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免费论文精编4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中教免费论文精编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中教免费论文1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公共产品;教育成本;两型社会
中图分类号:G719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9-0082-02收稿日期:2016-08-30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一般课题(XJK012CZJ122)。
一、中职教育免学费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政策,强调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继续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自此,中等职业教育实施免费立即成为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并且得到了广泛认同。但是如果中职教育免费仅仅是因为“有利”和“财政可行”,那么其他非义务教育为何不实行免费?此外,如果中职教育免费是合理的,那么以往的中职教育收费又该如何理解?因此,仅仅从有利和财政可行的角度论证中职教育免学费的必要性是不够充分的,还必须找到理论依据。 理论上,教育产品的属性决定了产品的定价,教育产品的公共属性越强,学费越低。本文将引入公共产品理论,并结合我国中职教育发展的实际,对中职教育的产品属性、是否应该实行免学费等问题进行探讨。
二、中职教育实施免学费政策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思路 教育产品定价的理论基础是公共产品理论。这一理论将社会产品和服务分为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它指出,产品的公共属性是影响产品定价的重要因素。产品的公共属性越强,其消费价格越低;相反,则产品的价格越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产品的均衡供给,实现资源优化配置。[1]
教育产品的产品属性与其定价密切相关。教育成本分担理论认为,教育成本应该由教育产品的受益者承担。教育产品的最终受益者是政府、学生和社会,因而教育成本也应由这三个部分共同承担。如果教育产品的公共属性越强,那么政府分担的比例应越大,而学生分担的比例就越小;反之亦然。因此,当教育产品的属性发生变化时,其学费水平也应发生相应改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育产品的均衡供给,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三、当前两型社会背景下中职教育产品属性与定价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速度减缓,其产品属性也发生了重大转变,私人性弱化的同时公共性明显增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中职教育的竞争性逐步减弱,而非竞争性正在增强。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受到高校扩张的挤压,加上“重学历轻技能”观念的影响,而适龄人口又不断减少,我国中职教育开始面临生源不足、资源闲置等问题。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每增加一个学生,不会增加教育的边际成本,更不会因此挤占他人接受教育的机会。因此,中职教育的竞争性逐步转化为非竞争性。也就是说,当前社会背景下,中职教育产品的属性已经发生根本变化,私人性已经被软化,而公共性明显增强。
(2)中职教育受益范围变得更深更广,其“正外部性”进一步拓展和深化。首先,遍及全国的“技工荒”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职教育的发展成为解决“技工荒”问题、促进产业升级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其次,目前我国每年有一千多万初中生和数百万高中生无法升学,大学生“就业难”以及技能型人才短缺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而发展中职教育有益于教育结构调整,实现教育合理分流。最后,职业教育不但有利于就业,而且能使广大农村青年适应城镇化以及工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有助于改善“三农”问题。
(3)中职教育的个人收益逐渐弱化。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职教育是众多学子跳出“农”门,获得“铁饭碗”的重要途径,具有显著私人收益性。而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高等教育的扩张,中职教育原有的功能逐步丧失,其私人收益有所减弱。因此,它的私人产品属性被削弱了。
由此可见,中等职业教育由收费向免费转型,现实需要和可行性只是其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其理论依据和根本动力还在于中等职业教育产品属性的演变,即从准公共产品走向公共产品。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实施免费既是中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相关理论的必然要求,它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四、中职教育免学费促进了中职教育发展,为两型社会提供有力保障(1)增强了中职教育吸引力,扩大中职教育的规模。 随着高等院校招生规模一再扩大,读大学已经不再是“过独木桥”,大学的教育模式也从精英式教育转变成大众化教育,上大学成为大多数学生的第一选择,中职教育受到严重冲击。为了扭转招生难的局面,国家相继出台了免学费政策,增强中职教育的吸引力,扭转招生难的局面,从而扩大我国中职教育的规模。[2]
(2)提高了劳动者素质,发挥了人力资源优势。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发展时期,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由单一的体力型逐渐向复合型转变。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急需大量具备一定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近年来,我国出台的一系列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吸引了大批初中毕业生。这一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快速提高青年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加快培养一批技能型、实用性人才;有利于解决当前结构性失业问题,符合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3)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促进个体差异的教育公平。 中职教育免费政策通过国家埋单、机会均享这一举措,让每个社会成员免费享有,无论这个受教育者能力、成绩、家庭条件如何,都能够公平地接受到职业教育。从国家和社会长远利益看,中职教育免费政策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尤其是扶持农村、优惠农民的补偿性政策,体现了社会公平,给农村贫困学生提供了改变命运、提升个人价值的多项选择,实现了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与中职教育的有机衔接。
