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设计 >

声乐教学中审美意识培养策略探讨论文【优质8篇】

网友发表时间 3032552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声乐教学中审美意识培养策略探讨论文【优质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声乐教学中审美意识培养策略探讨论文【第一篇】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学生提出问题,这是“问题解决”的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乐于提问题。

针对小学生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新课导入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能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迫使学生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创设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想问与乐问。

问题情境的设置目的是要促进思维,而《年月日》这部分知识比较通俗易懂,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本人用讲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一个高潮,在学生的大脑中就会产生很多问题:为什么大头儿子12年才有三个生日?是不是这几年日历上没有这一天?这时学生就会形成想学乐学,同时伴随着的是猜想结果的产生与继续探究的强列欲望。

二、创设民主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题。

学生之所以不敢提问,是因为没有把教师和同学当成与他共同探讨新知的伙伴。而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学习氛围,有的学生基础差,胆子小,要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确实不容易。因此,教师首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信任的目光注视他,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差时,教师要先肯定学生敢提出问题的`勇气,而后再启发、诱导学生提出问题。课堂中要转变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多用商量的口吻,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允许学生自由发言,鼓励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此外,教师要采取措施,强化问题的环境:(1)让学生形成你问我答的好习惯。(2)不懂的知识在学习小组中讨论。(3)设立“问题卡”与“问题专栏”,及时地记载在大脑中闪现的问题与灵感,并通过问题的交流,使学生时时处于问题情境的氛围之中。

三、在新知探究中,提供机会,使学生善于提问题。

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学习的好学生,学生不仅要学答,而且要善问。

1、提供小组讨论的机会,在教材的“重难点处”提问。

教师要围绕教材的重难点,创设引起学生认识上产生矛盾冲突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问,通过讨论,启迪思维,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让学生计算下列的算式哪些能被3整除:

45÷3=16÷3=32÷3=21÷3=。

81÷3=111÷3=342÷3=212÷3=。

待学生计算完,并对算式进行分组,再组织讨论:这些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发现?这样围绕着教材的重难点,不断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出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和物,就能提出许多数学问题。如:学校开田径运动会:100米、400米、800米比赛,一些学生观察到,为什么跑100米的几位运动员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而跑400米与800米的运动员都不在同一起跑线上。

声乐教学中审美意识培养策略探讨论文【第二篇】

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和命题学习及技能形成和问题解决时,常常在认知活动中,会意识到一些或难以解决或疑惑或对某些理论问题产生怀疑、疑虑、困惑甚至想去探究的心理状态,正是因为这些,驱使着大家去积极地思维,从而不断地提出和解决问题。既然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数学问题,笔者认为,教学者就得改变教学观念,设法启发学生思考更多的问题。例如,有些问题意识,来源于某一个情境,如果突然被远离,其问题意识有可能就被淹没,直至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也被制约。当然,如果这个情境不能激起学生挑战和怀疑的心理,教学者就需要积极调动学生求知的需要。

二、培养数学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通过调查得知,不管初中还是高中,数学教学工作者都喜欢在课堂上有一大堆问题的学生。笔者认为,这说明问题意识在教学当中是多么的重要。确实,思维上有了问题的存在,才有永流不息的动力。相信大家对实验科学的鼻祖培根,还有被称为现代科学之父的爱因斯坦,还有以杜威、布鲁纳、赞可夫等为代表的教育思想家,他们个个都认定,有了问题,才有主动探究的愿望。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目前刻不容缓的事情。那么,其重要性体现在哪儿呢?首先,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这里我们说说爱因斯坦的故事,始于问题是他的相对论,有一段时间,围绕空间和时间的问题,他感到非常困惑,总是想不透弄不明白,后来他下定决心非要弄清不可,这样,伟大的相对论,最终在努力的探究中诞生了,也从此得此结论,问题是数学创新的起点,是数学的心脏。其次,数学的素养提高了。什么是数学素养,就是指学生通过学习,从认知活动和自身的实践中,不仅获得了知识、能力、技能,还有品质的素养。有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毕业后研究数学教育的微乎其微,这么说来,是不是浪费了学生的大部分宝贵的时光。其实不然,如果培养了问题意识,提高了数学素养,他们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发挥着重要作用。曾经有一名记者采访一位著名的科学家:“科学学的理解越深刻,是因为对数学问题的意识越强。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学者都是从加强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的训练和学习开始,然后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继而引导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那么,培养问题意识,教学者是从哪些渠道给予带动呢?都知道,数学问题的发现都是从教学内容引发,或从观察大量的现象带动,使学生发现了诸多和以往的知识不一致或相矛盾的现象,从而头脑里自然而然地提出了问题。同时,通过观察,既可以开发学生的直觉思维,还能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这样,也是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除此之外,教学者还可以采用的灵活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爱因斯坦曾指出:“并不是我特别聪明,我只是较执着于解决问题;并不是我天资聪颖,只是有无比的好奇心。”而现实中,我国的传统教育很少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只一味地灌输给学生太多的“好胜心”,想必这样,极力地遏制了学生提出问题的冲动。

