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食文化论文范例【汇集4篇】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中国美食文化论文范例【汇集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中国美食文化论文【第一篇】
11月7日,“北京传统文化演出季”拉开序幕。本次活动由北京市宣武区人民政府、中国对外文化集团联合主办。“演出季”历时14天,共计约60场风格各异的传统演出,包括老舍茶馆、湖广会馆、天桥剧场、梨园剧场、鑫融剧场、德云社、万胜剧场、张一元茶楼、云龙茶楼、宣南书馆在内的10余个演出场所参与演出活动。11月7日、8日两天的开幕演出是由辽宁省演艺集团公司精心打造的一台民族音乐艺术精品《女儿风流》。本次传统文化演出季的闭幕演出在11月20日举行。
此次演出季根据不同市场对象进行票务销售,还提供了家庭套票、旅游团队、青年特价、老年专场等多种选择,为群众更多参与更多体验北京传统文化提供了展示和推介的平台。(京波)
纪念陆俨少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在京举行
今年是已故国画大师陆俨少诞辰100周年。为了缅怀这位艺术大师,展示大师的艺术成就,近日,由浙江省政府、中国文联主办,中国美协等单位承办,陆俨少艺术院协办的“陆俨少先生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历经上海(6月26日)、南京(7月10日)两地巡回展览后,在北京中国美术馆迎来高潮。
此次北京站的活动,特意精选出了陆俨少上世纪50―60年代、70年代、80―90年代三个不同时期的精品力作150余幅,充分、完整、全面地展示了陆俨少一生的创作历程和艺术风貌。同时北京站的活动,还将邀请郎绍君、薛永年、范迪安、邵大箴、万青力、水天中、洪惠镇、严善醇等一批美术界名人,开展相关学术研讨活动。
日前在北京站举办的《陆俨少全集》首发式,也是本次百年陆俨少系列纪念活动的重头戏。(金波)
商丘举办华商文化节
11月6日,2008中国商丘国际华商文化节在河南商丘华商文化广场开幕。以“弘扬商业文化,促进开放合作”为主题的本次文化节由河南省政协、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办,河南省商丘市人民政府承办,文化节期间成功举办了国际华商论坛、经贸洽谈与项目签约、商丘改革开放30年成就展等活动。尤其是开幕式上举行的以忆商祖、颂商文、树商德、铸商鼎等为内容的华商始祖拜谒大典,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反响。出席的领导及华商代表向华商始祖王亥像敬献花篮,河南永煤集团、神火集团的代表点燃了华商始祖雕像前的长明火,象征中华源远流长的商之火长明不灭。华商文化节的举办旨在弘扬中华商业美德,构建诚实守信、公平正义的现代商业美德体系,增强海内外人士对商丘的关注度,把商文化资源打造成品牌。(贾建峰 一欣)
诗评家杨四平获“荣誉博士”
第28届世界诗人大会日前在墨西哥阿卡普尔科市召开。在会议安排的诗歌论坛、诗歌朗诵、诗集推介等活动中,活跃着多位中国诗人、诗评家的身影。其中来自中国安徽的著名诗评家杨四平,荣获“荣誉文学博士”学衔。
据悉,世界诗人大会每年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举行,闭幕式上会给对诗歌作出突出贡献的诗人、诗评家颁授“荣誉文学博士”“荣誉人文学博士”学衔。 (闻新)
诗歌集《心潮》出版
近日,内蒙古鄂尔多斯的乔布英老人出版了诗歌集《心潮》。这部诗歌集是他多年生活的真实记录,在喧嚣的世界里平静地叙述着一个人对社会现实的真挚理解。乔布英,1939年生,中国档案学会会员,内蒙古音乐家协会会员,曾任鄂尔多斯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现任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副会长。多年来撰写了大量论文、诗歌和歌曲(作曲),在国家、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多次获奖。(张璐)
第二十二届中华诗词研讨会在南阳举办
近日,由中华诗词学会主办,南阳市委、市政府承办的第二十二届中华诗词研讨会在河南省南阳市召开。 岳宣义、郑伯农、谭博文和南阳市领导褚庆甫、姚进忠、李中杰、赵金文等出席了开幕式。来自全国各地以及海外的百余位诗友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研讨会举办期间,各位学者、诗人就诗词理论与创作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同时还考察了南阳市的自然与人文景观。闭幕式上,郑伯农和谭博文代表中华诗词学会向南阳市赠送匾额“民睦诗昌”,祝愿该市明天更加美好。(欣闻)
北京诗词学会喜庆二十华诞
11月15日上午九时,纪念北京诗词学会成立二十周年大会在北京京民大厦举行。何鲁丽、张健民、杜德印、郑伯农、刘征等参加了相关活动。大会由北京诗词学会会长段天顺主持。北京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桂兴作了工作报告。
二十年来,该会在普及中国古典诗词知识、繁荣诗词创作、培养诗词人才、弘扬主旋律、讴歌时代精神、服务北京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两次被评为北京市“先进社会团体”“先进民间组织”。(欣闻)
第六届中国海鲜美食文化节开幕
由中国烹饪协会与舟山市人民政府主办,舟山市旅游局承办的舟山群岛・第六届中国海鲜美食文化节,于2008年11月在舟山举办。本届美食节的主题是“中国海鲜?吃在舟山”。为营造气氛、推动节庆与市民的互动,10月底、11月初分别推出了“中国海鲜之都”海鲜家常招牌菜PK赛、剥虾快手擂台赛等活动。同时启动“中国海鲜之都”图案标识征集活动,开通“中国海鲜之都”网站。
中国海鲜大餐争霸赛于11月6日在海中洲海鲜美食城举行。来自全国沿海省市的7个代表队、舟山东道主的1个代表队共8个代表队参加角逐。据笔者了解,舟山市经营舟山海鲜的餐饮企业2500家,星级饭店、社会饭店、海鲜排档、“渔家乐”等推出不同形式的舟山海鲜菜,游客可以品味不同风格的舟山海鲜菜肴,当地海鲜餐饮企业在舟山随处可见。(杨子平)
话剧《于无声处》30年后重登北京舞台
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重排的话剧《于无声处》于11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首都剧场上演。这部话剧由宗福先编剧,苏乐慈导演,1978年9月在上海工人文化宫正式演出,1978年10月在北京演出后,全国的许多剧团先后上演了这部戏,成为中国话剧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经典作品。
