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旅游企业管理论文【精选4篇】

网友发表时间 532921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旅游企业管理论文【精选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旅游企业管理论文【第一篇】

论文摘 要:随着我国旅游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旅游管理本科层次的在校生迅速增加,如何确保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实习质量,提高实习效果,已成为影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综合素质的主要因素之一。从社会、学校、旅游相关行业和学生自身四个方面系统地分析了制约旅游管理本科生实习效果的原因,并对如何提高旅游专业本科生实习效果的途径进行了有益探讨。

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既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又有较强实践能力和管理经验的应用型和管理型人才越来越受到旅游用人单位的重视和欢迎。为培养适应旅游业发展所需的各类旅游人才,我国已形成了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中专生的多层面教育体系。与旅游专业的中专和专科层次教育相比较,本科教学存在明显的特殊性,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实习是学生实践的重要环节,通过实习,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让学生积累旅游实践知识和经验,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事业心和责任感。然而受社会、学校、学生自身和旅游企业等多种方面的制约,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本文试对其原因及解决举措进行分析,希望对解决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有所裨益。

一、制约实习效果的原因分析

实习是学生检验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和积累实践经验的有效途径。成功的实习搭起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的桥梁,通过在具体工作岗位的锻炼,学生能充分认识到自己优势,发现不足,从而自觉调整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在实习前,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多数本科生的热情都很高,希望通过实习迈出与社会“短兵相接”的第一步。然而受社会、学校、旅游相关企业、学生自身思想观念等多方面的影响,实习效果差别很大。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社会因素

社会制约因素主要体现为社会对学生能力和素质期望过高。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社会角色确定不当。所谓社会角色,一般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而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高期望值造成该专业学生与其扮演角色的不对等。

在全国上下红红火火发展旅游业的势头中,公众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期望值较高。不少学生的家长,对子女学习旅游管理专业也抱着很高的期望,认为系统掌握了旅游理论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将来所做的工作应该是比较体面的旅游企业经理、主管之类的工作。而长期以来形成的大学生即天之骄子的思想,以及社会、家庭的影响,不少旅游专业本科生具有较强的优越感,学生对实习工作期望值过高,多希望在管理岗位实习。

(二)学校因素

1.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旅游教育不仅需要专业教师有系统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我国高校旅游专业大多数是在其他学科基础上改办而来,部分教师由原来的语言类、史地类、经济管理类教师转改而来,他们没有经过系统的旅游高等教育,缺乏旅游行业实践操作和管理的基本经验;此外,许多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实践经验较少,致使教师注重纯理论的教学和个案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的转变还需要一个过程。

2.教学设备匮乏,实习基地建设滞后。部分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设备匮乏,旅游教学实习基地建设滞后现象比较普遍,这使得本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课程也无法提供实际操作环境,旅游教学设施的缺乏导致学生到了实际工作岗位实习时,部分学生表现出眼高手低,不知从何下手,致使实习单位对本科学生有不良看法,产生部分本科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还比不上专科,甚至中专学生的看法。旅游市场对旅游人才需求的特殊性要求学生具有比较熟练的服务技能与管理经验,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往往一开始就挫伤实习生的积极性。

3.实习环节设置存在不合理处。部分学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环节设置存在诸多不合理处。在实践课程方面,许多需要学生亲自动手的课程仅仅停留在观摩的层面;在实习课程方面,对实习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或正值旅游淡季,或时间太短,影响了实习效果。

(三)学生自身因素

1.心理准备不足。当前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有父母呵护,在学校有教师帮助,人事关系简单、平和,缺少挫折、磨砺和社会经验。在实习前,学生往往对实习生活理想化和浪漫化,对离开学校、初入社会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问题与不适应缺乏心理准备。在实习期间,部分实习生对安排的工作不满意,甚至与实习单位员工产生冲突,面对旅游服务工作无所适从。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是从高中直接进入大学学习,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到了实习岗位,往往感到知识不够用,在实习阶段实习生往往无法胜任管理层的工作。

2.自身定位错位。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学扩招后的毕业生进入市场,大学生就业已开始发生“质”的变化,实际上大部分就业在“非精英”的岗位层面。这种就业层次的下移和位移数量的加大,反映到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实习中,表现为企业为实习生提供的工作岗位不在管理层,而是基层。这样,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实习岗位多到旅游行业的第一线工作,在旅行社实习,多数从事接待、咨询、宣传等工作,在旅游饭店则被安排做礼宾和服务员。这让一部分本科生很难接受,容易产生茫然、不满,甚至对抗的情绪,这样不仅影响了实习效果,而且还对其他学生,以及实习单位和学校产生了不良后果。

(四)旅游企业因素

1.目标上的错位。旅游企业以企业赢利为目的,需要服务质量稳定,要求保持员工相对稳定,而旅游管理本科生的实习以学习为主要目的,为能掌握不同部门的实践知识,要求尽可能地轮换工作岗位。这样的要求经常让实习单位觉得实习生眼高手低,见异思迁。

