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商业经济研究精彩4篇

网友发表时间 869936

【导言】此例“商业经济研究精彩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第一篇】

1.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思路

在新制度经济学中两种主要的研究思路径渭分明:第一种研究思路侧重于在假设特定的制度下私人部门的治理结构的不同选择。这一研究思路回答以下问题:在通常情况下,通过市场进行的交易的交易成本在什么情况下最小化?在何种条件下交易在组织内部进行。由此,制度安排由简单的企业和市场的二分法转变为通常称为混合体的一个连续体系也就是选择更加细分的公司治理结构(例如长期契约),对此我们通常采用所谓“混合的方法”进行分析。第二种研究思路不再认为制度是既定的。这一研究思路感兴趣的是确定在各种不同制度条件下制度安排对在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产生的效果,以及解释随着时间的变化制度环境发生的变化。这一思路对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比对制度环境的研究更深人,特别是企业理论。在众多的新制度经济学的第二种研究思路的代表作中,留下了一个公开的问题:新制度经济学是基本地保留了新古典主义研究范式和仅仅只分析研究了许多迄今仍为主流经济理论所忽视的问题,还是它确实是一个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不兼容的完全新的研究范式。

2.新制度经济学的方法论基础是规范个人主义

新制度经济学是基于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假设的,这和西方主流经济学是相同。个人主义的方法论意味着所有的经济绩效最后必须由个人行为来解释当然, 这并不是说所有社会层面的可观测的经济绩效是个人行为的预期结果。许多经济绩效是人的行动而非人的设计的结果。那么,揭示导致某种固定的行为模式的规律性是社会科学家的中心任务。新制度经济学主要是进行实证分析, 而新制度经济学涉及一套社会的根本规则—宪法—的那部分主要要进行规范分析。大多数规范分析的宪法经济学的支持者认为:不仅经济绩效的产生不仅来源于个人行为,而且来源于那些人们行为之间的相互互动所形成的共识( 假设存在) 并被合法化的制度。因此,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假设被称为规范个人主义。

按照经济学的一般假设,完全理性的经济人都试图实现其效用最大化。他们被处于假定信息完全对称的状况,知道他们能采用的各种理性选择,并能实时和无成本地估计到所有可能的后果。KrePs(1990)曾经写道:“完全理性的经济人有预测将会发生的每件事和有选择最优行动方式的能力。所有的这些都在他们一眨眼的工夫中完成并且是没有任何成本的。”这一假定与现实生活是不相符的。随着将不确定性引人了经济学:“不确定性是指由于不能预测世界可能呈现的所有状态,行为者不能准确判断自己行为期望大小的一种状态。”他区别了不确定性和风险,这种不确定性是指事件可能发生几种的可能性的概率。因此他认为在有风险的状况下计算期望值和应用传统决策理论是可能的。

交易成本最初是由 引人经济学的。它的基本定义为市场交换的成本。它们的引人为企业的生存给出了一个基本原理。如果市场像通常假设的那样是有效率地(和无成本地)运行,那么根本就没有企业生存的任何理由。稍后把交易成本描述为“搜寻与信息成本、议价与决策成本、检验与执行成本”。交易成本的概念是与有限理性紧密相关的,这是因为如果从传统的完全理性概念出发,交易成本只会是大于零的。这样,交易成本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交易成本越高,市场交易行为就越少。这不仅可应用在消费品的交换上,而且可以应用在许多投资决策上。进而,交易成本的概念也被引人了政治市场的交易分析中。这表明政治市场是比普通的商品市场更易于出现无效率的状况,因为在政治市场上人们相互的交易对象与个人对自己的承诺保持诚信相比更难测度。

3.实证研究方法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首先,识别性相关性和一致性问题。一般认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问题可以大致划分为:

(1)假设制度是既定的并寻求制度的绩效。

(2)试图解释制度的出现以及随着时间而发生的变更, 并确定那些引起制度变迁的因素。

对这两者而言,具有识别制度和确定其相关性的能力是关键。一般认为,制度定义为由规则(内部制度)及其执行(外部制度)两部分组成, 那么这两部分都必须能够识别。表面L 看来, 对外部制度的识别似乎相对容易:规则和违规制裁的内容常常会成为正式法律的一部分,因而是可以确定的。然而,这种方法在许多情形下,对于识别制度的实际功能是相当有限的。例如,尽管制度形式相同,但违规制裁(假设是公法) 的各种可能性也会有相当大的不同。在私法领域,形式相同的制度应用不同,接受赔偿的办法也会有很大的区别。

