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评语策略大全(精选8篇)

网友发表时间 1773817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评语策略大全(精选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评语策略【第一篇】

其他伤员输血,却发现有的人得救了,也有的人死去了。这是为什么呢?这时候,我就鼓励学生结合课本和生活,找到问题的答案。这个攸关生命的故事,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他们迫切的想要找到答案,思维变得活跃起来,甚至有些学生还因此联想到了器官移植与排异反应等问题,这也说明他们的意识与思维,正在向创新迈进。

二、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创新精神。

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我国“两弹一星”奖章的获得者周光召也说过:“怀疑精神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正所谓“读书贵能疑,疑能得教益”。有了“质疑”,学生才能发现问题,进而探索解决问题,获得新知。可以说,“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初中生这个年龄,本就是好奇好问的,在教学中,我就利用他们这个特点,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并引导他们积极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另外,在释疑的时候,我还教育他们不能盲目相信,要学会独立思考,学会用多种方式、多种角度分析问题。比如,在学习种子萌发时,研究种子萌发需要哪些条件。我首先让他们先思考生活中怎么制作豆芽的,于是同学们纷纷回答,要有水,温度要合适。然后我就问这样就足够了么,于是我拿出事先制作好的一个烧杯,里面盛满了水和大豆,烧杯口覆有保鲜膜,“大家看,我把这个烧杯放在温暖的室内,里面也有足够的水,那么是不是能发出豆芽呢?”同学们开始各执一词,这时我又启发他们:“种子萌发也是一种生命活动,这种生命活动是否需要能量呢?大家能不能从细胞供能的角度来回答种子发芽还需要哪些条件呢?”这时候,有的同学开始认识到种子的萌发也是需要消耗能量的,但还是不能联系到萌发的外界条件,我继续解释:“我们已经学习了生物体依靠细胞呼吸提供能量,细胞呼吸(主要是有氧呼吸)需要氧气,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种子在萌发时还要提供一定的空气(氧气)。”就这样,通过我的设疑、质疑和释疑,学生明白了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外界条件。接下来,我又拿出几个完整的浸泡过的大豆种子,分别当着学生的面用刀切除种子的胚芽和子叶,然后对他们说,“这里有些种子是不完整的,完整的那些种子有的是新收获的',有的是年前收获的,他们都能萌发成幼苗么?这个问题我们不在课堂解决,请大家回到家里像我一样处理这些种子,亲自试验看看吧。”经过刚才的一番质疑,学生的创新精神已经被激发,再听到这番话,纷纷表现出跃跃欲试的样子,迫不及待的想要亲身去找出种子萌发的条件和办法。

三、培养学生富于想象的创新能力。

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学生的主体地位被长期忽视,“满堂灌”的授课方式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发展,创新能力的发展更加无从谈起。正值课程改革的大好时期,我们初中生物教师要把握好这一机会,将人文性与开放性渗透入教学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要知道,想象力是一切创新的基础,它能够帮助人跳出原有知识理解的框架,提升思维空间,得出新的认识。因此,我时常要求学生,要大胆的想象,不要墨守陈规。比如,在讲到植物的呼吸作用的时候,我就引导学生想象花盆底部小洞的作用,以及芦苇之所以可以长期生长于沼泽滩涂,与它的哪些特殊结构有关;在讲到原生动物的时候,我就引导学生想象草履虫的形态和运动的样子;做各种生物实验的时候,我都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尝试其他不同的设计方案。在这些训练中,学生的想象能力渐渐提高了,他们的思维定势被进一步打破,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总之,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今天,我们教师自身也要用于创新,不断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教育经验,深化教育改革,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生物教学的始终,把生物课堂变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广阔天地。相信,只要我们教师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我们的初中生物教学就会越来越有活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评语策略【第二篇】

在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的、探究性的学习,是摆在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那么,如何才能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联系商店购物,由商品的价格引发问题。又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要求学生仔细听老师的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个月饼,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学生都难住了,有的学生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迫切知道的强烈欲望。

二、为学生创设体验成功的条件,给予其成功的满足。

1.对学生要予以成功的期待,因为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具有很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能激起学生潜在的力量,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学习主动性。2.创设能使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教学中教师要进行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精心设计练习,分层布置作业。3.展示成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成果都有得到展示的机会。同时,教师要营造享受成功的情境,让学生享受成功的愉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让这种力量消失。”

小学生的特点是:有求知欲望,但学习不刻苦,听课时间不能持久、爱动、精力不够集中,为了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教师在讲课时,要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直观的演示、形象的画图、启发性的提问、变化多样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数学教学要彻底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错误倾向,使教学本身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于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懂得如何学习数学,使学生在概念、法则、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

要想使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就必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上使学生有效地把耳、目、脑、口充分利用起来。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地喜欢学习,主动学习。具体要求学生做到四会:

1.会听。

要求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记,抓住重点。不仅要认真听老师讲,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听同学发言中存在什么问题。

2.会看。

会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凡是学生通过自己看、自己想就能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以不讲或作适当的点拨,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材料。

3.会用脑去想。

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用脑去想问题的时间,让学生有机会动脑去想问题。

4.会说。

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要说就要去想。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说,这样能促进学生多想。要会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认真听、仔细看。抓住了会说就能促进其它三会。因此,教师教学时要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五、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1.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主动地参与学习。

2.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外,还应在课外加大情感投资,多接触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其学习、生活情况。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3.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

在学生有错时,教师不要过分批评、指责学生,而是应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努力学习,勤奋专研而乐此不彼。因此,教师应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作者单位:44湖北省十堰市东风小学)。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评语策略【第三篇】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

据报道,在一次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结束后,外国科学家举行了一次面向参赛选手的报告会,并接受选手的提问。外国的参赛选手纷纷举手提问,但中国夺得金牌的选手却始终没有提出任何问题。一位外籍教师在谈到中外学生的差异时说:“中国的孩子非常聪明,为什么在课堂上不踊跃提问呢?”由此可见,我国的中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缺乏问题意识具体表现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这一类情况是学生虽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没有表现出来,呈潜在的状态。对教师来说,要鼓励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潜在的、静态的问题意识转化为现实的、动态的问题意识。第二类是不能提出问题。第二类情况是学生受教与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上课时思想不集中,思维惰性大,不善思考,不能提出问题,问题意识较少或没有。教师对这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重在培养。

[1][2][3]。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评语策略【第四篇】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多采用“填鸭式”教学。大多数教师是“满堂灌”,老师一味地讲解,学生处在被动的地位,老师教给学生的仅仅是死板的书面知识。忽视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这与素质教育的实质相悖。现代的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使其真正成为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是学生直观认识事物的一种手段,观察能力是一种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语文教材中设计了很多配合教材的图画,这些图画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图画,先阐明观察的目的',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逐步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如在讲《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篇看图学文时,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俄国著名的画家列宾的油画中十一位纤夫的外貌、神态、动作,让学生通过观察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起学生对沙俄统治的强烈不满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从而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还有助于学生写好作文。学生只有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勤于观察,注意观察周围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才能掌握写作的第一手材料,才能写出好的文章来。

二、阅读能力的培养。

《大纲》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

它是识字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作文的能力;能够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这就充分揭示了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在平时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首先在思想上要有足够的认识:“怎么读都不过分”。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十年后学生很少记住教师精彩的讲解,而对课文中的精彩片断会记忆犹新。”的确,这充分道出了阅读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要把阅读付诸于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的阅读,让学生有大量的时间来读,也就是说,教师要精讲,可以让学生自由朗读、默读、齐读、重点读、带着问题读、有感情地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会读,才能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比如学习《荷花》一文,教师要根据这篇课文写得非常优美的特点,设计大量的阅读练习,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

需要指出的是,阅读教学切忌让学生无目的地读。教师要进行适当的指导,有的放矢,精心设计好教案,这样才能事半功倍,达到阅读的效果。

三、自学能力的培养。

现行语文教材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有着明确的要求,主要体现在阅读课例、读写例话和基础训练当中。教师在进行这三项内容的教学中,要做到大胆地“放”,“放”中有“扶”,主要通过让学生自己来阅读、自己来练习解决问题,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正确进行思维的能力。通过自学,让学生找出重点句子,重点词语,并加深理解,然后从理解中谈出体会,最后再通过读来加深认识。如此,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自学能力就逐步提高了。

另外,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要突出训练的重要地位。过去的语文课多是教师讲,学生听,忽视语文训练,这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功能和性质。叶圣陶先生指出:“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同时也训练思想品德……”这就告诉我们,语文课应该突出训练,让学生在训练中发展思维,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完成语文课的任务。教师要彻底更新观念,不要对学生“不放心”,要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以致用,学会运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评语策略【第五篇】

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和命题学习及技能形成和问题解决时,常常在认知活动中,会意识到一些或难以解决或疑惑或对某些理论问题产生怀疑、疑虑、困惑甚至想去探究的心理状态,正是因为这些,驱使着大家去积极地思维,从而不断地提出和解决问题。既然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数学问题,笔者认为,教学者就得改变教学观念,设法启发学生思考更多的问题。例如,有些问题意识,来源于某一个情境,如果突然被远离,其问题意识有可能就被淹没,直至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也被制约。当然,如果这个情境不能激起学生挑战和怀疑的心理,教学者就需要积极调动学生求知的需要。