其次,教学者还要在课堂上营造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一直以来,学生在实际的数学学习过程中,绝大多数都是认定真理性的知识。记得在某地学校曾做了一个问卷调查,问载有13只羊,6头牛的一直船上,其船夫有多大的年纪。最后调查结果是,一大部分学生用数学的各种方法运算。试问,这是不是学生的质疑精神严重地缺乏?另外,是教学者和学习者应该平等地教与学,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批判意识的增强。殊不知,教学者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在学生未来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当然,前提是教学者与学习者要保持平等意识,创设一种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的环境,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批判意识。再次,笔者也是引用爱因斯坦曾给理工科学生的一句忠告语,他是这么说的“记得每天花一个小时的时间去推翻别人的观点,同时表明自己的见地,虽然这件事做起来困难,但一定会有所收获。”

最后,真正体会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需要用爱心呵护学生。以上提到,学习者需要会质疑,也需要有批判的意识,其实种种,都还是要求学生会自己独立地思考问题。都知道中国和美国的教学方式不同,中国的老师和父母进行教育时,都是直接告诉这件事该怎么做,或者怎么做才能得到认可。而美国的教育则相反。例如,针对某件事,他们强调的是向大家摆明此事的各种事实,然后鼓励大家独立地思考,独立地寻找方法取得自己独一无二的答案。因此,笔者建议,教学者以后在任何的教学中,对学生回答的每一个问题,不要立即做出分析和判断,而是平和地鼓励,让学生更深层地发现更多的问题。然后提出新奇的想法。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加强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四、结语。

让学生始终对问题保持一种敏感性和好奇心,需要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这是能真正提高其问题意识的关键。但教学者如何把自主探究变成一种比较稳定的自觉的心理过程和一种学习行为模式,需要养成自主研究的学习品质,养成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步形成渗透式的思考问题。再者,培养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育工作者长抓不懈。

声乐教学中审美意识培养策略探讨论文【第三篇】

外语教学中不存在能适合各种教学环境的最佳的固定的教学方法,当前外语教学界表现出了折中主义的倾向,即将各家之长融合在一起。折中教学法是一种博采众家之长,避免各派之短的多元性、综合性的教学方法。本文从外语教学中的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方面解释了外语教学中的折中现象,并给出了一些具体可操作的建议。

折中主义,外语教学。

纵观国内外有关不同流派的外语教学法的研究与介绍,外语教学史上出现了众多的教学法。从国内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到近十几年盛行一时的交际法都不能被普遍接受,新的教学方法在对以往教学理念进行肯定和否定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但是实践证明,没有一种教学方法能够适用于各种教学环境。从最传统的翻译法,直接法到60年代的听说法,试听法,认知法再到70年代后期兴起的交际法,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自身的优点但是又存在诸多的不足。因此,博采众家之长,避免各派之短的多元化,综合化成了外语教学的总趋势。这样一种综合性倾向在外语教学中被称为折中的教学法。

折中主义教学法也称为综合法,它是一种结合各种方法之优点,互相取长补短的教学方法,它权衡了各种理论、方法、途径的优点且适用于多样化的教学环境。折中主义在外语教学中表现为在不同的教学阶段,结构与功能,传统法与交际法的侧重因时、因地、因人有所不同,是语言学理论,教学途径,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等的折中。

不同的教学环境下,不同的教学对象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所学语言的目的有所不同。因此,不能期望某种固定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一切外语学习的环境。“每种学习环境必须自己决定哪一种或哪几种方法的结合对自己的情况最有效、最现实。”(刘润清,1999)正如stern指出的:“折中观点既未提供任何准则供我们确定熟为最佳理论,也未提供任何原则供我们参照,对当今的各种理论和实践进行取舍,全凭个人判断。”许多外语教学研究者预言接下来的几十年中,折中的教学法将会成为一种趋势。

1.折中的教学大纲。

人们以往采用过的语法大纲,情景大纲和意念—功能大纲不尽人意,bell因而提出“显然需要一种能综合三种大纲的优势,亦即能在正确理解语言形式饿得体运用于交际场合之间求得理想平衡的大纲。”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诞生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英语教学大纲》,具有明显的我国外语教学的特点,是吸收了多种教学法之长的教学大纲。此外,这两份大纲的附表中都有词汇表、语法项目表、意念功能表。这从教学内容上规定了既教结构也教功能。因此,这种大纲从教学途径和教学内容上说,明显是结构法与功能法的折中,语法大纲与语意大纲的折中。教师应根据折中的教学大纲的要求,明确基础阶段的教学目的,针对教学对象的特殊性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2.折中的教学内容。