这部戏曾被誉为“新时期话剧的发轫之作”,与《暗恋桃花源》《倾城之恋》等并列为十大经典话剧之一。时隔三十多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再次排演,以此向改革开放30周年献礼。这次的重拍沿用了富有戏剧张力的故事,情节几乎没有改变,只是表演方式和舞台处理上更加侧重人物的情感表现,力求展示在特殊的年代中人们真实的情感状态。为了再现三十年前的舞台风貌,这次的舞台设计采用了完全写实的风格。(一欣)
线装书局推出《诗词之树》
近日,线装书局推出《诗词之树――李树喜诗词选》,引起诗词界广泛关注。该书是著名诗人李树喜先生的第二部诗词选集,书中还收录了书画家蒙岫芳、任树华、王永泉根据诗意创作的部分书画作品,诗、书、画合璧,相得益彰,引人入胜。
中国美食文化论文【第二篇】
关键词 饮食电影;视觉;观赏性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电影是生活的镜子、人性的窗口,人在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念想以及遇到的各方面的困扰、体验几乎都能从电影艺术中管窥到。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交流,我们猛然发现,当今世界影坛上,以各国美食为主要表现对象的“饮食电影”层出不穷,成为一个热门的电影类型。柏林电影节更是新设立了一个“美食与电影”单元,集中展映来自世界各地的与食品有关的电影。[1]29从华语电影《喜宴》、《饮食男女》到日本的《海鸥食堂》、《南极料理人》,从脱胎于真实故事的《美食、祈祷、恋爱》、《朱莉与朱莉亚》到深邃隽永的《香料共和国》、《巴贝特盛宴》,一系列优秀的饮食电影,叫好又叫座,它们情调各异,共同点是饮食被当作电影中的主要符号、核心元素。作为现代电影一个重要场域,饮食呼应时代特质,进入电影叙事空间,带来了电影艺术的独特样貌。
何为“饮食电影”?沈宏非认为:“以做饭或吃饭为主题或卖点的电影,通常被称为美食电影。”[2]聂俊珍对饮食电影的归纳是:“以饮食为主题或借喻主题来展开剧情,或者以饮食为线索推动故事向前发展,饮食活动对主要角色的生活有重要影响或起着点明和深化主题的重要作用,这一类影片,称之为饮食电影。”[3]5
饮食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人情感联系的重要载体。孟子说:“食色,性也。”相对于色,食物是人类可以公开表达的本能之欲。《饮食男女》的编剧王蕙玲宣称:“吃,饮食是台面上的东西。欲望、男女则是台下面的东西,台下面的东西永远不能拿到台上面来讨论,这也是主角荒谬行径的来源。”[4]8人与人生活理念的差别以及不同年代、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冲突,往往会在饮食上表现出来,而人们在饮食中显现的人生观、文化观和价值感都是具有电影表现意义的。这里笔者选取《饮食男女》、《海鸥食堂》和《巴贝特盛宴》三部电影来谈饮食电影的独有内涵和艺术风韵。
一、情理冲突中亲情的回归
当代饮食电影就整体而言,更着眼于普通人的情感而非那种高概念的艺术。在《饮食男女》中,早年丧妻的大厨父亲与亲手带大的三个女儿,不可避免地在食物的选择和调料的口味上冲突不断,归根结底这是代际冲突和情感冲突的集中反映。整部影片可以说是在五次家宴的串联中完成了主题的书写,即借“饮食”说“男女”,用可被感知的食物来说秘而不宣的人物内心世界。基本上每一次的家宴都伴随着一位家庭成员的脱离,日渐疏离和淡漠的人际关系在活色生香的食物面前显得愈加冰冷,形成巨大的反差。直到第五次家宴,父亲宣布与锦荣的爱情,实现了自我的解放和回归,也意味着以“饮食”为代表的旧的家庭秩序的解构和瓦解、新家庭模式的重建与确立。《海鸥食堂》继承了日本饮食电影的“治愈”系风格,远离日本的幸惠将迷你温暖的海鸥食堂开在芬兰静静的海边,坚持用“梅干、鲑鱼、鲣鱼”所制作的日式传统饭团作为餐厅的主菜单。小绿与正子的到来,为食堂带来了不一样的色泽,三个女人用对食物的热爱与淡然的坚持让这家小小的食堂征服了异域的味蕾,赢得了来自芬兰小镇人们的善意,这是一部从孤独中任性出走、寻找内心快乐的影片。而《巴贝特的盛宴》的主人公是一位丈夫与儿子丧生战争,而自己独自在丹麦村庄避难的巴黎名厨。她默默地伺候着一对将一生都奉献给了信仰的清教徒姐妹。这对姐妹几乎顿顿吃着清水煮鱼干和面包糊,拒绝了一切世俗的享乐。巴贝特用赢得的一万法郎精心准备的法式大餐融化了心存芥蒂的教徒们冰封已久的内心,她们互相体恤并真诚赞美。影片投射的是人性节制与生活情趣间的美妙平衡,令人唏嘘不已。
显然,饮食电影中的各种戏剧冲突并非刻意张扬的一种噱头,而是随着不同饮食的把握自然而然彰显出来的,正因为如此,饮食电影的风格大多平和宁静,少了许多剑拔弩张的刻意和辛辣,深入生活的细节空间。女儿家倩的童年,有爸爸为她做的面手镯和戒指,还有糖浆做的钻石,这些“烟火气”十足的小物什诞生于父亲的厨房,是不爱言语的父亲对女儿的真情和疼爱。虽然成年后的女儿们各有天地,对鸡鸭鱼肉一应俱全的丰盛晚餐已司空见惯,二女儿说“鱼翅的火腿耗了”,小女儿则抱怨父亲做的菜忘了打虾浆。父亲依然每周不遗余力、精心烹制着这维系家庭成员间情感的纽带――周末家庭晚宴。《饮食男女》一片结束于二女儿为父亲准备的朴素日常的一餐,欣喜的是父亲丧失许久的味觉在新生活中再度恢复了,这多少让怅然若失的观众多了一丝美好的安慰。关于这点,李安是这样解释的:“父亲郎雄,在《饮食男女》中是位外强中干没用的父亲,面对女儿和乱糟糟的家,束手无策,当他离家出走、离开传统的定位后,方再度找回自我。”[4]85让饮食代替人物说话,用圆柔的方式去调和人物波澜壮阔的内心,让传统与现代言和,是李安饮食电影最打动人心的所在。
《海鸥食堂》没有对女主人公的家庭关系做太多诠释,观众直面感知的是人们内心孤独与快乐的争斗。细细品味,你会不难发现,这种孤独同样源于亲情的羁绊,快乐则来自于隐性的亲情表达。幸惠为何要坚持以很难被芬兰人接受的日式正统饭团为主菜单?因为每年远足和运动会的时候,并不擅长厨艺的父亲总是给她做这样的老式饭团,北欧的驯鹿和龙虾固然很高级,但她做的饭团永远不会有父亲的味道,她说:“有些东西虽然很朴素,但是很好吃。”这份简单而随意的坚持,让海鸥食堂始终洒满温情的阳光。小绿会唱gatchaman是由于小时候和弟弟一起看动画片。而正子则是在照顾多年的双亲相继过世后出走异国,没有计划、不定归期,卸下多年重担后的心灵空虚是有的,但更多的是亲情逝去的伤痛与茫然。这些含而不露的深层情感是在制作肉桂面包、咖啡和日本美食的过程中含蓄显露的,如一杯温茶在手,沁人心脾。
在《巴贝特盛宴》里,已迈入中年的两姐妹看到那船专门从法国运来的高级食材后噩梦连连、寝食难安。对于多年来秉信“舌头只能用来感恩赞美,而绝不可耽溺于口欲诱惑”的清教徒来说,法国红酒、鹌鹑海龟、奇珍异蔬是必须拒绝的红尘享乐。然而就是这餐耗费一万法郎的巴贝特盛宴却意外地让教徒们感受到生活的外化之美,鲜活的世俗世界以它自己的方式赐予了教徒们生活的恩典,人们敞开心扉,收获和谐的爱意与阳光。苦行并不是神的宗旨,食物告诉我们,通过一切美丽和正常的欲求,才能领悟光明的源头。在西方电影中,美食常被定义为对生命的尊重和信仰的彻悟,作为追求真情、解放性灵的助推力,它们与压制人性的教义、规约、陈俗和理性成为对立。然而,这顿奢华的“四步式”法国大餐又何尝不是主人公巴贝特对过往法兰西岁月的深情回望?
