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和合文化论文范例实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840096

【导言】此例“和合文化论文范例实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和合文化论文1

合同签订方面存在的问题

合同文本格式问题。

部分电力企业在签订合同时,没有对合同给以高度重视,致使合同出现内容不全、文字不严谨、条款格式不符等问题,使合同签订存在很大风险。在合同条款中,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没有得到明确,履约内容比较模糊,文本格式不标准等,使合同存在很多瑕疵,致使合同签订出现很多纠纷。

合同签订不够慎重。

在签订合同时,电力企业的当事人没有对签约对方进行全面、仔细、深入的调查,没有按照我国《合同法》相关规定进行合同签订处理,致使合同签约存在不够慎重的问题,合同内容不够真实、可靠,最终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合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合同管理认识不到位。

由于合同管理方面的法律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致使电力企业对合同管理存在认识不到位的问题,导致合同管理只存在于表面形式化。在实践过程中,合同管理的相关制度得不到真正落实,合同管理根本无法渗透到企业生产、销售等过程中,给企业长远发展带来极大影响。

合同管理机制不完善。

在电力企业运行过程中,合同管理没有完善的机制,没有根据公司的运营情况,制定相应的合同管理制度,致使合同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无法得到提高,导致各种合同管理问题出现。部分电路企业中,合同管理流程繁琐,致使合同会签无法快速完成,给企业正常运营带来严重影响,导致合同管理规范化和效率存在极大矛盾。

合同管理模式不科学。

在进行合同管理时,电力企业采取的管理模式是根据合同编号进行,但没有对合同进行分类整理,也没有对合同设定相应的系统编码规则,致使合同管理工作量非常大、难度较高,给合同管理规范化发展造成极大阻碍。

管理人员素质不够高。

电力企业合同管理中,工作人员普遍存在法律意识淡薄、责任心不强、专业技术水平较低等问题,致使合同管理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不够高,从而导致电力企业合同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风险。

2电力企业合同管理规范化的策略

在实践过程中,电力企业合同管理规范化,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合同签订应注意的要点。

首先,在签订合同时,必须对资信和资格等进行全面、深入调查,同时,双方当事人要明确了解合同内容,以及应注意的相关事项。例如:企业的信誉情况、签约人的真实法定代表人身份等。然后,合同的格式,一般采用书面格式合同,签订时遵循足迹清晰、语句通顺、词意清晰等,并确保时间、地点等准确无误,同时,对价格、企业公章等进行确认,严禁不合法、不具备法律效益的情况出现。最后,根据我国《合同法》和《公司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合同签订,以清楚知道双方的义务、权利和违约责任等,避免合同无效和上当受骗等情况发生。

合同管理应采取的策略。

首先,提高对合同管理的认识,从根本上重视合同管理规范化,增强全体工作人员的合同管理意识,以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升。然后,根据电力企业实际运行情况,健全合同管理机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标准,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义务,规范合同管理流程,以不断加强对合同管理人员的管理和监督,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与此同时,注重合同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让他们不断学习先进管理模式和技术,使合同管理相关制度得到真正落实,实现合同的全方位、系统化、动态管理。企业对合同管理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才能让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更加熟练、专业技能更强,为企业经济效益不断增长提供有力支持。最后,加强合同签订过程的风险方法,明确合同签订时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提高对法律顾问的重视,避免合同纠纷问题出现,让合同管理贯穿到企业整个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全过程,以促进电力企业合同管理规范化发展。另外,当违约情况出现时,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策略,及时进行处理,在保障双方权益的情况下,合理进行赔偿支付,以降低企业的经济损失。

3结束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上这4篇和合文化论文范例是来自于山草香的和合文化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

和合文化论文2

面对宏观政策以及市场竞争的挑战和机遇,企业只有结合自身发展情况,运用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合理进行成本核算,提高成本效益,才能获得长远发展。为了达到优化成本管理,强化企业的成本节约意识的目的,成本核算具有严格的执行要求。在实务操作过程中,成本的核算不仅要遵循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还要符合会计的各项基本原则,并适应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以及市场环境。企业在认识成本核算目的后,必须确定正确的成本核算的范围及对象,依据企业的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选择正确的成本核算方法,以保证为企业成本管理提供正确的财务信息。

