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设计 >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评语策略【优质8篇】

网友发表时间 2642632

【写作参考】一篇好的范文往往能让您的写作事半功倍,下面是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的“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评语策略【优质8篇】”优质范例,供您写作参考之用,轻松写作,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以下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评语策略【第一篇】

在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的、探究性的学习,是摆在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那么,如何才能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联系商店购物,由商品的价格引发问题。又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要求学生仔细听老师的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个月饼,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学生都难住了,有的学生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迫切知道的强烈欲望。

二、为学生创设体验成功的条件,给予其成功的满足。

1.对学生要予以成功的期待,因为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具有很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能激起学生潜在的力量,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学习主动性。2.创设能使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教学中教师要进行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精心设计练习,分层布置作业。3.展示成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成果都有得到展示的机会。同时,教师要营造享受成功的情境,让学生享受成功的愉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让这种力量消失。”

小学生的特点是:有求知欲望,但学习不刻苦,听课时间不能持久、爱动、精力不够集中,为了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教师在讲课时,要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直观的演示、形象的画图、启发性的提问、变化多样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数学教学要彻底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错误倾向,使教学本身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于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懂得如何学习数学,使学生在概念、法则、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

要想使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就必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上使学生有效地把耳、目、脑、口充分利用起来。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地喜欢学习,主动学习。具体要求学生做到四会:

1.会听。

要求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记,抓住重点。不仅要认真听老师讲,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听同学发言中存在什么问题。

2.会看。

会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凡是学生通过自己看、自己想就能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以不讲或作适当的点拨,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材料。

3.会用脑去想。

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用脑去想问题的时间,让学生有机会动脑去想问题。

4.会说。

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要说就要去想。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说,这样能促进学生多想。要会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认真听、仔细看。抓住了会说就能促进其它三会。因此,教师教学时要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五、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1.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主动地参与学习。

2.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外,还应在课外加大情感投资,多接触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其学习、生活情况。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3.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

在学生有错时,教师不要过分批评、指责学生,而是应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努力学习,勤奋专研而乐此不彼。因此,教师应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作者单位:44湖北省十堰市东风小学)。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评语策略【第二篇】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多数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而不是发现式的,因而,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多数是机械的、被动的。分析其成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存在着一种传统观念: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表现为“以教为中心、学绕教转”。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学关系也变成了简单的“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因此,“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替代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以致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被遏制,使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

2.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单一化的影响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的影响,传统的教学在授课过程中往往重结论轻过程。重结论轻过程从学习的角度讲也即重学会轻会学,这种传统的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从而把学生导入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再加上教师往往过多地运用讲授法进行教学,“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既忽视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也抑制了学生主体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主动性。

3.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影响

只有自己讲才是最安全的,久而久之,学生就对教师有了依赖性。

1.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创造思维。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一种互动、和谐、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教师要舍得放手,要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只有这样,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性才能调动起来,学生才可能拥有真正的主体地位,学生才会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释放出不可估量的潜能,从而使各方面能力在自由的空间里得到自由的生长。

教师则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彻底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转变成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中心,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自主,和谐的学习空间和氛围,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活”起来,让学生与教材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中进行心灵深处的碰撞,实现情感的交融,在自主与互动之间敢于想己之所想,言己之所言;在自主感悟,主动探究的基础上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从而塑造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实现师生的共同创造,共同进步。

2、注重教学过程性,培养探究精神。

新型课堂应是促进学生智力、能力发展和学习方法发展的学习过程。新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在过程中感受、领悟、体验,在过程中学会质疑、反思,在过程中逐渐提高、不断发展。“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结果重要,过程更重要,新课标所提倡的探究性学习恰恰体现出学生的发展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所以应培养学生在自主中、在探究中、特别是在合作中去发现问题。古人曰:“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善觉悟,善长进。”在教学中,学生应加强合作学习,在互相合作、探究中去发现问题,共同拓展自己的思路,共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由不知到知的探索、思考过程,不仅获取了相应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掌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探究的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及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具有终身教育的基础和再发展的潜能。因此,在新型课堂中,我们要在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能力。