二、异质文化:细密的交集与融合
由于受地域特征、气候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人的饮食会在食材、口味、烹调方法、饮食趣味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东西方习惯上的差异自然导致饮食文化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从一定角度又来自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比如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而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中国的宴席,大家喜欢围坐在圆桌旁,闲话家常,重视情感的交流。西方的宴会多采用分餐制,重视的是对个性自由的尊重。中国人喜欢五谷杂粮,西方人喜欢面包黄油。跨文化研究专家罗伯特・科奥斯(RobertKohls)在他的《国外生存锦囊》(SurvivalKitforOverseasLiving)中专门讲到“文化冲击”,他说:当人们到一个与自己原来的文化迥异的地方时, 绝大多数人都会经历一种生理上的不舒服和心理上的迷惑,这就是文化冲击。[5]63另一方面,伴随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全球化日趋推进,文化交流与融合是必然的趋势。全球化语境下的电影艺术以人类最为熟悉的饮食作为触摸的“物质桥梁”,将隐晦的文化指涉融进具体的饮食元素中,用直观的美食来表达深层的文化语义,使伦理和文化因为人类共通的生命体验更便捷地被异域接受,赋予了影片鲜活的生命质地和存在感。
比如,看《饮食男女》,我们感受到根深蒂固的儒家传统与中餐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海鸥食堂》弥漫着东洋文化极度考究而不失质朴的气质,《巴贝特盛宴》则诉说着法国文化浪漫而又精致的格调。这种非同质的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本族观众的共鸣和异域观众的猎奇。当一道道让人叹为观止的美食被异彩纷呈的端上银幕,本国观众看到的是自己熟悉的菜肴,心中涌现的则是动容的回想和记忆,随即领悟到食物背后所隐藏的情感与文化,心中产生深层次的认同和理解。异域观众看到的是魔术般的新鲜与好奇,继而想要更多地了解,这种丰富的观影感受使饮食电影能获得更多的关注与期待。本来,人类对于美和愉悦感的追求都是一致的,饮食在非同质的文化间实现了细腻而温和的沟通,就像海鸥食堂的日式饭团赢得了芬兰小镇的赞赏,而巴贝特的法国盛宴在遥远的丹麦小村庄熠熠生辉,就连传统固执的父亲老朱也与吃麦当劳的女儿握手言和。
美食可谓人生存的本能需求,也是情感表征和沟通桥梁。而电影则是当下最具全球性景观的一种消费,是展现个体品味和审美价值的重要场所。当代饮食电影是电影文化与饮食文化的结合,以极具“观赏性”的饮食作为直观文本,精准表达不同情感的冲突与回归以及异质文化的细腻对话与融合,凸显了与当下所流行的金钱文化相背离的价值观,当代电影由此弥漫着温情的烟火气和令人动容的生命气息。
三、视觉与心理的双重愉悦
当代美国最重要的社会批评学家之一丹尼尔・贝尔说:“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6]54“目前居‘统治’的是视觉观念。声音和景象,尤其是后者,组织了美学,统帅了观众,在一个大众社会里,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6]54作为一种大众艺术,电影在表达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的时候,对形式的通俗性要求更多。电影对于观众的吸引,无疑是以视觉图像为基础的。“民以食为天”,食物在我们的感官经验里,占有特殊地位,当代饮食电影由此将视觉性与美学性天衣无缝结合在一起,通过特技和光影的美感化包装,为观众呈现出视觉和心理味觉的双重盛宴,形成银幕一道独特的景观。
在我们重点考察的三部电影中,《饮食男女》开篇便连续运用了汪洋恣肆的特写镜头和大量蒙太奇镜头,将父亲精湛的厨艺通过杀、切、洗、烹、蒸、煮、炒等一连贯的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色泽诱人的鸡鸭鱼肉接连登台,“挂炉烤鸭”、“梅菜扣肉”、“冬瓜盅”成了画面的主角,完全吸引住了观众的视线。华夏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变幻被奇观化的呈现。一条鱼的烹饪就需要捉、杀、刮、片、挂糊、炸……一个完整的流程。当整桌菜全部制作完成,在镜头中冒着热气的时候,观众仿佛可以透过荧幕闻到诱人的香气。而美食如同音乐,是无需解释便可读懂的世界语言。如果把电影看作文学的某种延伸的话,电影的声画效果让那些酒肉饭菜在情节烘托下变得格外生动有趣,在这些有趣的串联背后又揭示出许多文学语言不曾表现或者未能充分表达的主题和面向。“叫花鸡”、“甩水”这些弥漫着温情的日常食物激发了父亲的情感,也在唤醒父亲细腻味觉的同时带领观众经历了一种共通的爱的情感体验。
《海鸥食堂》令人难以忘怀的是日本美食精益求精的色泽搭配和摆盘造型。那种小心翼翼近乎虔诚的态度让人相信三个可爱的日本女人对本土食物发自内心的热爱。没人能忘记三文鱼在小火上烘烤时发出的曜躺,从热油里捞起的肉排,一刀一刀下去所感受到的松脆感,肉桂卷和咖啡弥漫出的甜美香气,当然还有幸惠拿手的日式饭团的精美诱人。烹饪的器具、考究的碗碟,拼摆得法的日餐菜点宛如艺术佳作,还有人们在品尝食物时近乎夸张的幸福表情,均渗透着别具一格的东方情怀。观影者在接受视觉冲击的同时,味觉也自然被撩拨,可谓是垂涎欲滴。此外,影片导演还运用了清新温暖的电影色彩,空灵的蓝与充满幸福感的奶黄色穿插在芬兰小镇的洁净阳光里,使得海鸥食堂永远像明信片一般的纯净和美。这种特别的和煦的美感仿佛微风吹过林间,让人从心底里泛起微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巴贝特用了影片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带我们领略法式大餐的骄傲与奢华。这场盛宴从前期的采购到制作和分享以及不同的餐酒搭配,其繁复程度令观影者惊诧不已,感慨良多。海龟汤配雪利酒、比利尼饼配凯歌香槟、鹌鹑千层酥配红酒、各式奶酪、萨瓦兰蛋糕、佩里戈尔调味酱,眼花缭乱的时鲜水果……,在美酒与美食面前,教友们超越了严谨教义的束缚,冰释前嫌、友爱如初。一位法国的烹调大师曾说:“发现一道新菜要比发现一颗行星给人类造福更大。”[7]6可见饮食在法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巴贝特将精妙的烹饪技术与法式餐饮优雅的色彩、造型艺术结合,真正给观众奉献了一餐美的盛宴。
显然易见,饮食之于电影是好空间、好题材。饮食不仅是“果腹”的,以影像方式呈现更能让人产生视觉和心灵的双重愉悦,同时传达内心的爱欲。美食作为载体,在影像空间里将人类吃的本能和爱欲本能反复揉捏合为一体,观影者很容易通过意象的表征领悟电影创作者的叙事主题,这就是饮食电影的“好看”与“观赏性”。
参考文献:
[1]达达。第60届柏林电影节“美食与电影”单元[J].天下美食,2010(5).
