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作文大全 >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精彩4篇】

网友发表时间 511020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精彩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第一篇】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课揭示了村庄里人错误的行为以及这种错误行为引发的严重后果――不爱护大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教学中,我力求引领学生在品词析句中感悟故事背后的深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为建设和拥有一个绿色的家园做出自己的努力。

关键词

品词析句 故事 深意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课内容短小,语言朴实,然而其隐含的道理却非常深刻,没有一处谴责人们滥砍乱伐树木的行为,却把抽象的含义化为具体的物象,揭示了村庄里人错误的行为以及这种错误行为引发的严重后果――不爱护大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让我们从这些可视可感的画面中去领悟、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本课内容与学生的人生体验有些距离,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以下是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读中品词析句,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理解“郁郁葱葱、清澈见底、湛蓝深远、造犁、”等词语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村庄消失的原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角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中表达的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课文的阅读与学习使学生懂得要合理地利用和保护大自然,增强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学会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文本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村庄变化的原因;使学生懂得要合理地利用和保护大自然的资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课文,有条件的可以搜集当地森林覆盖率或调查周围的环保状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课前,老师了解到你们非常喜欢读故事。今天,我们就走进这个小村庄,看看那里发生了什么故事?(板书课题: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

2.读课题,指导故事的“事”的读音。

二、交流预习,整体感知

(一)检查预习

1.词语对对碰: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这些词语肯定难不倒大家了,谁来读?(出示词语)

2.指导:认读难读字“露”。

3.游戏:借助课件玩识字游戏。

(二)写字指导

1.指导:理解“咆哮”词语。从“咆哮”一词看出了什么?

2.观察:“咆哮”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观察的方法(结构、压线笔、易写错的笔画、起笔)

3.范写:强调笔画的美观的书写。

4.练习:写“咆哮”。

5.展示点评。

(三)谈读书收获。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一)感受小村庄的美丽和惊人变迁

1.谈话:通过预习,你们不仅解决了字词问题,还梳理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真了不起!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谁来描绘一下,你看到的是个怎样的小村庄呢?(板书:美丽)(课件出示美丽的小村庄图片)

2.提问:那么课文中又是怎么样描写的呢?(出示第一段内容)谁来读一读?其他同学仔细看看这段中围绕小村庄的美写了哪几种景物?

3.提问:课文是怎么具体地把小村庄的美描写出来的?(生回答,师用彩笔画简笔画)

(1)森林――几棵树算是郁郁葱葱吗?哪又怎样才算是郁郁葱葱呢?这么郁郁葱葱的树,我想那里的空气肯定很――住在这里的村民肯定觉得很――

(2)小河――村边是清澈见底的小河,想象一下河里可以看到什么――

(3)天空――湛蓝深远

4.要求:多美的村庄啊,你能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

5.小结:听了大家的朗读我仿佛闻到了清新甜润的空气,看到了苍翠欲滴的树木。这个美丽的小村庄可真是个令人向往的地方啊。可如今,这个小村庄却变成了如今这番模样,谁来说说你看到的景象?(出示村庄被洪水冲成废墟的图片)

6.提问: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啊?(出示最后一段内容)小村庄怎么样了?(指生读文)

7.追问:曾经那么美丽的小村庄,最终竟然消失了,村子里的一切一无所有了。此时此刻,读过这段文字之后,你们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谈心情)

(二)探究小村庄变化的原因:学习第2―4自然段

1.提问:到底是什么使小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美丽的村庄之所以起了这么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有个至关重要的器具起了毁灭性作用,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板书:斧头)

2.追问:那么斧头到底给村民带来了什么?又带走了什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3自然段,找到了就用自己的方式做上记号。

3.交流:聚焦问题交流找到的句子的涵义。

句子1 :“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的土地。”

交流问题:都有“谁”?做动作理解“拎”和“拿”“带”有什么不同?村里人砍下的树木有多少?村子里的人们用斧头砍下树木的结果是怎么样的?结合“裸”的字面意思理解树木被砍就像给土地脱去衣服。

句子2:“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中。”

交流问题:人们在拥有了房子、犁之后他们停止砍树了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一棵棵树木被砍走了,村民们用这些树木做什么了?

