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职业素养与教育教学的关系实用(通用8篇)

网友发表时间 1834305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职业素养与教育教学的关系实用(通用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职业素养与教育教学的关系【第一篇】

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必须紧紧围绕学生主体展开工作,注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在当今社会中,人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矛盾给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优化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人类生存条件的改善,社会对人才的衡量标准一再发生变化,已经从原有的单方面能力逐渐演变为个性、知识、技能、健康、持续性等多方面、多维度的复合型发展。我们知道,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伴随学生每一阶段的成长,而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挖掘和开发学生潜能,为学生更高层次的发展提供有力条件,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把学习作为完善自我的一种强烈愿望。作为院校管理者,要清楚的认识到:学生不但是被管理者,而且也是参与者,是参与院校管理工作的主体之一。因此在院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管理者要相信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适当放权给学生,让学生加强自我管理。这是因为:一方面,学生团体和组织更加了解学生,更懂得采用哪种手段能够吸引学生、凝聚学生;另一方面,对学生适当放权可以为管理者提升自我素养腾出时间,参与更多的管理培训,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效率而提供保障。

二、运用现代管理手段,提高教育管理效果。

要想打造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新天地,就离不开现代管理手段的支持。而信息化管理是当前学生管理的重要现代手段之一,也是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补充,具有其他教育管理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因此,作为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信息化教育管理手段的重要意义,并且在教育管理工作中,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好信息技术,更好的服务于学生教育管理。例如,开发利用好院校校园网络系统,通过校园网络让学生们及时掌握学校的动态,同时通过校园网络让学生们了解当前社会对各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情况和形势,这样可以及时让学生反思和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此外,利用校园网络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等方面的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职业规划指导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们做好充分准备;最后,还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工作。有些学生碍于自己的面子问题,当遇到心理问题时,不愿意到学校心理咨询室去进行心理方面的咨询,但是学生确能接收网络形式的心理咨询,可以通过心理教师的网络诊断和咨询,为学生们解决心理上的问题,从而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学生们健康的在院校里学习和成长。

三、充分利用活动载体,加强学生教育管理。

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仅仅靠专门的教育管理还远远不够,而活动载体既是学生们喜爱的教育管理形式,同时也能在活动中让学生得到综合素质的锻炼和提高。因此,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好活动载体,加强学生的教育管理。首先,积极拓展课外活动,充分体现活动主旨。为了充分展现学生形象,张扬学生个性才能,高职院校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活动舞台,努力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是教育和管理学生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要积极举办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艺术活动,充分发挥院校教育管理的积极作用,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并进行分类指导和重点指导。有些活动需要重点开展,比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主题的思想政治活动、以“服务社会”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孝敬父母、报效祖国”为主题的教育活动等,要做到常年不断线,明确突出活动主题,积极展现活动主旨,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和进行。其次,充分利用院校社团,发挥社团的载体作用。高职院校的社团是在院校指导下,学生按照个人兴趣爱好自由组织和参与的群众性组织和团体,为发展学生兴趣、联系师生情感、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搭建了有力平台。院校社团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如:服务性社团、文艺类社团、体育类社团、科技类社团等。这些社团在院校的正确指导下都能发挥很好的平台与载体作用,既能促进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又能促进院校组织的有序发展。尤其要注重发展思想政治和科技创新两大社团,因为以上两类社团对于人才的培养更能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四、结语。

总之,要想打造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新天地,我们教育管理工作者就必须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将教学管理与学生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灵活应用多种教育管理方法,提高教育管理效果,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职业素养与教育教学的关系【第二篇】

改革需要从根本做起,而其根本在于教学使用的课程体系,它决定了教师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内容。在传统教学中,说教知识占了很大的比重,但是社会实践证明:知识体系再完善,也必须符合社会实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多安排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抓住一切机会参与社会实践。

注重实践,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主旋律,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从根本上转变了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三,中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而不是培养学生,教师必须明确这一点。学生走出学校后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能在社会上发挥多大的作用,都基于学校的培养。

因此,学校应把培养人才放在教学首位,把培养高素质、高社会实践能力的人才视为己任,不断完善教学体系,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第四,注重校企合作。企业是学生就业的地方,对学校来说,只有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教学资源,如与一些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不仅能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实现校企双赢,而且有利于企业借助学校先进的教学理念进行创新。