二、化工企业成本核算的现状及问题

1.仍采用传统会计成本核算体系,成本核算缺乏合理性。目前,我国一些化工企业在成本核算方法上仍较为落后,导致产品成本信息失真。由于近年来化肥行业对于科技产品创新投入越来越多,已逐步转变为资金密集型企业。然而一些企业在间接成本分摊时仍以直接人工数为依据,这就容易造成分摊率不准确,成本信息失真,事前成本控制不到位,对于环境成本的核算也不科学。如在传统会计成本核算体系下,一些化工企业将环境资源费用这类能够简单计量的成本直接计入了期间费用,在金额较大时就计入待摊费用,未对环境成本进行归集与分配,环境成本核算不科学,这种核算方法将环境成本计入了财务收入和资产利得等方面,没有核算出由于环境问题而造成的各项成本,财务报表中无法体现出由于生产造成的环境成本,不符合收入与支出配比原则。

2.化工企业成本核算分析的认识不足。成本核算目的在于为企业生产管理和经营决策提供依据,然而目前,我国很多化工企业并未真正认识到成本核算的价值。一方面,企业的财务人员对于成本核算的重要性重视度不够,只是简单了进行数据汇总,没有将成本核算资料与市场情况以及企业经营情况进行分析反馈;另一方面,企业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也未重视成本核算的意义,没有利用成本核算结果对企业的各项成本进行的及时的控制,也没有依据成本核算分析结果及时调整成本管理模式,这些都是对成本核算的重视不足的表现,也是造成化工企业成本核算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

3.统计人员的素质低下,成本核算不规范。由于企业各部门关注的重点不同,对于核算数据的要求也不同。车间管理者与成本核算人员之间的未进行有效沟通,存在意见分歧。一般来说,报送财务部的数据需要满足财务部成本核算的要求和规范,然而实际情况是,很多化工企业的统计人员报送的数据具有较强的形式主义,受部门管理者的经营和要求影响较大,报送财务部的数据不规范,缺乏可操作性。

4.监督机制不健全。现今,一些化工企业的监督机制不健全,核算出来的成本数据容易被人为操作,失去真实性。特别是对于这些与个人利益相关的损耗数据,存在人为操作嫌疑,员工会尽可能的减少次品率,企业对统计人员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其报送的数据就很可能不真实,而会计人员也没有对这些报送的数据进行核查。如笔者所在企业对于成本考核是按照吨生产费用,按各分厂的当月考核结果的30%进行奖罚,并在当月工资中兑现,这就很可能导致核算人员在核算时少核算费用,以达到逃避处罚的目的。由此可见,内部会计监督对于化工企业的成本核算尤为重要,企业的会计人员必须对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监督。

三、如何进行化工企业成本核算的有效管理

1.优化成本核算方法,对环境成本进行合理分配和归集。我国很多化工企业在成本管理过程中,成本核算内容过于狭窄是导致成本控制不足的重要原因。因此,笔者认为化工企业应该对成本进行细化,不仅要核算有形资产的成本,还要考虑到无形资产,将所有费用都纳入成本核算的内容范围内。对于化工企业来说,生产过程中的成本管理与核算固然重要,但仍应采取全面的成本控制,成本核算需要全面考虑企业生产经营所有环节,不断完善成本费用核算措施,对费用进行合理分配和归集。如仓库材料的保管费用就需要通过采购保管费进行汇集与考核后才能分配到管理费用账户进行核算等,针对近年来迅速上升的环境资源成本,需要将其纳入企业成本核算体系,并确定适合企业发展情况的环境成本控制标准,环境成本的归集与分配方法多样,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作业成本法进行核算,具体可以依据成本动因对环境成本进行归集,并分配给与环境相关的作业,核算出各个作业所应承担的成本,并记入相应的产品成本。

2.树立战略成本思想,重视成本核算差异的分析。成本考核的目的就是将成本控制在目标成本或计划成本之内,并对企业的各项成本年进行限制和监督。基于此,企业应建立目标责任制,按月对成本管理和核算进行经济责任制考核,促使目标责任制能够实现,会计人员在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应监督成本的形成过程,对于成本异常问题应及时进行分析和解决,针对各项成本的实际发生额与目标值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并查找造成差异的原因,针对问题制定解决对策,进而达到减少差异实现成本有效控制的目的。