(三)体会小村庄遭遇的灾难: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朗读:指名朗读第四自然段。

2.分析:“河坡上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还不错”是什么意思?大雨会喘气吗?作者为什么这么写?一连下了五天五夜,你来想象下五天五夜的雨会是一种怎样的情景?

3.朗读:读第四自然段。

4.小结:是啊,小村庄被这咆哮的洪水给卷走了,小村庄“什么都没有了,没有了郁郁葱葱的 ,没有了湛蓝深远的 ,没有了清新甜润的 ,房子 ,工具 ,家具 ,一切都没有了。”板书:消失

四、拓展延伸,训练语用

1.谈话:此时,你有什么话想告诉小村庄的人们?怎么样使这个小村庄重新焕发生机呢?

(学生自由发言,交流方法及希望。教师随机板书:植树)

2.交流:请大家反思一下,今天的故事背后给了大家怎样的感受呢?反观我们周围的环境变化,我们是否也面临着一种潜在的威胁?在环保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发挥自己的作用?

(教师提示学生不可单纯地认知故事的情节和课文的表现力,应更多地从环保角度来珍视我们的地球,保护我们身边的环境。可以鼓励学生举出身边破坏环境的反面案例进行评析。)

3.总结:是啊,小村庄的消失可以重建,可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地球!却只有一个,所以如果我们破坏了大自然,那我们最终还是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让我们携起手来,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让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吧!

五、作业设计,拓展延伸

1.背诵第一自然段。

2.设计一份环保手抄报。

板书设计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第二篇】

头戴厚毡帽,口噙小烟袋,身穿黑色对襟袄,吃着南瓜山药蛋,晒得黝黑的脸上淌着汗道子……即使你已经知道赵树理住在这户农民家里,也不会想到这个“乡巴佬”就是那个大作家。

对农民有着深厚感情,对农村生活有着独特感悟的赵树理,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用农民语言写农民故事的农民作家。他的价值、可贵与不朽,都与深至心髓的农民情结息息相关。

1

山一程,沟一程。我们行进在叠嶂起伏的太行山腹地,前往《小二黑结婚》故事的发生地山西省左权县芹泉乡横岭村。

灰带子般歪歪斜斜的小路淹入万山丛中,这可是真正的山大沟深啊!当年没有车坐,没有马骑的赵树理三上横岭,是怎样一步一步丈量完这崇山峻岭的呢?

低矮简陋的庄稼院散落在沟的两边,高大壮实的杨柳榆槐们投下片片绿荫。没有鸡叫狗咬,一片恬淡宁静。因为缺水和偏远,横岭已整体搬迁到山下公路旁的大南庄去了。

村里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一口百年古井还在。它仿佛在讲述着小芹、小二黑的故事,讲述着赵树理在这里创作的过程。

生活中的“小二黑”叫岳冬至,是村里的自卫队长;“小芹”叫智英贤,是村里最漂亮的姑娘。父母给岳冬至买了个不足12岁的童养媳,智英贤被父亲订了“娃娃亲”。两个都被视为已经成家的人还经常在一搭“鬼混”,这不能不引起乡人的非议和嫉恨。于是,在村里为所欲为又醋意十足的村干部将岳冬至活活打死,移尸岳家牛棚,伪造了上吊自杀的现场。事后,忍受不了可畏人言的智英贤远嫁他乡,一生再没有回过横岭。

当时,赵树理正在中共北方局党校调研室工作。听罢岳冬至叔叔的哭诉,他放下饭碗就往横岭赶,对惨案进行了详细调查,并听取了侦察员对案犯的审讯。而后,他在临街的一户干属家里住下,捻亮一盏昏昏欲睡的麻油灯,开始了《小二黑结婚》的创作。

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基本符合原型。但当他写到小二黑被活活打死时,竟无法写下去了。他觉得这样写太憋气!如果光是揭露封建传统、恶霸势力的残酷无情,不去鼓励青年们为争取婚姻自主而勇敢斗争,文学艺术怎么能起到“擂战鼓”、“吹号角”的作用呢?他抓起稿子揉成一团扔了,将结局改为小二黑没有死,他最终冲破传统和家庭束缚,与小芹幸福地结合了。这才是庄稼人喜欢的“有头有尾”的故事哩!

