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一元一次方程求根公式(优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44817

【导言】此例“一元一次方程求根公式(优推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数学教学方案【第一篇】

教材分析

本课将引导学生制订一个班级总的研究计划,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研究项目制订小组研究计划。让学生知道自己的研究与班级总体目标的关系,加深体验科学研究的分工合作。

学情分析

造成小金鱼死亡的相关因素非常多,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志趣,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主题进行分组研究。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养成了分工合作的习惯,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小组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学习目标

1.知道小组研究与班级总的专题研究的关系,树立合作的意识。

2.能根据自己选择的研究主题制订可行的研究计划。

教学重难点

制订合理、可行的计划是研究取得成功的保证。

评价任务

制订一份专题研究方案。

教学准备

为各小组专题研究计划准备表格。

教学过程

一、进行专题研究总动员

1.谈话:在上节课,我们同学就造成小金鱼死亡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推测,大家谈到了水质、水温、放养密度、鱼食投放量等因素都有可能造成金鱼死亡。在今天开始我们的研究之前,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了解了哪些影响金鱼生存的新信息?

(以上谈话及询问,一方面获取学生收集到的上节课没有谈到的影响金鱼存活的因素,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这一机会,交流学生收集到的与水质、水温、放养密度、鱼食投放量等因素有关的详细信息。这为下一步全面和深入地开展研究设计活动奠定了良好的认识基础。)

2.学生汇报、交流各自掌握的相关情况。

(学生汇报过程中,教师可抓住发言中的关键词进行摘要性地记录,为学生后期制定研究计划的针对性和条理化做好引导性工作。)

3.谈话: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以往经验或收集到的资料对造成小金鱼死亡的原因已经有了一个间接的认识。为了获得第一手确凿的证据,查出造成小金鱼死亡的真正原因,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让小金鱼生活得更好,我建议我们班开展一个小金鱼生存环境的研究。大家认为这项研究可以从哪些方面展开,通过哪些方式展开呢?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

4.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到部分小组进行必要的提示或指导。

(教师到小组个别指导,可以引导学生将可能造成小金鱼死亡的因素与研究小金鱼生存环境联系起来,以便形成相关的具体研究方向。)

5.教师邀请学生汇报其讨论结果,并帮助学生梳理出相关可研究的课题及研究方法。

6.讲述:当我们明确了可以开展研究的专题,以及可以采用的研究方法后,我们可以有步骤地来开展研究活动了。如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做出结论、撰写报告等。在大家开展自己的研究工作前,老师送大家两件“法宝”,一件法宝是交流,另一件法宝是帮助。希望在研究中,同学之间、小组之间要及时交流、勤于交流,当遇到困难时,大家要互相帮助。

(班级总的研究计划并没有要求学生完全由自己讨论设计完成,其中有很多教师引导和指导的成分。其目的不是要替代学生进行设计活动,而是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后面具体专题的研究设计中。这样处理既能保证后续活动有效进行,又能保证后续活动深入进行。)

二、引导学生分析和自主选择研究主题

1.谈话:开展不同的研究专题需要做不同的准备,比如研究水温变化对金鱼的影响,需要三个能控制水温的水族箱。那么其他研究专题又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发表各自意见,教师引导学生之间相互评价、补充,形成相对完善和统一的认识。

(明确活动所需条件的过程,实质上也是思考研究方法的过程,因此,充分地开展好这一活动,也是为后续制定研究计划铺平道路。)

3.谈话:在这次研究小金鱼生存环境的任务中,不仅需要我们从多个小专题去开展研究活动,而且每项专题又涉及不同的活动材料,一个人的力量非常有限,需要多人进行分工与合作。为了让我们这次研究取得成功,现在,我们按照自己的条件和兴趣选择一个合适的主题进行研究。每一个专题同学们可以形成一个小组,也可以根据情况组成多个小组,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组合组成研究小组。