二、校企合作是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首先,在校企合作中,学校能及时了解当下企业所需的人才类型,使学校能够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其次,整合、优化资源,使教育资源、人力资源最优化。

虽然中等职业教育已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国家也在不断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但是中等职业教育的起步较晚,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校企合作能有效弥补这一缺陷。大多数企业都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科研基地,企业的管理人员就是最好的老师,能教会学生最具实践意义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另外,教师也可以在校企合作中提升自身的创造能力和综合素质。与企业合作的最重要意义在于能为学生提供企业职位,这种身临其境的学习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实际工作的氛围。但是,教师要注意一点,除了教会学生基础知识之外,还要培养学生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最后,校企合作是应用广泛的一种合作模式,企业拥有雄厚的资金和资源优势,而学校具有高度集中的智慧优势,两者互补,互惠互利。经济管理专业教学需要不断创新、不断探索,只有找到真正合适的教学道路,才能开创经济管理专业的特色教学新天地。

职业素养与教育教学的关系【第三篇】

摘要: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必须要有与其相适应的德育教育。本文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特点,参照同类课题研究的成果,结合自己的德育工作经验与实践,就增强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一、自我教育法。

现代德育提出以人为本,高度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参与。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自我意识分两部分:主体我和客体我,学习者自身既是教育客体又是教育主体。在教育者指导下,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识基础上产生积极进取心(主体我),为形成良好思想品德而向自己(客体我)提出任务,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方法。自我教育的方法包括自我认识的方法、自我体验的方法、自我控制的方法。因此,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摆正学生在德育中的位置,发动他们自己做好教育工作,即通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来提高认识。所谓批评,就是要发动所有相关的学生都来参与教育工作,让中职学生自己指出对方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或者通过赞美、表扬第三人的文明行为来间接地指出对方的努力方向,相互教育、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形成一种每个学生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氛围。

二、情感教育法。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管学生犯了多么不可饶恕的错误,我们首先要明白,师生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即使需要批评,我们也要保护他的自尊心,只能批评他的具体行为,而不是把矛头指向学生的基本素质,特别是对心灵有过创伤的学生尤其应该如此。其次,要肯定学生的价值和个性差异的存在。应当承认,学生之间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天生我材必有用”,不同的人确实具有不同的才能,也会有不同的展现才能的方式,我们应当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也就是说,我们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容得下有不同个性的中职学生。

再次,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中职学生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得到别人的关注、尊重或者认同,往往会玩出一些新花样、新花招甚至犯错误,这个时候,我们千万不要不问青红皂白地一顿训斥,而要正确地加以引导和利用,尽可能满足其情感需要。如多鼓励引导其参加学校组织的技能大赛、创新大赛,做好收心导引工作。另外,中职学生其实也渴望有一种成就感,希望能为同学、为班级、为老师、为学校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时,老师尤其应当对其所作所为给予积极的肯定。

三、个别谈话法。

调查显示,大约75%的中职学生无法与自己的父母交流沟通;15%的学生与父母很少沟通;6%的学生能够经常与父母沟通,但有时也存在代沟;能与父母很好交流沟通的仅占全体学生的4%。其实,老师与中职学生之间也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沟通,而这种欠缺正是我们的德育效果不够理想的`重要原因。对中职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目的是要了解其思想,解决其思想认识问题,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他们头脑中的思想,然后恰当地加以引导,才能使他们纠正错误思想回到正确的方向。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真诚地交朋友,推心置腹地交流思想,和颜悦色地与他们促膝谈心,让学生畅所欲言,把心里的想法都说出来,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其思想状况,从而循循善诱、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

四、榜样示范法。

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和良好形象,能够使抽象、枯燥的德育教育形象化、具体化、人格化,让学生感觉到更加亲切和实在。榜样可以起到以点带面、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先进人物的选取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是那些影响较大的人物,如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倡导的“感动中国的十大年度人物”等;另一方面是学生身边的先进人物,如同学、邻居等。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德育过程中,老师自身一定要发挥表率作用,为人师表。正是因为老师的思想品德和言行举止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不仅要做语言的巨人,而且要成为行动的巨人,身体力行,表里如一,事事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凡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以模范行为影响学生。事实上,中职学生个体的行为总是受到外界推动力的影响,当这种外界推动力被学生个体自身消化、吸收后,就会产生一种自动力,使其由消极的“要我这样做”转化为积极的“我要这样做”。这种转化正是德育中榜样示范的本质所在和具体表现。