“小二黑”家的房子仍在。牛棚则拆掉了,只留下一面石板墙,好像仍在恪尽职守地为冤死的自卫队长遮风挡雨。据说,由于是凶死,“小二黑”被深埋在村庄下方的杂树林里。如今没有几个人知道墓中是那个曾轰动一个时代的赵树理作品中的男主人公。

拐出“小二黑”家,沿着一条石板胡同前行不远,我们看见了破败的“小芹”家。

“小芹”家的斜对面有台石磨,石磨后边的二层小楼就是原先的村公所,捆绑、吊打、致“小二黑”死地的案发处。门锁着,不知钥匙在谁手里,楼梯也坏了,根本上不去。也难怪,这事儿都过去70年了。

赵树理住过的房子已荒废,再过些年,说不定全村的房子也寻不到一点儿踪迹了。但那个“像是农民又挂着几支钢笔”的作家,永远不会在乡亲们的记忆中抹去。

2

山一程,沟一程。在左权县麻田镇交沟村村头,一座崭新的黑色墓碑吸引了我们的目光。

上写:“先父,李有才。……与驻李家岩村工作队成员、人民作家赵树理相识,同食宿和劳动,结为至交。一九四三年底,老赵以先父为原型创作的《李有才板话》面世。至此,先父为老赵锦笔添花,老赵为先父薄名传声……”

碑志的记载很清楚:该村的穷苦农民李有才,系赵树理《李有才板话》的创作原型。他于1991去世,生前一直任村干部。

身后尾随着一只黄狗的老汉帮我们喊来了李有才的儿子李德胜。李德胜说:“赵树理和我父亲住过的老房子在山上,离这儿还有6里地。”说着,便带我们沿羊肠小道向山中进发。丛生的荆棘荒草拦腰,凶猛的长蛇夺路而过,突然传来的采药人的吆喝声让人惊悚。后悔不该来,却没了退路。

我们气喘吁吁地攀上峭壁,终于找到了老房子。可惜面目全非,没有了院墙和房顶,屋内茂盛的杂草中长出4棵大树。赵树理描述的“前边靠门这一头,盘了个小灶,还摆着些水缸、菜瓮、锅、匙、碗、碟……”这些场景更无影无痕了。

在靠西墙正中坍塌的土炕上,赵树理曾和李有才睡了半年。听着李有才久打不衰的鼾声,赵树理觉得这位“吃饱了一家不饥,锁住门也不怕饿死小板凳”的光棍汉(后娶妻生子),俨然是一位智慧的农民政治家!尽管日子过得十分清苦,可他仍然要通过编快板,向欺侮他们的豪绅地主、官僚恶霸、狗腿子们“扔砖头”。李有才身上闪耀着中华民族不为贫穷和邪恶所屈服的伟大品质,是那样可亲可爱。“对!我要写他!要为他立传!”

到了年底,《李有才板话》就出版了。开篇道:“阎家山有个李有才,外号叫‘气不死’。这人现在有五十多岁,没有地,给村里人放牛,夏秋两季捎带看守村里的庄稼。他只是一身一口,没有家眷……”从此,爱编顺口溜的“板人”李有才名扬四海。直到今天,课本里还在讲述着他的故事。

3

山一程,沟一程。来到沁水县尉迟村我们总算见到了河,一条弯弯曲曲从村前淌过的沁河。

这里就是赵树理的故乡,也是他长篇史诗《李家庄的变迁》原型村庄。

1945年,离家8年的赵树理回乡探亲,他见到了年迈的母亲、新婚离别的妻子和长大了的儿女。可是,没有见到最牵挂的父亲。

“娘!我大呢?”

已哭干眼泪的娘告诉他:“孩儿啊!你再也见不着你大了!”

