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工作计划 >

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计划(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594367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计划(精编5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人才队伍建设范文1

一、整合资源,明确职责,建立和完善人才工作责任机制

全市各县区、各部门特别是人才工作相关单位,要进一步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认清肩负的重要职责,在党委统一领导下,通过协调高效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整合资源和力量,大力加强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等六支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加强各项人才工作。

(一)建立六支人才队伍建设责任机制

各牵头单位要积极发挥牵头作用,建立包括联席会议在内的多种形式的协调工作机制,制定年度和中长期人才队伍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提出留住人才、引进人才、激励关心人才的相关政策,精心组织实施,搞好分工协作,定期研究和总结专项人才工作;责任单位要发挥自身优势,主动配合牵头单位抓好责任范围内的工作,形成条块结合、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二)明确相关单位人才工作职责

1、市委组织部

⑴按照党管人才要求,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组织对全市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宏观指导、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了解掌握全市人才工作情况和信息,研究提出全市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意见,牵头制定全市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有关政策和配套措施。

⑵组织协调各县区、各部门抓好各类人才的培养、选拔、管理和服务工作。

⑶围绕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建设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组织协调政府部门、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一体化工作。

⑷负责组织和指导全市人才统计工作和信息化建设,组织各职能部门建立和管理各类人才信息库。负责全市党政人才资源信息的收集、整理,建立党政人才信息库。

⑸参与开展辽宁中部七城市人才工作一体化工作。

⑹牵头抓好党政人才的培养、使用和管理。

⑺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优秀专家、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和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的推荐、评选、表彰和服务工作。

⑻会同有关部门总结、宣传全市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先进经验和典型。

⑼负责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筹备和日常工作,筹集、管理和使用好人才开发专项基金。

2、市委宣传部

⑴负责人才工作政策和人才工作经验、典型的宣传工作。

⑵抓好人才的思想政治工作和职业道德教育工作。

⑶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新闻出版、文化艺术、社会科学研究等方面吸引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措施,开展本领域内的优秀专家、中青年科技人才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3、市委统战部

⑴负责与各界党外优秀人才的联系工作,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

⑵参与研究制定人才政策,联系和推荐党外优秀人才。

4、市发改委

⑴参与产学研一体化工作,拟定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和相关措施,推进重大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⑵负责人才工作与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衔接平衡。

5、市经委

⑴牵头开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引进、学历教育、职称考评工作,在中小企业中开展职业经理资质评价工作。

⑵组织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学研合作,在做好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推广应用工作的同时,注重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⑶负责全市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资源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建立优秀经营管理人才信息库。

6、市教育局

⑴进行教育结构调整,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各类人才。

⑵做好教育系统人才工作,研究制定教育人才开发、培养的规划和措施。

⑶参与产学研一体化工作。

7、市科技局

⑴牵头开展产学研一体化工作,组织重大科技攻关、科技项目对接与合作,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⑵牵头开展专业技术人才工作,研究制定科技领军人才的培养使用、引才引智、发挥作用的政策措施,组织专业技术人才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活动。

⑶制定、实施科技促进农村与社会发展的规划、政策和措施,参与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组织指导农民利用科技致富。

8、市公安局

⑴负责做好公安系统人才工作,研究制定公安系统人才开发、培养的规划和措施,抓好公安信息技术、刑事技术、行动技术人才以及党政人才队伍建设。

⑵依法保护各类人才的合法权益,依法管理涉及引才引智、人才交流等工作的户政、国籍、入境出境事务,制定实施有利于人才引进、流动的政策措施。

⑶参与司法矫正领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9、市民政局

⑴牵头开展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使用和服务工作,加强社会工作人才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建立完善社会工作人才评价体系和使用机制,促进民办社会服务机构人才的发展。

⑵负责全市社会工作人才资源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建立优秀社会工作人才信息库。

10、司法局

参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司法矫正、人民调解、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等领域社会工作人才的教育、培训工作。

11、市财政局

⑴负责落实并与市委组织部共同管理、使用好人才开发专项基金。

⑵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改善和提高各类人才工作和生活条件的政策措施。

⑶参与产学研一体化工作。

12、市人事局

⑴负责开展全市人才资源开发的前瞻性研究,制定全市人才资源开发的总体规划、政策规定并组织实施。

⑵负责全市人才资源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建立包括高级专家在内的专业技术人才信息库,制定并年度《人才需求专业目录》、《紧缺人才专业目录》等人才资源信息。