[2]沈宏非。如何定义“美食电影”[N].东方早报,2010-3-7.
[3]聂俊珍。舌尖上的狂欢:中国饮食电影研究[D].南京大学硕士论文,2012.
[4]张靓蓓。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5]杨志兰。通过《朱莉和朱莉亚》和《饮食男女》品味中西文化[J].电影文学,2010(17).
[6]罗勤。影像的狂欢:论电影“奇观”[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7]赵红群,等。世界饮食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
中国美食文化论文【第三篇】
论文摘要:餐饮业是一个重要的生活环境和投资环境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支柱之一,也是安排社会就业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阐述了餐饮业在西部经济发展中对旅游业、农业、畜牧业和食品加工业的拉动作用,并指出挖掘餐饮制品的文化内涵可拉动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使餐饮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餐饮业与农业、食品加工业、旅游业、饭店业等行业有着相辅相成的联系。“民以吃为天、国以民为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餐饮业肩负着增强国民体质,促进经济发展,繁荣城乡市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的重任。特别是餐饮业逐步向现代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方向迈进的今天,将会更有效地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更有力地影响与促进生产、流通和其他服务以及外向型经济的综合发展。
自1992年以来,我国餐饮业的营业收入增长率连续15年达到两位数以上,近5年来则达到18%以上;2006年,全国餐饮业营业收入7486亿元,同比净增1330亿元,增长%,比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快出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贡献率为21%,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个百分点。2007年全国餐饮业营业收入突破8800亿元大关。“十•五”牛牛范文期间,餐饮业每年新增就业人数160万;全国现有餐饮网点400多万家,从业人员达2000多万。随着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并以年均增长7%-8%的速度向人均GDP3000美元的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不断改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日趋加快,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餐饮业的发展环境和条件更趋成熟,市场需求进一步增强,我国餐饮业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据资料显示,促进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决策。西部大开发是一项宏大的工程,必须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尊重客观规律,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有步骤、分阶段地实施。国家对西部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的重点,就有发展高效农业及加工业和发展特色旅游业,这便为与农业、食品加工业和旅游业有着相辅相成联系的餐饮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餐饮业拉动旅游业的发展
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发展特色旅游业是西部地区的优势和重点之一。广西的桂林山水、贵州的黄果树瀑布、云南的大理风光和少数民族风情、四川的九寨沟、西藏的雪域高原、陕西的兵马俑、宁夏的西夏王陵、山西的大同石窟、内蒙古的大草原、新疆的天池、青海的高山湖泊、重庆的三峡风光闻名遐尔。一般来说,旅游资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旅游资源,另一类是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包括山光水色,也包括这一方水土滋养的奇花异草、珍禽异兽。人文旅游资源包括名胜古迹,也包括风土人情、书法碑刻、地方戏剧舞蹈、工艺品、土特产品、风味美食等地方文化。地方的风味美食兼具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双重因素。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乡土特产,乡土特产可以制作各种风味美食。各地方的风味美食是当地劳动人民长期精神创造的结晶,是一种文化积淀。
旅游具有社会性、普及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它集观光浏览、了解风土人情、品尝风味美食等多种内容为一体而满足游客的多种需求。地方的风味美食既是土生土长,独具地方特色的物质产品,也是每一个地区的独特的文化标识。因此,品尝地方风味美食就成为旅游活动中一项不可少的内容。
逯耀东发表在《餐饮世界(2003•5)》中《黄山顶上吃石鸡》一文描述到:“餐餐菜色相同,韭菜炒蛋,白菜帮炒肉,炒青菜炒的是白菜叶,端的是一菜两吃。还有萝卜烧肉,另外是辣油笋丁,用的是现成罐头加热,笋老似竹根。汤是盐水飘蛋花。而且碟子很小,一桌八人,每人一筷就没有了。菜无残汤无法泡饭,只好干咽白饭”。由于饭菜质量问题,造成的心情不好,美景在自然也黯淡无光了。文章说:“第三天早晨,终于离开贡阳宾馆,晚上投宿玉屏山庄。玉屏山庄在玉屏峰下,从这里再往上爬就是天都峰,哪是黄山最高的地方。著名的‘迎客松’就长在山庄旁的岩壁上,但远不如画像里好看,真不知花了大半天的时间,费了这么大劲,爬到这里干什么?”。文章最后说:“石鸡的确鲜美,虽名曰鸡,绝胜于鸡,惜山中无酒,若配以徽州的甜米酒,移席松下,把盏静观脚下云生云涌,那该是神仙的境界了。饭罢,步出山庄,山风冷冽,群山云雾萦绕,真是山在虚无缥缈间了,山和松都好看起来,心想这次黄山没有白来。”逯耀东的这篇文章道出了山光水色与风味美食相得益彰的道理。其实有些游客不光因风景而来,美食也是重要因素。可谓游客之意不但在景,也在美食之间。
餐饮业拉动旅游业的发展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也得到很好的印证。南宁地理位置优越,处于我国华南、西南和东南亚经济圈的结合部,是大西南和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带出海通道的枢纽城市。南宁夏长冬短,雨量充沛,草经冬而不枯,花非春而常开,半城绿树半城楼,被誉为中国的“绿都”。南宁的旅游资源丰富,市内有世界名洞——金伦洞,中国的下龙湾——大龙湖,广西的庐山——大明山,九龙瀑布群,龙虎山自然保护区、青秀山风景区和昆仑关战役战场等名胜古迹。南宁市的风味小食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如“游邕不吃谟觞粥,神仙返去也顿足”赞的就是南宁(邕是南宁的简称)美味粥品。南宁市以开放、包容和追求时新百味的饮食理念,吸引了海内外餐饮商家前来投资经营,餐馆遍布大街小巷,餐饮业呈现多元化、多层次的经营特色,除了传统的桂菜、粤菜外,还有淮杨菜、川菜、湘菜、黔菜、滇菜、闽菜、台湾菜以及东盟十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的风情美食。