4.学生自由组合研究小组。

(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分组,做到能力均衡、人数合理。避免出现能力上相近的同学“扎堆”,要兼顾那些能力较低的学生参与到各小组中。如果条件允许,每个小组的人数以5-8人为宜,人数过多任务可能落实不到人,过少又不能充分体现分工的价值。每个专题有多个小组共同研究,还能增强实验的可靠性,避免因偶然因素的影响导致实验结果的不准确情况的发生。)

三、小组讨论各自研究计划

1.谈话:我们按照自己的条件和兴趣已经分成了不同的研究小组,现在,我们各小组需要商量出各自的研究计划,以便有条理地完成各自的研究专题。你们认为各自小组的研究计划应该考虑哪些问题?

2.学生个别发言,教师做简单的板书记录。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所做的记录应注意条理性,可以按照研究计划应进行的步骤在黑板上有顺序地表达出来,使得最后的板书记录就能成为专题研究计划的主要栏目。)

3.讲述:制定一项研究的计划,我们一般要涉及研究主题、小组成员及分工、研究目标、对研究主题的思考和分析、研究方法、研究过程以及注意事项等几个方面。下面,大家就围绕这几个方面商量自己的研究计划。

4.教师向个小组分发事先准备好的专题研究计划表格,学生商讨制定计划。

(专题研究计划的设计可以参考教材第47页的内容。教师在学生制定计划的`过程中可到各小组进行指导,并把重点放在研究过程的设计指导上。)

四、交流并完善计划

1.在大多数小组制定好大致研究计划的基础上,教师邀请一个小组向大家交流他们的研究计划。

2.谈话:你们认为刚才这个小组汇报的研究计划有哪些地方考虑的比较详细,哪个环节的设计还存在不足?

3.引导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评说,并将评说的重点放在研究过程的设计评说上。

4.讲述:在研究过程的设计中,尤其是采用实验方法进行研究的小组应该注意,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更容易发现问题。只是设计对比实验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对比实验的要点,那就是对比条件的选择,无论是对照组实验还是控制组实验,只有对比条件不同,而其他条件都要保持一致。同学们对照这一点,检查一下自己的研究过程设计,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5.在学生针对研究过程修改完善的基础上,教师邀请其他专题的小组汇报各自研究计划。在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评价的过程中,让研究小组间取长补短,进一步全面完善自己的研究计划。

6.讲述:为了解开“金鱼之死”的谜团,我们今天制定了各自的“侦破方案”。课后,请同学们做好实验侦破前的准备。预祝大家研究顺利,侦破成功!

数学教学方案【第二篇】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中探究出两步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应用两步乘法解决相关的生活问题。

2.能从多个角度解决同一个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

3.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能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相关的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间接信息灵活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预案:

一、情景引入激活思维

1、引言

教师介绍学校体操比赛活动情况。相机解释“横队”、“纵队”“方阵”等词。

2、收集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看主题图,找出数学信息。教师把收集到的信息写在黑板上。

每行有10人,有8行。有3个方阵。

3、提出问题

根据收集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

教师把提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1个方阵有多少人?)

[教学预设]:学生可能提出:每个方阵有多少人?2个方阵有多少人?3个方阵有多少人?3个方阵比一个方阵多多少人?等等。

4、解决问题。

首先引导学生独立解决每个方阵有多少人?

5、汇报交流互相评价

学生汇报时候要说清楚思考的过程,即怎样想的,怎样列式的。

[教学预设]学生已经学过用一步乘法算式解决问题,看到主题图后会很快收集到数学信息,学生也能清楚表达出思考的过程,如下:

(1)、10×8=80(人)表示求8个10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2)、8×10=80(人)表示求10个8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7、总结学习方法

师生加以提炼学习方法:读----想----做----说,总结解决问题的思路。

8、揭示课题。

(本环节设计意图运用学过的一步乘法算式引入新课,了解学生思维的基础,激活学生思维。然后经过总结学习方法,表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考过程来规范学生的解题思路,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充分准备。)

二、探究新知训练思维

1、出示刚才提出的问题: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3个方阵有多少人?

