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经济研究精编5篇
【导言】此例“金融经济研究精编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金融经济研究1
关键词:金融发展;经济增长;金融市场
一、国外理论研究综述
早期的西方经济学派一致认为,货币量对经济发展无实质性的影响,但与货币相关的金融活动诸如证券业的建立和银行业的发展等,都可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亚当?斯密在《国富论》指出,慎重的银行活动,可增进一国产出,但增进产出的方法,这一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
Schumpeter将金融的发展置于经济发展的中心地位,他在《经济发展原理》中写到,金融业的发展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之一,金融机构的作用是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向生产水平较高的企业家融通资金,并促进生产技术的创新,其主要论点成为了经济学家McKinnon的金融发展理论来源。在20世纪60年代,Gurley发展了Schumpeter的理论,他指出金融发展可以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他主要分析金融中介系统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即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主张实行金融自由化。由此而引发了后来大批的学者关于金融系统的比较研究:金融结构理论和金融抑制理论假说。上述理论的提出在经济学界引起极大的反响。他们主要观点是把欠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归咎于金融抑制,主张在国家或地区实行金融自由化政策,他们创建了一个计量模型,并由此得出金融自由化可快速促进经济的增长,同时也得出了金融抑制对经济的损害。
20世纪90年代,经济学家在内生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将内生增长和金融中介(或金融市场) 直接加入模型中,将信息不对称和市场缺陷置于理论模型之中, 使模型与实际情况贴近,从各个方面说明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Andrew Weiss从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出发,提出信贷配给观点。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造成了信贷资金分配效率的下降。他认为证券市场的发展可以在弥补货币市场的某些不足,并和货币市场一同成为公司主要的融资方式,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Thorsten Beck利用虚变量将市场环境、会计方法等外生变量纳入模型,发现经济增长与外生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在决策建议上,文中认为有效的市场管理体系可以确保债权人对债务人的权利要求。
自90年代以来,计量经济学的兴起与发展为理论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方法,西方经济学家还对两者的关系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Levine系统地对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他使用了4个指标来衡量金融结构的发展程度,并运用了全球57个国家26年的相关数据来表示金融机构的发展规模和效率。实证结果得出金融发展效率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同时经济的发展可以反过来促进金融规模的发展,二者互为格兰杰因果检验。Rousseau利用VAR模型考察了金融发展与GDP的关系,回归结果显著即金融发展是实际GDP的原因。
20世纪90年代经济学家在内生增长理论模型中引入了信息不对称、决策不确定、不完全竞争和外部性之类的影响因子,使假设的模型更加贴近与现实经济行为,由此提出的政策理论更加符合各个国家的真实状况。
二、国内学者的实证分析
中国在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金融业的迅速发展,国内的学者运用经济学理论和计量方法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由于方法和数据、指标选取的不同,实证分析得出的结果也不尽相同。李卫国(2003)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协整分析的计量方法分析了我国金融规模、市场利率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实证得出金融业的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其相关系数为。结果说明了金融业的发展存进了我国经济增长。曹云川等(2009)利用中国31个省份的近28年来的面板数据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效率与规模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中国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二者之间关系显著,具有时空特征,金融发展可以通过金融规模的扩大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但是并不能促进我国金融效率的提高。
三、结论
本文系统综述了国内外现有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历程和成果,基本上反映出了国内外研究的概况,较充分地介绍了该领域的代表人物和观点。纵观现有文献,我们可以看出:
1.国外学者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比较成熟,而国内的文献主要采用经济学中计量方法对国内的金融和经济关系开展实证分析,得出了我国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具体指标。至于经济增长如何对金融发展产生影响的理论研究较少。
2.实证分析论证不足,尽管有详实的数据、先进的统计工具,不同的实证方法所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现有实证研究在相关指标设定、数据的选取、变量设置和计算方法等方法方面,还是在实证结果的理论解释等方面都存在很大争议,各种分析结果差异较大。
3.目前,后金融危机时代下的世界经济在缓慢复苏,这本身印证了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间的关系呈现错综复杂的局面。尽管现有的很多经济学理论在对两者关系进行研究分析,但仍然显得单薄,无法在学术界达成共识。