根据南宁的餐饮业优势,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主席、南宁市委书记马飚提出把南宁建成一座“美食天堂”,扩大内需,推动南宁经济的发展。2004年以来,以“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为载体,南宁连续举办了多届“旅游美食节”,向海内外游客全面展示南宁多姿多彩的旅游资源和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取得良好的效果。2004年接待入境旅游者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711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和%;接待国内游客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亿元人民币,同比分别增长%和%。2005年接待入境旅游者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和%;接待国内游客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亿元人民币,同比分别增长%和%。
餐饮业拉动农畜业和食品加工业的发展
餐饮业的原材料主要取材于农产品、畜牧业产品及其深加工的产品。餐饮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农产品、畜牧业产品及其深加工产品的销售。而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又为餐饮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从而促进餐饮业的发展。西部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是优势产业,所以餐饮业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拉动作用是无庸置疑的。
1999年5月,吉林省政府推出了创建吉菜菜系的重大举措。近年来,通过不断地挖掘、整理和创新,吉菜菜系得到了丰富和提升,吉林省餐饮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吉林特色餐饮业拉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作用日益凸现。全国首创省一级的“第一把”手抓菜系,也成为勤政美谈。笔者认为,关于吉菜的创建和开发原则对西部地区不乏借鉴意义。
据了解,目前,吉林省的恩格尔系数在50%左右,人们对吃的需求还是第一位的。过去,人们吃是仅为温饱,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吃的选择性更强了,要求更高了,吃的消费蕴含很大潜力。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发展吉林特色的餐饮业拉动吉林经济增长,用促进吉林的消费需求增长来带动经济增长的办法,进一步解决就业问题,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从这一点看,吉菜应成为经济发展的铺路石。吉林省的经验表明,餐饮业成为推动西部经济的发展的重要力量。
餐饮制品的文化内涵可拉动企业经济效益提高
西部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各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饮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各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各具特色,是各少数民族人民的伟大文化创造,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挖掘餐饮制品的文化内涵,借助各少数民族风味美食与人文渊源、景点的传说,促进各民族、各地区、各国家人民的友好往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从而提高西部地区餐饮业企业的经济效益。
广西是壮族的聚居地。铜鼓是壮族文化的象征。柳州市南疆饭店开发了以壮族文化为背景的“铜鼓宴”,深受国内外游客和本地居民的青睐,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铜鼓宴”所用的原材料主要是南瓜、冬瓜、西红柿、莲子,配予鸡鸭鱼肉。南瓜雕成蟠龙飞凤,栩栩如生;冬瓜做炖盅烩渔鲜,外形雕成铜鼓的模样;西红柿镂空,当中放肉末,用蒜苗搭成栅架,名曰“田园风光”;莲子裹以肥肉,装碟形似真的莲蓬。“铜鼓宴”的菜式有一百多种。主食有“八宝饭”、“五彩糯饭”等等。酒杯、筷子、调羹一色是木制品,真的是返璞归真。饮料用的是壮族的糯米酒。服务员穿戴壮族少女的服饰,宴会当中按壮族的习俗给客人敬酒,唱大家熟悉的电影《刘三姐》的歌曲,与客人对山歌,把客人融入浓浓的壮族文化之中。“铜鼓宴”成为“政府采购”的项目,柳州市政府宴请外宾和重要内宾必上“铜鼓宴”。“铜鼓宴”既经济又美味,深受本地居民的喜爱,成为南疆饭店的核心竞争力。
南宁银河大酒店是一家三星级旅游饭店,是越南旅游团选定的入住饭店。该饭店在传统桂菜、粤菜基础上,使用本地出产的原材料开发的龙皇桂花虾、滋补蛤蚧寿龟鼎、银河九层糕获得第二届中国美食节中国名菜名点大赛金牌奖,美极童子鸡、竹挞荷香禾花鱼排、壮乡竹筒雀肉香芋夹、柚皮田螺锅、岭南一品生菜包获银牌奖。乾隆生菜包、富贵竹香烧鳝球、酱香干煸北海鱿、深水玉石爆羊片、灌肠百花球、青运花雕骨、乡村魔芋锅、福寿南瓜鼎评为广西名菜名点。广西与越南山水相连,饮食习惯相似,这些名菜名点也符合越南游客的胃口,深受欢迎。美食加上干净整洁、舒适安全的客房环境以及交通便利的地理位置,银河大酒店在越南颇有口碑,到南宁来的越南游客指定要入住银河大酒店。银河大酒店成为南宁同档次酒店开房率最高的一家,连续五年评为“广西十佳星级饭店”。
当前,广西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初步形成;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是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完善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和开放合作的重大举措。笔者认为,餐饮业对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中国美食文化论文【第四篇】
关键词 城市形象;定位;激情之都;扎根理论;重庆
中图分类号 F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006(2009)09―0053―08
