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专科论文【热选4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法律专科论文【热选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法律专科论文【第一篇】
关键词基层医院;全科护士;培训模式
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制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一步改善服务和提高水平,培养全科医生下基层是在“新医改”背景下提出的一项培养人才的重大举措,而要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必须构建医护相匹配的医疗体系,才能确保达到“便捷、有效、高效”的医疗服务。相较于国外全科医学培训已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现阶段我国以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为重点的全科医学培养模式已然形成[1,2,],而全科护士仍以转岗培训为主,至今仍无一所专门培养全科护士的学校。本科教育虽将其列为教育目标之一,但实际上未培养出一名合格的全科护士[3],特别是在条件、设备、师资人力相对滞后的基层医院培养进程尤为缓慢。现将我院在进行全科护士培训时遇到的难点及应对策略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我院为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总床位285张,护理人员135名。设置科室有内科2个、外科、妇产科、儿科、康复科2个、手术室、急诊科、重症监护室等。在岗护理人员117名,其中N4级9名(50±4岁8%),N3级25(40±5岁22%),N2级27名(30±4岁23%),N1级41名(25±3岁35%),N0级15名(25±3岁13%);本科6名(6%),大专98名(84%)。专科护士共10名,其中ICU2名(20%)、急诊3名(30%)、手术室2名(20%)、靜疗1名(10%)、伤口造口1名(10%)、康复1名(10%)。参加全科护士培训的标准:在全院N0-N2级护士中选择20名参加培训,年龄22±3。年资3±1。职称结构护师:护士=6:14=30%:70%。岗位结构N0:N1:N2=4:10:6=20%:50%:30%。学历结构本科:大专=6:14=30%:70%。临床工作时间4±2年。带教老师标准:选择院内具有带教经验的高年资护士20名进行一对一带教,年资16±9年。年龄结构32±2:37±2:45±5:≥50=3:5:8:4;分别占该年龄段的50%:100%:%:36%。学历结构本科、大专分别为6、14名;分别占该学历群的100%和%。、职称结构副主任护师:主管护师:护师=1:13:6=5%:65%:30%。岗位结构N2、N3、N4级护士各3、12、5名,分别占该级别护士的%、%、%。专科护士均在列。
方法
以我市某三甲医院培训全科护士为契机,入选护士培训前参加统一的相关知识笔试后成绩备案后。利用晚间、周休等业余时间参与进行同步培训。因故不能参加者借阅参加学习者的学习笔记及课件自学。将3年培训期分为两期,Ⅰ期(前18月)培训后进行考核,在分析和找出难点问题的基础上,作出调整后再进行Ⅱ期(后18月)的培训。Ⅰ期(前18月)培训方法:采用“666”制。第一阶段:理论授课,时间6个月,将所学理论课程设置分为三大类:Ⅰ类为多学科构成的人文课程,是必修课程和重点考核内容,旨在提高学员人文素养、交流沟通、法律意识、创新意识及应急能力等知识;Ⅱ类为护理学基础理论课程,是必修课程和重点考核内容,重在加深护理基础专业知识;III类由七大系统构成的器官系统课程,此为业余选修课程,不列为考核内容(在校期间已学)。卷面考核合格后方能进入下一阶段学习。第二阶段:基础技能强化培训,时间6个月,采用小组轮转制进行科室轮转,要求熟练掌握各项护理基础操作技能,通过静脉输液、给氧、胸外心脏按压等二十六项基础技能考核合格后进入第三阶段学习。第三阶段:专科技能强化培训,时间6个月,继续进行科室轮转,导师“一对一”强化培训,结合临床实际通过床旁教学和情景教学教授专科知识和技能。考核包括专科理论知识和专科技能操作两方面,主要内容包括专科理论知识、专科操作技能、急救技术、临床教学和科研能力五方面。考核标准:理论考核以三甲医院对全科护士培训考核为参考依据,由培训老师根据学员、医院具体情况出考题,护理部主任审核对学员进行考试;技能考核参考三甲医院考核标准,二十六项基础技能操作分时分段接着考核,专科技能在轮转科室由培训老师进行考核。Ⅱ期(后18月)培训方法:强化师资理论部分:护理部组织专家设定学习课题[4],指定带教导师学习并要求上交手写学习体会,同时完成课题的PPT在科室讲解[5]。操作部分:要求自学操作视频后在护理部技术组考核过关后再给学员示教。并组织学员的操作考核。逐项进行,不合格者不继续下一项操作。分层分班:按Ⅰ期考核成绩高低依次分甲乙丙班,按基础水平高低实施对应的理论授课和操作示教,乙班丙班酌情增加学习培训和练习时间。个性化“一对一”的培训:教与学“一对一”,全程进行学习培训指导和效果的跟踪,并及时作出客观的评价。采取Delphi6法征求教学意见,改进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强化结合临床病例加强自学并促使实时汇报:期间结合科室实际救治病人,对其病种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护理的问题施行床旁提问和抽考。