(4)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三农”问题解决。 中职免学费教育保障了全体公民接受教育的权利,有利于快速转移农村新增劳动人口,帮助农民走上靠专业技能创收增收的道路,对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中职教育免费政策有助于减轻农民经济负担,能够有效吸引农村地区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就读中等职业学校,这对于扶贫支农、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发展中职教育有利于解决好教育公平、就业与再就业等重大民生问题。中职教育主要是面向贫困学生和弱势群体的教育,使更多的人能够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发展空间;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是中职教育的目的和根本。因此,对中职教学实施免费,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既是体现社会公平、促进整个教育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破解实现社会充分就业和“两型社会”建设的平衡难题、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4篇《中教免费论文》,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中教免费论文2
关键词:免费师范生;专家型教师;培养理念;质量保障
2007年5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由教育部等四部委制定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办法》中指出从2007年秋季入学的新生开始以六所部属师范大学为试点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这标志着我国从1997年开始搁置的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师范生教育制度建立之初即实行免费师范生教育,2007年《办法》的推行使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重返校园,同时也对免费师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教师职业素养中的核心素养,同时也是评估一名教师的主要标准之一。“专家型教师”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理想的阶段,一名合格的“专家型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专家,免费师范生肩负着振兴教育的历史使命,不仅要成为优秀教师,更要将“专家型教师”定位为职业发展的终极目标。
一、专家型教师
“专家型教师”是教育心理学领域的名词,根据美国当代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的专家型教师教学的原型观[1],我们认为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相比有三大特点:第一,专家型教师最基本的特点是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包括内容知识、教育学知识以及有关特定内容的教育学知识。在专业知识方面,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区别不仅在于知识量,更在于他们巧妙地记忆知识,并将内容知识与教学法知识进行整合,最后灵活地运用在教学中的能力。第二,专家型教师解决问题的效率更高。由于长时间积累经验,专家型教师非常熟悉教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以及教学法以至于达到技能自动化。然而专家型教师不同于单纯的技工,他们高效的原因除了技能自动化,更重要的是他们习惯于在实践中反省。成为一个善于思考的实践者是培养专家型教师的关键所在。第三,专家型教师具有创造性的洞察力。专家型教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经常会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从其他情境中获得的相关知识通过逆向思维、换位思考或重新定义问题等方式创造性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二、免费师范生的培养理念
免费师范生是一个特殊的培养对象,他们不仅要学习本专业的知识,更要随时关注中小学教育,成为专业领域与教育领域相融合的专家。结合专家型教师的特点及中小学教育的要求,笔者认为免费师范生的培养理念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专业化
专家型教师最基本的特点是拥有并善于运用丰富的专业知识。因此,免费师范生的培养首先应该强调专业化。这里的专业化包括乐教和善教。“乐教”指怀有终身教育理想和坚定的教师职业理想信念。免费师范生在确定了自己有志于从教之后,就应该坚定自己的教师职业理想信念,并且以从教为乐。然而有研究显示[2],六所部属师范院校的首届免费师范生中有比较明确的投身基础教育意愿的学生仅占%。可见如何使免费师范生真正乐于从教是免费师范生培养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北京师范大学作为六所部属师范院校之首,高度重视免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理想信念的培养,每个学期都开设“职业信念与养成教育”这门课程,共达128学时之多,另外还通过32学时的教育见习和长达半年的教育实习来加强免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目的是促使他们在实践与理论的双重强化下更加坚定自己的教师职业理想信念,并将自己的职业生涯定位为终身教育工作者。
作为有志于终身从教的免费师范生,不仅要乐教,更要善教。免费师范生的专业化培养应该融合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
2. 多元化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学者加德纳首次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人类的智力是多元的,主要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等八种智能,每一个人都会在一种或者几种智能上占有优势。因此免费师范生的培养不仅要专业化,还要多元化。以语文教师为例,2011年最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综合性学习和生活化学习,近年来语文教育界也十分推崇“大语文观”,如果语文教师没有足够丰富的知识储备,也许很多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就无法留下深刻印象甚至是枯燥乏味的,一句话,语文教师就是一个“杂家”。所以,免费师范生的培养,一定要注重全面发展。
