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美食文化论文实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32153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美食文化论文实用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饮食文化论文1

内容摘要:岭南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各种水陆生物栖息繁殖的良好生长条件。因此,岭南人所食之物纷繁多样,尤其喜欢“野味”,这给许多外省人造成了岭南人无所不吃的印象,但甚少人了解这种习惯背后的溯源和文化。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岭南饮食文化业与古时候的遗风已大有区别。本文通过史料的搜集和调查问卷的形式,探讨了岭南人爱吃“山珍海味”背后的原因,也揭示了外省对岭南饮食文化的误区所在。旨在让更多读者了解岭南人“敢吃”的文化原因和岭南人饮食上的今夕变化。

关键词:岭南饮食文化文化误区

饮食文化,作为一个文化分支,往往受制于大文化及其背后的经济基础。岭南饮食文化素来以“食性杂、食材多、风格奇特”的特点为人们所熟知。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天下食货,粤东尽有之;粤东所有食货,天下未必尽有。”足见岭南食材的丰富性。两千年前西汉人所著的《淮南子》一书中也记载道:“越人得蚺蛇以为上肴”。南宋人也夸张描述:“粤人不问鸟兽蛇,无不食之”。可见在历史中,岭南人给人留下的印象一直是“无所不吃,无所不敢吃”的。另外,关于岭南饮食的历史记载,多出自于外省文人之手,因地方饮食习惯的不同,这些在岭南尝过“新鲜”的外省文人多在记载中着眼于岭南饮食的奇特乃至荒蛮,而往往蒙蔽了它追求天然品质、讲究精细、择时而食的特点。这些文献世代相传,以至于给大多数人对岭南人饮食文化造成了刻板印象和文化偏见。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所谓“广东人茹毛饮血般什么都敢吃”的印象到底在今天还是否普遍,而如今的广东人又是否真的依然保留着古时岭南饮食的遗风,值得考证。笔者拟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上述问题作一个浅显的统计。并结合资料,对广东人饮食文化的渊源做一个浅显的探究,作为一名广州人,希望能为岭南饮食文化历史的正本清源尽一份绵薄之力,还广东饮食现状一个“真面目”。

一、调查设计

1、语料

笔者通过“乐调查”网站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分别为“广东饮食现状调查”(以下简称“广东卷”)以及“广东饮食的外省印象调查”(以下简称“外省卷”)。并以“微信”作为调查平台,分别收集了“广东卷”和“外省卷”各50份问卷,总计100份有效问卷作为语料,并对其进行分析。

2、调查对象

“广东卷”面向的调查对象为在广东长期生活的广东居民;“外省卷”面向的调查问卷为非广东省常住居民。为保证采样的准确性,在两份问卷开头都设置了对被调查者省份确认的选项,方便对因省份不匹配造成的误填予以排查和剔除。

二、调查结果

1、外省人对广东人常吃食物的投票

调查问卷中选出8种食物是根据投票率得出。笔者对外省人对广东人的饮食印象做了初步调查,就“你认为有什么食物是你们不吃,而听说广东人会吃”这个问题进行了调查,并在回答的答案中选取了8种投票率最高的食物作为调查问卷设计的主要参考项。这8种食物分别为:牛蛙、蛇、猫、狗肉、田鼠、蚕蛹、猴脑、蝎子和蜈蚣。得票率分别为:%,%及%。这表示在外省人印象中,蛇、牛蛙和田鼠是广东人最常吃的三种食物。

随后,笔者根据这8种食物制定了两份调查问卷,在“外省卷”种,“认为广东人常吃的食物”得票率位居前三的分别是牛蛙(广东人也叫“田鸡”)、蛇和田鼠。

2、广东地区8种食物的食用率调查

笔者按照“从不”、“很少”和“经常”三个频率作为选项,调查了广东人在这8种食物上的食用率。结果显示,将频率中“很少”和“经常”的百分比相加,表示“曾经食用过这些食物”,食用率从高到底排序依次为:蛇%、牛蛙70%。其它食物的食用率均未超过50%。这表明在被调查的广东人中,有一半的人不曾吃过除了蛇和牛蛙以外的其他6种食物。

如果单独统计“经常”这一项的比率,在“广东卷”中8种食物的投票率分别为:牛蛙%、蛇%、蚕蛹%、蝎子%、猫、狗肉%,田鼠、猴脑和蜈蚣的得票率均为0。这说明,在广东人常吃的食物中,最多的是牛蛙和蛇,田鼠并不是广东人常吃的食物,这与“外省卷”中田鼠作为广东人常吃的食物中的高得票率相差甚远。另外,统计结果还发现,除了外省人在广东人吃田鼠方面存在误区,也在广东人吃猫、狗肉和猴脑上存在误区。因为在实际的数据中,广东人把猫、狗肉作为经常吃的食物,投票率仅有%,而猴脑则为0%,而在外省问卷中“认为广东人常吃的食物”的投票,猫、狗肉和猴脑分别为%和%。这些数据反映外省人对广东饮食的印象和实际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3、非广东地区8种食物的食用率调查

