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高校音乐教育对策研究大全优质8篇

网友发表时间 1939094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高校音乐教育对策研究大全优质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高校音乐教育对策研究大全【第一篇】

合格优秀的`双语教学团队是双语教学质量提升的人力资源保障.基于教师和谐发展的观点,高校双语教学团队建设不仅对提高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以及双语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有利于双语教学师资队伍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本文主要针对高校双语教学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从战略观、学习观、和谐发展观和系统观等角度加以审视、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建设对策,从而促进高校双语教学与人才培养的和谐可续性发展.

作者:刘艳娥作者单位:湖南理工学院,湖南岳阳,414006刊名:当代教育论坛英文刊名:forumoncontemporaryeduc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64关键词:双语教学教学团队和谐发展管理策略

高校音乐教育对策研究大全【第二篇】

(吉林省敦化市江南镇中心学校)。

摘要:田径是一项重要的体育运动形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在国家和教育界增加了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后,田径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目前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困境,分析目前的教学现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初中;田径教学;对策。

目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田径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等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忽视了田径教学的实际价值:

1.思想落后,教学传统。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育并不重视体育教育,田径成为跑步的代名词。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并且教学模式呆板,学生们对于田径学习的兴趣也很低。

2.规划模糊,器材欠缺。

体育教师对于田径教学的规划不合理,没有清晰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同时,由于学校的资金和发展有限,在教学器材的选购上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制约了田径教育的'发展。

3.考核定式,评价有限。

目前,体育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盲目地采取统一的考核标准,以成绩论英雄;对于学生的评价也缺乏合理性和多元性,与新时期的体育教育思想不符合。

二、改善中学田径教学现状的对策。

田径教学成为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田径运动对于培养学生的爆发力、意志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学校要加强对于田径教育的重视:

1.提高教师素质,转变教学思想。

教师的教学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师教学的态度,因此,要加强教师教学思想的培训,传递最新的教学理念,让教师在提高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的同时,转变教学观念,认识到田径教学的价值,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观念,进而加强锻炼,不断提高体育素质。

2.创新教学方式,开展体育活动。

体育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改善传统刻板的模式,利用游戏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田径的兴趣,同时要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的灵活性,开展各类型的体育活动,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田径学习中。

3.科学规划教学,添置学习器材。

田径教育是中学体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就要求教师做好田径教学的规划,设计明确的教学目标,合理规划教学任务,重视学生田径锻炼;作为学校,要增加财政投入,适当增加体育教学器材,让教师在更好的环境中开展教学工作,吸引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田径训练。

参考文献:

田少平,鄢先友。河南省西部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运动,(01)。

高校音乐教育对策研究大全【第三篇】

摘要:在我国体育事业中,高等院校体育作为关键的一部分,在国家全民健康的引领下,高等院校体育资源在服务广大群众健身中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因此,在研究有效配置一系列体育资源前提下,提出应该以计划经济方式与市场经济方式并重的原则,遵循满足学生健康发展与各大高等院校资源互享的原则,将会成为高等院校将来配置体育资源的主要方式。基于此,分析高等院校体育资源配置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希望能够帮助高校有效配置体育资源。

关键词:高校体育;体育资源配置;现状及优化。

近几年,在配置体育资源方面上,我国采取了很多方法,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结合实际情况来讲,我国高校在配置体育资源上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如缺乏专业的体育教师、教学方式过于老套、体育设施维修不及时、体育经费不足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解决。在建设和使用体育场馆中,以学校为主,条块式的分割方法影响了各高校体育资源配置率的提高。基于这样的现状,提出以学生为本,突破限制,实现共享配置体育资源的方式,并且还在体育上增加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最大程度上确保高效体育事业循环系统的良好运作。