如果我们先假设尚未存在可用来规范诸如商品交换等相互影响的内部制度,再进一步假设参与者对制度变迁的需求尚未察觉,那么他们会做出以一下抉择:

商业经济研究【第二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经济资本;蒙特卡洛模拟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1-0090-02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当前各商业银行的竞争即是品牌声誉的竞争,因此银行声誉风险管理能力成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本文基于银行市场价值提出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经济资本的度量方法,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声誉风险管理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一、文献综述

由于声誉具有无形性、主观性等特征,声誉风险的度量难度较大,研究成果也较少。Gillet等(2010)研究了美国和欧洲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损失事件对这些企业声誉造成的影响。他们对非正常收益率这一概念进行了修正,即在原来的基础上扣除了操作风险事件本身的损失率。考虑到事件的提前泄露,Gillet等取事件公布日的前后20天为窗口观察期,以事件公布前20天的企业市场价值为基准计算了累积非正常回报率,以累积非正常回报率衡量声誉风险损失。Walter(2013)和Fiordelisi等(2013)也采用了类似的方法度量声誉风险。Eckert和Gatzert(2015)提出了度量声誉风险的一种模型:通过样本数据的观察得到声誉风险损失率的样本并估计其分布参数,然后通过蒙特卡罗模拟得到声誉风险损失的风险价值VaR。

二、商业银行声誉风险成因

笔者认为,声誉风险是风险的风险,这指出了声誉风险的内部原因,即企业本身面临的其他风险可能引致声誉风险的发生。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它面临的声誉风险也与其他风险有着直接的关系。除声誉风险之外,商业银行还面临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这四大类风险和包括国家风险、法律风险、战略风险等在内的其他风险。当以上几种风险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可能会导致声誉风险损失的产生。

三、声誉风险经济资本度量模型的构建

一家上市企业的市场价值必然和它的声誉密切相关。当市场是有效的时,企业的声誉可以被市场价值有效地反映出来,即股价的波动可以有效地反映企业声誉的变化。因此,笔者选择股票非正常收益率作为度量商业银行声誉风险损失的工具。

声誉事件指引发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事件。声誉事件窗口期是指观测声誉事件造成的损失的时间区间。考虑到声誉事件消息的提前泄露造成的损失,选择声誉事件公布日前后各20日共41天作为窗口期。设声誉事件公布日为,则声誉事件窗口期为[20,20]。非正常收益率是指由于声誉事件的发生,某商业银行股票的实际收益率与期望收益率的差。实际收益率即某商业银行股票当日收盘价格涨跌幅。期望收益率的计算采用市场模型法。市场模型法假设市场证券组合收益率与某银行的股票收益率之间有一个稳定的线性关系。其中为市场证券组合在时间t的收益率,α为截距项,β为相关系数,为误差项。选择声誉事件公布前250个交易日的银行股票收益率和市场大盘指数涨跌幅信息进行最小二乘回归,从而计算出声誉事件当日银行股票的期望收益率。

对于声誉风险损失的度量,定义在声誉风险损失窗口期内包含声誉事件公布日的连续损失的时间区间为声誉风险损失持续期,即在声誉风险损失持续期内连续天的非正常收益率均小于0,表示银行连续天都出现了声誉风险损失。若声誉事件公布日该银行股票非正常收益率大于或等于0,则认为该声誉事件未引起声誉风险损失。在识别了某个声誉事件的声誉风险损失持续期之后,将声誉风险损失持续期内的非正常回报率分别与其前日银行的市场价值相乘后再加总并取绝对值,得到声誉事件造成的总损失。其中Loss表示声誉事件造成的总损失,是时间为t时的股票非正常收益率,是时间为t-1时的银行市场价值,用当日银行的总股本乘以当日股票价格得到。然后,为了扣除声誉事件自身造成的影响,需要在总损失中将声誉事件本身的直接经济损失扣除,就得到银行某次声誉事件造成的损失额,即,其中表示银行声誉风险损失额,为声誉事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根据以上公式,可以方便地计算出银行某次声誉事件造成的声誉风险损失额。

假设声誉风险损失事件发生的频率服从泊松分布、声誉风险损失的数额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得到数据样本后根据极大似然估计法估计出所需参数,再通过蒙特卡罗模拟即可得到风险价值度。声誉风险价值度取声誉风险损失的99%分位数,预期损失取声誉风险损失的均值,就得到声誉风险经济资本的表达式:声誉风险经济资本=声誉风险价值度-声誉风险预期损失。