3.提高统计人员的素质,加强统计人员的培训工作。化工企业的成本核算较为复杂,成本核算项目较多,由于成本核算数据都是统计人员进行统计和报送的,因此,统计工作十分重要。化工企业应聘用专业的统计人员,上岗进行专业的培训,统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财务统计知识,还需要了解化工行业的生产和加工情况。同时,还需要严格执行成本责任制,将责、权、利进行有效结合,对每位统计人员的统计任务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并结合绩效考核机制,提高统计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和合文化论文3

要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服务“三农”,农村信用社培育体现时代精神,适应业务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显得十分重要。

1.规范员工思想和引导行为的需要。

“信合”文化建设理念的魅力就在于通过统一的核心价值观、完备的管理体系、公平的激励约束机制,使员工在潜移默化中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自觉融入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战略目标,符合农村信用社业务创新和发展的需要,并充分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最终实现服务“三农”、信用社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和谐统一。

2.提升信用社经营管理水平的需要。

农村信用社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着许多认识上和操作上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和各类风险的防范。“信合”文化建设理念,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不足,使得农村信用社的每一个员工都能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各尽所能,打造适应市场经济的经营管理新模式,对信用社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

3.整合金融产品的需要。

在“信合”文化建设理念的引领下,农村信用社共同的目标能激发广大员工创新金融业务、改进金融服务,实现服务“三农”、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的愿望。不符合市场需求、盈利水平低、风险相对较高的银行产品将被彻底摈弃或重新整合。努力开发具有风险转移、低风险、交易成本低等功能或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金融工具和产品,改进现有金融产品品种、市场定位和服务手段,将成为信用社广大员工的不懈追求。

4.塑造良好形象的需要。

通过向社会广泛宣传渗透“信合”文化建设理念,让广大客户感知到农村信用社提供银行产品、银行衍生产品以及中间业务的优质服务,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更加方便、高效、丰富多彩;感受到农村信用社为经济的繁荣发展、社会的文明进步所尽的责任和义务。

二、农村信用社“信合”文化建设的措施与途径

农村信用社“信合”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把信用社内部各种力量统一到共同的发展方向上,在全体员工中形成统一的思想,朝着一定的目标,发挥整体力量,使上级的部署决策迅速变成全社员工自觉的行动,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1.提高认识。

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管理者及员工,进一步认识加强农村信用社“信合”文化建设理念企业文化对于促进农村信用社走向市场,最大限度地提高经营效益,更好地推进发展、服务“三农”都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深远的意义。认识到“信合”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与管理工作密切结合提供了一个最好的载体。

2.树立诚信意识。

现代金融企业间的竞争已不再是单一层次上的竞争,而是从局部的产品竞争、价格竞争、资源竞争、资金竞争、人才竞争、技术竞争和信息竞争等发展到各个层次上展开的立体、全方位、整体的竞争。面对金融产品和服务日益市场化、商品化,以及金融竞争日益激烈的现状,农村信用社要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必须树立诚信意识。在内部,要加强员工的诚信教育。建立健全员工工作岗位职责和操作规范、行为规范和服务规范,做到业务操作有章可循,违章处罚有章可依;建立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将检查出来的问题及时做出处理,以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强化制度对员工行为的规范和约束。通过建立和完善岗位责任制、考核奖惩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严格奖惩,用铁制度、铁规章规范和约束员工行为。对外要以“三信”创建为平台,延伸服务内涵。通过“三信”创建活动,推动农村信用工程的建设,密切与农民的关系。工作中,要积极争取地方党政的支持,积极推进“信用村、信用镇”的建设和推广活动,促进全社会诚信意识的提升,营造“守信为荣、失信为耻”的氛围,进一步改善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环境。

