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免费论文(通用4篇)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中教免费论文(通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中教免费论文【第一篇】
许多研究者也赞同陈胜祥“免费政策失灵”的观点,但并不认为应实行“全面免费”。如职业教育研究者王星霞在利用自己的分析框架对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进行评估后,指出了这一政策的诸多弊端,并提出“暂缓实施中职免费政策”。她的观点得到了其他研究者旗帜鲜明的呼应。在题为《应放缓全面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一文中,职业教育研究者王蓉用大量数字试图说明为什么“不赞成近期内以实施全面免费为加大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的优先选项”。在后来接受记者访问时,王蓉还说了一句让一心寻找“雷人雷语”的记者眼前一亮的话:“中职免费的钱,国家花得太不值了。”
这些研究有些共通的论证:如用宏观数据说明在实行免费政策后普通高中占高中阶段招生比例反而扩大了,因此认为免费政策并未起到“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作用。且不说这一扩大的比例是否已有显著性差异,单仅用普通高中招生比例扩大来证明免费政策无效就是武断的:难道不可以说成正是因为有了免费政策才没有使两种教育类型间的招生比例差距进一步扩大吗?还有一种共通的论证是调查学生的就读意愿,一般得到的结论是大多数学生是因为成绩差而被动分流到职业学校,据此得到的结论就是免费政策对学生的学习选择没有影响。这种论证简直就是张五常所说的“套套逻辑”。此类研究忽略了一个前提:在中国普职教育之间的比例并非完全竞争的结果,免费政策无法影响那些被迫分流到职业学校的学生的学习意愿。免费政策的影响人群应是那些主动选择职业学校的学生和家长,调查他们在免费政策前后选择的变化才是合理研究方法。
尽管不太认可以上这些研究的合理性,但笔者还是认同它们的结论——免费政策存在严重的失灵。对于失灵的原因探究,应当回到政策本身。免费政策最有可能对哪些人产生影响?这些人还有哪些教育或生活需求?所谓的免费应该免什么?是交通、食宿,还是实训耗材?对于一个地区而言免多少钱属于比较合理的范围?免费政策是否挤占了其他的职业教育资金?能否把普惠制的免费改成普惠加竞争性的资助机制?免费的对象能否不仅限于在校生?免费教育与生均拨款方式叠加会产生什么效果?在学生实习的时候,相应资金能否直接拨到企业帐户?
笔者无法回答这些问题,只能提供一些他国的案例为政策制定者参考。
美国:部分州建设了一定数量的地区职教中心,用以吸纳未完成中等教育而中途辍学的学生或年龄更大的未完成中等教育的低收入者。这些学员进入中心补习文化知识或学习一项实用技能,以融入主流社会。各州政府对这些中心进行很大的投入。这些中心实行住宿制,中心向学员提供免费的食宿,甚至提供衣服和生活用品,每个学员还可获得一定的现金补助。这种做法扩大了免费教育的受众面,也让免费教育政策的效果更加可视化。
中教免费论文【第二篇】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实施以来,北京师范大学结合自身的特色和优势,通过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构建新型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等措施,积极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高度重视,创新机制,全面落实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
学校高度重视免费师范生培养工作,成立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把免费师范生培养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免费师范生的教育培养和管理服务工作。学校于2009年6月成立教育学部和教师教育学院。教育学部的行政职能和学术职能相对分离,实行扁平化管理模式,注重学科交叉融合,是学校整合教育资源、强化办学特色、服务国家战略的重大举措。教师教育学院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任院长,统筹全校免费师范生、选修教师教育课程模块学生以及有关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教育学部和教师教育学院的成立,为师范生免费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机制保障。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指出,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是一项国家战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北京师范大学要积极服务国家战略,把这项工作做实做好。校长钟秉林指出,要把人才培养的质量放在第一位,进一步优化和落实免费师范生培养方案,及时准确地将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有关政策向社会和广大师生宣传到位,及时归纳总结我校师范生免费教育工作的经验和创新性举措。
二、精心制定培养方案,确保免费师范生培养质量
(一)围绕培养目标,精心构建课程体系
为了将免费师范生培养成为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综合素质优良、专业基础厚实、有较强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拓展潜力、富有创新精神、乐教适教的研究型教师和未来的教育家,学校颁布了《关于制订免费教育师范生教学计划的意见》,对免费师范生的教学培养计划做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免费师范生的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构成。通识教育课程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人文与科学素养、身心素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专业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较好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教师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较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和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其中教师教育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为20%左右,由教育理论基础与实践课程、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学科教学理论与实践课程、教育研究与拓展课程和教育教学综合实践课程等组成。