五、行为养成。

教师通过对中职学生进行理想、道德和行为教育来提高其认识,改变其思想,启发其觉悟,从学生的一点一滴抓起,使之自觉养成好的习惯。德育强调思想先行,把思想工作做到每个学生的心坎上。但是,思想教育是一种“软”手段,因此,要在立足思想教育的前提下对中职学生进行行为管理,把思想教育与行为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为此,我们必须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等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组织纪律来规范、约束中职学生的行为。同时,我们还要严格奖惩,古人云“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所以要通过严格的奖惩形成一种“先进光荣、落后可耻”的良好氛围,以矫正学生的不良思想和行为。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中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地了解社会、熟悉社会、参与社会,强化德育实践,最终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六、心理咨询法。

心理咨询法即运用语言、文字等媒介,通过询问、会谈、商讨、劝告等方式,在心理方面给学生以辅导、帮助和教育的方法。严格说来,它并非德育方法,但是,我们将其引进德育工作,把学生当做一个活生生的有七情六欲的人,解决受教育者在学习、生活及人际更新诸方面的心理和思想问题,保持其身心健康,从而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当然,本文只是列举了一些常用的中职德育方法,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方法,其核心必然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此前提下去创新德育方法,去帮助学生解决其思想、情感和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才能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达到德育工作的目的。

职业素养与教育教学的关系【第四篇】

语文的美是多层、多样的。有文本所携带的作者情感的真情美,如善良、友爱、亲情;有文本所描绘的画面美,如山峦之壮、河川之润;有文字本身的韵律美,如排比、对仗、压韵;有作者放飞思想的创意美,如“飞流直下三千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可以看出,通过语文的教学培养学生审美素养,不仅是这个学科的职能,也是这个学科的优势。下面,从两个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地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一、小学语文审美内容的把握。

通过语文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首先要做的是能够使学生能够从语文中发现美的存在,也就是把握住语文美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1.体悟语言之美。文本的语言美,是小学语文审美内容最显见的,有的生动流畅、有的纵横捭阖、有的温婉细腻、有的格律优雅。如在教学翁卷的《乡村四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文字组织的分析体悟来感受古体诗歌所特有的精炼、韵律之美。如“绿遍山原白满川”,教师要提示学生这一句中“绿”与“白”两个颜色的.呼应,又注意“遍”和“满”所带来的视觉冲击。2.感受意境之美。语言文本往往能够将读者的思维带入一个三维的空间,以文字勾勒出具象的“视觉”意境,这就是语言这种表现手段所特有的想象与引思的美。如《桂林山水》这一课中“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这一段精彩的描写,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让他们随着教师轻轻的朗读,想象“这座山像老人,那座山像巨象,另一座山像骆驼……还有的山像新生的竹笋……”使学生通过想象进入文本的画面中去感受美。3.挖掘情感之美。作者通过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而这些情感通常具有哲思的美或人性的美。学生可通过对作者情感的感知,享受并提升情感思想的审美情趣。如学习《草原》,这篇文章看似是描写草原上的风土人情,但其实作者写作的意图不仅仅是想向大家介绍“草原”,而是通过对“草原”的描绘表达“蒙汉情深”的情感。教师可引导学生感受这种“民族和谐、民族团结”的情感之美。4.欣赏创造之美。课文中经常会看到作者充满想象、充满创造的语言,把读者的思想、情感和思维带入到一个惊奇的境界之中,给读者带来突破与惊艳的美。如《桥》讲述了一次人们与洪水搏斗的过程,体现人性的美。作者在描述中充满了创造性。如开篇写“……雨突然大了,像沷、像倒。”一个“沷”字,一个“倒”字,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震撼体验当中。再如“洪水的狞笑”“木桥的发抖、呻吟”,都是具有创造性的语言表述。