参看文献: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上面就是山草香给大家整理的5篇金融经济研究,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金融经济学研究的相关认知。
金融经济研究2
关键词金融摩擦 经济波动 金融冲击 经济周期
早在2008年,我国经济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出现了严重下滑,GDP增长率严重下滑。为了尽可能地消除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危害,政府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加大了金融对经济的影响力和支持力度。那么,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造成的不利金融冲击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多大的影响?金融冲击到底能不能解释中国经济的波动?而另一方面,美国的次贷危机说明了在经济周期波动中,金融部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在钱荒事件中,中国金融系统中存在的风险被无情揭露出来,人们慢慢明白在对宏观经济建模时,金融市场产生的冲击和摩擦已经没有办法忽略。不完善的金融市场会使得金融市场出现摩擦也就是金融摩擦,金融摩擦会使得持有资金的人在转移资金时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而且,金融市场摩擦程度和金融冲击大小会影响金融冲击的宏观效应。金融市场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造成的金融摩擦又会增强冲击因素对经济的影响。由此,本文对金融冲击和中国的经济波动进行了分析和介绍。
一、金融冲击定义
无数事实证明,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会严重影响其自身的经济活动,但是几乎没有人会专门为此做实验进行验证。不完善的金融市场会使得金融市场出现摩擦也就是金融摩擦,金融摩擦会使得持有资金的人在转移资金时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经过研究固定资产所用投资资金的来源统计数据,非常显而易见地,国内贷款所占比例在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呈现出了极度剧烈的下降,除此之外,其经济周期的所显示频率趋向于无限波动,无法忽视的是,这个波动的趋势尤其猛烈。由此可见,我国的大多数私有企业仍将面临着愈加庞大的融资压力,雪上加霜的是,能得到的贷款急剧减少。除此之外,企业的借贷能力被某一个不可避免的因素约束着,此因素会随着随机扰动进行各种剧烈的变化。这使得众多企业的借贷能力受到了各种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这些扰动绝大多数起源是金融部门,因而常常被叫做金融冲击。
二、金融现状
就金融摩擦和经济波动间所存在的关系,如今已有诸多资料报告对其进行解释和研究。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是,于1989年发表的Beranke&Gertle等。除此之外的诸多资料报告之中,都是在宏观主流的经济模型中相对完美地包含了金融市场中存在的各种缺点,并且还以完全不同的各类机制作为其立足点,进行详细确切的解释和讨论金融摩擦和宏观经济波动之间所存在的当前的各种关系,以求有能力就金融系统之中金融摩擦的存在合理性和重要性作出准确分析和解释。此外,这些资料报告还分析研究了金融部门中外生冲击对宏观经济的作用效果,另外,有一部分的资料报告还考虑了金融部门会造成的各种影响和冲击,这对分析处理当前的金融冲击现状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和辅助。
在我国国内,也开始有许多学者着手分析研究金融冲击和经济周期之间所存在的各种联系,其中有一大部分学者认为借贷约束或流动性约束能够强有力地解释论证中国当下的经济波动形势,而现在,深层次地分析研究就能够有效而准确地解释中国的经济周期所存在的剧烈波动。
三、金融冲击和中国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
(一)经验事实。
当前,我们可以统计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进而有能力研究和解释当前我国国内各大企业的融资袁术。根据其不同的来源可以对各种资金进行必要的分类汇总。在这里我们需要对国内贷款进行充分的考虑,企事业单位在报告期间内向相关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借贷的用于进行各种固定资产投资的贷款就是所谓的国内贷款。由此番描述,显而易见地,企事业单位所能从金融系统中得到的融资额度就是所谓的国内贷款。大量实际事实清晰地表明,我国国内贷款的所占比重在自金融危机后不可避免地逐年下降,除此之外,企业向金融机构申请而所能得到的投资资金也越来越少。总而言之,企业所面临的贷款难题越来越严重。另外,企业最为棘手麻烦的融资约束的难题随之暴露出来。
(二)结果分析。
结论已经清晰可见,影响我国经济波动的第二大因素就是金融冲击,仅次于货币政策冲击。尤其是在分析研究债务增长、解释产出增长以及工资增长等很多方面时,金融冲击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虽然有其它多方面的冲击存在,但金融冲击也可以解释八成的产出增长波动。这一点充分说明了在现下经济周期波动中,金融部门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同时,我们不能轻视现下金融市场上存在的金融冲击和企业所面临的贷款难等问题。虽然中性技术冲击以及投资专有技术冲击对我国产出增长波动的解释力度极其有限,但我们不可以忽略它们对其它的宏观经济变量的重要意义,此番描述符合经典理论。
四、结语
金融危机以及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揭示了实体经济和金融部门之间拥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这一事实使得许多经济学家清楚地认识到,任何时候,对宏观经济进行建模时绝对不可以忽略由金融市场造成的冲击和摩擦。本文分析和讨论了金融冲击本身的宏观效应,我国的国内贷款所占比例近年呈现出了一种不可抑制的滑跌,与此同时,其经济周期频率上下浮动幅度愈加明显,其浮动趋势不甚乐观。也就是说,当下,我国绝大多数的企业仍然面临着愈加艰难的融资约束难题,以及逐年减少的贷款量。综上所述,金融冲击对中国的经济波动有强大的不可忽视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鄢莉莉,王一鸣。金融发展、金融市场冲击与经济波动――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J].金融研究,2012,(12).
