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182991

【导言】此例“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教学方法范文【第一篇】

关键词科学方法 教学方法 科学教学方法

1 研究意义

在科学教学中,将科学方法融入科学教学中,能够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及科学方法。但科学方法都有其特定的对象及适用范围,这也就决定了其本身的局限性,比如归纳方法,由于人们一般是根据对事物现象的归纳来获得结论,所以它缺乏内在的必然性,同时不能保证一定获得真理;比如演绎方法,首先它只适合于已有理论的证明和推演,而不能导致新的科学发现,其次因为演绎方法的正确性取决于前提的正确性,所以它不能保证其结论的正确性;比如观察,观察只能直接发现对象的现象,而不能直接发现对象的本质,不能直接观察到所研究的对象,某些现象能直接观察到,某些现象不能直接观察到而只能间接观察到,观察只能直接观察到具体特殊事物的性质和特点,而不能直接观察到事物普遍的共性;再如实验,诚然重要,但并非所有领域都可以进行,实验不能代替理论研究,它总是特殊的,特殊的实验结果与普遍的结论之间总是有距离。

小学科学课堂中,恰恰存在许多此类问题:一些科学教师不了解科学方法的局限性,某种程度上夸大或者淡化了科学方法的作用。①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自身对科学方法的内涵认识模糊,所以在使用科学方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无法向学生清晰介定科学方法使用的领域和对象,存在将科学方法的使用范围扩大、僵化地刻意遵守等问题;另一方面,又存在一些在教学过程中淡化科学方法的问题,过度求新、过分注重细节而忽略了课程内容里所隐含的科学方法。

所以,厘清科学方法和科学教学方法的区别和联系,正确理解两者的关系,从而在科学课堂里融入科学方法进行教学,对于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方法,形成正确的科学观,感受科学的价值和精神,都具有较大的指导及促进意义。

2 科学方法与科学教学方法

科学方法及分类

人们通常把达到目的的途径(手段)称为方法。科学认识活动的目的是要探索客观世界的普遍规律和因果性,对被观察到的事实即形形色色的事物现象作出理论解释,以此对客观世界的复杂图景做出精确地深刻的描绘。科学方法就是人们为实现达到认识客观世界这一基本目的而采用的手段和途径。科学研究的方法包括基本逻辑方法和一般技术方法。②

所谓基本逻辑方法,就是基本的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在科学技术研究中,人们会运用到各种各样的思维方法,其中有些方法是在任何场合任何时间都要用到的,而另一些则只是在某些特殊的场合和时间才用到,前者就是基本逻辑方法,包括比较与分类、演绎和归纳、分析和综合等。

比较与分类是认识和研究事物的两种最基本的逻辑方法。比较就是在不同事物之间或在同类事物之间找出它们的差一点和共同点的逻辑方法。分类是在比较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各种事物进行类别划分的逻辑方法,即根据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对象区分为不同种类的逻辑方法。归纳和演绎是在科学技术研究中最常用的一对逻辑思维方法。归纳方法是指从个别事物的现象的研究中概括出一般原理或结论的逻辑思维。这种方法主要由推理前提和结论两部分组成。演绎方法是从一半到个别的推理方法,即用已知的一般原理考察某一特殊的对象,推演出有关对这个对象的结论的方法。分析是把一个完整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方面和部分,把负责的对象分解为各个简单的要素,并把这些部分或要素分别进行研究和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综合方法就是寻求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侧面、因素的内在联系,把对象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此外,还有数学方法、控制论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等,有的学者认为想象、直觉、灵感也是理论思维方法的较特殊的形式。③

科学技术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它不仅要运用各种逻辑思维方法进行研究,而且它还常常使用各种技术方法进行研究。技术方法就是运用某种技术和设备手段进行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观察和实验两种。