这样,通过样本数据的收集统计和蒙特卡罗模拟可以最终计算得出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经济资本。

四、实证研究与结论

笔者收集了2008―2014年我国某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声誉事件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本文所收集的声誉事件来源于百度搜索,银行股票收益率及上证指数涨跌幅来源于证券交易所,均采用日收盘数据。笔者共收集得到该银行声誉事件53件,其中造成声誉风险损失的有37件。声誉事件共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其他风险5类。根据样本数据,估计得信用风险类、市场风险类、操作风险类、流动性风险类和其他风险类的声誉损失事件的年发生频数分别服从泊松分布p()、p()、p()、p()和p(),以上五类声誉损失事件每件造成的声誉损失(以万元计)分别服从对数正态分布(数值略)。本文运用Stata11软件进行对该银行声誉风险损失事件频数和损失数额的1 000次蒙特卡罗模拟,结果中99%分位数为亿元。因此在99%的置信水平下,一年展望期的声誉风险价值度约为亿元,预期损失为亿元,则声誉风险经济资本约为亿元,表明该银行在未来计提亿元的经济资本可以抵御千年一遇的声誉风险。

总之,我国商业银行有效防范自身面临的其他风险是防范声誉风险的根本途径,同时应当参考声誉风险经济资本评估自身所面临的声誉风险。

参考文献:

[1] Eckert,C.,Gatzert, Operational Risk Incorporating Reputation Risk:An Integrated Analysis for Financial Firms,Working

Paper Friedrich-Alexander University,2015.

[2] Fiordelisi,F.,Soana,M.-G.,Schwizer, Determinants of Reputational Risk in the Banking Sector.[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13,(37):1359-1371.

[3] Gillet,R,Hübner,G.,Plunus, Risk and Reputation in the Financial Industry[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10,(34):

224-235.

[4] Walter, Value of Reputational Capital and Risk in Banking and Fina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anking,2013,(5):205-219.

The Study of Measuring the Economic Capitals for Reputation Risks of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FAN Han-wen

(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Taiyuan 030006,China)

金融经济研究范文【第三篇】

关键词:金融发展;国有工业;经济增长

一、 引言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这是对国有企业在国家建设中所处的重要地位的总结和肯定。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国有经济成分在不断下降,特别是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中。比如,从不同所有制工业资产的比重变化来看,1998年,国有资产占比达77%,2002年降为69%,2007年为51%,到2012年时,不足一半,为49%。而要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又需要国有经济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因此,如何在国有经济成分下降的情况下,提升国有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数量,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发展同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联系。早在1911年,熊彼得就指出金融中介在一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后来,King和Levine(1993)以80个国家1960年~1989年为样本分析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是较为显著和稳健的正向关系。Rousseau和Wachtel(1998)对工业化时期的研究表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是促进作用。我国在上世纪末以来,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探讨也比较多,谈儒勇(1999),周立、王子明(2002)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赵振全、薛丰慧(2004)的研究表明我国信贷市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比较显著。但王晋斌(2007)的研究则并未证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正向关系。武志(2010)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关系进行经验研究,提出的新假说认为金融发展的内在质是由经济增长所引致。从这些文献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探讨在逐渐深入,但这些文献重点在于从宏观上对两者关系的探讨上,而对不同体制下的经济发展没有深入。金融危机以来,国有经济的重要性凸现,并得到认可,政府在干预经济时需要国有经济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过程中,国有经济的作用影响深远。国有工业经济作为我国公有经济的核心,在国有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试图利用1999年~2011年西部十二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研究国有工业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为我国国有工业经济的发展提出建议。

二、 模型、变量与数据说明

1. 国有工业经济发展变量。GDP是研究宏观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指标,本文采用地区国有工业总产值来衡量国有工业经济发展的水平,为了消除原始数据的异方差,本文将采用原始数据的对数形式予以代替。

2. 金融变量。金融变量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金融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非常多,常见的有金融相关比率(FIR)、麦氏指标M2/GDP。由于我国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西部地区金融业的发展相对落后,西部地区企业的间接融资比重大,而且金融对工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信贷支持上,因此本文采用贷款余额占GDP之比作为金融发展水平的测量指标,用FINit表示。二是金融支持水平。企业的经营需要资金支持,企业为了扩展经营规模,特别是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需要投入大量的被长期占用的资金,因此要通过长期负债来筹集资金。事实上,我国目前的金融机构,特别是大型国有银行将贷款大部分贷给国企,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因此,本文以长期负债占固定资产净值之比作为地区金融支持水平的测量指标,用SUPit表示。

