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藏族天葬习俗的文化内涵精编2篇
【导言】此例“浅议藏族天葬习俗的文化内涵精编2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浅议藏族天葬习俗的文化内涵1
关键词:葬仪;天葬;文化内涵
雪域高原上的藏民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他们在这块神圣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自己灿烂的文化。其中,丧葬文化便是藏民族文化中的一朵璀璨的奇葩。这里有不同的丧葬方式,比如土葬、天葬、火葬、塔葬和水葬等,最为盛行的丧葬方式当属天葬。至今,这种充满神秘色彩和恐怖意念的葬俗还在地区普遍存在着。
一、天葬的葬仪及其起源
所谓天葬,就是将死者的尸体送到天葬台上,然后由专业的天葬师对尸体进行肢解后喂鹫鹰,又可称为“鹰葬”或“鸟葬”。关于藏族的天葬,在《志》中有较详细的记载,它是藏族地区古老而独特的风俗习惯,至今,天葬基本上还是保持了较为传统的方式。
藏族的丧葬仪式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天葬这种神秘而又特殊的葬俗起源于何时,目前国内学术界比较流行的观点有:(1)印度来源说;(2)本土起源说;(3)“原始天葬”发展为“人为天葬”说。[1]根据上述三点,汤惠生教授又将其总结为两种:印度来源说和本土来源说。[2]霍巍教授在关于天葬的起源问题研究中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认为天葬习俗的真正源头,有可能受到来自中亚古代民族(尤其是古代伊朗)葬俗的影响,同时与南北朝至隋唐传入并流传我国的拜火教之间有着更为直接的联系,并非源于本土,或者是源于印度。[3]至于天葬习俗的产生时间,至今未见具体而确切的记载。根据挖掘的古墓遗址来推断,天葬很可能起源于公元7世纪以后。佛教在传入后,对丧葬习俗的影响很大,“布施”是佛教信众奉行的准则,布施有多种,其中舍身也是一种布施,据敦煌发现的《要行舍身经》记载,即劝人于死后分割血肉,布施尸陀林(葬尸场)中,隋朝以前的汉族地区早已有此风俗,这种风俗对于共同信奉佛教的藏族或许是殊途同归。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藏区的天葬,是佛教文化和苯教文化长期整合的产物,天葬的仪式和内容也充分体现了藏传佛教的文化特质。
二、天葬习俗的文化内涵
对世人而言,天葬是一种神秘、奇特而罕见的葬俗,它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中形成的。这种葬俗因其神秘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丧葬仪礼而对外界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近年来,这一独特的丧葬仪礼开始引起了国内外很多学者们的关注,他们对藏族文化的关注程度和研究内容也不断深入,笔者也曾对天葬这一文化现象进行过认真的研究,现将天葬习俗的文化内涵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天葬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横亘中华几千年,在汉文化的价值观念中,这种思想几乎成为我国古代数千年的主导文化。“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正是对“天人合一”精神境界的表述。《易传·文言》提出“与天地合其德”精湛的“天人合一”思想:“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4]歌德曾经说过:“万物相形以生,众生互惠而成。”世界屋脊的天葬习俗体现了当地主体居民由来已久的那种众生平等、生命链条相互依存的生态观。古代的藏民早就发现在自然生物现象面前,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的,每个人都要遵循这种规律,而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征服、破坏或改造他们,否则将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盛行于的天葬习俗,它的形式与内容无不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它的每一个细节都负载着“天人合一”的文化特质,极符合藏区的自然环境和藏族人的精神向往。