直到合格为止。过程中还必须完成该专科病人的护理查房、业务学习和疑难病例讨论各一次,撰写并上交小论文1篇。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sx±)表示,采用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检验标准:P<。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培训Ⅰ期后考核平均成绩:65±4分,与培训前考核成绩(58±4)分相比成绩有所提高,但提高不明显。各项考核结果与岗位级别直接相关,与学历年资间接相关:岗位级别与学历越低成绩越低(表1)。级护士Ⅰ,Ⅱ两期依法执业和出院指导各项考核结果比较(见表1,2),P﹤,具有显著差异。后18个月(Ⅱ期)微调培训效果评价:平均成绩:86±4分。较前明显提高。
3讨论
突显的难点问题与实施对策:从表1,2中显示经过Ⅰ期培训后结果:各项知识和技能成绩差。教学组成员组织讨论:分析难点对策及改进措施的实施后的效果评价。综合其原因在于:一是基层医院条件设备相对滞后、师资人力相对不足;二是培训方式采取“一刀切”,与学员素质高低不一不相适应;三是学员理论知识与操作功底差,理论、操作与临床脱节,拟定出对策并组织实施改进措施后进行效果评价:仪器师资方面:充分利用本院区内和三甲医院的资源共享,组织前往予以集中培训学习;请该专科老师进行授课,并提交教学课件资料供学员自学,结合电子多媒体等进行操作视频的教学,按Ⅰ期考核成绩高低依次分层分甲乙丙班,调整授课时间和内容;针对学员缺陷实施实施重点的个性化“一对一”的培训;结合科室实际救治病人完成护理查房、业务学习、床旁提问和抽考,疑难病例讨论,撰写并上交小论文等学习方式,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然后实施笔试考试与操作考核监测学习进度与学习效果,直到合格为止(80分以上为合格)全科护士顺应当今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所需7,8,9。培训出知识面广、操作技能强的全科护士意义深远。院前:在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同时为患者提供全面优质的护理服务,为胜任急危重病人的抢救、院内外应急调动支援提供有效支持。院外:面对社区的全科护士以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的健康为工作重点,因此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做基垫。一个合格的全科护士对护理执业的要求有了更高层次的提升,所以在专业要求上必须体现依法执业和出院指导两方面。临床护理综合技能:各项护理技术操作实施的对象是患者,如何做?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谁做?何时做等;必须在科学的全面的医学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相关的目的、操作程序方法、注意事项、观察护理要点、并发症等必须全面深入地掌握。各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等必须烂熟于胸,在观察、分析、处理和护理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不紊。在护理记录的书写时才能真正做到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有理有据。才能有效规避法律风险隐患。社区护理实践技能:全科护士深入社区,主要协助全科医生,承担起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护理、用药指导、康复训练、健康教育、康复指导、卫生保健、精神支持、临终关怀和独立家庭访视等工作。因此,要求全科护士必须通晓内、外、妇、儿等多学科卫生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操作技能以及掌握必要的健康教育内容,尤其是常见慢性疾病的预防和保健、家庭访视、精神支持等。才能得心应手的胜任护理工作,才能真正体现“实惠于民”的初衷,才能真正达到优质高效的医疗护理服务环境的美好愿望。
4结论
在条件设备、师资人力相对滞后的基层医院和受训护士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基础上进行全科护士的培训,存在的难点是师资和学员素质高低不一;理论知识与操作功底差;理论、操作与临床脱节。应对的对策:要实施“因势利导的个体化培训”方法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采取因势利导的个体化培训方案:“强化师资、分层分班、因势利导、个性化‘一对一’的培训和强化结合临床病例加强自学并促使实时汇报的模式”是在基层医院进行全科护士培训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姜润生,杨玉萍,陈存华。全科医学教育的现状与展望[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9,(3):5-8.
