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热选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720723

【导言】此例“小学德育教育论文【热选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第一篇】

一方面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许多父母缺少教育理念,不懂教育方法,对待子女一边“望子成龙”,一边有“娇生惯养”,以致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学优品劣”的学生。

另一方面由于德育课本的内容比较古老,很多涉及到革命战斗故事和目前小学生生活缺乏广泛的联系,因此在内容上就显得教条、空洞或是单薄,不足以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也不能解决学生的思想上面临的实际问题,也不利于老师开展德育教学工作。于是德育既不能激发小学生的情感,更不能为大多数的小学生认同它。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孟母三迁的故事更是告诉我们环境和习惯对一个人的影响几乎无法改变。班级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渗透着德育,“时时有德育、处处有德育”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但我们也要清晰地认识到,由于面临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基本矛盾制约以及应试教育长久以来的束缚并结合当前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综上所述,以班级为载体的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可谓任重道远。

二、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增强德育方法的直观性和感染性

德育教育往往存在着强制性的弊端,所以要增强德育的实效性,班级德育老师的德育方法就要增强其直观性和感染性。班级德育老师可以通过品德实践法、情感陶冶法和榜样示范法等方法增强教育的直观性。所谓感染性,就是教育工作者要以自己的真实形象以身作则,展现自己真实、真诚和挤满全的人格对学生高尚品德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人生活中的琼浆玉液,它能滋润人们的心田,也能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和,激发人们奋发进取。教育是要用爱的付出,没有爱的付出教育就不会有感情,不会成功。因此,班级德育老师要以严慈相济为人师,情理交融为英才为教育宗旨,严到当严处,爱到细微处,用自己真挚的情感来感化受教育者的品德。为了增强德育工作的感染性与直观性,班级德育老师可以以受教育者的年龄阶段,在班级内开展文化活动在班级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内外的活动相结合。在班上可利用讲故事的形式强化学生对教育的尊重。例如,叙述这样一个故事:韩国的官员黄喜在一次外出游玩中偶遇一位耕地农民,问道:“你的两头牛哪头最卖力?”农民看着黄喜不说话。其实,这位农民并不是不知道那头牛好一些,但是在他的心里装着“尊重”两个字,每头牛的体质有差别,这在所难免,只要它工作时尽心尽力,虽然没有别人优秀,可这有什么关系呢?人和动物差异不大,当着别人面评论别人的不足谁都会难过,牛如此,何况是人呢。班级德育老师通过讲此类故事可以到达增强教育的感染性的目的。

(二)选择贴合学生实际的德育内容

选择贴合学生实际需要的德育内容是保证德育取得实效的关键,班级德育老师要将纲要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选择内容,正确处理相互关系,再次要符合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学生需要符合自身实际的德育内容,这是对他们以后人生实践生存中急需引导的,但学校在这一方面并不完善。所以,本文认为,班级在德育内容的选择方面应当根据社会的德育教育目标以及学生品德的发展、年龄阶段选择选择基本系统的内容进行德育教育,保证开展的德育内容的完整稳定。与此同时,也要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实际需要,使德育内容与学生品德发展吻合达到最大值,也就是所谓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才是学生可以接受的、可发展性的德育。班级德育老师也应在德育中增加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质量水平的内容,对学生的生活、社会交际、消费、自身权利利益的保护等,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因此,德育内容的选择要在现实的基础上适当的超越。

(三)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德育实践活动

信与不信、行与不行是学生参与德育方式解决的主要矛盾,除了对学生必要的灌输思想外,主要还是要让学生参与“说一说”、“看一看”、“演一演”之类的活动,把讲教与活动相结合,把主导与主体有机结合,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笔者认为,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只凭想当然的,不分教育对象,方法不恰当,不了解学生实际而造成德育教育性不强。德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必须突出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学生的思想、要求,切合学生实际,以实践教育和自我教育在学生心中真正化成一种更深层次的意念和力量。因此,要在班内积极开展多姿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如组织以德育内容为主的升旗仪式、义务劳动、参观访问、社会调查、青年志愿者等活动,例如艺术欣赏、阅读、兴趣小组、艺术修养等。学生既可以在活动中得到身体素质的锻炼,又可以收到有益的思想教育。这种教育不是强加的,而是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这种发放不仅能够受到学生的青睐,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小学优秀德育论文【第二篇】