二、小学语文审美教学的方法。

审美教学,仅有内容是不够的,还应采用有效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懂得和学会审美,这样,才能使审美真正成为他们的素养。1.构建审美情境。小学生的阅历有限,单单凭借想象或语言讲授,很难深刻地体验到语文的美。这就需要教师构建具象的情境,帮助他们理解文本内涵。如《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学生们对西部环境缺少直观体验,很难体悟到“战胜困难”的人格美和奉献美。我从网络上搜集了柴达木盆地、昆仑山、青藏高原、雪山、暴风雪等相关图片或视频,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这条铁路修建的“难”,从而领悟建设者的“美”。2.提供审美体验。审美素养的培养,不仅在于教师的引和学生的学,更主要的是通过学生自己的体验与实践来实现。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表演、绘画等方法,使学生实现对文本“美”的体验。如《威尼斯的小艇》,我让学生尝试依据文本绘制一张威尼斯的水城画面。3.亲历创作过程。作者创作过程中所生成的美感,读者通过阅读是不能准确体悟到的。因而,我会让学生通过仿写课文对创作过程产生亲历感,从而更准确的理解作者,以深刻地理解作品的美。如《祖父的园子》这一课,我安排学生仿写1篇文章,写自己小时候跟着祖辈“玩”的经历,通过写的过程挖掘自己对亲人的情感,来最终理解作者对“祖父”的情感。4.表述启发情思。学习的过程需要多种感观的多重作用,才能实现高效,教师应想办法将学生的视觉、听觉、思维等调动起来共同参与学习。如《可贵的沉默》,为了使学生将作者的情感转化为自己对父母“爱”的感知,使这种亲情美内化为他们的素养,我让学生们聊一聊自己和父母的日常生活,让他们感悟自己与父母情感付出的“不对等”。

总之,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征和优势来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审美素养教育,使他们在享受语言美、情感美的过程中获得情操上的陶冶,并逐渐形成受益终生的完美人格。

参考文献:

[1]刘改红.开展小学语文审美教学的思考[j].学周刊,2012,(17).。

[2]李冬.论小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之开展[j].读写算,2012,(80).。

职业素养与教育教学的关系【第五篇】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新课改教材编写体例的分析、学生心理思维特点的描述及其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来说明反思教学的必要性,同时指出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反思习惯和能力培养的途径。

论文关键词:反思,课堂,教学。

反思作为一种追溯性的思维方式,对人们疏理问题的思路,惊醒其潜在意识及辨明事物发展的方向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在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性。“教学反思”作为一种“反思”的具体形式既有“反思”的一般性,又具有特殊性;其具体含义是指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共同把教与学的活动过程作为思考对象,审视思路,找出问题的关键点,并上升为理性探讨的过程。本文就“反思”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作出探讨。

一、教师教学中充分地进行“反思”的教学意义。

课堂是师生之间围绕一定的问题进行对话探究的平台,是教师的能力转化并提升学生能力的重要杠杆,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反思”这一“媒介物”是非常必要的,具体表现在:

首先,新课改教材的编写体例是课堂教学必须进行“反思”的内在要求。新课改教材的编写体例同课改以前的教材相比,新课改的教材既注重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又注重于从日常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基本现象及常识上升为普遍性的、规律性的知识。同时各种版本的教材又分为选修和必修,必修是所有高中学生都必须完成的教学内容,为他们走上社会,做合格公民提供基本帮助;作为其知识延伸和深化的选修,它是为高校选拔人才所设置,并且基本采用专题式样,其知识的难度大大地提高,这种模式的教材要真正地为学生所掌握,并转化为能力,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认真地组织。教师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只是一味地风生水起地讲下去,不留给学生充分发挥思维的空间,不引领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这一方面无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实现新课改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教材上的基本知识也无法转换为学生的能力,教材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依托作用,教材的知识尤其是知识的关节点无法在学生的头脑中扎根,因此,现行课改教材的编写体例决定了课堂教学中进行“反思”的必要。

其次,当代中学生的心理思维特征是课堂教学中必须运用“反思”的客观依据。当代中学生一般来讲是90后的一代,他们的思维习惯和心理品质同70后、80后相比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主要表现是:其一、学生思维活跃,知识来源广泛,但是渔目混杂。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学生受网络的影响比较深,在他们的知识容器——大脑中,科学的和非科学的、正面的和反面的、正义的和邪恶等各方面知识都共存其中,因此,如何对这些知识进行甄别是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以引领他们走入人生的正确方向;其二、这一代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在比上几代人更优裕的环境中,这种环境下造就的人一方面具有更好的身体条件和素质,另一方面也会造成一些学习心理品质方面的缺陷—孤傲、清高、自私、懒惰、抗挫折能力差,这种心理缺陷反映到学习中来就表现为懒于思考或不会思考,只是一味地观望、徘徊、等待,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不能充分恰当地利用“反思”这一思维工具,克服学生们心理品质上的缺陷,就无法达到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目的,“因为只有将人事的过程尽量与自然的过程相符,才能恰当地奠定这个基础”