为了对比广东和外省食用这8种食物的情况,笔者在“外省问卷”中对这8种食物作为家常菜的食用频率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在非广东省的被调查者中,上述8种食材都有人吃过,但食用频率有所区别。如果将频率中“很少”和“经常”的百分比相加,表示“曾经食用过这些食物”,食用率从高到底排序依次为:牛蛙%、猫、狗肉%、和蛇50%,上述食物在数据中都超过了半数的食用率。另外,蚕蛹的食用率达到了%,而蝎子则只有%、猴脑、田鼠和蜈蚣都只有%的食用率。如果按食用频率为“经常”从高到低排序,则常食用的食物依次为:牛蛙%、蛇%、蚕蛹5、9%和猫、狗肉%。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在非广东居民的日常饮食中,牛蛙、猫、狗肉和蛇都是食用频率较高的食物,其中,以牛蛙食用的频率最高;而且作为常吃的食物,牛蛙也远超其它几类食品。说明牛蛙不仅流行于广东一带,在中国其他地区同样是一道普遍被摆上餐桌的食物。

4、广东地区和非广东地区食用8种食物的对比

为了更直观地对比广东省居民和非广东省居民食用这8种食物的情况,笔者将两份问卷中的数据进行了对比,情况如下:

广东省居民吃的食物中,排名前三的分别是蛇、牛蛙和蚕蛹,其中蛇和牛蛙超过了半数投票;而在非广东省居民中,排名前三的食物是:牛蛙、猫、狗肉和蛇,且三种食物均达到了半数以上的投票。从两组数据可以看出,牛蛙和蛇在广东省和非广东省中都是较为常见的食物,而猫、狗肉却在非广东省居民中得票较高。值得注意的是,在前面的数据中,外省人对广东饮食中广东人食用猫、狗肉的投票在第四位,而实际情况是广东人在食用猫、狗肉上比外省的数据要少得多。这说明广东人并非如外省人的印象般热衷于食用猫、狗。

另外,在8种食物当中,作为经常食用的食物,广东对照组和非广东对照组的食物排名相差无几,甚至非广东居民食用牛蛙的频率要高于广东居民(外省%,广东%);但在食用蛇的频率上,广东居民还是要比非广东居民高的(广东%,外省%)。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前面的数据,在外省人认为广东人常吃的食物中得票率较高的田鼠、猫、狗肉在广东对照组中显示出极低的食用率,仅有%的广东被调查者表示经常吃猫、狗肉,而田鼠作为经常吃的食物,得票率为0。这说明广东人并不常吃猫、狗肉和田鼠。

另外,为了进一步了解这8种食物在广东地区和非广东地区的食用情况,笔者加入了对饭馆是否烹饪这8种食物的调查,通过对比“广东卷”和“外省卷“的数据,得出以下结果:

8种食物中,在外省饭店最常见的是牛蛙,其次是猫、狗肉和蛇。但除了牛蛙以外,其他食材的投票均未超过半数,表明这些食材在非广东省地区的饭店并不常见。而表8的数据则显示了蛇、牛蛙和蚕蛹是广东本土饭店最常见的三种菜式,投票率均超过了50%。在得票率最少的猴脑(10%)要比得票率最少的蜈蚣(%)的百分比要高,而且8种食材的百分比均比表7的百分比要高出许多。这说明在广东本土饭店,这8种食物作为常见菜肴,要比其他省份的高出许多。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广东饮食较之其他地区具有“食性杂、食材多”的特点。

三、岭南饮食文化特点小结

根据上述数据,可以归纳出在食用这8种食物上广东饮食的一些特点:

1、蛇、牛蛙和蚕蛹是广东人最常吃的三种食材。无论是作为家常菜还是作为广东本土饭店的菜式,这三种食物都占据了主要的优势。

2、广东人并不常吃田鼠、猫、狗肉和猴脑。在“外省问卷”中,除去得票率最高的蛇和牛蛙,非广东居民认为田鼠、猫、狗肉和猴脑是广东人常吃的食物。而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广东人并不如外省人所认为的那样喜好吃这三种食物。尤其是田鼠,在“广东问卷”的数据中,得票率很低,在作为饭店的食材中,得票率也靠后。而在统计食用猫、狗肉的数据时则发现,外省人较之广东人,更常食用猫、狗肉,无论是作为家常菜还是饭店的食材,都发现了这一情况。

3、作为家常菜,广东人和非广东人在这8种食物的食用情况上相差不大。表6中的数据直观地反映了这个特点。在牛蛙的食用率上,非广东地区超出了广东地区,而蛇的食用率则是广东地区较其他地区高。

4、作为饭店的食材,广东本土饭店要比其他地区的饭店更多地青睐于这8种食材。这也说明了在广东本土饭店,提供了更多的食用“山珍野味、飞禽走兽“的机会。一些在外省听起来匪夷所思的食材,有可能在广东本土饭店找到。

四、岭南好吃蛇和牛蛙的溯源

数据显示,吃蛇和牛蛙确实在岭南一代盛行,许多人对其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尤其是对广东人好吃蛇这点感到匪夷所思,笔者通过查阅相关史料,对广东人为什么爱吃蛇和牛蛙的习惯找到了原因。