关 键 词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思考

作者简介 范军,中学高级教师,邵阳市名优教师,县级语文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杨启升,中学一级教师,邵阳市名优教师,县级语文骨干教师。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依靠“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这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丢弃的思想教育“法宝”。2014年4月,国家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规划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并分为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大学等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根据纲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优秀传统文化入教材、进课堂由此在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地方围绕这一要求,从教材编写、课程设置、师资培养等各个领域开展了积极的研究和探讨,北京、上海、湖南等省区率先制定了在中小学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规划。

但是,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如何入教材、进课堂,一些专家、学者在认识论、方法论上走入了误区。实际上,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没有脱离中国教育实际,而是融合在学科教学之中,比如思想政治课就贯通了“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伦理原则、语文课注重对文本人文价值的挖掘、历史课中的科技文化以及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认识评价等。学科教学中并不缺少优秀传统文化的含量,而是缺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缺乏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一直以来,我们没有摸索出一条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的途径,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边缘化、形式化非常严重。因此,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走偏,就容易直接导致研究路径偏轨。2014年下学期刚开学,上海市学生发现一年级语文教材删掉了旧版本中全部8首古诗,一些网友认为这是以“减负”为名向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炮”。无独有偶,2014年9月10日,北京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任翔对外透露,由北师大文学院老师编写的北京市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大幅提高了古诗文所占比例。2015年9月起,小学一年级《语文》的古典诗词,将由现在的6到8篇增加到22篇,整个小学阶段不少于100篇。这一与上海针锋相对的“改革”再次引发全国舆论界的热议。这种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误以为增删古典诗词比例进而直接拿语文教材开刀的“极左”或“极右”的作法,完全陷入了方法论的误区,几个专家或行政领导无视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需求,随便张口就将教材玩弄于股掌之间,完全源于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短视和曲解。

正值教师节之际,到北京师范大学与老师座谈。在参观的过程中,他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总书记的这番话起到了矫枉过正的作用,不仅说出了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一个被某些专家、学者忽略的教育常识,更指出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有坚定不移的决心,要有正确的方法途径。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民族之根,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它承载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道德伦理观念、价值取向、哲学思想。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青少年思想熏陶、道德教化、人格养成、价值观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介入现代日常生活,以健康心态纳入当代实践,才能真正‘存活’延长,才能让全体国民都认识到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因此,优秀传统文化入教材、进课堂,甚至列入中考、高考要求,是一项伟大的教育实践。

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意义非凡的教育课题,一道关乎“立德育人”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大餐”,烹饪这一道“大餐”,既需要端正认识,更需要把握“火候”。

1. 增删古诗词无关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流传千古的经典诗词、散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不仅蕴含了个人的人生思考、家国情怀、道德情操、价值取向,其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所具有的意境美和语言美也是现代文不可替代的。但是,以为在中小学课本里增加几篇古典诗词或散文,就加大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含量,就以为是在践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大错特错了。“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是意味着要拿教材开刀,完全依赖教材来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显然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重在“完善”二字,重在教育方法的不断改进,重在教育形式的不断创新,重在开创出一条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的新途径,重在破解课堂教学与情景体验的矛盾。

2. 背诵“三百千”不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全部。目前,社会上出现了很多“国学学校”、“国学班”,打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旗号,以“三百千”为招牌和噱头,疯狂抢占教育市场。《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我国古代启蒙教育的必修教材,语言通俗易懂,韵律优美,简练易背,“字字引经,句句用典”,对提高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很有帮助。特别是,很多语句已经成为极具生命力的警句、格言,对幼儿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养成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是,“三百千”不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部,诱使幼儿用大量精力背诵“三百千”,无疑是对生命的可怕浪费,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是得不偿失的。家长既要防备掉进“国学学校”、“国学班”的利益陷阱,也要防止自己被功利思想和浮躁情绪所绑架。除了“国学”,孩子的健康成长还需要其它营养。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第三篇】