观察就是通过感官接受外界各种刺激,再经过大脑处理,形成对外界的感受,科学观察一般是指人们在科学研究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事物和现象进行感知、描述和记载的方法。广义的观察包括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狭义的观察仅指自然观察。自然观察是在现象自然发生的条件下进行的,是人类运用的最早的一种观察,根据不同的标准将观察分类:(1)根据所用观察工具不同将观察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两种类型。直接观察是通过感官直接观察对象,间接观察则是借助于一定的一起对对象所进行的观察;(2)根据观察结果性质将观察分为定性观察和定量观察两种。定性观察即确认研究对象是什么或什么性质的观察,定量观察则是确定该事物或现象的大小、速度、强度、时间长度等数量性质的观察,又叫测量或观测;(3)根据观察的条件将观察分为非受控观察和受控观察,非受控观察是在不影响观察对象的条件下所进行的观察,受控观察是在对观察对象施加某种影响的条件下所进行的观察。科学实验师在某种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所进行的运用技术手段来展现某个对象,或推进研究对象的进程,或改变、控制其某些因素而使对象展现某些过程的活动。实验的目的有二,其一是探索和发现新现象或新规律;其二是检验已有知识或理论的正确性。实验由实验者、实验对象、实验仪器三者组成。

科学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包括科学方法,这里首先对教学方法进行论述。

教学方法

在当今教育理论界以及各种教育学和教学论著作中,人们对教学方法的认识不尽统一,给教学方法所下定义也各不相同。我们认为,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以达到教学目的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④

教学方法的分类

教学方法根据分类依据的不同,可以有多种分类方式。有的学者将教学方法分为: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将教学作为一个活动过程来认识,⑤他们将活动区分出三个最重要成分:组织作用的,激发的和检查评定的。由此,从整体和组织性的观点看活动,就要求有三大组的教学方法:实施学习认识活动的方法(由此而保证通过个性的中介而进行的教学信息的过程);激发学习认识活动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由此而保证调整学习活动的最重要职能。促进其认识的、意志的和情绪的积极化);检查和自我检查学习认识活动的效果的方法(由此,师生得以在教学进程中实现检查和自我检查的职能),其下还有相应的亚组:

第一组方法:组织和实施学习认识活动的方法。

第一亚组:按传递和接受教学信息来源分类(感知的方法):口叙法(叙述、谈话、演讲);直观法(图示、演示);实际操作法(试验、练习);教学生产劳动。

第二亚组:按传递和接受教学信息的逻辑分(逻辑的方法分):归纳法、演绎法、分析综合等方法。

第三亚组:按学生在掌握知识时思维的独立性程度(求知的方法):再现法、探索法(局部探索法、研究法)。

第四亚组:按控制学习活动的程度分(控制学习的方法):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活动,包括试验教学机器在内;学生的独立工作(读书作业、书面作业、实验室作业、完成劳动作业)。

第二组方法:激发学习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

第一亚组: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认识性游戏、教学讨论、创设道德情绪体验的情境、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创设统觉的情境(依靠生活经验)、创设认识新奇的情境。

第二亚组:激发学习义务和责任感的方法:说明学习的意义、提出要求、完成要求的联系、学习上的奖励、对学习缺陷的责备。

第三组方法:教学中的检查和自我检查的方法。

第一亚组:口头检查的方法:个别提问、面向全班提问的口头考试、学习上的奖励、程序性提问。

第二亚组:书面检查的方法:书面测验、测试作业、书面考察、书面考试、程序性的书面作业。

第三亚组:实验室-实际操作检查的方法、实验室测验作业、机器测验。

科学教学方法与科学方法的比较

科学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科学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科学教学任务,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⑥以上所介绍的教学方法在科学教学中均可使用,由于科学课的特殊性,活动部分使用较多,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主要用到第一组方法,我们通过表1将科学教学方法与科学方法进行比较。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科学教学方法包括科学方法,虽然有同样的方法,不过两者略有区别。在使用归纳方法方面,科学研究中,将归纳法分为完全归纳和不完全归纳法,穆勒将归纳法分为求同法、求异法、同异联合法、共变法和剩余法,在科学教学中,主要用到的归纳方法类型是不完全归纳法中的简单枚举法,以及穆勒五法之中的求同法、求异法、同异联合法、共变法;在使用观察方法方面,科学教学使用的观察工具较科学研究所使用的要少和简单,观察的对象也有不同;在实验法的使用上,实验者、使用的仪器、对象都有不同,在使用目的上,科学教学上使用实验法主要有第二种目的:检验已有知识或理论的正确性。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将科学教学方法定义为师生为了实现科学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科学教学任务,引用科学方法并与普遍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形成合理的科学教学策略,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的程序化但不失灵活的方式或手段。