折中的教学大纲确定了折中的教学内容。总体来说,对于外语教学,结构主义主张语言形式,功能主义主张语言的功能与意义。maley指出,教给一套彼此分离的功能,能教给一套彼此分离的结构究竟有多少质的区别,也还不清楚。折中主义交际大纲指导下的教学,既教结构也教功能,还教运用。理想的做法是将分离的结构、功能和交际情景有机地结合进行教学。具体地说,教学内容涉及到教材。我国今年来大学英语教学中用的教材是按新大纲编写的,对传统的和国外的新理论既不全盘照搬,也不盲目排斥,而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国内外教学中用的教材都是兼顾结构与功能,兼顾各种教材编排、教法优点的折中主义教材。这种折中的教材对教师也有要求,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不要脱离教材,保持教材的相对稳定性,使学生充分了解英语语言的词法、句法及篇章特点,重视语言基本功训练,系统学习教材中提供的语言样本;另一方面,教师要立足于教材,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实际需要,补充相应的文化信息,设计具体可行的任务,以保证教学内容有实用性、针对性、广泛性和时代性,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3.折中的教学方法。

语法翻译法以母语组织教学,强调词汇和语法规则的记忆,这种方法在1880年前在外语教学中占统治地位。但是由于语法翻译法教学方式单一,脱离实际生活,后来出现的直接法打破了语法翻译法一统天下的局面。语法翻译法注重语言形式,尤其是语法结构,教学是在收敛的演绎思维框架下进行的。与其相对的直接法则在归纳思维框架下进行教学。口语是第一性的,语法要通过归纳的方式来学习,语言要用目标语而不是用母语来教。语法翻译法则忽视口语,语法是用演绎的明示的方式来教,语言是母语。表面上两者完全对立,实际上各有所长,在教学上是互补的。教学法的改革给外语教学注入了新活力,随后各种教学法层出不穷,各种方法都有其优点,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教学中都有积极意义。因此在当代外语教学中人们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以积极的态度来接近教学方法上的各种现代思潮,以期取得最佳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对传统教学法和交际法的综合使用可以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得到具体体现。例如在介绍课文的背景知识时,教师既可以采用教师讲授的方法,也可以要求学生分组收集资料,进行讨论,由教师归纳总结;在分析课文时,应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体裁和写作风格,同时根据课文思想内容的发展组织学生讨论,然后再运用传统的语法教学法,精讲重要的语言点和语法知识,并进行适当的操练;完成课文的学习后,教师可针对课文内容引发的问题来设计任务,任务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辩论、演讲、采访、角色扮演等等。教师在学生实施任务的过程中要体现其主导性,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语言,这样学生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又保证所学的知识能够有效内化。

4、折中的课程设置:分层次教学。

多年来,我国外语教学中的普遍现象是搞平行班,把不同层次的学生放在一个班里,接受快慢相同、难度相同的教学,而结果是常常出现差的跟不上,好的吃不饱的现象,影响和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很多院校进行了分层次教学。把基础较差的学生放到一个班,基础较好的学生放到一起。由不同的英语教师任教,专门制定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方案。分层次教学为折中主义教学提供了方便。基础较差的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增强对语篇理解的同时侧重语法知识。而基础较好的学生因基本功比较扎实,教师更侧重于用交际法,在帮助学生掌握词汇、词汇的用法时,增加大量的口头、笔头练习,以增强他们的交际能力。

分层次教学是我们教学改革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分层次的目的是为了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使其最终能共同进步。除此以外,在折中主义教学原则的指导下,在英语测试手段上也作了相应的变革。测试不仅包括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且还包括其交际能力。力图做到测试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紧密结合,有力促进教学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当代外语教学中人们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以积极的态度来迎接教学方法上的各种新思潮,以期取得最佳效果。折中主义教学方法是外语教学的一种趋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教材编写原则上,应兼顾语言结构和语言功能,两者同时循序渐进。新的大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重视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是一种折中的教学大纲,而新的英语教材是兼顾各种教法的折中主义教材。

应重新认识语法教学的地位和作用。传统方法过分强调语法教学和语言形式,而直接法及后来出现的功能法却忽略了语法规则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平衡语法在教学中的作用。缺乏语法知识,学生就不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意义,但是过度强调语法知识的教学会使教学变得没有乐趣,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不到发展和提高。

不同的教学阶段、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决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基础阶段应侧重语言能力,适当借助语法翻译法来培养语言能力并兼顾交际能力。从基础阶段到中级再到高级阶段,侧重点应逐渐从基本词汇和基本句型向复杂句型和篇章结构以及御用原则转移,从培养语言能力向培养交际能力转移,从借助于明示的语法教学进入以交际法为主的教学。