再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反思”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充分运用的直接原因。课堂教学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从教师的角度看,它是知识的生成、释放的过程;从学生的角度看,它是知识的吸收、内化的过程,在这样的双边活动过程中,课堂中的“反思”是实现其效率的最直接的途径。每个从事教学的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考前教师在课堂上讲过相同或类似的题目,在考试的过程中学生仍然不能解答出来,解题思路在他们的头脑中是模棱两可。这一现象的出现,既跟学生考试时的心理暂时抑制有关,又跟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只顾一味地讲下去,不去顾及学生的思维、反映和基础,更不去引导学生对现成的题目去“反思”,去进行比较,去找出问题的关键点有关,而学生既没有“反思”的时间也没有进行“反思”的习惯,只是机械地去认知知识,这种课堂教学效率肯定不能令人满意。相反,一些有经验的教师,课堂教学效果明显,就是能充分地利用“反思”。

最后,科学进行“反思”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新课改教材的许多知识对广大教师来说也是全新的,如何进行知识的更新,尽快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项全新课题,而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是提升本身专业发展一条重要捷径,诚如舒尔曼所说:“教育是运用‘包括考虑为什么你做你所做的’方式的教学。而缄默知识可能是教师做的许多事的特征。作为师范教育者,我们的义务必须使缄默变得清晰明了。一旦教师开始对这些问题有清晰的'答案即‘我怎样知道我所知道的?我怎样知道我那样做的原因?为什么我要求学生以具体的方式操作或思维’时,教师就成了更好的教育者。回答这些问题的潜能不仅存在于我们所谓的有熟练技能的教师的头脑里,而且存在于对实践经验的反思与理论理解的反思的结合之中。”

二、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科学“反思”的途径。

“反思”作为一种既具有传统意义又适应现代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反思”的培养,其具体途径和方式主要有:

首先,采用各种方式和途径激发学生进行反思的热忱。学生是进行教学的主体,任何一种无论多么好的教学方法,要发挥其效能都需要调动课堂主体的积极性,否则,一切都是枉然。这正如斯纳卡金所说:“如果孩子没有学习的愿望,我们一切想法、方案、设想都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

其次,教师课前的充分准备。备课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它主要包括:一是钻研教材,把握教材上的重点和难点;二是广泛搜集与本节课相关的各种信息和资料,并将其加工制作,让知识在教师的头脑中发生生成反应;三是换位思考,摸清学情。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正如科恩所说“尽管我们每一个人都从自己的角度看世界,但我们还是有描述与我们周围的人共享的经验的方法。人们相互解释自己的行动,都会想到要从让伙伴可理解和可相信的角度解释自己的行动。”〔3〕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全方位掌握学生原有的知识、能力状况,思维方式和习惯及其个性心理特征,才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四是理清课堂思路,整体把握课堂结构,以便在课堂中能把清晰的思路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很好地进行“反思”,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做到各个击破,并举一反三。

最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各种思维品质去指导学生进行“反思”,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其具体步骤有:第一、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综合法(包括归纳法、演绎法)是基本的方法,分析综合法作为一种思维方法能帮助人们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地认识事物,去解决问题。科学史上的许多伟大发现,无不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了这样的方法,否则,一切科学都会变得一事无成。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反思”既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得出结论,又需要通过演绎的方法增强对知识的运用和理解。第二、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合理的归类和归因。任何事物的变化和发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但又有其类在的属性,同时它们变化的是由一个或几个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对知识进行归类和归因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掌握和整合,另一方面更有利于进行迁移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第三、针对不同的知识条件,引导学生进行广泛质疑。质疑既能激发学生进行“反思”的动机,又能排除各种影响问题解决的无关因素的干扰,抓住解答问题的关键点,实现探究学习的目的。

总之,“反思”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既需要广大教师不断吸收传统教学方法中的精华进行创新,同时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4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职业素养与教育教学的关系【第六篇】

摘要:信息素养包括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信息的能力、评价信息的能力、应用信息的能力和传达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要坚持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要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要采取分层的教学模式,要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教学当中。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信息素养;能力培养。

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之一,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更是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的必然要求,是高中生能够全面实现自身价值的关键所在。所以说,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是非常必要的,能够为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奠定基础。那么,怎么才能够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呢?文章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旨在为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成效,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提供借鉴。

