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优推4篇】
【导言】此例“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优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马克思主义论文5200字【第一篇】
读懂马克思,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摘 要: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科学的理想信念,但调查显示,大学生缺少马克思主义信仰,为此教师应通过教学实践增强学生对马克思的感性认识,从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关键词: 马克思 感性认识 教学实践
马克思主义是我党也是我国各族人民的指导思想,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但本课题组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您的作用”为题调查528名大学生,结果如下:
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高专生极度缺乏对马克思这一伟人的感性认识,他们大都只从挂图中见过马克思的头像,从老师嘴里知道马克思其人,从考试中知晓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因而常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直接影响其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回想曾经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四年里没有一个老师全面、完整、系统地介绍过马克思其人其事,因而非常惭愧的是:几年过去自己对马克思的深刻印象就是那张大胡子的大头像和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然而,无论对于哪一层次的大学生,我们的目标都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帮助学生树立并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必要开展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通过重新认识马克思,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坚定应有的科学的理想信念。
一、明确实践主题
主题决定方向,“读懂马克思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一主题直截了当地揭示了教学实践的目标是通过了解马克思的一生,他对人类的贡献、社会影响、治学精神,进一步交流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从而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增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二、巧妙安排课时
本内容安排在国家统编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章《树立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的第一节《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之后,第二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之前,在第一节介绍理想、信念、信仰的内涵,突出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之后,引入第二节大学生应有的科学的理想信念是“四信”(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之前,在中间穿插这一实践活动,从逻辑上承上启下,从心理上尽量减少学生对该主题的反感和抵触情绪,也由于采取先入为主的心理策略,更能增强学生的印象。因时间有限安排2课时即可,第一课时教师讲授,第二课时学生交流。
三、精心构思实践
(一)教师准备,精心介绍。
对马克思其人其事的介绍不计其数,研究成果汗牛充栋,教师应在充分搜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选取最典型的资料,提炼最精简的语言,凭借最生动的感情,精心推出打动学生的心灵之餐。为确保最佳效果,在介绍之前应提供几个主题让学生围绕主题边倾听边思考,例如:“我最佩服马克思的……”、“我是这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
1.马克思简介
马克思,德国人,犹太族(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革命家、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第一国际组织者、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
2.马克思生平
马克思出生于律师家庭,中学毕业后进入波恩大学,后转到柏林大学学习法律,但专注于哲学。他的博士论文在耶拿大学得到委员会一致认可,因而未答辩即顺利获得耶拿大学哲学博士。
毕业后,马克思担任《莱茵报》主编,遇到了德国的“林木盗窃问题”。当时德国西部有大片森林和草地,居民可以砍柴、放牧。后来,这片森林和草地被贵族地主霸占。居民到山林中拾柴草却被认为是“盗窃”。而德国议会审议后,判定居民的行为确为盗窃,如果再去“盗窃”就要受法律手段制裁。此事引起全国民众对议会的不满、谴责。马克思愤慨地在《莱茵报》严厉抨击普鲁士政府的做法,立场坚定地站在民众一边,维护农民的利益。普鲁士政府查封《莱茵报》,迫使它停止印刷。马克思愤然辞去主编职务。从此他毕生致力于与反动政府作坚决斗争、维护广大劳动人民利益。
1843年马克思与出身贵族的燕妮结婚,他们相濡以沫,共度38年的婚姻生活。
1844年马克思结识恩格斯。恩格斯是工厂主子弟,却十分欣赏马克思的主张,他才华横溢却甘为他人作嫁衣,经济上援助马克思,事业上与马克思亲密合作,他们肝胆相照,建立了40年的深厚友谊。
由于马克思尖锐地批评各国的专制主义,他被德国、法国、比利时、英国政府不断驱逐,处境极其艰难,四个孩子死了三个。但他完成了最重要的著作――《资本论》第一卷,之后相继完成第二、三卷。
1864年马克思参加第一国际成立大会,被选入领导委员会。他起草了《成立宣言》、《临时章程》和其他重要文件,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灵魂和领袖。
3.马克思对人类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近代最复杂和精深的学说之一。它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学说的范围包括政治、哲学、经济、社会等广泛领域。