[5]Alejandro Justiniano,Giorgio E. Primiceri,Andrea Tambalotti. Investment shocks and the relative price of investment[J].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 2010 (1).
金融经济研究3
关键词:金融经济;实体经济;分离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5-0000-02
一、引言
如今,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程度不断加深,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出现了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现象,尽管程度各不相同,但已毋庸置疑地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并成为引发世界范围内金融危机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加入WTO至今,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变得更加密切。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问题,在我国也存在,并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阻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平稳、持续运行。尽管在学界早就有学者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截止目前,尚未有实质性的解决对策被提出。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步伐都变得滞缓,基于此,在这个“后金融危机”时代,本文研究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特点及原因,并探讨解决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将能为世界各国走出经济阴霾,促进世界经济健康、良性地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特征
总体来看,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并非是朝夕即成的,而是有一个逐渐累积、形成的过程,其导致的结果之一,便是金融危机的产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发展,就开始出现了失衡现象,其明显的表现,就是二者的数量比例不均衡,与实体经济部门数量相比,金融经济部门的数量增多迅速,并且在在资产、规模上也更大。这种现象的出现,意味着实体经济的主体地位已经缺失,而原本处于辅助和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地位的金融经济,已经超越实体经济而占据了主导位置,并逐渐开始脱离实体经济,实现独立发展。金融资产系数、金融资产与金融交易量比率等,是衡量二者之间分离程度的指标。如果这些指标上升的幅度越大,说明二者之间的分离问题也就越严重。步入二十一世纪之后,随着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兼并行为导致经济体过度集中
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使得国际贸易更加频繁,在实现优化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市场竞争的程度,带来了极大的市场风险。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多大型金融机构依靠自身强大的资源与竞争实力,逐渐开始兼并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的机构,这种优胜劣汰导致的规模较大的兼并行为,使资源与资产逐渐集中到少数较大的金融机构受众,这就使得全球经济体分布过于集中,从长远来看,将对经济的发展造成消极影响。从层面来说,过于集中的经济体,将使金融机构中的高层管理人员,产生功利性心理,过度追求更高薪资。如果大型的金融机构发生破产,那么,为了维持经济稳定,政府就不得不伸出援手,出于这种考虑,大型金融机构对破产的顾虑更加忽视,甚至做出很多与正常经营及自身发展目标相悖的风险经营行为。
2.经济活动过多地出现在金融经济中
与实体经济相比,金融经济无论在规模、资金,还是发展实力上,都有着显著的优势。基于这种优势,很多经济活动都趋向于在金融经济领域进行,其导致的结果,便是实体经济遭受金融经济的挤压日益严重,制约了实体经济的良性发展,并使二者比例逐步失去均衡,从而发生分离。在这种背景下,一些纯粹投机行为,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金融经济领域,进一步加剧了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脱离。
3.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比例严重失衡
金融经济的片面强大,以及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制约,直接导致了二者在数量上出现比例失衡,而且,在金融经济中,还存在大量的投机因素,这些投机因素影响了经济指标的真实性、准确性,导致很大一部分的价格指数,均无法得到客观、真实的反映,从而也无法准确地反映实体经济的运行现状,价格指数丧失了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反映与指导作用。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其原因在于,由于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比例不均衡,使实体经济受到了金融经济的严重损害,社会资本不断地从实体经济中流失,并注入金融经济领域中,不仅使金融领域中的投机行为更频繁,也使经济发展呈现出虚假繁荣的现象。这种虚假繁荣的现象,掩盖了实体经济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降低了国家宏观指导策略的科学性、正确性,甚至会导致宏观指导错误,进而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可逆的消极影响。
三、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利弊分析
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金融经济的独大及片面过度发展,使金融经济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得到提升,并占据了主导。而实体经济发展速度,却因为金融经济的强盛而日益降低,世界经济结构由此发生了转变。整体上看,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出现这种现象有利也有弊。从有利方面来看,随着金融经济地位不断提升、重要性日益凸显,大量的社会资本及资源流入金融经济领域中,使得金融经济在整体社会经济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同时,由于资本及资源的强力整合,金融经济对社会资本及资源的大规模流动与优化配置,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中介与配合作用,从根本上来说,金融经济的主要职能,就是为实体经济提供金融服务,促进实体经济良性发展。如果二者发生比例失衡或分离,不管对金融经济来说,还是对实体经济来说,都将带来空前的破坏性。因此,如何对二者之间的比例,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促进二者之间协调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而探究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背后深层次原因,将有助于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来控制二者的分离。
