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261898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学范文“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精编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课堂教学新方法1

1注重实质、简化课堂――“备”出语文味

走进新课程,教学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课前设定越多,课上学生的自由空间也许就越小。因此,课前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只设计出主要的教学步骤、训练方法和主干性提问,从而为学生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空间。

如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执教《匆匆》一课,只设计了“用心灵诵读”、“用心灵倾听”、“用心灵倾诉”三个大的教学步骤。这些大步骤之间的细部处理,则以学生的反馈情况灵活处理:学生缺少什么给什么,不懂什么讲什么,不会什么教什么……这就是“以学定教”,这就是“驾驭课堂”,驾驭学生的学情,驾驭学生的思维动态,而不是“驾驭教案”。

2以读为本、情理交融――“读”出语文味

崔峦老师曾说,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是读。在课堂中“读”出语文味也是我们语文课堂的着力点之一,教师应引领学生通过各种形式、不同层次的读把学生引入 “有滋有味”的读书境地,让学生在或诵或吟中,口随心动,心醉文中,文在口中,达到文境、心境、意境浑然一体。让学生在与文本、作者交流对话的过程中,内化课文的语言材料,涵咏其丰富内蕴,进而学会阅读。

如笔者所听《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描写园子的重点语句,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文章的主旨――“自由”,然后教师又让学生把“自由”送回文章再读;当学生对自由有了更直接的体会后,教师又回过头来引读第13小节,在情感层层递进的引读中,学生逐渐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感受到祖父的爱,从而深刻的领会到对作者来说,这不是普通的菜园子,而是一个爱的天地,一个温馨的家园,一个自由的世界。最后在教师深情的总结升华中,学生再次齐读13小节。

让我们的语文课“读”占鳌头,让语文课堂成为言与思的交融,在心灵的对话、撞击中产生情感的火花,在朗朗书声中飘逸出浓浓的“语文味”!

3返璞归真、追根溯源――“追”出语文味

传统的语文教学告诉我们,要学好汉语,首先就要让语文课堂返璞归真追根溯源――学好汉字。中国的汉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汉字,常常就是一幅生动的图画,一个跳动的音符,一张充满表情的面孔。将汉字的特点,尤其是它的发展过程与语文学习结合起来,对识字写字,对阅读习作,以及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对母语情感的激发都有作用。

如笔者所听的《卧薪尝胆》一课,让学生理解“奴仆”一词。师首先让学生交流什么样的人才成为奴仆,之后,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奴”和“仆”这两个汉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汉字演变过程中,并通过师生对话,让学生深深体会奴仆所过的屈辱、悲惨的生活。

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学到的不仅是汉字的音形义,而且看到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感受到了中国厚重的文化底蕴,心中洋溢的是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之情,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浓浓语文味的课堂。

4旁征博引、魅力四射――“讲”出语文味

受年龄、环境、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小学生对重点词、句、段的感悟、品析往往比较肤浅,与文本对话的质量不高,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讲”出语文味。老师要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再现课文中所提供的艺术形象、具体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令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貌、如历其境,实现读者与作者所描写的景物、塑造的人物、编织的故事、抒发的感情在想象中的一致或大体一致,情感上的和谐共振。

5渗透写法、注重积累――“写”出语文味

“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课上,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圈点批注,整理摘记,并写下自己独特的理解。在学生情之所至,急于表达之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观察、体验、感悟记录下来,才能 “写”出浓浓的语文味。

教学方法2

(1)有厌学情绪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大,学习积极性不高,自律性差,自我学习困难,偶尔表现出自以为是、眼高手低。

(2)难以接受较抽象的理论教学,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甚至有恐惧感,较能接受直观事物,喜好动手操作。

二、探索中职物流教学方法

教学现状与学情因素的共同制约,导致学生择业能力差,自我完善和发展能力低,不能很好地适应物流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为了适应市场发展,提升中职物流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迫在眉睫。深化改革教学,探索适合中职学生学情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一个关键所在。笔者试从中职物流教学方法探讨入手,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谈谈物流教学中几点可行的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