一、坚持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什么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呢?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根据学生要学习的内容,教师进行多级任务的布置,一步一步地进行知识的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个比较好的学习思路,让学生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进行高效学习。怎么实施呢?应当根据信息技术的教学要求确定任务的级数,一般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提出任务、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总结评价。比如在教学电脑组成时,首先提出任务,即要完成的任务就是“电脑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然后布置自主学习任务,比如“什么是硬件,什么是软件”。其次,布置协作学习的任务,“电脑的硬件有哪些,软件有哪些”。最后,进行总结评价,得出最终的任务结论,即电脑的组成。通过这样的布置,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所需要的信息,通过各种信息的汇总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这样的做法就是一个完整的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过程,每深入一个环节就是对学生信息素养的一次提升,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

二、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活跃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虽然信息技术教学在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上的倾向越来越多,但是它的技术性特点决定了教学的难度。在教学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枯燥无味的情况,只有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氛围,才能够将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最大化。活跃课堂氛围的方法有很多,针对信息技术来讲,首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可以连接网络,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信息,并且通过教师的示范来指导学生怎样寻找信息。其次,可以采用专题教学的方式。什么是专题教学呢?专题教学就是将信息技术的知识进行大类的分组,然后根据大类进行教学。比如关于办公软件的教学就可以作为一个专题来进行。最后,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能够让学生体验信息的获取和信息的传递过程,让学生在游戏当中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比如在进行邮件投递教学的时候,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用肢体动作传递信息的游戏。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信息的传递情境,也可以提升课堂的活跃程度,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欢乐。

三、采取分层的教学模式。

分层的教学模式是根据因材施教思想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化,即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层次的`确定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性格爱好和学习成绩来确定。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当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信息素养的差异来进行分层教学,让教学效果更加明显,从而推动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比如对于信息收集能力比较差一点的学生,教师应当多布置相应学习任务;对于分析能力比较弱的学生,教师应当对其逻辑思维能力进行适当的训练;对于应用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其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通过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薄弱方面进行训练提升,可以补上学生的短板,从而提升学生整体的信息素养,让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基础。

四、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教学中。

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到教学当中,主要是提升学生的信息分析和辨别能力。网络的发展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平时学生在上网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信息,有些信息对学生的成长不利,需要学生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有选择地加以利用。所以,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到教学当中是很有必要的。高中生因为生活阅历浅显,根本就意识不到很多行为是触犯道德和法律的。比如不健康视频的传播和有害信息的进入等等。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融入思想品德教育,不仅可以教会学生怎么去辨别和分析信息,还可以让学生充满正能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拍一些充满正能量的多媒体资料,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这也是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结束语。

信息素养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高中学生的学习时间非常紧迫,需要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到一定水平。相信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信息素养一定能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得到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郭志刚.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34).

[2]黄松爱,董玉琦.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0(08).

职业素养与教育教学的关系【第七篇】

摘要:职业院校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作者对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认知情况进行调查,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认知情况,为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提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职业院校;职业素养;认知情况。

前言。

相较于其他传统院校,高职院校以知识和技能的同步教育为主。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其根本目的是培养与岗位相匹配的高技能人才。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面临着学生对职业素养认知不明和职业素养教育缺失等问题,背离了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初衷。职业素养培养能够帮助高职院校学生进行知识技能学习,也能够培养其创新能力,为个人的职业发展提供前提和保障。教育部门和教师要结合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现状,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进行研究,以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

一、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认知情况调查方法。

作者应用问卷调查法和统计法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调查,并从传统文化和礼仪与职业素养的关系、职业能力内涵和高职院校学生自身最优势和最缺乏职业素养三个方面对学生职业素养认知情况进行阐释和分析。

(一)传统文化和礼仪。

针对“传统文化和礼仪学习是否对职业素养养成有帮助”的问卷调查中,%的学生认为,培养高职院校学生传统文化,对其职业素养养成具有帮助;%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与职业素养并无太大关联;%对传统文化和职业素养的关系持不了解态度。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礼仪对职业素养培养的正向影响的认可度比较高。针对“大学期间是否有必要进行职场礼仪训练”的问卷调查中,%的学生赞同大学期间进行职场礼仪训练,%的学生反对大学期间进行职场礼仪训练。调查结果表明,高职院校学生希望开展职场礼仪培训活动[1]。

