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掷实心球教案最新4篇
【导言】此例“投掷实心球教案最新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投掷实心球教案【第一篇】
(海南华侨中学,571104)
关键词 :通用技术 学生主体 导做模式 回归生活
早在20 世纪40 年代, 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的主张,他认为,教育要面向社会、面向生活。在通用技术课程实施中,我们也同样面临如何让学生“从书本的学习走向生活的学习”。我在实践中总结了“163 导做育人模式”,就是要让学生回归生活,在“做”中学。“163 导做育人模式”的“1”是用1 份的时间来进行课前准备;“6”是用6 份的时间来引导学生“做”;“3”是用3 份的时间来思辨和拓展。“163 导做育人模式”有三个环节,即课前准备—导做(学生做,教师引导)—育人(思辨拓展)。下面重点介绍在导做环节中如何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独立思考,在小组合作中相互交流,在任务驱动中激起好奇心, 从而让学生回归生活世界。
一、在自主探究中独立思考
怎样才能让学生回归生活世界? 我认为, 在课堂教学中要训练学生多向思考,拓宽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引导他们从不同方面、多种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回归生活世界。
在教学“结构的稳定性”时,我让学生“玩陀螺”,让他们在生活世界中对旋转中的物体的稳定性进行自主探究。
片段1在“结构的稳定性”教学中让学生“玩陀螺”。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请大家来总结一下,结构的稳定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生 重心位置的高低、支撑面的大小、结构的形状。
生 老师, 这些是在静止状态下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如果物体在旋转状态下,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又是什么呢?
师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 我们来探究一下。
探究之前, 先让大家做个游戏———玩陀螺。
生 (齐)好。
师 (出示陀螺及其配件) 请一位同学上来发动陀螺。
学生把发动绳安装在发动器中并发动,陀螺高速旋转,随后稳定,立起来,看()上去一动不动。一分钟后,陀螺转动速度越来越慢,开始摇晃,直至转速为零,倾倒。
师 为什么陀螺旋转速度慢下来后会倾倒?
生 不知道。
师 这个谜直到20 世纪80 年代初才解开。
这就是陀螺效应: 凡是高速旋转的物体, 都有一种使转动轴保持不变的能力,这种能力使得陀螺即使在不平的支持面上转动也不会倒下。当然, 由于陀尖与支持面的摩擦, 它的转速又会慢慢减小,导致陀螺旋转需要重心更低、更稳定的状态,于是开始摇晃,最后倒下来。
师 (出示两个陀螺) 大家看一下这两个陀螺,一个叫“极地金盾”,另一个叫“青蓝冰伞”。它们的陀尖一样,发动器一样,发动绳的长度也一样,所不同的是陀身的重量不同,“极地金盾”的重量大,“青蓝冰伞”的重量小。下面请两位同学上来比试一下好吗?
生 (齐)好。
师 大家可以猜一猜比试结果。生 持“极地金盾”的同学获胜。
师 为什么?
在“结构的稳定性”教学中,教师按传统教学方式对教材上的案例进行讲解,学生的反应并不强烈,这是因为教材上的内容学生自己能够看得懂。一个合格的高中生对静止状态下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三个因素很容易理解和掌握。结构的稳定性如果停留在研究静止状态下的稳定性这必然带来学生知识的缺陷。所以,有必要扩展到运动状态下的稳定性, 当然运动状态下的稳定性很复杂,但是,高中生完全可以对其中的简单情形进行探究,而“旋转”就是一种简单情形。所以,我选择了让学生玩陀螺,就是要对旋转物体的稳定性进行自主探究。
二、在小组合作中相互交流
让学生回归生活世界贯穿课堂教学的各环节,可以在导入阶段把生活世界的资源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工具; 可以在课堂临近结束时联系,把生活世界中的某些问题呈现出来作为总结新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抓手,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与水平;可以在传授新知时联系,也可以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自始至终用生活世界的资源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
我在教学“流程的优化”一节课时,开展了制作提兜比赛活动,要求学生测量单人制作一个提兜所需要的时间和小组成员合作制作一个提兜时平均每个人所用的时间。其目的是对单人制作与小组合作制作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确小组合作的优势。
片段2在“流程的优化”教学中开展制作提兜比赛。
师 我们学习了流程设计,下面大家来进行一项制作提兜的比赛,好不好?