[2]Edy/publichealthnursing[J].PublicHealthNurs,2010,27(4):371-382.
[3]汪淼芹,苏霖,胡可芹,汪爱茹。全科护士规范化培训课程设置初探,护理实践与研究[J],2013,10:65-67.
[4]王日芳。规范化培训对基础医院低年资护士素质培养的效果研究,中国医学创新[J],2013,1:152-158.
[5]罗小红。低年资护士临床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中外医学研究[J],2011,09:98-100..
[6]代亚丽,姜元芳,孙晓莉。基于Delphi法的成人护理本科课程设置,护理学杂志[J],2012,27:63-65.
[7]卢建娣,综合科病房护士规范化培训存在的问题及管理措施应用,按摩与康复医学[J],2015,3:128-129.
大专法律论文【第二篇】
[关键词]法律文化 复合型 法科人才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7-0170-03
卓越法律人才指的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法律人才。依照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各高校法学院系应根据自身的基础和特色实施分类培养。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法学分院试点实施了“双专业交叉模式[1]”的复合型法科人才培养模式,以法律人才“会写”和“会说”的技能作为交叉学科的融合点。在这一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推行过程中,虽能立足于自身特色、学生个体特性、自身教学师资保障等现状,突出法律职业技能的培养、锻炼与进一步拓展,但是在围绕复合应用型法科人才培养之时,开始意识到法律文化在法科人才培养中的欠缺,时下大部分高校的法学教育改革,均未能真正意识到法律文化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笔者以期自己的拙见能求教于同仁大家,为所在院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尽一份绵薄之力。
一、现状分析
法律文化作为与法律相关的物质性、精神性和制度性的全部文化现象,为立法、司法实践提供指导性和方向性的作用。法律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特殊部分,是一个涵盖法律领域的多种现象和因素的、多方面的范畴。[2]法学院校作为法律文化传播和法律人才培养的机构,其传播什么样的法律文化和培养什么样的法律人才,以及如何传播法律文化和培养法律人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主流法律文化所决定的。其间主流法律文化――法治文化的法治化进程和司法改革能否走上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法学教育下的法律人才培养对其影响甚大。但实际上,高校各法学院系特别是独立学院的法学院系在设计法科人才培养计划时,对自身的优劣势了如指掌,与其他高校法学院系相比更能充分运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分类培养指导精神,更多是立足法律服务市场需求的多层次性,注重专业技能,追求复合应用型法律职业人才培养,鲜少考虑或是引入法律文化。以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法学分院为例[3],主要表现有:
(一)未能有效厘清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为了适应市场化、社会化的需求,法学分院主张对法学专业人才培养要职业化,将法科教育定位为法律职业教育。为了能贯彻这一教育定位,进一步凸显法律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在对整个法科教育类型进行设计时,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职业技能与理论知识两方面的教育关系处理上,这两类教育的此消彼长,已经让设计者颇感棘手。而对于素质教育,确实存有一定考虑,但是与理论教育、技能教育相比,往往是被置于其后的,甚至是作为被平衡的空间,素质教育在整个法科教育内容上所占的比例很少。诚然,时下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法律职业需求存有脱节,职业化教育确实需要,但只重视职业教育不仅很难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法律职业人才,还可能因此忽视对学生法律理论的训练,从而降低法学教育内容的理论厚度。
(二)人才培养方案中缺少对法律文化教育的设计
法律文化(法治文化)是由法律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法律认知、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法律体系、法治理想和法律设施等软硬件构成的经历、观念、态度、评价和信仰的总和,是培植社会法治理念,引导人们合法行为的重要载体。[4]法科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使法科学生掌握法律理论体系,还应该具有法治思维、法治理念、法治价值。法学分院在设计法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其素质教育更多是通过通识课程来完成的,而在专业课程中鲜有与之对应的内容。法律文化教育主要集中在法理学、中国法制史、法律逻辑这些课程上。