总而言之,新课堂,是一个让学生的心灵得以放飞,情感得到宣泄,知识得到更新,能力得到提高的艺术殿堂。笔者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完善与发展,随着新课程理念不断被师生所接受和领悟,在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探讨下,必将不断促进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增强,必将使教学和谐发展,使学生全面发展。

内容摘要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作为突破口,可以采用激发学习兴趣;创设参与平台;活用新知识,注重德育渗透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将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内在需求,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将学生由被动地位转化为主动地位,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政治课教学效果。

来自

《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评语策略【第三篇】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多采用“填鸭式”教学。大多数教师是“满堂灌”,老师一味地讲解,学生处在被动的地位,老师教给学生的仅仅是死板的书面知识。忽视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这与素质教育的实质相悖。现代的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使其真正成为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是学生直观认识事物的一种手段,观察能力是一种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语文教材中设计了很多配合教材的图画,这些图画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图画,先阐明观察的目的',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逐步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如在讲《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篇看图学文时,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俄国著名的画家列宾的油画中十一位纤夫的外貌、神态、动作,让学生通过观察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起学生对沙俄统治的强烈不满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从而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还有助于学生写好作文。学生只有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勤于观察,注意观察周围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才能掌握写作的第一手材料,才能写出好的文章来。

二、阅读能力的培养。

《大纲》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

它是识字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作文的能力;能够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这就充分揭示了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在平时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首先在思想上要有足够的认识:“怎么读都不过分”。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十年后学生很少记住教师精彩的讲解,而对课文中的精彩片断会记忆犹新。”的确,这充分道出了阅读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要把阅读付诸于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的阅读,让学生有大量的时间来读,也就是说,教师要精讲,可以让学生自由朗读、默读、齐读、重点读、带着问题读、有感情地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会读,才能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比如学习《荷花》一文,教师要根据这篇课文写得非常优美的特点,设计大量的阅读练习,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

需要指出的是,阅读教学切忌让学生无目的地读。教师要进行适当的指导,有的放矢,精心设计好教案,这样才能事半功倍,达到阅读的效果。

三、自学能力的培养。

现行语文教材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有着明确的要求,主要体现在阅读课例、读写例话和基础训练当中。教师在进行这三项内容的教学中,要做到大胆地“放”,“放”中有“扶”,主要通过让学生自己来阅读、自己来练习解决问题,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正确进行思维的能力。通过自学,让学生找出重点句子,重点词语,并加深理解,然后从理解中谈出体会,最后再通过读来加深认识。如此,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自学能力就逐步提高了。

另外,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要突出训练的重要地位。过去的语文课多是教师讲,学生听,忽视语文训练,这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功能和性质。叶圣陶先生指出:“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同时也训练思想品德……”这就告诉我们,语文课应该突出训练,让学生在训练中发展思维,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完成语文课的任务。教师要彻底更新观念,不要对学生“不放心”,要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以致用,学会运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评语策略【第四篇】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实现角色的转变,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探索知识,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分析、理解和推理,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比较综合能力。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构造网络的过程,教师是外力,根本的动力来自学生自身。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根本原因。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指学生渴望获得科学的文化知识,并主动去认识它,探索他的一种倾向,使内部动力中最实现、最活跃的成分,是推动、激励学习的最有效的动力。

只有使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感兴趣,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课堂过程中,可以借助讲故事、游戏等提出一些挑战性的问题,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一)、精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主动参与数学课堂。

引入新课的新颖,也能唤起学生的兴趣。当切入新课时,学生都抱有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这时,教师要抓住这个时机,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惊奇、疑惑、新鲜、亲近等情感,使教学过程中自始自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吸引他们自主探索数学问题,还可以利用数学知识本身所具有的美去感染学生,激活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自主地探索学习。例如:在引入《四种命题》时,通过投影演示一个故事情节:有一主人很热情地约了四个朋友一起过生日,结果只来了三个朋友赴约,主人见没到齐,便说:“该来的没有来。”过了一会儿,有一个朋友走了。主人说:“不该走的走了。”这时,另一个朋友也走了,主人见情形不对,对剩下的一位说:“我又没有说他。”结果三个全走了。动画结束之后,同学们议论纷纷,我说:“主人的朋友为什么走了?”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如果是我,我也会走的。”“为什么?”“主人说的话表达意思容易让人误解。”“对,所以说话的目的要明确,要有一定的逻辑性。”这时学生的兴趣很高,而且很好奇,同时,激起学生的探索欲,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在这个时候,自然而然地引入新课,整节课的气氛比较活跃,学生也积极主动去寻求知识。