生 (齐)好。
师 制作提兜会用到剪刀等工具,使用时要小心,不要伤到自己,更不要伤到他人。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行比赛,目的是优化制作提兜的流程, 提高工作效率。
比赛要求:测量单人制作一个提兜所需要的时间和小组成员流水化批量制作提兜时平均每个人所用的时间。在10分钟内制作符合质量要求的提兜数量多者获胜。将学生分成6 个小组,分发牛皮纸、浆糊、绳子、剪刀、订书机、胶水等材料和工具。学生小组讨论,画出设计图纸,明确制作纸制提兜的主要步骤。下面是某同学编写的单人制作提兜流程图(如图1)。
生 按照图纸,单人制作一个提兜,测量制作所用的时间。然后,小组分工动手制作,测量平均每个人制作所用的时间。
师 第三小组制作12 个,数量最多。第五小组制作6 个,数量最少。其他小组数量不等。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 请大家找原因。
学生讨论得出:单人制作与流水作业对应着不同的工作效率。小组成员分工情况不一样,流程中的时间、人员安排不同,都会影响工作效率。通过讨论学生感悟:流程的设计具有不唯一性,已经设计的流程还可以进行改进、优化;完美的流程不存在,不断优化才能不断进步。在这样的讨论中,学生的人际交往水平得到了提高,自我意识得以形成和发展。
制作提兜的任务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给学生搭建了合作的平台。学习小组要经历设计图样、明确制作提兜步骤、编写流程图、动手制作等过程,参与热情很高,比赛场面异常热烈,课堂氛围非常好。
三、在任务驱动中激起好奇心
传统教学按部就班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烦。而采用“任务驱动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会大大增强。在“闭环控制系统的干扰与反馈”教学中,我巧妙地创设了一个让学生投掷羽毛球的情境,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使学生对闭环控制系统中的干扰和反馈等知识有了深刻的认识。
片段3在“闭环控制系统的干扰与反馈”教学中,让学生投掷羽毛球。
师 什么是干扰因素?想一想,逆风中骑自行车,行驶的速度会受到什么影响?
生 风力的影响。
师 能否就影响的大小,说得更具体一些?
生 风速大、风速小、逆风、顶风、侧风等的影响不一样。
师 那我们对干扰和反馈进行探究。(出示一个羽毛球)现在要把羽毛球投掷到塑料桶里(塑料桶口比较小,投掷者站的位置与塑料桶之间的距离为2 米)每个小组选择一位同学来投掷羽毛球。每组共投掷10 个羽毛球,投中多者获胜。
师 有没有人发现命中率有什么规律?
生 我发现了一个规律,很多同学前面几次命中率不高,后面几次命中率较高。
师 请第三小组代表谈谈。
生 第一次投掷时,由于用力太大,没有命中。第二次投掷时,汲取了第一次的经验,减小了用力,但用力过小,也没有命中。第三次投掷时,汲取前两次投掷的经验,终于投中了。
师 为什么会有这种结果呢? 能分析一下吗?
生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将人看作是控制系统,眼睛把接收到的塑料桶的位置以及实际投掷位置等信息输送给大脑,经大脑分析和加工处理后, 发出指令,指挥手投掷羽毛球,直到投中。
师 请判断以上过程是开环控制还是闭环控制? 并画出系统控制方框图。
(图2是一位同学画出的系统控制方框图)
生 人脑控制手投掷羽毛球, 在此过程中,眼睛可以把投掷的结果及时反馈给大脑,使大脑准确控制手的用力。控制过程中有反馈、有调整,属于闭环控制。师如果有风,请分析风可能对投掷羽毛球产生的影响。风对控制系统来说属于什么因素? 投掷者怎样克服这种影响?
生 属于干扰因素。
师 什么是干扰因素?
生 在控制系统中,除输入量以外,引起被控量变化的各种因素称为干扰因素。
师 克服干扰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生 消除、减弱或者提高控制系统的性能。
师 还有吗?
生 采用闭环控制。
师 现在我们来模拟风对投掷羽毛球的干扰。请一位同学投掷羽毛球,一位同学调整电风扇风向,其他同学观察投掷过程。
一位同学从讲台下搬出电风扇,接通电源,调整方向,逆风、顺风、侧风对投掷羽毛球影响不一样。调整风速,风速大、风速小对投掷羽毛球影响不一样。
师 为什么开始投掷的几个羽毛球,没有命中,后来投掷的能够命中?