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不能为人们解决生活、工作、学习、就业中的问题直接提供具体方案,但能为人们分析、处理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立场与方法。面对同样信息的时候,由于立场方法不一样,得出的结论不一样,解决问题的方式亦截然不同,所指导的人生有着天壤之别。例如,大学生同样面对社会上拉关系走后门的不良现象,站在错误立场的学生是这样分析问题的: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外因是起决定作用的根本原因,内因只是起到促进或延缓的作用。我的发展主要靠关系而不是靠我自己,正因为我没有过硬的关系和后台,即使我成绩优异综合素质优良,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也是徒劳无益的。这类学生挥霍大学光阴,学习懒惰,表现颓废,一无所成。相反,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事物发展原因的学生是这样思考问题的: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因是起决定作用的根本原因,外因只是起到促进或延缓的作用。我的发展主要靠我自己而不是靠关系,正因为我没有过硬的关系和后台,所以我更需要刻苦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如此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我才能立足、生存、发展。这类学生珍惜大学时光,学习勤奋表现优良出类拔萃。可见,能否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同样是大学生的身份,却有质的明显差别。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向前的发展规律。在人类社会发展长河中,它告诉人们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而事实证明,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及由此引发的种种社会问题,只有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下才能得到合理的、彻底的解决;尽管全球的社会主义实践仍处在不断探索阶段,但社会主义制度却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走向其高级阶段。人类追求更美好的社会,正如一个人追求更完美的自我,这种追求使国家前进,催个人奋进。
4.马克思的社会影响
1999年,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教授们发起,英国广播公司也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投票,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得到一样的结果:马克思位居第一,爱因斯坦位居第二。2005年,英国广播公司通过调查3万名听众评选“古今最伟大的哲学家”,结果是:马克思得票率第一,休谟第二。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马克思的鸿篇巨制《资本论》在其诞生100多年后再次成为读者的新宠。假如马克思在世,《资本论》的巨额版税收入会让他轻松进入福布斯富豪榜。马克思同恩格斯合著的著作约1亿字,现只翻译了5000万字,还有5000万字在图书馆里等待翻译。对比《列宁全集》(约2500万字)和《毛泽东选集》(约800万字),如此巨大的思想理论财富怎能不令人肃然起敬。一个出生律师家庭,拥有博士学位,至少可以过中产阶级生活的马克思,一生颠沛流离,为全人类无产阶级、全世界劳动人民谋求幸福,怎不令人奉若神明,由衷赞叹。
5.马克思的治学精神
(1)刻苦学习。即使面对艰难的处境,马克思也从未停止对知识的渴求。在伦敦的10年,他每天从开门到闭馆都待在博物馆里如饥似渴学习、研究,他在自己的书里作批注,他用笔记摘抄资料、记录心得。他学识渊博,知识领域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宗教学、逻辑学、美学、政治学、文学、史学、语言学、翻译、工商业实践、数学、自然科学等。“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1]他能阅读约二十种欧洲国家的文字,能用德、法、英三种文字写作。
(2)敢于创新。马克思学习理论但不迷信权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为人们树立了批判继承与理论创新相结合的典范。“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始终以一种彻底开放的姿态,时刻跟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使它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历史条件和各国不同的情况,成为世界各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强大思想武器”。[2]
(3)严谨治学。马克思写作极其严谨,正如恩格斯所言:“如果他不确实知道所有的有关书籍都参考过了,所有的疑义都考虑过了,所有的论点都彻底探讨过了,他是绝不肯下笔的。他有这样一个特点:要是隔一个月重看自己所写的一些东西,就会感到不满意,于是又得全部改写。”“马克思对待著作的责任心,并不下于他对待科学那样严格。他不仅从不引证一件他还未十分确定的事实,而且在他尚未彻底研究好一个问题时,他绝不谈论这个问题。他绝不出版一本没有经过他仔细加工和认真琢磨过的作品。他不能忍受把未完成的东西公之于众的这种思想”。[4]
(二)学生交流,畅谈感悟。
我对马克思的简介令学生出乎意料,从学生专注、敬佩的眼神里可以读出他们内心对马克思这些情况是始料未及的,在学生“有话要说”时,我趁热打铁组织学生分组围绕主题先交流讨论10分钟,之后小组推选代表到讲台发言(每位学生控制在3分钟之内)。我在学生中答疑解惑作必要的指导,同时注意预选不同专题的发言对象。
(三)教师点评,提升认识。
经过讨论酝酿,学生上台交流常常有感而发,在每位学生发言后用一两句话适当点评,帮助学生拔高、提升原有的认识。例如,学生最佩服马克思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由衷地敬佩马克思的崇高人格。我指出:我们多为他人着想,也可以变得崇高。国学大师季羡林就认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好,道德水平越高。[5]又如,学生过去只知道马克思主义这个抽象的名词,现在才知道它包含如此丰富的理论。我点拨:有同学认为马克思主义没有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根本就不知道它是什么,今后同学们认真学习,它将使你终身受益。再如,学生熟知“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却不知道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原理”,而自己考英语等级证书一次不及格竟然想放弃是何等愚蠢。我鼓励学生:坚持才有可能成功,放弃就等于接受失败,本院就有一名英语底子薄弱的女生考了五次终于通过。
(四)学生搜集,加深印象。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通过教师讲授获得的信息十分有限,而绝大部分学生只能充当听众,“我要说”的强烈愿望无法满足。为弥补这两个缺陷,我在下课前几分钟布置课外作业,请学生课后通过书籍、网络等方式查找与马克思有关的资料,诸如:马克思名言、马克思与恩格斯、马克思与燕妮、马克思著作等,完成以“……给我的启示”为题的小论文。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自己选题写作,有利于扩大知识面,能在更广阔的空间深入思考,更好地根据个体认知感悟情况培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五)教师批改,精心批语。
作业上交后,我高度重视,认真审阅每一份论文,精心批语,为每一位学生“画龙点睛”,虽然了了几语,但事半功倍,巩固了教学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假如作业中有学生搜集到不认可马克思甚至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资料及言论,教师必须耐心搜集相关资料,充分阅读后在批语中予以反驳、纠正,必要的话与该生交流,了解其思想状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574.
[2]杨维华,李友生。勇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J].大庆社会科学,2001,(5):15.
[3][4]摩尔和将军――回忆马克思恩格斯[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102.
[5]季羡林。季羡林谈人生[M].武汉:武汉出版社,2011:5.
看了“马克思主义论文2500字”的人还看:
马克思主义论文【第二篇】
浅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在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坚持