3.在服务中加强合作。

首先要提升员工服务意识,提高合作本领。要注重从提高员工的思想理论水平入手,不断提高员工的思想政治素质。重视提高员工的文化素质,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的文化程度。不断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现代化的科学设备需要有现代化的人才去掌握和操作才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要结合农村信用社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定期组织营销学、客户心理学、投资理财、政策法规及新业务的学习与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业务技能、服务水平,使各项业务得到又好又快发展,增强合作本领。要抓好员工的道德素质。这是关系到农村信用社形象的大事,要从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理念、企业精神、作风及职业道德等内容入手,全面抓好员工的行为及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培养,努力造就一支思想好、纪律严、作风硬、技术精、效率高、文明意识强的员工队伍。其次是要给合作提供更加舒适的服务。要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从真心为“三农”着想的角度出发,广泛听取客户的意见和心声,根据网点地域和人文环境,完善服务设施。可以配备饮水机、添置雨伞、老花镜、报刊杂志、便纸袋、一次性纸杯、烟灰缸、安全警示牌等,要提倡主动服务,亲情服务,与客户在基本对等、平等的基础上双方心灵的沟通和默契,在服务的过程中,彼此享受合作所带来的快乐。

4.坚持发展依靠员工,发展成果由员工共享。

要重视满足员工必须的物质需要。在农村信用社“信合”文化建设中不仅要善于培养员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要重视员工的满足感,要努力为员工提供具有竞争力的报酬,满足员工正常的物质生活需要,坚持发展依靠员工,发展成果由员工共享。只有这样,才能挖掘员工的潜能,营造员工心情舒畅、奋发进取的工作氛围,让他们能快乐地工作。关心员工的成长进步。真正体现企业“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企业要多为员工的前途着想,要善于结合本社的工作特点和单位的实际工作需要,多帮助、关心员工的成长进步,对员工的成绩做到及时给予奖励,对员工在工作上存在的缺点,通过耐心的思想工作给予说服教育,努力为员工提供施展个人才华的空间,使每位员工都感到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正确的价值取向,激发其努力实现人生的价值。以服务“三农”为天职,恪尽职守,躬于实干,赢得农民高兴、政府满意、自身发展。

三、在服务“三农”过程中创新发展“信合”文化

“信合”文化必须与时间俱进。我认为,农村信用社在具体工作中既要体现和实践“信合”文化。又要在服务“三农”过程中创新发展“信合”文化。

1.要体现一个“实”字。

农村信用社要充分发挥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努力实现农业增收、农民增效、农村经济发展,为服务“三农”办实事。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大户是推动产业化的重点。农村信用社要要支持发展的重点,不断探索,大胆创新,构建社企互利支农工程。要建档管理,挂牌包扶,当好理财顾问,和个体工商户交上朋友,送信息,送技术,送资金,送管理,解决老百姓买卖难问题,形成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链,为农村妇女、困难农户和返乡农民工,提供创业贷款,激发创业热情,既为服务“三农”赢得了声誉,赢得了地位,更赢得自身的稳健发展。

2.突出一个“稳”字。

为了确保信贷资金安全,农村信用社要将存贷款调查关口前移,开展“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难”的大型入户调查活动,全面掌握辖区每个农户的家庭情况、经济收入、信誉状况,建立农户经济档案,将自己的根深深扎在广阔的田野。由于贷款户情况了如指掌,对农户申请贷款,一般不需要调查,减少贷款环节,缩短办理时间。同时可以探索创造“联户担保贷款法”,几户担保为一户贷出几万、十几万元,从根本上解决农户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

3.落实一个“干”字。

为了提升信合人员综合素质,打造信用强社,要从经营战略上更新观念,教育职工树立服务“三农”是天职、是商机的新理念。首先要树立存款立社思想,紧紧扭住存款不动摇。坚持把存款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瞄准主要竞争对手,主动抢占市场,乡镇网点着力主攻存款,把农村市场作为存款主攻阵地,把农民特别是外出务工农民作为主要争夺对象,给信贷扩张以强力的支撑;城区网点广泛面向城乡居民、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团体组织资金,主动发现储源,争取开户、办卡,从而取得争夺存款的主动权。其次要树立贷款兴社思想,努力拓展信贷营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积极调整信贷营销结构,突出信贷支持重点,对服务区域内各行业的客户和项目进行分类排队,选择优质客户和优良项目作为营销对象,建立名册,逐户落实专人或责任小组,拟定营销方案,主动上门营销,并按进度落实好营销工作。立足区域,大力支持现代农业建设,努力拓展农民消费信贷领域,积极探索农村消费贷款品种,实现支农贷款投放总量、覆盖面和受惠面的新突破;加大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通过建立中小企业信贷“孵化园”,积极主动营销贷款。在此基础上,积极支持重点优势项目、积极支持个人消费贷款等,信贷营销取得重大进展。