(二)围绕培养质量,大力开展课程建设
课程是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培养方案的具体体现。为了提高已有课程的教学质量,建设新课程,依托教师教育创新平台项目,学校积极开展优质课程建设,支持新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优质课程建设要求根据免费师范生的培养目标合理设置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在传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着力培养免费师范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支持新课程建设,学校积极开展课程教学网络资源建设,建立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和师生互动平台;新课程建设要求围绕免费师范生的培养目标,结合基础教育改革的需求,注重加强对免费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开展课程建设的同时,为确保课程建设质量,学校还组织了课程专项督查工作。专家督导组深入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学科教学论等教师教育类课程课堂听课,就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等提出建议;了解学生对课程的反馈信息,及时与授课教师沟通,为课程建设和改革提供了支持与帮助。
(三)针对学生特点,加强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学校大力推进学校平台公共课程的教学改革,要求教学内容密切结合免费师范生的特点,加强教师职业理想、信念和道德教育。如针对免费师范生开设的《职业信念与养成》课程,将职业养成教育贯穿于四年大学生活的始终,每学期结合学生生活学习的实际情况,将教育内容设计成为不同的主题,在展示大量鲜活案例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深入的研讨。
针对教师培养的特点,学校除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外,尤其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将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教师教育理论课程中加入实践环节,如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中,要求课程紧密结合基础教育改革与实践,在教学内容上以理论剖析教育教学实践现实问题的案例为主,在教学方法上强调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专题见习及社会调查相结合。二是在为期半年的教育实习期间,通过面授、网络等方式,为学生开设部分与教育实习密切相关的课程,使教育理论学习与教育实习实现互动,提高教师教育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外,还提倡免费教育师范生的毕业论文选题结合基础教育改革和教育教学实践,既可以是基础教育调查报告,也可以是教学研究论文,并在内容和时间上与教育实习紧密结合。
(四)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免费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1.科学构建教师教育实践课程体系,保障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培养
教师教育实践课程作为免费师范生培养方案中的必修课程,旨在使免费师范生获得教育教学实践知识、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巩固强化专业知识和技能,形成教育研究和创新意识和初步的教育研究能力。
免费师范生的教师教育实践课程包括教学技能训练、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以及部分与专业学科实验教学相关的课程,以基础教育教学相关问题为研究内容的毕业论文也是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重要内容。为了增强免费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教学计划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将参加不少于32学时的教育见习活动,第7学期需参加为期一学期的教育实习活动;同时,在各类教师教育课程中,也特别强调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要求教师教育类课程中实践环节的比重达到20%以上,使教育理论与教育见习、实习相互促动,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保障教学技能训练
为了保障对免费师范生的专业素质的培养,学校为培养免费师范生的专业单独配备了微格教学设备,用于课程教学以及学生自主教学技能的训练;建立“现代教育技术实训中心”,开展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培训工作;投入专项经费,用于学科教学实验室建设,进一步提高免费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条件;设立“教育教学实践中心建设项目”,按照学生人数为各师范生培养单位配备了多套数字媒体采集、制作设备,包括笔记本电脑、数字摄像机、摄像机三角架、数字照相机、数字录音机、非线性编辑系统等,用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采集、制作教学资源。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师范生对媒体采集、制作设备的使用水平,强化了其实践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加强了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3.遵循互利互惠的原则,建立长期稳定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