关于德育课堂的构建,教师往往会从自我的主观引领、学生主体的亲历体验等方式展开。生活即教育,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德育课堂的构建过程如若缺少了鲜活的内容资源,那么教学行为就会变成“镜花水月”。由此,体育课堂所独有的教育资源在德育构建中的重要地位已凸显无余。那么,在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小学体育教学中,哪些元素可以纳入德育资源开发的理念视界?体育教师又应如何启动资源创生的实践行为?本文试图点明五大理念视界、剖析五条实践策略,来诠释笔者对“体育教学中德育空间的构建”为核心的小学体育课程德育资源开发创生的探索性思考。

2小学体育课程德育资源的构建策略

深挖教材资源,情境教学

播撒德育种子新课程理念日趋理性,体育教师普遍树立了“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并由此掀起了“翻转课堂、深挖教材”的新高潮。那么,面对始终滞后于时展的教材现状,怎样拓展教材资源,进而提升体育教学的德育空间呢?苦口婆心的说教往往徒劳无功,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教育的本真。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锻炼,在不同的角色中感悟。更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对生命的敬畏。案例:在教障碍跑时,学生反复练习那几个单调、枯燥的动作,毫无兴趣,学生只是在机械地重复。而把障碍跑结合消防演习,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上课伊始,老师说:“同学们,你们看过消防队员训练吗?”学生说:“老师,是救火队员吗?”老师说:“是的,那你们觉得消防队员勇敢吗?”学生说:“是的,他们很勇敢,不怕困难.不怕艰辛。”老师再问:“那么,你们想和他们一样。做勇敢的消防队员吗?”学生们大声说:“想。”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教师在讲解障碍跑的动作要领时,学生都聚精会神,特别专注。之后,教师把跑、跳、跨、钻等动作设计成取水、翻窗、扑火、救人等活动,让学生在较为模拟的情境中完成障碍跑训练,他们显得特别兴奋,动作完成的效果特别好。情境教学,让学生情绪高涨,他们被情节吸引了,被生活化的训练融化了,每一个学生都跃跃欲试。他们在练习中不仅想方设法地做到最好,还互相提醒,纠正动作。在教学中,笔者不仅感受到了学生的活泼开朗,还看到了他们张扬的个性和灵动的思维。学生在情境中学习障碍跑,在学习中体会消防员的苦与乐。知道了工作是辛苦的。要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要感谢父母给予的爱和优越的生活条件。净化了思想,让品德在体育活动中埋下了呼之欲出的种子。

变换呈现方式,以赛促学

打造团队荣誉从以赛促学,强化团队荣誉的理念去引领体育教学,会让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得到提升,激发学练的兴趣。因为在合作中,他们不能只顾自己,必须兼顾其他同学。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所以,在小组合作的体育锻炼中,学生的团队意识会得到增强。案例:800米跑,学生往往叫苦连天,应付了事。即使最后被迫跑完,也只会觉得累,毫无成就感。针对这样的状况,在一次课上,笔者让学生自由组合成8人一组的合作小组,并给自己的小组取一个队名,如:“超人队”“公牛队”“美少女队”等,让他们为团队荣誉而跑,学生争先恐后地组队参加。改变了组织方式,学生的兴趣提高了,他们不再拖拉,不再躲避。跑步时,队员间互相关心,当体力较差的同学需要帮助时。他们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树立了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团队合作和组间竞争。冲淡了他们对800米跑的恐惧和厌烦。这样的教学氛围,对于德育地渗透无疑是最佳的,学生在学好长跑的同时也体会到了同学互助的关爱之情。体育锻炼不但是让学生在运动中感悟、充实和提升自己的过程,而且是学生张扬个性,生成异样精彩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为了教而教,而要给学生自己感悟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交流与创造。在毫无压力的交流中,学会运动技巧,生成一个个新的、更加璀璨的精彩。