要想上好一节课,引入新课是很重要的,刚开始就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就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营造课堂情景,激发参与课堂兴趣。

在这种和谐愉快的氛围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由“被动”变为“主动”,使他们求知的欲望越来越强。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从而敢想、敢问、敢创新,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以幽默的谈吐吸引学生。

幽默感在教师的语言修养中占据特殊地位。幽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用风趣幽默的语言,使学生从抽象、机械的书本中看到生动鲜活的现实,教师如能做到教学语言风趣幽默,就可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就会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表象,便于其充分感知教材,并最终深刻的理解教材。例如:在讲《函数的单调性》时,将它比作爬山:单调递增——你每走一步,你的位置就高了,随着你步伐的增多,你的位置越来越高,那么就是随着自变量的增大,函数值也增大;单调递减——如下山,随着自变量的增大,函数值而减小。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并能很好地掌握知识。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因此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在重点、难点,通过设疑、释疑,激发学生兴趣。

(三)让情感充满数学教学课堂。

陶行知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尊重和爱护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充满信心,那怕是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手势,都会给学生带来安慰和鼓舞。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评语策略【第五篇】

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必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历史教学的能力。为了培养这种能力,我在教学中反复实践,探索出了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实施读议讲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引导学生认真自学,内化课本知识。

上课前,可将本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和应达到的教学目标,以思考题的形式,通过幻灯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学。这样学生目标明确,心中有数,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巡回指导,解疑释惑,引导学生动脑、动口,自己获得知识,消化课本内容。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要耐心帮助,对一般学生不急于点破,而是通过启发使其独立思考解决。我还引导学生把握重点、难点,做出不同的记号,划出不同层次,总结出中心思想,对可读性较强的段落要学生朗读,从而使动脑、动手、动情结合了起来。

2.开展课堂讨论,活跃课堂气氛。

针对学生自学中发现的疑难问题,可选准其中既是教材重点又是学生力所能及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讨论可以是全班性的,也可以是分小组讨论,讨论时要求主动、积极,力求争出个是非曲直,尔后带着疑惑和验证的心理等待教师的归纳和总结。

讨论时切忌流于形式、漫无边际或千篇1律地重复一个结论。讨论前要让学生准备好发言提纲,教师要做好课前的了解和指导,通过激趣或对话等手段把学生引入讨论情境,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讨论,从而形成师生共同讨论的热烈气氛。对每个发言的同学都要从不同角度给予肯定和表扬,即使观点不十分正确,也要肯定其敢于发表意见的精神,避免讨论陷入冷场。讨论后要归纳讨论中的意见,联系教材知识和社会实际进行归纳和总结。

3.精讲精练,点拨引导纠错,提高课堂效益。

要提高课堂效益,就要合理安排好时间,对学生讨论中的疑点难点精讲,引导学生掌握正确观点、纠正错误观点。教师同时拟定富有启发性的练习题,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在讲练中培养能力。

实践使我体会到,这样做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了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也形成了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同时起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

二、适当让学生编卷评卷,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能自己出题,是他们学会读书、读透课本、学有所得的一种自然结果。这样不仅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和巩固知识。我的具体做法是:学完一节或一课后,每个学生把自己学习中易混易错的知识点出成试题并做出答案交上来,教师经过反复筛选择优组合成一套试卷,并进行考试。试卷可以让几个学生评,也可组对组、班对班进行评卷,在评卷中对试卷中的各种错误予以纠正、解释和评价。

这样指导学生编卷评卷,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考学生的做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他们把握重点难点的能力,同时也做到了集思广益,试题更切合学生实际,实用性强。

三、参与复习训练课,增强学生的竞技能力。

考试就是竞争,复习训练是增强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可根据教学目标、重点和热点,精心拟定试题,采用单位时间内答题然后由学生念答案教师评价的方法,有时也可采用讨论抢答或点将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一组出题,一组答题,然后由教师裁定。