2、思考解决方法

(1)独立列式,

(2)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组长统计:本组有几种计算方法)

(3)全班交流评价

[教学预设]学生的解决策略可能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10×8=60(人)80×3=240(人)

第二种:8×10=60(人)80×3=240(人)

第三种:8×3=24人24×10=240人

第四种:10×3=30人30×8=240人

第五种:80×3=240人

第六种:10×8×3=240人或者8×10×3=240人

预设处理:根据学生的回答与解释,教师相机用课件演示学生思考过程,利用课件的直观效应帮助中下水平学生渡过思维困区。黑板上去掉相同的做法,展示不同的算式。比较每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发现最简单的方法。基本方法鼓励全体学生都尝试做一做。

3、课堂小结

(本环节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读、想、做、说等解决问题的思路中,做到先思后说,能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能正确使用数学语言,注意严密规范把解题的内在思维过程,变为外在的表现形式,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解题过程中思维的`有序性和合理性,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三、巩固应用发展思维

1、课本中的做一做学生独立试做

(设计意图:做一做的练习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通过这道题引导学生利用学会的思维方式,掌握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能判断出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

2、补充问题并解答:

小青有两本相册,每本有24页,每页可以放4张照片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初步应用分析、综合的逻辑思维的方法,掌握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数学教学方案【第三篇】

教材分析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厘米的实际长度。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教材先说明尺子的用处,之后让学生看着自己的小尺子,认识1厘米、2厘米……的长度。例1,是用尺子录图钉的长度。使学生初步感知1厘米的大致长度。例2.安排了让学生录一条线段和录自己手指宽度的实际动手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清楚1厘米到底有多长。以加深学生对厘米的认识。例3.是量纸条的长度。使学生知道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通过例题和综合应用练习。使学生初步学会量物体的长度。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本课的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顺应学生认知规律。渗透学法。

本课认识I厘米和几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用厘米量三个知识点的教学。我都按照“观察感知、操作成像、抽象概括、实践创造”的模式进行。创设一系列的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水到渠成地掌握新知。

2.教师指导学生操作细致、到位。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形成技能。

3.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学情分析

本节课学习长度单位厘米和用厘米录。学生对物体的长度己有初步的认识。但这节课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必须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长度概念。

学会录长度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并能够在实际中运用。教学难点是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筛得测最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并学会用厘米录比较短(整厘米长)的物体的长度。

2.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习惯。初步感受知识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的观点。

3.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电脑课件、实物投影、学生尺子。学生指、比、找所用的卡片。

学生准备:学生尺子、剪刀、图钉、线、宽I.厘米的白纸条、小棒、彩条卡片(黄彩条长8厘米。红彩条长5厘米)、边长是1厘米的小方块、数字卡片、反馈牌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电脑显示:两条线段。一根长10厘米。竖放;另一根长11厘米。横放。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两条线段。哪根长?哪根短?

学生可能猜竖放的长。也可能猜两根一样长。

设问:用什么办法可以准确地知道它们的长度呢?

设计意图:开课。通过比较线段的长短。使学生回忆己有的生活经验,从而得出要知道物体的长度。需要用尺子最。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刻度尺教师提出问题,折导学生分组讨论。

电脑显示讨论题:

1.拿出你们的尺子。认真观察。比一比、找一找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

2.关于这些共同点。你们想知道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到学生讨论中。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4.师生评价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天天使用的尺子入手。让学生看一看、指一指、比一比、说一说、找一找。指导学生在生动愉悦的气氛中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从变化多样的表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同时也提供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契机。便于学生进入积极探求新知的状态中。

(二)认识厘米厘米有多长?请大家尝试着在尺子上指出来。

2.电脑显示从0到1,从1到2.从2到3……每段的长都是I厘米。通过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出:每相邻两条较长的刻度线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3.从0到2.这两条刻度线之间有几厘米?从0到3呢?从0到5呢?你的尺子上一共有多少厘米?你是怎样看出来的?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数学教学方案【第四篇】