[DOI]/
1 引 言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通过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建立了举世闻名的灿烂文化。但是,由于封建统治的腐败和历史局限性,到清代的康、雍、乾时期,虽冠以帝国之称,由于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加之统治者盲目乐观,其实已到历史发展的尽头,光彩夺目的“盛世繁华”背后映衬着的只是落日余晖。终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英国的坚船利炮首先撕开了中国的大门,清朝军队不堪一击,中国自此开始逐步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此后的中国屡遭西方列强的侵略和蹂躏,国家主权和领土不断受到侵蚀,中华民族蒙受着空前的屈辱和灾难。
面对着“亡国灭种”的严峻局面,多少仁人志士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和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为了寻求救国真理,历经千辛万苦,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民族赞歌。但无论是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运动领袖,还是以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派,亦是模仿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的戊戌维新派,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究竟路在何方?直到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的面貌才焕然一新。
2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马克思主义创立于19世纪40年代,是工人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但马克思主义自诞生起已有160多年的历史,人类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都超出了马克思当年的预想。要将理论变为现实,实现伟大理想,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向前发展,不断以新的内容来丰富和发展自己,以使自己始终充满活力,不断与时俱进,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所在。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初入中国时面临着“如何中国化”的问题。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之间的相互结合、双向建构的互动关系,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相互适应、相互融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必须在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不断地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并把它改造融合为自身成分;必须适应中国实际情况,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出相应的调适;必须随着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的不同阶段的条件、特点、任务而发展自身。同样,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全面认识,从而真正把其精髓融入到中国人的“血液”中。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初始就信奉马克思主义,把其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史。中国共产党94年的发展史表明:解决中国的时代课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不行,但是忽视中国实际,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同样不行。
土地革命后期,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路线在党内盛行,他们不顾中国国情,机械理解马克思主义,将苏联经验神圣化、教条化,最终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国革命几乎陷入绝境。在关乎存亡的危机时刻,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提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主张,从而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型革命道路,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经验不足,照搬他国模式,在此过程中我们走了弯路,付出了巨大代价。““””结束后,中国何去何从,历史又一次将中国推到了十字路口。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正确把握中国社会发展阶段,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初步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进入新世纪,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深刻变化,我们准确把握当代中国发展实际,在实践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马克思中国化取得全新进展,中国共产党先后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等时代课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指针,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它们既反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以新的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既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4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显而易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之所以能够从失败走向胜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毛泽东大胆地倡导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独立思考,大胆创新,最终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适合于中国的实际,并引领中国革命走向成功。同样,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曾一度遭受严重挫折,也是因为党在那个特殊时期,放弃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则,把马克思主义的某些理论观点教条化、公式化,背离了中国实际,背离了时代特征。