二、培养数学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通过调查得知,不管初中还是高中,数学教学工作者都喜欢在课堂上有一大堆问题的学生。笔者认为,这说明问题意识在教学当中是多么的重要。确实,思维上有了问题的存在,才有永流不息的动力。相信大家对实验科学的鼻祖培根,还有被称为现代科学之父的爱因斯坦,还有以杜威、布鲁纳、赞可夫等为代表的教育思想家,他们个个都认定,有了问题,才有主动探究的愿望。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目前刻不容缓的事情。那么,其重要性体现在哪儿呢?首先,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这里我们说说爱因斯坦的故事,始于问题是他的相对论,有一段时间,围绕空间和时间的问题,他感到非常困惑,总是想不透弄不明白,后来他下定决心非要弄清不可,这样,伟大的相对论,最终在努力的探究中诞生了,也从此得此结论,问题是数学创新的起点,是数学的心脏。其次,数学的素养提高了。什么是数学素养,就是指学生通过学习,从认知活动和自身的实践中,不仅获得了知识、能力、技能,还有品质的素养。有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毕业后研究数学教育的微乎其微,这么说来,是不是浪费了学生的大部分宝贵的时光。其实不然,如果培养了问题意识,提高了数学素养,他们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发挥着重要作用。曾经有一名记者采访一位著名的科学家:“科学学的理解越深刻,是因为对数学问题的意识越强。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学者都是从加强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的训练和学习开始,然后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继而引导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那么,培养问题意识,教学者是从哪些渠道给予带动呢?都知道,数学问题的发现都是从教学内容引发,或从观察大量的现象带动,使学生发现了诸多和以往的知识不一致或相矛盾的现象,从而头脑里自然而然地提出了问题。同时,通过观察,既可以开发学生的直觉思维,还能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这样,也是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除此之外,教学者还可以采用的灵活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爱因斯坦曾指出:“并不是我特别聪明,我只是较执着于解决问题;并不是我天资聪颖,只是有无比的好奇心。”而现实中,我国的传统教育很少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只一味地灌输给学生太多的“好胜心”,想必这样,极力地遏制了学生提出问题的冲动。

其次,教学者还要在课堂上营造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一直以来,学生在实际的数学学习过程中,绝大多数都是认定真理性的知识。记得在某地学校曾做了一个问卷调查,问载有13只羊,6头牛的一直船上,其船夫有多大的年纪。最后调查结果是,一大部分学生用数学的各种方法运算。试问,这是不是学生的质疑精神严重地缺乏?另外,是教学者和学习者应该平等地教与学,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批判意识的增强。殊不知,教学者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在学生未来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当然,前提是教学者与学习者要保持平等意识,创设一种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的环境,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批判意识。再次,笔者也是引用爱因斯坦曾给理工科学生的一句忠告语,他是这么说的“记得每天花一个小时的时间去推翻别人的观点,同时表明自己的见地,虽然这件事做起来困难,但一定会有所收获。”

最后,真正体会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需要用爱心呵护学生。以上提到,学习者需要会质疑,也需要有批判的意识,其实种种,都还是要求学生会自己独立地思考问题。都知道中国和美国的教学方式不同,中国的老师和父母进行教育时,都是直接告诉这件事该怎么做,或者怎么做才能得到认可。而美国的教育则相反。例如,针对某件事,他们强调的是向大家摆明此事的各种事实,然后鼓励大家独立地思考,独立地寻找方法取得自己独一无二的答案。因此,笔者建议,教学者以后在任何的教学中,对学生回答的每一个问题,不要立即做出分析和判断,而是平和地鼓励,让学生更深层地发现更多的问题。然后提出新奇的想法。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加强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四、结语。

让学生始终对问题保持一种敏感性和好奇心,需要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这是能真正提高其问题意识的关键。但教学者如何把自主探究变成一种比较稳定的自觉的心理过程和一种学习行为模式,需要养成自主研究的学习品质,养成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步形成渗透式的思考问题。再者,培养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育工作者长抓不懈。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评语策略【第六篇】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多数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而不是发现式的,因而,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多数是机械的、被动的。分析其成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存在着一种传统观念: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表现为“以教为中心、学绕教转”。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学关系也变成了简单的“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因此,“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替代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以致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被遏制,使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

2.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单一化的影响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的影响,传统的教学在授课过程中往往重结论轻过程。重结论轻过程从学习的角度讲也即重学会轻会学,这种传统的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从而把学生导入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再加上教师往往过多地运用讲授法进行教学,“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既忽视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也抑制了学生主体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主动性。

3.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影响

只有自己讲才是最安全的,久而久之,学生就对教师有了依赖性。

1.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创造思维。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一种互动、和谐、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教师要舍得放手,要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只有这样,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性才能调动起来,学生才可能拥有真正的主体地位,学生才会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释放出不可估量的潜能,从而使各方面能力在自由的空间里得到自由的生长。