加德纳在阐释他的多元智能理论时十分强调个体差异性。他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既有经验以独特方式来理解知识和建构模型,这一点与强调内在建构性的建构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笔者认为免费师范生的培养是个性化的多元化。每一个人的性格、思维方式都不尽相同,虽然免费师范生的共同目标是教师,但他们都有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所以免费师范生的培养要注意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学习及观摩教学中找准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最好是以一个或多个与自己的期望接近的名师为范本进行集中学习,同时在见习和实习中加强与经验丰富的教师之间的交流,在微格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尽量尝试运用自己的方式教学,这样日后走上教师岗位就不会盲目探索。
3. 创造性
免费师范生日后肩负着培养新型人才的重任,他自身的培养更要遵循创造性的原则。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免费师范生为例,教学方式尽量采取启发式教学,教材的编写尽量加入创造性思考题,课堂上也可引入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进行讨论,并鼓励他们将独立学习与小组合作结合。文本解读能力是衡量语文教师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免费师范生需要同时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知识,从专业的角度解读文本,然后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恰当地讲解。当然我们对于免费师范生的要求远不止“传声筒”这么简单,他应该将经典文本解读与个性化解读结合,学习创造性阅读,从而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所以编写教材时可以将文本的相关解读罗列出来,留给学生个性化阅读的空间。这样每一个免费师范生都是独特的,他影响的学生也将是独特的。
4. 实践性
斯腾伯格曾经提出著名的“人类智力的三元论”[3]。他认为人类的智力包括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创造性思维都要在实践中实现价值,而且教师教育具有典型的应用性与实践性,所以免费师范生的培养一定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除了教育见习及实习,免费师范生的实践教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微格教学。微格教学是把教学过程分解成为很多独立的教学技能,然后对这些教学技能进行针对性的反复训练,以此来实现各个击破。微格教学给了免费师范生一个了解自我、超越自我的平台,是连接职前培养与职业生涯的桥梁。
免费师范生毕竟没有真正走上岗位,他还需要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对此,师范大学可以经常组织免费师范生观摩名师课堂的教学活动,既可以现场观摩,然后参加集体评课,也可以观看教学录像,组织班级讨论。此外,师范大学还可以引入“合作式”培养来增进免费师范生与一线教师的交流。“合作式”培养是指“在中小学师资培训中采取由高等院校、地方教育当局和中小学三方密切合作联合培养的方式”[4]。“合作式”培养既给师范生提供了随时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又加强三方面的沟通和了解,非常适合免费师范生的培养。
三、免费师范生培养的质量保障
免费师范生的培养离不开严格的制度保障,这主要是由国家、社会及师范院校三方面共同完成。免费师范生的终极目标是乐教善教的专家型教师,所以笔者认为可以从四个环节加强免费师范生培养的质量保障。
1. 完善免费师范生的招生制度
免费师范生从2007年才开始正式招生,因此有很多人对免费师范生的招生及培养都不甚了解。为了吸引真正有从教意愿的学生报考,我们要重点完善免费师范生的招生制度和体系,争取获得适合从教的优质生源。
首先,教育部门要加强免费师范生的政策宣传力度,并且在师范院校及高中学校建立一套完备的免费师范生招生宣传机制。在高考招生前半年到一年时间之内,由教育部门及师范院校派专人负责到各高中学校进行政策的宣传和讲解,政策讲解主要针对高三毕业生,同时也要对高一和高二年级的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宣传,目的就是使学生和家长全面地了解免费师范生的政策。其次,要健全免费师范生招生的监督机制,保证每一个免费师范生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另外,对于具有教师潜质的学生可采取直接保送的方式使其顺利进入到免费师范生的行列当中。最后,免费师范生的招生也可以采取定向招生、定点培养、定向就业的方法,即根据全国各地中小学的用人需求确定招生名额及招生区域,然后由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共同命题,录取之后与当地教育部门签署就业协议,在四年本科学习之后直接到所报考的中小学执教。
2. 加强免费师范生的在校培养
目前对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的研究还不是十分完备,首届免费师范生已经走上教师的岗位,为了不断优化免费师范生的队伍,我们还要继续强化对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使免费师范生政策早日步入正轨。
首先,各师范院校要优化免费师范生的教师队伍,迅速整合一批优秀的教师担任免费师范生的授课教师,并邀请全国各地中小学的名师对免费师范生给予面对面的指导。其次,教师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向性,所以师范院校要努力提供免费师范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机会。对此可以借鉴教育硕士的“双导师”制度,即师范院校从本校学科专业领域选拔一些优秀教师担任学习导师,同时从当地中小学聘请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担任实践导师。
3. 完善免费师范生的考核评价机制
针对免费师范生的课程评价,应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和多方评价主体,并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必要时还可以采取“成长记录袋”的形式评估免费师范生。此外,师范院校还应建立完备的奖惩制度,完善免费师范生的诚信档案,并且对授课教师也要进行不定期的评估以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调查显示[5],首届免费师范生当中有超过半数的人报考原因并不是愿意从教,而是社会状况、家庭状况等客观因素。这一批学生可能经过了大学四年的学习并没有改变自己的初衷,或由于性格等因素并不适合从教,所以免费师范生应该实行淘汰制,在大学二年级之前将不适合从教或不愿意从教的免费师范生转为非免费师范专业,同时也欢迎热衷于教师事业且综合素质较高的非免费师范专业的学生加入免费师范生的队伍。
4. 加强免费师范生的就业保障
免费师范生大多数是中西部的生源,所以当他们踏上教师的岗位时,也许待遇并不优厚,这样免费师范生的心理就会产生一定的落差,也会令一些真正乐于从教的优秀学生对免费师范生专业望而却步。