3. 控制变量。影响国有工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因此需要对一些主要变量进行控制来增强模型的解释能力。首先,生产的发展,既要有物质资本的投入,也要有人力资本的投入。因此,本文以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额来表示物质资本对国有工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用MCit表示,以地区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来反映人力资本的影响,用HCit表示。同时,国有企业的发展,政府的作用巨大,因此本文以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额来反映政府行为对国有工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用GOVit表示。对三组控制变量的数据取对数,以消除观测数据的异方差。

鉴于数据的可得性和可比性,本文将采用1999年~2011年西部12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来进行实证分析。所有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西部各省市自治区1999年~2012年的统计年鉴,部分来源于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工业经济统计年鉴》《金融统计年鉴》。

三、 模型选择与计量方法

本文选用面板数据的计量方法。面板数据模型根据系数向量和常数项是否为常数,分为混合回归模型、变截距模型和变系数模型,一般通过构造F统计量进行协方差分析来予以判断。

查F分布表,在给定5%的显著性水平下,得到相应的临界值。由于F2

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时,须先判断模型中变量的平稳性,以避免产生“伪回归”问题。面板单位根检验综合了时间序列和横截面的特征,可以精确的判断单位根的存在情况。单位根检验的结果见表1。

从表1中看出,除金融发展变量FIN在Fisher-ADF检验时处于10%的置信水平,其他变量均在5%的置信水平的前提下拒绝原假设,我们可以认为序列中不存在单位根,因此所有变量在水平状态下是平稳的。

四、 回归结果及分析

运用,模型的估计结果见表2。

从模型估计结果中看,模型的R2值为 320,F检验通过了置信度为1%的显著性检验,表明模型估计效果整体上较好,因此,本模型能较好地解释西部地区国有工业经济的增长情况。

解释变量金融发展水平FIN与国有工业经济的增长呈正相关关系,即金融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国有工业经济的发展越好。因为金融发展有助于实现资本的积聚与集中,提高社会和企业的投资水平,帮助实现大规模的现代化生产经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可能主要得益于宏观环境与政策,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要求各级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各银行金融机构响应国家号召,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过程中,积极支持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了对公用事业建设的支持,在农村和城市电网改造、城市供排水、城乡通讯工程改造、城市道路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得到全面加强。同时,银行金融机构大力扶持和培育特色农业和经济林业,积极支持旅游文化企业,加大对防治环境污染、节能降耗等项目领域的资金支持力度,积极支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大力推进重点节能工程、重点企业节能技术改造的贷款投入。由此,伴随着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等资金的投入,使得西部金融发展水平在金融资产的“量”上得以发展,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国有工业经济也随之增长。但是,银行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金融机构,按照经济发展程度进行资源配置,重点将资源配置在东部发达地区。而西部地区金融机构资金不足,结构单一,信贷规模难以满足西部地区发展的要求,也难以满足国有工业经济的发展需求。

解释变量金融支持水平SUP与国有工业经济的增长呈正相关关系且显著性水平比较高,系数也较大,表明金融支持水平越高的地区,国有工业经济的增长更显著。因为企业的经营需要资金支持,特别是工业企业大量的长期固定资产投资,没有银行的支持,难以进行。由于西部地区的客观情况,自然条件比较恶劣,信息、交通等基础设施发展严重滞后,科技、人才、经营理念落后,使得西部地区难以通过市场方式吸引东部资金和外资的大规模流入。因此,西部地区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银行的大力支持,以及国家对西部大开发在资金政策上的支持。

从控制变量上看,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系数为正,但对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系数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在推动国有工业经济增长的因素中,物质资本的影响较大,而人力资本的系数偏小,影响并不显著。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部地区国有工业经济的增长还是一种粗放型的增长,主要来源于物质资本的投入,人力资本的贡献小,这与西部地区目前人力资本匮乏、生产技术落后、管理理念落后是比较符合的。从系数上看,财政支持与国有工业经济的增长呈负相关关系,本来西部大开发中,特别是初期,西部的发展是一种“强财政、弱金融”的局面,财政对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在这里出现负相关,可能是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国有工业企业被进一步推向市场,国家对国有工业企业的支撑作用减弱有关。