⑶参与开展辽宁中部七城市人才一体化工作,负责项目开发和市场协调工作。

⑷牵头开展党政人才的培养、使用工作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使用、服务工作。制定全市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总体规划,组织开展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培训。

⑸完善我市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做好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审以及职称、职业资格考试工作。

⑹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优秀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推荐、选拔、表彰和服务工作。

⑺参与产学研一体化工作。

⑻制定人才流动政策,负责全市各类人才市场中介服务机构的综合管理。

⑼综合管理外国专家工作,制定实施引进国外智力的规划、政策和措施。

⑽负责博士后制度的推行及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工作。

13、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⑴牵头开展全市技能人才的培养、使用和服务工作,制定实施技能人才资源开发和管理的规划和措施,指导企业开展技能人才的技术培训、考核、评定及技师评审、聘任工作。

⑵负责全市技能人才资源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建立优秀高技能人才信息库。

⑶组织开展全市技能竞赛活动,制定竞赛管理规则和技能人才竞赛奖励办法,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对有突出贡献技能人才的选拔、奖励工作。

⑷依法处理劳动争议,规范劳动关系,维护各类技能劳动者合法权益。

⑸充分发挥职业技术教育资源作用,参与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工作。

⑹参与就业服务领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14、市农委

⑴牵头开展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使用和服务工作,制定实施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开发的规划和政策,组织重大科技推广项目的遴选及实施,指导农业教育和农业职业技能开发工作。

⑵负责全市农村实用人才资源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建立优秀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

⑶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作用,参与开展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⑷参与产学研一体化工作。

15、市动监局

参与农村实用人才工作,拟定全市动物卫生、畜牧和草业科技发展规划和人才培训规划,组织实施动物卫生和畜牧系统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的教育培训工作。

16、市水务局

参与农村实用人才工作,指导水利、水产科技管理和新技术推广。

17、市林业局

参与农村实用人才工作,负责指导林业科技、教育工作,开展商品林、风景林和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方面的人才培养。

18、市外经局

⑴引进和培养适应WTO规则、熟悉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方面知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推动我市对外经济贸易发展。

⑵积极开展国际间、地区间外经贸人才的交流与合作。

19、市文化局

⑴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和提出鼓励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和文物事业领域专业人才多出成果、多出精品的政策意见,负责联系本系统优秀人才,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⑵组织实施文化系统人才培养工程,会同有关部门评选、表彰、宣传“德艺双馨”的优秀艺术家。

20、市卫生局

⑴研究制定医疗卫生系统人才发展的规划、政策,做好本系统优秀人才的宏观管理、联系和服务工作。

⑵做好我市高级人才医疗保健工作。

⑶参与医疗卫生领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21、市外事办

⑴充分利用和大力开拓友好城市等官方及民间关系和渠道,争取国外政府、机构或个人的支持,通过赴国外学习、进修或培训等方式,培养我市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行业的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

⑵在因公出国审批、办理因公护照及送签工作中,为我市高层次人才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对外引智工作,按分工管理有关外国专家。

22、市国资委

⑴牵头开展经营管理人才工作,制定实施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教育培养、选拔使用、考核评价、分配激励和管理监督的办法。

⑵参与产学研一体化工作。

⑶负责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资源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建立优秀经营管理人才信息库。

23、市总工会

⑴组织全市技能人才开展技术创新和岗位练兵,举办技能竞赛活动,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指导全市各级工会组织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充分发挥工会职业技能教育资源作用,加强职工技能培训。

⑵反映企业人才的思想、愿望和要求,参与涉及企业人才切身利益的法规、规章和政策、措施的拟订,依法维护企业人才合法权益。

⑶在各类优秀人才中,推荐、评选和表彰全国、省、市劳动模范。

⑷参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工会组织、劳动保护、就业服务、法律援助等领域社会工作人才的教育、培训工作。

24、团市委

开展青年人才工作,充分发挥青年人才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团结带领青年人才投身*建设。选树和表彰全市青年人才先进典型,反映青年人才的思想动态和意愿要求,维护青年人才的合法权益。

25、市妇联

开展女性人才工作,团结和引导女性人才投身*建设。选树和表彰各行业女性人才先进典型,促进女性人才成长。反映女性人才的思想动态和意愿要求,维护女性人才的合法权益。

26、市科协

⑴发挥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桥梁作用,组织专业技术人才开展学术交流、科学普及、技术推广、咨询服务和国际民间科技交流等活动。

