四、学以致用,能力迁移。有针对性地让学生举出无产阶级“威武不能屈”的一些事例,先让学生概括出主要事实,再进行简洁议论。这样既能进一步体会“骨气”的真正含义,又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总之,讲授本文,可采取讲读结合、听说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手法,教师精讲点评,学生收获必甚丰。

[实录评点]

此课堂实录有以下特点:

第一,本要求,明确与否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从实录的全过程看,教学目的是十分明确的,教学效果也是很明显的。《谈骨气》是初一学生学习的第2篇议论文,学习本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记叙的区别,并初步了解议论文的特点。这实现这一教学目的,教者进行了精心的教学设计:如在讲析三个典型例证时,教师有意指导学生把议论和记叙的文字分开朗读,以便了解记叙与议论的区别;为了突破“议论中的记叙”这个重点,教师印发了1篇关于“嗟来之食”的记叙文,指导进行比较阅读;在课堂结束时,教师还指导学生做了这样一道练习:以“威武不能屈”为观点,简要叙述现、当代典型事例进行证明。这样做,不仅加深了对“议论中的记叙”的理解,而且还使学生初步懂得了如何用材料证明观点。

课堂实录范文【第三篇】

关键词《将相和》 课堂实录 反思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A-0077-01

语文S版第十一册课文《将相和》中第一个故事叫“和氏璧”,也称“完璧归赵”,说的是蔺相如受赵王委托,带着和氏璧与秦王谈判,准备用和氏璧交换十五座城池。秦王拿到和氏璧之后,绝口不提交换之事,蔺相如看出了秦王的险恶用心,设法欺骗秦王说和氏璧有瑕疵,非常巧妙地从秦王手中拿回和氏璧,并完好地送回赵国。文中出现了两处“欺骗”,一处是秦王要求用和氏璧换城池,这本身就是欺骗,另一处是蔺相如谎称和氏璧有瑕疵,也是欺骗。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这两种欺骗行为呢?有一位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如下。

教师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并给出阅读提示和思考问题,要求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形成小组讨论意见。

师:用和氏璧交换十五座城池是谁提出来的?在这个交换过程中出现了哪些欺骗行为?分别涉及到什么人?

小组代表1:用和氏璧交换十五座城池是秦王提出的建议。秦王拿到和氏璧后根本不提交换城池一事,很明显,秦王根本就没有交换的意思,他只想把和氏璧骗到手。

小组代表2:在和氏璧交换谈判中,蔺相如也有欺骗行为,和氏璧没有任何瑕疵,可蔺相如偏说有,他从秦王手中骗回和氏璧,最后完璧归赵。

师:这两个人的欺骗行为中哪一种是正义的,哪一种是邪恶的?

小组代表3:蔺相如为维护赵国利益,揭穿秦王的欺骗伎俩实施欺骗,其欺骗带有正义感,而秦王想不劳而获,无异于强盗行为,其欺骗是邪恶的。

师:这样说来,欺骗分善恶,我们平时是不是都可以在善意之下实施欺骗呢?不妨展开课堂辩论。

反方代表1:男「改负屠鲜Χ冀逃我们要做诚实的孩子,不能说谎,更不应该搞什么欺骗。我认为不能用善意作为欺骗的借口,应该分什么情况,欺骗本身就不是善意的。

正方代表2:欺骗虽然是贬义词,但蔺相如的欺骗为什么值得称道,而我们为善意进行欺骗就不能被接受呢?可见,凡事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反方代表3: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应该用欺骗解决问题。蔺相如是特定时期的人物,现代社会不需要用这种手段解决问题,当然不提倡善意的谎言。

正方代表5:如果欺骗能够换回好的结果,这样的欺骗没有什么不对。一个老人得了绝症,周边人都不对其说实话,这是不是欺骗?但这种欺骗是必要的,为了保护病人心理不受打击。

师:大家讨论非常深刻,都能够找到观点佐证,说明同学们真的动了脑筋。其实,词无定性,只有放到具体语言环境中才能判断其属性,就事论事,这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课堂教学教学实录范文【第四篇】

教材分析三角函数是描述周期运动现象的重要的数学模型,有非常广泛的用途。紧紧扣住三角函数定义这个宝贵的源泉,自然导出三角函数线、定义域、符号判断、值域、同角三角函数关系、诱导公式、图像和性质等。

三角函数定义的基础性和广泛性,决定了本节课是三角函数这一章中重要的一课。本节课将是三角函数定义的运用的起始课,也是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第二课时。

学情分析受教班级是个理科班,学生比较活跃,学生总体平均水平在中考录取线上30分左右,基础薄弱,整体属于中下等水平。学生已经学过“任意角”一课时,“弧度制”一课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一课时,对三角函数这一内容初窥门径。在另一位老师的带领下,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第一课时)已经借助单位圆等知识,生成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并进行了简单的求值。