五、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针对金融发展与国有工业经济的增长问题进行研究,采用1999年~2011年西部12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从实证研究的角度检验了金融发展对国有工业经济增长推动作用,实证结果表明:国有工业经济的发展与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和金融支持密切相关,特别是金融信贷的直接支持作用,因此,在提升国有工业经济发展质量与数量的过程中,本文根据分析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要从多个方面筹集资金,加大对国有工业企业的资金投入。西部地区国有工业经济的发展主要还是源自资本驱动,物质资本的投入对工业经济的增长作用明显,金融支持水平对国有工业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明显。西部地区在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战略后,资金有外流倾向,因此要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增强投资信心。特别是商业金融机构,要意识到支持西部地区发展,不仅是国家发展战略,也是商业金融机构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西部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商业西部地区也能够在商业利益和社会责任上取得双赢。

其次,增加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加大人才开发力度。国有工业经济的增长不可能一直是一种粗放型的增长,要改善国有工业经济的增长质量,需要各种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金融发展也不能靠金融资产在量上的扩张,而需要通过金融机构效率的提高还获得质的提升,要增强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这些都和人才是息息相关的。西部地区的人才流失一直比较严重,因此要构建高效的人力资本市场体系,完善人力资本市场配置机制,保障人力资本的投入,加强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 运用《中国统计年鉴2013》中的数据计算而得。

[2] King,,Levine,R,Finance and growth: Schumpeter might be right[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3,(108):717-738.

[3] NEUSSER,KLAUS and MAURICE KUGLER.,Manufacturing Growth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Evidence from OECD Countries[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8,80(4):638-646.

[4] 谈儒勇。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9,(10).

[5] 周立,王子明。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1978-2000[J].金融研究,2002,(10).

[6] 赵振全,薛丰慧。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4,(8).

[7] 王晋斌。金融控制政策下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7,(10).

[8] 武志。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经验分析[J].金融研究,2010,(5).

[9] 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10] 陈灵,徐云松。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西部地区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商业研究,2011,(9).

[11] 臧玉淼。加快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的财政对策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现代经济探讨,2014,(4).

[12] 李钊,王舒健。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J].商业研究,2005,(23).

[13] 康继军,张宗益,傅蕴英。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因果关系――中国、日本、韩国的经验[J].金融研究,2005,(10).

[14] 赵振全,薛丰慧。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4,(8).

[15] 赵旭。中国银行业效率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学位论文,2001.

[16] 潘青木。金融资产结构变化与金融体系效率[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01.

[17] 俞海。现资银行的理论分析及其应用问题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学位论文,2001.

[18] 张志杰。金融体系稳健性问题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学位论文,2001.

基金项目:重庆师范大学青年基金项目(项目号:2011XWQ09);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号:2012M511909)。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第四篇】

关键词 计量经济学 能源问题 文献综述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得以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其不仅直接影响社会文明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已成为了影响世界政治平衡的一个重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对能源的重视和关心程度已超出能源本身原来所应具有的价值。由于能源分布的特点,煤炭成为我国能源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文在进行相关文献综述研究时发现,人们通常把煤炭归纳为能源的一部分来分析能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而直接研究煤炭消费与经济之间关系并不是很多。所以,本文以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研究为切入点,首先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分析整理及评价,然后简单介绍我国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方面的文献研究状况,为以后所要进行的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0世纪70年代,由于石油危机的进一步恶化而引发的世界经济危机使得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们在研究经济增长问题时,开始将注意力从原来只考虑劳动和资本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转移到了能源消费、劳动和资本与经济之间关系的系统研究上。从原来将能源看作为资本的一个构成部分,转变成将能源从资本中脱离出来,并将其看作为影响经济增长的第三个因素,可以看出西方经济学家对能源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视程度增加了很多。研究初期,在能源方面的研究较为成功的当属Donella、Dennis和Jorgen等人于1972年通过深入的分析能源消费对世界人口和经济发展的严重影响后,发表的较为著名的能源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该报告指出了世界人口与经济的无限制增长,将导致能源资源的消费量逐年加大,在未来由于资源的过度消费将严重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并最终会给人类自身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国外学者在研究能源与经济增长关系时主要运用各种经济数据,从实际出发,集中在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量之间的“量―量”研究及影响能源强度因素分析这两大方面上。而且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方法也在逐渐完善,总体来说西方学者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研究时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经历了三个研究阶段:线性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以及面板数据分析(包括空间面板数据分析)。

第一阶段,基于线性回归的研究。国外学者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所采用的实证研究方法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在不同的时间段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也不尽相同。20世纪90年代以前,经济学家们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由于技术限制,基本上以线性回归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在此方面进行相关研究的学者有:Kraft(1978)、Akarca(1980)和Yu(1984、1985)等。