为了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保证免费师范生的教育见习和为期半年的教育实习,学校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模式,在遵循互利互惠、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地域、层次和特色,开展了以北京为主体、多模式并举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在教育创新实验区建设方面主要遵循两个指导原则:第一,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学校为合作的中小学实践基地开放图书馆数字资源、提供教师进修和培训机会以及支持对方开展教学研究,并与之合作开发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资源。第二,充分利用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切实保障教育见习、实习的质量。中小学实践基地和优秀教师是保证高质量实习和见习工作完成的重要条件。以北京为主体、多模式并举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模式能让大多数来自农村或不发达地区的学生切实体验到高水平的教育教学理念,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并将其带到未来的工作岗位。
(1)京师教育创新实验区
依托优质基础教育资源,通过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合作共建、与学校的附属学校合作共建等模式,在北京市建设一批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实验区充分利用北京市基础教育优质资源,使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有高的起点。通过教育见习,使学生了解代表我国基础教育高水平的学校的教育教学现状,领悟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学习和积累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与实践经验。
(2)西部生源地教育创新实验区
(3)华北教育创新实验区
学校积极开展与周边省份教育厅的合作,在其辖区内选择基础教育相对薄弱的若干所学校建立教育实习基地。通过教育实习基地,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相对落后的基础教育现状,增强学生投身基础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另一方面,通过实习生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的输入,支持和带动当地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
(4)校际合作教育创新实验区
学校与省属师范大学积极合作,共同建设教育实习基地,让两校实习生实施联合编队开展教育实习。通过共建教育实习基地,可以促进两校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在教育教学实践以及教师教育研究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三、多举措,全方位,提升师范生综合素质
(一)与中小学名师面对面,接受言传身教
为使免费师范生尽早形成教师专业意识并树立职业理想,体验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和魅力,学校启动了“名师导航计划――免费师范生与名师面对面”系列讲座,陆续邀请了一批优秀的中小学校长、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特级教师走上北师大讲台,对免费师范生言传身教。名师的人生追求、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和执著,深深感动了免费师范生。学校还聘请了一些中小学优秀教师做免费师范生的兼职导师。兼职导师通过座谈、研讨、讲座等形式,定期与学生交流、沟通,帮助学生了解中小学教学改革的动态,促进免费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实施国际视野拓展计划,开拓学生视野
师范生国际视野拓展计划包括海外教师与教育专家讲学计划和师范生海外学习计划。
海外教师与教育专家讲学计划主要是为了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让他们了解最前沿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发展动态。学校特别设计了“国际知名教授系列课程”,邀请海外教育学科专家、基础教育研究与管理专家、基础教育优秀教师到学校讲学,介绍国际上基础教育研究与发展的趋势、动态、前沿与经验,并作为小学分的选修课计入学生的成绩单。
为了使优秀的免费师范生有机会获得海外学习或见习的机会,学校实施了师范生海外学习计划,并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
(三)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认识基础教育现状
为了让免费师范生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我国西部地区的基础教育现状,学校多次组织学生赴西部省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走进当地中小学校的教室和宿舍,感受基础教育的现实环境。他们还与当地学校的校长、优秀教师进行了深入座谈,并进入课堂专心聆听一线教师的授课。在部分学校,免费师范生还与当地教师同台授课、共同评课,取长补短。学生们结合自己的所知所学和当地的实际环境,开动脑筋,因地制宜地策划出了一系列本土化的实践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品牌活动,提升师范生职业素养
为引导免费师范生树立崇高的教师职业理想,坚定投身教育事业的信念,各免费师范生培养单位为设立了多种形式的品牌活动。“未来教师自我成长营”“教师素质大赛”等活动的开展,既锻炼和提高了免费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又使免费师范生体验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骄傲,对以后的工作有了初步的认识。
日前,学校《2008级免费师范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状况及与2007级比较的调查》结果公布。连续两年的数据调查表明,学校的相关举措实施顺利、收效良好,免费师范生的总体思想状况积极、健康、向上。调查显示,免费师范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良好,主流价值观认同度高,能够积极服务国家社会需要。他们能够正确认识教师的职业性质,对教师职业的评价继续提高。针对免费师范生在调查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动力等方面的问题,学校正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标,增强主动性与计划性,塑造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
作为高水平教师和未来教育家的摇篮,北京师范大学将继续开展好全方位的教育培养和管理服务工作,努力营造出更加适合免费师范生成长、成才的育人环境,不断开创师范生免费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中教免费论文【第三篇】