3 科学方法与科学教学方法的比较及启示

科学方法与科学教学方法的比较

(1)从与科学教育的关系来看。科学教育的内容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科学方法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⑦科学教学方法是达成科学教育的途径。(2)从两者的具体分类来看,科学教学方法包括科学方法。从科学方法和科学教学方法的具体分类来看,科学教学方法包括科学方法(如图1)。几乎所有科学方法都可以被引用到科学课堂中作为科学教学方法。

启示

科学方法在科学课堂中的作用主要有二:一是引用科学方法进行教学,获得科学知识;二是对科学方法本身进行学习,可以促进学生进行迁移,作为更新科学知识的途径,同时也可以为未来的科学研究打基础,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严谨的思维方式,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

教师有必要对科学方法有清晰的了解,清楚各种教学所用的科学方法的内涵及外延,如“穆勒五法”:求同法、求异法、同异联合法、共变法和剩余法,如果教师详细了解这五种方法,就会发现在科学课上,这“五法”中用的较多地主要有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共变法,而剩余法则用的较少。如此,就能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把握好教学的度,既不会盲目强化也不会无意中淡化科学方法,使学生能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

注释

①吴俊明。对科学方法和科学方法教育的再认识—祝贺《化学教育》30 周年刊庆[j].化学教育,2010(2).

②杨玉辉。现代科学技术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5).

③张巨青。科学研究的艺术—科学方法导论[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

④河南省教师资格管理办公室组织编写。教学方法概论[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⑤巴班斯基著。中学教学方法的选择[m].张定璋,高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课堂教学的方法【第二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 兴趣与习惯 主体 方式 方法

课堂教学是一个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实践的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实际灵活调整,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成为课堂的主人,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灵活的教学方式,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环节,激发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趣的培养。随着小学教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完善和深化,选择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在现有条件下,怎样选择最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呢?现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1.更新观念,积极践行新教学理念,做具有创造性的教师

打造高效课堂,应具有新理念的教师。建立一种具有生命性、主体性、社会性的深刻的教育教学新观念,培养创造性的教师,是课改的迫切需要。教师眼里要有学生,相信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人。师生相互交流与合作,把学生好学、自学等学习态度及 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学习品质的培养贯穿于课堂教的始终。新课改的春风在呼唤着教师的劳动应具有创造性,做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教师。没有创造性的教师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没有创造,教育也就没有发展。只强调知识结果而不注重知识的来源过程及情感的传统课堂教学已经无法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变革。于是我一边学习创新的方法和有关方面的理论知识,一边实践到自己的教学当中去。不断进行教法和学法方面的探讨。边学边试验边总结。

2.激发数学的兴趣,注重习惯养成,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要向全体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快乐的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增长数学探究能力,获取数学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就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思考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实践中,课前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导入新课,对引发学生探究兴趣,激发儿童学习的好奇心和上好每节课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的防止学生的厌学情绪。要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独立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教师在一节课前应做好导入激趣这一环节,通过谈话、讲故事和游戏等活动,给学生以悬念和激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探究活动就能开好头。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节时,以谈话的方式进行导入。师:同学们,为了创建和谐平安校园,我们能做些什么呢?生:保护环境,不乱扔垃圾,学生间团结、友爱……)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教育学生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能随便扔垃圾,且让学生知道了那些垃圾是可回收的,这样既净化了学生美好的心灵,又引入了本节课所探究的课题,激发了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兴趣。

3.以学生为中心,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变“教”的课堂结构为“学”的课堂结构,变课堂为学堂