折中主义外语教学是当代外语教学的显著特点之一,它是外语教学在主导的语言学理论、教学途径、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折中,是在当代外语教学中各派教学理论、各种教学方法百花齐放,各国外语教学改革推陈出新的形式下出现的,是语言教学专家和外语教师在教学中博采众家之长、广集各家优势的综合性教学方法。所谓折中,即对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理论观点进行择优选用的。方法。折中的策略适应各种教学环境,它最大的优点是使教师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而不受某种特定的教学法的约束,并且能对每种流行的教学方法采取审慎求实的态度,在众多的教学法面前择优录用。在教学实践中,折中主义教学法没有十分确定的原则可依,但教学研究与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总体原则。教师应根据具体教学对象确定如何选择教学方案,应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某种或某几种方法的可行性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m].london:batsfordacademicandeducationltd,1981.

[m].london:oxforduniversitypress,1983.

3樊长荣。外语教学中的折中主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2).

4李观仪。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5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6王岩。折中主义的外语教学[j].外语界,2001(2).

7咸修斌。博采众长,因材施教—浅析外语教学法相关的几个因素[j].外语界,1999(2).

声乐教学中审美意识培养策略探讨论文【第四篇】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

据报道,在一次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结束后,外国科学家举行了一次面向参赛选手的报告会,并接受选手的提问。外国的参赛选手纷纷举手提问,但中国夺得金牌的选手却始终没有提出任何问题。一位外籍教师在谈到中外学生的差异时说:“中国的孩子非常聪明,为什么在课堂上不踊跃提问呢?”由此可见,我国的中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缺乏问题意识具体表现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这一类情况是学生虽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没有表现出来,呈潜在的状态。对教师来说,要鼓励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潜在的、静态的问题意识转化为现实的、动态的问题意识。第二类是不能提出问题。第二类情况是学生受教与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上课时思想不集中,思维惰性大,不善思考,不能提出问题,问题意识较少或没有。教师对这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重在培养。

[1][2][3]。

声乐教学中审美意识培养策略探讨论文【第五篇】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的中心目的。学生在面对日常学习生活中不断增加的压力,应该有意识的培养自身的审美爱好,以排解繁重的学业压力。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是素质教育对音乐教学所制定的目的和目标。同时,新课改提出,培养全体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其个性化发展,重视音乐教育在学生学习生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弘扬民族音乐,增强民族自信等教育教学理念。本文就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加以讨论,突出音乐课堂的审美教育,为其他相关教育工作人员提供借鉴。

声乐教学中审美意识培养策略探讨论文【第六篇】

中职实用美术专业是培养有美术这“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或从事美术工作的基层人员,而不是培养画家和美术专家。中职的毕业生面临的是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人才市场,面对的是发展速度迅猛、两大文明需求日益多样化、现代化的市场经济。基于这些笔者认为中职美术专业素描教学应该也必须立足于培养于这个基本点,注重在设计素描训练中培养设计意识。为学生们今后在不同的领域,运用不同的手法,触类旁通,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设计类作品。适应社会的需求,也为他们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引导过程中的作用。

我校电脑美术专业(三年制)是面向社会、初中毕业生招生,学生专业素质参差不等,一个班中具有美术基本功底的人只有少数几个,其他均为从未接受过正规美术训练的学生,一入校就面临素描教学中大量相对枯燥乏味的基本功入门训练,对学生来讲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难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切入口,学生在学习思想上大部分较为被动,因为自身存在懒散和消极情绪,加之对绘画兴趣又不大,基础教学中很难出现能达到教学要求的绘画习作。因此,学生厌学、混日子现象日趋严重。为了使学生跟上教学进度,顺利完成本学科学习任务,真正入门设计专业,学到真才实学,任课教师不但要在专业教学中苦下功夫,寻求好的教学方法,而且还要从思想上鞭策学生上紧发条,主动地学习。教学上,以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多上欣赏分析课,从学生感兴趣的卡通动画设计入手,采取拉动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发性地参与学习;思想上,通过参观人才市场等社会实践活动,加大社会就业压力和竞争危机感,推动学生改掉懒散的坏习惯,积极配合教学,认真投入专业基础训练。

二、基本功的训练。

在思想上有了竞争压力的同学们,明显能够控制自己的懒散情绪,比较主动地参与教学,在此基础上,导入由简至繁的基本功训练在教学上就比较顺利了。

基本功的训练以培养造型能力为主,引进透视、构图等科学的观察、表现方法,以及绘画深入的“三大面、五大调”概念,让没有基础的学生在造型认知上入门。基础较好的学生在进一步提高绘画手法的训练中进行构成上的设计尝试,让设计意识在基础造型的课程中就确立起来。这部分的意识主要靠班上有一定基础和兴趣的同学在老师的点拨、引导下来体现和推动,使基础课在一开始就具备了与常规绘画类基础课程的不同特征,明确其差异性和独特性。