关键词免费师范生政策 心理学 理论评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9-0035-02
2007年5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了由教育部会同财政部、人事部、中央编办共同研究起草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该办法决定从2007年秋季起,在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免费教育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毕业后一般回生源所在省份中小学任教,有编有岗,需从事中小学教育十年以上。据统计,该政策出台第一年,在全国范围内共录取免费师范生10933人,其中中西部生源占到%,农村生源占到60%,录取分数线平均高出省重点线47分。至此,中断了十多年的免费师范生政策在我国又恢复了实施。
免费师范生政策是在个体与国家两者之间形成的,以需要为基础、以互利为前提、以契约为形式的一种合理有效的教育政策。
免费师范生政策并非当今中国的产物,其起源于西方国家。清朝末年中国学习了西方免费师范生制度,1902年免费师范生培养机构——京师大学堂建立,并确立《癸卯学制》,它明确地标志着我国免费教育制度的开始。随后,历经百年动荡,师范生政策也在免费与不免费之间几经摇摆。新中国成立后,免费师范生政策变革为助学金制度,待遇较为优厚。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高校办学走向市场化。自1997年开始,我国高校不断扩招,生源质量不断下降。与此同时,由于我国中西部的经济落后导致教师资源匮乏、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现象极其严重,尤其是农村地区,教育更显艰难。为缓解这一不良现象,并激励农村经济贫困却成绩优秀的大学生从事教育事业,国务院总理在2007年3月5日的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之后,教育部与财政部、人事部、中编办起草了《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并经国务院第176次常务会议通过,决定从2007年秋季起实施。
那么,在新的历史环境之下,免费师范生政策实施是否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生命力怎样?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对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实施作一理论评估。
一 以需要为基础
从心理学范畴来说,“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是主体的一种缺失状态,总是指向一定的对象,由此而产生复杂动机,成为行为的动力源泉,使人类出现复杂的行为,社会也在人类的行为影响下发生发展变化。所以,需要对于人类的活动及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说:“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正因为社会的不同个体具有不同的需要,并以此为动力,才能产生社会生产活动,才能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才能出现相互依存的庞大社会网络。于是形成了“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
需要除了个人需要外,还有社会需要。个人需要是指以个人为主体出发,由主体的生存发展中产生的有明确指向的客观的欲求状态;社会需要,则是指以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或以整个社会为单位而提出的需要。由所有社会成员作为一个整体共同提出,由整个社会集中执行和组织,依托政治权力、运用强制性的手段实施。
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不可能离开个人而存在。两者相互依托,协调发展。忽视个人需要,社会需要也不复存在,成为无水之源;忽视社会需要,个人需要也会大受影响,难以得到实现。
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便是以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为基础的。1997年以后,我国逐渐减少了师范教育的很多优厚政策,并实施全额收取学费制度,且毕业后不再分配工作,由学生自主选择、联系工作单位。这就意味着师范教育不再有优势可言,自然影响了生源质量。同时学费的增加也加重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不再分配工作又添加了学生及其家庭的后顾之忧。
同时,从社会需要角度看,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大量的优秀毕业生涌入东部发达地区,中西部人才严重匮乏,出现教育发展不平衡的严重状况。在我国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乡村小学老师有352万多人,占小学教师总数的63%”。由于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很多优秀人才不愿从事教师行业,所以在现有的教师队伍中不乏民办教师、代课教师。这些教师学历结构偏低,教学活动不稳定,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且老龄化严重,这是中西部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对教育人才的需要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而免费师范生政策的提出,在满足了学生个人需要的同时,也满足了社会需要。既减轻了学生的经济负担,也解决了就业问题;既解决了社会的教育水平不高问题,也弥补了教育不均衡问题。所以,免费师范生政策做到了相得益彰,从需要出发确立其现实价值。
二 以互利为前提
互利,即互相有利,彼此受益。个人利益是劳动的基本动因,无论在各种社会条件下,每个主体的利益都是相互独立而又明确界定的,每个主体都有追求自己利益的权利。同时,追求个人利益也是社会赖以存在的前提和运行的动力。但是在每个利益主体的利益追求中,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应以不损害其他人的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为条件。这正是互利主义对人的自利倾向的严格限制。互利包含自利与利他,但真正的利他是既在行为上有助于他人与社会,又能保障自己合理、合法的利益。
其实,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墨家就已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价值观念。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主导思想。“兼爱”、“互利”的主旨中即已蕴含着义利兼重和义利统一的思想。