(三)专业教师缺乏对法律文化教育的关注与投入
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更注重的是课程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更多讲解的是概念、特点、关系比较、规则或制度的具体内容等等。多数的课堂教学,仍然是常规的“一言堂”式,填鸭式的知识灌输现象仍然存在。教师积极从事着结构式、内容式说明,鲜少说明解决问题时的法律思维,所应追求的法律价值,作为法律人在对相关法律事务处理时应该有怎样的操守和伦理道德等。虽然法学分院正在进行学生学业评价性教学改革,但是任课教师对这改革的信心并不强烈,更多的是担心平时分考查比重的增加会极大的影响理论知识的授课进度,担心在课程知识不扎实、不全面的基础上很难组织起有效的、有益的讨论,这样的学业评价成效难遂人意,更不用说在对法科学生进行平时考查时增加对法律文化教育的关注与投入了。
二、法律文化引入法科人才培养中的意义
一般而言,法科人才不仅应具有系统的法学基本理论知识,而且还应具有健全的公民人格和良好的道德操守。卓越下的复合型法科人才还应该具备成为法律人的法律意识、法律信仰、法律素质,具有呐喊精神,为权呐喊,为民呐喊,为公平与正义呐喊。因此,将法律文化引入卓越复合型法科人才培养中意义不凡。
(一)法律文化的价值取向一定程度上会左右法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
现今主流法律文化――法治文化,追究正义,倡导正义,通过法律的适用,通过法治建设来实现正义。而对法律的适用也好,对法治建设也罢,都离不开人,都需要有与之匹配的法律职业人才。因此法律文化的价值取向势必会影响高校法学院系的法学教育价值观,左右着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
(二)法律文化是法科人才培养,尤其是当下卓越复合型法科人才培养模式内容的来源
不论是静态的法律文化(法律理论、法律制度等),还是动态的法律文化(新观点、新学说、新学派运动等),对其最专门最系统的传承方式就是法学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法学教育者是一种人格化了的法律文化,法学教育教学资料是符号化了的法律文化,培养的学生则是法律文化的承载者。整个法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就是教育者将所掌握的法律文化成果传递给受教育者的过程。
(三)法律文化决定了复合型法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
法律文化中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思想影响着人才培养中施教者与受教者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培养的专业人才所需具有的智慧、素养、品格等要求直接反映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中。
(四)法律文化影响着专业人才素养的形成,成为社会法治文明进程的助推器
法律文化通过对法学教育的促进,来提高法学专业人才的整体素质和法律素养,而这些具有专业素质和能力的专业人才不仅会传播法律文化,还会通过自身的法律实践和科学研究创造出新的法律文化。法律文化通过对专业人才的促进,继而助推整个社会法治水平的增强,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
三、引入法律文化后欲达到的目标
法学分院意识到复合型法科人才培养意欲达到卓越的培养效果,理应将法律文化引入法学专业人才培养当中。在对法科人才培养时,应以社会主流法律文化――法治文化为先导,以法律文化与法学教育间的良性互动为出发点,以学生为本,以知识为本,以实践为本,立足自身实际,力求对现有复合型法科人才培养进行改革,力争实现以下具体目标。
目标一:以法律文化的核心价值――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模式的确立为蓝本,以双专业交叉模式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层次为出发点,力求在原有法科人才培养目标之上,进一步明晰法科人才成为法律人的基础,即双专业交叉模式的复合型法科人才应具有:1.解决问题;2.法律分析与推理;3.事实调查;4.沟通;5.咨询;6.协商;7.诉讼和非诉讼程序;8.组织与管理法律工作;9.解决道德困境等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目标二:以法律文化价值理念的精髓――保障人权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个体性,以人的权利为出发点和归宿为依据,确立复合型法科人才培养内容为素质教育(由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所形成的逻辑严密的教学体系),职业技能教育(法律职业者所具有的技术理性和判断)和职业道德教育(理解和掌握法律制度背后的法律意识、法律精神、法律价值,形成相应的法治信仰、司法理念、法律思维、法律伦理等)。
目标三:通过目标一与目标二同时带动法学教育者自身的复合型法科人才培养意识与思想认识,以法律文化的主流文化――法治文化为基点,主动进行课程改革和教学手段创新,优化培养手段与方法,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具有一定理论或实务背景的师资队伍。
四、法律文化引入下法科人才培养改革的举措