1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间竞争的日益激烈,塑造城市形象已成为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良好的城市品牌形象不仅有助于展现城市特点和城市魅力,增强城市居民的凝聚力,推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吸引优秀人才,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获取外部支持,如资源计划、财政投入、重大主题活动等,也有助于招商引资。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同时还有助于支持本市组织和个人开拓市场等。城市形象塑造需要从城市的整体形象、次级形象和保健因素3个层次人手,其首要工作就是对整体城市形象和次级城市形象进行定位,它是城市形象塑造的核心。其中,整体城市形象定位是通过对城市的历史特点、现实优势与发展趋势的分析资料进行编码分析,建立所有类属和类属关系,归纳出最能代表城市历史、文化、现实优势和发展趋势的核心类属,它代表了城市的整体发展目标和对利益相关者的核心诉求;而次级城市形象定位则是根据局部的城市特色和比较优势资源来确定,它是引导城市规划、城市经济、城市社会文化、城市旅游等各分支领域的发展目标,也是支撑整体城市形象的关键要素。整体城市形象和次级城市形象都是能显著影响利益相关者感知的激励因素。而保健因素是指能使利益相关者对城市感到不满意,从而产生不良城市形象认知和反应的因素。这就需要对影响利益相关者体验的保健因素进行综合整治,不断改善城市的软、硬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消除“短板”与负面影响,有力支持城市形象塑造。总之,城市形象塑造是一个城市全方位的事业,绝不仅仅只停留在广告宣传上,它需要城市政府从影响利益相关者体验、感知和满意度的因素出发,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城市中的人、事、物等细微处着手,调动政府各级部门、企事业单位、市民的广泛参与和领会,真正建立一个让利益相关者满意的诚信、友爱、互助、和谐、优美、卫生、舒适、愉悦、快捷、高效、繁荣的现代城市。要做到这些,需要城市政府从城市形象定位、城市精神与核心价值、城市“名片”、城市整体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包括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功能提升、市民素养与城市文化营造、政府形象以及市容、环境和交通建设等)、城市形象整合传播以及城市形象塑造的组织与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
2 重庆城市形象定位的现状与不足
重庆作为年轻的直辖市,拥有丰富的城市形象资源,但与东部城市和毗邻的成都相比,重庆城市形象塑造与推广相对滞后。为此,重庆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领导、在渝专家学者近年来一直高度关注重庆城市形象定位与塑造,并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城市形象定位(见表1),对塑造什么样的重庆城市形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上述整体形象定位是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重庆的优势,但有些定位是一个城市的终极目标,如宜居城市,显然缺乏专属性;有些定位缺乏相应载体支撑,如神奇西部,而且西部的概念也过于宽泛;有些定位有雷同之嫌,如动感之城。从总体上看,整体形象定位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城市诉求和发展目标不明确的缺陷。而次级城市形象定位则是根据经济、历史文化、科技、功能、环境、交通、旅游、休闲、消费、饮食等某一方面的优势来定位。在这些定位中,有的属于城市的发展目标或规划;有的属于城市名片,如桥都等,还上升不到次级形象的高度;同时,各次级城市形象定位太多,比如对经济的定位,就有11种不同的提法,交通有6种不同的说法。综上所述,目前重庆城市形象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位语,使得城市形象塑造缺乏整合性、持续性,难以在利益相关者内心产生一个稳定、积极的认知。为此。本文通过大量的资料收集、实地访谈和调研,借鉴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科学确定重庆城市形象定位,并提出重庆城市形象塑造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供决策参考。
3 重庆城市形象定位的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重庆城市形象定位应充分考虑以下几点:第一,充分体现新重庆的历史特点、现实优势与发展趋势,即有效连接重庆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第二,能很好地实现“新、旧”重庆的形象转换。“旧”重庆的城市形象主要体现在“山城、火炉、雾都、棒棒、脏话、环境‘脏、乱、差、堵’”等负面形象方面,因此,重庆城市形象定位一定要突出“新”字。第三,能清晰地表达城市发展目标,对当前和未来城市建设及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引领作用。第四,找准诉求对象,传递明确信息。第五,城市形象定位应符合真实性、专属性、导向性、美誉性和认同性等基本原则。
城市形象定位是一个将城市的历史特点、现实优势和发展趋势等资料不断比较、思考、分析,转化成概念而建立理论的过程。因此,可以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Grounded Theory)。该方法是由格拉泽和施特劳斯(Glaser&Strauss)提出,它是一种运用归纳方法对现象加以分析整理所得的结果,是经由系统化的资料搜集与分析而发掘、发展,并已暂时地验证过的理论。该方法的核心是资料收集与分析的过程,该过程既包含理论演绎又包含理论归纳。资料的搜集与分析是同时发生、同时进行、连续循环的过程,其资料收集方法与其他定性研究相同,而资料分析则要求严格。施特劳斯(strauss)将扎根理论对资料的分析称为译码,指将所搜集或转译的文字资料加以分解、指认现象、将现象概念化,再以适当方式将概念重新抽象、提升和综合为范畴以及核心范畴的操作化过程。该过程要忠实于资料,挖掘出资料的范畴,识别出范畴的性质和性质的维度,范畴间复杂交错的本质关系就是研究所得的理论。扎根理论研究的目的就在于从理论层次上描述现象的本质和意义,通过对多种文献资料的整理归纳得出比较规范的扎根理论。
4 重庆城市形象定位的依据与选择
4.1 资料收集与整理
本研究收集了有关重庆的历史特点、现实优势 与发展趋势、重庆城市形象定位现状、重庆城市形象塑造历程与现状、利益相关者对重庆城市形象的感知状况等资料,具体包括:(1)重庆社会科学院科研组织处为课题组提供了他们所掌握的关于重庆城市发展规划、政府工作报告、相关咨询报告、相关政策和文件以及市领导的相关讲话稿等方面的所有资料;(2)课题组从CNKI、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收集相关论文;(3)课题组通过搜索引擎收集重庆城市形象方面的言论、评论等;(4)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获取了利益相关者对重庆城市品牌形象的感知与满意度的第一手资料;(5)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得到了重庆城市品牌形象的第一手资料,包括地域特色资源、民族文化特色、内部品牌、旅游景点等的形象;(6)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获取了有关重庆城市利益相关者的价值需求与期望的第一手资料;(7)课题组在资料收集基础上,进一步整理出重庆城市形象定位现状的资料;(8)课题组通过网络收集了重庆的历史沿革资料;(9)课题组收集了重庆城市资源与环境现状的分析资料;(10)课题组收集了重庆城市形象塑造历程,包括直辖前的重庆城市形象;直辖后重庆城市形象塑造活动,如城市旅游宣传、城市形象设计、城市雕塑设计、城市宣传活动、大型主题活动、城市“名片”等相关资料。
对以上资料进行整理、整合、质证,以确保资料真实准确反映重庆的历史特点、现实优势与发展趋势,将最后待分析的资料命名为重庆城市资料记录(见表2)。
4.2 资料分析
4.2.1 开放性译码分析