教学目标运用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结合单位圆,掌握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的两种简单运用,学习数形结合、类比归纳、化归与转化思想等数学思想方法。

1.初步体会从任意角三角函数定义的角度,借助单位圆,理解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值相等,并会用其解决简单问题。

2.自主运用:从任意角三角函数定义的角度,借助单位圆,理解并掌握各象限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函数的符号。

学习重点两个运用: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简单运用形成过程中,图形运用――单位圆,代数式运用――任意角三角函数定义。

学习难点接受函数思想,在数学结合、归纳类比数学思维方法的有效使用下,推出各象限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函数的符号和终边相同的角的三角函数值相等。

学习过程

揭示课题:上节课中,新老师带领我们一起学习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并且运用定义导出了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域。本节课,我们将要继续运用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复习引入、回想再认

请同学们回忆并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1)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如何定义的呢?

(2)此定义中要素有哪些?

(3)该比例式与终边在单位圆中的位置有关吗?

同学们回答得简明扼要,说明上节课学习得颇有心得。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1)一条终边在单位圆中究竟有哪几种位置关系?(课件显示8种图形)

(2)一条终边可以表示多少个角?

(3)如果把刚才复习的两个知识点,也就是终边和任意角三角函数串联起来,可能得到什么样的命题呢?大家可以自由讨论,试试看。

生(众):窃窃私语,不确定中……

师:其实这是两个旧知识:终边相同的角和三角函数的定义相结合,所产生了的2个新问题,即: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值相等和各象限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函数的符号,这就是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探究新知

探究(一):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值相等吗?

1.小组讨论

请同学们前后桌四人为单位互相讨论,拟定解决此问题的计划,然后把自己的想法,记录并清楚地表达出来。开始!

2.全班反馈

生:直接画图,看图,看坐标。

师:领会到了单位圆和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在这里将发挥作用。但表达得语言够简约的,能意会的同学举手。(寥寥几个而已)

师:有没有更具体点的操作。

生:正弦、余弦、正切函数各个击破。

师:好的。这是个大概方针。同意的同学举手。(大部分举手)有没有补充办法?

生:文字表达,换成数学符号表达。

师:基本可以解决问题了。

3.汇总

(1)理解问题

师:终边相同的角,即:α与α+2kπ终边相同。那么,此问题转化为sinα与sin(α+2kπ)是否相等?

生(众):cosα与cos(α+2kπ)是否相等?tanα与tan(α+2kπ)是否相等?

(2)分解问题

师:首先研究:sinα与sin(α+2kπ)是否相等?想一想,三角函数的定义。

生:在单位圆中,终边交单位圆的交点坐标P(x,y),则sinα=y.

师:那么,我们的问题转化为求什么?

生:角α与角α+2kπ的坐标是否相等,单位圆中的坐标。

师:补充得很完整了。角α+2kπ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是?

生(众):与角α的交在同一点P(x,y).

师:也就是说,sin(α+2kπ)=y.

结论:终边相同的角的正弦值相等。即:sin(α+2kπ)=sinα.

师:回忆本次成功推理的过程。

生(众):终边相同 坐标相同 同一函数值相同

(3)类比

师:请同学们思考cosα与cos(α+2kπ)是否相等?tanα与tan(α+2kπ)是否相等?

生:角α与角α+2kπ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都是P(x,y),所以cos(α+2kπ)=cosα=x.

生:tan(α+2kπ)=tanα=yx.

(4)归纳

通过以上分析,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的值相等 .由此得到一组公式,称作公式一(公式一的符号表达):

sin(α+2kπ)=sinα,cos(α+2kπ)=cosα,

tan(α+2kπ)=tanα (k∈Z).

下面请同学们写出公式一的角度制写法,熟悉公式的两种写法。

(5)公式一的固化练习

通过大家的积极思考,共同努力得到了公式一。我们来做几道练习题,熟悉运用过程。

例1求下列三角函数的值:①cos9π4②tan(-11π6)

师(分析、板书):①cos9π4=cos(2π+π4)=cosπ4=22.

②tan(-11π6)=tan(-2π+π6)=tanπ6=33.

例2化简下列各式:

①sin(-1395°)cos1110°+cos(-1020°)sin750°;

②sin(-11π6)+cos12π5・tan4π.

师:请两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练习本上完成。师生共同批改板演。教师对板演情况给予评价。

(6)小结

师:这两道题目分别是角度制和弧度制的写法,大家通过练习对公式一有了更熟悉的了解。注意观察以上几道题目,想一想,公式一的作用是什么?