⑵参与产学研一体化工作,组织专家、学者开展决策论证,提出政策建议。

⑶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自然科学青年学科(专业)带头人评选工作。

⑷反映专业技术人才的意愿和要求,维护专业技术人才的合法权益,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7、市工商联

⑴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工作,通过举办各类培训和论坛,帮助企业经营者和员工不断更新技能和知识。

⑵参与产学研一体化工作,并与有关部门联合开展科技服务,为帮助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智力支持。

⑶开展创业辅导、政策咨询、技能培训等服务,鼓励和支持个人创业。

28、市委党校

以各级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主要对象,开展各类人才的教育培训工作。

29、市供销社

开展全市农村流通领域实用人才的培养工作。

各县区和其他机关、企事业单位要深入研究解决本县区、本单位、本系统人才工作问题,推进本县区、本单位、本系统人才队伍建设,共同开展全市人才工作。

二、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党委对人才工作的统一领导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是确保人才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必要保证。各级党委要牢牢把握人才工作为中心工作服务的政治方向,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统一领导、统筹协调和资源整合。

(一)进一步明确人才工作领导机构职责。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是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开展全市人才工作的领导机构,按照党管人才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人才强市战略,组织和协调有关部门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统分结合、协调高效、优势互补、整体联动的人才资源宏观管理体制和人才工作长效机制。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市人才办),设在市委组织部,负责全市人才工作的宏观指导、政策统筹、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发挥牵头抓总、协调各方的职能作用。

(二)建立全市人才工作例会制度。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召开一次工作会议,会议一般在年初召开,研究决定涉及全市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重大活动的制定和实施,研究解决涉及全市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日常工作中需要研究、协调和处理的事务,由市人才办负责协调有关部门办理。领导小组会议研究的重大事项、工作部署和指导性意见,经组长同意后,可形成会议纪要下发有关部门,并在必要时,向市委、市政府做出报告。领导小组会议的意见、决定,由有关部门执行,市人才办负责督促检查。

(三)建立全市人才工作督导、检查和奖惩机制。市人才办对全市人才工作进行督促和指导,整体推进全市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全市人才工作的评比和奖惩制度,定期开展检查,了解人才工作进展情况和相关政策落实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总结人才工作好的经验和做法,每两年召开一次全市人才工作会议,对人才工作先进县区、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和宣传,对较差的进行通报。

(四)建立人才工作“一把手”责任机制。把人才工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各县区、各部门要建立人才工作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责任制,党政“一把手”作为人才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重要人才工作,党政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要亲自挂帅,强化督查,狠抓落实;把人才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开展人才工作调查研究,听取人才工作汇报,制定并积极组织实施人才工作规划。

三、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促进人才工作协调高效运行

组织部门是党委抓人才工作的重要职能部门,在人才工作中发挥牵头抓总作用,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把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人才工作优势,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

(三)建立重要工作报告制度。建立经常性的工作指导、信息沟通和经验交流机制。各县区、各部门开展人才工作重大活动事前要向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报告,专项重点人才工作进展情况等信息要及时报告,出台有关人才工作的重要政策文件要及时备案,人才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好经验、好做法要随时总结上报,以便于市委、市政府及时了解和掌握全市人才工作情况。市人才办要加强与各县区、各部门的经常性联系,加强人才工作的上下沟通和横向交流,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5篇《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计划》,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措施2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践行科学监管理念,突出人才优先、以用为本,以食品药品监管需求为依据,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基层监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强化教育培训基础、完善教育培训体系为载体,以人才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为手段,壮大人才队伍,优化人才结构,全面提高人才素质,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营造良好人才成长环境,为切实履行食品药品监管职责,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与广泛的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强化责任,服务监管。坚持把保证食品药品安全作为人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坚定不移地维护公众健康权益的责任感,优先推进监管人才发展。围绕食品药品监管的发展目标确定人才队伍建设任务,根据食品药品监管发展的需要制定人才政策措施,用食品药品监管的成果检验人才工作成效。促进食品药品监管人才队伍向高素质、专业化方向转变。

高端引领,夯实基层。大力培养善于创新和实践科学监管理念的领导人才、熟悉国际监管事务的国际化人才、高水平的技术监督骨干人才,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基层行政监管和技术监督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基层人才队伍素质,促进全国食品药品安全保障能力的区域协调发展。

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统筹规划,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推进食品药品监管各类人才的全面协调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坚持改革创新,重点解决制约监管人才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快构建有利于促进监管队伍向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人才体制机制,为人才工作提供根本保障。