法学分院作为法律文化传播机构之一,对双专业交叉下的复合型法科人才培养应考量法律文化的影响与法律服务市场需求的多层次性,立足自身本科教学的层次,充分整合办学资源,主动适应环境,改革现有复合型法科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夯实复合型的内涵与外延。这样不仅能树立自身特色,还能适应就业市场竞争,增强培养人才的市场竞争力。法学分院在现有的复合型法科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加以改革,具体措施如下。
(一)从法律文化与人的关系出发,改革现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从而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法律文化中的人形形,法律人仅是其中之一。同为法律人,因其从事领域的不同各有不同侧重,例如法律学术研究者、法学教育者、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者(公务员)、商务精英、基层法务工作者、城市社区或农村法律工作者等等。而法学分院的法科教育仅为本科教育,是法科教育中最为基础的教育阶段,并且因为国家教育政策的规定、自身的原因等诸种状况,缺乏延伸本科教育的平台,也就是目前还不具有独立招收法学硕士、专业学位法律硕士的资格,更不用说法学博士这样的长远发展平台。鉴于此,欲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具有职场竞争力,便需注意复合型法科人才应该具有不同法律服务层次共同需求的通识性基础专业技能,也就是在法律文化的引入下,进一步加强“会说”与“会写”这两大专业基本技能在双专业交叉中的融合培养。如此一来,不仅能使法学分院的法学教育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而且能进一步满足社会多元化法学人才的需要,能够打造出契合社会需求的“差别产品”,能进一步拓展法学分院法学专业的发展空间。
(二)进一步修正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复合型法科人才的培养应符合法律文化的要求
法学教育既要用现有的法律文化来培养法律人才,又要打造出符合法律文化要求,契合社会需求的“产品”,因此需制订符合自身特色又不同于一本法科教育与高职高专法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法学分院拟对现有复合型法科人才培养方案予以修改,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培养内容――素质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并对素质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予以合理的比例分配,构建卓越下的复合型法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充分运用第一、第二和第三课堂平台,积极拓展法学学生法律职业素养与技能培养的渠道。增设实用性强的选修课,结合社会行业需求开设相关的具有行业特色的实用课程。
(三)创新教学方法,形成法律文化新的生长点
法学教育不仅要适应法律文化,而且还要创造法律文化,尊重重视思索的法治文化教育理念。同时,结合自身法科学生的特点,创新教学方法,探究互动性教学,一改以往法律辞典式教学方法,把法律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让学生学会动手、动脑和动心,以此培养学生的行为技能、认知技能和情感技能。教学双方在互动过程中能进一步激发彼此的主动性和探索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形成法律文化新的生长点。
(四)多元化师资队伍的搭建,进一步提升人格化的法律文化
现有法学教育师资力量,从整体上来说,相对较为薄弱,尤其缺乏实务型和理论与实务兼备的师资力量。教师作为人格化的法律文化,自身的素养直接关系到法律文化的传播与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需要搭建一支多元化的师资队伍以满足法学教育的需要。应在现有理论型教师基础上,一方面鼓励理论型教师多参加法学实践,提高自身实践教学能力,丰富自身的社会阅历;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独立学院教学管理的灵活性,从社会引进专家型人才如特聘教授、法官、检察官、律师等一线实务法律工作者来充实专业师资队伍,以确保师资队伍能迎合实用型法律职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五)通过评估提升法学教育质量,推进法律文化发展
通过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实施有侧重的评估活动,建立系统科学的法学教育评估系统。实现教育过程与评估过程的有机统一,突出法学教育的优势与特色,更为有效的培育法学师生创新、质疑、反思等综合能力,实现法律文化的代际传递,从而促进人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
[ 注 释 ]
[1]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法学分院的“双专业交叉模式”指的是在新生入学时便将法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而直接设置一个单独的教学行政班,根据这种交叉融合设置相对应的独立课程体系进行培养,四年修满规定学分获得法学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同时颁发第二课程证书。现有的试点分别为“法学+汉语言文学”、“法学+工商管理”。
[2] 孙国华。弘扬法治精神、深化法学教育、构建法律文化[J].朝阳法律评论,2013(1).