第二阶段,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研究。西方经济学家们对于该种方法的应用主要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90年代中期。随着西方经济学家们对计量经济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和革新以及计算机软件的快速发展,他们逐渐将计算方法从手工计算过渡到用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阶段,这就大大降低了计算的误差,同时也提高了计算的效率,这一时段是人们对能源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研究的成长阶段。在这段时间内,人们研究能源消费与经济之间关系所选取的方法主要以基于时间序列为主,当研究一个国家的能源消费与经济之间关系时,为使研究结果更加接近实际经济运行本质,他们往往选取被研究对象多年的经济数据,此种方法称为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在此方面进行过相关研究的学者有:Yu(1992)、Hwang(1992)、Stern(1993)、Glasure(1997)、Asafudiaye(2000)、Ghali(2004)、Salvador(2008)和Mehrzad(2007)等。

第三阶段,基于面板数据分析研究。考虑到利用时间序列方法分析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问题时所得出的分析结果并不能使人满意。从20世纪90年中后期开始,人们逐渐对分析方法进行改进,将分析方法由时间序列发展成为兼顾时间和地区的面板数据分析,以分析不同经济体在同一段时间内以及同一经济体在不同时间阶段的经济问题。在此方面进行过相关研究的学者有:Masih(1997)、Asafu-Adjaye(2000)、Soytas(2003)、Fisher(2004)、Chien(2005)、Lee(2007)、Lee(2007)和Huang(2008)等。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对能源消费与经济之间关系的研究虽然起步相对较晚,但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在吸收了国外在能源消费与经济领域的研究方法和经验后,我国学者结合我国实际经济情况,开始了对能源消费与经济之间关系的探索。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因能源消费而产生的各种环境、社会问题日益严重化,进行能源消费与经济及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处理能源与经济、环境之间关系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或方向深入研究问题,并针对如何实现我国能源、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提出许多具有建设性的建议。总体来说,国内学者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从最初的两者之间宏观的数据分析,到后来的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微观结构分析”,再到现在的兼顾结构变化和技术进步的针对我国能源强度的“综合分析”,这都表明了我国学者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正在不断地加深。研究方法也在不断改变,从线性回归分析,到时间序列分析,再考兼顾时间和区域特殊性的面板数据分析,最后到最近较为流行的空间计量分析方法的应用,无一不说明我国学者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研究越来越成熟,所研究的问题也越来越深入。

1、协整关系研究

国内学者在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研究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协整性分析以及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也有部分学者是用其他的计量方法进行分析。在此方面进行研究的学者主要有:赵丽霞(1998)、陈燕武(2003)、韩智勇(2004)和汪旭晖(2007)等。

2、因果关系研究

在借鉴了国外学者在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研究方法和经验后,国内学者们在运用协整分析与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我国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时,为使分析结果更加接近我国实际情况,有的学者对一些分析方法进行了优化,如灰度关联分析、综合面板数据模型等分析方法,这是对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分析的补充和完善。由于各学者选取的样本和数学模型的不一样,得到的分析结果也有所不同,有些研究显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而另外一些则认为两者之间只存在单向因果关系,但是大部分学者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有很大的关联。在此方面进行过相关研究的国内学者有:王海建(2000)、刘红玫(2002)、张明慧(2004)、杨文培(2005)、马宏伟(2005)、黄敏(2006)、刘朝明(2006)、徐小斌(2008)、王火根(2008)、王会青(2009)等。

3、运用空间计量方法研究

在研究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问题时,大多数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是时间序列分析,使用面板数据分析的研究相对较少,使用空间面板计量分析方法的更少,时间序列分析仅从整体上分析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没有考虑到区域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而面板回归分析主要是研究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区域化差异性。目前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研究的文章较少,关于区域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空间相似性或差异性的研究也相对较少。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学者有:邹艳芬(2005)、吴明玉(2008)、于全辉(2008)和张可云(2012)等。

4、煤炭消费与经济研究

我国是世界上煤炭消费量最大的国家,煤炭消费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较之其他国家要大很多。因此,研究我国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就有了非凡的意义。国内学者对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多,他们所选取的研究方法主要集中于时间序列分析和面板数据分析。