奉送真理,不如教人发现真理。一堂课的知识,要靠学生去领悟、消化。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创新。充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学习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时,让学生讨论它的变化规律。一个小组的几个学生通过讨论编成一个小口诀。“小数点,真奇妙,向右移要扩大,向左移要缩小,移一位变十倍,移两位变百倍,移三位变千倍……”这个口诀学生自己很快把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给记牢了。这一堂课的教学,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试着讨论得出口诀。在复习乘除分数应用题时得出: “面对分数应用题时,首先分清单位“1”。单位“1”已知用乘法,单位“1”未知用除法。比单位“1”多时要用加,比单位“1”少时要用减。这个口诀不是宝,具体情况要动脑。两量相关才相连,两量无关靠边站。通过让学生讨论、学生总结,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括能力。通过让学生自学、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虽说这些口诀不是那么朗朗上口,但学生觉得自我价值得到了实现,学习的积极性比以前高。好像自己跟科学家一样发现了定律,激发了探索热情。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都打算自己在以后的学习中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创造。

4.激励竞争,唤醒学生的创造意识

新课改的精神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不断进取。为此,我常常让学生在学习当中去交流,从竞争中获得知识。而且领悟到竞争的乐趣。例如:在辩论周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谁的面积大这节课中:坚持长方形的面积大的一组中,两个学生主动站出来,拿出一根绳子,用四只小手撑成一个长方形,然后上面的两只小手稍平移就变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其中一名学生说长方形的宽变成平行四边形的边,而点到直线的线段中垂线段最短,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的高小于长方形的宽,所以平行四边的面积小于长方形的面积。通过辩论学生的兴趣比较浓厚,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创新精神。许多学生都想充分表现一下自己,连那些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也积极的投入到了学习当中。学生的创造性有了发展,也充分培养起来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造精神。只要有了创造精神,那就会有创造成果,而当学生的创造性一旦得发展,那创造成果将是不可估量的。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5.引导个性化学习,实行分层教学

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接受知识能力是不同的,各学生的成绩也表现为参差不齐。为了体现“让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这一课改理念,教师在课堂中,关注学生个性特长发展,可实行分层教学,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法。如:分层布置作业。对学习较差的学生教师可布置一些基础题,让学生练习、巩固,教师给予辅导、帮助,解决学生在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让它们对基础知识加以掌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题技巧。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或优等生教师应给予合作、交流、探究的空间,教师设计、布置难度较高的练习题,让它们去探究,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优秀学生更好发展。如:练习中的“星号”题,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教师给予引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6.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关注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反思

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第三篇】

编者按:绿色教育理念认为,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生命价值,改善学生成长的环境,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在绿色教育的理念下衍生出的“绿色课堂”,以学生为本,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什么是理想状态中的“绿色课堂”,如何构建“绿色课堂”?北京师范大学课题组在绿色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行了中学数学绿色课堂改进的行动研究。其中,数学绿色课堂教学评价是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改进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期《特别关注》栏目特别呈现课题组《中学数学绿色课堂评价标准》的指标构建,以及从基本要求、关注学生、数学本质、动态生成和追求创新等各个维度对绿色课堂的理解,以飨读者。

数学课堂教学一直是国内外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其中,追求高质量的数学教学是数学课堂教学研究的源动力。绿色教育理念认为,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生命价值,改善学生成长的环境,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1]。为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实现学生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在绿色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课题组进行了中学数学绿色课堂改进的行动研究,并形成了基本的课堂改进策略,构建了中学数学绿色课堂教学框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4]。数学绿色课堂教学评价,是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改进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科学的数学绿色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构建,不但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需要,更是促进学生、教师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5]。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现代数学教育理论认为,数学教学评价主要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6],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他们数学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又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7]。基于对国内外已有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和教师专业素质研究的分析[8],结合对绿色教育和数学绿色课堂的理解,我们确定了标准研制的“一个理念,两个基本点”的指导思想和四条基本原则。

