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职业素养与教育教学的关系汇聚【范例10篇】

网友发表时间 2006346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职业素养与教育教学的关系汇聚【范例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职业素养与教育教学的关系【第一篇】

摘要: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必须要有与其相适应的德育教育。本文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特点,参照同类课题研究的成果,结合自己的德育工作经验与实践,就增强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一、自我教育法。

现代德育提出以人为本,高度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参与。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自我意识分两部分:主体我和客体我,学习者自身既是教育客体又是教育主体。在教育者指导下,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识基础上产生积极进取心(主体我),为形成良好思想品德而向自己(客体我)提出任务,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方法。自我教育的方法包括自我认识的方法、自我体验的方法、自我控制的方法。因此,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摆正学生在德育中的位置,发动他们自己做好教育工作,即通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来提高认识。所谓批评,就是要发动所有相关的学生都来参与教育工作,让中职学生自己指出对方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或者通过赞美、表扬第三人的文明行为来间接地指出对方的努力方向,相互教育、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形成一种每个学生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氛围。

二、情感教育法。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管学生犯了多么不可饶恕的错误,我们首先要明白,师生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即使需要批评,我们也要保护他的自尊心,只能批评他的具体行为,而不是把矛头指向学生的基本素质,特别是对心灵有过创伤的学生尤其应该如此。其次,要肯定学生的价值和个性差异的存在。应当承认,学生之间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天生我材必有用”,不同的人确实具有不同的才能,也会有不同的展现才能的方式,我们应当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也就是说,我们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容得下有不同个性的中职学生。

再次,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中职学生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得到别人的关注、尊重或者认同,往往会玩出一些新花样、新花招甚至犯错误,这个时候,我们千万不要不问青红皂白地一顿训斥,而要正确地加以引导和利用,尽可能满足其情感需要。如多鼓励引导其参加学校组织的技能大赛、创新大赛,做好收心导引工作。另外,中职学生其实也渴望有一种成就感,希望能为同学、为班级、为老师、为学校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时,老师尤其应当对其所作所为给予积极的肯定。

三、个别谈话法。

调查显示,大约75%的中职学生无法与自己的父母交流沟通;15%的学生与父母很少沟通;6%的学生能够经常与父母沟通,但有时也存在代沟;能与父母很好交流沟通的仅占全体学生的4%。其实,老师与中职学生之间也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沟通,而这种欠缺正是我们的德育效果不够理想的`重要原因。对中职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目的是要了解其思想,解决其思想认识问题,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他们头脑中的思想,然后恰当地加以引导,才能使他们纠正错误思想回到正确的方向。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真诚地交朋友,推心置腹地交流思想,和颜悦色地与他们促膝谈心,让学生畅所欲言,把心里的想法都说出来,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其思想状况,从而循循善诱、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

四、榜样示范法。

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和良好形象,能够使抽象、枯燥的德育教育形象化、具体化、人格化,让学生感觉到更加亲切和实在。榜样可以起到以点带面、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先进人物的选取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是那些影响较大的人物,如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倡导的“感动中国的十大年度人物”等;另一方面是学生身边的先进人物,如同学、邻居等。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德育过程中,老师自身一定要发挥表率作用,为人师表。正是因为老师的思想品德和言行举止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不仅要做语言的巨人,而且要成为行动的巨人,身体力行,表里如一,事事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凡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以模范行为影响学生。事实上,中职学生个体的行为总是受到外界推动力的影响,当这种外界推动力被学生个体自身消化、吸收后,就会产生一种自动力,使其由消极的“要我这样做”转化为积极的“我要这样做”。这种转化正是德育中榜样示范的本质所在和具体表现。

五、行为养成。

教师通过对中职学生进行理想、道德和行为教育来提高其认识,改变其思想,启发其觉悟,从学生的一点一滴抓起,使之自觉养成好的习惯。德育强调思想先行,把思想工作做到每个学生的心坎上。但是,思想教育是一种“软”手段,因此,要在立足思想教育的前提下对中职学生进行行为管理,把思想教育与行为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为此,我们必须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等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组织纪律来规范、约束中职学生的行为。同时,我们还要严格奖惩,古人云“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所以要通过严格的奖惩形成一种“先进光荣、落后可耻”的良好氛围,以矫正学生的不良思想和行为。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中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地了解社会、熟悉社会、参与社会,强化德育实践,最终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六、心理咨询法。