提高心理素质,实战对抗

锻造精神品质体育锻炼会培养、提高一个人的精神品质,比如长跑会锻炼一个人的耐力,首先人的思想(大脑)支配身体接收到大脑的信号才能继续坚持跑下去。这样在长期大脑的坚持信号作用下锻炼,体育成绩会越来越好,坚持不懈的品质会在长期的锻炼中不知不觉地培养、增强起来。因此,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提供空间,创设平台,引导学生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自觉启动主体思维,对体育知识的本质意义作出个性化的有效回应。面对压力,能够沉着冷静!让学生在运动中不仅拥有强健的体魄,还拥有水晶一般坚韧纯净的心灵。再如体育课中的游戏,其形式多以活动性游戏和比赛性游戏为主,这两类游戏的活动量大,有一定的难度、密度和强度。尤其是比赛性游戏,由于增加了竞争或对抗的成分,使游戏的趣味性和结果的不确切性更为明显。游戏者向往胜利,热情高涨,乐于承担角色和克服困难,使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大提高,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更和谐、密切;比赛性游戏还讲究群策群力、斗智斗勇,比赛中你追我赶、奋力拼搏,使个人能力与集体的智慧力量得到充分体现。故游戏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遵守纪律、不怕困难、不断进取的良好意志品质。

接纳文化资源,社会文化浓郁体育德育

多少年来,体育运动一直都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代名词。这种现象的逐步形成,源于体育教学一味注重技术训练,漠视“体育”所依托的鲜活的历史背景以及丰厚的文化背景。体育教学具有形态化的特征,学生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参与各种身体活动。在活动中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等,个体与个体之间,人际关系地交流更直接、更广泛,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课堂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进入启蒙社会的心理需要。作为教育者要充分利用这种模拟社会环境,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交友,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强其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培养文明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修养。人与人之间要注意团结友爱、关心与支持、鼓励与帮助、尊重与信任、理解与体谅。个人作为集体中的一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荣誉感,能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和大家协同配合,增强凝聚力。在对学校、班级、老师、同学充分体现爱心的同时,也自然会得到社会给予的信任等相应的回报。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应努力挖掘关联体育知识的厚重文化资源,实现体育教学“科学健身”与“人文熏陶”的视界融合。

捕捉现场资源,课堂意外造就德育契机

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绪、态度等特征暴露特别快。比如跳高,面对一个新的高度,面对一个新的难度动作,能否超越,一目了然,立即显露。但是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心理特征却面面大观。成功者的喜悦与得意溢于言表;失败者的气馁与沮丧、急躁与冲动、胆怯与自卑等表现各不相同。作为教育者,应迅速抓住学生思想行为充分暴露的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长处与短处,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障碍,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促使学生经过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不断体验,增强耐挫能力,保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境,这样,即使在逆境中也能成才。课堂教学的互动本质,决定了课堂现场定然是即时资源频繁生成的重要平台。无论是师生对话,还是独立学习,或是生生合作,意外因素干扰的可能性和主体个性思维的独特性都决定了现场资源旁逸斜出。对此,体育教师应凭借自身的教学智慧,从容应对即时资源,巧妙调整教学进程,以诱发认知主体的深层思维,促进德育本质的核心凸显。“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小学优秀德育论文【第四篇】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 辽宁丹东 118009

[摘要]优秀传统文化其价值最宝贵的地方是能够唤起学生潜意识中的道德情感,这是高职院校在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一定要保证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摆在第一的位置,然后才是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所以要发掘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积极发展的内容,可以采取的方式有自编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开展系列传统文化活动、和提升授课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等,通过这些措施来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思想政治水平。