四、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发生分离的表面原因,主要是金融经济在规模、数量、地位等方面,极大地超越实体经济。但是,其深层次原因则远不止这些。通过综合分析,可以得出,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1.金融资产增多加剧了分离风险
从出现的时间顺序上来看,显然,实体经济是先于金融经济出现的,金融经济是在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出现的;而在促进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贡献上,实体经济也是起着根本的作用的。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金融经济都必须以实体经济为基础和依托,进行自身发展。同时,实体经济在世界贸易中,也需要金融经济的支持,可以说,金融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中介与桥梁作用。由于在经济发展实践中,实体经济的增长速度要相对滞后于金融经济的增长速度,适当的金融资产比率增加,对于实体经济发展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2.技术因素与制度因素对二者分离的影响
从技术角度看,科技就是生产力,技术的创新程度会极大地影响着实体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实体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比如,随着科技信息技术的进步,现在全球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是具有国际性的。金融经济的发展,也收到技术的影响,但是技术的创新发展,在提升金融经济发展速度及金融资产比率方面,显然更易见成效。从制度角度看,因为制度的相对不完善,对于金融经济的发展缺少有效的制约,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缺少有效的支持,导致金融经济发展强于实体经济,出现分离。
3.金融管制自由化与弱化的影响
金融管制的自由化与弱化,是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不可否认的直接直接因素之一。由于国际上解除了金融管制,这就使得国际资本的流动性越来越强,同时,有的国家内部,对于金融管制未加重视,甚至解除了金融管制,导致金融交易的数量不断增加,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4.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出现分离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从根本上来说,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速度的失衡、地位的颠倒,是导致二者分离的最重要的深层原因。金融经济的发展,不能脱离实体经济而单独发展,它需要基于实体经济并服务于实体经济。尽管金融危机是存在于金融经济领域,其实质却是金融经济脱离实体经济发展导致的后果。金融机构自我强大趋势过于强化,对实体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干扰,并使二者产生了分离。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金融经济发展必须要以实体经济作为发展支撑,以服务实体经济为目标,才能有效解决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现象,实现二者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五、结论
综上所述,实体经济是金融经济发展的基础,金融经济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二者的协调发展,将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早日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实现新的腾飞。金融机构必须要坚持自身的服务地位与本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这是金融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当前实体经济走出发展困境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阚伟志。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探析[J].财经界(学术版), 2014,02:39.
金融经济研究4
关键词:甘肃;金融发展;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2-0130-04
一、文献综述
现代金融发展理论的主流观点认为,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显著且意义重大。20世纪60年代,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Raymond ,1969)对这方面做了开创性的研究,他在金融系统规模与金融服务供给和服务质量正相关的假定下,用金融中介资产与国民财富的比值表示金融发展水平,应用35个国家1960―1963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表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存在很强的平行关系,在数据比较充分的发达国家,金融发展平均速度的增长时期同时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罗伯特・G.金和罗斯・列文(Robert and Ross Levine,1993)针对戈德史密斯研究的不足,研究了77个国家1960―1989年的数据,发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拥有发达金融系统的国家经济增长较快,反之,经济增长较快的国家金融系统通常也较为发达。