总之,教师要培养学生动口动笔的能力。这样学生跃跃欲试,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他们争先恐后出题答题,在共同参与的`气氛中掌握了知识;教师也能及时得到反馈,从而及时查漏补缺。

复习训练中,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情景分析的能力,尤其是培养其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找到试题的最佳答案的能力。

四、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增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吸引力。

参加课外活动是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升华和参与能力提高的重要一环。改进历史教学,关键在于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的基本知识指导自己参加社会实践及分析问题。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后备课,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如参加访问、演讲辩论、办板报、写论文、成立历史兴趣活动小组等。教师要精心组织地合理安排,使不同个性、不同智力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使自我管理、自我评价意识和自我完善意识得到充分体现。每次活动结束后要指导学生进行认真总结,总结本身就是一次学生参与能力的检验和提高。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评语策略【第六篇】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

据报道,在一次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结束后,外国科学家举行了一次面向参赛选手的报告会,并接受选手的提问。外国的参赛选手纷纷举手提问,但中国夺得金牌的选手却始终没有提出任何问题。一位外籍教师在谈到中外学生的差异时说:“中国的孩子非常聪明,为什么在课堂上不踊跃提问呢?”由此可见,我国的中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缺乏问题意识具体表现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这一类情况是学生虽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没有表现出来,呈潜在的状态。对教师来说,要鼓励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潜在的、静态的问题意识转化为现实的、动态的问题意识。第二类是不能提出问题。第二类情况是学生受教与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上课时思想不集中,思维惰性大,不善思考,不能提出问题,问题意识较少或没有。教师对这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重在培养。

[1][2][3]。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评语策略【第七篇】

(山东省临沂市方城中学)。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李政道也曾经说:“遇到问题要敢于问为什么,可怕的是提不出问题,迈不出第一步。”

可见,从古到今,许多人都认识到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可是,当前的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很少提问。学生不提问,是教师教学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提不出问题的学习不是真正的学习,提不出问题的课堂不是有效的课堂。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是中国新一轮的中小学课程改革提出的核心理念。真正的高效学习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老师为中心。

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和主动性。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体验学习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倡导以学定教,要求将“教室”转变成“学堂”,课堂教学由“教”向“学”转化,让学生自己在学习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爱其师,信其道”,教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努力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一个活跃的学术课堂气氛。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应共同处于双向互动之中,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与学生进行沟通,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促进师生情感交融,增强师生互动。教师要以幽默生动的语言,亲切、自然的教态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的气氛中自觉地获取知识和养成能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转变目前沉闷的课堂教学氛围,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优化教学设计,教会学生如何质疑。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情,优化教学设计,努力促使结论教学向过程教学转化,突出“学”在教学中的地位。

1.教师精心编制导学案,加强学生课前预习。

新课程教学倡导以学定教,不学不教。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情精心编制导学案,大力开发课前资源,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预习活动。这一过程主要包括阅读教材,搜集与教材相关的资料,整理预习笔记,自主完成导学案中的学习任务,找出预习过程中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课前预习的监督和检查力度,及时通报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指出学生做得不够好的地方,表扬表现比较好的学生。

2.充分利用课堂讨论,加强学生合作探究。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课前准备,创建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法律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把课前预习中提出的问题呈现出来,先开展同桌间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提交学习小组展开讨论,利用集体的力量完成合作探究。小组间可以展开竞争,看哪个小组讨论得热烈,哪个小组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多;小组间也可以加强合作,共同完成难度更大的问题。

3.创新教学手段,鼓励学生提问。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丰富教学手段,教给学生方法和培养学生技能,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大胆质疑,不断提高自身课堂提问技巧。比如,开展第二课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三小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调查活动,参加各种课外兴趣小组,大胆地进行各种主题活动,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坚持多元化评价教学,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

在教学中,有的学生抗挫能力差,自尊心强,教师稍不注意,他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从此不开金口了;有的学生虚荣心强,害羞心重,提问题怕同学讥笑他无知,问不好又怕被老师否定;学生有问题却不愿意向老师主动提出的原因虽然很多,但归根到底是缺乏勇气和信心。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评价不局限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引导学生之间加强互评。要注意的是,教师评价时应以鼓励为主,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时刻注意保护学生提问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是一夜之间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只有不畏艰难,锐意改革,大胆尝试,勇往直前,才有可能走出当前课堂教学面临的困境,从而使学生养成提问意识,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评语策略【第八篇】