1、关于吃蛇

岭南人好吃蛇,名之为龙,如把鸡、蛇、猫一块炖称为“龙虎凤”。明代蔡汝贤的《岭南异闻》中记载过一个故事:有一内地商人在岭南的山上发现一只与蜈蚣恶斗的巨蛇,最后蚣蛇相斗,商人得利。后被岭南土人看见,出五十锭黄金买下蛇皮,一百锭黄金买下蛇肉。商人以为大赚,谁知反被土人调侃:“汉儿不识宝耳,是乃龙也。”后来打听才知道,这蛇皮可以制鼓,一张皮可以蒙七鼓,一鼓值百金。可见在当时,蛇皮非常值钱。除了用作制鼓,蛇皮还可以制扇,也能入药。如今许多商人,也用蛇皮制鞋。都是看中了蛇皮韧而坚特点。

岭南人除了把蛇皮当宝,也把蛇肉当宝。一在蛇肉鲜美,二在其功效。据清人吴震方《岭南杂记》记载:“蚺蛇……性极淫,人卒遇之,取妇女裙裤投掷……或投以妇人衣,则亦盘绕不去。”因此,以形补形,吃蛇肉可壮阳;而蛇又属阴,则补而不燥。因此广东人认为蛇是极好的补品,常见的做法是汤羹或泡酒食用。在一些老广州家中,尤其是有中壮年男士的,都可见家中用大缸泡制着蛇酒。

除此之外,蛇胆也是好东西。《赤雅》记载:“蚺无弃物。蚺蛇三胆,一附于肝者,止痛;一水胆,白浆,止泻;一胆随肉,击其处则随之,名护身,最佳,传避邪杀鬼,佩之吉祥。”

岭南多丘陵,自然是孕育蛇的好地方,再加之蛇浑身都是宝,这也难怪岭南人不“见蛇忘义”了。

2、关于吃蛙

乾隆时修的《广东通志》说:“百粤之民以蛙为上味。”这点广东人是是没有异议的。旧时所说的蛙可能亦指青蛙,但如今所谓的蛙主要是虎纹蛙,亦叫“水鸡”,广东人也叫“田鸡”,跟外省人所称的“牛蛙”是一个品种。同蛇一样,广东人喜欢吃田鸡的原因有二,一是肉质鲜美,二是有独特的药效。特别是对于患有心性水肿或肾性水肿的人来说,用田鸡食疗,有较好的利水消肿的功效。

现在牛蛙不仅仅是在广东地区,在其他省份也是深受喜爱。因此,在如今说来,“食蛙”已经不再是广东人特有情况,而是全中国普遍的情况。但是,追其溯源,食蛙的习惯是从广东地带流传出去的。据史料记载,古时中州人总笑东南人食蛙,后来南方官员派去浙江任职,才把这种习惯传开去。20世纪60年代初,因三年困难时期,全国大部分地区饿殍满地,因饥患上水肿的病人很多。当时有一队广东的医疗队到河南参与救助,起初因缺粮而束手无策,后见田地中满地青蛙,便派人捉拿,去掉内脏炖以红糖,起初那边的河南人不敢食用,但无奈饥饿难耐,便硬着头皮吃下,不久水肿即告消失。之后便群起仿效,吃青蛙在当地便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了。

五、结语

通过本次调查,笔者发现,如预期结果一样,非广东省地区居民对现今广东饮食印象仍停留在以唐朝为代表的广东饮食阶段。也就是外省仍然对现今的广东饮食存在一定的偏见和印象误区。广东因其地理位置的原因,确实一度盛行吃山珍野味、珍奇异兽,给外界留下了敢吃的印象。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广东人的餐桌上也渐渐只剩普通的、为大众所接受的家常菜。当然,也保留了一些古风遗迹,如食用蛇、昆虫等。但总体来说,由于各地区饮食的交互影响,广东人在做菜的食材上已做到兼包并蓄,趋于“文明”,不再是像以前所流传的“蛮荒和残忍”。不同的只是在口味的喜好和烹饪的方法上,仍然跟其他地区存有差别。归结外省对广东饮食存有偏见的原因,一是“我有他无”的特点。也就是广东较之其他地区生物的多样性,使得外省对没有见过的物种(但在广东人看来却是习以为常的东西)感到惊奇和新鲜;二是“猎奇”心理。“猎奇”的结果就是保留了大量关于广东饮食“新奇”的史料,不像一些中原饮食文化,因其习以为常,反而不足为文,因而不传。广东饮食这些“猎奇”的资料经过口耳相传,再加上传播中的主观因素,自然容易给其他地区居民造成广东人“无所不用其极”的印象。

史料是珍贵的,但是史料的解读更为重要。岭南饮食文化的历史梳理,是表出岭南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有助于今日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笔者作为一名广州人,在外界只关注岭南饮食“奇”的特点时不禁思考:广东饮食还能给外界留下什么,又该如何有所裨益地传播岭南饮食文化。比如岭南的酒,曾经力压剑南春,如今却为什么雄风不再;又比如,珍禽养殖以为珍馐,岭南曾独步千古,今日为何裹步不前;再比如英德乳羊与韶关钟乳之类,为何没有声势浩大地推广。在这些曾经辉煌却不为外省人所知的饮食文化里,蕴含着更多比“猎奇”更有意义的岭南饮食精粹,这些才是在外省人提起广东饮食文化时,脑中该闪现的印象。而广东饮食文化的推广,任重而道远。首先作为广东人,要有为自己正身的意识,当外省对广东饮食文化存在误区的时候,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应该报以何种态度。这些都值得每个广东居民认真思考。总之,广东饮食文化的重塑和推广,需要广东政府和广东居民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周松芳。岭南饕餮。[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1