一、高等院校体育资源类型与特征。

1.人才资源类型及特点。改革开放后,体育运动形式呈现出市场化与商业化的特征,体育作为人们实际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一项娱乐,成为社会公众消费的主要内容,在这样背景下,社会体育市场得以迅猛发展,而作为培育体育人才的高校,应充分发挥作用,为体育市场的拓展奠定坚实基础。开发社会体育市场需要高等院校体育人才资源,高等院校体育也需要在开发人才资源下获得更好的发展,这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条件之一。所以,高等院校体育需要高度重视开发系统内人才资源,进而促进高等院校体育整体事业的发展。2.物业资源类型及特点。据有关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各大院校体育运动场馆、运动设备、运动器材已经占到社会总量的70%,尤其是在我国社会体育设备过于陈旧的状况下,对高等院校体育场馆设备与运动器材的资源大力开发,这样不但能有效拓展高等院校体育资源,而且还能推动全社会体育事业的稳定发展,缓解当前社会体育设备过于紧缺这一现状[1]。通过调查发现,只要通过合理安排、强化管理、大力宣传,凭借着体育人才及体育场馆设备设施的优势,高等院校体育必然受到很多人欢迎。3.环境资源类型及特点。在高校体育系统中,既拥有教师和场馆设备优势,也有丰富的市场资源。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高等院校体育被作为一个单向投入的系统,这既影响体育系统发挥已有的优势,也阻碍内部系统的开发利用,造成大量设备设施的限制。所以,对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中的市场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是完善传统经济体制不足的有效措施。当前,很多高等院校的体育设施都已经向社会公众开放,虽然是有偿使用,但还有很多人积极参与,再加上高校配备相应的师资对公众进行辅导,提高了公众对高校服务的满意度。可见,这一措施不但对体育课外活动有丰富的作用,形成了高等院校社会化的雏形,也拓展了高校体育市场,强有力地促进高等院校体育循环系统的良性发展。4.信息资源类型及特点。高等院校体育信息资源指的是我国与其他国家体育科学发展趋势、训练竞赛新方法等。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高等院校收藏和管理体育信息资源的'能力间接或者直接反映出学校的体育教学质量。通过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各大高等院校在建设信息资源上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信息资源利用率低这一问题,迫切需要解决,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推动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专业的体育人才。

二、高等院校利用配置体育资源的问题。

(1)通过实地调查某省体育高校,发现这所高校在年龄、人力资源职称和学历等结构上趋于合理,中青年教师占65%,高级职称教师占45%,学历结构整体上向高层次发展。但教师专业结构有些不合理,大多都集中在体操、球类、田径项目上,休闲健身类的体育教师少之又少。(2)某省普通高等院校平均每年有39万元维持体育事业开支,其中40%的体育经费用在维持平常体育教学的开展,35%花费在院校代表对训练与竞赛的需要,55%的教师与主任认为经费紧张。(3)某省高等院校场馆,无论从数量上,还是面积上,都比之前有了很大的改观,但场地种类一般只是排球场、田径场和篮球场几种类型,同时每个场地的面积都没有达到教育部门规定的标准。(4)某省高等院校在配置体育信息资源方面上,还是很落后的,有很多资源都处于闲置状态。可见,无论是从专业结构设置或经费上,还是从数量与面积或资源利用率方面上,大多数高等院校都不能满足当前体育教育教学正常开展的需求。

三、高等院校配置体育资源的方式。

1.计划配置方式的运用。所谓的计划方式指的是我国结合国民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将一些有限的教育资源配置到各大高等院校中,这种配置方式需要政府做到配置信息准确,一般以高等院校为途径,有目的对体育资源进行配置,确保高校体育课程教育教学、体育竞赛活动等顺利进行。在学校资源配置过程中,应结合发展学校规划、社会效益等要求,对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保证配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2.市场配置方式的运用。市场方式指的是结合高等院校体育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借助市场的力量,在社会机制作用下,将高等院校体育资源配置到最适合的领域中。在这里提到的市场就是指高等院校教师和学生对体育的实际需求,市场配置指的是以师生需求意向为主,最大限度地将体育资源在个人需求活动中运用,并合理收取活动经费,以此来确保学校有充足的财力维修或添置体育器材。3.计划配置与市场配置的结合运用。计划配置方式与市场配置方式相融合,就是指在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上结合二者,其基本条件就是两者之间可以有效结合。在双方交换中以垂直交换型为主,也就是学校体育与政府互相交换活动,所以要求在学校体育中有所投资,并配置学校体育资源。学校体育与企业、妇联组织、社会组织等进行平行型交换,可以向社会提供一些有关于体育运动的服务,向社会公众开放学校内部的运动设备和场馆等,这些收益的部门需要为高等院校体育进行投资,对学校体育资源配置实施市场配置,这就是两种配置方式的结合和运用[2]。