生 顺风时,我减小投掷力量;逆风时,我增大投掷力量;侧风时,我改变投掷角度。
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反馈吗?
在《闭环控制系统的干扰与反馈》教学中,我巧妙地创设了一个让学生投掷羽毛球的情境,学生在通用技术课堂里感受学习做研究的方法,兴趣自然就来了。学生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课堂氛围浓烈了许多,有助于理解真实的控制系统的工作条件和工作过程,使学生对闭环控制系统中的干扰和反馈有深刻的认识。
“163 导做育人模式”强调做。到底做什么? 我认为,所做的东西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 是学生感兴趣且有教学价值的,从而让学生享有快乐的学习过程。
http://
参考文献:
投掷实心球教案【第二篇】
投掷教学作为发展学生身心素质的重要手段和学生体质标准的测试项目,虽然一直受普遍关注。但从以往的教学情况来看,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学生参与不积极或反感于这种无休止的重复练习,从而降低了学习投掷技术的兴趣,影响了学习的效果。本案例针对投掷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投掷方法的单一枯燥,学生挥臂用力不够,挥臂速度不快,出手角度把握不好,以及常出现争抢器材等现象,采用班级授课,个人练习,集体练习,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现为主,通过多边、多向各种形式的练习,为每位学生提供主动积极学习和自我展示的空间,促进每位学生的身心发展。
案例操作过程:
一、设置悬念,激趣导学阶段
1、口诀导入:教师边示范轻物投掷的动作边念口诀:两脚前后开立站,单手持球于肩上,眼看前方高远处,快速挥臂用力投。
学生回答:……
2、教师引出本课学习主题――轻物投远,提出要求:边念口诀边练习动作
3、学生原地自主练习、体验肩上屈肘、快速挥臂徒手动作
4、学生为教师纠错 (教师有意示范两脚并立、左右开立,直臂挥动等错误动作)
5、个别学生展示
组织:
要求:主动参与、积极练习
[评析:教师将投掷动作领编成一个口诀,让学生探讨猜测,激发学生学习和参与的欲望,并根据口诀在原地自主尝试练习,不仅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新鲜,牢牢记住投掷的动作,又能帮助学生尽快地掌握、提高投掷动作。]
二、运动参与,体验提高阶段
1、尝试持球练习
2、持球掷过单横线
教师设疑:怎样才能投得更远
学生尝试投过单横绳
3、持球掷过双横线
教师融入学生,营造和谐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小组比赛,观察个体
5、个别展示,抓住闪光点,及时表扬
组织:
要求:1、颜色分组,教师令下,两组同时进行投掷
2、认真思考,仔细观察,大胆有序地尝试练习,注意安全。
3、在练习投过两条横线时要求轻物从两条横绳之间通过。
4、轻物投过之后,按教师要求捡物。
[评析: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原地侧向投掷的技术方法,即掌握投掷的出手角度和出手速度。为此我紧扣教学目标设计练习,通过围绕教学重点进行提问和设计,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借助横绳解决投掷出手角度问题,使学生在不断提高运动能力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感觉。在小组分组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较高,有的还一边做动作一边念口诀,他们在玩中明白了"投掷的角度是前上方,出手的速度要快"这两个重要技术的原理,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合作游戏,拓展阶段
搬运游戏(小组合作)
1、放球接力:将球放在指定的呼啦圈内
2、拿球接力:将球从呼啦圈内拿回
组织:
3、评价总结,谈感受
[评析:学生在辅助练习游戏活动过程中,逐步了解和认识了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并在此过程中体验和感受到了团队合作带来的快乐,同学间的协作能力得到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显著增强,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更突出了"以学生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使学生学会了生存、合作、健身的方法,跟好地与终身体育相衔接。]
投掷实心球教案【第三篇】
一、内容可选,尊重学生个性特征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他们对体育教学内容也会有不同的态度,有的喜欢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有的则比较排斥。如果学生不喜欢,那么教学效果就会打折扣。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在尊重学生不同个性的基础上,在完成体育课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多提供几个教学内容,让学生选择以自己适切的方式来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如果每节课不少于三个体育项目,学生就可以有更多的选择空间了。