[2]蔡晓梅。熊伟,司徒尚纪。“食在广州”的文化内涵与成因分析[J].热带地理。2006

[3]李肖。论唐朝岭南的饮食文化[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4篇《美食文化论文》,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饮食文化论文2

河源客家美食有三个系列:一是风味餐,主要有盐局鸡、水蒸鸡、红焖肉、酿豆腐及一些小店的全猪、全牛、豆腐套餐。

二是湖鲜餐,主要是万绿湖码头所在的新港镇及湖内锡场镇提供的桂花鱼、鲶鱼等湖鲜。

三是野味餐。

此外,五指毛桃汤、客家娘酒和米排粉被称为河源餐桌上的“三宝”。

购物土特产品有米排粉、黄沙柿饼、顺天红薯干、五指毛桃、客家娘酒、竹木工艺品、紫金辣椒酱、连平香菇、酸萝卜等。

客家美味,唇齿留香。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河源的饮食文化也得到了很大发展,主流菜系东江客家菜有了创新和提高,更讲究主料、原汁原味和乡土气息,并发展出了一些极富特色的民间餐饮。

东江盐局鸡、红焖猪肉、东江酿豆腐、上汤桂花鱼、客家酿三宝、娘酒醉河虾、清煲草鱼、水晶鸡、薯丝煲、咸香鸭是十大客家名菜,深受人们青睐。

近年来,川、湘、东北菜和西式快餐等纷纷抢滩河源,丰富壮大了河源的饮食家族,可以满足您多方面的口味需求。

东江盐?h鸡

色泽金黄,皮脆肉嫩,骨酥味香,并具补益功效,是客家菜系中的传统名菜。

据传是一位贤慧的客家妇女为了让久病的丈夫开胃口而特意精心制作,丈夫吃后很快康复,这种烹调法也流传下来了。

东江酿豆腐

沿用客家人传统制作技巧,豆腐滑嫩,馅料味美,原煲上席,滚热烫口,香味四溢。

红烧猪肉

色泽金黄,风味独特,爽口软滑,肥而不腻。

水晶鸡

客家菜中的创新产品,鸡色黄润光亮,原汁原味,肉嫩味鲜,汤汁香浓。

咸香鸭

选用本地特产土鸭精心制作,色泽金黄,香味浓郁,是一味独特的下酒好菜。

清煲草鱼

选用本地优质水源饲养的草鱼,配以多种佐料烹煲,肉质滑嫩,鱼味鲜美。

上汤桂花鱼

选用万绿湖特产桂花鱼精心制作,刀工精细,鱼色乳白,口感鲜美,清甜嫩滑。

娘酒醉河虾

娘酒香醇,河虾肉爽,鲜甜可口,营养丰富,原是客家妇女坐月子的主要补品,摆上筵席,别有一番风味。

客家酿三宝

酿苦瓜、酿辣椒和酿茄子集于一盘,色泽各异,形态美观,味道独特。

薯丝煲

选用本地特产红薯丝配以多种佐料精制,薯丝爽口,滑而不涩,美味香浓。

英国饮食文化论文3

英国饮食文化论文

1

一、英国概况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首都:伦敦。

国花为玫瑰花,国鸟为红胸鸽,国石为钻石。

二、饮食渊源

英国的畜牧业较为发达,但由于地域和自然条件的限制,粮食和畜牧产品均需要进口,因此,外来饮食文化对英国饮食习俗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一般认为,1066年诺曼人的到来给英国烹饪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前的罗马人虽然也给英国带来了新的烹饪知识,但在他们走后许多知识就失传了。

诺曼人对饮食比较讲究,他们把法国、意大利的生活习惯、烹饪方法带到了英国。

在11~13世纪之间,“十字军”骑士们带回来的香料、无花果、杏仁、果子露等丰富和改进了英国食物的口味,使其具有了新的内容。

1390年,英王查理二世时期的大厨们编写了一本烹饪书籍,名字叫《烹饪技术要素》。

当时的甜食、布丁、馅饼、粉蒸等菜式的制作已有较高的水平,许多菜式一直流传至今。

20世纪,传统英国饮食文化受到了诸多因素的挑战,用莉齐・博里德的话来说,就是:“英国烹饪别具一格的民族特征虽然在19世纪受到严重的损害,但与在20世纪所遭受的损伤相比却是微不足道的。

两次世界大战使社会和经济陷入混乱,发展中的食品技术已彻底改变了饮食习惯,这都使民族传统遭到很大的损伤。

长此以往将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只有在几个世纪以后才能作出结论。

在西方国家中,英国烹饪的名气一直不是很响,英国公众自己也认为其烹饪艺术的境界不高。

举办的,被誉为国际饮食界“奥斯卡金像奖”的第一届维奇伍德杯世界烹饪艺术大师赛,共有包括英国、美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以及中国香港等7个国家/地区的一流烹饪高手参赛。