开放性译码是指将重庆城市资料记录(见表2)逐步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即根据一定原则将大量的资料记录加以逐级缩编,用概念和范畴来正确反映资料内容,并把资料记录以及抽象出来的概念打破、揉碎并重新综合的过程。开放性译码的目的在于指认现象、界定概念、发现范畴。开放性译码遵循的是定义现象(概念化)挖掘范畴为范畴命名发掘范畴的性质和性质的维度,对范畴的性质和性质的维度进行界定是为了确保从概念到范畴的提炼操作尽量科学贴切。重庆城市资料记录的开放性译码过程详见表3所示。
概念和范畴的命名有多重来源,有的来自文献资料,有的来自访谈记录,有的是笔者研讨的结果。概念和范畴的得出也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为了找到最能反映资料本质的概念和范畴,需要在资料和概念、范畴间不断循环往复考察。通过对重庆城市资料记录的开放性译码分析,最终从资料中抽象出28个概念和8个范畴。由于概念数量庞大且有交叠,而范畴是对概念的重新分类整合,于是范畴就成为后续分析的重点。挖掘出的8个范畴(A1-A8)分别是文化、美食、美景、旅游、休闲、时尚、品牌、经济中心。其中,文化(A1)深植于重庆独特的饮食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中;美食(A2)是指重庆所特有的重庆火锅、渝派川菜、饮食品牌、饮食街等优势资源所形成的得天独厚的美食资源,素有“食在中国、味在重庆”之美誉,众多的美食企业已经实现全国甚至全球连锁,家喻户晓,有口皆碑;美景(A3)是指依托流经主城的两江(长江和嘉陵江),以及纵贯重庆主城的四脉(铜罗山、中梁山、缙云山和明月山),形成了美誉度极高的国家园林城市,以及规划建设中的森林城市;旅游(A4)是指山水都市旅游、峡江生态文化观光、乌江画廊民族风情、世界文化遗产等丰富的旅游资源;休闲(A5)体现在丰富的茶楼、温泉资源和不夜城的痛快休闲方式上,拥有数量众多的温泉、农家乐、茶楼等休闲娱乐场所,环境优美;时尚(A6)体现在特有的长江上游购物之都、充满活力的时尚理念、庞大的时尚消费市场等方面;品牌(A7)是指重庆有实力雄厚的工业基础,拥有全国数量较多的驰名商标、名牌产品、行业标志性品牌、区域品牌,已初步形成了多个产业群,竞争力持续提升;经济中心(A8)反映出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城市、西部重要增长极、国家重要制造基地和城乡统筹直辖市的发展目标。
4.2.2 主轴译码分析
主轴译码是指通过运用因果条件现象脉络中介条件行动,互动策略结果这一典范模型,将开放性译码中得出的各项范畴联结在一起的过程。主轴译码并不是要把范畴联系起来构建一个全面的理论架构,而是要发展主范畴和副范畴。换言之,主轴译码要做的仍然是发展范畴,只不过比发展其性质和维度更进一步而已。典范模型是扎根理论方法的一个重要分析工具,用以将范畴联系起来,并进一步挖掘范畴的含义。利用产生某个事件(主范畴)的条件、这个事件所依赖的脉络(也就是该范畴性质的具体维度指标)以及在事件中行动者采取的策略和采用的结果,有助于更多、更准确地把握该事件(主范畴)。因此,条件、脉络、策略和结果虽然也都是范畴,但都是与某一主范畴有关而用来帮助了解该主范畴的,故将其称为副范畴。
由于从相关资料中提炼出的概念基本代表了重庆城市的历史特点、现实优势与发展趋势,是区别重庆和其他城市的重要元素。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前面的开放译码所得到的概念和范畴仅存在“资料一概念一范畴”的逻辑关系,不存在“因果条件一现象一脉络一中介条件一行动,互动策略一结果”的逻辑关系。为此,我们借鉴典范模型的思维方式,反复考虑到重庆城市形象定位与塑造的实际需要,直接从8个范畴(文化、美食、美景、旅游、休闲、时尚、品牌、经济中心)中归纳出5个主范畴,分别是中国文化名城(从。)、中国美食之都(AA2)、国际山水旅游之都(AA3)、西部时尚之都(AA4)、中国品牌之都(AA5)。其中,“中国文化名城”由文化1个范畴以及饮食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4个概念构成;“中国美食之都”由美食1个范畴以及重庆火锅、渝派川菜、饮食品牌、饮食街4个概念构成;“国际山水旅游之都”由美景、旅游2个范畴以及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山水都市、长江三峡、乌江画廊、文化遗产6个概念构成;“西部时尚之都”由休闲、时尚2个范畴以及不夜城、茶楼、温泉、长江上游购物之都、时尚理念、消费市场6个概念构成;“中国品牌之都”由品牌、经济中心2个范畴以及驰名商标、名牌产品、行业标志性品牌、区域品牌、经济中心、西部增长极、制造基地、城乡统筹8个概念构成。
4.2.3 选择性译码分析
选择性译码是指选择核心范畴,把它系统地和其他范畴予以联系,验证其间的关系,并把概念化尚未发展完备的范畴补充完整的过程。该过程的主要任务包括:(1)识别出能够统领其他所有范畴的核心范畴;(2)用所有资料及由此开发出来的范畴、关系等扼要说明全部现象,即开发故事线;(3)通过典范模型将核心范畴与其他范畴联结,用所有资料验证这些联结关系;(4)继续开发范畴使其具有更细微、更完备的特征。根据城市形象定位的具体情况,本研究的选择性译码遵循了以下基本原则:(1) 以城市历史特点、特有资源、现实优势与发展趋势作为选择核心范畴的依据;(2)核心范畴的选择必须具有真实性、专属性、导向性、美誉性和认同性;(3)核心范畴的选择应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城市对于特定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和吸引。
通过对归纳出的“文化、美食、美景、旅游、休闲、时尚、品牌、经济中心”这8个范畴的继续考察,尤其是对“中国文化名城、中国美食之都、国际山水旅游之都、西部时尚之都、中国品牌之都”这5个主范畴的深入分析,同时结合原始资源资料记录进行互动比较、提问,发现“激情”是最能代表重庆个性特征的独特资源。主要表现在:“中国文化名城”是对重庆独特的饮食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等概念的集中反映,它们诠释的是重庆充满激情的人文精神和城市文化;“中国美食之都”是对重庆火锅、渝派川菜、饮食品牌、饮食街等概念的集中反映,它们诠释的是重庆充满激情的“麻、辣”美食;“国际山水旅游之都”是对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山水都市、长江三峡、乌江画廊等旅游资源的集中反映,它们诠释了重庆独特、壮美的山水都市和三峡美景;“西部时尚之都”是对不夜城、茶楼、温泉、长江上游购物之都、时尚理念、消费市场等概念的集中反映,它们诠释的是重庆充满痛快休闲、激情娱乐、穿着时尚的生活品质;“中国品牌之都”是对众多驰名商标、名牌产品、行业标志性品牌、区域品牌,以及打造长江上游经济中心、西部重要增长极、国家重要制造基地、城乡统筹直辖市等目标的集中反映,它们诠释的是“旺盛”的经济发展和创业激情。
因此,激情之都(从)正是重庆城市形象定位的核心范畴。它是对“文化、美食、美景、旅游、休闲、时尚、品牌、经济中心”这8个范畴和“中国文化名城、中国美食之都、国际山水旅游之都、西部时尚之都、中国品牌之都”这5个主范畴的扎根。为此,可得到以下基本结论:重庆城市形象的整体定位就是“世界激情之都”(简称“激情之都”);次级形象定位是“中国文化名城、中国美食之都、国际山水旅游之都、西部时尚之都、中国品牌之都”。
5 重庆城市形象定位为“世界激情之都”的受众调查与分析
为了解政府相关部门、专家学者、市民对重庆城市形象定位为“世界激情之都”的认同度,从2008年10月27日到11月17日,课题组以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名义,向有关部门和专家发放了征求意见稿;2009年4月17日,组织召开课题成果鉴定会;2009年5月18日,重庆市委宣传部针对本课题组织召开了重庆城市形象定位与塑造研讨会;同时,课题成果得到了重庆电视台、重庆日报、华龙网、大渝网等30多家媒体的报道或转载,并且在腾讯・大渝网设立了重庆城市形象定位的“评论区”和“投票区”,市民积极参与讨论和投票。现将调查结果整理分析如下:
5.1 政府相关部门对“激情之都”的认同度调查与分析
5.2 专家学者对“激情之都”的认同度调查与分析