心理咨询法即运用语言、文字等媒介,通过询问、会谈、商讨、劝告等方式,在心理方面给学生以辅导、帮助和教育的方法。严格说来,它并非德育方法,但是,我们将其引进德育工作,把学生当做一个活生生的有七情六欲的人,解决受教育者在学习、生活及人际更新诸方面的心理和思想问题,保持其身心健康,从而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当然,本文只是列举了一些常用的中职德育方法,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方法,其核心必然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此前提下去创新德育方法,去帮助学生解决其思想、情感和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才能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达到德育工作的目的。

职业素养与教育教学的关系【第二篇】

国内外专家认为:“到,焊接仍将是制造业的重要加工工艺。它是一种可靠、低成本的连接金属材料的连接方法,目前还没有其他方法可以代替焊接。因此,培养大批量能适应现代焊接生产发展和技术要求的高素质焊接专业技术人才是职业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焊接专业实训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但是开设实训教学投入大,焊接设备也非常有限,跟企业的实际生产仍有一定的距离;焊接实训环境差、工种苦,学生学习容易产生消极、畏难情绪,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船业是南通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对于焊工需求量仍然存在很大的空间。我院是南通地区唯一一所开设焊接专业的职业院校。因此,如何利用有限资源培养综合素质高、有敬业精神、技能优秀的技术工人,利用校企合作的契机,模块化教学是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职业素养与教育教学的关系【第三篇】

化工行业是一个充满知识与能力的挑战,又需要严谨态度、高素质的行业。近几年,化工行业屡屡暴露出安全事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职业素养在教育中的缺失或者说与社会需求、行业需求不对称的情况。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专业基本技能的同时,也担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任。通过专业调研和校企专家讨论与论证,确立精细化工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主要面向精细化工企业生产一线,培养掌握典型精细化学品小试、优化与放大、生产与车间管理、质量控制与分析检测等专业知识,具备化工设备操作与维护、小试及数据处理、放大试验与优化、生产过程的工艺控制等能力,具有良好的安全环保和成本意识,能胜任精细化工生产工艺技术员、产品化验员、品管员和研发助理等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潜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根据“实用有机技术”课程特点,其职业素养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形成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树立安全生产、清洁生产、经济生产的意识;培养学生真实记录实验数据,规范书写实验报告的职业习惯。从敬业精神、团队意识、清洁生产、安全生产、6s管理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1.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并重选择教学项目依据“实用有机技术”课程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培养的要求,专业教师通过科学分析,选取职业活动的典型案例、有代表性的岗位操作项目,作为教学的载体。进行单元设计、编制工作页时,应将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并重。由于项目不同,虽然职业素养培养方向一致,但表现形式各有特点,每一个教学项目除了有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外,还要对职业素养的培养做出具体的要求。以工业乙醇的蒸馏单元教学项目为例,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职业素养目标见表1。2.职业素养培养要尊重科学规律,循序渐进,螺旋式递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获得需要认识、消化、吸收的过程。职业素养作为行为规范和内涵更是需要长期、反复的训练与养成。高职学生基本职业素养包含丰富的内容,由众多子素养构成,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等,精细化工技术专业通过各门课程之间“往复并螺旋式递升”方式培养职业素养,“实用有机技术”课程在职业素养培养上同知识与能力培养同步,结合项目教学,实施“训学同步,重复巩固,逐渐递进”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培养模式,完成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双师共育是职业素养培养的保证。

职业素养来源于职业岗位,最终要为工作岗位服务。引入本行业当地知名企业的专家与专业教师一起进行双师授课,专业可以很好地把握授课内容与难易程度、进行课堂有序管理等,企业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企业,树立职业信心。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的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企业教师了解企业对人员的需求情况与需求状况,特别是本行业知名企业以及当地的知名企业情况,平时在课堂上穿插一些企业文化知识,如企业的发展规模、企业的用工情况、企业的规章制度、相应岗位的岗位责任制、企业的管理模式等。这些实实在在的与企业相关的知识不仅让学生了解企业,了解自己的职业,还能确定自己的定位以及自身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不足。例如,目前很多学校实训室管理都开始运用6s管理模式,着装规范要求学生进入实训室一律穿实验服,长发束起,穿平跟鞋但不得穿凉鞋。而很多学生起初并不以为然,当看到企业教师动作娴熟地盘发、带工作帽、穿实验服,做实验准备的时候,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再配以企业相关制度的讲述以及身边穿着规范避免伤害的案例,授课效果良好。双师合作授课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项目企业化,该教学模式可以极大地弥补校内教师企业生产工艺、分析检测、生产管理等实践经验的不足,切实保证项目化课程设计的有效实施,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为有利。与此同时,还可以把企业里一线工作人员职业素养的必要性,新员工、新徒弟的职业素养培养技巧和实践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相结合。