20 世纪70年代,麦金农和肖(Mckinnon and Shaw,1973)以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问题为研究对象,提出了金融深化理论和金融抑制理论,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严重的金融约束和金融压抑现象。这既削弱了金融体系聚集金融资源的能力,又使金融体系发展陷入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资金短缺,并不是因为缺乏能用于积累的资金,而是因为金融抑制造成了融资渠道堵塞和资金成本的扭曲,在金融深化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可以缓解。金融深化理论和金融抑制理论突出了金融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发展中国家制定货币金融政策,推行金融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国内在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问题理论这方面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在借鉴国外既有相关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国内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谈儒勇(1999)采用1993―1998年相关数据,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对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金融中介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股票市场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金融中介发展和股票市场发展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单俏颖(2003)应用协整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计量方法,分析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在现阶段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经济增长带动金融发展。
近些年,有关区域金融和经济发展的研究在国内成为研究热点。周立、王子明(2002)采用1978―2002年的数据,对中国各地区(省区层面)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金融发展差距可以部分解释各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王景武(2005)通过研究发现,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东部存在正向因果关系,而西部则为互相抑制。岑树田(2008)选取了1978―2006年的相关数据,对广西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紧密关系,广西的金融发展能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但广西的经济增长促进金融发展的效应并不明显的结论。鉴于理论界对西部欠发达地区金融与经济的关系方面研究较少,本研究以甘肃省为例,选取1994―2008年的数据,对欠发达地区的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并得出结论,以期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决策参考。
二、实证分析
(一)衡量指标
1.金融发展指标。由于国内外大部分研究通常都采用戈德史密斯(1969)提出的金融相关比率(FIR)作为衡量金融发展的指标。为了解释甘肃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亦采用FIR作为金融发展程度的指标,根据戈德史密斯提出的FIR计算方法,即FIR等于某一时点上现存金融资产总量与国民财富的比值。考虑到本地区经济体所能吸纳的金融资产的能力和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采用(存款+贷款+保费收入+股票市场筹资额)/GDP作为反映金融发展的FIR指标。
2.经济增长指标。根据现有研究结果,认为最能充分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就是GDP,因此选取甘肃GDP环比增长率为衡量经济增长指标,具体为本年度GDP与上年度GDP之比,记为GDPR。
(二)样本数据来源及指标特征描述
1.样本数据来源。样本数据来源于《甘肃年鉴》各期、《中国金融统计年鉴》各期、《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和甘肃统计信息网,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统计口径的一致性,选取了1994―2008年相关数据,并按上述定义计算出FIR和GDPR作为分析的两个变量,为减少异方差对回归带来的不利影响,分别对FIR和GDPR取对数(见表1):
2.指标特征描述。在实证分析前,先对金融发展指标和经济增长指标的变动趋势特征作一个直观的比较(见图1):
从上页图1可以看出,甘肃省金融发展指标FIR与经济增长指标GDPR二者在数值上基本保持不变,接近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直线,这表明甘肃省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都保持着稳定的发展速度。从短期来看,金融发展指标与经济增长指标在大部分年限里保持此消彼长的相反的变化趋势;从长期来看,两条线几乎平行,说明二者保持着长期相对稳定的变化趋势。
(三)回归分析
1.单位根检验。由于时间序列数据通常都是非平稳的,直接对两个变量进行回归可能引起虚假回归,因此,有必要对金融发展指标FIR和经济增长指标GDPR进行平稳性检验。通常平稳性检验的方法是单位根检验,本文采取ADF检验法。
从表2可以看出,金融发展指标FIR和经济增长指标GDPR的水平序列都是不平稳的,但经过一阶差分后在各显著水平下都通过了检验,序列平稳,两个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因此符合进行下一步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
2.协整检验。在ADF检验的基础上,对金融发展指标FIR和经济增长指标GDPR进行协整检验,看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具有协整关系。根据协整理论,如果一组两个序列满足单整阶数相同且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则这两个非平稳序列之间就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从而有效避免伪回归问题。检验结果(见表3):
可以看出,在1%的显著水平下没有通过协整检验,在5%和10%的显著水平下通过了协整检验,协整方程为:
lnGDPR = - *lnFIR
这说明金融发展指标FIR和经济增长指标GDPR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负相关关系。这个结果与上文通过指标特征描述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
3.格兰杰因果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是考察一对变量之间因果关系时采用的方法。在这里,分别选择滞后1~4期,对甘肃金融发展指标FIR和经济增长指标GDPR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结果(见表4):
结果表明,在10%的显著水平下,在滞后1、2和4期的情况下,所有原假设发生的概率均大于,是接受原假设的,即金融发展FIR与经济增长GDPR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而在滞后3期的情况下,原假设“金融发展FIR不是经济增长GDPR的原因”发生的概率为,略小于,可以认为拒绝原假设,即金融发展指标FIR与经济增长指标GDPR之间存在不显著的正向因果关系。
三、结论与讨论