比如在教学“耐久跑”时,一位教师安排了三个不同的训练项目。对于喜欢沿着学校操场跑的学生,可以沿着操场的跑道跑。对于喜欢折返跑的学生,老师在操场上安插了两面小红旗,两旗之间相距50米,让学生在两面小红旗之间进行折返跑。另外还安排了一条沿着学校的建筑物与设施来跑的路线,只要学生能够跑完规定的要求就可以。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跑的内容与路线,既可以有效完成教学目标,训练学生耐久跑的各种呼吸方法与步幅大小,又可以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满足他们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在体育课教学时,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与教学要求,结合体育教材内容,安排不同的练习内容,让学生都能有效地投入到体育学习当中。首先,我们所选择的课堂教学内容必须建立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上。无论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形式的创设,都要以完成体育课教学目标为前提。比如前面“耐久跑”的教学,无论是折返跑,还是沿着跑道跑,或者是在建筑物之间跑,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懂得如何在耐久跑中学会呼吸,学会耐久跑的技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与毅力。其次,所选的教学内容要建立在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相吻合的基础之上。学生不同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影响着他们对学习内容的选择,教师在设计学习内容与形式之前,要先了解学生,清楚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然后针对他们的差异设计教学内容。就像前面“耐久跑”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围绕学校建筑物之间跑,主要是考虑到班上有几个胖子,他们跑上200米就已经不容易了,更何况是耐久跑?选择这样的一种形式,可以让他们在别的同学看不见的地方练习,即使他们在跑的途中姿势变形了,也不会被别的同学嘲笑。这样既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又让他们掌握了耐久跑的技巧。
二、融入趣味,尊重学生年龄特点
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更喜欢一些有趣的事物。他们不喜欢上体育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体育课上体验不到快乐,感受不到体育课的趣味。再加上体育课大部分时间在室外,夏天热,冬天冷,如果没有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就更不想上体育课了。因此,我们可以让教学内容多一些趣味性,让学生一提到体育活动,就会感受到特别的趣味,乐意地进行体育活动。
比如在教学“投掷”时,如果让学生反复练习投掷实心球或者垒球,那么要不了几分钟,他们就可能没有兴趣了。所以,在这节课教学时,我安排了这样几个活动:一是甩纸炮,看看谁甩的纸炮最响;二是甩纸飞机,看看哪一位同学甩的纸飞机最远;三是追飞球,两个同学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一个同学向前投羽毛球,另外一个同学跑去追,在羽毛球还没有落地的情况下接住羽毛球;四是自抛自击纸球,学生一只手向上抛一个纸球,另一只手迅速掷出另一个纸球,看看能否击中;五是对墙投纸球,比比谁的纸球反弹得更远;六是炸碉堡,把一些易拉罐、空矿泉水瓶摆成一排或者某种图形,然后向其中投掷纸球,看看谁命中率高;七是抛秧比赛,在操场上先画一个小圆,然后围着这个小圆再画一个大圆,所有参与的学生全部围在大圆的周围向小圆里抛毽子,看谁能抛进去。在这些训练项目当中,有的是训练学生的臂力的,有的是训练学生投掷技巧的。这样把投掷的教学内容融入到趣味性游戏当中,学生对“投掷”便有了兴趣。
在体育课教学时,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让教学内容有趣味。首先,每一节课都要安排一定的游戏,在学生完成主要学习任务时,做做游戏放松一下。其次,把教学内容融入趣味性的活动当中。比如“投掷”的案例,学生所有要完成的投掷项目都是在游戏的状态下进行的。再次,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必需建立在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师所安排的趣味性活动一定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设计的,不能一味地为了趣味而安排一些与教学要求完全不相符的活动。
三、走进生活,尊重学生经验特质
投掷实心球教案【第四篇】