在英国举行的选拔赛中,获得前3名的选手都是外来厨师。

英国厨师感到愤愤不平,但是评委们则“无怨无悔”。

公众虽然有些遗憾,但却表示完全可以理解。

据说英国人到餐馆去吃饭,大多喜欢去法国、意大利或中国风味的餐厅。

尽管如此,英国对自己的饮食传统还是偏爱有加。

著名的天加利金酒公司曾举办过一个活动,让人们从100个闻名世界的英国“标志”中,选出最能代表英国的十大“特色”标志。

结果吐司面包加烤牛排以及约克布丁以73%的得票率并列榜首,排在第5位的则是英式早餐,包括燕麦粥、蔬菜、水果、奶酪以及海鲜。

应该注意的是,现在的英国烹饪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中餐、印度餐、意大利餐和法国餐已对传统的英国饮食习惯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无论是到英国的游客,还是英国本土居民,都有了对美食的更多的选择。

英国超市里可以买到世界各地的特色蔬菜、水果、香料、调味品。

三、烹饪技术

(一)原料

英国烹饪虽然看起来比较简单,但其烹饪加工技术中仍有值得借鉴之处。

一般认为,简单而有效地使用优质原料,并尽可能保持其原有的质地和滋味,是17世纪以来英国烹饪的重要特点。

用牛肉做菜,就要把牛肉原有的品质完美地体现出来,因此,在原料的加热过程中,大多是单独烹制,一般不会将几种原料混在一起,以力求原料应有滋味的充分展示。

英国烹饪植根于家常菜肴,在原料的选用上强调家生、家养、家制。

英国人认为惟有如此,才能真正体现菜肴的“家乡风味”或“家庭特色”。

因此,地道的英国菜总是与地道的乡土原料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这些地道的原料,英国菜将不成其味。

(二)烹法

英国常用的烹制方法是烤、烘、煎、烧、煮、蒸、烩、炖等,其中又以烤、烩、煎、炸居多。

在英国菜的烹制中,厨师们比较重视原料与烹调方法之间的相互适应,或者说注意以适当的烹调方法来烹制适当的原料。

这种观点与他们重视菜肴的“原汁原味”,或充分体现原料自身滋味特点的主张是一脉相承的。

下面是一些烹饪原料与烹调方法的基本对应关系:

鸡蛋――在英国烹饪中,鸡蛋常用来做汤、汁和烩菜的稠化剂,也用作布丁、蛋糕、点心、面包、甜菜的凝固剂。

既用作主料,也是配料。

其常用的烹制方法有:煮、汆、炒、煎。

鱼――无论何种鱼,都要在购买的当天烹制。

鱼的初加工必须根据鱼种和烹制的要求进行。

鱼类常用的烹制方法是:煮、汆、蒸、铁扒、炸、烤。

猪肉――猪肉是英国人常吃的肉食,烤、铁扒、炸、炖、煮、罐烧是常用的烹制方法。

传统的英国烤肉是在明火上进行的,现在大多在烤炉中进行,不过风味特色并没有大的变化。

罐烧是比较有特色的烹制方法,主要用于质地较老的肉块的烹制。

方法是:将肉块在油中煎成褐色,然后放入罐中,加入原肉汁,密闭后上火烧至成熟。

牛肉――英国人烹制牛肉,常根据部位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其基本做法是:①烤。

适用部位是牛柳、牛脊、肋条、前肋或中肋。

②铁扒。

适用部位是臀肉、牛柳、牛脊、无骨排骨肉。

③煎。

适用部位是牛柳、牛脊、肋条肉。

④焖、烧。

适用的部位是臀尖、上臀肉、厚腩、臀肉、中肋、颈肋等。

⑤烩。

适用部位是胫肉、前胫肉、臀尖、上臀肉、瘦腩、颈肉、平肋及脖子等。

⑥煮。

适用的部位是大块胫肉、前胫肉、上臀肉、瘦腩、胸肉等。

小牛肉(牛犊)――①烤。

适用部位是牛腿、腰肉、前排。

②煎。

小牛肉很少用铁扒的方法烹制,腿肉、腰排骨和前排适宜于煎。

③烧、焖。

适用部位是腿肉、腰肉、前肋、前排、脖和肩。

④烩。

适用部位是胸肉、脖和肩。

⑤煮。

适用部位是膝胫、脖子、胸肉。

羊羔和羊肉――①烤。

适用部位是腿肉、臀尖、脊肉、前排、胸脯、肩肉等。

②铁扒、煎。

适用部位是臀肉、脊肉、前肋取下的肉排和肉块。

③烩。

除前肋之外,其他部位均可用来烩制。

④煮。

煮羊肉更多一些,腿肉、胸脯、肩肉和颈根最适于煮。

烟肉与腊腿――①铁扒、煎。

烟肉的各个部位都适宜于铁扒和煎。

②烩。

去骨的前腿肉和颈根肉可以整块烩制,也可像五花肉、腹肉切成小块烩制,五花肉和腹肉还可以切成薄片烩制。

③煮。

整腊腿、腊腿肘、整块的上脊和肋骨,以及去骨的前肘、上颈和颈根都适宜于煮。

蔬菜――①煮。

适用于根茎类蔬菜,绿叶类蔬菜只能“焯”一下。

②蒸。

适用于根茎类蔬菜,绿叶类蔬菜从来不蒸。

③煎、炸。

除土豆、洋葱、蘑菇和番茄,大多数的蔬菜都可以煎。

蔬菜在煎之前一般已烹熟,煎的时候还要裹上鸡蛋、面包屑再下锅煎或炸。

④。

大多数蔬菜都可以此法烹制。

方法是:蔬菜放入铁盘,加少许盐和化开的肉油,在中等温度的炉火上加热至熟。

⑤烩。

适用于根茎类蔬菜,不适于绿叶类蔬菜。

⑥铁扒。

适用于蘑菇和番茄,不适于纤维素含量高的蔬菜,如萝卜、胡萝卜等。

(三)调味

以汤料、沙司、香料、葡萄酒为特征的一般意义上的西式调味法,在英国烹饪的调味中有充分的体现。

野味是英国饮食的特色之一,在烹制野味菜肴时,英国人喜欢用味浓的杜松子或浆果与酒来调味,以去除原料的腥膻之味。

下面对具有英国特色的汤料、沙司和五香碎肉馅料作简要介绍。

1.汤料。

汤料,在西式烹调中是作为增鲜、提香、去腥的液体调味料来使用的。

与中式烹调不同的是,西式烹调中的汤料更讲究“专一”,没有一种或一些可以适用于多种原料的汤料。

英国烹调的常用汤料主要有红汤料、白汤料、鱼汤、野味汤料、白鱼汤料、海鲜汤料(用于龙虾、贝、鳟鱼、鲑鱼等)和蔬菜汤料等。

2.沙司。

英国的沙司基于开味的褐色沙司、白色沙司、黄油沙司、白甜沙司以及“肉卤”。

(1)褐色沙司。

以骨头、咸猪肉、胡萝卜、洋葱、蘑菇、番茄酱、红汤料、盐、胡椒及面粉等原料制成,是一种运用广泛的沙司。

(2)白色沙司。

以香草、月桂叶、洋葱(嵌有丁香)、牛奶、黄油、面粉、盐和胡椒等制成,使用时需要过滤,并另加佐料。

(3)黄油沙司。

以黄油、面粉、柠檬汁等制成,可直接食用,也可作为佐料。

(4)白甜沙司。

以牛奶、月桂叶、黄油、面粉和糖等制成,主要作为甜点沙司使用。

(5)肉卤。

任何一种烤肉的滴汁、肉渣用汤料稀释后,即成肉卤。

稀释的肉卤有时需要“勾芡”。

肉卤作为蘸料与烤肉一起上桌。

3.五香碎肉馅料。

西式烹调在烹制禽(肉)类菜肴,尤其是烤制时,经常使用填馅,其目的一是防止肉在烤制过程中被烤干,二是利用五香馅料来增加滋味。

制成后的五香碎肉馅料也可作为调味料直接用于蛋、鱼、家禽、野味、肉和蔬菜的烹制,并非只能作为馅料使用。

大多数的填馅都要用肥肉,所有的配料通常要切碎或 打成茸状,然后加面包屑、鸡蛋搅拌均匀。

五香碎牛肉、五香碎猪肉和山艾、洋葱填馅是英国常用的五香碎肉馅料。

(四)烤牛肉和布丁

1.烤牛肉。

(1)炉烤。

将牛肉放在烤炉中进行烤制是现在常用的烤肉法,其步骤一般包括整形、上料、烤制、制卤和配菜等。

所谓的上料,是指将拌好的胡椒粉、英国芥末粉或者是拌好的面包屑与面粉撒在牛肉上;所谓制卤,是指将烤盘中的肉汁倒入平底锅,加入红汤料,用文火慢慢将汤收浓、调味、过滤,撇去浮沫后与烤肉一起上桌。

烤肉的配菜一般是约克郡布丁、辣根沙司、芥末、烤土豆、欧洲防风根等。

(2)铁扒。

即将肉放在铁栅格上烤制。

烤之前,肉上要刷上肉油,再用胡椒调味,铁栅格也要预热。

烤制时要不断翻动肉块、刷油,以控制成熟度。

成熟度一般分为:半熟、刚熟和全熟。

烤肋骨肉时,在烤前和烤的过程中,可以刷用芥末粉、辣椒粉、盐、醋和辣沙司调和成的“烤汁”。

铁扒牛肉的传统配食是原汤汁和小块黄油或欧芹黄油,焙蘑菇也是常用的配菜。

2.布丁。

最初的布丁是把多种原料混合起来填入动物的胃或胴体中,放入水中煮熟的咸味食物,现在,凡是几种原料混在一起煮、蒸、 、煎制而熟的都可叫做布丁。

甜布丁原先只是一种开胃的点心,现在已成为了有固定品种的主要食品。

在 布丁出现之前,有些甜布丁是裹在布丁布里煮制或放在布丁盆里蒸制的,与传统的方法基本相同。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论文4

中国寿文化中的饮食 “寿”,是个很古老的字,在出土的古代饮食器具中并不鲜见,如沉子也簋、 杞伯壶、豆闭簋、秦公簋、鄀公鼎、毛公旅鼎、善夫克鼎、居伯盂、古陶以及简、古玺中都有出现。