1.转变教学观念、实现资源共享。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等对外开放,实现与社会共享体育资源,这是一件开拓性、实践性并重的工作,需要突破传统体育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可以说,高等院校向社会开放体育资源,这是解决我国社会公众体育场地缺乏的强有力措施,它既可以给学校带来效益,也能促进学校与社区体育的共同健康发展。2.创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重新挖掘或组织分配当前高等院校的体育资源,以强化当前资源的利用率,充分利用现代体育教学方式,因地制宜地变革高等院校体育课程,确保其具有与时俱进性,能最大程度上满足现代大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多方面要求。同时,在加强利用效益的基础上,创新课程内容,确保高等院校体育资源更加多样化与丰富化,进而促进体育教学系统的良好发展。3.加大投入力度、科学利用资源。对高等院校体育资源充分利用,在培育与建设体育市场中,拓展学校体育资金的来源途径,使用多种技术方法和手段,以提高高等院校体育资源数量为主,充分开发和利用高校中的体育资源。比如,加大对体育设施的资金投入、开展体育新兴项目、打造专业的体育教师等,在科学开发体育资源的基础上,还需要充分利用我国关于发展体育事业的一系列政策,加强与其他整体的合作和交流,对各种资源优化和整合,实现更好地共享体育资源。

五、结语。

从上面的分析可见,做到以学生为本的体育资源共享配置方式,可以从学生的利益角度入手,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知识能力,对当前学校内体育资源合理配置,最后实现教育教学和教学产业的一体化,从整体上提高我国高等院校体育资源配置率,并促进高等院校体育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宾金生,胡峻榕,韦朝贵.广西普通高校体育资源配置的现状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3).

[2]王振涛.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资源配置现状与优化策略选择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3).

高校音乐教育对策研究大全【第四篇】

论文摘要:个性化就业指导即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职业价值取向引领。要树立以人为本、以生涯发展理论为基础的理念;个性化就业指导主要包括起点上的个性分析与职业分析、过程中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终点上的类别指导等内容。个性化就业教育、个性化就业评价、个性化就业咨询、个性化就业信息、个性化就业训练等是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的主要方法。

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大发展给大学生就业带来新的问题,也给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就业指导的工作内容、方法、重点、原则、对象、机制等需要重新定位和确立,比较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需要研究和探讨,就业指导体系的架构、模式以及就业指导的范围、水平、层次等急需确立和完善。这些要求使得就业指导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浮出水面,如就业机构不完善、就业师资力量薄弱、就业手段方法匮乏、就业指导范围狭窄、就业指导过程时限短等。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反映在工作本身与大学生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上,症结归因在没有能够完全根据大学生的个体需求、个性特征、生涯发展等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上。从“协助选择”到“激发自我”的个性化就业指导之理论研究和实践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又一重大突破。笔者将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聚焦在个性化问题上,试图创造校园良好的就业指导环境,通过个性化服务的手段和方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业观、创业观,以良好的就业心态、合理的就业程序,选择适合自己的、满足社会需求的职业或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最终达到学生的充分就业,实现国家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一、对个性化就业指导的理解

个性化就业指导是相对于“一致化”、“单一化”、“标准化”、“共性”就业指导而言,是针对不同群体或个体(可能是特殊个体,也可能是普遍个体)进行的指导(有时是“一对一”或“个别”指导,有时是某一类别指导),是就业指导过程中的“因材施教”。大学生就业方面的诸多差异是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前提。就业指导的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就形成了个性化就业指导,它的过程是针对个性差异、尊重个性发展而为个性提升和潜能发挥提供和创造个性就业条件的过程。所以,我们可以将个性化就业指导称之为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职业价值取向引领。

个性化就业指导是基于两种情况而考虑,一是高校对学生就业过程考虑共性多,考虑个性少;二是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去个性化”的现象。即在就业群体压力或群体意识的影响下,个体就业的自我意识下降,就业自控水平降低,表现出就业盲目和从众。所以,提出就业指导的个性化,既不是舍去共性,又不是鼓励“个人主义”,而是追求健康和谐的个性发展。可见,个性化就业指导是重在共性指导,又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按各自特定的方式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形成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就业健康个性,以达到发展兴趣、实现潜能,同时又满足社会需要,实现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统一。