当下,中国共产党正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它的建成和实现标志着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现代化建设将进入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新阶段,意味着我国将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取得重大进展。我们唯有在认真分析国情、民情,准确把握社会发展脉搏的基础上,紧紧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发展实际结合起来;我们唯有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地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思路,总结新经验,创造新办法,以理论创新为先导,以发展的理论推动和指导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各方面的创新,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解决发展中的各种难题。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正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了中国特色,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使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胜利。
5 结 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亦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时代课题。历史上它经历了种种艰难曲折,新时期仍将可能经历新的艰难曲折,出现各种争论和斗争。但无论遇到何种困难和挑战,我们都应坚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坚定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在坚持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发展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只有这样,国家才有出路,民族才有希望。
参考文献:
[1]徐向前。历史的回顾[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4.
[2]郭建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沿问题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
[3]刘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4.
马克思主义论文【第三篇】
马克思社会主义文化研究
摘 要:自由主义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种重要思潮,经历了发生、发展、衰弱的复杂历程,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亦发挥过重要作用,产生过多种影响。但其最终还只是历史的过客,取而代之的是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即对自由主义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文化在中国的较量做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自由主义文化;马克思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A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6-0053-02
1 自由主义文化
自由主义的定义
自由主义追求保护个人思想自由的社会、以法律限制政府对权力的运用、保障自由贸易的观念、支持私人企业的市场经济、透明的政治体制以保障少数人的权利。在现代社会,自由主义者支持以共和制或君主立宪制为架构的自由民主制,有着开放而公平的选举制度,使所有公民都有相等的权利担任政务。
自由主义的分类
政治自由主义主张个人为社会和法律的基础,社会和制度的存在便是为了推进个人的目标,而不会偏袒拥有较高社会地位者。
文化自由主义注重个人在道德观和生活方式上的权利,包括如性自由、信仰自由、认知自由等议题,并保护个人免受政府侵犯其私人生活。
经济自由主义是一种支持个人财产和契约自由权利的意识形态。经济自由主义者主张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应该由个人自由的选择,也就是市场的力量。
社会自由主义也被称为改良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依据约翰・杜威和莫迪默・阿德勒对这种形式的自由主义的解释,由于个人是社会的基础,因此所有个人都应该拥有实现目标所需的基本要件,例如教育、经济机会、遇到无法解决的灾害时的保护。对社会自由主义而言,这些要件也被认为是权利的一部分。
在所有以上述及的自由主义形式中通常有一个共识,也就是在政府和个人责任间应该有着一个平衡点,而政府应该限制在从事这些无法由私营部分做好的事物。所有形式的自由主义都主张以法律保护个人的尊严和自治权,也都主张个人的自由行动能够达成最完美的社会。
2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文化
到目前为止,人类社会发展了几千年,与历史上出现过的任何一个社会形态和社会思潮相比,社会主义既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又是一种先进的合理的社会制度。它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先进的世界观为指导,体现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主义文化反映先进社会制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的社会制约性决定了文化的先进性,先进文化本质上是先进社会经济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引证了美国历史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所写的一段话:文明的发展,即“管理上的民主,社会中的博爱,权利的平等,普及的教育,将揭开社会的下一个更高的阶段。”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把这个“更高的阶段”注明为“高级社会形态”,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他们提出了“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的精辟见解,提出了“共产主义的物质产品的占有方式和生产方式”和“精神产品的占有和生产”的概念。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从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见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文化是一种建立在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按需分配)的经济基础之上,以体现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这种文化从根本上否定了以私有制为基础、延续了几千年的人剥削人的不合理社会制度和社会现象,充分肯定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地位,维护了劳动人民享有自己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的权利。