分类建设,分步实施。在人才发展战略总体框架下,根据食品、保健食品、化妆品、药品、医疗器械监管工作实际和人才队伍现状,分类确定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目标,分步实施各项工作任务,逐步形成数量充实、结构优化、素质优良、高端引领的特色人才发展格局。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培养造就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素质优良的食品药品监管人才队伍,不断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为加快食品药品监管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监管人才总量稳步增长。到2015年,监管人才总量达到人/千人口配备标准,到2020年,监管人才总量达到人/千人口配备标准,人才规模基本满足监管工作需求。

监管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15年,大学本科以上人才比例不低于75%,到2020年达到95%以上;到2015年,硕士研究生以上人才比例超过15%,到2020年达到20%以上;到2015年,食品药品监管紧密相关专业人才比例超过75%;到2020年,技术监督人才占监管人才总量的比例大幅提升,专业人才的分布和层次趋于合理。

监管人才素质和能力进一步提升。到2015年,各类监管人才年度专业培训比例实现100%,具有法律教育培训背景的行政监管人才比例逐年增加;到2020年,实现对监管人才职业生涯全过程的教育培训,具有法律教育培训背景的行政监管人才比例达到100%,监管能力满足科学监管需要,专业技术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监管人才发展政策环境显著改善。到2020年,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机制更加科学完善,人才发展的法制和政策环境明显改善,人才使用效能显著提高。

二、队伍建设主要任务

(一)加强高层次技术监督人才队伍建设

建设目标:培养造就一批国内权威、在国际监管事务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层次技术监督人才。到2020年,培养和引进高层次技术监督人才1000人。

主要举措:拓宽渠道,加大投入,建立高层次技术监督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分类制定和实施培养、引进计划。依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流动站、重大课题和工程、部级重点实验室和联合实验室等,有计划地培养检验检测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建立科研基金,扶持中青年研究人才,培养一批研究型检验检测人才。重点依托国际机构和国际组织,实施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推进计划,着力培养和引进了解食品药品研发趋势和发展前沿、适应食品和医药行业发展水平,具有深度参与国际监管事务能力的技术审评、监督检查和监测评价的高层次技术监督人才。

(二)加强急需紧缺技术监督专门人才队伍建设

建设目标: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和引进一批监管急需紧缺技术监督专门人才。到2020年,培养各领域技术监督骨干人才1万人,检验检测人才总量增加至万人。

主要举措:制订技术监督人才队伍建设指导意见。培养和引进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开展审评员专业培训,重点扩充药品、医疗器械审评队伍规模,建成专业结构合理的部级和省级审评队伍。建立药品、医疗器械部级专职检查员队伍,逐步推进省级药品、医疗器械检查员队伍专职化发展。加快食品、保健食品、化妆品检验检测和监督检查人才队伍建设,扩大培训规模。重点扩充部级监测评价队伍,合理配置省级监测评价专职人才,定向培养业务骨干。重点培养创新型、复合型、技能型检验检测人才,科学配置人才比例。

(三)加强基层监管人才队伍建设

建设目标:以提升行政监管和技术监督能力为重点,建设一支适应监管工作需要的基层人才队伍。到2020年,基层监管人员在现有基础上增加10万人。

主要举措:制订以地区人口、监管对象和监管面积数量等为依据的基层监管机构人才配置指导意见,合理扩大基层监管人才队伍规模,促进乡镇和农村监管力量配置。制定基层监管各类人才准入标准。配齐配强食品、保健食品和化妆品监管人才。全面实施岗位专业化培训。加强基层稽查执法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和管理力度。加大基层检验检测人才培训力度,强化快检技术培训。建立检验检测人才持证上岗制度。推进基层监测评价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化程度。大力开展基层监管人才继续教育,鼓励参加在职学历教育,提升基层监管人员学历层次,提高食品药品监管所需专业人才比例。

(四)加强各类监管人才队伍建设

建设目标: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培养适应科学监管需要的人才队伍,优化监管人才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统筹推进各类监管人才协调发展。

主要举措:夯实各类监管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建立健全以提高素质与能力为核心的监管领域多专业、分级分类教育培训体系,设置和优化各类监管人才所需相关学科和专业,开展大规模教育培训。实施监管系统一把手素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行政监管人才职业化培训工程。大力加强政策研究人才队伍、信息化人才队伍、应急管理人才队伍和新闻宣传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可靠、业务过硬,集行政管理能力、业务管理能力和社会管理能力为一身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全面加强外聘专家管理。