2.时间上的错位。高校一般安排的实习期常常仅有1~2个月,而旅游企业通常都有严格而长期的培训和管理,且受到旅游业淡旺季的影响,担心实习生打乱正常的工作秩序而对接收实习生热情不高。

二、提高实习效果的途径

(一)学生方面

学生要调整心态,做好角色转变,尽快拉近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在实习前,专业导师要引导学生做好角色转换的心理准备,培养其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对自己要高标准,严要求,培养吃苦耐劳,敬业爱岗的精神,做好战胜困难,迎接挑战的心理准备。旅游管理业的本科生要正视实习,要把实习当作学习、发展和磨练的机会。在新的工作环境和岗位上,实习生可以从旅游企业提供的培训以及同事的诸多指导中学到许多有用的经验,尽量获得实践知识和积累实践经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通过对行业的实际人才需求状况,即时调整在校期间的学习,改变不切实际的想法,注重实践磨砺。总之,要调整心态,在实习中做好角色转变,尽快拉近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更好更早地融入到实习中去。

(二)学校方面

1.选准自己的市场定位,确定培养目标。鉴于旅游本科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开设旅游专业本科的学校在把握市场旅游人才需求的情况下,选准自己的市场定位,确定培养目标。在旅游业知识不断更新的今天,学生仅靠书本知识无法满足旅游业发展需要。学校要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以便更能适应旅游专业课程教学的需要,以缓解当前许多旅游专业教师缺乏旅游实践和经验的状况。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安排专业课教师到对口的旅游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获得旅游相关的岗位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身教”的作用。另一方面,学校要加紧旅游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外聘工作,使学生与教师比例适当。

2.学校要切实抓好实验课的教学工作。如客房管理、餐饮管理、导游实务等课程安排一定的实验课程,为学生提供校内实践操作的机会。

3.做好实习管理工作,全方位保证实习效果。当前普遍存在对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生管理比较松懈的现象,学校与单位互相依赖,学校以为学生实习期间是企业的员工,要求单位对实习生按照企业管理的方法进行管理,实习单位总觉得实习生毕竟不是企业员工,应由学校管理,这给实习生提供了一个偷懒旷工的借口。因而要针对学生在实习前、实习中、实习后的不同心理特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实习。在实习前,就应该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实习生活,可通过往届实习生传授经验,聘请旅游企业管理人员讲授行业实际情况等方式,纠正部分学生不切实际的想法。实习过程中,加强实习指导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和交流,针对实习地点分散,常常出现实习指导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困难,尤其是出现问题较多的第一周,可借助电话和计算机网络双方即时沟通,解决学生思想认识和实习工作中的难题。旅游企业是市场人才需求的“温度计”,最能反映出旅游业真正的人才需求状况,在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做好实习总结,反思旅游管理人才需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并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将自身的发展与社会需求更好结合起来。

实习指导教师身兼指导和协调功能,既是实习学生的管理者,更是业务上的指导者,选拔好的实习指导教师是做好实习管理工作的关键,要做好指导教师的选拔工作,选拔思想过硬、责任感强、业务熟练、知识面比较广的实习指导老师,以便于及时协调好学生、实习单位与学校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旅游企业

1.校企建立稳定合作关系,为实习构建良好的平台。目前全国大规模开办旅游相关专业,但拥有实习基地的旅游院校很少,大部分院校需要依靠旅游企业的支持完成学生的实习。从人才供需来看,旅游院校是旅游人才的供方,旅游企业单位是需方,旅游院校要培养学生,最终要为旅游企业服务,基于这一点,双方完全可能建立一种互惠关系。旅游企业处在市场经济的最前沿,对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素质、规格要求反映最直接,最灵敏,可以为教育提供最直接的信息资源。旅游院校要提高旅游专业本科生的实习效果,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选好实习单位。这种选择实际上是一种双向的选择,学校要选择具有先进的设备,科学的管理经验,优质的服务,良好的信誉,在业界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旅游企业,而旅游企业需要选择能够为企业带来效益的实习生,实际上是要求旅游院校提高办学质量。无疑,在旅游企业中树立了良好的声誉的旅游院校才能使学校与企业的长久合作成为可能。

2.旅游企业要抓住机遇发现人才,培养新人。对旅游企业而言,旅游专业本科生的实习是企业难得的“聚宝”机会。年轻的实习生们往往思维灵活、悟性较高、可塑性强,能为旅游企业注入新鲜血液,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旅游企业的发展。例如,旅游院校培养的饭店服务与管理型人才,实习时主要依靠饭店。学生到饭店实习之前,一般都掌握了基本理论和技能,缺乏的是实际操作和对客交流。对于饭店的一般岗位,如果培训、指导跟上,正常情况下学生一个月以后就能独立顶岗操作。实习期内的大部分时间,学生干的是普通员工的工作,拿的却是基本生活费,饭店降低了人力成本,节约了营业费用。与此同时,实习生在饭店处于一个特殊的位置,他们既在饭店工作,又不是饭店的正式员工,因此最容易了解内部管理的情况和顾客的满意程度,以旁观者的角度评价饭店。又因为他们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评价往往比较准确,也比较客观。重新审视旅游专业本科实习生,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让他们从旁观者的角度发现企业管理中存在问题,并予以重视,有利于提高旅游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再者,在较长时间内实习生与实习单位相互了解、磨合,实习单位完全可以挑选到企业所需的人才,企业通过发现有潜质的本科生,将其纳入企业的人才库,不但可以减少了招收员工成本,而且为企业积聚了人力资源资本。随着我国旅游业与国际全面接轨,大量的外资独资、中外合资旅游企业进入中国旅游市场,旅游企业在人才方面的竞争将更加激烈。目前我国旅游企业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综合素质不高的情况下,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习生中挑选人才、储备人才有利于提高企业整体从业队伍的素质,提升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