物流专业涉及的内容比较抽象[摘要]宁波物流业尚处起步阶段,发展潜力巨大,亟须大量物流人才。中职物流教学以培养技能枯燥,许多理论知识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所以教学应该坚持直观性原则,更多地为学生提供直接的感知。譬如,现代物流基础是高一物流专业第一学期开设的课程,在整个物流课程体系中属于最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内容涉及供应链、现代物流概述、物流基本业务、现代物流管理等许多枯燥的概念,理论性较强,对于刚开始接触物流知识的高一中职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为了帮助学生“攻克”一个个难以消化的理论知识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了直观教学法。如讲到第三章第三节“物流技术与设备”时,带领学生参观物流实训室里的堆垛机、托盘、集装箱模型、手推车等,给学生视觉上的感知。同时,尽量利用网络资源,搜索相关图片或利用图表和视频,解释抽象的概念与原理。如讲到“物流储存业务”,安排学生观看进货验收、入库上架、整仓盘点作业等视频短片,使学生了解仓库作业人员是如何进行实际仓库作业的,增加感性认识。

2.游戏教学法。

物流客户与服务课程中,介绍知识点“客户分类”时,若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师按课本定义进行讲解:从市场营销角度分析,客户可分类为经济型、道德型、个性化、方便型客户,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没有耐心往下听讲。笔者结合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游戏法:将4类客户分别写在云彩形或花朵形的彩色卡片上,放于讲台上,将全班学生分成4组,每组选择一位组长,由组长组织2~4位小组成员抓住其中一类客户的特点,分角色扮演业务员、客户,代表全组即兴表演,然后由其他三组抢答扮演的是哪类客户,并将写有客户类别的卡片贴于黑板上,答对组加游戏分,答错组有一次补救机会,由表演小组抽取一道物流客户相关习题提问,若再次答错则扣双倍游戏分;每组的表演完毕后,由其他三组对其表演打分,表演分值及答题分值合计最高的小组胜出。通过轻松的游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使学生熟练掌握了客户的分类,更通过即兴表演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组织和创造能力。

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参与性强的特点。这种教学方法的主要作用表现在:变“单向教学”为“双向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的责任是选择适当的案例,有效地组织案例教学;学生的责任是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分析、思考和讨论案例并提出各自的处理方案。在讲到“物流客户服务战略”一节中的“SWOT分析”时,笔者先把SWOT分析中的每个字母分别代表哪种环境因素一一列给学生,并详细讲解每个因素的内涵以及分析步骤:第一步明确企业的优势与劣势,第二步分析企业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然后再提供一个相关案例—北仑中小物流企业,采用多媒体的形式来介绍北仑中小物流企业的发展概况、背景。多媒体可以使学生们尽快获取案例相关信息,拉近人与案例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关注。接着笔者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对我们家乡北仑的中小物流企业进行SWOT分析。通过这个案例,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动机,提高他们探索问题的能力。随后由学生在课外利用网络以及图书馆资源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充分的准备,在接下来的一堂课结合所学知识,积极地发表各自的见解。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回答,适时地引导他们,并结合理论内容不断地提出问题。比如,一组学生分析完北仑中小物流企业的机会、威胁、优势、劣势后,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对外部威胁和内部劣势的解决方案,引导学生作深层次的探索。最后,由教师作总结、评价,学生则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对知识点的理解与巩固,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案例教学法一改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理论与实际脱节的许多弊端,尤其对原本就厌恶理论学习的中职学生来说,案例教学法能引起他们的关注与好奇,激发求知欲,真正实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

4.兴趣教学法。

在中职物流的教学过程中,经常涉及枯燥乏味的物流概念、物流操作流程、物流信息系统原理等,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这些概念、操作流程、原理,不仅要把概念、操作流程、原理讲清楚、讲明白,更重要的是要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主动学习。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积极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和工作,人就会觉得心情舒畅和愉快,效率也较高,反之,则效率低下,提不起精神。因此,在教学中,不要一开始就对概念、原理进行讲解,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而应提出与讲解内容有关、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由兴趣的话题引出问题,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后再分析、讲解。在讲解“物流客户的巩固与开拓”的相关理论前,介绍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名人名言,如“客户拖延购买的时间越长,成交的难度越大,要妥善处理好时间异议”,“接近客户的三十秒,决定了销售的成败”,等等,激发学生兴趣。又如在讲解“零库存”知识点前,以“库存是恶魔”引入话题,引发过高库存对企业危害的讨论,从而自然而然导入新知—零库存(JIT)管理。再如,在讲解“现代物流的含义”前,可从物流一词的英文Logistics入手,Logistics本义“逻辑的、算术的”,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系统的筹算和设计规划,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为目标的理念和方法,进而引入物流概念。还可以举出许多实际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这种教学方法较受学生欢迎。