三、制度和机制

(一)建立和完善监管人才准入制度

定期开展人才需求预测,优先选拔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研究制定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监管人才素质能力模型和岗位职责规范,确立各类监管岗位的任职条件;健全公开招聘、考试考察、推荐测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人才选拔机制,探索监管人才委任、聘任、选任等任用方式,完善竞聘上岗和合同管理等制度,全面规范监管人才职业准入。

(二)建立和完善监管人才培养开发机制

根据监管专业化特点,逐步建立食品药品监管相关学科体系;打造监管岗位规范化教育培训体系,逐步建立新任培训、日常培训和深造培训等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开发机制,覆盖监管人才职业生涯全过程;加强培训基地、培训内容、培训方式、考核评估、组织实施的规范化管理。

(三)建立和完善监管人才交流机制

坚持多岗位任职,在转岗和轮岗中锻炼人才,实行关键岗位人员定期交流制度,推动行政监管机构和技术监督机构间的人才交流;鼓励优秀监管人才向基层和边远地区流动,选派国家局和省级局监管人员到基层,特别是到西部地区或贫困地区挂职锻炼;建立有利于提升基层监管能力的人才与技术合作交流机制,加大西部地区人才培养,选派西部地区监管人员到东、中部地区监管部门进行岗位实践;选派技术监督人员在教育、科研、生产等机构进修。

(四)建立和完善人才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

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人才职业水平评价办法,建立人才多元化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促进人才脱颖而出。健全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和维护人才合法权益的激励保障机制,稳定人才队伍。加强监管人才培训考核,进一步完善继续教育学分和教育培训档案等管理制度,建立培训考核与人才管理的联动机制,健全优秀人才评选表彰奖励制度,加大人才表彰力度,激发人才队伍创新活力。

(五)创新药品、医疗器械安全监管人才队伍管理模式

按照药品、医疗器械全过程质量管理的要求,建立监督检查队伍专业化、专职化制度,完善技术审评队伍专业化、专职化制度,创新审评职务体系管理模式;创建学校教育、专门培训、工作实践相衔接,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结合的高层次、国际化审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建立检验检测人才职业通道和合理流动机制,以及人才重点培养和国际引进机制。探索建立技术监督首席专家制度。

四、重大人才工程

(一)高层次国际化监管人才推进工程

积极推进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分类制订食品药品技术监督各专业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充分发挥部级监管机构的引领示范作用,每年至少引进1-3名科技领军人才,到2020年不少于20人;每年至少选派10名中青年业务骨干赴国外深造,到2020年不少于100人;每年至少举办一期20人规模的国内外食品药品技术监督高级研修班;每年至少重点培训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技术审评、监督检查、监测评价相关领域高层次专业人才100名。

(二)监管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适应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改善民生的需要,围绕监管理念、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实务,开展大规模知识更新培训,不断提升监管人才队伍履职能力。各级监管部门充分利用中央补助地方监管能力建设项目经费和各级财政经费,到2020年,平均每年培训食品、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人才不少于2万人,培训药品监管人才不少于万人,培训医疗器械监管人才不少于1万人。其中,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不少于万。定期开展省级监管机构领导班子成员、地县两级行政监管机构和省地两级技术监督机构主要负责人部级轮训。

(三)行政监管人员任职职业化培训工程

开展针对新进监管队伍或新任监管岗位、且不曾有行政监管工作经历的人员进行专门的新任培训。设置标准化培训课程,每年实施部级示范培训,重点培训相关人员100名。并分级组织实施,完成全部应训人员的岗前培训,做到不培训不上岗。

(四)食品、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科学核定人才队伍配备标准,及时划转和配备监管执法队伍,逐步建立一支总量不低于人/千人口配备标准的专业化监管队伍。建立监管人才素质能力模型,严格准入标准,配齐配强监管队伍。分级分类实施全员轮训,强化专业知识、监管实务、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培训。建立食品监管工作的社会协管员和社会监督员队伍,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力量布局,确保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检验检测人才队伍建设,到2020年,努力建设一支规模达到1万人的食品、保健食品、化妆品检验检测队伍。

(五)监管人才教育培训基础工程

建立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高级研修学院为龙头、以区域性教育培训基地为支撑的监管人才培训教学体系;配备并逐步完善适应监管各类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科研和演练设施;建立并逐步完善监管学科、课程和教材体系,大力培养和建设专兼结合的培训师资队伍;建立覆盖全系统的远程教育培训网络平台。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规划实施的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制定各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方案和重大工程实施办法。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订具体的队伍建设方案。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持不懈地抓好人才队伍建设。