(二)天葬体现了人们乐观的生死观和质朴真挚的民族性格。对于死亡,现代人大多都充满了恐惧和害怕,他们惧怕在这个世界消亡,于是有了很多保护尸体不被迫坏的丧葬方式。然而藏族人却吸收了佛教的生死观,在他们的心里已不再有恐惧和害怕,也许,死亡以后进入的就是天堂,所以死亡并不可怕,甚至他们认为就算生命中最后的一站也不能疏忽,于是他们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天葬。他们认为,人的灵魂和躯体是独立存在的两个个体,人死以后,人的灵魂就会脱离肉体进入天堂,进入下一个新的轮回,而此时人的肉体则没有任何用处。藏族人认为人的死亡其实是意味着新生的到来,是无数个轮回中的一个环扣而已,他们平静的面对每一个生死轮回。“天葬就是一种最为彻底的施舍。天葬这种丧葬方式把死者的尸体喂给高原天空中的老鹰,只不过是这个死者的最后一次施舍,灵魂已经离开了的躯体,让它喂鹰鹫,这就是发最后的一次慈悲。将自己的肉体奉献给天葬台上的鹰鸳和那些无形的生灵,从而在此生的最后做了一件有功德的事情。”[5]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正反映了藏族人民质朴真挚的民族性格。
(三) 天葬表现出极强的平等意识和平民理想的价值取向。雪域高原上各种不同的葬礼,他们有着不同的形式和规模,体现了社会严重的等级差别,这种差别也反映出雪域高原上藏族人的一种价值观。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藏族先后形成了天葬、土葬、塔葬、火葬和水葬等不同形式的丧葬形式,这些都或多或少地打上了等级的烙印,反映了不同阶层的人生价值追求。而天葬的形式、规模和特点却表现出了极强的平等意识和平民理想的价值取向,它让人们去平等的选择死亡去处,不管人在活着的时候身份有多么的高贵,或者多么的低下,任何人只要来到天葬场都是裸的躯体和人人平等的葬礼,天葬赋予了他们平等的思想。从佛教意义来说这是很神圣的,秃鹫是世界上能飞的最高的动物,它死时会向着太阳飞,直到身体都烧尽,它们被誉为藏族人的守护神。由此可见,天葬不仅体现了藏民族生死观的朴素意识,更表现出了极强的平等意识和平民理想的价值取向。(作者单位:内江师范学院政法与历史学院)
参考文献:
[1] 俄项多杰,佛教思想影响下的藏族丧葬习俗[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1)
[2] 汤惠生,死亡与再生——藏族天葬和断身仪轨源流考[J],中国藏学,2001(1)
[3] 霍魏,古代墓葬制度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4]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 高浩,藏族天葬习俗探微[J],前沿,2008(8)
试论天葬及其文化内涵2
摘 要 天葬是我国藏区一种十分盛行的葬式,是丧葬文化中别具一格的民俗事象。藏传佛教、藏民古老的宇宙观和世界观以及独特的地理环境共同造就了天葬这种独特的习俗。每一种风俗都蕴涵着深厚的文化意义,本文试图从天葬的葬仪,天葬所反映的藏民生死观、丧葬观以及价值观等方面来解读天葬习俗所蕴涵的民俗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
关键词 天葬 民俗 文化内涵
从生物属性的自然规律上来讲,人生在世,终有一死,生、老、病、死成了人生四部曲。有生必有死,有死便有葬,人类处理自身遗体的方法和礼仪,便形成了丧葬习俗。数千年的历史积累和发展,丧葬习俗在中国已形成一种独特的殡葬文化。在这条文化长廊中,藏区的天葬更是别具一格。
1天葬及其仪礼程式
天葬,藏语称“杜垂哦杰洼”,意为“送尸到葬场”;也称“恰多”,意即喂鹫鹰。天葬的葬仪主要有以下一些内容:
当一个人死后,先把死者放在屋内的一角,用布或衣物遮盖,停尸3~5天,尸体面前点长明酥油灯,日夜不停,并且请喇嘛念经,以此超度死者的亡灵。遗体出殡的日期要请精通天文历算的喇嘛推算,择定吉日吉辰送葬。[1]有专门从事天葬的僧人,称天葬师。