设计素描的强化训练,教学中强调同一组静物习作,可采用各种手段进行表现,从而同材料的质感、特性甚至色彩感觉联系起来,使同学们在素描训练中探索材料的工艺美感,与素描基础训练密切结合起来。通过以上的途径,使本来枯燥的设计素描写生与艺术设计更好地衔接起来了。

设计意识是业内人士必备的专业素质,设计意识的培养仅靠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老师要在意识中给学生灌输“专业人士”的概念,提醒学生以业内人士自居,在课外、娱乐、休闲活动中注意相关行业的作品设计意识,结合构成的知识概念加入思考。大到街头广告、招贴、橱窗设计,小到名片、包装、小型宣传册的收集,吸取行业设计理念,并且经常学习专业书籍杂志中的国际现代设计思维,开阔视野,提高行业认知水平,使学生多看、多想、多动手,大胆地通过画笔、鼠标把自己的新想法体现出来,达到真正用脑去思考、动手去再现,心手合一地确立设计意识、提高设计能力。

(一)设计素描。

设计素描也是一种改变学生观察方式、思维方式必要的训练手段。通过平面、空间、抽象等方式的训练,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设计意识、构图能力、画面空间感觉和想象力,构建他们头脑中创意源泉。笔者主要让学生以命题作业的形式进行练习,如将一些熟悉的客观形象进行主观再造,经过嫁接组合,使物象脱离原有的形象性质,演化创造出完全不同的新颖的有意思的形象。又如通过分析、联想引导学生进行创意设计表现。例如:水的联想、文字的联想等等。。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会时时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认知、感受、揣摩、质疑、回味,让学生不顾一切地背弃被动接受,摆脱规矩的束缚,让学生相信在设计课中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这个过程有些曲折,因为我们的学生已经习惯了消极和被动,习惯了“不犯错”的沉默,需要教师给他们制造许多“犯错”的机会,有时甚至得“引诱”他们,逐渐使他们放松警惕,敢于甚至醉心于冒险“犯错”。这正是学生开始要说自己话、发表自己见解的时候。我觉得教师有时故意犯一些错误是个较好的办法,能给学生一种平等的错觉,这种时候他们往往会撕去伪装,“落入圈套”。给他们营造一种自由轻松的气氛,让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交流的场所。笔者在阶段训练中总是会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开始学生也许无话可说也许粗陋浅薄。但是慢慢地,能觉察到学生的思维触角正在逐渐地舒展,人文精神也在心中悄悄萌芽了。这个课题的训练可以说使(下转第139页)(上接第136页)学生的思维有了质的变化,只要学生的自我能动性调动了起来,老师再积极跟进、及时引导,使学生在自己参与绘画、参与创作的制作过程中渐渐步入设计门槛,打下最根本的从业基础。为学生们今后在不同的领域,运用不同的手法,触类旁通,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设计类作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综合创作。

综合创作是结合素描课的造型知识和色彩课的色彩调和知识再联系运用材质、材料、色调、玑理纹处理等手法来实现的,一扫素描惯有的灰白黑面孔,从侧面增加了画面效果,降低了表现难度,语言上的丰富使学生在创作中思维更加宽广,表现形式也更加变化多彩,兴趣上并不亚于电玩对学生的吸引力。然而,回到具体创作实践中,引导学生自己寻找一个支撑点,即是参考优秀作品的构图、表现形式十分重要,让学生能借助一个思维上的提示,从形式上的临摹转移到意识上的吸取。从而养成一种比较直接、带着思考去借鉴的学习方法,也为他们日后在行业中的不断内修、进步奠定了一个好的基础。综合创作在思维上与设计素描是完全一致的,只是在表现形式上语言更为丰富和更具感染力。学生只要本着认真、踏实的心态,画面效果可以让他们体会到付出一分力就会有一分的收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设计创作意识,稳定而踏实地迈出通向行业设计领域的第一步。

(三)积累。

学生需要大量传统、现代文化的积累,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学校图书馆、各种展览(不光是设计的)、请不同的专家教授作一些专题讲座等等都是他们提高的通道。如果一些大型展览因各种原因他们无法看到也应尽可能的为他们准备一些现场拍摄的图片资料。