生(讨论):可以把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转化为求0到2π(或0°到360°)角的三角函数值。简而言之:大角化小角。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看来同学们学习得心应手。下面这个任务我就放心地完全交给大家执行了。

探究(二):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符号

α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sinαcosαtanα1.执行任务

师:请同学们以同桌两人为单位,讨论并完成以上表格。教室里热火朝天的讨论中……

2.反馈汇总

师:请同学描述一下你是如何得到结论的?

生:由sinα=y,所以一、二象限是正的,三、四象限是负的。

生:角α与单位圆交点坐标(x,y),由任意角三角函数定义得,cosα=x,所以第一、四象限是正的,第二、三象限是负的。

生:单位圆中,tanα=yx,第一象限x正y正tanα正,第二象限x负y正tanα负,第三象限x负y负tanα,正第四象限x正y负tanα负。

生:还可以从象限看。第一象限全是正的,第二象限只有正弦正其他负,第三象限正切正其他负,第四象限余弦正其他负。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我们一起从两方面总结:根据定义,想象坐标位置。

(1)单独看:sinα上正下负,cosα左负右正,tanα奇正偶负。

(2)联合看:一全正,二正弦,三正切,四余弦。

3.综合练习,发展思维能力

师:请同学们独立完成,汇报一下你的成果,并说明理由

例3判断符号:

①sin340°・cos265°;②sin4・tan(-23π4).

课堂整理

我们完成了预期的目标,请同学们现在放轻松,回忆并感受一下,本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教师提问检查并强调:

1.你是如何记忆公式一?其作用是什么?(根据定义,……将角转化到0°到360°)

2.你是如何记忆正弦、余弦和正切函数值的符号?(根据定义,想象坐标位置……)

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45分钟课时作业》第3课

2.认真阅读教材第17页《三角学与天文学》一文,了解三角学的起源与发展,认识几位数学家,了解他们的生平和对数学做出的贡献。特别学习他们对科学的执着精神和坚忍不拔的顽强毅力。

教学反思

课堂是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最佳途径。

本节课的主旋律就是指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寻找真相。基于学情和理念指引,通过本课时的教学和老师们的点评,以下问题值得我的关注和完善:(1)面对真实的认知起点,营造和谐轻松的上课氛围;由于连上两节课,因此本节课伊始,便指出本节课将承接上节课定义的运用,仍是一节定义的运用课。在简单有效的复习后,明确指出本节课的两个学习目标,目的就是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以免引起学生心理上的疲惫感。紧接着,让学生自己思考,两个旧知识产生的碰撞,引入了本节课的主题,并为探索学习阶段的解决问题在方法上指明方向。在探究新知环节,我极力引导学生制定计划,从小处着手切入点,并且用语言表达出思维状况。熟练运用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三者间的转化,方便解题。培养良好的数学解题习惯,明明白白读题,清清楚楚表达。多次采用小组讨论的模式,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消除学生面对新问题时的心理上的紧张感和无助感,帮助学生向独立自主过渡。

(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浙江省深化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的教学理念,重视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又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参与讨论并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学习具有主动性和持久性,更好的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之一。考虑到受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水平,为防止探究活动流于形式,本节课是由学生半自主学习过渡到完全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体现了教学活动的双主体性,是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首先在教师的带领下对探究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完成探究二时,才完全交给学生操作、观察、思考、得到结论。然后老师帮助学生将过程和结论表述精致,这个过程完全以学生为主体使得学生自动将使用单位圆和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提到使用的前台,充分体会到了单位圆的优越性和任意角三角函数的作用。也借此机会,让学生体会到数形结合的直观性和转化与化归这一数学思想方法的抽丝剥茧、由繁化简的作用。

(3)学会等待,善用等待。

回顾以往教学,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不到三秒钟,就要学生回答,若两三个学生都无法回答,老师就会自问自答。考试和作业中,讲过好几遍的题目,学生还是做错。

纵观历史长河,无数仁人志士正是因为学会了等待,才有其千秋功业。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学会了等待,才会灭吴;诸葛亮学会了等待,才会有“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俞伯牙在几十年学艺中学会等待知音,于是有了钟子期的出现,有了《高山流水》的绝唱。

课堂实录【第五篇】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联系教材与学生的实际,设置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创造思维的火花。

课堂实录一:正数与负数

授课时间:2002年9月16日

教师:时间:2001年冬天的一个早晨

地点:哈尔滨的一个村落

事件:小张戴着帽子、围巾,穿着厚厚的羽绒服,正在雪地里艰难地行走,大片大片的雪花不时地落在他身上。

(停留数秒,让学生感受此时创设的情境)

教师:如果你是天气预报员,请问,此时此刻的温度是多少?