(二)职业能力内涵。

在“职业能力内涵”调查中,高职院校学生普遍认为,职业能力包括:专业技能、思想品质、职业道德、身心素质、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业精神等(如图1)。

(三)自身最优势和最缺乏职业素养。

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对自身最优势和最缺乏的职业素养的认知情况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吃苦耐劳和实干精神等层面[2]。

二、学生们对职业素养的认知结果解析。

(一)专业认可度不高。

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调研发现,很多学生都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但是随着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对本专业了解程度的加深,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还是有一定认可度的。职业教育的不足,制约了学生对职业素养的认知,导致学生对所学专业普遍缺乏激情。教育部门和学校要结合学生的需求,加强职业素养方面的教学,不断对学校专业结构进行优化,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空间。

(二)专业前景信心不足。

很多高职院校学生认为专业前景不乐观。学生对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和未来就业问题持质疑的态度。特别是教育类、艺术类和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尤为明显,工科类和医学类专业对专业前景则比较乐观。综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对其就业心理进行分析,能够发现,学生对专业前景信心不足的根源在于对高职院校教学水平和自身职业发展方向的质疑。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所学专业进行明确认识,进而制定相关职业规划,以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信心[3]。

(三)学生重视职业素养的养成。

分析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认知情况,发现80%的学生认为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是高职院校日常教学过程中的必备内容。其对职业素养具有一定程度的认知,但在认知广度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学校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在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加入管理能力和团队能力培养。综合学生对自身优势和缺点的认知,不难发现,其差距主要表现在创新意识和人际交往两个方面。说明学生普遍认为这两项内容属于必备职业能力。大多数学生认为职场礼仪和企业文化教育能够帮助其培养职业素质,高职院校要以此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培养。

(四)教师在职业素养中发挥更大作用。

调查显示,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认为,能够结合职场情况进行授课的教师仅占少数。教师对学生职业素养养成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但是高职院校日常教育管理过程中并没有对职业素养教育提出明确的要求和标准,导致教师日常教学普遍偏重书本理论,不注重将实际企业文化和背景纳入课堂教学中。医学类专业在实训课程方面做的相对较好,其注重在实训课程中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考察。

(一)注重培养学生文化素养。

高职院校生源决定了学生的文化素养普遍偏低。学校和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目前,我校已经开展了相关阅读活动和文化学习活动。教师要对文化知识和教学内容进行延伸,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为人处世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和职业观。同时,学校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定期开展文化特色浓郁的课外活动或者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并不断规范其职业习惯,促进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4]。

(二)重视实践课程与职场对接。

目前,高职院校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就业要求。学校要结合教学需求和学生的日常学习特点,注重基础设施建设,营造真实的职场环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职业素养。同时,教师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自身的模范作用,在职业行为上对学生进行引导,以加强实践课程与职场的对接。教师在实训课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思维、职业规范,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为其以后适应职场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提升实训教师专业水平。

高职院校教师构成决定了部分教师对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很熟悉,却对职场环境比较陌生,没有相关从业经验。教师的职业素养一般是通过书本理论知识获得的,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和引导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学校要结合教师的学历背景和教学要求,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沟通关系,让教师通过企业进行挂职训练,并注重对专业教师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使其参与到职场环境中,以提升其职业素养教育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并培养他们的职业习惯。

(四)开设《职业素养》课程。

教育部门和高职院校要结合学生的诉求,开设独立的《职业素养》课程。目前,已有部分高职院校将其付诸实践。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都比较完善的学校,可以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特点,从职业思维、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能力等方面着手,编订《职业素养》教材,在实训课程中融入职业素养相关理论知识教学,让学生能够对职业素养具有全方位的认知,进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5]。

四、结束语。

职业素养是高职院校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基础。教育部门和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维,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并将教学活动与职场进行对接,以提升学生的职业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达到培养高素质专业型和技能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职业素养与教育教学的关系【第八篇】