社会主义文化诞生得益于人类文明的进步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与革新,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是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文化是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借鉴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创造出来的。
社会主义首先要从本国优秀的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中获取精神食粮。毛泽东指出:“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的,因此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
历史经验证明,批判继承本民族传统文化与吸收借鉴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成果,必须符合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来进行,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决不允许搞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
社会主义文化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精神财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相一致,人民群众的意愿代表时代的精神,反映历史的潮流,因此人民群众理应享有自己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然而,一切剥削制度下的文化都是剥削阶级意志的反映,都不可能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消灭了私有制和剥削制度的社会主义文化才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最根本的体现。
3 自由主义文化与中国马克思社会主义文化的差异
在思想上观念不同
自由主义文化崇尚自由,追求个体价值,反对集体主义的倾向。自由主义者意识到,只有让个人发挥最大的潜能,社会才有最大的进步。再推前一步,有部分自由主义者,更认为个体及个体的权益,才是社会基本价值的来源,任何集体主义的倾向都会危害此一价值。
然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则始终把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和人民的自由权利放在首位。主张用马克思主义为灵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和社会主义实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现阶段的实际结合起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
在经济上观念不同
在经济上,自由主义者大多数既是私有制的狂热支持者,又是公有制和“福利国家”的极力反对者。自由主义者认为:私有制经济具有内在的稳定性,在市场的调节下,私有经济能够自动地实现经济的均衡,使经济自动地稳定在可接受的水平上。私有制既可保障有产者的个人自由,又可保障无产者的个人自由,私有制经济的这种优势是公有制经济所不可能有的。自由主义者强调保障的责任由国家向个人转移,主张福利个人化,反对福利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认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上与其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就在于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结构,以质与量都占优势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对于强国富民和建设社会主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共产党执政等上层建筑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尽管由于目前中国生产力不发达,还不能实现完全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但在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同时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只有坚持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财富和收入分配制度,实现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
在领导人物的选择上观念不同
在中国,自由主义者基本上多是服务于教育、新闻出版、医疗卫生等“自由职业”的知识分子,他们在这些行业领域内影响是相当大的。但超出这个领域,他们的影响就很有限了。在社会上、在政治上是否有影响力,以及有多大的影响力,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1)拥有的人力资源;(2)拥有的财力资源;(3)拥有的权力资源。很明显,在这三个方面,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自由主义者都处于明显的劣势。
然而,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主要依靠占人口最大多数的工农大众。由于政府当局无力解决人民最感迫切的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痛苦无告的贫苦大众就会逐渐积聚到革命的营垒中来。再就财力资源而言,共产党诚然不如国民党。但在中国,人力与财力往往有密切的相关性。中国的财政,长期主要是依靠人口最多数的农民大众。而共产党走的正是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由于共产党得到了占全国人口最大多数的工农群众的支持,所以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
4 中国应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中华民族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回顾历史,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至今历经了毛泽东时期的革命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时期的发展的社会主义和现在的胡锦涛的和谐的社会主义。这几个阶段都各有特色,毛泽东时期的是坚持只有革命才能救中国,提出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战略思想;邓小平时期是坚持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胡锦涛的是坚持和谐才能完善中国,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这三个阶段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深入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根据我国具体国情而制定的切实适合我国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既立足于国情,又适应时代,是一条把强国与富民相结合的道路,是我国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振兴中国。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黄红发。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观探讨[J].湖北社会科学,2007,(2).