5.模拟实验法。

在物流教学中,可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充分调动他们喜爱动手操作的积极性,运用模拟实验软件来实施教学。软件系统涉及货代、运输、仓储、码头、报关等内容,学生通过这些实验,能较快熟悉各项物流业务单据的填写、传递、核对和差错处理操作,掌握各种物流管理信息的汇总、分析处理技能,掌握常用的物流信息技术处理程序,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基本职业素质。

课堂教学常用方法3

关键词:入职初期;体育教师;课堂常规;建设与管理

一、研究目的

入职初期通常指教师受聘后的前3年,这是教师职业生涯中一段非常重要的时期。教师抓好课堂常规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可以有效规范和约束学生的课堂行为,建立高效的课堂秩序。同时,课堂常规也是教师和学生应该遵守的、保证课堂秩序的基本行为标准。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笔者查阅大量有关体育课堂常规建设及管理方面的著作和论文,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观察法

笔者通过在实际体育教学中观察课堂常规的设置及学生的遵守情况,对学生的心理变化反应进行相关分析。

3.专家访谈法

笔者咨询了体育领域的专家和一线教师在教学常规工作中采取的手段及策略,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三、结果与分析

1.体育课堂常规的基本内容

(1)集合整队与师生问好

集合整队可以体现学生的组织纪律性,主要包括课前、课中及课后队伍的集合。课前站队要求学生尽量做到“快、静、齐”,教师要培养学生听上课铃声和哨音快速集合的习惯,要求体育委员整队清点人数,汇报人数及出勤情况。师生问好是体现师生平等地位、增进师生关系、检验学生课堂状态的一种有效手段。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活动。课前一句简单的问候,看似无关紧要,却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融入课堂,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为上好体育课做好准备。

(2)请假制度及出勤情况

教师制订课堂的请假制度及出勤要求,在第一次上课时告知学生请假怎么请,特殊情况怎么处理。当学生由于特殊原因无法上课时,应该在课前提交规范的请假手续,并向教师说明情况。这样有利于建立规范的请假考勤制度,促使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其完成力所能及的一些任务。比如,随堂听课,协助同学练习,布置相关场地等工作。

(3)服装检查与安全教育

上体育课时要统一着装(运动服与运动鞋)。教师要在课前告诉学生运动装备及安全意识在自我保护中的重要性。比如,男生上课不要穿牛仔裤、皮鞋,女生上课不穿裙子、高跟鞋,不携带小刀、钥匙等尖锐物品。教师要做到积极预防,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如发现学生着装不当、存在安全隐患时,应该教育学生自觉遵守体育课堂的常规要求。

(4)课堂纪律与练习要求

体育课堂纪律是保证课堂有序进行的重要前提。在第一次上课时,教师就要跟学生约定好相关的纪律要求,让学生按照教师规定的内容、要求进行练习。比如上课不能随便说话、嬉戏打闹;没有经过教师的允许,不准私自离开练习区域;分组练习时要听小组长的指挥等。不同运动项目有不同的教学特点。因此,在学生进行不同项目的练习时,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要求。比如进行球类运动时,学生要统一听哨声指挥,不能随意拍球踢球。如有不遵守的情况,教师要及时批评、指正

(5)场地器材管理及规范

学校场地器材是开展体育教学、课外体育锻炼、运动队训练和比赛的重要条件。任何体育器材设施在使用前都要经过认真检查,确保安全后方可使用。体育教师在课前要认真检查教学场地是否安全,并对相关运动器材提出使用要求。如发现学生不爱惜器材的现象,教师要及时批评、指正,引导学生爱护公共财产设施。

2.体育课堂常规对学生教育的影响

(1)规范教学秩序

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手段和形式,不管进行什么样的教学改革,教师都必须建立一个稳定、有序的教学环境来确保正常课堂教学。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抓好教学常规,通过规范和约束学生的上课行为,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让学生清楚哪些事情在课堂上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

(2)明确教学目标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弄清体育学科的特点,努力I造良好的课堂常规,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练。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学生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作为指引,就会清楚在本堂课中不同的练习阶段该如何去学习,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学习效果,从而提升学习效率,确保体育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