(二)落实重点任务

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相关部门和单位要以规划的主要任务和重大工程为重点,结合工作实际,分解目标任务,明确分工和时间进度,组织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协调机制和督促落实机制,强化责任,细化步骤,协作配合,确保规划的各项任务全面落实。

(三)加强人才工作管理

加强人才研究队伍和机构建设,建立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评估、考核机制,加强督促检查。持续开展监管人才发展战略研究。推进监管人才工作信息化建设,完善人才信息平台和数据库。健全监管人才统计和定期制度。加大人才工作战略思想和政策宣传,营造有利于规划实施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四)强化人才发展投入保障

促进建立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的食品药品监管人才发展投入机制,优先保证对监管人才发展的经费投入和财政支持。拓宽教育培训经费渠道,积极争取国际组织、政府间的人才培养项目,形成多渠道经费投入机制。设立人才建设专项经费,培养监管杰出人才。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督和评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计划范文3

论文关键词人才强校;高层次人才;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任务。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归根结底在于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尤其需要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队伍建设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把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学校重要的竞争战略,把高水平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学校的总体发展战略结合起来。

一、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意义

战略管理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在企业管理学术研究和实际运用领域获得长足发展,随后又被作为非营利组织的高校、科研机构等逐步引入。1972年,美国学者schendel和hatten发表了题为《战略计划与高等教育:概念、问题和机会》的文章,最早将战略规划用于高校发展。

1988年、1992年、1997年和2002年,美国密歇根大学商学院曾4次对全球数万名人力资源从业者及他们的非人力资源管理同事进行访问,通过样本分析,得出人力资源素质模型。这一模型共包含5个领域15项要素。其中,战略贡献的影响占总体绩效的43%,相当于其他维度对绩效影响的2倍以上。

鉴于此,管理学界提出了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shrm)这一概念。raymond a. noe等认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是为了使组织能够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有计划的人力资源使用模式以及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活动。

当前,中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纷纷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但人才队伍建设存在与学校战略脱节、核心竞争力不足等问题。如何提升人力资源战略管理能力、如何使人才队伍建设服务于学校战略转型及系统变革是我国高校在当前这一时期面临的重要问题。

根据帕累托定律,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重心应遵循2:8法则,即我们要关注那些在学校建设中发挥核心作用的高层次人才,他们创造了80%的价值,而数量却仅占20%;同时,也能带动学校其他80%的人。从而注重在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形成学术大家、优秀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青年人才等不同队伍,实现分层分类管理模式。

二、高层次人才队伍战略性建设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人才强校”战略的核心内容,其建设成效决定着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进而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基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应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围绕一个中心

新时期,高校的工作主要围绕教育体制改革、学校的长期规划等中心环节展开。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也应围绕这一中心开展工作,必须从学校工作全局的角度出发,始终服务于学校工作中心,切实做好各项协调、推进、服务、保障工作,确保学校战略发展目标分步骤推进,确保学校各阶段重点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

(二)夯实两个支柱

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要始终坚持“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并重,实现队伍可持续发展。既要扩大视野、拓宽渠道、抢抓机遇,吸引并用好海内外优秀人才,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更要根据学科建设需要和教师队伍现状,充分做好校内优秀人才的选拔、培养和支持工作,实现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和整体提升。

(三)加强三个保障

1.组织保障

学校应成立高层次人才工作的专门领导机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各院系应成立相应的执行机构,以形成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工作局面。同时,应建立人才工作考评机制,将工作业绩作为院系负责人考核的重要指标,以确保人才工作取得实效。

2.投入保障

学校应坚持人才投资优先,不断优化资金配置。一方面,在“985工程”、“211工程”等专项建设资金中加大人才队伍建设的比重,同时,积极争取社会捐赠,将获得的其他各种资金都优先用于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强资金使用管理的规范性、科学性,强化预算、执行和评估的全过程管理,努力提高资金效率、效益。

3.管理保障

应强化“学校主导,院系主体”的工作架构,充分调动和发挥院系在选才、用才、育才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根据学科建设的需要,尝试设立学科特区,实施与国际相接轨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激发队伍活力。此外,通过加强政策宣讲、人员培训、流程优化、网络办公等手段,实现政策透明、决策公开、管理规范、方便快捷的管理要求。

