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浅议国内金融危机引发的口红效应(精编2篇)

网友发表时间 1023422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浅议国内金融危机引发的口红效应(精编2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浅议国内金融危机引发的口红效应1

摘 要金融危机袭来,面对经济衰退,文化产业和传媒业却在利用口红效应在变危机为契机,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本文结合历史背景剖析了美国电影市场在金融危机曾经表现以及我国的现状,通过金融危机对中国影视产业居全国之冠——北京市电影市场的现实数据进行分析,引申出我国电影行业存在的壁垒,提出一些应对之策供电影市场发展参考。

关键词金融危机;口红效应;电影产业

一、前言

“口红效应”最早是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首次提出的,当在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量反而会直线上升。此时,人们为实现相同效用改变了实现途径的现象,因此电影市场的繁荣正是应了受众的这一需求而出现的,有相同的消费效应的产品包括书籍、化妆品业等消费项目等。

本质上,电影作为一种情感消耗品,是典型的吉芬商品。这是由19世纪英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吉芬对灾荒时期爱尔兰土豆销售情况研究中判断人们的需求状况时定义的,土豆价格上升,但是土豆的需求量却反而增加了。这类需求量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的劣质品被称作吉芬物品。从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角度来分析,电影也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所提出,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五个需求等级。电影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能满足人们社交需求、尊重需求等。

从经济学角度看,产生口红效应的那支口红,必须满足三大条件:一是商品绝对价格低廉;二是商品除实用价值外,还需具备心理安抚作用;三是相比同价位的消费品,其安慰作用更强。

二、历史上的口红效应

2008年9月爆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各行业都遭受到灾难性影响,电影业却历来是经济萧条背景下蓬勃发展的行业之一,是“口红效应”的受益行业之一。上世纪美国遭遇经济大萧条,当时民众消费紧缩、百业凋敝,电影院是失业者惟一可以安抚心灵的地方,好莱坞由此成为口红效应的受益者。从1975到1987年,美国消费者对大众媒介的消费支出占消费者支出的比重从%上升到%,增加了约70%。由此可见,大众媒介的“口红效应”是确实存在的。

据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我国主流院线电影票房达到亿元,较2007年增长亿元,增幅达%。特别是2008年12月,全国票房超过5亿元,被称为“井喷式”的增长。

三、相关的研究方法

四、结论和建议

对于上述拟合值和观测值的差异,可能有以下原因。在国外如美国电影票价处在贫困阶层所能承受的范围,因而看电影成为平民常规性娱乐活动,电影票收入占休闲消费的20%,所有表演娱乐的80%;在2008年,美国电影票价虽然增长幅度较大,但占人均GDP的比例仍非常低,体现了美国电影工业一贯的理念“电影是大众的娱乐”。相比中国电影消费奢侈,中国人均GDP仅为美国的1/200,但电影票价与人均GDP的比值高出美国10倍之多。其中京、沪等大城市影院的票价通常都是50-80元,远远超出中国社科院统计的平均票价。因而,中国人进电影院看电影目前仍属高消费,并不符合“口红效应”商品价格低廉这一条件。如果金融危机在下阶段继续延续,过高的票价势必遏制观众的消费意愿,电影业可能就不会产生口红效应。

其次,由于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网络技术的进步,融合了传统媒体的功能,人们能轻易的从网上下载电影,同时家庭视频设备升级,大大冲击了影院的上座率。网络强大的聚集效应是电影院无法比拟的,因而多选的娱乐方式也使电影产业无法模拟历史上的好莱坞盛况。

再次,在中国除了大学生电影节,金鸡、百花等电影节都更像是电影行业的内部聚会,缺乏观众的参与度,因而起不到带动观众的作用。同时中国的电影审查制度仍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着国产电影的充分发展,电影人自身缺乏自我约束和系统运作也使我国电影业发展缺乏质变的动力。

相关专业人士认为当前电影业逆势而上并非完全得益于经济危机,而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电影还没有完全实现产业化,这是电影业的大趋势,因为我国电影产业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针对我国的电影行业发展现状,提出发展对策:(1)“扩大内需”是近几年中国经济的关键词,作为第三产业的传媒业和文化产业必须要做好产业调整,占领价值链的顶端。(2)从传媒业本身看,改变盈利模式的重点应该在于让传媒业靠内容取胜获得收入。

总体来说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和传媒业、文化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让中国电影行业的许多隐疾显现了出来。面对飞速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保护和振兴我国的文化产业迫在眉睫,需要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文化政策,优化文化产业管理机制,加强文化产业法制建设,以保证文化产业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维逸。把握金融危机下的新契机——从文化产业的口红效应谈起[J].中国商界,2009年10月总第184期。

[2]易鸣璇。金融危机变局下的中国传媒业[J].新闻世界。

[3]郭莉。影业显“口红效应”逆势走强[J].投资北京。

[4]余佳丽,李亦中。金融危机背景下中美电影市场口红效应透视[J].现代传播(双月刊),2009年第4期(总第159期).

[5]费蓉蓉。中国票房首次跻身全球电影市场前十[J].电影新作,2009,2.

[6]张昕,黄姗姗。“口红效应”让出版业“逆风飞扬”[J].新观察。

[7]樊卿。经济危机下广东文化产业的发展机遇[J].特区经济,2011年6月Special Zone Economy.