(3)厘清教学重难点

教师要认真备课,努力写好教案。备课时,要备好五要素:一是课程目标;二是教材重点、难点;三是教学对象;四是场地器材;五是教学方法。通过正确示范、精讲多练,教师要让学生熟练掌握技术方法,帮助其更好地领悟动作的重难点,进一步提升其学习能力。

(4)塑造行为习惯

体育课堂常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不但可以保证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还是塑造学生行为、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前沿阵地。教师在制订课堂常规时,要注意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选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5)提升教学质量

体育课堂常规的制订和实施,对教师和学生来讲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范。在体育课堂上,良好的教学环境和秩序能够帮助教师节省大量的教学时间,使学生快速而准确地掌握课堂上所传授的运动知识与技能。如果学生纪律好、注意力集中,教学程序不被打乱,学生学习的效率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会被挫伤。这样,学生就可以获得更多的练习时间,这对技能的学习十分重要。

3.体育课堂常规建设与管理的思考

(1)严格要求,加强常规教育

体育课堂常规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也是确保教学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师应严格要求学生,抓好课堂常规建设,培养学生的规范思想。比如,集合整队要求、上课服装检查、请假制度、纪律要求、体育骨干职责、场地器材布置与回收等。教师在上课前表述清楚课程要求,学生才能够按照要求去做。因此,课前的常规教育非常重要。

(2)体育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体育课通常以户外活动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多数情况下都是在室外进行,教学环境复杂,容易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扰。教师要善于利用体育教学的特殊性,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的内容、规则及特点,培养学生团结协作、遵守纪律、积极进取的优良品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讲解清晰、示范到位、言行一致、尊重关爱学生,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发挥体育在塑造学生人格上的功效,努力把德育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3)体育教学组织规范有序

体育课堂组织教学要尽量排除各种外因干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保证各项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体育教师要充分备课,精心设计出合理、有效的组织教学程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严格规范组织教学,切忌出现先紧后松、虎头蛇尾的现象。

(4)加强思想教育,培养集体主义价值观

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随时注意课堂的变化。体育课堂是培养学生体育健康知识、技术与技能,强化组织纪律性的主要场所。体育课堂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特殊性,良好的教学秩序可以加强学生对课堂常规的认识。当教师在组织学生集体学习时,组织纪律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组织纪律性能够激发学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可以大大节省教学时间,推动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教师要努力抓好体育课堂常规建设与管理工作。根据体育课堂常规的基本内容进行归纳与分析,体育课堂基本常规主要包括集合整队与师生问好、请假制度及出勤情况、服装检查与安全教育、课堂纪律与练习要求、场地器材管理及规范五个方面。严抓常规有助于规范教学秩序,明确教学目标,厘清教学重难点,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也有助于培B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预防安全伤害事故。

2.建议

抓好体育常规工作,主要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第一,严格要求,加强常规教育;第二,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第三,体育教学组织规范有序;第四,加强思想教育,培养集体主义价值观。严格制订与执行体育课堂教学常规,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过程。在学校教学中,新入职的体育教师应该加强课堂常规建设,积极思考怎么管理学生,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让体育课堂常规成为体育教师和学生共同的自觉行为。

参考文献:

[1]毛振明,赖天德。如何正确理解和实施体育课堂教学常规[J].中国学校体育,2006(12):30-33.

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4

关键词:管理学原理 课堂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效果 管理思维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种管理实践

理论源于实践,管理理论是管理实践的升华。《管理学原理》是关于一般性的管理问题的科学,传授的是共性管理理论和实践,可应用于不同部门的管理活动。教师的课堂教学无疑也是一种管理实践活动,如果教师能够将管理理论默化于教学行为中,自觉地用管理思维管理课堂教学过程,不言而喻,对提高教学效果将大为有益。做为教授《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师,教学效果与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积累的关系固然十分密切,但是能否把课程要传授给学生的理论同时也应用于自己的教学过程当中,本质上是自己所熟知的管理理论能否与管理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是检验教师本人是否是一名“有效的管理者”的实践方式。

简言之,管理思维就是用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观点规范管理行为的心智活动,是有意识地应用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管理实践的系统思考活动。要用管理思维管理课堂教学过程,首先要明确课堂教学过程中管理的基本问题。管理学教材中对管理有不同的定义,我国一般采用的管理的定义是: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在特定的组织内外环境的约束下,运用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有效地整合、利用组织的资源,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管理的概念包含了管理的基本问题,从《管理学原理》课堂教学的视角分析这些基本问题,是在教学中确立管理思维的起点。