张学达(2008)研究了我国煤炭消费对能源效率以及国民经济产出的影响情况。张兆响(2008)运用结构突变理论,对我国煤炭消费和经济增长的数据进行了平稳性检验分析。张兴平(2008)等运用1980―2005年间我国的相关数据,对我国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能源消费结构变化与能源效率之间关系进行了协整分析。李金克(2009)等对世界主要煤炭消费国家(我国、美国、印度、俄罗斯、日本和南非)的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章贵军(2009)通过对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和煤炭消费之间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协整性分析,研究发现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存在着双向因果关系,并且它们之间具有长期均衡关系。李金克(2011)搜集整理了1960―2008年间我国的CO2排放量、煤炭消费量及经济增长的数据,建立了基于EKC曲线的协整关系检验模型,并利用ARDL的方法分析了这一时期内我国CO2排放量、煤炭消费量及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张全权(2011)搜集整理1978―2008年间我国的GDP总量和能源消费量、煤炭消费量、电力和石油消费量的数据,对这一时期内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及其构成部分(煤炭、电和石油消费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因果关系分析。

5、基于面板数据分析

张兆响(2009)对我国1986―2004年间东、中及西部三个地区的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进行了面板协整性检验和因果关系检验。腾飞(2009)对贵州省地区的煤炭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刘顺艳(2009)搜集整理了1997―2006年间我国30个省区的人均GDP与煤炭消费数据,运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了人均GDP与人均煤炭消费量之间的关系,通过构建人均GDP与煤炭消费二维组合矩阵,将我国30个省区的经济增长与煤炭消费划分为四种类型:高经济增长―高煤炭消费增长、高经济增长―低煤炭消费增长、低经济增长―高煤炭消费增长、低经济增长―低煤炭消费增长。并从这四种类型中选取七个典型省区,分析了这些省区的人均能源消费与GDP增长之间的关系,并对经济增长过程中人均煤炭消费可能产生的拐点进行了分析预测,为构建节能型社会提供了科学依据。陈军(2011)对1978―2008年间我国煤炭消耗与污染排放情况进行了面板数据分析。赵文(2011)应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山西省的煤炭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三、综述评价

在进行文献综述分析时发现,由于各国研究重点不同,在研究能源与经济问题时,人们并没有将研究的重点放在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分析上,而是将煤炭消费作为能源消费的一部分,整体考虑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因此,本文介绍了国外学者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所进行的研究,发现随着研究的深入,他们在分析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问题时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也在逐渐的完善和系统化,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大类:线性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许和面板数据分析,并对每一阶段所采用的分析方法进行了分析。

随后,本文分析了国内学者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较晚,其通过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经验和方法后,主要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协整性分析和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方面进行了分析,并考虑了区域空间因素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影响,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虽然所采取的研究方法有所不同,但是大多数研究结果均得到了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而且能源消费是引起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的结论。

从国内外近几年的研究内容可以看出,人们对煤炭消费的研究虽然在深入,但是研究的方向却仅限于宏观经济方面,使用的研究方法也主要是运用计量经济方法,通过建立煤炭消费与经济之间的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出它们之间的长、短期关系。将我国煤炭消费按照区域特征分开进行研究的相对不足。因此,笔者认为研究我国区域间煤炭消费问题能够弥补国内外学者在此方面的研究空缺,进而使得煤炭消费问题研究更加全面、具体。

参考文献

[1] Kraft,J.,Kraft,A..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NP[J].Journal of Energy and Development,1978(3).

[2] Akarca,Ali T.,Long, Thomas Veach,II. Notes and Comments: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NP:A Reexamination[J].Journal of Energy & Development,1980(5).

[3] Yu,,Hwang,.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NP:Further Result[J].Energy economies,1984,6(3).

[4] Yu,,Choi,.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NP: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 Journal of Energy and Development,1985,10(2).

[5] ,Jin,.Co-integation tests of energy consumption,income,and employment[J].Resources and Energy,1992,14(3).

[6] Hwang,,Gum,B..The caus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NP:The case of Taiwan[J]. Journal of Energy and Development,1992(16).

[7] Stern . Energy us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USA:a multivariate approaeh[J].Energy Eeonomies,1993,15(2).

[8] GLASURE Y U,LEE A R?Cointegration error-correc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DP and ease of South Korea and Singapore[J].Resource and Electricity Economics,1997(20).

[9] ASAFUADJAYE J.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electricity prices and economic growth:time series evidence from Asian developing countries[J].EnergyEconomics,2000(22).

[10] Ghali,,EI-Sakka, Energy use and output growth in Canada:a multivariate cointegration analysis[J]. Energy Eeonomices,2004(26).

[11] Salvador Enrique Puliafito,JoséLuisPuliafito,Mariana Conte Grand. Modeling population dynamics and economic growth as competing species:An application to CO2 global emissions[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8(65).