《说文》说寿,“久也。

”从“久”这个义项,可以构词为:寿长、寿诞、寿命、祝寿、拜寿、长寿、万寿无疆等。

中国人把长寿看做是一种福气。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福、追求福的民族,福字深深地影响着每个中国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福表现了人们对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向往、追求和寄托,也是一种基本的生存需求。

中华民族祈福的六字箴言“福禄喜寿祥瑞”,是对福祉的一种向往与追求。

但是中国人的追求又很具体,什么是福?食得是福,平安是福,健康是福,长寿是福。

对于长寿的追求,可以说是中国人将生活与生存、 物质与精神的巧妙结合。

《尚书·洪范》:五福,“一日寿。

二日富,三日康宁,四日攸好德,五日考终命”。

是说,长寿、富贵、健康心安、有美德、(不遭祸)善终是中国人最早对福寿的解释。

并由此形成了养生、尊老等一系列的符号系统。

在国人眼中,没有钱不是福,钱多了也不是福,唯有长寿才是福。

所以,封建帝王喜欢人家称其“万岁”,而老百姓喜欢被称“老寿星”。

在旧时,长寿有着很多的雅称,如 77 岁可称为“喜寿”(汉字草书的“喜”,形似七十七)。

88 岁可称为“米寿”(“米”字拆开来为八十八),99 岁可称为白寿(“百”字去掉上面的“一”,为“白”字,百少一为九十九),108 岁被称为茶寿(“茶”字的草字头看似二十,余下的分拆为八十八,两者相加就是一百零八)。

耳顺之年、还乡之年或花甲之年,均指 60 岁。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或杖国之年。

均指 70 岁。

朝杖之年、耄耋之年。

指 80 岁以上,100 岁以下。

期颐之年,指 100 岁以上。

现在我们明白了,如果看到老先生室内挂着猫 扑蝴蝶的画轴,那就表示此位已经有 80 以上的高龄了(猫蝶谐音耄耋)。

那么,朝杖之年又作何解呢? 原来,这“朝杖”与古代尊老制度有关。

尊老养老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秀传统和高尚美德。

《孟子·梁惠王上》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虽然古代社会的各个历史时期,尊老的制度和做法有所不同,但其实际内容都在于充分表达社会对耆老之人的关心和爱护。

《礼记·月令》 提出,每年的'中秋之月,“养衰老、 授几杖,行糜粥饮食”。

这里说的“几”。

不是我们现代的茶几,用途与今大不相同。

先秦时期有两类几,作用大相径庭。

一类是陈物之用,即是摆放酒肴用的小条桌。

古代祭祀供祭品,也用几。

其性质与俎(切肉的案)相似。

战国时就有了很讲究的嵌玉漆木几。

汉魏时期,文人有读书的书几。

官员有办公的牍几,它们是现今各类茶几的始祖。

这第二类几是凭倚所用,即《说文》所指的“踞几也”。

我国古代,在桌椅等大型家具出现之前,一般是“席地而坐”的。

这种几可以作为席坐时安体凭倚之具,所以又称做凭几或隐几。

隐也是倚靠之意。

这类几显然是与陈放物件的几功能不同,而是供老人休憩凭靠之用。

高年授杖,汉代之前并无具体记述。

我们只知道汉初规定 80 岁以上老人才有资格享用。

到了成帝建始年间,降到了 70 岁以上老人。

每年秋季,由地方县、道政府调查户口。

登记高龄老人,由政府给老人授杖。

《后汉书·礼仪志》说:“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王杖)。

哺之糜粥。

八十、九十,礼有加赐。

杖长尺,端以鸠饰。

鸠者,不噎之乌也,欲老人不噎。

”杖头饰鸠。

象征着老人饮食如鸠,咽而不噎,是一种健康祝福。

鸠杖虽由地方政府办理,但象征着当朝皇帝所赐。

故称王杖。

王杖除显示身价还享有若干特权。

一、持杖者的 地位,可以相当于今天的正科乃至副处级的“级别”。

见官也不必低头碎步,不至于碰上“门难进、脸难看”的接待问题。

二、持杖老人可特许“行驰道旁道”。

三、严禁擅自征召、 系拘、 欺殴辱骂持杖老人。

如有违犯者(包括官吏),全部“应论弃市”。

弃市就是公开执行死刑。

可见那时不尊敬老人是要掉脑袋的。

四、要求地方官吏及时给持杖者整修王杖。

王杖虽小,“曲尽古人为老人制器之苦心”。

此外,每年例有赐老人糜粥饮食。

中国饮食是将美味与养生统一起来为特征的。

保证良好的饮食营养,是预防疾病和保持身心健康的首要条件。

人体的健康,得之于科学的饮食、 适当的运动、良好的心境及对自然环境和应变等许多因素。

而最基本的因素是饮食。

饮食得当,调节平衡,即获得了健康的基础。

尊年之人,其饮食营养是否充足,是否恰当,是与健康长寿密切相关的。

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素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

而上寿之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基础代谢降低,在营养方面又有低热、低脂、低糖、低盐等特殊要求。