如何使学生达到高中体育课程标准的目标,发展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我认为高中阶段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智力与动作技能的基础。在这一阶段,教师必须要注意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努力提高学生掌握动作的能力,才能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
案例1:
前滚翻分腿起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复习前滚翻的动作,然后就前滚翻分腿起的动作进行示范和讲解。接下来让学生进行几次练习,结果绝大多数的学生感到完成动作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在结束时,不是站不起来,就是站起来两腿有弯曲。于是我就请学生思考和比较:前滚翻和前滚翻分腿起两个动作完成难易的关键在什么地方。我再借助动作的图解,让学生找出在做两个动作时,身体重心的变化。结果学生发现:前滚翻时,人的身体重心起伏不大,而前滚翻分腿起,人的身体重心有较大的起伏,尤其是在结束姿势时,重心有较明显的提高。然后我再请学生想一想,怎样用已学过的力学的原理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学生的议论,我因势利导地给她们指出两点:一是如何增加一个动力,帮助提高身体重心;二是如何在动作结束时有一个适当降低身体重心的姿势。动力的获得可通过两个方面:一是在动作开始时增加两腿向前蹬地的力量,使身体有较快的向前滚翻的速度;二是在滚翻至身体坐垫时,两手及时靠近胯前推垫获得。两手推垫的时机和位置一定要恰到好处。如果两手推垫过早或位置离身体较远,推垫的结果不是动力,而是一个向后的阻力。如何适当降低动作结束时的身体重心,就要求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做好折体,并加强髋关节的柔韧性练习。经过启发式的讲解,学生对动作的要领加深了理解。然后在练习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肌肉的感受。通过学生间相互观摩指正,最后学生都能很好地完成前滚翻分腿起的动作。
案例2:
在进行单杠支撑后回环的教学时,有很多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不好动作。这中间除了一些心理上的恐惧感外,主要还是对动作的技术原理不清楚,我就启发学生的思维,想一想物理课中学过的力偶原理。我就用力偶转动的原理来分析支撑后回环的动作原理。两腿积极前摆和上体的主动倒肩是力偶中的一对方向相反的力。腹部贴杠是身体在回环的过程中有一个支撑点。在动作练习时,如回环力量不够,就必须做好两腿经后摆后的有力前摆和上体的积极主动的倒肩。如在回环时,身体落下,就必须掌握两腿经向后预摆后腹部要及时贴杠。然后在学生练习时,要求他们先想一想教师的示范动作和动作的要领,再接下来做动作。我加强对学生练习的保护与帮助,并及时用简短的语言提醒形学生,如“摆、贴、倒、抬、翻”。这样学生在学习中能较快掌握动作要领,并且进一步改进动作。原来一些存有恐惧心理的学生,看到其他学生能顺利完成动作,对他本人也是一种促进,我就及时鼓励他们大胆去做,特别注意要做好保护和帮助。在他们动作完成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勇敢果断的品质。
案例3:
在进行原地双手头上投掷实心球(以下简称投实心球)时,发现不少学生存在着实心球飞行的抛物线太平、不能运用全身的力量进行投掷等现象。针对高中学生的实际,在理论课的教学中讲解斜抛运动原理。根据斜抛运动的远度公式决定实心球投掷远度的主要因素是投出手的初速度和出手的角度。我首先请学生思考一下,从持球的预备姿势开始到球出手这一段工作距离内,影响出手的初速度的因素是哪几个方面。学生经过讨论分析得出的结论:必须给实心球一个最大的作用力,产生一个最大的加速度。而加速度又受工作距离和工作时间的影响,它与工作距离成正比,与工作时间的平方成反比。由于人的生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作距离,这就告诉我们,在身体充分做好持球预备姿势(超越器械)后,一定要加快挥臂的速度,只有充分运用自下而上的发力,缩短用力时间,才能提高投实心球的初速度。其次我给学生简要讲述投实心球的出手角度问题。根据斜抛运动的远度公式看,出手角度α为45º;时,投掷远度S最大,但出手点和落点必须要在同一水平面上。在实心球投掷中,实心球的出手点高而落点低,出手点与落点的连线与水平线之间有一个夹角β,通常叫地斜角,它与投掷的远度成反比。因此,实际上实心球投掷的出手角度不是45º;,而是45º;-1/2β。当学生了解这些道理之后,在实践课时我就要求他们动脑筋做练习,譬如投掷前身体要形成反弓、手臂尽量伸直、蹬地收腹挥臂要快、目视前上方、向前上方投掷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在学生练习时加强个别辅导,提醒他们投掷前颈部要放松等。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投掷实心球的出手角度和时机,根据他们的身高,在投掷线的前上方设置一条两边有高低的绳子,帮助他们形成较好的投掷角度和时机。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针对学生的实际分别要求他们加强力量、柔韧、协调性的练习,进一步体会和提高动作。通过教学学生普遍感到练习时心中有数,效果好。同时也为进行其他的投掷项目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
案例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