科学有效的考核方法使教学相长,有利于职业素养长期有效地融入课程教学。从教学角度来讲,所谓教学的结论,即教学要达到的目的或获得的结果;所谓教学的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而对于职业素养,更多地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中,因此职业素养考核应在教学过程中完成。考核不能单凭印象,要细化条目。目前高职教学班级人数普遍在40人左右,考核内容要有代表性、可操作性且不能太复杂,以免给教师课堂教学带来压力。“实用有机技术”课程职业素养考核要融于教学项目平时考核中(见表2)。

五、总结与讨论。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与摸索,“实用有机技术”课程在职业素养的培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学生在实验室安全习惯、实验用品用前检查用后清理归位、实验记录规范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提高,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不少问题与困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双师共育”,企业教师聘用和按时上课难,区域内相关知名企业有一定经验和资历的技术管理人员工作忙碌,上班时间与学生上课时间冲突。另外,企业有一些出差和临时任务安排,临时性调停课较多,建议建立企业教师资源库并实施精细化管理,提前制定应急预案;二是班级人数过多(40人),一名教师完成整个教学过程精神高度紧张,一旦有突发事件就更手忙脚乱,建议条件许可的条件下进行小班化授课。

总之,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改革牵涉方方面面,无论有多少困难,高职人才的培养一定要将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协同发展、齐头并进,以课程的教学改革为抓手,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最终实现职业素养科学地融入课堂教学,完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职业素养与教育教学的关系【第四篇】

摘要:职业院校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作者对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认知情况进行调查,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认知情况,为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提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职业院校;职业素养;认知情况。

前言。

相较于其他传统院校,高职院校以知识和技能的同步教育为主。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其根本目的是培养与岗位相匹配的高技能人才。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面临着学生对职业素养认知不明和职业素养教育缺失等问题,背离了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初衷。职业素养培养能够帮助高职院校学生进行知识技能学习,也能够培养其创新能力,为个人的职业发展提供前提和保障。教育部门和教师要结合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现状,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进行研究,以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

一、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认知情况调查方法。

作者应用问卷调查法和统计法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调查,并从传统文化和礼仪与职业素养的关系、职业能力内涵和高职院校学生自身最优势和最缺乏职业素养三个方面对学生职业素养认知情况进行阐释和分析。

(一)传统文化和礼仪。

针对“传统文化和礼仪学习是否对职业素养养成有帮助”的问卷调查中,%的学生认为,培养高职院校学生传统文化,对其职业素养养成具有帮助;%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与职业素养并无太大关联;%对传统文化和职业素养的关系持不了解态度。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礼仪对职业素养培养的正向影响的认可度比较高。针对“大学期间是否有必要进行职场礼仪训练”的问卷调查中,%的学生赞同大学期间进行职场礼仪训练,%的学生反对大学期间进行职场礼仪训练。调查结果表明,高职院校学生希望开展职场礼仪培训活动[1]。

(二)职业能力内涵。

在“职业能力内涵”调查中,高职院校学生普遍认为,职业能力包括:专业技能、思想品质、职业道德、身心素质、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业精神等(如图1)。

(三)自身最优势和最缺乏职业素养。

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对自身最优势和最缺乏的职业素养的认知情况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吃苦耐劳和实干精神等层面[2]。

二、学生们对职业素养的认知结果解析。

(一)专业认可度不高。

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调研发现,很多学生都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但是随着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对本专业了解程度的加深,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还是有一定认可度的。职业教育的不足,制约了学生对职业素养的认知,导致学生对所学专业普遍缺乏激情。教育部门和学校要结合学生的需求,加强职业素养方面的教学,不断对学校专业结构进行优化,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空间。

(二)专业前景信心不足。

很多高职院校学生认为专业前景不乐观。学生对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和未来就业问题持质疑的态度。特别是教育类、艺术类和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尤为明显,工科类和医学类专业对专业前景则比较乐观。综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对其就业心理进行分析,能够发现,学生对专业前景信心不足的根源在于对高职院校教学水平和自身职业发展方向的质疑。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所学专业进行明确认识,进而制定相关职业规划,以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信心[3]。

(三)学生重视职业素养的养成。

分析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认知情况,发现80%的学生认为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是高职院校日常教学过程中的必备内容。其对职业素养具有一定程度的认知,但在认知广度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学校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在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加入管理能力和团队能力培养。综合学生对自身优势和缺点的认知,不难发现,其差距主要表现在创新意识和人际交往两个方面。说明学生普遍认为这两项内容属于必备职业能力。大多数学生认为职场礼仪和企业文化教育能够帮助其培养职业素质,高职院校要以此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培养。