出殡那天,亲邻朋友都来送葬,表示悼念。所有参加送葬的人,由丧家分发给一根穿有白线的针,表示相互之间存在针线之谊,又体现施舍,为来世积德,以求善报。死者的尸体由天葬师以及死者的亲邻朋友组成的殡葬队伍运至天葬场。天葬场多设在离寺不远的山上,将一块大而平整的岩石作为天葬台,周围挂满经幡。天葬师守在尸体旁边,首先他举起海螺号,朝天空吹响。然后,再燃起柏烟,一边摇动铃彭,一边诵念超度经。随着浓浓的烟火升上天空,远处盘旋在天空的秃鹰以及成群的乌鸦便会闻讯而至,落在离天葬台不远的地方。其次,天葬师要从死者的背部割下一片肉来,仍给秃鹰,这是可以吞食死尸的示意。这时神鸟们便会从天空俯冲下来,啄食尸体。不久,尸体便只剩一副骨架。天葬师再用斧头把尸骨砸碎,拌以酥油和糌粑,捏成团仍给秃鹰,直到把尸体处理得干干净净,葬仪也便基本完成。就这样,天葬的过程简朴而坦荡,没有任何华丽的装饰,让亡灵安静而祥和地抛开一切世俗眷恋,悄然升天。
天葬这种独特的丧葬形式已引起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但由于种种原因,对于这种丧葬习俗,很多人仍然抱以浓厚的神秘感和恐怖意念。我们要清醒理性地拂去沉积于藏民族传统历史和文化之上的浮尘,撇开母体文化与现代意识所带来的先入为主的误区[2],进而从容地解读其深层的文化涵义。
2天葬习俗所蕴涵的文化内涵与意义
人类的丧葬既是物质现象,也是意识反映。它是一种深层次、多元化观念形态驱动下的行为模式,包涵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它既有理性的概念,情感的表达,又体现着审美情趣、价值取向;既有着宗教的投影,阶级意识的表现,又有着集体的生命观、人生观。[3]
2.1天葬习俗反映的藏民平民理想的价值取向。在广阔的雪域高原,除天葬外,还同时存在着塔葬、土葬、火葬等多种葬式。这不同葬式所表现的葬礼,常有着不同的规模和形式,反映出意识形态中明显的等级偏见和层次观念。比如塔葬只用于活佛及高僧大德,火葬多用于达官贵人。这些属于“上流人”的专门葬式,表现出受葬者血统上、身份上、职业上与普通民众的截然不同,而天葬的形式特点是让人们去选择平等的死亡去处,表现出极端的平等意识和平民理想价值取向。不管生前的身份有多么的不同,任何人只要来到天葬场则是裸的躯体和平等的葬礼[4],一样规模,一种形式。他们所企盼的,也仅仅是以身饲鹰带来的功德,能在六道轮回中托生于“三善趣”。天葬赋予人们平民理想观,体现了藏民生死观的朴素意识。
2.2天葬反映的藏民豁达的生死观。死亡,是生物界普遍的、不可避免的生命现象。人类自从有了探索欲望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了对死亡现象的思考和探索。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对于这个神秘的死亡问题,各民族形成了其独特的生死观[5],并贯穿于丧葬文化之中。
很多民族都是畏惧死亡的,在他们的潜意识中,人一旦死亡便意味着:一切物质和精神享受的消失;一切美好现实的失遁;理想追求的完结;五彩世界的毁灭……但藏民却有着坦然豁达的生死观。气势雄伟,坦荡广阔的雪域环境陶冶了藏民粗犷豪放、乐观豁达的民族性格,这种意识个性自然也会在其葬俗中有所表现。但藏民豁达的生死观更是源于其。藏民几乎是全民信教,崇尚“万物有灵”,虔诚于大乘佛教。他们坚信,万物都是外壳与灵魂的结合体,人同样也是自然中灵与肉的结合体。死亡只是灵魂与肉体的分离,是灵魂脱离这一躯体投入到另一躯体的投胎转化过程,是另一期生命的开始,如此不断轮回,永无止境。藏民中流传有这样的谚语“生命短如猫打哈欠”,“学会了死,就学会了活”。他们活着时简简单单,注重生命精神层面的意义,既不否认生命的自然法则,也不认为死亡就是毁灭和失掉一切,而是乐观地面对死亡,并赋予死亡以特殊的意义。在天葬的仪式过程中,人们不会多么的讲求排场,不会有过于繁缛的程序,不会追求奢华的葬墓,更不会要求什么随葬品。亲人对亡者也不过分悲伤绝望,人们坦然地面对死亡,将死亡视作瓜熟蒂落般的自然,只祈求亡者能早日投生福地,顺利转世,希望来世有个美好的命运。这不禁让人想到“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名利禄奢求几时休?”于是乎,看过天葬,人们便会把世间的名利看得更淡了,生死问题也看得不那么重要了。生命短暂,从容地去面对世事的变迁。
2.3天葬反映的藏民慈悲乐施胸怀。藏民不仅有着乐观豁达的生死观,认为人类的死亡和诞生不过是灵魂的转换,而且还把转世和道德联系在一起,认为生前拜佛布施去恶从善的人,死后可在“三善趣”中托生,不重今生,只重来世。于是,人死了,属于死者生前的财产,死后在送葬前分流。除了固定的不动产留给子女亲属外,属于个人专有专用的衣物钱财均要处理得干干净净。或布施于穷困乡邻;或施舍给孤寡老幼;或捐赠寺院佛僧为供养。[6]而更为极端的表现则是,即便最后的尸体也要回馈天地自然。天葬时,把自己的尸体解剖后喂给被喻为天堂使者的神鹰,在藏族人的眼中这是一种无限的荣幸和高尚的施舍行为,也算是人生的最后一件善事,发挥其最后的价值。一来可以积功德,二来可以使凶禽尽量少伤害其他生命,使众生有个和平、稳定、和谐的生存环境。[7]这种种行为也正是大乘佛教中“六波罗密”思想的体现,讲求菩提道,以大慈大悲为根本。