经过一个学年的教学尝试,学生的思维能力、造型能力、创造意识普遍增强,特别是学生的专业意识、设计思维与创造能力有很大改进。总之,在设计素描训练中设计意识的培养,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设计素质与设计表达能力。设计意识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在思维和空间方面的异想天开,还需要在实践中深入教学与训练,使之与各类艺术设计及电脑设计应用技术结合起来,相互衔接,成为下一步的专业设计课程、将来的就业岗位所需求的扎扎实实的基础技能。学习设计素描强调学以致用,并把主要任务确立为造就学生造型方面的艺术处理、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艺术涵养、拓宽艺术视野、造就宽广的艺术设计胸怀。

当然,每个人对教学的认识各不相同,每个人的经验也不相同,以上这些观点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不足之处和值得认真推敲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各位同行和老师多多指教。更希望学生在学习设计素描基础课程与设计应用时,注重设计意识的培养。为今后在不同的设计领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设计类作品。也为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中义,许江.从素描走向设计[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

[2]素描与设计素描[m].清华大学出版社.。

声乐教学中审美意识培养策略探讨论文【第七篇】

内容摘要:声乐艺术表现的目的就是进行美感创造。人们在歌唱中对美的感知、体验、表现就需要美感意识,美感意识能影响歌唱者审美创造的全过程。声乐教学是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直接影响教学全过程,积极的美感意识能激发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提高歌唱者的艺术表现力。培养美感创造能力是声乐教学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美感意识教学培养意义。

美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精神现象,它像阳光和空气一样滋润着人们的精神创造活动。美感是比思想更为深刻的思想,是一种植根于原始生命力的思维感觉中作为能力的思想。

积极的美感意识能激发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提高歌唱者的艺术表现力。培养美感创造能力也就成为了声乐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人们在歌唱中对美的感知、体验、表现中就需要美感意识,声乐教学是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直接影响教学全过程,也就是为什么同一个老师却教出了各种水平的学生的原因之一。

歌唱是一种在兴奋的情绪中进行艺术创造的高级精神活动,人的美感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要靠长期发声技巧训练和综合音乐美化熏陶这个艰苦而复杂的过程来获得,在教学这个环节中对美感意识的培养则格外重要。声乐教学效果的成败体现在教与学的双方,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挥则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就是说同等水平的学生在不同教师的指导培养下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则不同。因此,注意学生美感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声乐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

一、美感意识的培养是声乐教学的重要内容。

美感意识是人们从事歌唱艺术创造的思维方法,因为歌唱的艺术表现也是一种美感创造体验。在歌唱技巧的训练中就应培养学生正确的艺术审美观和积极的思维状态,使其自觉地积极地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艺术表现和艺术创造。

歌唱本身就是随着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逐渐形成,并不断提高歌唱技巧和艺术表现力的。要获得富有艺术美感的歌唱就需要积极参与和配合,不但表现在发声技巧运用上,还包括对音乐艺术中音准、节奏、音色、力度各要素以及歌唱的整体结构、艺术形象、情感表达等的准确把握,美感意识也是声乐教学和歌唱表现的动力,它能使歌唱者对气息的控制、共鸣的控制、音色的锤炼、字正腔圆的把握以及艺术表现力等达到完美境界。声乐教学对美感意识的培养就是通过课堂教学的艺术实践,训练和强化学生对歌唱艺术美的感知、想象、理解等心理能力,使学生逐渐形成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从而能用丰富的感情处理各种艺术作品。

二、美感意识对歌唱水平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歌唱艺术是情感与理性相结合的美的艺术,歌唱艺术的表现更讲究意境美,更要求具有技艺。在漫长而艰苦的歌唱训练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对技巧的把握和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学中能否调动起学生积极的美感创造意识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声乐教学中积极的意识能对学生的心理功能产生积极影响使其感知变得敏锐,想象与思维更为活跃,更能激发和提高学生的认知和创造能力,形成对技巧训练的理解和应用。学生的感知能力又是凭借视觉和听觉来唤起心理的能动反应。由于声乐学习的'特殊性,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方法则显得格外重要。

(一)正确的声音概念。要求教师对声音的方向性,共鸣腔体的运用,呼吸的运用以及各种艺术作品风格的正确把握和理解,使学生明白歌唱发声训练的系统性和规范性。

(二)良好的辨别能力。要有敏锐的听觉能力和分析能力,能把握学生发声的各种细微变化,能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形象生动地把学生引入到正确的声音发展方向上。

(三)教学语言要生动,对许多较抽象深奥的概念要深入浅出地讲解,要善于运用生活中的体验来比喻、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利用丰富的想象力捕捉各种发声感觉。

(四)在技巧的训练中要认识到美感意识会引起歌唱技巧的突破和发展,具备良好音乐审美素质的学生能迅速提高歌唱水平。

三、学生情感性、形象性的培养。

意大利音乐家巴基尼说过:“艺术的目的不是惊人,而是动人”。说明歌唱表演不是单纯的技术性的操作活动,其目的和使命是传达音乐作品中丰富的精神内涵进而感动观众。歌唱者要有真情实感,挖掘人物内在的情感内涵,才能使歌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声乐中,只有把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与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完美结合,才能在演唱中更好地诠释作品,使听者产生共鸣。