结语

实习作为旅游专业本科生跨入社会的演练,是学生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调整自我的过程。随着我国旅游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本科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实习问题的特殊性应引起旅游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在实习阶段,学生既是工作主体,又是学习主体,其本身素质、态度等对实习效果起决定作用,而学校、旅游企业、社会等其他因素作为外因也影响着实习效果。通过学生调整心态,学校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旅游企业改变认识等途径,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实习效果。由于旅游行业对实践教学要求高的特殊性,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实习教学应纳入高校改革的重要议程中,更好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培养社会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陆林,杨钊,黄剑锋。旅游管理本科专业酒店实习教学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4):483-486.

[2]徐福英,刘涛。高校饭店管理专业实习探讨[J].当代经济人,2006,(11):172-173.

[3]侯国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反思与创新[J].旅游学刊,2004,(S1):143-146.

[4]郑杭生,李强,李路路,林克雷。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王美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管理研究[J].甘肃高师学报,2002,(06):84-85.

[6]周广鹏。尴尬的酒店管理本科生何时不再尴尬[J].北方经贸,2001,(10):158-160.

旅游企业管理论文【第二篇】

摘要旅游业是发展最快,也是最有活力的产业之一。知识和技术在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进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知识管理在旅游企业中的应用显然成为一种必然。本文通过对这种必然性的解析,紧紧围绕符合旅游企业特点的知识管理方式和方法,构建了旅游企业的知识管理模式,并从企业内部环境建设着手,分析了这种管理模式的软件和硬件支持机制,为旅游企业转变发展战略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知识管理;旅游企业;管理模式;支持机制

1引言

旅游业的强关联性、高乘数效应以及较低的市场准入度成为其在我国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但是目前我国的旅游业竞争力弱,旅游企业管理水平低,从业人员素质较差。在知识经济浪潮和信息化的推动下,旅游企业必须尽快转变经营战略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内外部竞争环境。21世纪初,国内的学者开始探索旅游企业管理中的知识管理,对知识管理的定义、发展必要性、管理策略等做了一定的研究,但是研究重点大部分都集中在企业内部支持机制的建设,缺乏具体的旅游企业知识管理模式研究。本文将着力研究具体的管理模式,结合支持机制建设,努力构建全面的旅游企业知识管理。

2知识管理成为旅游企业管理模式的必然选择

外部环境促动:信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催生了知识经济的出现,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渗透不可避免地使旅游企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特别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所导致的生产于服务成本的下降,使在线商务、在线消费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我国的互联网普及度,国内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柔性化程度,高新技术企业对知识管理的高度重视等等使传统的管理形式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产业性质转变:传统的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资源禀赋优势为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其产业性质也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现代旅游业是集劳动密集型与资金、知识密集型等特征与一体的服务业[1]。旅游产业性质的转变对旅游企业的战略定位、经营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机遇和挑战。因此在旅游业未来的发展中,应该尽快转变企业经营战略,在提高企业发展过程的知识含量(以高科技为代表)和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两个方面有所突破[2]。

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客观要求:旅游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是其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在知识经济和产业转变的催化下,旅游产品和服务必将取胜于其知识性。一体化的服务设计需要科学地进行市场调研、判断预定目标、设计流程并进行市场开发和运营;旅游服务过程的一线供给者需要能够有足够的素质为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不断复杂的旅游消费动机和需求;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更明显地受到知识和技术的影响,比如复杂旅游设施的建设、高科技旅游产品的开发、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设计等等[3]。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升级将更多地依赖于知识和技术。

可持续旅游的发展需要:旅游业是个资源依赖型产业,其发展与资源和环境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和矛盾,如何处理好旅游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旅游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点。首先,知识资源本身所具有的投入少、产出多、资源可重复利用等特点符合可持续旅游的发展要求[2]。其次旅游企业的生态管理也需要对顾客需求、自然规律、环境承载力、管理方法等进行科学的研究和精确的判断。

3旅游企业知识管理模式构建

旅游企业的知识管理是指建立在旅游业良好的信息化、网络化基础之上,对旅游企业生产和经营依赖的知识及其收集、组织、创新、扩散、使用和开发等一系列过程进行管理,是为旅游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寻找新途径,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应变和创新能力的管理形态[4]。知识管理的基础流程可以划分为紧密联系的9项活动,并形成螺旋上升的有机“PSCA”闭合环路[5]。考虑到旅游企业的广泛性,服务产品的无形性和体验性,产业内部的强关联性,以及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国内旅游企业竞争力较弱等特点本文采用“PSCA”闭环,分别对知识的生成、积累、交流和应用重点分析。