(四)教师在职业素养中发挥更大作用。

调查显示,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认为,能够结合职场情况进行授课的教师仅占少数。教师对学生职业素养养成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但是高职院校日常教育管理过程中并没有对职业素养教育提出明确的要求和标准,导致教师日常教学普遍偏重书本理论,不注重将实际企业文化和背景纳入课堂教学中。医学类专业在实训课程方面做的相对较好,其注重在实训课程中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考察。

(一)注重培养学生文化素养。

高职院校生源决定了学生的文化素养普遍偏低。学校和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目前,我校已经开展了相关阅读活动和文化学习活动。教师要对文化知识和教学内容进行延伸,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为人处世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和职业观。同时,学校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定期开展文化特色浓郁的课外活动或者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并不断规范其职业习惯,促进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4]。

(二)重视实践课程与职场对接。

目前,高职院校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就业要求。学校要结合教学需求和学生的日常学习特点,注重基础设施建设,营造真实的职场环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职业素养。同时,教师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自身的模范作用,在职业行为上对学生进行引导,以加强实践课程与职场的对接。教师在实训课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思维、职业规范,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为其以后适应职场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提升实训教师专业水平。

高职院校教师构成决定了部分教师对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很熟悉,却对职场环境比较陌生,没有相关从业经验。教师的职业素养一般是通过书本理论知识获得的,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和引导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学校要结合教师的学历背景和教学要求,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沟通关系,让教师通过企业进行挂职训练,并注重对专业教师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使其参与到职场环境中,以提升其职业素养教育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并培养他们的职业习惯。

(四)开设《职业素养》课程。

教育部门和高职院校要结合学生的诉求,开设独立的《职业素养》课程。目前,已有部分高职院校将其付诸实践。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都比较完善的学校,可以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特点,从职业思维、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能力等方面着手,编订《职业素养》教材,在实训课程中融入职业素养相关理论知识教学,让学生能够对职业素养具有全方位的认知,进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5]。

四、结束语。

职业素养是高职院校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基础。教育部门和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维,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并将教学活动与职场进行对接,以提升学生的职业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达到培养高素质专业型和技能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职业素养与教育教学的关系【第五篇】

摘要:我国中等高职专科院校主要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高技能的一线实践人才,在就业竞争压力如此激烈的现状下,为了能够提升中等职业专科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必须要能够保证教学的有效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上具有更扎实的功底。但是当前我国中等职业专科学校的教学效果还不够理想,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本文主要对中等职业专科学校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保证学生良好学习效果的基础,那么如何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职业院校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中职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中职院校必须要能够认真地分析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具体的问题探索相应的有效对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的效率。

(一)以普教化教学模式为主。

一直以来我国的.中等职业院校在教学中都采用传统的学科本位教学模式,虽然随着教学的改革,中等职业院校也开始逐渐地对教學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但是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导的教学惯性仍然广泛地存在着。这种普教化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是以学科体系为基础,在教学中强调学科理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教师在课堂中占主体地位过于注重对学生的抽象思维以及记忆的训练,虽然这种教学效果能够提升学生抽象知识学习的能力,保证知识学习的系统性,但是这种更适合于中小学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中职教育的需求[1]。中职教学更注重的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所以这种普教化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着中职院校教学的有效性。

(二)无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实施教学。

在中职教育的困境中,很多人都将其归结为学生的基础差、学习兴趣不浓等客观原因上,而没有从中等职业院校自身找原因。虽然现代的中职学生与高等院校的学生相比在素质以及学习上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现代社会的影响下,现代的学生学习的动力不足,乐于享受,对学校的有效教学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而且这种情况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改善,所以中职院校还需要能够根据学生的这种特点因材施教,不需要刻意地追求知识的抽象讲解,而是要能够保证学生理论知识够用的情况下,能够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立足于专科职业院校的现状,这样才能够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三)缺乏教学有效性理念。

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参与度不足,在课堂教学中仅有20%左右的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有的中职院校甚至更少[2]。同时教师教学的方法比较单一,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练习为辅,学生自由讨论和探索的时间非常少。而且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少,大多时候都是教师单独讲授,学生被动听讲,一言堂以及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占主导,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此外,课外活动少,使得学生缺乏职业认识,实践能力也难以提升。

(一)树立现代化的教学理念。

中职院校的有效教学开展,不仅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同时还需要教师能够树立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这样才能够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首先需要认识到传统教学理念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束缚,使学生无法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创造力,而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长此以往学生必然会形成思维惰性,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次教师要能够针对传统教学的不足,利用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去弥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机会,加强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二)树立“三为一体”的教师观。