免费师范生最有力的保障是来源于国家政策的倾斜及社会舆论的支持。在国家政策方面,各省要完善免费师范生就业政策,实行教师公务员制,切实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解决免费师范生的后顾之忧。在社会舆论方面,应该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努力提倡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优秀学生愿意为教育事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 斯腾伯格,霍瓦斯。 专家型教师教学的原型观[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1):27-37.
[2] 付义朝,杨小玉。 促进免费师范生投身基础教育的有效策略[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97-104.
[3] 斯腾伯格,威廉姆斯。 教育心理学[M]. 张厚粲译。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120-124.
[4] 高雪春。 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17.
中教免费论文3
关键词 数字时代 商业模式 边际成本 需求价格弹性
毕艳琪,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姜鑫,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讲师。
部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微博信息传播及其应用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01210212038)和黑龙江大学第十届学生学术科技创新项目“微博信息传播及其应用的实证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一、互联网“免费”商业模式的成因
犹太古谚“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一直被认为是颠扑不破的经济学原理,“免费”也常被视为“诱饵”或者廉价的附属品,但在互联网经济中,“免费”早已不再是某种“伎俩”,如人们早已习惯于免费的电子邮箱、免费的杀毒软件、免费的网络游戏……“免费”商业模式正在成为新经济范式的必然基础。由于“免费”(零价格)是价格的一种极端情形,因此本文首先通过经济学中的价格相关理论来分析互联网“免费”商业模式的成因。
1. 边际成本趋近于零,理论产量趋于无穷大
正是数字商品独特的成本结构决定了“免费”商业模式的诞生。数字商品(如电子书)具有“高沉没成本,低边际成本”的特殊成本结构,即生产第一单位数字商品的固定成本很高,且固定成本中的绝大部分为沉没成本(意即一旦停止生产就无法回收的成本),但生产(复制)此后的数字商品的边际成本可忽略不计。在数字商品市场中,传统经济学的两个重要函数——边际生产成本和边际销售成本,正趋向于零,因字节可在几乎毫无成本的前提下复制和传输,借助互联网进行传播和销售使数字商品进一步摆脱了其物质载体(如纸媒)所带来的边际生产成本。不同于传统的物质产品,其边际生产成本不会随着生产规模的持续扩大而增加,而是始终趋近于零,即已开发的数字商品的理论产量几乎为无穷大,体现出不受物质资源稀缺性限制的巨大的规模经济性。伴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巨大发展,数字商品通常只不过是海量数据库中的字节而已,借助于互联网的高速下载和传播,其边际销售成本也正在趋近于零。出于上述原因,通常认为传统经济学中的“价格等于边际成本”这一规范性结论并不适用于数字商品。《长尾理论》一书的作者克里斯·安德森提出了颠覆性的观点:如果“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是市场规律,那么免费就不只是选项之一,而是无可回避的终点。用Google搜索引擎长大的这一代人认为数字化的一切都是免费的,他们对深奥的零边际成本经济学早已习以为常。因此在零边际成本的基础上创造一个新全球经济的趋势是不言自明的,那些已经懂得“免费”将会统摄明日市场并摧毁今日市场的人其实已经走在了前头。[1]
2. 免费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趋于无穷大
需求价格弹性理论则进一步解释了“免费”商业模式得以大行其道的原因。需求价格弹性衡量了产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映程度。如果一种产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映程度大(小),则称对这种产品的需求是富有(缺乏)弹性的。需求价格弹性反映了形成消费者偏好的许多的经济、社会和心理因素。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公式如下:[2]
在需求价格弹性趋近于无穷大时,则出现了需求完全富有弹性这一极端情况,此时价格变动百分比趋近于零,因而需求曲线呈现为水平线(见图1)。根据需求定理,产品的需求量与价格是负相关的,因此需求曲线通常是向下倾斜的(见图2)。由于只有当产品定价为零时,消费者才有可能购买任何一种数量的产品,从而使产品的需求曲线呈现为水平线,即零价格是与完全富有弹性的需求相适应的唯一价格。由此可以得出:当产品为零价格时需求是完全富有弹性的,因此价格在零价格附近的任何微小变动都会引起需求量的极大变动,即此时消费者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极其强烈。在上述形式化分析的背后,还隐藏着许多不易察觉的心理和行为因素。零价格作为选项之一能使人们产生毫无决策风险的心理预期,因此人们在做出选择时,会出于本能地对零价格产生极强的心理趋向(即使这种选择经常是非理性的),在此情形下,传统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几乎已不再适用。正如丹·艾瑞里在《怪诞行为学》一书中所指出的:零价格已不仅仅是另一个价格了……它已成为非理性快乐的源泉。[3]
综上所述,数字商品的零边际成本特性使得零价格成为必然趋势,且消费者对于价格在零价格附近的微小变动是极度敏感的,此时即便是“一分钱定价”都将是行不通的。由此“免费”商业模式在互联网时代早已被视为标准而非异端,并已日益演变为一种引人瞩目的经济现象。互联网产业的“免费”商业模式业已对众多传统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出版业就是其中之一,以下将结合实例探讨适用于出版业的“免费”商业模式。
二、适用于出版业的“免费”商业模式
进入一个市场最具杀伤力的方式就是彻底淘汰现有的商业模式,其中最为行之有效的方式莫过于推出“免费”商业模式,即将其他企业赖以盈利的产品或服务免费提供给消费者,然后通过销售与之具有较高关联性的收费产品或服务(包括广告)来实现盈利。具体说来,“免费”商业模式主要有以下3种:①直接交叉补贴模式。通常是用付费产品来补贴免费产品。例如,如果在亚马逊网站一次购书的金额超过25美元,就能获得免运费的优惠服务。亚马逊网站在推出这项优惠之后收到了奇效,在线购书者买第二本书的比率直线上升。②第三方付费模式。这种模式是各种媒体的运营基础。例如,报纸和杂志发行商会免费(或近乎免费)为读者提供内容,广告商则依据报刊的发行量向发行商支付广告费,由广告费来补贴报刊采编、印刷和分销的成本。③免费加收费模式。通常是由付费用户来补贴免费用户。例如,《金融时报》《泰晤士报》《纽约时报》等报纸的网络版都曾免费开放其全部的内容(目前读者每月可免费浏览一定数目的文章),这些报纸的印刷版则需付费订阅。以下通过例证进一步探讨这三种“免费”商业模式在出版业中的适用性。
1. 直接交叉补贴模式