在西方,17世纪英国剑桥柏拉图学派中的昆布兰就主张人的本性是利他的。他认为:“全体人的共同利益就是最高利益”,他的理论最终形成互利主义。斯密在《国富论》中也指出了市场经济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和伦理秩序是互利。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对此作了论述:“共同利益恰恰只存在于双方、多方以及存在于各方的独立之中,共同利益就是自私利益的交换。”
因此,就我国目前的教育状况,从社会利益角度出发,需要缓解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现状,提高中西部教育水平;从个体利益出发,就需要满足个体经济及就业需求,两者的利益只能通过互利的方式得以平衡。在国家机构方面,提供免费教育政策、优越的教育环境、优厚的物质条件,获得优秀的教育资源,缓解中西部教育师资匮乏、教育水平落后的问题;在免费师范生个体方面,为国家机构提供教育能源的同时,享受到免费教育政策、获得优越的教育环境及优厚的物质条件,缓解教育经费窘迫的现状,解决了就业困难问题。这便使双方利益达到最大化,形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互利。所以说,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实施是以互利为前提。只有以互利为前提,才能确保该政策的良好运行。
三 以契约为形式
“契约”首先是一个法律术语,它指的是“两个以上当事人间具有法律约束力之协议,或由一个以上当事人为一组具有法律约束力之允诺”。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生产生活中经济、贸易、政治等交流活动愈加频繁、复杂,使得契约在社会的日常生产生活、经济、贸易及国家交往等领域中广泛应用,并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以至于有学者认为我们已经或正在转变为“契约时代”。各种契约尽管具体形式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对造约各方来说,都是在合意性自主选择的基础上的权利和义务的转换。自愿选择是其基本特征,权利和义务的转换是其基本要素。
为保障政策的顺利实施,我国的免费师范生政策在施行方式上也是以契约形式进行。在录取免费师范生之前,学生先选择院校,与培养学校及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三方先签订《师范生免费教育协议书》,协议书分八项,共二十七条内容,其中“甲方为招生学校,乙方为学生,丙方为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协议中,明确地规定了协议签订的前提,甲、乙、丙三方的权利及义务,以及终止协议、解除协议、违约等情况的处理,并指出其“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该协议虽然是三方的协议,但其中甲方是属于丙方的委托方,负责承担对乙方的培养教育任务,丙方又是隶属于国家教育部,代表着国家机构,因此,协议实质上是学生个人与国家机构的契约。运用契约的方式,才能确保各方权利的获得,义务的施予,才能保证免费师范生政策的稳步实施。
综上所述,从心理学理论上分析,免费师范生政策是在个体与社会两者之间形成的,以需要为基础、以互利为前提、以契约为形式的一种科学、合理、有效的政策。该政策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下,在满足了社会发展教育需要、个人发展需要的基础上,遵循公平的原则,制定各方的权利与义务,并以契约的形式规定下来,确保了免费师范生政策的稳步实施。该政策的实施,将解决中西部教育师资匮乏及素质不高的现实问题,极大地加快我国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步伐,缩小与东部的教育差距,使教育真正做到公平,并且能切实解决贫困优秀学生的入学及就业问题。
第一届免费师范生毕业,我国的教育事业与免费师范生们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师范教育是教育的母机”,只有大力发展师范教育,提高师范生的素质,才能提高全民素质,才能促进整个民族、国家、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孟昭兰。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9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54~25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12、356
[4]黄永柏。论个体主体价值的辩证性[J].理论探讨,2000(5)
[5]何岫芳。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原因分析[J].科技咨询导报,2007(27)
[6]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694~695
[7]杨桢。英美契约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46
中教免费论文【第四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公共产品;教育成本;两型社会
中图分类号:G719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9-0082-02收稿日期:2016-08-30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一般课题(XJK012CZJ122)。
一、中职教育免学费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政策,强调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继续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自此,中等职业教育实施免费立即成为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并且得到了广泛认同。但是如果中职教育免费仅仅是因为“有利”和“财政可行”,那么其他非义务教育为何不实行免费?此外,如果中职教育免费是合理的,那么以往的中职教育收费又该如何理解?因此,仅仅从有利和财政可行的角度论证中职教育免学费的必要性是不够充分的,还必须找到理论依据。 理论上,教育产品的属性决定了产品的定价,教育产品的公共属性越强,学费越低。本文将引入公共产品理论,并结合我国中职教育发展的实际,对中职教育的产品属性、是否应该实行免学费等问题进行探讨。
二、中职教育实施免学费政策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思路 教育产品定价的理论基础是公共产品理论。这一理论将社会产品和服务分为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它指出,产品的公共属性是影响产品定价的重要因素。产品的公共属性越强,其消费价格越低;相反,则产品的价格越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产品的均衡供给,实现资源优化配置。[1]