“三为一体”主要指的是为师、为生、为学,要求教师能够具有现代教师所应该具备的基本师者素质,不仅能够为学生进行答疑解惑,传道授业,同时还能够为学生树立榜样,使学生能够以教师为表率,在学习中不断地向教师看齐。同时教师还能够跳出授业者的角色,将自己定位于一个学习者,与学生共同学习和探讨,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认识到不断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满足教学的需求。因为现代生产工艺以及管理理念等都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要想使培养的人才能够跟上社会的发展,教师首先要能够保证自身的知识是与时俱进的,这样才能够将社会上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有效地传授给学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就业竞争力,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三)善于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

随着教学的改革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的方式和手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而完善的教学手段是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基础,所以中职院校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能够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能够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更贴近生活和社会的实践要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进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对于一些学生独自操作和实践比较难的课程学习中,为了能够更好地为学生展示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相应的知识和操作过程,如果有条件的学校或者教师自身的计算机水平较高,还可以将具体的实践过程制作成软件,使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实施操作,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结语: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专科学校的教学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教学中仍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加之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相对于高等院校来说较低,所以在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的困境。为了能够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中等专科院校还需要从教学的现状入手,分析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地改善,进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素芳。中职学校课堂有效性的实施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31(17):231—232。

[2]林丽萍,宫振宇。对促进中职学校开展有效教学的思考[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3(3):75—76。

职业素养与教育教学的关系【第六篇】

焊接模块化教学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根据培养目标的职业标准要求,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确定该项技能所需的知识内容体系,按照技能的特点和分类,建立若干个教学模块。教学模块的建立和完善,需要不断积累,需要在实训教学中不断反馈更新,不断探索、创新。

确定模块。将不同的焊接实训课题分成一个大的模块,在大模块的基础上设立小模块,以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可以选择。

设置模块教学内容。根据模块内容,把每个模块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确立模块教学目标,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和系统性。

每个模块能力目标的设立要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情况设置,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可适当设置高目标模块,以满足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的学习需要。

注意模块的更新,教师要经常深入企业调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淘汰旧的不实用的模块,创建新的模块,实训模块使学生掌握实用可行的技能。

职业素养与教育教学的关系【第七篇】

语文的美是多层、多样的。有文本所携带的作者情感的真情美,如善良、友爱、亲情;有文本所描绘的画面美,如山峦之壮、河川之润;有文字本身的韵律美,如排比、对仗、压韵;有作者放飞思想的创意美,如“飞流直下三千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可以看出,通过语文的教学培养学生审美素养,不仅是这个学科的职能,也是这个学科的优势。下面,从两个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地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一、小学语文审美内容的把握。

通过语文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首先要做的是能够使学生能够从语文中发现美的存在,也就是把握住语文美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1.体悟语言之美。文本的语言美,是小学语文审美内容最显见的,有的生动流畅、有的纵横捭阖、有的温婉细腻、有的格律优雅。如在教学翁卷的《乡村四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文字组织的分析体悟来感受古体诗歌所特有的精炼、韵律之美。如“绿遍山原白满川”,教师要提示学生这一句中“绿”与“白”两个颜色的.呼应,又注意“遍”和“满”所带来的视觉冲击。2.感受意境之美。语言文本往往能够将读者的思维带入一个三维的空间,以文字勾勒出具象的“视觉”意境,这就是语言这种表现手段所特有的想象与引思的美。如《桂林山水》这一课中“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这一段精彩的描写,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让他们随着教师轻轻的朗读,想象“这座山像老人,那座山像巨象,另一座山像骆驼……还有的山像新生的竹笋……”使学生通过想象进入文本的画面中去感受美。3.挖掘情感之美。作者通过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而这些情感通常具有哲思的美或人性的美。学生可通过对作者情感的感知,享受并提升情感思想的审美情趣。如学习《草原》,这篇文章看似是描写草原上的风土人情,但其实作者写作的意图不仅仅是想向大家介绍“草原”,而是通过对“草原”的描绘表达“蒙汉情深”的情感。教师可引导学生感受这种“民族和谐、民族团结”的情感之美。4.欣赏创造之美。课文中经常会看到作者充满想象、充满创造的语言,把读者的思想、情感和思维带入到一个惊奇的境界之中,给读者带来突破与惊艳的美。如《桥》讲述了一次人们与洪水搏斗的过程,体现人性的美。作者在描述中充满了创造性。如开篇写“……雨突然大了,像沷、像倒。”一个“沷”字,一个“倒”字,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震撼体验当中。再如“洪水的狞笑”“木桥的发抖、呻吟”,都是具有创造性的语言表述。