由于经过单位根检验得出金融发展FIR与经济增长GDPR均为一阶单整,两个时间序列为非平稳序列,因此不能用传统的计量经济学建模的结构法进行分析,从而运用了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非传统计量方法,对甘肃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甘肃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根据协整检验结果,在5%的显著水平下,金融发展指标FIR和经济增长指标GDPR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这说明,在研究期内甘肃省金融资产增长与GDP增长保持了相对稳定变化趋势,并且二者保持一种长期稳定的关系。原因可能是:(1)研究期内金融与经济政策平稳,金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随着经济增长而变化,始终使经济增长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2)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都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增长速度(见P131图1),这对二者之间在这一研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的关系提供了可能。
2.甘肃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负的相关关系。导致该结果的原因可能是:(1)由于金融资产的运用效率不高造成资金浪费,金融存在“高投入、低产出”的问题。由于近年来投资工具日益增多和民间金融的大范围产生,以及所选取的指标数据如股票筹资额等存在很多问题,如上市公司质量较低、投机性很强,资金被大股东占用而未能投入到经济体中促进自身发展。(2)货币当局逆周期操作,运用货币信贷政策熨平经济波动,在经济处于高涨时期,货币当局通常减少信贷资金供应量来防止经济过热。(3)存贷之间的差额逐年扩大。在FIR指标选取的数据中存贷占有绝大部分比重,而且在欠发达地区,金融业主要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从安全性和盈利性的角度考虑,当上存资金利率高于同期存款利率时,国有商业银行将富裕资金上存至上级行。这实质上是资金的外流,这部分资金并没有回流利用到甘肃的经济体中。
3.甘肃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不显著的正向因果关系。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在10%的显著水平下,分别在1、2和4滞后期的情况下,金融发展指标FIR与经济增长指标GDPR不存在因果关系;只有在滞后3期的情况下,金融发展指标FIR是经济增长指标GDPR的原因,但这种因果关系并不显著,并不能有力说明金融是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
参考文献:
[1]Goldsmith,Raymond W.,1969,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2]King,Robert Levine,Ross,1993,“Finance and Growth: Schumpeter Might Be Right”,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08,
38-717.
[3]Levine,Ross and Zervos,Sara,1998,“Stock Markets,Banks,and Economic Growth”,American Economic Review,88(3),537-558.
[4]谈儒勇。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9,(10):53-61.
[5]单俏颖。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3,(6):72-76.
[6]周立。中国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7]缪小眉,贺刻奋。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以宁波为例[J].经济丛刊,2008,(5):45-48.
[8]岑树田。新时期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实证分析[J].广西金融研究,2008,(9):45-48.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ansu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FEI He
(School of Economics,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 730000,China)
金融经济研究5
关键词: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合作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3-0232-01
一、概念的界定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中国作为世界大国也积极参与到国际合作与国际贸易中,并和周边国家形成了多个各具特色的经济联盟或经济圈。如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上海合作组织以及东北亚经济圈。这些经济联盟与经济圈之间的经济合作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国内外学者也越来越关注区域经济合作理论的研究。区域经济合作理论属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范畴,所以,本文着重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下的区域经济合作理论,并将概念界定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金融支持范畴内。
二、国外学者的研究现状
1.“金融抑制论”、“金融深化论”和“金融创新论”。这些理论认为欠发达地区的资金短缺是因为“金融压抑”带来的融资渠道堵塞与资金成本的扭曲,只有在金融深化的条件下进行金融创新才能缓解资金短缺问题。这就需要制定相应的有区别的区域金融政策,从金融政策、金融组织及金融工具等方面促进金融市场一体化。
2.金融约束论。赫尔希曼、斯蒂格勒茨等经济学家认为,金融约束论是介于金融抑制与金融自由化之间的、并且比它们更有吸引力的模式。金融约束论认为,对于发展中区域而言,政府安排一种有差别的特定的金融政策制度比竞争性制度更能促进地区发展。
三、国内学者的研究现状
1.从研究的角度看,国内学者对区域经济合作侧重点不同。目前针对中国-东盟研究的角度比较广泛,有从区域经济合作对策的角度出发的,如庄芮(2009)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实践效应、现存问题及中国的策略》,张莎(2013)的《中国-东盟农业合作:现状、问题及对策》,阮锟(2013)的《促进中国东盟贸易便利化的金融对策研究》;有从贸易效应、经济效应的角度出发的,如史智宇(2004)《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的实证研究》,李占卫、李皖南(2004)的《试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和投资效应》。针对东亚经济圈的研究角度比较少,主要是从发展前景和经济安全的角度来研究的,如陈淑华(2001)的《经济安全与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吕超(2008)的《中国确立东北亚安全环境的战略选择》,谢岩(2006)的《东北亚经济圈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李光(2009)的《东北亚经济合作的现状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