教育产品的产品属性与其定价密切相关。教育成本分担理论认为,教育成本应该由教育产品的受益者承担。教育产品的最终受益者是政府、学生和社会,因而教育成本也应由这三个部分共同承担。如果教育产品的公共属性越强,那么政府分担的比例应越大,而学生分担的比例就越小;反之亦然。因此,当教育产品的属性发生变化时,其学费水平也应发生相应改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育产品的均衡供给,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三、当前两型社会背景下中职教育产品属性与定价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速度减缓,其产品属性也发生了重大转变,私人性弱化的同时公共性明显增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中职教育的竞争性逐步减弱,而非竞争性正在增强。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受到高校扩张的挤压,加上“重学历轻技能”观念的影响,而适龄人口又不断减少,我国中职教育开始面临生源不足、资源闲置等问题。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每增加一个学生,不会增加教育的边际成本,更不会因此挤占他人接受教育的机会。因此,中职教育的竞争性逐步转化为非竞争性。也就是说,当前社会背景下,中职教育产品的属性已经发生根本变化,私人性已经被软化,而公共性明显增强。
(2)中职教育受益范围变得更深更广,其“正外部性”进一步拓展和深化。首先,遍及全国的“技工荒”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职教育的发展成为解决“技工荒”问题、促进产业升级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其次,目前我国每年有一千多万初中生和数百万高中生无法升学,大学生“就业难”以及技能型人才短缺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而发展中职教育有益于教育结构调整,实现教育合理分流。最后,职业教育不但有利于就业,而且能使广大农村青年适应城镇化以及工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有助于改善“三农”问题。
(3)中职教育的个人收益逐渐弱化。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职教育是众多学子跳出“农”门,获得“铁饭碗”的重要途径,具有显著私人收益性。而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高等教育的扩张,中职教育原有的功能逐步丧失,其私人收益有所减弱。因此,它的私人产品属性被削弱了。
由此可见,中等职业教育由收费向免费转型,现实需要和可行性只是其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其理论依据和根本动力还在于中等职业教育产品属性的演变,即从准公共产品走向公共产品。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实施免费既是中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相关理论的必然要求,它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四、中职教育免学费促进了中职教育发展,为两型社会提供有力保障(1)增强了中职教育吸引力,扩大中职教育的规模。 随着高等院校招生规模一再扩大,读大学已经不再是“过独木桥”,大学的教育模式也从精英式教育转变成大众化教育,上大学成为大多数学生的第一选择,中职教育受到严重冲击。为了扭转招生难的局面,国家相继出台了免学费政策,增强中职教育的吸引力,扭转招生难的局面,从而扩大我国中职教育的规模。[2]
(2)提高了劳动者素质,发挥了人力资源优势。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发展时期,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由单一的体力型逐渐向复合型转变。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急需大量具备一定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近年来,我国出台的一系列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吸引了大批初中毕业生。这一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快速提高青年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加快培养一批技能型、实用性人才;有利于解决当前结构性失业问题,符合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3)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促进个体差异的教育公平。 中职教育免费政策通过国家埋单、机会均享这一举措,让每个社会成员免费享有,无论这个受教育者能力、成绩、家庭条件如何,都能够公平地接受到职业教育。从国家和社会长远利益看,中职教育免费政策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尤其是扶持农村、优惠农民的补偿性政策,体现了社会公平,给农村贫困学生提供了改变命运、提升个人价值的多项选择,实现了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与中职教育的有机衔接。
(4)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三农”问题解决。 中职免学费教育保障了全体公民接受教育的权利,有利于快速转移农村新增劳动人口,帮助农民走上靠专业技能创收增收的道路,对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中职教育免费政策有助于减轻农民经济负担,能够有效吸引农村地区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就读中等职业学校,这对于扶贫支农、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发展中职教育有利于解决好教育公平、就业与再就业等重大民生问题。中职教育主要是面向贫困学生和弱势群体的教育,使更多的人能够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发展空间;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是中职教育的目的和根本。因此,对中职教学实施免费,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既是体现社会公平、促进整个教育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破解实现社会充分就业和“两型社会”建设的平衡难题、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