法学专科毕业论文【第三篇】
根据上述目的和要求,毕业论文写作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有效手段,其中选题是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第一步,而且是具有方向性意义的重要一步,事关毕业论文成败的关键一步。多年经验表明,这一步强调要由学生参与共同确定,而不是单方面由教师选择一个有理论价值或实际价值的题目交给学生完成。尽管教师在这一点上必须把关,然学生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这和毕业设计通常由教师确定题目,学生按照某种既定过程和熟知方法去做是完全两样的。基于这种认识,遵循选题原则,掌握选题方法,对于实现毕业论文目的,达到毕业论文要求,保证毕业论文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一、选题原则
毕业论文的选题,是毕业论文写作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因素。选题合适,促使学生围绕选题积极工作,整个过程充满乐趣;选题不合适,不仅围绕选题进行的工作不会顺利,而且可能直接导致毕业论文的失败。在这个意义上说,选题本身就是对学生和指导教师的一种测试,一向受到高度重视。一般而言,选题应遵循以下原则:
1.实践原则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写作必须牢牢抓住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研究什么问题;另一是怎样研究。没有明确的研究对象以及如何研究的方法是很难完成毕业论文的,选题的意义在于界定毕业论文所要反映的事实和解决的问题。工商管理专业既不同于理工科专业,也不同于文科专业,从性质上规定了该专业的毕业论文务必结合实践来体现自身特点,展示学生能力。丰富多采的工商管理实践构筑了工商管理专业坚实的基础。毕业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是工商管理实践中存在的、可能来源于某一个特定企业的实际背景,从而为改善特定企业的管理状况和提高经济效益贡献应有的聪明才智。同样,毕业论文也可以是对工商管理实践中发生的一些经济现象的理论解释,从而归纳这种现象的必然性和规律,以利于在今后的实践中加以应用或规避。
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要胜任“经济工程师”的角色,知识本身不是目的,而是用来设计和制造各种结构、系统、过程等的素材。从这种认识出发,其能力必须达到多方面的要求,包括专业能力、设计能力、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适应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在诸多能力中,最重要的是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了这些能力,就为适应、开拓、创新、竞争和组织等能力的形成提供了先决条件,因此在毕业论文这一教学环节中,大力提倡以工商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有助于学生上述能力的培养。强调实践原则,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保证毕业论文具有新意和时代感,同时还可以避免毕业论文闭门造车、步入后尘、东拼西凑的弊端。
2.专业原则
专业特长是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才能在科学研究中发现真理有所建树。坚持选题的专业原则,也就是充分考虑专业兴趣,突出专业特长,注意扬长避短,通过毕业论文写作,促进专业长进,获取优秀成果。具体说来,学生和指导教师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落实选题的难易程度,一方面不要选择那些不花气力就能完成的课题,这样难以达到锻炼提高的目的;另一方面在力所能及的专业领域内提出较高要求,确定的选题要花费一番努力才能完成。所以有人把选题形象地比作篮球比赛中的投篮得分:假设篮框置于人们头顶高的位置,不费吹灰之力,伸手个个中的;或者将篮框放在三层楼高的地方,纵使球艺很高,人们也很难中篮。如果真是这两种情况,篮球比赛还有什么意义呢?选题的道理同样如此,要防止犯类似错误,注意难易适中,深浅适中,宽窄适中,大小适中。例如有的学生对企业改制改组关注较多,就可以选择有关的企业改革理论课题;有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好,就可以采用数学模型方法进行定量分析;有的学生成本理论较熟,就可以探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途径。凡此种种,通过毕业论文写作,巩固专业知识,检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把所学知识系统化和综合化。
3.时间原则
毕业论文写作是在一定的时空限制下进行的一种工作过程,一般要求在三个月至半年左右的时间内完成,所以选题大小要具有可行性。此外,毕业论文还有一定的文字篇幅要求,往往要求控制在6000字左右,这种要求既考虑到坚持一定的质量标准,又考虑到时间因素。计划写3000字的短篇论文与计划写1万字的长篇论文,在选题上肯定是有区别的。举例来说,选题“试论会计理论体系”与选题“净现值法在企业投资决策中的应用”无论在理论涉猎面,还是在实际应用度上都是完全不同的。因此,选题时要顾及时间因素考虑篇幅长短。如果选题过大,涉及内容繁杂,研究难以深入,论文易显空洞肤浅;同时,有限的篇幅也容纳不进冗肿的内容。如果选题太小,完成后论文篇幅太短,毕业论文的份量显得太轻,也不合要求。通常选题大小适中的判据是内涵深、外延浅,既能把问题展开说清楚,论文又充实有份量。
4.资料原则