化工行业是一个充满知识与能力的挑战,又需要严谨态度、高素质的行业。近几年,化工行业屡屡暴露出安全事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职业素养在教育中的缺失或者说与社会需求、行业需求不对称的情况。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专业基本技能的同时,也担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任。通过专业调研和校企专家讨论与论证,确立精细化工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主要面向精细化工企业生产一线,培养掌握典型精细化学品小试、优化与放大、生产与车间管理、质量控制与分析检测等专业知识,具备化工设备操作与维护、小试及数据处理、放大试验与优化、生产过程的工艺控制等能力,具有良好的安全环保和成本意识,能胜任精细化工生产工艺技术员、产品化验员、品管员和研发助理等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潜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根据“实用有机技术”课程特点,其职业素养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形成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树立安全生产、清洁生产、经济生产的意识;培养学生真实记录实验数据,规范书写实验报告的职业习惯。从敬业精神、团队意识、清洁生产、安全生产、6s管理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1.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并重选择教学项目依据“实用有机技术”课程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培养的要求,专业教师通过科学分析,选取职业活动的典型案例、有代表性的岗位操作项目,作为教学的载体。进行单元设计、编制工作页时,应将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并重。由于项目不同,虽然职业素养培养方向一致,但表现形式各有特点,每一个教学项目除了有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外,还要对职业素养的培养做出具体的要求。以工业乙醇的蒸馏单元教学项目为例,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职业素养目标见表1。2.职业素养培养要尊重科学规律,循序渐进,螺旋式递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获得需要认识、消化、吸收的过程。职业素养作为行为规范和内涵更是需要长期、反复的训练与养成。高职学生基本职业素养包含丰富的内容,由众多子素养构成,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等,精细化工技术专业通过各门课程之间“往复并螺旋式递升”方式培养职业素养,“实用有机技术”课程在职业素养培养上同知识与能力培养同步,结合项目教学,实施“训学同步,重复巩固,逐渐递进”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培养模式,完成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双师共育是职业素养培养的保证。

职业素养来源于职业岗位,最终要为工作岗位服务。引入本行业当地知名企业的专家与专业教师一起进行双师授课,专业可以很好地把握授课内容与难易程度、进行课堂有序管理等,企业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企业,树立职业信心。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的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企业教师了解企业对人员的需求情况与需求状况,特别是本行业知名企业以及当地的知名企业情况,平时在课堂上穿插一些企业文化知识,如企业的发展规模、企业的用工情况、企业的规章制度、相应岗位的岗位责任制、企业的管理模式等。这些实实在在的与企业相关的知识不仅让学生了解企业,了解自己的职业,还能确定自己的定位以及自身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不足。例如,目前很多学校实训室管理都开始运用6s管理模式,着装规范要求学生进入实训室一律穿实验服,长发束起,穿平跟鞋但不得穿凉鞋。而很多学生起初并不以为然,当看到企业教师动作娴熟地盘发、带工作帽、穿实验服,做实验准备的时候,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再配以企业相关制度的讲述以及身边穿着规范避免伤害的案例,授课效果良好。双师合作授课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项目企业化,该教学模式可以极大地弥补校内教师企业生产工艺、分析检测、生产管理等实践经验的不足,切实保证项目化课程设计的有效实施,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为有利。与此同时,还可以把企业里一线工作人员职业素养的必要性,新员工、新徒弟的职业素养培养技巧和实践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相结合。

科学有效的考核方法使教学相长,有利于职业素养长期有效地融入课程教学。从教学角度来讲,所谓教学的结论,即教学要达到的目的或获得的结果;所谓教学的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而对于职业素养,更多地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中,因此职业素养考核应在教学过程中完成。考核不能单凭印象,要细化条目。目前高职教学班级人数普遍在40人左右,考核内容要有代表性、可操作性且不能太复杂,以免给教师课堂教学带来压力。“实用有机技术”课程职业素养考核要融于教学项目平时考核中(见表2)。

五、总结与讨论。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与摸索,“实用有机技术”课程在职业素养的培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学生在实验室安全习惯、实验用品用前检查用后清理归位、实验记录规范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提高,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不少问题与困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双师共育”,企业教师聘用和按时上课难,区域内相关知名企业有一定经验和资历的技术管理人员工作忙碌,上班时间与学生上课时间冲突。另外,企业有一些出差和临时任务安排,临时性调停课较多,建议建立企业教师资源库并实施精细化管理,提前制定应急预案;二是班级人数过多(40人),一名教师完成整个教学过程精神高度紧张,一旦有突发事件就更手忙脚乱,建议条件许可的条件下进行小班化授课。

总之,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改革牵涉方方面面,无论有多少困难,高职人才的培养一定要将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协同发展、齐头并进,以课程的教学改革为抓手,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最终实现职业素养科学地融入课堂教学,完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834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