一、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经过前面三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简单的抽象概括能力,养成了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一些科学的方法,学会独立思考和与人沟通、协商、合作、交流的能力,学会探究问题,并能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合理的问题,还能正确解决问题。无论是理解的能力还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所提高。

具体到我们班,大部分孩子基础扎实,学习态度端正,掌握的基础知识也比较牢固,但有少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基础比较薄弱,上课听到的知识,课后不会运用,作业的正确率低,特别是有2个学生,不仅智力低下,学习习惯也很差,不肯按时完成作业,喜欢拖拉,家庭作业更是不做。因此,本学期的数学课,要重点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思考、不怕错误、具有问题意识,也要培养学生快乐学习数学的心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相信孩子们会愉快地完成数学学习,在各个方面更上一层楼。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以下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公顷和平方千米,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等。

其中“公顷和平方千米”是从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中移至本册的,安排在大数的认识单元后,以便学生结合大数的认识,充分感知、体会这两个大的'面积单位。“条形统计图”原来分散在实验教材第一学段的不同年级,现移至第二学段本册,将原来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内容重新梳理,整合为一个单元进行教学。

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人”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除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知道公顷、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5.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6.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7,认识条形统计图(以1代多),会用条形统计图来描述数据,能根据条形统计图回答并提出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形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措施

1、大数的认识要突出数的概念教学,重视数感的培养。具体应该注意下面几点:

(1)通过多种方式,丰富学生对大数的感受。

(2)加强数概念教学,突出我国的计数规律。

(3)配合学习内容,介绍数学的背景知识。

2、适当改进计算教学内容的编排,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加强笔算教学。

(2)结合笔算教学,渗透口算、估算、简算等计算方式。

(3)加强对计算法则的总结和计算规律的提炼。

3、图形与几何的教学,注重对概念和图形的本质特征的认识。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2)采用适当方式,让学生体会概念和图形的本质特征。

(3)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性较强的习题,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图形的特征。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1)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习新的统计知识。

(2)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3)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感受统计的现实意义。

5、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感受并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四、进度安排

数学教学方案【第五篇】

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的特点是比较爱学习,但是调皮的学生比较多。在课堂中的表现比较爱动脑筋,爱思考问题,显得比较活跃,可是个别学生有些不认真,但大都能够按时完成作业,都比较爱劳动。

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包括九个单元,其中

㈠“数与代数”包括除法、混合运算、生活中的大数、加与减。

㈡“空间与图形”包括方向与路线、测量、认识图形。

㈢“统计与概率”

㈣“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除法”结合分五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在生活中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有时会有余数,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混合运算”结合实际情景,使学生体会到要遵循“先乘除,后加减”即“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顺序,能根据这些运算顺序计算有关问题,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生活中的大数”结合实例,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比“百”大的数,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验到“一千”“一万”有多大,并能结合实际,对万以内的数进行估计;了解万一内的数位顺序,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万以内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会用此语和符号来描述万一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

4、“加与减㈠” “加与减㈡”。结合具体情景,探索计算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养成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估计的习惯,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5、“方向与路线”。借助实践活动,认识八个方向;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七个方向,,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和途径的地方。

6、“测量”。通过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到“一千米” “一分米”“一毫米”;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7、“认识图形”。通过生活情景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钝角;通过动手操作,直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8、“统计与概率”。能够收集整理分析数据,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做出一些简单的预测。

9、“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平均分后还余数的情况,认识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2、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作出合理性的判断。

3、结合具体情景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4、体会生活中的大数,发展学生的数感。

5、感受一分米 ﹑ 一毫米﹑ 一千米有多长,会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

6、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

难点:

1、有余数的试商,要一道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

2、结合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引导学生探究运算顺序。

3、注重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通过“估一估”活动,初步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4、探索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数目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方法。

5、组织数学活动,在运动变化中建立图形之间的联系。教师在组织数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使用动态的学习材料。

教学措施

1、让学生在生动的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2、引道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3、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4、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44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