直接交叉补贴模式是将产品划分为免费产品和付费产品。运用直接交叉补贴的条件是消费者对免费产品的价格非常敏感,而对收费产品的价格不太敏感,且免费产品和收费产品紧密联系,同时收费产品的进入障碍足够大,从而使收费产品由于销量增加所带来的利润足以弥补由提供免费产品所产生的损失。免费教材就可采取直接交叉补贴模式。成立于2007年的美国出版社Flat World Knowledge开始了一项创举:制作并发行在网络上完全免费的大学教科书。以一本定价160美元的生物学教科书为例,FWK采用了直接交叉补贴模式,即在提供免费的在线阅读的数字版本(开源教科书)的同时,按照不同版式和购买需求将传统教科书重新编辑成几个不同的收费版本(见表1),学生可选择以某种形式购买其中的部分章节。
传统出版商从这本定价160美元的教科书中,可获得净利润105美元,作者得到其中的15%。由于存在规模庞大的二手教科书市场,在教科书出版后的每一学期里销量都将大幅下降,而出版商和作者均无法从二手教科书销售中盈利,出版商只能费尽心机地用新版取代旧版(二者的内容基本相同,只是页码编排有所不同),且这种模式终将走向失败。在FWK的营销模式下,由于教科书的购置费用非常低(甚至免费),因此基本上不存在二手教科书市场。2008年对美国20所大学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购买了某种版本的FWK教科书。尽管每位学生支付的平均购书费用仅为30美元,但FWK出版社仍能在6年后获得与传统教科书相同数额的收益,同时所付出的经常性开支更少且运营成本更低。
2. 第三方付费模式
第三方付费模式实行的唯一前提就是第三方愿意付费。“第三方”指拥有货币资本并愿意获得传播效应的企业,“第二方”指拥有产品或服务并能够提供传播途径的企业,“第一方”是指拥有注意力资源并愿意获得免费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者。第三方付费的实施过程是“第一方”为“第三方”提供注意力等资源,“第二方”为“第三方”提供传播途径,“第三方”为“第一方”免费获得“第二方”的产品付费。[5]如前所述,免费报纸通常采取第三方付费模式。2010年,欧洲地区免费报纸发行量占到了报纸发行总量的20%;北美洲地区占到了11%,大洋洲地区占到了9%。免费报纸 Global Notícias 是葡萄牙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也是该国媒体巨头 Controlinveste 公司旗下的两份主打报纸之一;另一份主打报纸 Jornal de Notícias 为付费报纸,平均售价为欧元。对于付费报纸,通过随报送出赠品可有效地增加发行量。2008年,Controlinveste公司为纪念 Jornal de Notícias 发行120周年,开展了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的一系列买赠活动,如:①每周六免费赠送DVD光盘(持周五报纸上的优惠券购买周六的报纸可获赠当时热门电影的DVD光盘,结果两个月时间里发行量增加了47%);②免费赠送语言课程(每天随报赠送多种外语课程的一张光盘或一本教材,共计48张光盘和22本教材,结果4个多月时间里发行量增加了63%)。由于发行报纸的固定成本所占比重较大,且批量买入赠品的成本实际上很低,因此增加发行量的边际成本非常低,但持续增加的发行量却能带来更为丰厚的广告收入。
除免费借阅方式外,免费电子书也采用第三方付费模式。2011年,美国大约有66%的公共图书馆向读者提供免费的电子书借阅服务。据《纽约时报》报道,公共图书馆网站的电子书用户访问量已创新高。美国还出现了许多电子书借阅网站,如Lendle,等。这些免费阅读电子书的方式,使一些出版商深感不安,他们认为允许电子书借阅有可能降低纸质图书和电子书的销量,并纷纷采取应对措施。哈珀·柯林斯出版社只允许图书馆在有效期限内出借该社出版的电子书26次,西蒙·舒斯特、麦克米伦等大型出版社则从未向图书馆提供电子书。[6]这些出版商或许只看到了硬币的一面,免费借阅实际上是以零成本使读者了解作品的绝佳方式,因为读者在免费借阅图书后,很可能会购买同一系列或同一作者的其他图书。此外,在美国出现了大量的电子书免费下载网站,如,Diesel eBook Store,等。这些网站也采取第三方付费模式:读者在下载免费电子书之前,须先观看一段商业广告,以此广告费作为支付出版社和作者的费用。该付费模式中的商业广告以不影响读者的正常阅读为限,如广告可放在电子书下载前或读者打开电子书阅读前,但不能在阅读过程中插播。
3. 免费加收费模式
免费加收费模式是将用户划分为免费用户和付费用户。对于网站而言通常遵循“5%定律”,即5%的付费用户是网站的所有收入来源。这种模式之所以能够运转下去,原因在于为95%的免费用户提供服务的成本近乎为零。大部分免费图书均采取某种免费加收费模式。无论是允许读者在有限时间内免费下载其中几章,或一直允许读者免费下载整本书的PDF版本,数字图书都是使大多数读者试读新书的一种方法,以期某些读者会购买纸质图书。2008年,著名奇幻小说家尼尔·盖曼推出了为期4周的免费下载其作品《美国众神》的活动,不仅使该作品成为畅销书,且在该作品提供免费下载的那段时期,盖曼所有作品的销量一路飙升了40%。据统计,万名读者在线试读了这本书,平均每位读者只阅读了45页(这部小说是一个大部头),超过一半的读者表示不喜欢在线阅读这种方式,但这会鼓励他们去购买更适合阅读的纸质图书。[7]盖曼后来又将他的另一本童书《坟场之书》以在线流视频的形式提供免费阅读,每次播放一章内容,而这部作品同样成为畅销书。巴西著名作家保罗·科埃略曾在3年时间里卖出了7000多万本书,他把这一销售佳绩归功于将自己的作品《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该书是迄今唯一一本出版语种超过《圣经》的图书)放在网络上供读者免费浏览而引起的轰动效应。他的出版商哈珀·科林斯最初曾反对作者“盗版”自己作品的这一想法,科埃略为此建立了一个名为“盗版科埃略”的博客,此博客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甚至使他先前出版的作品也回到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中。[8]在一个实体书店书架空间不断缩水,且报纸上的图书评论版面逐渐消失的世界里,作者热切期望尝试一切能帮助他们建立读者群的方式。正如出版商蒂姆·奥莱利所言:“作者的敌人不是盗版,而是不为人知。”免费是使大多数读者接触作品的成本最低的方法。图书的高级版本是纸质版而非数字版,如果通过“免费”的数字版使读者了解作品,并产生兴趣,一些读者就会购买“高级版本”。
免费加收费模式对于出版业来说将越来越重要,它一方面允许〖〗企业保持免费所带来的规模效益和广告收入,另一方面又允许其开辟额外的收入来源。如《华尔街日报》采取的就是这种混合模式,《华尔街日报》网络版曾是较为少见的收费报纸网站,而评论板块的内容则在另一个网站中免费向读者提供阅读。参与Google图书搜索合作伙伴项目的出版商,允许读者免费阅读符合检索要求的图书内容“片段”,以期读者会购买电子书或纸质图书。当当网早在2008年就推出了“在线读书”,提供新书、畅销书部分章节(约占全书的30%)的免费阅读和下载(无论是在电脑、阅读器还是手机上),至于全文下载则要付费。正如克里斯·安德森所指出的:只有免费是不够的,它必须与付费搭配……免费也许是最好的价格,但它不可能是唯一的价格。
参考文献:
[1] [美] 克里斯·安德森。 免费:商业的未来[M]. 蒋旭峰,冯斌,璩静,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2] [美] 格里高利·曼昆。 经济学原理(5版)[M]. 梁小民,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 [美] 丹·艾瑞里。 怪诞行为学[M]. 赵德亮,夏蓓洁,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
[4] Where Students Read Textbooks Free [EB/OL]. http:///,2012-11-6.
[5] 黄志平。 Google的商业模式研究:基于第三方付费营销战略[J]. 生产力研究,2009,23:182 -183,200.
[6] 电子书借阅:出版社对阵图书馆[N]. 文汇读书周报,2011-04-11.