知识的内部和外部生成并重:旅游企业知识的来源可以分为内部生成和外部生成。其中内部生成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工作实践、自主学习、企业内信息、培训等;外部生成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其一是通过人员招聘,其二是通过外部链接,建立与企业,与学校的知识联盟[6]。旅游企业之间的强关联性使得合作成为其发展的做佳选择,当企业由于分工与合作形成了固定的、专一的生产经营模式,甚或按照知识流程的顺序被组建成“模块式”的产业内部网络结构[7],将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因此在搜集知识工作完成之后要对知识的构成进行分析,要确定知识的主体和服务对象,区分知识的显隐特性,归类常规性知识和创新型知识[8],并针对不同的知识采用不同的传播方式和媒介,确定不同的传播受众。

双管齐下做好知识积累:知识积累是知识交流和应用的基础,目标是将知识生成中所获得的知识进行保存和安全管理,同时为交流和应用创造系统、及时、高效的环境。

在知识的保存方面,传统的知识积累管理的方式是建立知识库和知识地图,这是基于显性知识的可编码特征。但是旅游企业中存在大量的隐性知识,并且这些隐性知识对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往往起着决定作用,因此对隐性知识的保存也显得尤为必要。隐性知识的保存可以通过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方式,以编码的形式存档,也同样可以采用在企业内部建立专家系统(ES)的方式进行管理。专家化知识积累管理强调人力资源方面的投资[5]。

在知识的安全管理方面,旅游企业要树立知识管理风险观念。通过信息浏览权限的设置来约束企业知识的流动,保证让不同级别的人接触适当的知识部分,以保证企业的核心机密不被泄露。而针对旅游企业人员流失率较高的特点,还应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知识管理风险机制,防止“知识流失”[9]。

多层面多形式的知识交流:知识交流包括知识传递和知识分享。旅游企业可以在工作任务分解的基础上组织团队,这样企业中便存在三种形式的知识传递:个体和个体之间,个体和团体之间,团体和团体之间的平等型传递;个体向团体的贡献型传递;团体向个体的渗透型传递。另外还可以采用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的交互型传递。通过个层面的知识交流可以增加知识的覆盖面。在每个层面都可以运用多种传递手段,如专题讨论、电子邮件、网络视频会议、培训、专利技术贡献等等。知识交流在各处的不断碰撞中被了解、更新和享用,推动了知识的创新。

在知识应用中强调创新:应用是知识管理的实现手段。通过对各部门和人员对知识资源的需求分析,规划和设计知识分类体系,开发知识管理系统,建立知识管理部门和相应的运作机制。为了推动知识的应用,旅游企业还要从企业文化和环境入手,创造“知识拉动力”,在组织形式上建立跨职能的合作团队。

知识应用是知识生成的一个重要来源,因为知识应用的过程中毫无疑问会不断形成新知识。旅游企业要重视新知识的生成和积累,积极总结来自知识交流环节的各个层面的反馈,并及时调整在知识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变化和调整的意见,并最终反馈给企业的知识库,形成一种知识不断更新升级的态势。比如旅游企业中的一体化服务设计,就要随着知识的更新不断变化,不能将一体化服务固定为不变的范式,而应该成为不断更新的标杆。

4旅游企业知识管理内部支持机制建设

设置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许多相关文献都提到在旅游企业中设立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及知识主管,这一方面是由于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则是基于对知识管理工作的规范。知识管理过程中信息的搜集和分析,创新知识的管理,知识成果的申报和保护,企业环境和组织的再造促进等各项具体工作的实施都需要有统一的工作程序和方式方法,需要由专一的部门负责。

建设完善的网络信息平台:知识管理的各项工作都来自网络信息平台的支持,因此善用信息科技的协助是必要的。网络信息平台的作用在于将企业信息化,包括数据信息化、流程信息化和决策信息化三个环节[10]。旅游企业要在功能完善和先进的网络信息平台上,使用相应的软件对知识进行编码和目录管理,建立知识门户。

组织结构向扁平化发展:

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是网络化、扁平化、弹性化、虚拟化、超文本模式的组织结构[11]。旅游企业需要打破目前的传统式金字塔组织结构,突破单一至上而下的信息渠道,减少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加速知识传递的速度、效率和对外抗风险的应变能力。旅游企业的组织不应仅考虑纵向扁平化,还应该结合旅游企业的工作项目和自主灵活的工作特点,采用工作团队、技术创新组织、并行项目组织、流程再造等,打造变形虫式组织结构。

培养认同共享的企业文化:

组织层面的知识管理应重视以知识管理为组织战略,组织的学习和组织文化[12]。组织文化是知识管理成败的关键。当组织文化是助力时,知识管理的推动当顺势而为,反之则当以渐进改变的方式为之[13]。目前绝大多数国内旅游企业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企业文化的建设还需要向有利于知识管理的方向加强。可以采用奖励创意,文件化作业,竞业禁止等措施,促使祖师成员的个人知识尽量外化。