课堂教学过程中管理的基本问题

管理的概念包括六个内涵要点,分别是管理的主体、管理的客体、管理的职能、管理的载体、管理的环境和管理的目的。这六个内涵要点又可称为管理的基本问题。课堂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管理基本问题主要有管理者、被管理者、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几个方面。

1.谁是课堂教学过程管理的主体

管理者是管理活动的发起者和执行者,是承担着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的组织成员,是管理的主体。传统的管理者是那些告诉别人该做什么以及怎样做的组织成员。现代组织结构、管理活动和管理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传统的属于管理者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分布于更多的职位中,例如在目标管理及团队管理方式中,在学习型组织这样的组织形式中,所有的组织成员均参与制定计划和制定决策。据此,现代管理者是承担着协调与整合职责的组织成员,他们最主要的工作是协调组织的人财物力资源,整合他人的行动,达到与别人一起或者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目标的目的。无论从管理者的传统含义还是现代含义来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都是管理的主体,承担着协调与整合课堂教学过程的职能。自己管理自己的行为不是管理学意义上的管理,所以学生不是课堂教学过程管理的主体。

2.谁是课堂教学过程管理的客体

管理学概念中所蕴含的管理的客体是指组织的各类资源,即管理活动的接受者。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关系资源、时间资源。其中除财力资源外,《管理学原理》课堂教学过程中都会涉及到。课堂教学过程管理的最主要的接受者是学生,与其他资源相比较,人是一种特殊的客体。课堂教学过程的目标是否能够达到,学生起着主导作用,是转化其他教学管理客体的关键性资源。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讲,教育“双主体”论中认为,学生是学的主体。课堂教学过程管理中的物质资源以教材和教学手段为主;信息资源则为教师要所要传授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关系资源不可忽视,教师做作为课堂教学管理过程的主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协调好与教学管理最主要的客体——学生的关系,在特定的课程及情景因素中,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为有效,是教学方法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保证,也是教育“双主体”论探讨的主要关系。当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地配置上述各种资源时,就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有效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3.《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内容特征是什么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过程管理的另一个重要客体。《管理学原理》课程作为经济管理类学科的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一般组织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目前国内外的《管理学(原理)》教材一般围绕管理过程(职能)形成课程体系主线,在介绍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管理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上,按照管理过程来展开相应的内容。对初涉管理学知识的大学生而言,这门课程的具体特征可概括为,基本原理的抽象性、涉及内容的广泛性,以及原理与实践的关联性。基本原理是抽象的,不采用大量的例子或案例来解释基本原理,学生必会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目标。所涉及的内容是广泛的,不仅要求教师有管理方面的足够知识,还要求教师涉猎人文、社会、生物、理化等多方面知识领域,根据教师个人的知识结构,自如地运用学生已有的最恰当的知识来解释抽象的管理理论,将管理理论寓于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实践之中,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能动地理解管理的基本原理。应用性和实践性是最重要的特征,也是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目标。案例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式,案例教学与课堂教学举例的区别在于,举例是为了说明原理,案例是为了考察学生对原理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4.教师要具备怎样的技能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过程管理的主体,要通过课堂教学过程管理的客体之一——学生,才能有效地配置其他课堂教学资源,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从这种意义上说,教师是通过学生来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的技能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十分重要。著名的管理学者孔茨将管理技能概括为三种,分别为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在孔茨看来,技术技能对基层管理者最为重要,人际技能对各层次的管理者都很重要,概念技能对高层管理者尤为重要。作为课堂教学过程管理者的教师,根据《管理学原理》课程内容的特点,应当集三种管理者身份于一身,同时具备三种技能,尤其是概念技能,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5.如何界定课堂教学管理过程的范围

管理活动要利用管理职能来实现管理目标。管理的具体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又称为管理过程。课堂教学过程管理的工作始于上课之前,首先由计划职能开始,课程教学计划和相关教学文件在上课之前就要完成。课堂教学过程管理中的组织职能体现在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过程等方面。领导职能的两个重要方面是沟通和激励。沟通首先是师生间的信息的交换,教师怎样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即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定位问题;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管理的主体,如何将“双主体”理念体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形成效果低下的“一言堂”,是领导职能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此外,教师在具备前述三种技能的基础上,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对学生能产生个人影响力,有助于沟通和激励措施更好地发挥作用。控制职能贯穿于课堂教学管理过程的始终,作为课堂教学管理过程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中的控制职能,主要包括上课之前的教学资料的教学计划积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信息交流等方面。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时控制最为重要,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无论是“互动式”、案例教学、讨论式、情景式、游戏式或其他形式,没有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的控制和协调,都可能演化成图有虚名的机械过程。教师根据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重新设计教学过程是控制不可或缺的环节。