[2]徐友渔。 新世纪对自由主义的重新阐释[J].开放时代,1999,(3).
看了“马克思主义论文范文”的人还看: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论文【第四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解读模式的创新及启示
摘要:国内外哲学界先后产生了三种不同的马克思哲学解读模式:19世纪后期,主要流行“以恩解马”的解读模式,即主要通过19世纪后期恩格斯的一些通俗性、论战性著作,如《费尔巴哈论》、《反杜林论》等来理解马克思哲学。20世纪前期,主要流行“以苏解马”的解读模式,主要是以20世纪20~50年代苏联模式的哲学教科书体系来理解马克思哲学。20世纪后期,“以西解马”的解读模式曾流行一时。所谓“以西解马”,就是主要按照西方哲学模式来理解马克思哲学。这三种解读模式在当时产生了一定的历史意义,但对于探求马克思哲学的深层底蕴和精神实质而言,都还远远不够。
更为重要的是,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关头,社会历史发展加之人类社会发展出现前所未有的问题和矛盾都显示出历史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解读的局限性,同时也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解读创新的必要性。本文旨在通过历史上解读马克思的几种不同模式进行分析,并探究新的解读模式,展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
苏联哲学教科书体系解读模式
所谓苏联哲学教科书体系,即指由恩格斯阐释,经过列宁、斯大林等人具体论述的一整套哲学思想体系,简而言之,即为“以苏解马”模式。“以苏解马”集中化的成果便是斯大林编写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在这种模式中,辩证唯物主义往往被简化为自然主义存在论,历史唯物主义则简单化地被理解为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领域的推广。这种解读模式试图能回答所有的哲学问题,但是缺乏知识论路向,忽视了对人生存发展的研究。
首先,苏解释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是抽象的物质,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提出关于物质比较完整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斯大林在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特征时认为,世界本质为物质,物质是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斯大林将辩证唯物主义理解为一种与历史过程无关的自然观,并把这种辩证唯物主义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
其次,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指出,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自身的矛盾,他强调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斯大林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有四大特征,一是辩证法各个对象或者现象之间有机地联系着,互相依赖和制约着;二是辩证法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创新发展的;三是,物质的变化是从量变转向质变;最后,列宁指出辩证法的出发点是自然界对象和现象的内在的矛盾。
“以苏解马”主要是对自然进行解析的辩证法,忽视了人的作用,而马克思的辩证法基础在于人的生存实践活动,自然的辩证运动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来进行的,否则,无所谓自然界本身的辩证运动。“以苏解马”模式中的解释远没有超出旧的唯物主义范畴,他们仍停留在对世界物质性的理解水平上,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依旧是一种知识论科学。虽然这种解读模式曾一度适应那个以战争与革命为主题的时代以及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却很难适应今天新时代、新体制的需要。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解读模式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解读模式主要是针对苏联模式而言,即通过针对“以苏解马”模式的缺陷重新理解定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将其限定在人类历史领域中。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早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如卢卡奇、葛兰西等要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确证人的主体性,用总体性、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辩证法和时间哲学等规定彰显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卢卡奇认为,马克思主义根基是人道主义,片面强调经济运动观点是错误的。在葛兰西看来,实践哲学是绝对的人道主义,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他认为历史不仅仅是由物质基础所构成,在一定条件下,它首先是人的实践活动所创造的。