实施柔性的人力资源管理:

国内旅游企业旅游产品缺乏创新,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等现象严重,因此在其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当中应该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引入,重点实施创新激励,加强人力资本的积累。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复杂特点又要求企业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中注重有的放矢的量身培训。将企业员工的薪金与知识管理的绩效挂钩,直接对员工参与知识管理进行激励。总之,为更好地在旅游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其人力资源管理要有区分,动态化,与企业的知识管理随时保持一致。

旅游企业管理论文【第三篇】

关键词:旅游企业发展;管理创新;企业营销;研究展望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促使更多的行内学者开始关注旅游企业管理,近年关于旅游企业管理研究的文献逐渐增多,但对旅游企业管理的综述性研究暂无,本文在阅读有关旅游企业管理方面的书籍,并通过查阅了知网、万方等相关文献资料,在分析、整理和归纳文献内容的基础上,大致将国内学术界对旅游企业管理方面的研究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分析,以期对其今后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一、旅游企业管理的研究现状

1.相关著作

近5年,直接对旅游企业管理研究的著作相对较少,而是侧重旅游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研究,尤其是旅游企业的信息、营销、人力资源、财务、服务质量管理等方面。刘锋华以管理学科视角对旅游企业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探讨,并提出“点、线、面”的旅游企业管理理论体系,认为旅游企业管理的基本框架主要有三大模块:基础、实务、支撑模块,较为新颖。此外,有学者针对旅游企业管理实践中地域资源、市场环境、形象设计、品牌建设、客户关系、公共关系等共同的基本问题做了阐述,丰富了前期的研究内容。当前,较多的是从旅游企业人力资源、财务、战略管理方三个角度来分析旅游企业管理:一是从人力资源管理视角来分析,主要阐述了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二是主要介绍企业内财务管理的相关知识,实际上是财务管理的相关知识搬入到旅游企业内,而并未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三是结合旅游业的特点,吸收最新的国内外战略管理研究成果,使其理论与方法同旅游企业的战略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带动旅游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发展。

2.相关文献

(1)战略方面

整体来说,旅游企业发展战略管理研究方面受到较多的关注。沈中印从旅游企业的品牌战略视角切入,阐述了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品牌战略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旅游品牌战略是旅游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拓展了旅游企业战略研究的视野。廖军华以国际化理论分析我国旅游企业,分析我国旅游企业跨国经营的现实背景、现状及经营误区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旅游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选择。葛绪锋肯定了旅游企业战略协同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旅游企业间战略协同动因,指出了旅游企业战略协同的构建路径。生延超等人从旅游企业战略联盟机制的稳定性出发,并结合“一卡游河南”的 MSC范式分析,对旅游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提出了治理策略。

(2)营销方面

从营销视角研究旅游企业管理主要在两大方面,一是旅游企业营销创意策划及结合当时代背景下博客营销、微博营销、网络营销等具体营销方式的分析;二是研究旅游企业营销过程中道德问题的解决路径探索。孔维淼分析了博客营销的积极作用,提出旅游企业应用博客作为营销途径的实施建议。孙美丽指出旅游企业旅游企业营销中的不道德现象的出现,认为旅游企业营销活动中不道德问题的解决的首要问题和关键就是构建一个旅游企业营销道德评价模型来进行旅游企业营销道德的评价。结合大数据时代背景,彭荣指出了旅游企业网络营销的新发展机遇,符合时展的潮流。

(3)创新方面

国内在旅游企业管理研究方面已有不少成果,但缘于旅游学科本身的学科体系不太成熟,尤其是在旅游企业的管理创新研究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鲜有专著出版。杨文琪指出了企业管理创新体系内容之间的关系,并指出未来应强调研究内容的系统化和方法的定量化。陈国元、盛爽等分析了知识经济给旅游企业在企业管理方面带来的影响,提出了在知识经济环境下旅游企业管理的创新对策,指出旅游企业要在下个世纪取得更大的发展就必须加强对知识经济研究,增加对知识、信息和人才的重视,不断提高其综合创新能力,调整经营管理策略。侯雪艳创新性的分析了旅游企业的生态属性,强调该视角下的旅游企业管理策略的实施,应培育生态理念、构建旅游企业生态管理运行机制。于成国较早的关注到了旅游企业面当前这种危机重生的外部环境应内、外环境互动,并能动地适应环境,进而持续地塑造环境或者进行有效的调整,认为以增强旅游企业快速反应能力为特点的管理柔性化必然成为旅游企业管理的趋势。可见现有研究仍以定性为主,缺少定量研究,可操作性的测评指标体系和预测模型有待加强。具体到以服务为主的旅游企业,如何克服管理创新过程中的各种障碍?如何激发创新理念等?这些也都值得进一步探讨。