[12] Michael Dalton,Brian O’Neill,Alexia Prskawetz,Leiwen Jiang, John Pitkin. Population aging and future carbon emiss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J]. Energy Economics,2008(30).

[13] MehrzadZamani.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activities in Iran[J].Energy Economics,2007,29(6).

[14] and the temporal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real income and Priecs:some new evidence from Asian―energy dependent NICs based on a multivariate cointegration/vector error-correction approaeh[J].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1997,19(4).

[15] Asafu-Adjaye,J.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energy prices and economic growth:time series evidence from Asian developing countries[J]. Energy Economies,2000(22).

[16] Soytas,U.,Sari,R..Energy consumption and GDP:causality relationship in G-7 countries and emerging market[J].Energy economies,2003,25(l).

[17] Fisher-Vanden K.,Jefferson G?H.,Liu H. and Tao Q. What Is Driving China s Decline Energy Intensity[J].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2004(26).

[18] Chien-chiang Le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GDP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 cointegrated panel analysis[J]. Energy Economics,2005(27).

[19] Lee,Chien-Chiang;Chang,Chun-Ping. Energy consumption and GDP revisited:A panel analysis of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J]. Energy Economics,2007(29).

[20] Lee,Chien-Chiang; Chang, Chun-Ping.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Asian economies:A mor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using panel data[J]. Resource&Energy Economics,2008(30).

[21] Huang,Bwo-Nung; Hwang,;Yang,.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GDP growth revisited:A dynamic panel data approach[J].Ecological Economics,2008(67).

[22] 赵丽霞、魏巍贤:能源与经济增长模型研究[J].预测,1998(6).

[23] 韩智勇、魏一鸣、焦建玲、范英、张九天: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性与因果关系分析[J].系统工程,2004(12).

[24] 汪旭晖、刘勇: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基于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J].资源科学,2007(5).

[25] 王海建:耗竭性资源管理与人力资本积累内生经济增长[J].管理程学报,2000(3).

[26] 刘红玫、陶全:大中型工业企业能源密度下降的动因探析[J].统计研究,2002(9).

[27] 张明慧、李永峰:论我国能源与经济增长关系[J].工业技术经济,2004(4).

[28] 杨文培:能源发展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探讨[J].煤炭经济研究,2005(1).

[29] 马宏伟、张兆同: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灰关联分析[J].管理探索,2005(6).

[30] 黄敏、赫英: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模型与实证[J].统计与决策,2006(22).

[31] 刘朝明、曾胜、刘博: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模型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6(11).

[32] 徐小斌、李传昭、徐锦秀、徐小凤:中国东西部省份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关系比较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协整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5).

[33] 王火根、沈利生: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研究――基于中国30省市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08(3).

[34] 王会青、谷志红、牛东晓: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及预测[J].统计与决策,2009(5).

[35] 邹艳芬、陆宇海:基于空间自回归模型的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区域特征分析[J].统计研究,2005(10).

[36] 吴玉明、李建霞:中国省域能源消费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37] 于全辉、孟卫东:基于面板数据的中国能源与经济增长关系[J].系统工程,2008(6).

[38] 张可云、项目:安徽省各地区GDP增长的空间计量研究[J].江淮论坛,2012(1).

[39] 张学达:中国煤炭消费和经济增长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S2).

[40] 张兆响、廖先玲、王晓松:中国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变结构协整分析[J].资源科学,2008(9).

[41] 张兴平、赵旭、顾蕊:我国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多变量协整分析[J].煤炭学报,2008(6).

[42] 李金克、宋华岭、王风华:基于计量经济模型的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以世界主要煤炭消费国为例[J]. 数理统计与管理,2009(2).

[43] 王鉴雪、宁云才:能源消费、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12).

[44] 李金克、王风华、耿殿明:中国CO2排放、煤炭消费及经济增长的协整检验[J].统计与决策,2011(19).

[45] 张全权、陈涛、姜鹏: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

[46] 张兆响、廖先玲、王晓松等:基于协整关系的中国区域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比较研究[J].资源科学,2009(6).

[47] 腾飞:煤炭开发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对“资源诅咒”的再考察[J].浙江社会科学,2009(7).

[48] 刘顺艳、孙根年:中国省际煤炭消费与GDP增长关系及拐点预测[J].资源科学,2009(11).

[49] 陈军、李世祥:中国煤炭消耗与污染排放的区域差异实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8).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869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