20世纪后期,针对“以苏解马”所存在的局限,以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海德格尔、哈贝斯等为代表的西方哲学家,他们按照西方的哲学模式来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这种解读模式在某种意义上更新了“以苏解马”的观点,具有一定的革命性,但是该模式仍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因此摆脱不了时代的局限性,并没有认清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质。
20世纪60年代,法国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认为,以卢卡奇为代表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简单地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抽象的人性等非科学规定,从而使马克思丧失了强有力的战斗性,他提倡要用真正科学的形式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
“以苏解马”和“以西解马”两种思想体现了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的逻辑冲突,但是两者均未能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马克思要求我们从人的客观事实去理解现实的存在,阿尔都塞只是把社会历史过程和规律当成一种非人的课题和无主体物质过程来理解,卢卡奇虽然发展了能动方面在社会历史的作用,但是却被极端地理解。
“以马解马”的解读模式
通过对以上几种解读模式的解析,可以清楚地看到,“以恩解马”、“以苏解马”、“以西解马”三种主导的解读模式存在着历史局限,对于探求马克思哲学的深层底蕴和哲学革命的精神实质而言,都是远远不够的。笔者认为,必须实现马克思哲学解读模式的根本创新,采用“以马解马”的全新解读模式。
何谓“以马解马”解读模式呢?“以马”是途径,后边“解马”是目的,即“解读马克思哲学”;这里需要着重对这个提法的前一半(“以马”)的具体含义作出科学规定,也就是具体揭示,通过什么途径,来达到科学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
具体而言,“以马解马”首先必须要从马克思的文字出发,即从马克思的著作出发,在阅读的过程中还原马克思著作的时代性和历史性,在独特的语境下去把握马克思每一个重要的论述,从中去总结马克思关于哲学的重要思想和重要原理,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任何一种表述都不能脱离上下文的语言环境,不能单纯的断章取义,仅通过支言片语去下结论,这样的做法本身是违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
其次,需要把握马克思思想的来龙去脉,要想对马克思 哲学有很好的把握,还需要站在马克思哲学思想 发展的制高点,对于马克思哲学体系了熟于心,只有这样才能去判断马克思各个时期和各个文本中所蕴含思想的走向及内涵所在。否则,完全陷入对马克思著作的研究中,只会导致所得出的结论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最后,要确认理论起点。马克思哲学是一个博大的体系,里面有着丰富的逻辑关系,因此,要想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解读得十分恰当和到位,必须结合整个体系,参照内在逻辑来理解马克思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启示
站在新世纪的起点,必须要突破传统的马克思解读模式,实现创新,上文提出的“以马解马”,笔者认为是触及了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是基于时代和民族精神的重要创新。我国正处于现代化进程的转型期,转型期间各种层面的矛盾和问题都会爆发,此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马克思哲学建构了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 实践活动离不开客观世界,因此,必须要懂得尊重客观世界规律。作为独立个体的人若抛弃客观世界规律,站在世界之外去审视、解释世界,进而试图去把控世界,带来的恶果将是“ 环境恶化”、“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等。当前,中国 经济发展迅速,但是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增加的同时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本质而言,这是违背了马克思哲学的,我们必须要重视并采取措施减少环境问题给 社会带来的危害。
其次,马克思哲学实现了人与自身的统一。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个体常常会忽视对人生存状态的关注,人与人的外在化导致个体愈发感觉精神家园的缺失。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的生存状态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解放和发展, 文化价值核心是“自由”,即人不是为了生存而生活。
马克思哲学生存论的当代解读对于突破我们当今人类所面临的困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解读的新模式,其实质就是“以马解马”,自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历史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刚刚开始的“十二五”规划中,我国的建设和发展极大地遵循了马克思哲学原理,这体现在经济领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利益分配机制与激励机制方面;在改革 政治体制和行政 管理体制,提高行政效率,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方面;在文化领域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