《养老奉亲书》中云:“主身者神,养气者精,益精者气,资气者食,食者生民之天,活人之本也。

故饮食进则谷气充,谷气充则气血胜,气血胜则筋力强。

故脾胃者,五脏之宗也。

四脏之气,皆禀于脾,故四时皆以胃气为本。

”所以,营养全面,调理脾胃乃养生之大要,重视老年人的饮食、营养、调配烹饪是健康长寿之根本。

在这方面,老年人食粥是个不错的选择。

《黄帝内经·素问》中说到:“谷肉果蔬,食养尽之。

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用现代的语言说,就是说应当合理把谷肉果菜各大类食物搭配好。

营养就可以全面。

而粥则是经煮而成,蒸煮是最健康、最适于国人胃口的烹饪方式,也是“养益充助”最佳的搭配方式。

粥由米煮烂而成,古代称为糜,是中国的传统饮食,已有 4000 多年的历史,最初的粥是在鬲中熬制的。

粥的古字写做“鬻”,原因就在于此。

粥的主要原料是糯米、粳米,具有健脾益气之功用,容易被人体所吸收。

所以,粥对脾胃虚弱的老人、小孩以及病后、 产后、 手术后的人调理特别适宜。

粥,被称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

李时珍在 《本草纲目》 中写道:“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

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也。

”南宋诗人陆游,中年曾患胃病,久治不愈,后来受张文潜《食粥说》的影响,坚持每日食粥,一年后竟不药而愈。

他对此深有感触,在《食粥》一诗中写道:“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他把食粥当成延年益寿之道。

《红楼梦》中贾府的上下老幼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虽有肥甘厚味之食,也推崇喝粥。

贾府粥的种类很多,除了日常老百姓喝的粥以外,还有几种特殊的粥。

《红楼梦》第十四回写王熙凤吩咐:“每日从那府中熬了各样的细粥、精 美小菜,令人送过来。

”第八回写了碧梗粥,第十九回写了腊八粥,第四十五回写了燕窝粥,第五十四回写了枣儿熬的粳米粥、鸭子肉粥。

第七十五回和八十七回又写了红稻米粥。

米粥加药一块熬制就是药粥,有人统计过历代药粥的总数,要达 500 种以上,加药不同,则有不同的辅助治疗作用。

比如。

桑葚糯米粥,有补肝益肾、养血明目的功效。

阿胶糯米粥,有滋阴补虚、养血止血的功效。

海参糯米粥,有补肾养血益精的功效。

具有滋补延年作用的还有芝麻粥、莲子粥、菱角粥、枸杞粥、柏子仁粥、牛骨髓粥等。

芝麻粥能“耐风寒、补衰老”(《抱朴子》),尤其适用于身体虚弱的老人。

笔者日前曾做过一次调研,近日中高档餐馆、饭店的热门菜不是燕窝鱼翅,而是一盅海参小米粥。

与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相比,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特殊的思维方式,象征主义就是这种特殊思维的重要特点和标志。

象征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表现在语言、风俗、宗教信仰、家庭、艺术等各个方面,主要是祈福纳吉的生存观念和子孙繁衍的生殖观念。

同样是祝福人健康长寿的生日仪式。

国人擅长圆通的、整体的、辩证的思维方式,重综合、 归纳和感悟的直沉与顿悟。

因此,只有中国人才能在吃“长寿面”的仪式中悟出那种追求生存、尊老爱幼、家人团聚其乐融融的和谐氛围。

而西方人擅长线性的、个体的、机械量化的思维方式,重于分析、逻辑与个体性,所以,西式的生日仪式要切蛋糕,而且要吹蜡烛(多大年岁插相应数量的蜡烛也是一种量化方式)。

情侣们则更为浪漫,在咖啡屋内,温柔的烛光下,一对金童玉女默默举杯相对,眼波是信使,是蜜糖,一切尽在不言之中。

在这里。

我们无须去评价“长寿面式”、“拔蜡式”、“默默式”的祝寿祈福礼的孰是孰非,因为这都是一种文化使然。

何况,现在许多家庭的生日宴会都是先切蛋糕,再吃长寿面,中西文化交融,一样都不能少的,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不过在民间,老人们还是要在过生日时吃面条,寓意“年寿绵长”。

面条下锅时,不能揪断,越长越好,象征“年有长头。

人能长寿”。

而且亲友们每人要从自己碗里挑出数根面条送到“寿星”碗里,名曰“添寿”。

礼仪的现场还要置有象征长寿的吉祥物,如松柏、菊花、桃子、龟、鹤,甚至花猫与彩蝶的书画工艺品等,庆贺长寿。

天津卫非常讲究吃面。

而且产生了不同的面席。

面席由四种炒菜、八种菜码(四平八稳)及三鲜卤或红白卤组成。

“四碟”中,高档有桂花鱼骨、炒青虾仁、韭黄鸡丝、炒鸡茸鱼翅针。

中档有木樨虾仁、樱桃肉、炒三鲜肉、熘蟹黄。

低档有炒面筋丝、肉丝炒香干、炒黄莱、熘鱼片。

红卤指肉片等荤卤,白卤指腐竹等素卤,红白卤指荤素同时上。

八种菜码为黄瓜丝、胡萝卜丝、豆芽菜、白菜丝、 菠菜、青豆、黄豆和红粉皮。

家常捞面比较简单,一般用三鲜卤、干炸酱卤或麻酱卤。

9 月份的中秋节是合家团聚尊老养老的节日。

10 月份有“国际老人节”和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13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