1943年11月29日,赵树理的父亲提着一罐子蜂蜜去跟别人换红薯。一出门,就碰上了“清乡”的鬼子。强盗们用枪托打,刺刀捅,把他整了个半死,然后塞进茅坑放火烧了……

从父亲的坟上回来,赵树理随即走进父老乡亲们中间,调查了解日本鬼子在村里的罪行,决心用手中的笔控诉入侵者的残暴。

恰在此时,阎锡山命令其精锐部队侵入晋东南解放区,挑起了著名的上党战役。为了形象地、系统地揭露阎锡山统治山西的罪恶,赵树理改变初衷,决定描写太行山区一个村庄从大革命失败后到抗战胜利近20年间所发生的变化。于是,他又深入到附近的李庄、端氏村和杨树庄走访调查,掌握了大量活生生的素材。

那是寒冷的冬季,因为没有桌子,高大的赵树理不得不蜷曲在小炕桌前,靠着破瓦盆里的木炭火取暖。他饱含悲愤的泪水,为苦难的李家庄人民呐喊,夜以继日地书写出了《李家庄的变迁》。

《李家庄的变迁》是赵树理小说创作的又一座高峰,连同他里程碑式的另两篇小说——《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板话》,确立了赵树理在我国文学史中民族化、大众化的历史地位。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第三篇】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主要讲了原本这个小村庄是一个美丽的村庄,山上的树木长得郁郁葱葱,河水清澈见底,小鱼儿能在水里欢快地游来游去,天空湛蓝,空气格外的清新。村庄里的人们过得幸福的生活。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为了能住上更好的房屋,家家户户都拿起了锋利的斧头,纷纷上山去砍树,就这样,一年年,一代代,山上的树木被砍得越来越少,出现了的山坡,整个山变成光秃秃的了。然而,又过了几年,下了一场大雨,这场大雨把整个村庄都淹没了,这个村庄就消失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定要爱护树木,绝对不能乱砍乱伐,像这个村庄里发生的事情就是典型的例子。就是因为人们的这种破坏大自然的行为,才造就了今天这样的恶劣环境,空气污染这么严重。因此,为了维护我们的家园,我们应该呼吁人们,多植树造林,不要盲目的乱砍乱伐,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害了自己,破坏了自己生存的环境。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第四篇】

祖母说

徐则臣

①从12岁时出门,读书,上学,再读书,一晃又是12年。每年回家两次,名为归乡,实是小住,总是鬼撵着似的匆匆去来。回到家也难得外出,关在房里读写,偶尔出去也只是房前屋后遛上一圈,漂泊不得安宁的心态常让我感觉自己是故乡的局外人。除了周遭的亲戚,稍远一点的都在逐渐陌生,那些曾是我的同学和少时玩伴的年轻人,多半已经婚嫁生养了。生疏是免不了的,要命的是他们的孩子,完全是用异样的眼光看我,好像我与这个村庄无关。

②尽管这样,我依然没能太深地发现村庄的变化,大约是这种变化正在缓慢进行,而我一年两次的还乡多少也对此有些了解,孩子们的成长与谁家的一座平房竖起来并不能让我惊奇。都是生活的常识了,有些东西的确在人的心里也展开了它们的规律,它们的生长节奏不会让我们意外,也就无法把它称作变化。我常以为我的村庄是不会变化的,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相同,院门向南开放,白杨和桑树还站在老地方,后河水的荣枯也只是遵循着时令的安排。当我从村庄的后面的那条土路走向家门时,沿途的景物让我失望地一成不变。我就想,还没变。外面的世界一天一个模样,村庄却像脱离了时光的轨道,固执地守在陈旧的记忆里,生活仿佛停滞不前,一年一年还是老面孔。

③若是从生活质量论,现在的村庄绝不是一片乐土。小城市正跑步奔向小康,大都市早已在筹划小资和中产阶级的生活,而乡村,比如我的家乡,多年来依然没有多少起色,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当看到他们为人民币深度焦虑,而将正值学龄的孩子从教室里强行拽出来的时候,我是多么希望她也能与时俱进、富足祥和啊。那些田园牧歌的美誉,那些关于大自然的最矫情的想像,加在乡村的枯脑袋上是多么的大而无当。生存依然是日常最重大的话题的村庄,要田园牧歌和大自然的想像干什么。看到他们和若干年前一样扛着茫然的铁锹走进田野,我常觉得自己在这片大地上想起诗歌是一种罪过。他们当然需要诗歌,但更需要舒服滋润的一日三餐,和不再为指缝里的几个硬币斤斤计较,需要所有人都和他们一样,把粮食高高举过头顶。