(4)旅游企业管理课程

有关旅游企业课程管理方面的研究不多,研究待深入。陈海鹰以海南高校为研究对象,探讨旅游企业管理专业课程项目化开发的目标、意义、内容框架与开发思路等基本问题;汤文霞以石河子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探讨了“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的现状,并且从加强对课程群的认识、增加投入、建立合适的评估体系及优化实践教学环境等方面分析相应的解决措施。

(5)其他方面

黄玉斌等人从低碳旅游视角出发,认为“桂林旅游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可以考虑从低碳理念的培养、低碳旅游产品的宣传、低碳旅游策略的实施、低碳消费的宣传等方面着手”;刘居宠“尝试以系统动力学原理和方法去分析旅游企业竞争力,以旅游企业中青旅为例进行仿真模拟,得到了较为相符的结果,证明旅游企业竞争力系统动力学模型具有较好的可信度,这对旅游企业了解自身竞争力状况是一较大进步”。此外,郑江宁分析了旅游企业管理人才目前所面临的不足,强调对旅游企业管理人才的狼性教育,并指出了旅游企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途径。关于企业的内部人员的管理,还涉及员工激励及角色压力的探讨。如陈琦在了解员工的激励心理过程及制约因素基础上,提出建立旅游企业对员工心理的激励措施,更好地发挥旅游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效用。

二、旅游企业管理的实证研究

当前,对旅游企业管理的实证性研究文献很多,张勇分析并提出了郑东新区都市旅游业的六大发展战略。王雪以内蒙古旅游业为研究对象,将区域旅游开发理论与该地旅游业发展实际相结合,对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对策做了一定程度的思考;高伟凯等人“分析了河北省发展旅游业的宏观背景、资源优势,强调扶持重点旅游项目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并提出了河北省旅游业的发展方略”。以上这些文章多是站在政府角度谈旅游业的宏观行业管理。

三、研究成果的特点及展望

第一,从研究时间来看,21世纪以来旅游企业管理方面的文献占了一半以上,且旅游企业旅游企业管理的理论研究早于实证研究,相对而言,实证研究起步较晚,新世纪以来才得以颇受关注,这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和政府政策导向有关;第二,从研究层面及内容来看,学术界对旅游企业管理的研究多集中在中宏观层面,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如从政府角度来谈如何进行宏观行业管理何发展旅游业,而忽视了旅游企业内部管理问题的研究,未来应更加注重企业内部管理的实证研究。此外,旅游企业集团化等热点问题的研究也备受关注;第三,从研究方法来看,学术界对旅游企业管理的研究采用传统的定性研究方法居多,仍缺少以定量方法进行研究,应强调实证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的结合使用。

参考文献:

[1]郜宣。旅游企业管理理论与实务研究(高校人文)[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

[2]刘锋华,唐环宇。旅游企业管理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3]夏林根,张懿伟。旅游企业管理[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2.

[4]沈中印。旅游企业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品牌战略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0(4):62-65.

[5]生延超,周琳。基于MSC范式的旅游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机制研究[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3,29(144).

[6]孙美丽。旅游企业营销道德评价研究[D].东北:东北石油大学,2012:1-68.

[7]侯雪艳。基于生态属性的旅游企业管理策略[J].企业研究,2012(2):31-32.

[8]于成国。危机环境下旅游企业管理柔性问题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0(6):141-144.

[9]陈海鹰,黄崇利。旅游企业管理专业人才课程项目化开发初探――以海南高校为例[J].现代商业,2010:272-273.

[10]黄玉斌,曾其龙。低碳旅游视野下的桂林旅游企业竞争力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2,25(2):110-113.

旅游企业管理论文【第四篇】

论文摘 要:随着我国旅游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旅游管理本科层次的在校生迅速增加,如何确保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实习质量,提高实习效果,已成为影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综合素质的主要因素之一。从社会、学校、旅游相关行业和学生自身四个方面系统地分析了制约旅游管理本科生实习效果的原因,并对如何提高旅游专业本科生实习效果的途径进行了有益探讨。

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既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又有较强实践能力和管理经验的应用型和管理型人才越来越受到旅游用人单位的重视和欢迎。为培养适应旅游业发展所需的各类旅游人才,我国已形成了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中专生的多层面教育体系。与旅游专业的中专和专科层次教育相比较,本科教学存在明显的特殊性,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实习是学生实践的重要环节,通过实习,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让学生积累旅游实践知识和经验,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事业心和责任感。然而受社会、学校、学生自身和旅游企业等多种方面的制约,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本文试对其原因及解决举措进行分析,希望对解决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有所裨益。

一、制约实习效果的原因分析

实习是学生检验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和积累实践经验的有效途径。成功的实习搭起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的桥梁,通过在具体工作岗位的锻炼,学生能充分认识到自己优势,发现不足,从而自觉调整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在实习前,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多数本科生的热情都很高,希望通过实习迈出与社会“短兵相接”的第一步。然而受社会、学校、旅游相关企业、学生自身思想观念等多方面的影响,实习效果差别很大。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社会因素

社会制约因素主要体现为社会对学生能力和素质期望过高。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社会角色确定不当。所谓社会角色,一般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而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高期望值造成该专业学生与其扮演角色的不对等。