接受调查和参加鉴定会的近20位专家普遍认同“激情之都”,主要原因是他们完整地审阅了课题组的研究报告或领导参阅。而参加由重庆市委宣传部组织召开的重庆城市形象定位与塑造研讨会的11位专家,由于没有看到课题成果报告,因此,对“激情之都”的分歧较大,多数评论空泛、以偏概全、大而化之。本文把这些质疑观点归纳为三类:第一种观点是赞成用“激情”定位重庆城市形象,但对定位语中加入“世界”有异议;第二种观点是不赞成“世界激情之都”,认为其词义太抽象、宽泛、空洞等;第三类观点是建议用“两江文化名城、山水之城、英雄之都等”作为定位语。为明辩是非,课题组以“关于重庆城市形象定位为‘世界激情之都’的观点辨析”为题,对这些质疑的观点进行了逐一剖析,限于篇幅,将另行发表。
5.3 市民或网友对“激情之都”的认同度调查与分析
媒体把课题组的研究结论和重庆市委宣传部组织召开的重庆城市形象定位与塑造研讨会的专家意见在腾讯・大渝网上,并专门设立了重庆城市形象定位的“评论区”和“投票区”,市民积极参与讨论和投票。从投票结果看,“世界激情之都”的得票率最高,得到多数市民和网友的认可;从评论结果看,部分网友认为,“激情”这个词很容易从负面理解,觉得是一个“成人化”的词。显然,这类观点失之偏颇。实际上,《现代汉语大词典》把“激情”释为“强烈激动的情感”,这种强烈激动的情感可以触动人的性格、融人人的生活方式、影响人的精神和状态,它是人生的活水,是生活的电光石火。生活需要激情来添彩,事业需要激情来推动,人生需要激情来描绘,城市需要激情来点燃。这正是把重庆城市形象定位为“激情之都”的寓意。更重要的是“雄伟壮丽的三峡、大山大江的自然风貌、豪迈大气的性格特征、鲜香麻辣的美食、富有动感的城市建筑和道路桥梁等等”都赋予了重庆“激情”。
6 重庆城市形象塑造的故事线与基本思路
6.1 重庆城市形象塑造的故事线
所谓故事线是指由凝练城市形象定位的历史特点、现实优势和发展趋势所构成的一条脉络和路径,如:概念一范畴一主范畴一核心范畴,或者保健因素一城市名片一次级形象一整体形象。它不仅支撑城市形象定位,也是城市形象塑造的核心资源和关键要素。为此,根据“重庆城市形象定位选择”中的开放性译码分析、主轴译码分析和选择性译码分析结论,可以归纳出重庆城市形象塑造的故事线(见表4)。
6.2 重庆城市形象塑造的基本思路
重庆城市形象塑造应遵循“以人为本、突出重点、把握特色、强化整体、分层实施”的基本思路。具体表现在:
第一,“以人为本”就是要以更好地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为终极目标,同时,城市形象塑造是一个城市全方位的事业,它依赖于各级部门、组织和全体市民的广泛参与。
第二,“突出重点”就是突出重庆的“激情文化、激情美食、激情之旅、激情娱乐、激情创业”的有机结合,把它们作为支撑和传播“世界激情之都”的基础予以打造。
第三,“把握特色”就是把握“激情”这一重庆赖以成名、举世无双的人文特色,强调把激情注入生活、把激情融入性格、把激情投入工作、用激情碰撞思想、让激情点亮城市的理念。
第四,“强化整体”就是通过一系列次级形象要素的发展、塑造和整合传播,形成内在统一、特征突 出的“世界激情之都”这一整体城市形象,使“激情之都”具有内涵和载体,使城市利益相关者所听到的、看到的、得到的相一致。
第五,“分层实施”就是将“世界激情之都”分为3个层次予以实施:①顶层是“世界激情之都”,它是城市形象的整体定位,统领次级形象,主要依靠形象策划和整合传播等手段造势,扩大影响;②中层是“城市次级形象”(包括中国文化名城、中国美食之都、国际山水旅游之都、西部时尚之都和中国品牌之都),它是支撑和传播整体形象的核心要素,也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要素,遵循造势和做实相结合的原则,塑造次级城市形象;③底层是“保健因素”,它是使城市利益相关者对城市感到不满意,从而产生负面城市形象感知和反应的因素,因此需要对影响城市形象的保健因素进行综合整治。
7 重庆城市形象塑造的策略与建议
7.1 整体城市形象塑造的对策建议
7.1.1 目标定位
2009年,给重庆贴上“激情之都”的标签。2012―2015年,在中国形成“激情之都”概念,全方位提升“激情之都”的品牌内涵和形象。2020年,基本形成世界知名城市形象“激情之都”,并形成全面支撑“激情之都”的次级城市形象。
7.1.2 塑造策略与建议
(1)主题口号:重庆,一个山重水复、激情喜庆的城市;重庆,一个释放激情、演绎激情人生的城市;重庆,一个把享受生活表达得淋漓尽致的城市,一个把释放激情展现得出神人化的城市;重庆,一个充满激情、动感与活力的城市。
(2)vI策略:建议把“世界激情之都、激情之都、激情重庆、激情山城”一并向工商局申请商标注册;根据城市形象定位语、口号、形象标识统一CIS设计;根据CIS统一广告宣传、展览会、招商活动、各级企事业单位的国际国内会议、主题活动等;统一视觉效果、增强受众的视觉冲击力和记忆度,建议以红色为主色调。
(3)推广策略:一是概念造势,主要包括诠释“激情文化”,为“激情之都”注入新内涵;把“激情”概念引入推广要素,以推广要素为卖点进行整合营销。二是树立形象,主要包括展开政府公关活动;城市整体形象推广活动;次级形象推广活动;城市名片推广活动;拉近受众距离;增强城市形象的亲和力等。
(4)整合传播策略:一是召开“激情之都”新闻会;二是媒体组合宣传,主要以报纸、网络、电视、广播、户外媒体及其他传播方式(如展览会、交易会、洽谈会、学术交流会、体育比赛、文化交流和文娱演出等),宣传重庆城市形象;三是投播户外广告,营造本地氛围,主要在市内各个主要港口、火车站、机场、政府办公楼前、大型广场、立交桥、桥头、重要旅游景区等醒目位置,树立城市形象宣传广告牌;四是通过电视专题片、报纸专题报道、研讨会与论坛等专题宣传,传递城市诉求、吸引利益相关者。
7.2 次级城市形象塑造的对策建议
在塑造“世界激情之都”这一整体形象的引领下,着力打造五大次级城市形象(包括中国文化名城、中国美食之都、国际山水旅游之都、西部时尚之都、中国品牌之都),以促进城市规划、城市经济、城市社会文化的整体发展,使“激情之都”具有内涵和载体,从而使城市利益相关者所听到的、看到的和得到的相一致。其中,“中国文化名城”可以通过激情文化工程、历史文化名城工程、文化环境工程、城市景观建设工程、公共文化工程、公共艺术工程、文化精品工程、大学文化工程、文化产业工程、城市交通文化工程等十大文化工程建设,塑造一个充满激情文化的城市形象;“中国美食之都”可以通过“麻、辣”火锅和渝派川菜,塑造一个充满激情之食的城市形象;“国际山水旅游之都”可以通过壮美三峡、山水都市风光等,塑造一个充满激情之旅的城市形象;“西部时尚之都”可以通过休闲娱乐、不夜城、温泉之都、时尚理念等,塑造一个痛快休闲、激情娱乐、时尚消费的城市形象;“中国品牌之都”应以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城市和“品牌重庆”为目标,旨在塑造一个经济发达、商机无限、充满创业激情的城市形象。
7.3 保健因素整治的对策建议
在次级城市形象塑造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影响城市形象的保健因素进行综合整治,不断改善城市的软、硬环境,以“五个重庆”(包括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和健康重庆)为建设目标,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消除“短板”与负面影响,有力支持“世界激情之都”的城市形象。保健因素整治具体包括:加强城市交通建设,创建“畅通重庆”形象;以加强城市管理力度,依法治市为中心,全面加强城市的规划管理、道路管理、治安管理、市场管理、卫生管理、水域(江、河)管理、园林(绿化)管理、市容管理、建设(建筑、管道、公共设施)管理、主要出入口(车站、码头、航空港)管理、城郊结合部管理等,从各个方面美化城市形象;以持久贯彻实施市民公约为中心,不断提高公德意识和职业道德,培育文明、整洁、守纪、安全、有序的市风;通过提高办事效率、开拓创新、严格执法、民主化、社会治安等方面,塑造政府形象;等等。
7.4 城市形象塑造的组织与管理措施
为系统推进城市形象塑造工作,应采取完善组织机构,强化领导与智囊机构;统一规划、落实责任;发挥城市政府职能,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调动利益相关者参与城市建设的有效机制;建立城市形象标识及其管理系统;开展城市形象宣传教育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