6.课堂教学过程管理的目的是什么

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的目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一个组织,这个组织的目标是实现课堂教学目的。《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目的具体为:了解和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理解管理过程;了解现代管理实践变化与理论发展进程,理解管理问题的特点,体会管理思维方法;联系实际,学习必备的观察能力、思想方法和基本技能,锻炼发现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管理过程要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分工协作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的目标。引领学生一起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是教师作为管理者的职责,教师切忌自己管理自己,只求进度和效率而不讲求教学效果。

提高《管理学原理》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

1.准确把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角色定位

从管理组织的变化和管理者现代定位看,与传统的管理者不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过程的管理者起着协调与整合管理客体的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一个团队成员,是一个协作者,处于协作的轴心位置,成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引领者、启示者,而不能充当布道者或先知者角色。教授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师应当其冲地培养学生自主性、思考性和协作性的团队意识,通过营造团队学习的氛围,将管理学原理的精髓潜移默化到学生的学习行为之中,与通过说教的方式让学生接受某个原理相比较,起到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形成是的一种自然的自主行为。

2.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唤起学生的内心互动,通过学生转化课堂教学内容,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在初涉《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学生看来,教学内容似乎没有什么难度,一看就懂,用不着怎样学习。教师如果不能起到由浅入深再深入浅出的启示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去主动积极地思考问题,学生会产生教师无用的感觉,产生诸如“即学就忘”、上课“人在曹营心在汉”的消极心态。第一节《管理学原理》课最为重要,教师首先要有积极的心态,用最恰当的技能阐述管理学的基本问题,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知道自己学习本门课程后可以掌握哪些最基本的知识和原理,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3.研究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相容性

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过程由备课开始,课堂教学方法是备课时在确定的重要内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要选择不同教学方法;针对同一教学内容,则应当设计几种教学方法从中选择优。有的教学内容需要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有的要在教学过程中发起讨论加深理解;还有的需要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或寻找案例来完成。用多元式的教学方法阐明相对抽象的管理原理,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式。

4.分析教学主体与教学客体的统一性

教师定位于课堂教学团队中的一个成员,职责是以学生为本,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确了以上三点后,教师的管理技能还要与学生的特点、素质及知识水平相适应。教师必须熟悉管理学专业知识,但这只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如果教师不具备得当的人际技能、不善于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沟通,不能深入浅出地将自己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可能产生的效果是“阳春白雪,和者盖寡”。教师的概念能力表现为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新的想法和新思想的能力,能让学生感到“眼前一亮”,启发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问题,激发学生产生举一反三的拓展性思维,真正体现“学高为师”的教师风范。因此,从教学主体与教学客体相统一的角度分析,与专业知识相比较,方法和思想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重要的技能,怎样从自己的“一桶水”中给学生倒出来一碗,并让学生真正地汲取消化,需要方法和思想。

5.善于观察课堂教学的情景因素并适时调整教学方法

根据课堂教学的情景因素调整教学方法、适时管理课堂教学过程,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最重要的管理思维。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计划并已选择好的教学方法只是一个框架和思路,不能机械性地运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师生间的适时互动具有不可重复性,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在教与学中产生“灵感”,都会在彼此的互动中产生“头脑风暴”,都会有情绪的涨落变化。教师事先计划并选择好的教学方法是事前行为,即使是有经验的教师,也不可能预计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可变化、或调节的情景。教师要观察课堂教学的情景因素,如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响应程度、学生的表情等,适时调整教学方法。有意识地管理课堂教学过程,在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的前提下,灵活利用教学方法,处理好与学生间的交互关系。这就是管理中的权变理论之精髓。 参考文献:

王续琨,刘世玉。管理思维与管理思维学[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管理学(第七版)》[m],孙健敏,黄卫伟,王凤彬,焦叔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乔颖丽,《管理学原理(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课堂教学的方法5