在全国上下红红火火发展旅游业的势头中,公众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期望值较高。不少学生的家长,对子女学习旅游管理专业也抱着很高的期望,认为系统掌握了旅游理论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将来所做的工作应该是比较体面的旅游企业经理、主管之类的工作。而长期以来形成的大学生即天之骄子的思想,以及社会、家庭的影响,不少旅游专业本科生具有较强的优越感,学生对实习工作期望值过高,多希望在管理岗位实习。

(二)学校因素

1.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旅游教育不仅需要专业教师有系统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我国高校旅游专业大多数是在其他学科基础上改办而来,部分教师由原来的语言类、史地类、经济管理类教师转改而来,他们没有经过系统的旅游高等教育,缺乏旅游行业实践操作和管理的基本经验;此外,许多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实践经验较少,致使教师注重纯理论的教学和个案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的转变还需要一个过程。

2.教学设备匮乏,实习基地建设滞后。部分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设备匮乏,旅游教学实习基地建设滞后现象比较普遍,这使得本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课程也无法提供实际操作环境,旅游教学设施的缺乏导致学生到了实际工作岗位实习时,部分学生表现出眼高手低,不知从何下手,致使实习单位对本科学生有不良看法,产生部分本科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还比不上专科,甚至中专学生的看法。旅游市场对旅游人才需求的特殊性要求学生具有比较熟练的服务技能与管理经验,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往往一开始就挫伤实习生的积极性。

3.实习环节设置存在不合理处。部分学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环节设置存在诸多不合理处。在实践课程方面,许多需要学生亲自动手的课程仅仅停留在观摩的层面;在实习课程方面,对实习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或正值旅游淡季,或时间太短,影响了实习效果。

(三)学生自身因素

1.心理准备不足。当前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有父母呵护,在学校有教师帮助,人事关系简单、平和,缺少挫折、磨砺和社会经验。在实习前,学生往往对实习生活理想化和浪漫化,对离开学校、初入社会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问题与不适应缺乏心理准备。在实习期间,部分实习生对安排的工作不满意,甚至与实习单位员工产生冲突,面对旅游服务工作无所适从。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是从高中直接进入大学学习,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到了实习岗位,往往感到知识不够用,在实习阶段实习生往往无法胜任管理层的工作。

2.自身定位错位。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学扩招后的毕业生进入市场,大学生就业已开始发生“质”的变化,实际上大部分就业在“非精英”的岗位层面。这种就业层次的下移和位移数量的加大,反映到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实习中,表现为企业为实习生提供的工作岗位不在管理层,而是基层。这样,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实习岗位多到旅游行业的第一线工作,在旅行社实习,多数从事接待、咨询、宣传等工作,在旅游饭店则被安排做礼宾和服务员。这让一部分本科生很难接受,容易产生茫然、不满,甚至对抗的情绪,这样不仅影响了实习效果,而且还对其他学生,以及实习单位和学校产生了不良后果。

(四)旅游企业因素

1.目标上的错位。旅游企业以企业赢利为目的,需要服务质量稳定,要求保持员工相对稳定,而旅游管理本科生的实习以学习为主要目的,为能掌握不同部门的实践知识,要求尽可能地轮换工作岗位。这样的要求经常让实习单位觉得实习生眼高手低,见异思迁。

2.时间上的错位。高校一般安排的实习期常常仅有1~2个月,而旅游企业通常都有严格而长期的培训和管理,且受到旅游业淡旺季的影响,担心实习生打乱正常的工作秩序而对接收实习生热情不高。

二、提高实习效果的途径

(一)学生方面

学生要调整心态,做好角色转变,尽快拉近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在实习前,专业导师要引导学生做好角色转换的心理准备,培养其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对自己要高标准,严要求,培养吃苦耐劳,敬业爱岗的精神,做好战胜困难,迎接挑战的心理准备。旅游管理业的本科生要正视实习,要把实习当作学习、发展和磨练的机会。在新的工作环境和岗位上,实习生可以从旅游企业提供的培训以及同事的诸多指导中学到许多有用的经验,尽量获得实践知识和积累实践经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通过对行业的实际人才需求状况,即时调整在校期间的学习,改变不切实际的想法,注重实践磨砺。总之,要调整心态,在实习中做好角色转变,尽快拉近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更好更早地融入到实习中去。

(二)学校方面

1.选准自己的市场定位,确定培养目标。鉴于旅游本科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开设旅游专业本科的学校在把握市场旅游人才需求的情况下,选准自己的市场定位,确定培养目标。在旅游业知识不断更新的今天,学生仅靠书本知识无法满足旅游业发展需要。学校要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以便更能适应旅游专业课程教学的需要,以缓解当前许多旅游专业教师缺乏旅游实践和经验的状况。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安排专业课教师到对口的旅游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获得旅游相关的岗位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身教”的作用。另一方面,学校要加紧旅游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外聘工作,使学生与教师比例适当。