二、小学语文审美教学的方法。

审美教学,仅有内容是不够的,还应采用有效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懂得和学会审美,这样,才能使审美真正成为他们的素养。1.构建审美情境。小学生的阅历有限,单单凭借想象或语言讲授,很难深刻地体验到语文的美。这就需要教师构建具象的情境,帮助他们理解文本内涵。如《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学生们对西部环境缺少直观体验,很难体悟到“战胜困难”的人格美和奉献美。我从网络上搜集了柴达木盆地、昆仑山、青藏高原、雪山、暴风雪等相关图片或视频,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这条铁路修建的“难”,从而领悟建设者的“美”。2.提供审美体验。审美素养的培养,不仅在于教师的引和学生的学,更主要的是通过学生自己的体验与实践来实现。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表演、绘画等方法,使学生实现对文本“美”的体验。如《威尼斯的小艇》,我让学生尝试依据文本绘制一张威尼斯的水城画面。3.亲历创作过程。作者创作过程中所生成的美感,读者通过阅读是不能准确体悟到的。因而,我会让学生通过仿写课文对创作过程产生亲历感,从而更准确的理解作者,以深刻地理解作品的美。如《祖父的园子》这一课,我安排学生仿写1篇文章,写自己小时候跟着祖辈“玩”的经历,通过写的过程挖掘自己对亲人的情感,来最终理解作者对“祖父”的情感。4.表述启发情思。学习的过程需要多种感观的多重作用,才能实现高效,教师应想办法将学生的视觉、听觉、思维等调动起来共同参与学习。如《可贵的沉默》,为了使学生将作者的情感转化为自己对父母“爱”的感知,使这种亲情美内化为他们的素养,我让学生们聊一聊自己和父母的日常生活,让他们感悟自己与父母情感付出的“不对等”。

总之,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征和优势来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审美素养教育,使他们在享受语言美、情感美的过程中获得情操上的陶冶,并逐渐形成受益终生的完美人格。

参考文献:

[1]刘改红.开展小学语文审美教学的思考[j].学周刊,2012,(17).。

[2]李冬.论小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之开展[j].读写算,2012,(80).。

职业素养与教育教学的关系【第八篇】

改革需要从根本做起,而其根本在于教学使用的课程体系,它决定了教师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内容。在传统教学中,说教知识占了很大的比重,但是社会实践证明:知识体系再完善,也必须符合社会实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多安排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抓住一切机会参与社会实践。

注重实践,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主旋律,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从根本上转变了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三,中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而不是培养学生,教师必须明确这一点。学生走出学校后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能在社会上发挥多大的作用,都基于学校的培养。

因此,学校应把培养人才放在教学首位,把培养高素质、高社会实践能力的人才视为己任,不断完善教学体系,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第四,注重校企合作。企业是学生就业的地方,对学校来说,只有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教学资源,如与一些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不仅能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实现校企双赢,而且有利于企业借助学校先进的教学理念进行创新。

二、校企合作是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首先,在校企合作中,学校能及时了解当下企业所需的人才类型,使学校能够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其次,整合、优化资源,使教育资源、人力资源最优化。

虽然中等职业教育已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国家也在不断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但是中等职业教育的起步较晚,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校企合作能有效弥补这一缺陷。大多数企业都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科研基地,企业的管理人员就是最好的老师,能教会学生最具实践意义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另外,教师也可以在校企合作中提升自身的创造能力和综合素质。与企业合作的最重要意义在于能为学生提供企业职位,这种身临其境的学习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实际工作的氛围。但是,教师要注意一点,除了教会学生基础知识之外,还要培养学生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最后,校企合作是应用广泛的一种合作模式,企业拥有雄厚的资金和资源优势,而学校具有高度集中的智慧优势,两者互补,互惠互利。经济管理专业教学需要不断创新、不断探索,只有找到真正合适的教学道路,才能开创经济管理专业的特色教学新天地。

职业素养与教育教学的关系【第九篇】

论文导读:

计算机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于是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降低。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方法,学习兴趣。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既掌握一定科学技术知识,又具有很强的专业技能,能把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型、应用型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在中等职业教育中,计算机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从事计算机教学这么多年,深感计算机教学有别于其它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开始学习计算机时,由于好奇心所致,大多数学习热情、积极性很高,同学们都想学、爱学,但随着计算机教学内容的深入,难度的增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甚至认为自己学习的内容与社会上的计算机应用存在一定的距离,于是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降低。如何激发和保持学生们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呢?这就需要计算机教师要多动脑筋,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不断进行教学研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科技论文。