“一个理念”是指“教育要尊重学生和教师的生命体验,遵循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让学生和教师在充满生命力的课堂中,实现生命价值的提升”[9]。“两个基本点”是指:一要基于我国数学课程标准,评价的理念、内容和方法要与之相符;二要基于北京市石景山区中学数学教学实际,不但要符合石景山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实际,还要注意促进和引导其发展。另外,我们还确定了四条基本原则。第一,评价指标的制定要兼顾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科学性是指评价指标的描述要清楚、确切,涉及的概念、术语和理论要科学,能反映数学课堂教学的本质与内在规律,同时要符合数学课堂教学的客观实际。可操作性是指评价指标的操作程序和测量变量的可观察、可判断和可测量。第二,评价指标的内容要兼顾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数学教学的终极目标。但是,基于中学生的身心特征,教师有效的预设、启发和诱导等教学行为同样不可忽视。第三,评价方法要兼顾定量和定性结合。定量评价方法可以提高可操作性,但是会忽略课堂教学的细节;定性评价方法可以实现人性化的考量,但会一定程度上降低可操作性。只有将二者有效结合,才能更为有效地实现评价目的。第四,评价功能要重在诊断和改进。总之,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功能主要有:导向、激励、预测、鉴定、诊断、改进、考核、反馈和管理等。结合行动研究的目标和石景山区数学教育实际需求,数学绿色课堂教学评价的功能应重在诊断和改进。当然,其他几个功能也是不可忽视的。通过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诊断,促进个人反思,汲取他人建议,从而改进数学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基本过程与方法

国内外研究表明,无论是“自上而下”的理论演绎,还是“自下而上”的经验归纳,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只有采取二者相结合的方法,才能获得既科学又便于操作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利用文献分析法和要素分析法,我们首先构建了较为宽泛的数学绿色课堂评价标准的基本要素。通过对国内外70多个数学课堂评价标准进行深入的比较和分析,结合数学绿色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分析,形成了“四维27项”的较为宽泛的评价标准。其中,“四个维度”是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关注学生和情感交流”。在此基础上,对102位数学教师、7位教研员和12位数学教育教学专家进行了问卷调查(α信度系数为)。结果表明,只需要6个综合因子,就能反映原变量包含信息的%。根据各主要成分的教学含义,结合数学教育教学专家建议,得到主因子的命名:关注学生、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师生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和数学本质。另外,教研员和数学教育教学专家访谈结果表明,数学绿色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要具备以下两点:(1)传承性。在突出绿色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绿色课堂教学评价要和石景山区以前使用的课堂评价标准衔接,以便于教师和其他评价人员理解和使用。(2)发展性。除了使用量表评价外,还需要增加定性描述和改进建议,以更好地实现诊断和改进功能,促进教师有效反思和专业发展。基于上述结果,对6个维度进行了分解和组合,形成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情境创设、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关注学生、课堂文化和教学效果”和“定性描述+改进建议”两部分构成的“八维20项”《中学数学绿色课堂评价标准》(初稿)。

为了进一步检验《中学数学绿色课堂评价标准》(初稿)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课题组在石景山区三所学校进行了一个学期(—)的旨在试用、研讨和优化指标体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行动研究。总体来看,关于《中学数学绿色课堂评价标准》(初稿)的研讨建议,初、高中数学教师,教研员和数学教育专家达成五点共识:(1)评价指标维度需要精简,一般不超过5个。(2)指标内容相关专业术语需要精确化,不要太宽泛。(3)要突出数学绿色课堂的基本特征。数学绿色课堂教学要求相对较高,关于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比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科学等可以合成一项,要重点突出绿色课堂对学生和生命价值的关注、充满生命力的和谐课堂文化和中学数学教学特色等。(4)评价指标的定性描述和改进建议部分需要保留,可以更好地促进教师个人反思,改进课堂教学,实现专业发展。(5)绿色课堂教学评价旨在改进课堂教学,促进师生可持续发展,最好实行等级评分制,而不是分数评分制。

基于上述建议,对《中学数学绿色课堂评价标准》(初稿)进行了优化,形成了包含基本要求、关注学生、数学本质、动态生成和追求创新等“五维16项”的中学数学绿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其中,“基本要求”维度包括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处理和教学方法选择等一般数学课堂要求,保证数学课堂的科学性。“关注学生”维度包括关注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学习态度、兴趣和习惯的培养,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关注学生差异等五项。“数学本质”维度包括教师设计高水平的数学任务,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体现数学知识的联系性,注重数学思想方法和活动经验的积累,运用信息技术有效促进数学知识理解等五项。“动态生成”维度主要包括内容的生成、方法的生成和情感的生成等三项。“追求创新”主要包括教学设计的创新和教学实施的创新等两项。