教师则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彻底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转变成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中心,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自主,和谐的学习空间和氛围,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活”起来,让学生与教材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中进行心灵深处的碰撞,实现情感的交融,在自主与互动之间敢于想己之所想,言己之所言;在自主感悟,主动探究的基础上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从而塑造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实现师生的共同创造,共同进步。

2、注重教学过程性,培养探究精神。

新型课堂应是促进学生智力、能力发展和学习方法发展的学习过程。新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在过程中感受、领悟、体验,在过程中学会质疑、反思,在过程中逐渐提高、不断发展。“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结果重要,过程更重要,新课标所提倡的探究性学习恰恰体现出学生的发展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所以应培养学生在自主中、在探究中、特别是在合作中去发现问题。古人曰:“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善觉悟,善长进。”在教学中,学生应加强合作学习,在互相合作、探究中去发现问题,共同拓展自己的思路,共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由不知到知的探索、思考过程,不仅获取了相应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掌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探究的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及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具有终身教育的基础和再发展的潜能。因此,在新型课堂中,我们要在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能力。

总而言之,新课堂,是一个让学生的心灵得以放飞,情感得到宣泄,知识得到更新,能力得到提高的艺术殿堂。笔者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完善与发展,随着新课程理念不断被师生所接受和领悟,在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探讨下,必将不断促进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增强,必将使教学和谐发展,使学生全面发展。

内容摘要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作为突破口,可以采用激发学习兴趣;创设参与平台;活用新知识,注重德育渗透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将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内在需求,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将学生由被动地位转化为主动地位,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政治课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

-->

-->

-->

-->

-->

-->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评语策略【第七篇】

课外体育活动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重要组织形式,也是增强体质发展个性重要途径之一,为提高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效果,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活跃校园气氛,利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本文着重调查研究了右江民族医学院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兴趣、动机现状和特点,并对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探索一系列措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推动学校课余体育活动全面持久地开展,为在高校普及课外体育活动提供参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随机抽取右江民族医学院临床系、影像系、护理系、检验系的2001、2002、2003、2004级部分学生。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查阅、参考。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评语策略【第八篇】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实现角色的转变,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探索知识,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分析、理解和推理,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比较综合能力。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构造网络的过程,教师是外力,根本的动力来自学生自身。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根本原因。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指学生渴望获得科学的文化知识,并主动去认识它,探索他的一种倾向,使内部动力中最实现、最活跃的成分,是推动、激励学习的最有效的动力。

只有使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感兴趣,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课堂过程中,可以借助讲故事、游戏等提出一些挑战性的问题,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一)、精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主动参与数学课堂。

引入新课的新颖,也能唤起学生的兴趣。当切入新课时,学生都抱有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这时,教师要抓住这个时机,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惊奇、疑惑、新鲜、亲近等情感,使教学过程中自始自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吸引他们自主探索数学问题,还可以利用数学知识本身所具有的美去感染学生,激活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自主地探索学习。例如:在引入《四种命题》时,通过投影演示一个故事情节:有一主人很热情地约了四个朋友一起过生日,结果只来了三个朋友赴约,主人见没到齐,便说:“该来的没有来。”过了一会儿,有一个朋友走了。主人说:“不该走的走了。”这时,另一个朋友也走了,主人见情形不对,对剩下的一位说:“我又没有说他。”结果三个全走了。动画结束之后,同学们议论纷纷,我说:“主人的朋友为什么走了?”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如果是我,我也会走的。”“为什么?”“主人说的话表达意思容易让人误解。”“对,所以说话的目的要明确,要有一定的逻辑性。”这时学生的兴趣很高,而且很好奇,同时,激起学生的探索欲,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在这个时候,自然而然地引入新课,整节课的气氛比较活跃,学生也积极主动去寻求知识。

要想上好一节课,引入新课是很重要的,刚开始就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就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营造课堂情景,激发参与课堂兴趣。

在这种和谐愉快的氛围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由“被动”变为“主动”,使他们求知的欲望越来越强。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从而敢想、敢问、敢创新,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以幽默的谈吐吸引学生。

幽默感在教师的语言修养中占据特殊地位。幽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用风趣幽默的语言,使学生从抽象、机械的书本中看到生动鲜活的现实,教师如能做到教学语言风趣幽默,就可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就会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表象,便于其充分感知教材,并最终深刻的理解教材。例如:在讲《函数的单调性》时,将它比作爬山:单调递增——你每走一步,你的位置就高了,随着你步伐的增多,你的位置越来越高,那么就是随着自变量的增大,函数值也增大;单调递减——如下山,随着自变量的增大,函数值而减小。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并能很好地掌握知识。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因此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在重点、难点,通过设疑、释疑,激发学生兴趣。

(三)让情感充满数学教学课堂。

陶行知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尊重和爱护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充满信心,那怕是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手势,都会给学生带来安慰和鼓舞。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773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