[

关键词 ]优秀传统文化;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主要体现在哲学思想、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三个方面,能够让其积极成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背景开设,这样就能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一个比较合适的组合。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宏观的整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追求,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有着独特的民族特质。从发展的阶段性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丰富并自我更新的过程。就古代而言,刚健有为、厚德载物、贵和尚中、仁民爱物、修己安人、天人合一、整体为上等,都反映了当时的文化精神;就近代而言,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科学精神、民主精神、自由精神等,反映了新的时代的文化精神,是古典文化精神的更新和进步。无论古代的还是近代的传统文化,有些基本价值理念是贯穿始终的,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爱国主义的深厚情怀,和谐统一的博大胸襟,崇德重义的高尚情怀,文化中国的理想追求,勤劳勇敢的质相秉性,等等。这些基本的价值理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价值,反映出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质。中华民族精神中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就是保留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道德情感适用的教育材料,更是唤起学生潜意识里的思想道德,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是不能缺少的。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生思想中的缺失及原因分析

(一)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具体内涵的了解程度不高

高职生对经史子集和传统戏剧毫无兴趣,可以看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不高。高职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具体内涵了解程度不高是由于很多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学校不重视传统文化传播和教育。高职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技术为目的,大部分学校关心的是学生的技能培养,而忽视了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去锻炼学生心智和塑造学生品行。学校不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就更不会举办。另外,高职生毕业后会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所以在学校的期间,会更加注重专业技术的提升,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与掌握实际应用知识,就忽视了自身文化素质的提升。

(二)高职生的传统美德观念较淡薄

中华传统美德是历史遗留下来一笔宝贵的财富,需要我们每个人去学习、继承和发扬的,但是部分高职生行为与传统美德不相符,特别是师道和孝道尤为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部分学生对事业献身和对集体奉献的精神减弱,极端个人主义的消极思想严重,诚信不够(如考试作弊、请人代考、抄袭论文、谎报特困生申请补助、银行助学贷款不按时归还、顶岗实习时随意旷工等),这些都是跟传统道德规范不相符的,然而许多学生认为学生这是比较常见的行为,与道德没有任何关系。

(三)高职生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不足

我国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很薄弱,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已经很难发现传统文化的影子,有一部分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民主科学的发展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有许多知名的教授和学者也是这么认为的,极大的消极影响了高职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60%的学生认为学校要开设国学课,认为没有实际意义。很明显的表现出一点,由于高职教育过程中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忽视,学生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不够。教育的本质应该是教会学生怎么做人,其次才是教会学生掌握生活的技能,但现在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注重于后者的培养,却很少看到传统文化方面的教学内容。

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途径

(一)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开展系列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重在体验的传统文化活动来纪念民族传统节日、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等。学校应该组建一个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小组,小组成员应该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通过编制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宣传手册和一系列的专题讲座来推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举办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征文比赛、知识竞赛、“红歌汇”大联赛和戏剧表演等;定期邀请名师、专家给学生讲评《论语》、《孟子》、《老子》、《史记》等古典文学作品;支持鼓励学生建立传统文化相关的社团组织,从而提升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

(二)开发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创新课程教学方式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有提到“未来五年,国家将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传统文化课,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传统文化的教学与研究,从而带动相关学科发展。”目前,一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开始把传统文化课程纳入学校通识教育体系中来(如“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和“中国传统文化入门”等课程的开设),然而课程内容很不完善,“大而空”的现象很明显。高职院校办学思想是以就业为导向、强化技能为目的。高职院校教师对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不够重视,教师课堂讲授方式单一,课程内容与现实关联性不强,同时学生也不感兴趣。所以高职院校要想培养高技能人才,可以把传统文化课程跟学生专业结合起来开展有特色的传统文化课程。与此同时,教师可以进行模块化教学,教师选择自己最专长的专题,由多个教师完成一门课程实现群体互补,课程安排的主要目的应该是提升学生眼界和丰富学生的思维。课程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这样才能保证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真正入脑、入心。

(三)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高职院校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首先要加强师资力量的组建。传统文化需要教师深入理解,这样授课课程才可能讲得精彩,高职院校教传统文化课的教师主要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对传统文化的研究相对薄弱,能读懂《十三经》、《二十四史》、《诗经》等传统文化名著的教师应该都不多。所以加强对教师培训,积极开展教学研讨会,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升教师研究传统文化的意识,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内容。让教师能真正的领悟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把领悟到的传统文化教授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马文多。回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J].科教导刊,2013,(17):44-45.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72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