关键词课堂教学 兴趣与习惯 主体 方式 方法

课堂教学是一个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实践的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实际灵活调整,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成为课堂的主人,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灵活的教学方式,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环节,激发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趣的培养。随着小学教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完善和深化,选择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在现有条件下,怎样选择最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呢?现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1.更新观念,积极践行新教学理念,做具有创造性的教师

打造高效课堂,应具有新理念的教师。建立一种具有生命性、主体性、社会性的深刻的教育教学新观念,培养创造性的教师,是课改的迫切需要。教师眼里要有学生,相信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人。师生相互交流与合作,把学生好学、自学等学习态度及 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学习品质的培养贯穿于课堂教的始终。新课改的春风在呼唤着教师的劳动应具有创造性,做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教师。没有创造性的教师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没有创造,教育也就没有发展。只强调知识结果而不注重知识的来源过程及情感的传统课堂教学已经无法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变革。于是我一边学习创新的方法和有关方面的理论知识,一边实践到自己的教学当中去。不断进行教法和学法方面的探讨。边学边试验边总结。

2.激发数学的兴趣,注重习惯养成,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要向全体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快乐的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增长数学探究能力,获取数学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就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思考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实践中,课前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导入新课,对引发学生探究兴趣,激发儿童学习的好奇心和上好每节课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的防止学生的厌学情绪。要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独立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教师在一节课前应做好导入激趣这一环节,通过谈话、讲故事和游戏等活动,给学生以悬念和激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探究活动就能开好头。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节时,以谈话的方式进行导入。师:同学们,为了创建和谐平安校园,我们能做些什么呢?生:保护环境,不乱扔垃圾,学生间团结、友爱……)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教育学生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能随便扔垃圾,且让学生知道了那些垃圾是可回收的,这样既净化了学生美好的心灵,又引入了本节课所探究的课题,激发了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兴趣。

3.以学生为中心,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变“教”的课堂结构为“学”的课堂结构,变课堂为学堂

奉送真理,不如教人发现真理。一堂课的知识,要靠学生去领悟、消化。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创新。充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学习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时,让学生讨论它的变化规律。一个小组的几个学生通过讨论编成一个小口诀。“小数点,真奇妙,向右移要扩大,向左移要缩小,移一位变十倍,移两位变百倍,移三位变千倍……”这个口诀学生自己很快把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给记牢了。这一堂课的教学,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试着讨论得出口诀。在复习乘除分数应用题时得出: “面对分数应用题时,首先分清单位“1”。单位“1”已知用乘法,单位“1”未知用除法。比单位“1”多时要用加,比单位“1”少时要用减。这个口诀不是宝,具体情况要动脑。两量相关才相连,两量无关靠边站。通过让学生讨论、学生总结,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括能力。通过让学生自学、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虽说这些口诀不是那么朗朗上口,但学生觉得自我价值得到了实现,学习的积极性比以前高。好像自己跟科学家一样发现了定律,激发了探索热情。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都打算自己在以后的学习中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创造。

4.激励竞争,唤醒学生的创造意识

新课改的精神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不断进取。为此,我常常让学生在学习当中去交流,从竞争中获得知识。而且领悟到竞争的乐趣。例如:在辩论周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谁的面积大这节课中:坚持长方形的面积大的一组中,两个学生主动站出来,拿出一根绳子,用四只小手撑成一个长方形,然后上面的两只小手稍平移就变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其中一名学生说长方形的宽变成平行四边形的边,而点到直线的线段中垂线段最短,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的高小于长方形的宽,所以平行四边的面积小于长方形的面积。通过辩论学生的兴趣比较浓厚,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创新精神。许多学生都想充分表现一下自己,连那些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也积极的投入到了学习当中。学生的创造性有了发展,也充分培养起来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造精神。只要有了创造精神,那就会有创造成果,而当学生的创造性一旦得发展,那创造成果将是不可估量的。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5.引导个性化学习,实行分层教学

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接受知识能力是不同的,各学生的成绩也表现为参差不齐。为了体现“让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这一课改理念,教师在课堂中,关注学生个性特长发展,可实行分层教学,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法。如:分层布置作业。对学习较差的学生教师可布置一些基础题,让学生练习、巩固,教师给予辅导、帮助,解决学生在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让它们对基础知识加以掌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题技巧。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或优等生教师应给予合作、交流、探究的空间,教师设计、布置难度较高的练习题,让它们去探究,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优秀学生更好发展。如:练习中的“星号”题,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教师给予引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6.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关注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反思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1261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