三、中国人民大学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中的战略性探索

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始终围绕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不断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意识,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高层次人才队伍促进和推动学校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010年,根据国务院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文件精神,人民大学承担“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治理结构改革试点”等三项试点项目。一年来,学校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深化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改革,推动学校事业科学发展。

(一)“走出去”战略

2009年,学校出台《中国人民大学全面提升国际性规划纲要及实施细则》,以期推动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进程。据此,学校大力实施教师国际化培训计划,提升人才队伍的国际交流和国际竞争能力。

“走出去”计划共设学术带头人国际研修、青年骨干教师国际培训、国际学术会议资助、国际学科前沿教师培训、教学和科研方法培训等7个项目。资助一批工作业绩优秀、具有国际开拓能力的教师到海外进行研修或参加学术会议,使他们开阔学术视野,拓展国际学术资源,掌握先进的教学、科研方法。项目实施以来,累计资助教师335人次,累计支出超过400万元。

(二)“请进来”战略

2010年,作为全面提升国际性规划纲要的主要措施,学校印发《中国人民大学引进海外人才暂行规定》,大力实施海外人才引进计划。

海外人才岗位主要设置在亟需提升国际性的学科(或学科方向)及工作领域,分为a、b、c、d、e五种,本着“按需设岗”的原则确定岗位数量。其中,a、b、c为高层次人才岗位,学校根据人才的受聘层次、学科特点、研究计划、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和聘用类型,提供相应的薪酬、住房补贴和科研启动经费,并在工作(实验)用房、校内周转房及其他配套措施上提供支持。

这一计划实施以来,学校已与32名海外人才签订聘用合同或洽谈工作条件。其中,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thomas reardon教授、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胡飞芳教授已经学校推荐入选国家,美国埃默里大学的曹睿博士已经学校推荐入选国家青年。引进的人才对于提升学校教师队伍国际性,汇聚拔尖人才,构建创新团队,积聚后备力量,实现关键学科、关键领域的突破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三)差别化战略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关键在于要走出一条有特色、高水平、内涵式发展道路。人民大学作为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在学科建设方面,始终坚持“一个体系”,即建立主干的文科、精干的理工科的学科体系,不贪大,不求全,以期进一步强化优势,实现重点突破、全面提升。

人才队伍建设范文4

1、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高度,不断提高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认识

2、抓好培养引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效的人才支持

为适应新农村建设对农村人才的需求,省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一手抓农村人才的培养,一手抓人才和智力的引进,全面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村人才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在抓好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的基础上,将农村乡土人才和农村劳动力纳入农村人才培训范围,通过建立政府和市场相结合多渠道投入机制,扩大了农村人才的培训规模;在充分发挥党校、职业学校、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和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制等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加大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力度,有效整合农村教育培训资源,拓宽了农村人才的培训渠道;在对农村、农业发展趋势以及农村人才培训需求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坚持按需施教、分类施教,科学设定培训项目和培训内容,积极探索互动式培训、订单式培训等培训方式,提高了农村人才的培训质量。近年来,通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培训,为农村培养大中专生7万多人,培养绿色证书学员89万人,培训青年农民、村组干部和产业技术人员20多万人,转移培训农民万人,带动社会各类农村劳动力培训204万人。

二是加大引进力度,改善农村人才队伍结构。为解决农村人才队伍年龄、学历、专业等不合理问题,为农村的长远发展打好人才基础,采取多种措施为农村引进和输送人才,坚持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继续选调应届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坚持连续5年,每年从大专院校公开选调1000多名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工作;结合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每年有计划地选拔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进村工作;深入开展“三支一扶”活动,采取政府招募方式,安排大学生到乡镇开展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近年来,引导3000多名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工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坚持选派优秀人才到农村担任科技副职,按照按需选派、双向选择、互惠互利的原则,先后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选派了8批共560多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到县、市、区担任科技副县市长。坚持实施农村外出人才回归工程,各地通过政策吸引、事业凝聚、亲情感召等多种方式,大力引导和鼓励农村外出人才回乡创业。比如,通城县有10多万人在外务工经商,县里大力引导他们回乡创业,近年来共引进回归项目386个,回乡人才已成为推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是推进人才支农,为农村发展提供高层次的人才和智力支撑。积极推进人才工作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专业部门,采取向农村派科技特派员、送科技下乡、校村联建、申办产业基地(工作站)等方式,帮助农村解决制约生产力发展的突出问题。近年来,通过深入开展“湖北科技创新院士专家行”活动,先后组织100多人次的院士、专家深入到村组农户、田间地头,就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等问题进行问诊把脉、出谋划策,帮助解决农村和农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有力促进了农村和农业的发展,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