学生1:零度以下10摄氏度

学生2:零下15摄氏度

……

虽然“天气预报员”的误差较大,但在同学的模仿中,用了“零度以下”或“零下”的字眼,这就比较自然地引出负数的概念。如此引入,给学生以新、奇之感,以“趣”引路,以“情”导航,把僵化的课堂教学变成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吸引学生的参与,变“苦学”为“乐学”。

二、学生活动,建构新知

活动是个人体验的源泉,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建构新的知识、新的信息,因势利导,帮助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实录二:初一代数同类项

授课时间:2002年10月22日

教师拿出一小袋硬币。

教师:哪位同学能帮我数一下这一共有多少钱?

(学生争先恐后,非常积极)

(学生1)把硬币一个一个从口袋拿出来,边拿边数。5角,元,2元,……

三分钟后。

学生1:一共元

(还有学生在举手)

(学生2)把1角的硬币10个10个地拿出来,把5角的硬币2个2个地拿出来。

二分钟后。

学生2:一共元

(生3)把桌上的硬币分堆。一堆全是1元的,一堆全是5角的,一堆全是1角的。然后分别数出每一堆的数量。

一分二十秒。

学生3:元。

教师:请问,如果这满满的一罐,你会怎样数,选择哪位同学的数法?

下面很多声音在说会选择第三位同学的数法。

教师:为什么?

又有声音在说是因为分类。

教师:很好。在数学中,对整式也有一种类似的分类。这就是——同类项。

……

课后,有同学说:原来合并同类项和数钱是一个道理。

不错,数学就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的,并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数学教育,源于现实,富于现实,应用于现实”。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理应让学生意识、体会到这一点,让学生对数学有“源头”意识。

三、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存在。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教会学生去观察生活,领悟生活中的数学因素,要注意课堂中实际生活的渗透,巧妙设置情境。

课堂实录三:初一代数有理数的加法

授课时间:2002年9月25日

出示投影:“(-3)+(+2)=?能否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探索结果?”

(学生讨论)

学生1:(-3)+(+2)=-1。如:以正东为正。向西走3米,记作-3,再向东走2米,记作+2米。整个过程向西走了1米,记作-1。因此,(-3)+(+2)=-1。

学生2:我欠小王3元钱,记作-3。第二天,小王向我借了2元钱,记作+2。结果我还欠小王1元钱,记作-1。因此,(-3)+(+2)=-1。

教师:刚才两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探索出(-3)+(+2)=-1。同理,我们也可以探索其它有理数的加法运算的结果。

由此枯燥的法则引出课题,一则学生有兴趣,二则让学生觉得数学公式也是有来历的,三则让学生自信,因为自己也可以推导法则,过一把探索、创新的瘾。

四、设障导入,引起重视

教师在导入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设置障碍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课堂实录四:初一代数代数初步知识的活动课

授课时间:2002年9月12日

教师:我们初一(5)班一共有30位同学。请问,如果每两位同学均相互问候,握手致意,有多少同学知道你们一共要握多少次手?

学生思索,似乎摸不着门,有同学比划一阵后,微微摇头,用渴求知识的眼睛看着老师。(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如果只有两位同学,握多少次手?

“1次。”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

教师:如果增加1位同学,是3个同学呢?增加几次?

“增加2次。”

师:再增加1个,是4个呢?增加几次?

“增加3次。”

教师:能找出规律吗?

几乎所有的同学同时开始在作业本上兴奋地比划着。

……

由同学们的书写速度可以知道,他们逐渐接受了将一道“难题”一点一点“啃”下来的思维方式,化难为易,效果很好。这样,不仅教给了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还揭示了整个思维过程。如果仅仅用由易到难的教学模式,学生当时掌握的程度可能没有区别。但下次遇上同类的问题,设置障碍再化难为易、深入浅出会让学生回忆此时的情景,这样解答自然不在话下,思维能力由此也逐步提高。

类似地,还可由天平的平衡问题导入等式性质的教学,由对温度计构造的观察导入数轴的教学,由银行存款、借贷问题导入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等等。总之,数学教学的开场白是为了整个数学课堂教学服务的,为整个课堂教学做铺垫,是为了让学生“收心”,为了解决问题而来的。因此,导入教学不是“孤立”的,整个课堂教学应该前后呼应。

在导入教学的设计中,还应注意:1.自然合理。导入既是前面知识的继续,又是后续知识的开端,以一定的积累为基础。2.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聚精会神地投入进来,在情感上与教师、教材贴得更近。3.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无论在操作层面上,还是在思维层面上,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4.教师情感的投入。只有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才能带动学生,引起学生对整个课堂的关注。

◇参考文献◇

1.[美]梅里尔•哈明:《教学的革命》,宇航出版社。

2.鲁彬:《注重主体性教学的一个案例》,《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2年1、2期。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26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