2.学校要切实抓好实验课的教学工作。如客房管理、餐饮管理、导游实务等课程安排一定的实验课程,为学生提供校内实践操作的机会。

3.做好实习管理工作,全方位保证实习效果。当前普遍存在对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生管理比较松懈的现象,学校与单位互相依赖,学校以为学生实习期间是企业的员工,要求单位对实习生按照企业管理的方法进行管理,实习单位总觉得实习生毕竟不是企业员工,应由学校管理,这给实习生提供了一个偷懒旷工的借口。因而要针对学生在实习前、实习中、实习后的不同心理特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实习。在实习前,就应该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实习生活,可通过往届实习生传授经验,聘请旅游企业管理人员讲授行业实际情况等方式,纠正部分学生不切实际的想法。实习过程中,加强实习指导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和交流,针对实习地点分散,常常出现实习指导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困难,尤其是出现问题较多的第一周,可借助电话和计算机网络双方即时沟通,解决学生思想认识和实习工作中的难题。旅游企业是市场人才需求的“温度计”,最能反映出旅游业真正的人才需求状况,在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做好实习总结,反思旅游管理人才需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并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将自身的发展与社会需求更好结合起来。

实习指导教师身兼指导和协调功能,既是实习学生的管理者,更是业务上的指导者,选拔好的实习指导教师是做好实习管理工作的关键,要做好指导教师的选拔工作,选拔思想过硬、责任感强、业务熟练、知识面比较广的实习指导老师,以便于及时协调好学生、实习单位与学校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旅游企业

1.校企建立稳定合作关系,为实习构建良好的平台。目前全国大规模开办旅游相关专业,但拥有实习基地的旅游院校很少,大部分院校需要依靠旅游企业的支持完成学生的实习。从人才供需来看,旅游院校是旅游人才的供方,旅游企业单位是需方,旅游院校要培养学生,最终要为旅游企业服务,基于这一点,双方完全可能建立一种互惠关系。旅游企业处在市场经济的最前沿,对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素质、规格要求反映最直接,最灵敏,可以为教育提供最直接的信息资源。旅游院校要提高旅游专业本科生的实习效果,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选好实习单位。这种选择实际上是一种双向的选择,学校要选择具有先进的设备,科学的管理经验,优质的服务,良好的信誉,在业界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旅游企业,而旅游企业需要选择能够为企业带来效益的实习生,实际上是要求旅游院校提高办学质量。无疑,在旅游企业中树立了良好的声誉的旅游院校才能使学校与企业的长久合作成为可能。

2.旅游企业要抓住机遇发现人才,培养新人。对旅游企业而言,旅游专业本科生的实习是企业难得的“聚宝”机会。年轻的实习生们往往思维灵活、悟性较高、可塑性强,能为旅游企业注入新鲜血液,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旅游企业的发展。例如,旅游院校培养的饭店服务与管理型人才,实习时主要依靠饭店。学生到饭店实习之前,一般都掌握了基本理论和技能,缺乏的是实际操作和对客交流。对于饭店的一般岗位,如果培训、指导跟上,正常情况下学生一个月以后就能独立顶岗操作。实习期内的大部分时间,学生干的是普通员工的工作,拿的却是基本生活费,饭店降低了人力成本,节约了营业费用。与此同时,实习生在饭店处于一个特殊的位置,他们既在饭店工作,又不是饭店的正式员工,因此最容易了解内部管理的情况和顾客的满意程度,以旁观者的角度评价饭店。又因为他们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评价往往比较准确,也比较客观。重新审视旅游专业本科实习生,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让他们从旁观者的角度发现企业管理中存在问题,并予以重视,有利于提高旅游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再者,在较长时间内实习生与实习单位相互了解、磨合,实习单位完全可以挑选到企业所需的人才,企业通过发现有潜质的本科生,将其纳入企业的人才库,不但可以减少了招收员工成本,而且为企业积聚了人力资源资本。随着我国旅游业与国际全面接轨,大量的外资独资、中外合资旅游企业进入中国旅游市场,旅游企业在人才方面的竞争将更加激烈。目前我国旅游企业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综合素质不高的情况下,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习生中挑选人才、储备人才有利于提高企业整体从业队伍的素质,提升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

结语

实习作为旅游专业本科生跨入社会的演练,是学生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调整自我的过程。随着我国旅游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本科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实习问题的特殊性应引起旅游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在实习阶段,学生既是工作主体,又是学习主体,其本身素质、态度等对实习效果起决定作用,而学校、旅游企业、社会等其他因素作为外因也影响着实习效果。通过学生调整心态,学校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旅游企业改变认识等途径,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实习效果。由于旅游行业对实践教学要求高的特殊性,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实习教学应纳入高校改革的重要议程中,更好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培养社会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陆林,杨钊,黄剑锋。旅游管理本科专业酒店实习教学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4):483-486.

[2]徐福英,刘涛。高校饭店管理专业实习探讨[j].当代经济人,2006,(11):172-173.

[3]侯国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反思与创新[j].旅游学刊,2004,(s1):143-146.

[4]郑杭生,李强,李路路,林克雷。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王美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管理研究[j].甘肃高师学报,2002,(06):84-85.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532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