作者简介:

周永生,管理学博士,研究员级高级经济师,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高芸,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硕士研究生,参与《铜论》、《“城市矿产”概论》编写,以及项目《广西柳州市鹿寨县“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广西有色再生金属有限公司“十二五”规划》。

从“口红效应”感悟危机中的商机2

经济危机,使“口红效应”这一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理论也在海内外媒体上不断亮相。80年前因经济不景气而引发于美国的“口红效应”,时至今日于新一轮经济危机中缘何重又受到人们的重视,它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所产生的效应又是什么?据有关这一效应的资料介绍,所谓“口红效应”是指一种有趣的经济现象,在美国的经济社会中,每当经济不景气的状况出现,口红的销量反而会直线上升。这是为什么呢'其原因是美国人在消费中认为。口红是一种比较廉价的消费品,而口红虽非生活必需品,却兼具廉价和粉饰的作用。给消费者带来心理慰藉。在消费市场萎缩的情况下,人们仍然会对口红有种强烈的购买欲望。尤其是当柔软润泽的口红接触嘴唇的那一刻,它会让人们在感受危机的同时还有一些“这个年头不太冷”的温暖的感觉。

这就是“口红效应”的魅力。经济的衰退,会让一些人的收入降低,这样他们很难攒钱去做一些“大事”,比如买房、买车、出国旅游等等。因此他们手中便会积攒一些“小闲钱”,这正好让他们去买一些“廉价的非必需之物”。与此类似,把这些“小闲钱”用在看电影、读书、参与一些文化娱乐活动上,这样的低端消费,同样也会刺激经济复苏。对于此类“口红效应”一样的消费,可以说是上帝为人们于经济危机中打开的另一个寻找机遇的窗口。

与上世纪30年代在美国引发的“口红效应”一样,好莱坞也是在那一次的美国经济危机中崛起的。因为看电影也是一种低端消费。而且很容易让人能获得满足感,于是很多美国人便揣着“小闲钱”去电影院休闲娱乐。令人惊奇的是。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文化产业却出人意料地红红火火。首届奥斯卡颁奖礼,恰恰就是在经济最糟糕的那一年隆重举办的。此后西海岸的好莱坞与东海岸的百老汇可谓双星闪耀,不但崛起于美国而且走红于全世界,让全球几十亿人领略了美国文化的独特风采,它像“口红效应”一样给危机中的美国经济注入了活力。再如十年前那场来势汹汹的亚洲金融危机,它不仅使亚洲一些国家的经济遭受重创。同时也让部分国家和地区在危机面前束手无策。然而,被金融危机整惨的韩国经济,却在危机中抓住文化产业这一契机,在国内外掀起了一股来势不小同样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文化“韩流”。而这股“韩流”却似一股热流,很快便温暖了危机中的韩国经济,文化产业的崛起,有力地刺激了人们的文化消费。另外,日本“动漫大国”的确立,也是与其经济的被动和萎靡分不开的,在当年日本经济不景气的时代,动漫这一产业的兴起给日本经济带来了生机,而这一产业至今依然是日本文化产业的经济支柱。

从美国80年前的“口红效应”、好莱坞的崛起到亚洲金融危机时的韩国文化“韩流”的兴盛。以及日本“动漫大国”的确立,这些具有一定说服力的例子告诉我们,当经济出现波动乃至发生波及全球的经济危机时,对文化的发展倒是一个契机。其他行业走势低迷。文化产业反而会乘势而上,在人们文化消费的强烈愿望下。许许多多的“小闲钱”被投入了经济复苏的大潮中,渐渐地,这种文化上的低端消费也会像当年美国的“口红效应”那样。不仅有利于拉动消费。而且有益于涵养精神气质,促使人们提振信心。推动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

“口红效应”与危机中的文化契机之根源究竟来自哪里?我想,除以上言及的因经济危机导致收入降低,人们的消费欲望由购房、买车、出国旅游等难以企及的因素转向低端消费的心理作用之外,其原因也许离不开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经济萧条不振,人们需要文化提振信心。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精神与物质历来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两个支撑点,两样缺一不可,相辅而相生的互补,推进了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提升,这大概也是自然界的平衡规律。当人们对物质的需求不能满足时,便对文化的需求产生强烈的渴望,而文化的满足,精神的充实,继而便激发出人们战胜困难、积极向上的信心。其次是经济社会出现动荡,文化产品在需求旺盛中应运而生。经济的坎坷与挫折,正好为文化产品提供了难得的创作素材,美国的好莱坞的崛起,日本“动漫大国”的确立,即是最明显的例证。仅以文化产品的迅猛崛起及旺盛的消费而言。大坎坷大曲折大动荡则会成就大的作品。而市场消费则是一边倒似的倾向文化产业,这在古今中外已成铁的定律。再就是精神产品的走势上升,缘自于不必消耗物质资源。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物质产品的生产,大都是立足于以消耗物质资源为代价,而文化产品则极少消耗物质资源。这一客观因素,决定了经济危机对文化产品的产生和消费旺盛,为文化产业的崛起创造了迅猛发展的机遇。

80年前美国经济危机时“口红效应”这种文化契机。在莱种程度上促进美国经济走出了低谷,这是上帝为他们打开的另一扇窗口。今日的全球经济危机下,以文化产业为契机,让文化产品添希冀,可以说是一种危中寻机的有效途径。前不久,在总理主持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界代表座谈会上,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王涛提出了设立“国家读书节”的建议,倡导全民阅读,涵养精神气质,以利于经济复苏。而在中央近来一系列的举措中我们已经看到,国家正在制订一项雄心勃勃的全方位计划,推动文化娱乐产业的发展,让国民从音乐、书籍、电影和体育运动中获得慰藉,使文化产业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一个新增长点。

经济发展遇“寒流”,文化发展供“暖流”。也就是说,在经济危机尚未见底,人们的信心仍显不足的现实情况下,看看电影、读读书或多参与一些文娱体育活动,必会起到慰藉心灵、提振信心的效果,就像当年“口红效应”给美国人民带来的“安慰”作用那样,让我们感受危机的同时,也能得到一些“这个年头不太冷”的温暖的感觉。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5 1023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