选题明确之后,毕业论文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写作者占有资料的多寡。因此,搜集和占有资料是毕业论文写作的物质基础。
资料可分为二手资料和原始资料。前者是指经别人搜集、整理并发表过的资料,大多来源于各种书报杂志、研究报告,许多论文都是利用二手资料提炼而成;后者是通过实地调研等方式所得到的第一手资料,成本较高,时间较长。写作者资料占有愈多,写作回旋余地愈大,对论点进行论证就愈加充实;反之,即便选题再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资料,也写不出好的论文。
搜集资料之后,还应围绕选题要求,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毕业论文所运用的资料更有说服力,更能突出主题,让论点和论据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此要注意:①资料的真实性。毕业论文的科学性依赖于资料的真实性,只有依据真实可靠的资料,才能获得正确的结论。因此搜集资料时要有出处,运用资料时要有根据。尽可能选用原始资料,若选取二手资料,一定要认真核对,以防讹错,对资料均要鉴别其真伪与可靠程度,要把事实与推论区别开来,不合逻辑,前后矛盾的资料不能选用。②资料的具体性。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不可避免地要用到许多数据、数字、比例、比率等,这些资料一定要具体准确规范,保证论文的可信度。③资料的新颖性。如果资料新颖,方法对头,可能形成新的创见。如果是一般性的常见资料,采用与众不同的研究方法或从不同角度加以阐释,也有可能产生新的结论。简言之,无论新资料还是老资料都应努力挖掘新意。
综上所述,一个好的毕业论文选题,实践原则是根本,专业原则是保证,时间原则是前提,资料原则是基础。
二、选题方法
选题是一种创造,这种创造同其他创造一样,是在丰富的知识储备、大量的社会实践和积极的思考中形成。毕业论文选题既要考虑科学价值,又要发挥学生特长,所以确定恰当的选题是一个不断思维不断探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讲究选题方法对于完成毕业论文写作是非常重要的。简单说来,选题方法有以下三种:
1.查阅文献法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参加学术报告会等方式,了解本学科的研究历史与现状,特别是选题涉及领域的研究历史与现状。了解本学科的研究历史,能知道本学科过去已经进行了哪些研究,有些什么成果;明确本学科的研究现状,能知道现阶段的研究达到了什么程度,哪些问题尚未得到解决,本学科发展的新动向、新问题是什么。有关这两方面的资料占有得多,情况就较清楚,选题就不会盲目,就有想象的基础,就可能产生出新颖、独创的选题。本学科已获得的研究成果为未来研究铺垫了良好基础,尚未解决的课题是选题方向。
需要指出的是,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必须到图书馆、资料室查阅工商管理专业的图书目录和期刊杂志目录索引、专题目录索引以及各种辞典和工具书等。另外还要靠平时积累,学做文献目录卡片,丰富资料储备。这两方面的工作构成本学科研究工作的选题基础。
2.实践选题法
毕业论文选题要密切联系客观实际,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利用一切机会,深入工商管理实践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实际中出现的新问题、新趋向,以此作为选题的依据。例如企业改组改制以后,在企业管理方面出现了哪些变化?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才能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又如市场竞争主体地位明确之后,采取何种经营战略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居于主动地位,保证企业获得长期利润?诸如此类的选题植被于工商管理实践的沃土之中,实践选题法要求通过实地调研等方式来获取有价值的选题。
3.学科交叉选题法
法学专科毕业论文【第四篇】
关键词:工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140-02
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最后环节,也是极为重要的实践环节。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科研工作技能和论文的撰写方法。同时,毕业论文设计考核工作也至关重要,不仅关系到学生能否毕业和授予相应的学位,而且对保持学习热情和培养科研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毕业论文设计考核现状
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既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同时也为高校毕业设计考核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与庞大的毕业生队伍相比,参与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评阅、考核工作的教师人数却相对较少,再加上相关制度的不够完善,毕业论文设计考核工作往往落到个别教师的肩膀上,一个教师往往要负责十几甚至几十个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评阅工作,面对巨大的工作量,工作难免流于形式,重复设计、相似设计、纯理论化脱离实际的设计大量出现。毕业论文答辩时,答辩人数多、答辩时间短,答辩小组成员还没有细看毕业论文内容,学生就已经论述结束了。对于同一个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不同评阅小组,给出的分数往往差异较大,使毕业论文设计有失真实性和客观性。另外,由于就业形势紧张,学生就业压力大,用人单位往往通过学生在校时获奖的多少来判断学生是否优秀。因此,毕业论文设计考核的公平性与科学性对学生就业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工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考核存在的问题