3、优化创业环境,充分发挥农村人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积极作用

坚持把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与优化农村人才创业环境有机统一起来,通过加强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建设,使农村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调动和发挥了农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是创新平台载体。针对农村各类人才特点,结合农村实际,积极探索农村人才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渠道。为发挥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全省农村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了以“建基地、建公司,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为主要内容的“双建双带”活动,目前,全省有30多万名农村党员参加到“双建双带”活动中,创建基地、兴办经济实体18万多个,网络农户100多万户。为发挥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在服务“三农”中的作用,通过不断深化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推进站所职能转变,大力发展农技中介服务组织,不仅提高了乡镇农技人员的服务效益,还为农民专业人才发挥专长和创业提供了新的门路。为发挥农村生产经营能手的示范带头作用,大力支持和鼓励他们创办农业企业,兴办经济实体,领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类专业协会,有力推进了农业生产和农村市场的发展。如,汉川市农村人才成立蔬菜、水稻等各类专业协会60多个,创办各类农业基地近100个,农业企业和经济实体30多家,带动8万多农民走上了致富路。

二是完善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了政策体系,各地出台优惠政策,对农村人才干事创业,在审批办证、立项、土地、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如,红安县建立重点项目资助金制度,对农村人才开发重点项目,给予资助,用于科研、技术发明推广及专著出版、专利申请等;进一步完善了市场体系,构建了省、市、县、乡四级农村人才市场网络,消除了人才流动中的城乡、区域、行业等限制,疏通了农村人才的流动渠道;进一步完善了评价体系,在对农村人才的职称评定和业绩评价上,打破了身份、学历、论文等方面限制,做到“四个看重”,即看重实际操作技能技巧,看重在本领域或本行业中某方面的造诣和贡献,看重给邻里乡亲带来的实惠,看重群众评价,坚持按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评价农村人才。又如,十堰等地已探索出了为农民人才评定职称的有效办法。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5

“人才问题”是企业永恒的话题,也是众多企业为之头疼的问题,如何选人、育人、留人及引人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工程公司的特点及其他各方面综合原因,下面就公司现状,结合我自身的认识对人才队伍建设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

一、重“育人”,提高人才队伍建设的前瞻性,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一是要加强公司教育培训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全员的培训意识,提高全员对教育培训的重视程度。二是提高育人的“高度”,项目部的人才培养要贴合公司整体规划,形成合力,从公司的整体战略出发。三是适当增加培训机会,做到施教与需求相结合。每一项培训按需施教,科学设置培训项目,不断完善课程设置和培训内容,实现供求一致。四是针对工程单位“受培”人员分散、时间紧等特点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大力推广网络培训、远程教育,发挥好网上大学在教育培训中的作用,为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人才储备。五是加强专业化人才培养力度。各项工程施工生产各环节技术要求较严,专业分工较细,企业整体现代化管理程度较高,人才岗位深度专业化是其鲜明的特点,必须培养一批专业“带头人”。因此,要鼓励和引导那些在关键岗位工作了十几年的技术管理人员,承担起技术带头人重担,言传身教,培养新人,并激励他们在所从事的专业领域内进行深入研究创造,不断积累经验,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大胆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创造,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实现技术资源与岗位专业需要的最佳配置。

二、重“留人”,坚持以人为本、逐步改善待遇、给予发展机会、给予职工关心等多方式留人,保证了人才队伍的基本稳定。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在尊重个人意愿、相互平等的基础上和人才进行交流,多方面了解人才所想、所需、所求,改善职工工作、生活环境,提高职工的满意度,增强员工归属感。二是通过提高待遇、委以重任、政策制度等多措并举,提高职工的成就感。同时有针对性地提高部分人员的收入待遇,主要是易于流失的关键专业技术人员岗位,从而减少公司人才流失,保证人才队伍的基本稳定。三是要建立公平的竞争用人机制,使人才有锻炼的机会及发挥才华的空间,使之实现自己的价值。四是根据需求不同,提供多样化福利,如假期、住房、工作环境、给予嘉奖和鼓励等,以提高员工的满意度。

三、重“引人”,提高经济效益、加强品牌文化建设、多层次激励吸引人才。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0 594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