培养美感意识是培养歌唱者成功的关键,一个对音乐美毫无心理感受的人,不可能表达出作品的情感内涵和音乐的内在美,更不能唤起观众的审美感受。美感意识不是歌者与生俱来的,要靠后天艰苦的努力和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歌唱技巧的训练过程也是一个艰苦的对音准、节奏、音色等音乐基础和音乐思维的训练过程。学生要在学习其他门类的审美活动中,注意体验不同人物的内心情感活动,来丰富和提高音乐思维的意识美感。

教师在教学中也具有情感性和形象性。声乐教学本身就应是生动、鲜活、充满感染力的教学,师生之间在充满激情地表现艺术作品时,作品中具有的民族情感、文化精神会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教师要善于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要营造生动而和谐的教学氛围,只有当学生对所感知的美有深刻的体验时,才会对美产生热爱。教学的情感性表现为教师教学的知情统一,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认知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从生理感知到心理层次的接受,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演唱水平。

四、艺术实践是歌唱审美能力发展的决定条件。

歌唱者的审美意识是通过长期生活与艺术实践的积淀形成的,学生在生活学习环境中受审美理想、文化环境的熏陶和影响,在艺术实践中能逐渐形成与生活相协调的美感,使自己逐渐成为审美的主体。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情感积蓄是歌唱者在艺术创造中理解和分析艺术作品的内聚力,也是表现作品情感内涵的基础。在歌唱表现中,歌唱者能以自己审美观为尺度对声音的表现进行选择和取舍,在作品所提供的情绪烘托下,通过心灵感应与交融,以最好的状态表现作品,使歌唱的情感表现更具有深度和广度。

参考文献:

[1]高尔泰《美就是自由的象征》[m]。

[2]张前、王次《音乐美学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

[3]傅国庆《声乐教学中情感调动的方法》[m]。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4]敏泽《中国古典意象论》[m]。文艺研究1983年第3期。

声乐教学中审美意识培养策略探讨论文【第八篇】

一方面,随着国家鼓励扩大招生,近些年全国艺术高考的音乐专业考试人数激增,很多学生为了升学而选择音乐专业,这类学生的音乐综合修养底子极薄,只对音乐考试规定的科目进行突击式学习,导致声乐专业的学生基本功非常不扎实,对于声乐的很多基本概念一知半解,造成声乐教学的难度极大。另一方面,目前高校的声乐教学工作过分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声乐技巧的学习,重视学生对于曲目的熟练掌握程度、掌握的作品数量和技巧的运用程度,忽视了学生认识美、鉴赏美、表达美的能力培养,使得很多声乐专业的学生在歌唱过程中注重技术掌控,而忽视了声乐作品的情感表达。

(二)高校声乐专业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容易忽视“审美教育”

一是高校声乐教师对于“声乐”和“歌唱”的概念不够清晰,容易把“声乐课”上成“唱歌课”;二是即使教师自身的理论基础扎实,唱功了得,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一味强调理论、技巧,忽视了“声乐课”中的“审美教育”,同样不能称之为成功的“声乐课”;三是部分老教师综合实力都很棒,但缺乏创新意识、接纳新鲜事物迟缓,对于声乐教学工作几十年如一日的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不能很好的达到“审美教育”。这些现象都是导致我国高校声乐教学工作“审美教育”不足的主要原因。

(三)高校声乐专业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实践少,影响声乐课“审美”表达。

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声乐教学的课程课时设置不够合理,公共基础科目占的课时比重过大,而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课程课时反而偏少。另外,声乐专业使用的教材体系有待调整改进,根据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方向的不同、社会对于声乐人才的需要的不同,有侧重的选取教材,例如:教育类的声乐学生需要更多的了解小学、中学的歌曲曲目,而表演专业的声乐学生则以适合演出的曲目为侧重点。此外,声乐专业的唱法简单的分为美声唱法、通俗唱法和民族唱法,在进行声乐曲目教学时多采用传统的课堂口传心授的方法,实践机会少、目的不明确,学生有心却无力表现,使得整个声乐教学没有成就感,也就自然谈不上审美表达了。

(四)对“声乐”与“歌唱”两个概念的不同缺乏重视使。

“审美教育”不足“声乐”和“歌唱”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长久以来,不仅是学生,大部分声乐教师对于“声乐”和“歌唱”的两个不同的概念也是缺乏重视。“声乐”包括“歌唱”,而“歌唱”只是声乐的.一个分支。声乐的演唱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古典歌曲、民歌、艺术歌曲以及歌剧演唱等,形式非常多。因此,“声乐”和“歌唱”两个不同的概念,教师能够重视并准确的向学生传达,使学生概念清晰、目的明确,从而促进“审美教育”的全面和有效。