积极的学科情感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从而主动的去学习。因此探究式课堂教学要试图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积极的学科情感。认识到不听学生不同的学科情感后,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中就能从感性材料出发,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

分析发现初中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学科情感特点大体有以下四种:

1、有的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只是直觉兴趣(学科情感),他们只是满足于被新奇的物理现象所吸引,希望看到鲜明生动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实验。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安排一些鲜明、生动的物理实验。

例如:在组织物理八年级的第一节课《科学之旅》的教学时利用低压沸腾这样一个实验。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认为水只能在加热时才能够沸腾,当他们看到冷水浇到烧瓶上瓶中水有重新沸腾是,学生们惊奇不以,发生浓厚兴趣。适时马上让他们根据实验现象提出心中的疑问,他们会非常踊跃。这时他们对物理这门学科应景昌盛浓厚的兴趣,虽然这种兴趣只停留在现象的本身,并没有产生探索这些现象原因的需要。但在以后的学习中他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2、有的学生对物理有操作兴趣(学科情感),他们要求通过自己的活动对自然现象和实验结果施加影响。但有些学生的这种兴趣只对操作现象本身感兴趣,忽视对事物本身的认识。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经常安排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并在课后安排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力所能及的小制作。例如:在“探究水的沸腾”的教学中,在课的开始安排“纸锅烧水”这个实验。学生凭阻击的经验认为点火后纸锅就会燃烧。如果让每个学生都亲自动手做这个实验,当他们看到通过自己的实验“纸锅”真的把水烧开而没有被烧破时,他们在惊叹的同时也对本科的探究产生浓厚的兴趣,也会仔细的观察水的沸腾现象。

3、少数学生具有因果认识的兴趣(学科情感),他们的兴趣有现象发展到进一步探究现象变化的原因,他们平时总爱追问为什么。而且具有概括认识的兴趣,其表现形式是通过个别事物的因果关系来找到和掌握更多事物的一般规律。物理规律的普遍性对他们有很大的吸引力。教师可以介绍他们阅读有关物理的一些科普类书籍,安排他们进行一些实践活动满足谈们的好奇心。

二、利用探究式课堂教学引发学生积极的学科情感

根据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好问(学科情感)是初中学生的一大特点,初中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而且这些知识具有过渡性的特色。“学问就是一学二问”,如果学生只学习不提出问题,不进行思考,这样大意知识的认识是肤浅的。只有通过认真的思考、讨论,集思广益,才能有理性认识提高到感性认识,实现思维认识的飞跃。实践证明,在课堂上教师如果能善于鼓励,适时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辨别正误,引导他们对物理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培养思维习惯,从而提高他们分析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恩体情景,善于提问来鼓励学生好问(学科情感)的积极性。如:在探究大气压强时,在课的开头演示“烧瓶吞鹌鹑蛋”,即将一个用开水烫过的烧瓶倒扣在铁架台上,在烧瓶口放一个比瓶口稍大的鹌鹑蛋,当学生们看到蛋慢慢的进入烧瓶中的过程中时,他们的心中充满疑问。此时让门个学生写出疑问后交流,学生很自然的回达到共识:什么力量使鹌鹑蛋漫漫的进入烧瓶中?这样的设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好奇心刺激探究欲望,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发问能力(学科情感)。

三、利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满足学生积极的学科情感

好动(学科情感)是学生积极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初中学生绝大多数对物理实验有操作兴趣,探究式教学中,若能结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让学生设计实验并亲手验证,会极大的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动眼能力(学科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学生在探究时,设计实验要求小组自己完成,也可以想老师寻求适当的帮助使他们可以初步设计出心理所想的实验。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在亲身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以后每个人或多或少的豆油自己的收获,都能得到满足和进步。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在每一步中熟悉对现象、过程的观察方法,并不断的问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实验结果是什么?内在联系是什么?实验成败的关键是什么?这样学生在好动、好玩的心理刺激下回积极参与(学科情感),投入实验过程中。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2 264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