三、《中学数学绿色课堂评价标准》特征分析

与传统数学课堂评价指标相比,《中学数学绿色课堂评价标准》较好地凸显了数学教学特色,具有较为鲜明的现代数学教育特征,符合国际数学课堂教学发展趋势。总的来看,中学数学绿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具有五大特征。

1.中学数学绿色课堂首先必须是科学的课堂

“科学性”是绿色教育提倡的四大教学理念之一,也是实现中学数学绿色课堂的重要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为学生创设健康成长的生态环境,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中学数学绿色课堂评价标准》的“基本要求”维度就是从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表达、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处理、教学方法的组合与优化等方面对中学数学课堂的科学性进行评价。

2.中学数学绿色课堂要关注有效数学活动的设计

弗莱登塔尔的“再创造”表明,数学学习的最本质特征就是通过“数学化”做数学的过程,即教师要指导和帮助学生在从事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实现基于个人知识经验的“再创造”过程。总的来看,在数学课堂中,学生从事的数学活动有两大类:水平数学化活动和垂直数学化活动。《中学数学绿色课堂评价标准》就非常关注对“有效数学活动的设计及效用”的评价。首先“数学本质”维度关注教师设计的数学活动——数学学习任务的质量以及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数学知识理解的效度;其次,关注数学活动能否有效体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联系性,以及是否渗透了基本的数学思想、丰富了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等。

3.中学数学绿色课堂要重视以数学思维能力为基础的数学能力的培养

林崇德教授认为,思维发展是学生智力和能力发展的核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是数学教育价值的重要体现之一。《中学数学绿色课堂评价标准》非常重视学生以数学思维能力为基础的数学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方面的评价。“关注学生”维度首先强调要关注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数学思维能力一般包括抽象思维能力、推理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等。在此基础上,还要评价数学课堂教学是否关注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数学学习态度、兴趣和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等。最后,在上述培养过程中,评价标准还强调了要关注学生的差异,不能一刀切。

4.中学数学绿色课堂要体现生成性教学

动态生成是中学数学绿色课堂“尊重学生生命价值”的本色表现,主要表现为内容、方法和情感等三个方面的生成。中学数学绿色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师精心预设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内容、方法和情感等方面的动态生成过程中,焕发生命活力,通过数学化活动,学习“活数学”,而不是倾听和记忆冰冷的数学结论。《中学数学绿色课堂评价标准》主要从内容、方法和情感等三个方面考查教师是否能够积极利用相关资源,促进数学教学的动态生成。

5.中学数学绿色课堂要追求创新性教学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是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学数学绿色课堂评价标准》主要从教学设计创新和教学创新两个方面评价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性。教学设计的创新主要表现为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能够基于学生基础和相关资源,进行创新性教学设计,以更好地实现“四基”教学目标。教学实施的创新主要表现为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和班级学生实际情况,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基于该标准的近两年的行动研究表明,基于个人反思,借力同伴互助,通过数学教育专家、数学教研员和同伴的教学研讨,能够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通过“五个维度”的分析和评价,数学教师能够明确个人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优点和不足,结合别人的改进建议,通过个人反思,获得丰富的教学活动经验和优秀的改进方案。

参考文献:

[1]杨叔子。绿色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J].基础教育,2004(1).

[2]綦春霞,李文,李孝诚。绿色教育观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进——基于3所初中项目校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的反思[J].中国教师,2012(9).

[3]綦春霞。让数学绿色课堂提问焕发生命的色彩[J].中国教师,2011(1).

[4]李孝诚,綦春霞。从“为创新设计教学”到“为教学设计创新”——对“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的反思与改进[J].数学教育学报,2012(2).

[5]Bright, & Joyner, Classroom Assessment in Mathematics: Views from a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Working Conference[M].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1998.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8]陈彪,许安富,邱华全。新时期优秀教师的基本素质[J].中国教育学刊,2011(S1).