一、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教学中应注意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效的导入新课,可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起他们的浓厚兴趣。科技论文。要非常重视每次课堂引入任务的设计,力争每节课都能为学生带去一个能够满足他们好奇心的任务,每一课都设计丰富的任务,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开拓他们的思路。例如在讲到“图文混排”时,首先给学生做一个“雪景下沉”在1篇文章下面,接着又在上面加个水印,将学生带入word强大的功能中去,学生的疑团就会上来“到底用什么方法能做出这种效果”,学生为了解开疑团会带着浓厚的'兴趣来听课。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后再讲解相关知识会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学习效果也会更好。

边学边用也是计算机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另外一个重要手段。由于计算机的可操作性和应用性特点,使计算机学科在边学边用方面独具优势。比如在学习excel电子表格的过程中,学了建立表格就可以建立班级期中考试成绩册,学了数据计算就可以计算出每位学生各科成绩总分及平均分,学了数据处理就可以排列出本班期中考试成绩的名次等。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边学边用的方法,学一点就让学生应用起来,不但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在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肯定学生自身的能力,这样既保持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继续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明确问题、阐述问题、组织问题和输出解决问题方案的过程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在广度、深度上有一个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和余地。为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教师在计算机教学中应适当的把教材内容融于问题当中,以问题的形式提出,让学生思考、摸索、分组讨论、总结积累经验。例如在介绍完c语言的一维数组后,可以提这样几个问题:二维数组的“维”是什么含义?二维数组和一维数组有什么关系?三维数组和二维数组有什么关系?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就会更容易掌握二维数组和多维数组。又如在课堂上给他们布置上机的设计作业,让他们根据某个主题自己进行设计、排版、编辑。科技论文。让学生从实际体会到计算机的功能。学生上机时,老师在教室巡视以便解答他们个人随时提出的问题,并争取使他们提出的问题能马上得到回答,因为学生能提出问题本身说明他已经在动脑筋思考了,由“查找问题―思考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循环,使学生掌握学习计算机的思路、方法。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实践、探讨后总结出的方法是最深刻、最长久的,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三、引用实例,使计算机的理论知识易学、易懂、易记。

枯燥的概念和理论,是和学生对学习计算机课程的期盼有点不符。如按书把大段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的特点、概念、新名词抛给学生,容易使学生产生厌恶感。如采用生动、直观、感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接触机器开始,用实物对照介绍计算机各部件及使用方法,引入学习计算机的基本知识。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举出计算机在科学计算、信息处理、自动控制、人工控制、国际互联网等方面应用,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不再感到陌生,把注意力集中。活泼生动的引入生活中的实例能够使计算机的理论知识更加易学、易懂,对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也有一定的作用。

四、精讲多练。

计算机学科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注重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学生在操作时提出的问题远比讲理论时提出的问题要多得多,这说明操作实践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思考,而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已在积极主动地思考,教师在回答学生在上机过程中提出的各种问题时,要巧妙地引导和组织学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握好教学的度。例如我们在frontpage的教学过程中,难懂的内容如超链接、报表、表单的制作作为详细讲解的内容,而那些文本的编辑由于学生有word的基础,且书上写得很详细、易懂所以可以不必讲解,留给学生课后去上机实际操作。因此教师在授课时不必要讲满一节课,可以留下一些时间回答学生在上机中遇到的问题,而上机课只是在一些难懂的地方演示一遍给学生看,其他时间留给学生去摸索创造,这样的学习效果往往比学生从头到尾在教师安排、监视下好得多。

综上所述,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还要注重运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从而有利于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和理论知识的掌握。惟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方能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才能成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沈军飞.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与管理》。

[2]李龙.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系统设计《现代教育技术》。

[3]张建伟.基于问题式学习《教育研究与实验》。

职业素养与教育教学的关系【第十篇】

实践证明,必备的美术学科知识技能一旦融入到学生的真情实感中时,其知识传递的方式和接受的方法都将由被动变为主动,知识的吸收由此变得更有效率。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所说:“教育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行动方式。”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从生活到艺术的转化过程中,个体感受尤为重要。因此,美术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生活感受,注重对其进行引导,促进教学契机的发生。