中教免费论文4
关键词:免费师范生;音乐专业;培养路径
作者:张敏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国办发〔2007〕34号)指出:“免费师范毕业生经考核符合要求的,可录取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职学习专业课程,任教考核合格并通过论文答辩的,颁发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证书。”①至此,作为我国教育硕士发展的一个新的形式——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应运而生了。虽然同被称为教育硕士,但它与之前的教育硕士显然在目标定位、入学形式、教学要求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区别。自2012年第一批免费师范生开始攻读教育硕士以来,这种新型教育模式已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中小学教育人才。作为长期从事音乐免费师范生教育的一名教师,笔者更为关注的是本专业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培养运行状况、问题及其态势,以及如何构建科学、有效且具有特色的音乐专业免费师范教育硕士培养模式这一现实问题。基于这些考虑,笔者试图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探索,以期为培养优秀学生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途径,为音乐专业免费师范生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一、音乐专业免费师范教育硕士的培养现状
无疑,教育质量是音乐学科发展与创新、生存与竞争的根本。随着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国家音乐教育水平必然逐步提高,音乐专业免费师范教育硕士的培养模式更为这一学科发展拓展了新思路。从2012年第一批学生入校至今,这个专业发展的态势如何?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之一。在肯定其积极意义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其中的问题所在,借此不断提高免费师范生的职后培养质量。
(一)人才培养目标有待精细化
A师范大学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国办发〔2007〕34号)制定了相应的音乐专业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现代音乐教育理念、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掌握扎实的音乐教育理论和音乐学科专业知识、形成较强的音乐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专业化中小学音乐教师和音乐管理人员,为他们将来成长为优秀音乐教师和音乐教育家奠定坚实基础。②
自1903年我国建立最早的一所高等师范学校——南京三江师范学堂(1905年改名为两江师范学堂)以来,以教师教育的角度,第一次从国家层面对音乐专业师范生提出了成为“教育家”的发展定位,足以显示国家对于这一培养模式和基础教育发展的高度重视。显然,这个目标无论是从教育目的,还是教育目标,都只是建立在理论性、指导性的层面上,并未有具体实施方法。那么作为学校,首先要思考如何才能使学生实现“优秀音乐教师”这一高层次目标,并为学生今后成为“音乐教育家”奠定坚实基础,充分实现他们的个人价值。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需要制定出有价值的、具体的,且操作性、实践性强的精细化培养目标,其实质在于对培养目标的分解细化及落实依据的明确。它不仅仅是教育理念与思想的直接反映,更直接决定着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方向,影响着培养质量的规格。只有设置明晰、具体的精细化操作依据,管理者、导师、学生等各个层面才会明确具体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并有效贯彻到每个环节,从而使三方形成有机链条,培养质量势必会相应提高。
(二)课程设置有待优化
目前,A校音乐专业免费师范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如下:
pagenumber_ebook=152,pagenumber_book=151
分析以上现有课程可以看出,该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缺乏经典文献导读课程
“经典文献”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具有原创性、开拓性、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和文章。笔者相信,无论何种学科,大学教育都是要培养具有广博视野、博雅精神的社会公民,而首要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对社会有用的人,而经典文献导读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无疑,引导学生具备独立思考、追求真理的精神应该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内容,而经典文献恰好具备经过时间考验的永恒价值。
(2)缺乏音乐教育专业理论课程
这里不是指音乐专业的技术理论,而是指围绕音乐教育的史论课程。
从图表我们可以看到,课程设置中唯一的一门音乐教育专业理论课《音乐教育文献选读》,学分也仅为2,占总学分的约6%,比例显然过低。为什么要强调学习音乐教育专业理论课呢?所谓“理”,指的是物质本身的纹路、层次,客观事物本身的次序;“论”,指的是分析阐明事物道理的文章、理论和言论。“理论”就是指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知识有系统的结论。③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所以,音乐教育理论课的学习不仅有助于拓展学生认识教育问题的深度,更有助于指导学生音乐教学实践。因此,提高音乐专业硕士生的音乐教育理论学习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
(三)导师制度有待完善
研究生导师在学生整个教育硕士培养阶段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责任。为了提高培养质量,教育部规定对于免费师范生采取部属师范大学与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合作培养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新机制,实行部属师范大学和中小学的双导师制,共同研究和实施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而不是全日制硕士的单导师制度。第一导师由学生本科所在院系的高校专业老师担任,第二导师由中小学、幼儿园教学一线的教师担任。目前的实际情况是第一导师的实际作用仅仅是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与写作,因为并未亲临中小学、幼儿园教学实践,所以不能对学生的音乐实践教学起到全面而有效的指导。设置第二导师的初衷是为了指导学生的实际教学,导师来源于学校院系指定的一些中小学或幼儿园一线教师,但诸多现实因素导致她们无法做到指导学生教学实践。原因如下:其一,地理因素。第二导师与学生所在学校跨区域、跨省份的情况是普遍现象,试想西安某学校教师能针对新疆学生的教学进行及时的交流与沟通吗?能方便进入课堂,对她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帮助她们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当然,我们也许可以运用网络交流的方式,但是否还有其他更为科学、及时、有效的方法呢?其二,经费因素。由于经费偏少,因此外请导师的数量极少,远远不能满足第二导师的数量需求。其三,专业因素。第二导师与学生的执教体系不匹配。导师是初中音乐教师,也许要指导的学生却是一名幼儿园教师;或者导师是一名幼儿园教师,而要指导的学生是一名高中音乐教师。加之在我国地域如此辽阔、经济差异如此显著的背景下,形成各地区音乐教学设施、教学理念等方面均有巨大差异的现状。因此,无论在教材、教法,还是在教学目标、教学效果等问题的认识上,第二导师都无法与学生同步。无奈之下,目前所谓第二导师并未起到实质性的作用。毋庸置疑,要提高音乐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实际教学水平,第二导师的遴选方法、管理及作用都是非常值得思考,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音乐专业免费师范教育硕士的培养路径