2.4天葬所具有的生态文明意义。天葬习俗的形成是与藏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息息相关的。藏民自古以来以游牧业为其主要的生产方式,而草原是游牧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所以为保护草原,人们不能轻易动土;再者,藏区极缺燃料,所以将尸体土埋或焚烧都不是明智之举。天葬避开了这些局限,顺从了现实,尊重了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尸体施舍给秃鹫,不留遗体,不修坟墓,不传染病源,留一片美好的空间给其他生灵。在对死亡的处理方式中充分表达了藏民对环境的热爱和对自然生物的珍惜,表达了藏民族古老的生态观。[8]从这种生态思想中,能够衡量藏族丧俗所带来的道德水准和生态保护观念。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明,藏民自古就具备了环保意识。今天,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人类同时也面临着种种危险:森林滥耗、水土流失、草原沙化、物种灭绝等,其根源都是人类的“贪欲”。倘若人类稍微爱惜自己身边的动植物,完全可以避免当今所面临的种种危机。从这个层面上讲,藏民的天葬礼法表现了一个文明民族应有的博怀,是非常值得我们敬畏和深思的。
3小结
丧葬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涵着极其博大的文化内容,认识和研究丧葬文化是对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的探讨,意义重大,价值极高。在认识和研究各民族丧葬文化时,我们应有“学术需理性,信仰要宽容”的研究立场,要以其民族的生存背景、文化心理为出发点,以客观、科学的方法去认识和研究它。
独特的背景产生独特的文化。每个民族的习俗都是在其居住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形成的,反过来又映照出其生活环境的文化内涵。可以说天葬的每一个细节都体现出藏民生活环境的特点,都负载着藏传佛教的文化特质[9],反映了藏族人的精神向往。随着人们对藏族文化的关注和研究的深入,天葬这一奇特葬俗的神秘面纱已被慢慢撩开,人们开始去挖掘天葬习俗所包含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品味其所体现的藏民族的宇宙观、生死观和价值观。在文化多元的环境中,我们用心去解读各民族民风习俗的个性和内涵,从而更好地激励自身意识的觉醒,繁荣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边巴琼达.浅析天葬习俗的成因及文化含义[J].研究,
2005(1):74~77
2尕藏才旦,格桑本。天葬。藏族丧葬文化[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
2005
3次仁央宗。体现在藏民族丧葬文化中的生死观[J].雪域文化,2003
(2):44
4韩喜玉。关于天葬[J].青海民族研究,2002(2):113
5王九顺。“天葬”随感[J].五味人生
6刘俊哲等。四川藏族价值观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7李少林。中华民族文化・中华丧葬[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
8曾国庆。藏族历史・文化[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4
9齐涛。中华民族通志・丧葬志[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10罗桑丹增。周润年。藏族民俗[M].成都:巴蜀书社,2003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上就是山草香给大家分享的2篇浅议藏族天葬习俗的文化内涵,希望能够让您对于天葬的写作更加的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