一、案例分析。

公开课中,教师往往都会精心准备课堂教学内容,但时常会因为学生没有真实的生活感受而导致教学目标无法达成。课堂上,如果缺乏真实的体验,学生很难领会到教师预设的思想内容。《茄子灯》是某地区优质乡土课程评比活动中的一节课。它以当地农村在农历七月半对亡人表达哀思的茄子灯为主要教学内容,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教学意义。课堂以寄托哀思为情感目标主线,这一线索贯穿课堂始终;以熟悉茄子灯的造型为技能目标,作为教学重点,该目标渗透于主要教学环节。光从课程本身来看,无论是课程设计还是课堂的教学组织都十分完美,令人期待。然而,由于这堂课在市区学校展开,学生大都不了解这一节日,对节日里的茄子灯更是一无所知,课堂效果欠佳。由于缺乏真实的生活感受,学生最后反馈的结果就成了茄子灯的造型学习课,课堂预设的情感目标未能达成。的确,离开了寄托哀思的情感要素,乡土特色课程就成了一节普通的造型制作课。这一结果也深刻地提醒着广大教师要实事求是,根据学情来设计和开展美术教学。感受生活的'美的意识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但是由于生活经历的不同,学生无法亲身感受各种事物。鉴于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感知和理解生活,发现生活中蕴含的美,从而逐渐养成仔细观察、主动探索的良好习惯。同时,对于自身而言,教师要在设计教案和实际施教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生活感受、学习心理,设计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课堂环节。

二、教学策略。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形象记忆力较强,所获得的表象比较丰富、活跃。这一记忆特点表明学生可以在表象积累的基础上产生审美意象,将对环境的刺激性反应外化为自身的艺术创作,并通过具体作品呈现出来。基于此,教师要创设有趣的课堂情境,将生活融于课堂,设课堂于生活中。由此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经验,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中感受无限的艺术和生活之美,从而提高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对于学生已有的生活感受,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表达,并设置相关课堂环节,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创设教学情境,唤醒学生的生活感受。

美术学科特级教师魏瑞江曾指出:假如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向学生讲述“点”这一基本的美术学科问题,这种枯燥乏味的教学手段必然会带来不尽如人意的结果。魏老师设计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课堂教学。他通过“雨中耍玩”“南极企鹅”“沙尘暴”“约见彩虹”等生活化的场景来开展教学,并且整个教学过程都围绕对“点”这一要素的感受、认知、理解和表达来展开。由此可见,积极引领学生接触周围的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能够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这些经验作用于课堂,能够成为传递知识技能的桥梁,从而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二)利用校园环境,丰富学生的生活感受。

生活感受无处不在,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将课堂设在校园的相应场所,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体验的平台,让学生身临其境,获得直观感受,同时也在实践中达成教学目标。如教学《摹印文理》一课时,教师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先让他们以游戏的方式自主探索周围环境的奇妙,如穿上脚底有凹凸不平图案的鞋子,在沙地里走一走,看看自己留下了什么足迹。或者找一些不同形状的石子、树皮、玩具等,在泥地上印一印,看看泥地上出现了什么。这样的方式能让学生十分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他们在收获快乐的同时,也获得了对生活的直观感受,增强了生活和游戏的经验。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获得间接感受。

利用多媒体可以让学生跨越时空,坐在教室里就能获取外界信息。在《春天在哪里》这节课上,教师通过简单地提问,发现学生对春天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学生了解春天具有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特点,陌生的是学生对这些特点缺乏具体、细致的感受。究竟哪些现象可以看出万物复苏,哪些现象可以被称作生机勃勃?利用多媒体,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视听结合的影像世界中发现、感受春天之美。因此,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感受现实生活之美,还应该将丰富的自然资源带入课堂,让学生突破时空限制,开阔视野,获得对大千世界的多元体验,而后再将这些体验内化为自身的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

(四)引导学生表达感受,激发主观能动性。

美术课堂中,许多教师都希望学生能拿出优秀的作品,让作品展示部分更精彩。因此,教师带领学生拼命赶制作品的情景屡见不鲜。然而,素质教育理念下的美术课堂以发展学生为本,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人。在作业过程中,素质教育更注重学生的探究精神,其作品也应是真情实感的外化和表现。因此,教师必须设置能够唤醒学生生活感受的教学过程,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美术素养。以《走进新天地》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节课是小学新生开始美术学习的始业教育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在画线和涂色中了解各种工具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学生在学前阶段已经接触和使用过油画棒和水彩笔等美术工具,对部分材料也有了一定的认知。因此,针对目标要求,教师在讲台上出示部分材料,请几位学生上台,让他们通过多种感官感受不同事物的不同质感,再把自己的感受小声地告诉教师,并用简单的线条将材料特点画在黑板上,让其他同学猜猜这是什么工具。接着,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唤醒学生有关这些事物的生活感受:你还在哪里碰到过这一材料?每位同学都积极地回答问题,回忆曾经的情境,让自己的生活感受得以证实。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学生对于材料的经验和认知被唤醒,此时教师再仔细跟他们介绍每样工具的不同特点和作用,学生能对这些工具产生深刻的印象,其形象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美术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表达生活感受来表现自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教师除了要关注学生完成什么样的作品,更要注重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感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表达力和创造力。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2006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