音乐专业无论是学生来源、教学模式,还是考核与评价方式,与其他学科相比,显然具有独特性。在认真贯彻国家既有政策的同时,以音乐专业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目前的培养发展现状为基础,把握学科特点,针对前文所提出的种种问题,拓展思维的宽度与深度,提出具体、科学且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法,既是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培养优秀学生的根本要求,亦是音乐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基于上述考虑,本文从培养目标和培养路径两方面着手讨论:
(一)培养目标精细化
人才培养目标是对所培养人才素质结构的一种理想,是教育宗旨、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一切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育的各个方面与基本环节有着根本性的引领与制约作用。它受到学科要求、职业特性、社会需求等因素的共同制约,是培养模式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制定出具体而操作性、实践性强的精细化培养目标,才能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分解细化,明确落实依据。
因此我们遵循前文所述的培养目标,依照管理者和导师明确“要培养什么样的教师”,学生要明了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教师”的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的精细化操作依据。从教育理念、教育实践、教育研究三个层面考虑,笔者建议最终目标可以归结为:1.了解我国及目前世界主要国家(美国、德国、法国、俄罗斯、日本等)的音乐教育历史;2.了解世界部分经典著作及文中与音乐相关的论述;3.尊重音乐,认识到音乐在人类精神领域的重要作用,树立“音乐为每一个孩子”的理念;4.具有音乐相关理论的学科素养(音乐史、和声)等;5.掌握音乐专业的某一专业技能(如声乐、钢琴或其他器乐等);6.具有一定的合唱技术指挥水平(总谱分析、呼吸、音准、共鸣、分句等),熟悉中外经典合唱曲目,能准确把握不同时期及不同民族合唱作品的风格特征,具有排练指挥的实践经历;7.具有即兴伴奏的能力,熟练掌握C、G、F、D等常用调性的运用;8.具有一定水平的音乐教学实践能力(如教学案例、音乐课件制作),熟悉奥尔夫、柯达伊、达尔克罗兹等音乐教学法;9.具有一定的教学理论研究能力(论文写作);10.基本掌握一门外语。依此目标,管理者、导师、学生三方明确各自方向,共同作为,有效提高教育水平。
培养目标的精细化设置既是决策的标准和考核的依据,也是培养质量的基本规格与标准,具有维系音乐专业免费师范教育硕士培养各个层面、构成系统的核心作用。它既有助于管理者、导师和学生明确各自的责任和标准,提高音乐专业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也有助于提升每个人严谨务实的态度。当然,精细化目标是开放性的,需要大家在音乐教育实践中不断地完善与创新。
(二)优化培养路径
音乐专业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培养从2012年才刚刚开始,尚处于起步阶段,这个教育模式的实施为我国音乐基础教育,尤其是边远基层地区音乐教育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深入分析、客观面对培养路径中不容忽视的一些问题,诸如前文所提出的学生缺乏竞争机制、学习动力不足的局面,导师制度不完善、课程体系有待优化的现状等。因此,要想提高教育质量,改进培养思路,优化培养路径是必由之路。
1.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学习动力
众所周知,统招研究生入学考试由全国性的统一考试和招生单位组织的面试组成,历年来都是在激烈的竞争中,通过严格的考试进行的。通过考试,学校可以招收更为优秀的人才,而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也势必会成为学生们后续努力学习的一个正向元素。但是,对于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的免费师范生,根据国家政策,在服务期内均有免试在职攻读本科阶段所在学校教育硕士的机会。按照规定,攻读教育硕士的报考条件有:(1)毕业后到中小学任教满一学期,并经任教学校考核合格;任教学校同意报考并保证学习时间;(2)工作年限在《师范生免费教育协议》规定期间。也就是说,只需报名,交一些学费就可以有攻读硕士学位的机会了。这种缺乏相应选拔的入学方式致使很多学生不珍惜机会,对学习采取消极懈怠的态度,不仅降低了毕业生的整体质量,而且浪费了国家的教育资源。
因此,笔者建议教育部门制定相对严格的入学考试政策,在免费师范生中选拔一定比率、真正优秀的本科生进入硕士阶段的深造。这样一方面将提高学生本科阶段的学习动力,另一方面势必能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从而提高硕士的培养质量。笔者作为历届音乐专业免费师范生的专业指导教师,感受更是颇为深刻。较之以前自费的学生,部分学生的努力程度、对自身的专业要求显然大为减弱。国家对免费师范生不仅免学费,而且发放生活费,更重要的是包分配。所以学生无论学习成绩好坏、专业水平高下、毕业人数多少,其户口所在地教育部门都要照单全收。免费师范生从本科进校到毕业直至免费攻读硕士,犹如“温室里的花朵”,一路被呵护有加。要促使学生改变缺乏竞争、自我满足、消极对待学习的态度,改变教育硕士招生方式,制定相应退出机制,也许是解决这个问题较佳的路径之一。
2.拓展思维模式,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音乐专业免费师范教育硕士的核心要素。对目前学校的课程设置具体分析之余,笔者深感作为培养硕士生的理论课程设置比例过低。注重实践课程的理念无需置疑,但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教师在实施教学实践前的理论指导是什么?在现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首先,笔者认为有必要加入《经典文献导读》这门课程。“经典文献”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具有价值的著作和文章。比如,引导学生研读柏拉图的《理想国》《高尔吉亚篇》《蒂迈欧篇》、黑格尔的《美学》、康德的《判断力批判》等外国文献;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蔡仲德先生的《中国美学史》等中国文献。这些著作既有助于学生思考和理解中西方经典中关于艺术或哲学的深刻思想和永恒主题,又能引领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世界。音乐教育首先是对人的教育。这个教育理念的实施无疑将会拓展学生知识层次的宽度与深度。
其次,设置音乐教育相关史论课程。我们国家素有学史、治史、用史的传统。唐太宗李世民在《旧唐书·魏徵传》一书中曾讲,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的前辈早已明了“以史为鉴,读史明智”的重要作用。若想知晓今日的教育问题,必然不能忽视学习中国及西方音乐教育史论课程。以世界史、分国史、断代史为线索,运用历时性与共时性并举的认识思路,了解人类社会各阶段音乐教育实践活动和音乐教育思想的产生、发展及其演变过程,是提高学生理论素养的根本路径。只有引导学生不断地从历史中汲取营养,进行多角度、多层面思考,才能使学生客观面对目前音乐教育现状,不断创新,从而形成自己的认识体系。因此,为学生开设《音乐教育史》《音乐教育理论》《当代音乐教育》是极其必要的。读研期间仅仅学习面对所有师范生的公共课——《教育学原理》,显然是不够充分的。笔者建议相关管理部门积极拓展音乐教育学科的理论课程设置,这样不仅有益于拓展学生的本学科知识视野,突出本学科特色,更为培养优秀的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奠定扎实的基础。