声乐审美感知力包括品味声乐的语言美、品味声乐的旋律美、品味声乐的声腔美、品味声乐伴奏的器乐美以及品味声乐表演的形体美。品味声乐的语言美,就是让学生体会曲目歌词的内涵,根据旋律理解声乐曲目的意境,理解声乐艺术的文学美。品味声乐的旋律美,声乐作品的魅力很大部分是来自旋律美,很多著名的声乐作品,都以朗朗上口的旋律音调和节奏明快的音调风格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所以,要培养学生品味声乐的旋律,培养声乐审美的感知力。品味声乐的声腔美,演唱才能表达出声乐的语言美和旋律美,通过演唱者的吐字和行腔,展现声乐艺术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品味声乐伴奏的器乐美,声乐教学中,让学生明白声乐伴奏是声乐表演不可或缺的部分,演唱者通过声乐伴奏才能完整地体现音乐作品的内涵,两者的合二为一,才能达到旋律与伴奏的完美境界。品味声乐表演的形体美,在声乐教学工作中,让学生了解演出者不同的体型、体态、风度仪表以及性格气质会演绎出不同的作品,形体美在声乐的表演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培养声乐专业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是推动声乐教学工作向前发展的有效措施,对于声乐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培养声乐专业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审美想象力是声乐教学工作的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能够促进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产生思想和情感的共鸣,进而实现音乐的审美价值。首先,引导学生对发声练习曲进行想象,发声练习曲是声乐教学工作的基础环节,教师在教学的工作中,可以根据声乐作品的语言和节奏,启发学生进行联想,想象音乐所表现的场景和内容,体验声乐练习曲的美感,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其次,引导学生对标题音乐建立音调联想,标题音乐大都采用与内容相一致的语言文字进行表述,在声乐的进行过程中,利用标题音乐帮助学生进行音乐与情节的对应联想,更好地理解标题音乐的内涵美。引导学生想象歌词与旋律蕴涵的意境美,声乐作品的歌词大多都是对文学的浓缩,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诵读歌词,先想象歌词所表达的内涵,再结合旋律,深刻体会作品的内涵和意境。

(三)培养声乐专业学生对情感共鸣力。

优秀的演唱者都是自身先对作品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再通过自身的情感审美素质,重塑作品的内涵,最后表达出风格迥异的作品。培养学生的情感力,可以通过选择多样化的情感声乐曲目、提高学生情感的反应力、提升学生情感的表现力。选择多样化的情感声乐曲目,不同的歌曲反应的时代背景、时代环境、事件是不同的,教师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声乐曲目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不同声乐曲目的风格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学生情感的反应力,一首歌曲能够感动人,往往是因为人们在欣赏歌曲时,产生了情感共鸣,情感共鸣是建立在相同或相似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扩大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增加学生的知识和情感积累,在欣赏作品时能够产生准确的情感反应。提升学生情感的表现力,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既要让学生熟练掌握歌唱技巧,又要培养学生准确的咬字吐字和发声方法,教授学生如何呼吸并合理地运用情感共鸣,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音乐表演活动,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和演唱能力。

(四)培养声乐专业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声乐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优秀的声乐表演艺术家和声乐作曲家、作词家,为社会提供音乐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以及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活动等方式,进行审美创造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创新教学观念,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声乐作品的演绎既反映原作者的思想感情,又反映演唱者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再次创作,体现审美创造力,所以在声乐教学的工作中,教师要把音乐创作的理念贯穿于曲目学习、能力培养以及基本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教师要转变角色,创新教学手段,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表现机会,展示自己创作的作品。

(五)提高声乐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

高校声乐教学工作对于声乐教师的声乐理论、声乐技巧的要求都非常高,因此,高校声乐教师要有意识地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声乐理论,掌握国内外声乐的发展趋势,提高自身的理论功底和演唱水平,提高教学水平。教学水平的高低体现着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时也反应了教师的自身音乐素养。因此,不断提高声乐教师的专业技能是声乐教育教学工作的必然需要。声乐教师能够坚持不懈地丰富自己的音乐理论,坚持读谱、背诵歌词等基本功练习,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掌握正确的发音技巧,提高对学生声音的辨别能力,纠正学生的发音,才能更好地进行声乐教学工作,满足新时期的音乐人才需要。

三、结束语。

高等学校声乐教育是培养对于美的艺术追求的专业性人才,对于这些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渗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形成学生良好的审美价值取向和传播美的意识[5]。因此,高校声乐课堂教学中增添审美教育对于声乐的专业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该鼓励各大艺术高校普及审美教育。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2 3032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