教学方法【第四篇】

1基于课堂学习的教学法

(LBL)LBL是传统的教育模式,其特点是以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以教学大纲为标准,按教学大纲顺序讲解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这种教学方法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满堂灌”,重视理论,忽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3-4]。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被动接受学习内容,缺乏掌握学习内容的热情和动力。因此,学生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及沟通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培养,从而使得学生毕业后很难迅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工作中。

2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PBL)2.1PBL概念及特点。PBL教学法最早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麦克玛斯特大学提出,经过反复实践和改进,目前已经成为国际医学教育界广泛采用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4-6]。PBL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把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监督者,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接受知识,对于学习中发现的问题,通过复习以往知识及相关经验等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7]。近年来,PBL教学法在一些亚洲国家的临床教学中运用后,取得了显著教学效果[7]。目前,PBL教学法正在成为我国临床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的新方向[8]。相比较传统的LBL教学法,我国多所高校及临床教学单位在临床实习教学中采用PBL教学方法后,在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产生了明显作用[9-10]。2.2PBL教学方法。经典的PBL教学模式是以“设问-讨论-总结”3段式进行教学[11-12],主要通过以下步骤进行。(1)培训。首先对带教教师及学生进行有关PBL知识的了解和认识。(2)选题。按照临床实习教学大纲要求,遴选临床常见病病例(根据教学要求在住院患者中选择典型病例,包括现病史及相关的既往病史资料,其中病史、查体及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中可能会有缺项),编写学习资料。在临床实习课前把这些资料提供给学生预习,让学生自己根据这个病例资料写出可能需要讨论的问题,如:①根据以上临床资料,考虑该患者的初步诊断是什么?②你的诊断依据是什么?如果需要确诊该疾病,你还需要另外完善哪些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③如果符合你的初步诊断,上述补充的这些检查应该会有什么样的结果?④该疾病需要和其他哪些疾病鉴别诊断?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假设,提炼病例中涵盖的有关知识点。(3)准备。安排实习学生分组讨论,每组至少3人。教师围绕前面提出的问题,向学生提出进一步的学习要求,并可提供可供查阅的相关参考文献、书籍、网站等,同时,要求学生对患者的病史资料进行进一步收集整理,必要时可以进行再次问诊。按照教师要求,学生可能会发现新问题,并尝试寻找答案。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对本次学习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并分组进行幻灯片汇报。(4)实习。教师可以把实习学生帯至患者床旁进行问诊、查体,此过程要求问诊全面、查体兼顾重点,同时注意查体时给予患者适当的人文关怀,并尽可能补充病例所缺失的信息。该过程由同组学生进行点评、补充。教师作为旁观者,不过多干涉学生的查体及问诊,可以在旁听过程中记录学生在实践中的不足之处。(5)讨论。师生返回示教室,各组学生自由讨论。大家根据床旁实习过程中的问诊和查体,补充病历资料中有关患者的内容,然后由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结合相对比较完善的病例资料,从中提炼本病例的特点。此时,教师可以作为整个活动的引导者,根据该患者临床实际诊疗过程,再次就患者的诊疗活动进行提问,由学生小组进行讨论;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归纳总结,以组为单位进行总结发言,全体同学都可以进行补充及修正。(6)总结。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只是进行必要的引导,在最后的环节,针对学生在讨论、床旁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必要的解释和补充,验证问题的答案。通过讨论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根据典型病例做到举一反三[13-16]。2.3PBL不足之处。PBL教学模式并不能确保所有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部分学生由于自主学习能力较弱,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常常会感觉无处下手,也不知道怎样去收集资料,对问题的解决方案感到茫然。这样,PBL就不能充分调动这类型学生的积极性。此外,PBL对教师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仅是照本宣科地讲授知识,其在课前需要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目前临床指南、专家共识的内容,而且要预计学生讨论过程可能会涉及检体诊断、实验诊断、生理学等内容,并在备课中有所体现。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技能、综合知识、思维方式和课堂组织、驾驭能力方面有较高水平。因此顺利实施PBL教学还需要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2.4PBL教学注意事项。在PBL教学中,教师主要作为教学的引导者,把控教学节奏,指导学生相关活动,时刻注意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并及时反馈教学中的不足,保证教学活动正常、有序地进行。如果PBL教学不能顺利进行,往往会出现冷场,甚至变成学生之间的争执。因此,当一个临床案例提出时,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把握案例重点,让学生们能够引申出案例背后相关问题;在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时,教师要做一名倾听者,而不是法官,不要武断地评判错与对,更不能急切地告知答案;当学生的资料收集不够全面时,教师要提供相关的材料给学生;学生准备不充分,探讨不够深入,出现偏离讨论的目标时,教师要注意提示学生,并给予附加资料,引导学生继续深入讨论。而且,在PBL教学中,教师应当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熟知小组内每个学生的名字,从而体现对学生的重视[17-18]。