工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考核中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
1.考核标准设计简单,缺乏专业特色。考核多套用学校统一标准,但实际上,不同专业的毕业论文内容差异很大,采用统一标准,既偏离专业实际,也丧失学科特色。工科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设计能力要求较高,在毕业论文设计考核中加大对设计内容的考核,能够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重视度。
2.考核标准层次不清晰。考核标准缺少细化评价等级,往往仅给出一个总分来表示某个评价项目的所有要求,标准可操作性差,使考核教师在论文水平相当的情况下难以准确给出评分值。
3.考核内容不细化,学生认识模糊。多数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前只知道主题,不了解考核具体要求,在老师的安排下进行工作,学生普遍缺乏目标性,主动性差。
三、量化考核在工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考核中的应用
(一)量化考核的基本原理
量化考核,实质上就是用量化的数据、指标反映工作业绩的一种表现形式。量化考核的方法较多,其中层次分析法就是将复杂的工作问题层次化,形成一个阶梯型的有序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判断矩阵后计算每项的相对权重。该方法将评价指标进行细化,使得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及答辩小组教师具有各自特有的评价指标,互不干扰,评分操作简单客观。考核结果中,学生哪一项比较突出,哪一项比较弱,一目了然,更有利于后期学生对毕业论文进行修改。
(二)层次分析法在毕业论文设计考核中的应用――以工科专业为例
1.构建层次结构模型。在咨询某高校工科专业教师、学科带头人及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工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特点,将工科毕业论文设计考核的总成绩A分为基础能力B1、设计能力B2、答辩情况B3三部分(准则层),每个部分含有多个细化的考核项目(方案层)。
基础能力部分主要从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度出发,其考核由指导老师负责;设计能力部分主要考虑的是毕业论文设计本身的质量,由评阅老师负责;答辩情况由答辩委员会老师负责。
2.比较判断矩阵的构造及各项目权重的确定。
a.比较判断矩阵中各元素的确定。采用定性分析中的专家咨询法将准则层、方案层的各因素两两构建比较判断矩阵,并确定每个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引入层次分析法中应用广泛的Thomas 九级比例标度方法,对比较结果加以量化,如表1所示。
若元素i和元素j的重要性之比为aij,那么元素j与元素i的重要性之比为aji=1/aij。
b.比较判断矩阵的构建及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①准则层比较判断矩阵的构建及权重。
计算得出比较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为:(
②方案层比较判断矩阵的构建及权重。
系统根据方案层中各因素两两间的重要程度取值,构建比较判断矩阵。仅列出方案层中基础能力B1比较判断矩阵及权重,如表3所示。
3.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毕业论文设计考核最终结果分析。通过调查得出影响毕业论文设计考核的各因素所占考核总成绩的权重,各考核指标重要性排序前三位为(由高到低):工作作风、创新意识或设计独到性、团队协作能力。可以看出工作作风的总权重是最大的,体现了工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对合作及设计创新能力的高要求。回答问题准确度及深度和图表、图纸规范度的总权重比较接近(相差不大于),同样独立查阅文献能力和思路、概念清晰度也是比较接近的(相差不大于),所以它们的区分度较低,容易产生人为误差,采用层次分析法将每位学生的各项具体分数输入后,系统按照权重比例分别相乘再相加后得最终成绩,结果明了,便于操作,得出的成绩更具有说服力,更客观。
四、结论与展望
针对目前高校毕业论文设计考核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将量化考核方法引入工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考核。该方法是基于层次分析法下的一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准则决策方法,特别适用于人的活动的定性判断。用YAAHP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简单、实用,使毕业论文的考核、评价工作更加合理化、规范化,为毕业论文设计考核结果准确计量提供方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