④可是祖母说,村庄一直在变,一天和一天不同。她又向我历数我离家的这半年中村里死了多少人。祖母越来越执著地谈论死亡了。这几乎是年迈的一个标志,在乡村就像老人斑一样不可避免。祖母80岁了,有理由为众多的生命算一算账。祖母说,东庄的某某死了,才68岁;南头的某某得了癌症,没钱治,活活疼死掉了;路西的某某头天晚上还好好的,一早醒来身子都僵了,那可是个能干的女人,65岁了还挑着一担水一路小跑;后河边的某某也死了,一个炸雷轰开了柴门,把他赤条条地劈死在床上,那声神出鬼没的雷怎么找到他的呢,不到60,刚刚把白胡子蓄了两寸长;还有卖烧饼的媳妇,一口气生了三个丫头,刚得了个儿子没满三岁,莫名其妙地一头钻进烧饼炉里,拽出来人已经烧焦了。

⑤祖母坐在藤椅里,在阳光下数着指头,讲述死亡时只看天。她说日子一天一个样了,他们那一代人差不多都没了,出门满眼都是不认识的人。他们都走了,少一个人就多空出一块地方,能感觉出来院子里的风都比过去大了,没人挡着,风想怎么吹就怎么吹,来来往往都不忌讳了。

⑥这是祖母的变化。村庄越来越让她不认识了,世界因为死亡在一点点地残缺,她所熟悉的那个村庄在逐渐消失,属于他们的往事和回忆已被死去的人分批带走了,剩下的最终是面目全非的别一样的生活。在祖母变化的生活里,不停地走进陌生的面孔,那些身强力富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而这正是我所不解的,他们像血液一样奔突在村庄的肌体里,但是为什么多年来故乡依然故我,连同我们的土地都要为粮食焦虑?

(选自《散文选刊》2013年第5期)

16.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两项是(两项都对得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 )

A.第③段“为指缝里的几个硬币斤斤计较”一句展示出村民为人民币深度焦虑的场景,他们因贫穷而变得心胸狭隘,唯利是图。

B.第④段通过祖母之口列举一系列的死亡事件,既反映了故乡里村民生存状况的难堪和困厄,也隐含了作者对当今偏僻农村发展现状的忧虑。

C.第⑥段“她所熟悉的那个村庄在逐渐消失,属于他们的往事和回忆被死去的人分批带走了”,含蓄地表现出村庄老人老境的孤独和悲伤。

D.作者认为,外面的世界一天一个模样,村庄却像脱离了时光的轨道,“一年一年还是老面孔”,根本原因是死亡现象频繁、劳动力减少。

E.文章语言朴实自然,笔调冷峻凝重,慨叹深沉,深藏着作者对社会、人生、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关怀。

17.文中②③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请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18.作者认为村庄“一年一年还是老面孔”,而祖母却说村庄“一日一个样”。文章的内容是否相互矛盾?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19.作者在文末发问,“为什么多年来故乡依然故我,连同我们的土地都要为粮食焦虑?”请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此的理解和看法。(8分)

参考答案:

(A“心胸狭隘”“唯利是图”牵强附会,不符作者的情感倾向和写作意图,“斤斤计较”只因对人民币的深度焦虑,为生活所迫。D“死亡现象频繁”只是祖母的观点,且是现象,不是原因。村庄并不缺乏“像血液一样奔突在村庄的肌体里”、“身强力富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所以,“劳动力减少”的说法有误。)

17.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1分)。第②段将故乡与“外面的世界”对比,突出了故乡的道路、房屋、景物等生活环境一成不变,停滞不前(1分)。第③段将故乡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小城市”和“大都市”人们对比,突出了故乡人们的生活质量依旧低下:为温饱劳碌奔波,“为人民币深度焦虑”,淡漠孩子的教育,缺失精神文化生活(1分)。在如此鲜明的对比中,村庄多年来的“一成不变”给人以深刻具体的印象,更能启发人们深入思考(1分)。(大意对即可,4分;如答其他方面,如“叙议结合”等最多给2分。)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1 51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