3病例教学法

(CBL)CBL是在医学教育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是在PBL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该教学法是基于小组讨论式的医学教学模式,其最大的特点是以临床病例为先导、以基于临床病例诊疗问题为基础、以实习学生为教学主体、以临床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法。实习教师根据教学安排,在临床中选取典型病例,根据教学目的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设计不同类型问题,组织临床实习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还原临床实践。该教学模式改变以往临床实习中“大课大讲,小课小讲”,只注重理论知识灌输的模式,更加注重调动实习学生临床实践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熟悉临床思维模式,增强其临床实践能力[19-20]。CBL教学方法要求教师不仅有扎实的基础理论,而且必须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因此通常选择高年资主治医师担当带教教师。此外,教师还应有一定教育心理学知识,能够在课堂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本学科的新进展、新动态,其自我知识也需要不断更新、升级。据相关教学调查问卷,教师的教学态度与实现满意度呈正相关。而且,在教学中常常可以发现,广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往往有比较鲜明的教学风格和个性特点。对于教师来说,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活跃课堂气氛、掌握教育心理学特点,这些都是影响CBL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而且,这也是对带教教师的一种有力鞭策[21]。CBL教学模式需要大量辅导教师的参与,而高校扩招引起学生人数日益增多,加上繁重的临床医疗工作,导致临床教学师资力量相对不足,这些都大大限制了CBL教学模式的实施。而且,在讨论过程中容易出现冷场,特别在学生准备资料不充分、带教教师教学经验不丰富情况下,讨论可能陷入僵局,使CBL教学模式难以顺利进行。因此,需要加强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包括病史采集、查阅文献、准备资料等),同时教师应运用教育心理学,注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心理活动的变化,适当采用比喻、情景互动方式活跃气氛,从而可以提高教学质量[22]。

4PBL联合

CBL临床医学的核心是人,临床实习的目的是架起理论和实践的桥梁,通过临床实习将刻板的理论与患者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深化教科书中有关疾病的描述,形成临床思维,最终将学生培养为合格的临床医生。PBL联合CBL教学模式使实习学生经历了从课本中疾病到临床患者,再从病症到疾病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的贯通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心中的疾病表现更加形象、具体。该教学模式将以往临床实习中对所学知识的验证,变成对于知识探索的过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了临床实习教学质量。相关教学研究显示,在PBL联合CBL教学模式中,实习医生会有医生的成就感,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其文献检索能力有明显提高,且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训练了临床思维[23-24]。多数研究表明,PBL与CBL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有如下的作用:(1)联合式教学法可有效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其学习兴趣。PBL的运用可模拟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使得学生摆脱对于知识只是简单记忆,不会灵活运用的情况[21]。联合式教学可克服单纯PBL局限性,要求学生利用已学习过的理论内容结合查到的文献资料,以群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整合,提高学生协作能力和学习效果。(2)提高教师综合能力。教师不仅要根据课本进行理论知识备课,而且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相关临床知识储备,如最新临床指南、目前热点及争鸣。同时,教师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预估,并且要制订这些问题的解决预案。而且,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作为引导者,要把控教学节奏,特别是在分组讨论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不要跑题或争吵,并协助学生解决出现的问题[21]。这样既有利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临床和基础的紧密结合,又有利于规范临床的诊疗行为,做到教学相长[24-26]。

5小结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1182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