再者,设置《民族音乐》课程。这里的“民族音乐”,并不仅仅是狭义概念中的中国民族音乐,而是指广义概念中的世界民族音乐。在当前世界经济多元化发展的社会环境下,我们应当倡导树立全球多元文化音乐发展的视野,理解和尊重、平等地认识和阐释各个民族的文化。哲学家伽达默尔认为,艺术作品只有在被表现、被理解和被解释时,它的意义才得以实现。“理解者和解释者的任务就是扩大自己的视域,使它与其他视域相交融,视域融合不仅是历时性的,而且是共时性的,在视域融合中,历史和现在、客体和主体、自我和他者构成了一个无限的统一整体。”④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人类需要在不断的视域融合中了解自身和世界。每个民族的音乐都蕴含着其所属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公众的信仰等元素,对于丰富学生音乐视野、了解多元文化均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学习中国音乐文化,大力加强学生对本民族音乐的认识与了解,另一方面要创设学生认识世界主要民族音乐的平台,搭建与世界交流的思想桥梁,使学生理解世界民族音乐的意义和价值成为可能,充分融合与吸收,为发展我国音乐教育拓宽思路。自古以来,人类文明就是在不断的交流、融合与创新中发展而成的。我国重视对外音乐交流、博采众长的历史更是源远流长。早在周朝,周穆王在“公元前964年左右带了盛大的乐队在阿富汗附近的山下举行了盛大的演奏会……回来的路上,在临近中国边境的地方,见到了一位叫偃师的外国艺人,被他的表演技术所倾倒,将他带回中国”⑤;盛唐时期音乐舞蹈的蓬勃发展更是源于吸收了来自世界各地丰富的音乐元素。因此,我们既要充分吸收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以此为根基,同时更要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各民族有益的音乐成果,推动不同音乐文明的对话与交流,不断发展和提高自己。更重要的是要使我们的学生将这一理念有效融合到音乐教学实践中,让孩子们从小就树立对中国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为充分实践我国文化强国的战略思想打下坚实的根基。
另外,建议整合《学科教学论》和《音乐教学设计案例分析》《校园艺术活动的策划与实施》及《校园舞蹈与校园剧编演》。这两组课程内部之间有许多重复性内容。还有,若有条件,如果我们能像日本和美国的音乐教育专业一样对学生开设以下课程——人文学科:哲学、伦理思想史、美学,社会学科:经济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法学,自然科学:物理、生物等作为选修课,无疑会对提高学生素养,优化音乐专业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质量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3、运用信息网络,加强教学实践
免费师范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拓展他们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是为了增强他们的任教实践能力。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学生要加强思考,不断发现问题,并能尽快解决问题,做到“自我反思、自我学习”,逐步提高教学实践水平。那么,学校又能为学生提供哪些解决问题的途径呢?
(1)提供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在2015年岁末,由陕西师范大学、北京毕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2015陕西信息化教学研讨会”上,研究信息化教学的北京毕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陈永红说:“我们好多人在信息化教学各个环节中做了许多事情,但并没有真正将其全部应用到教学一线中去。”他认为,网络教学应该是正规教育的组成部分,数字化教学资源应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而不是简单地搬家。真正改变的是课程教学设计,信息化课堂不仅是学生和课件的互动,更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网络辅助教学促进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的改革。陕西师范大学吴耀武教授认为“仅仅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共建共享教学资源是不够的,利用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展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⑥。我们应当针对目前学生攻读硕士阶段过程中存在的教学能力缺乏系统训练、理论和实践相脱节,以及缺少团队沟通交流等问题,设置具体的措施,利用网络平台,选择优秀的导师,设计详细的方案,从学生的理论素养基本能力、教学能力、科研与自我反思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搭建先进的教育平台。笔者期待信息化教学模式能全面融入音乐专业免费师范教育硕士的课堂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加强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提高教学实践能力是音乐免费师范生攻读教育硕士培养的重要目标。令人欣慰的是,教育专家傅钢善老师在对陕西师范大学2008级免费师范生进行教学设计能力、教育技术能力、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反思发展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学监控能力七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调查后指出,艺术生相对文科生和理科生来讲,更懂得灵活运用语言、表情、调控等手段,将艺术融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⑦。我们在硕士教育阶段,首先,要进一步拓展思维,寻求提高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方法如定期实施教学实践培训,定期采取课件研讨、自弹自唱比赛、自我教学实例展示、教学实例观摩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生任教水平,加强学生自我学习与总结的能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其次,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资源,加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依靠先进的教育理论,选聘最优秀实践导师,不断完善实践教育评价机制,立体化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因为实践技艺表现已成为“社会、学校、同行评价师范生培养质量时最具公信力与认可度的评价依据”⑧。
4.吸收优秀导师,明确导师职能
管理部门首先要吸收、遴选优秀的教师作为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导师,其次需改进目前免费师范生在职攻读硕士导师制度,明确导师职能。首先,第一导师是高校专业教师,既应对目前的职责——指导学生的论文写作这项工作负责,同时也要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给予一定的指导。通过调查发现,许多学生认为在毕业踏入教学岗位后,声乐、钢琴等专业技能水平明显退步,提高专业水平成为她们的愿望之一。其次,改变第二导师流于形式的现状,拓宽校内外合作培养渠道。笔者建议在学生工作的所在学校或所属行政区,遴选优秀的音乐教师作为学生的第二导师,依据中学对中学、小学对小学、幼儿园对幼儿园的教师对接方式。加强导师与学生在专业与教学实践层面的良好交流,不仅能充分发挥导师的实践教学经验,而且能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教学指导,从而在当地形成优质的教学梯队。这样无论对于学生本人,还是所在学校,无疑都是有益的一种形式。同时,地方教育部门给予教师一定的指导费用。这样,既有助于提高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真正发挥第二导师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形成国家、当地政府、学校共同培养免费师范生的坚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