和合文化论文4

同志阐释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科学内涵,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因而它应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以争取民族独立、反对封建主义以谋求社会进步的有力武器。再次,新民主义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同志指出它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三大基本特征特征:所谓民族性,即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所谓科学性,即它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要理论和实践一致的;所谓大众性,即它是为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此外,同志还提出了科学对待古今中外文化的方法,即应该汲取其精华而抛弃其糟粕。对待传统文化,要运用批判的眼观进行继承和弘扬,反对割裂历史,抛弃传统;对待外来文化,要用辩证的思维进行吸收和借鉴,反对盲目崇拜,全盘吸收。

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论

十年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文化亦历经着巨大的浩劫。邓小平同志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视文化对于政治经济建设的作用,强调在进行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即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作为邓小平同志文化思想的核心,源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对同志文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不仅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而且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征程。关于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邓小平同志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在他看来,在实行改革开放和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中,东西文化相互交融碰撞,多种社会思潮激荡杂陈,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不会迷失方向,丢失灵魂。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位有机统一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关于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邓小平同志认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基本方向,把“三个有利于”作为评判标准,以满足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繁荣进步,据此,他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等著名论断。关于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邓小平同志强调精神文明建设要加强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以保证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重申文化建设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以推动科技进步,促进文艺发展,满足精神需求,实现社会进步。

同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论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同志作为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在继承同志、邓小平文化理论的基础上,立足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根据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科学地阐述并强调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并将文化建设提升到体现综合国力重要标志的新境界。同志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强调“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精辟的论述,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论体系,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1991年7月,在庆祝党成立7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同志创造性地使用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概念并对其进行阐述,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雏形。此后,他多次论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问题,不断丰富和完善其科学内涵,并对其历史地位和现实作用做了精确的定位,制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初阶段文化建设的基本纲领和根本任务,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成为一个丰满的理论体系。2000年2月,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教训和深刻分析当前形势任务,首次提出并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年5月,他在江苏、浙江、上海考察工作时,强调“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在马克思主义建党史上首次将“中国先进文化”提高到党的性质的高度,重点突出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战略地位和历史作用。2001年7月,在庆祝党成立8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同志对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和战略地位等问题作了全面的阐述。先进文化理论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和时代精神的总结,它的提出,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体现了时代进步的特征,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意识的理性自觉以及复兴中华文化的强烈使命感,标志着党的治党、执政思想的成熟。

同志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理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东西文化交融碰撞以及社会群体的利益格局不断分化促使整个社会思潮纷乱复杂和人们价值观念多元多变,文化失范和道德危机的突显呼吁着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和谐文化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2005年5月,同志在云南考察工作时强调:“要树立共同理想,打牢共同思想基础,特别是要宣传和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和谐文化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首次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的战略思想并对其重大意义进行了深刻地阐述。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强调和阐述了建设和谐文化的问题,为和谐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强调“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时隔不久,同志在中国文联第八次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又进一步阐明了建设和谐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相互关系。2007年10月,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同志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提高综合国力以及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揭示了和谐文化建设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重大任务,强调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和谐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它既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和传承性,又借鉴了人类有益文化成果,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所谓和谐文化,就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制度体制于一体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既包含对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也包括对社会发展的总体认知和评价,还包括对社会发展的实践取向和制度构建。”和谐文化基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需要应运而生,它既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重要内容,又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不仅如此,和谐文化尊重文化多样性,包容价值多元化,善于吸收人类文明的优质成分,融合不同文明的异质冲突,在坚守民族特质中寻求世界共性,为解决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的交融和碰撞,推动人类文明走向和谐新境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方向和发展前景。可以说,和谐文化理论的形成体现了党对于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又一次理论创新。#p#分页标题#e#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84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