个性化就业指导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全体性。个性化就业指导不是单纯的为个体而进行的就业指导,而是面向全体的,是在解决全体大学生共性问题的基础上,满足群体或个体的就业需求。二是全面性。个性化就业指导不仅仅是就业工作本身的指导,而且还通过就业过程中的反馈信息直接或间接地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以此达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三是多样性。个性化就业指导不是整体划一,而是具有层次性、倾斜性、差异性的。四是主体性。个性化就业指导是尊重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心需要,激发其内在动力和积极性,挖掘其自身潜力,促进其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发展。五是针对性。个性化就业指导是根据不同群体或个体的不同需要而展开,不同的需要都必须采取不同的指导方式。"

二、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的基本理念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就业指导理念

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就业指导源于三个方面的考虑。首先,就业指导的职能转变必须以人为本。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经历了从“计划分配”到“自主择业”的根本性变革,这一变革迫使高校就业指导教育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转变。服务功能是就业指导的核心属性。凸显服务功能必须以人为本,必须把大学生由“管理的对象”变成“服务的对象”,这才是教育理念的真正更新。其次,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性确立必须以人为本。大学生是就业的主体,大学生就业要充分依靠自身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能动性。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塑造大学生的就业主体性,唤起大学生的就业主体意识,发挥其活动能力,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最后,教育中的就业结果平等需要以人为本。教育平等是一种理想的目标追求,指从教育权利的平等到教育机会的平等再到教育结果的平等。教育需要效率,但并不能成为要破坏平等的理由。没有质量的效率是低效益的,没有差异的平等是不公正的,教育制度要在平等与效率之间取得平衡,就必须提高质量、尊重差异。其中尊重差异很关键,我们不能把因材施教、个性化就业指导看作不平等,恰恰它是通往平等和效率的必由之路。

(二)树立生涯发展理论下的个性化就业指导理念

金斯伯格和萨伯提出生涯发展理论,从发展的观点探索职业选择的过程,研究个体的职业行为、职业发展和职业成熟阶段,成为西方职业指导领域的重要学说。生涯发展理论认为人们的职业意识和要求并不是面临就业时才具有,而是在童年时就孕育了职业选择的萌芽,人们职业选择的心理随着年龄、资历和教育等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生涯发展理论是一个纵向研究的理论体系,站在自我发展、角色发展的高度研究问题,站在整个终生发展的高度研究问题。它完成了职业指导向生涯辅导的转变,这个转变是一个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是一个从一次指导到多次反复指导的转变,是一个从以个体生涯发展历程为重心到组织生涯、个人生涯相互作用的转变。生涯发展理论是目前广泛使用、有现实价值的重要理论,无疑是高校就业指导的理论选择。个性化就业指导引入生涯发展观,进行就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涯发展观,进行客观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正确把握就业形势,充分了解就业市场和社会需求,及早确立职业生涯目标,科学制订生涯规划,在系统实施和纠正生涯规划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就业指导。个性化就业指导必须在生涯发展理论的理念下进行,把个性化指导融入到整个大学生活中,融入到个体整个生涯中,融入到个体未来的自我发展中,融入到个体未来自我发展与职业发展中。

三、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在起点上进行个性化就业指导——职业分析、个性分析

职业存在差异,个体存在差异,职业和个体的个性匹配是职业选择的基础。个性分析和职业分析是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基础、前提和起点。个性化就业指导就是通过个性和职业分析,解决各种因素之间的冲突,寻求协调,促进大学生依据个性特点找准相应的职业范畴,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活、学习、实践中积极创造职业发展的条件。"

个性分析主要是对兴趣、价值观、气质、性格、能力等几个因素与职业关系的分析。职业分析因大学生群体不同而分析的侧重点不同。对于低年级处于求职预备期的大学生,主要是指导了解产业、行业与职业等相关背景,进行宏观方面的分析,目的在于寻求意向性就业领域。对于高年级处于求职前期的大学生,主要是指导了解工作单位、职位(岗位)等相关背景,进行微观方面的分析,目的在于寻求就业单位和选择适合的岗位。

(二)在过程中进行个性化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包括组织生涯规划和个人生涯规划,这里指的是大学生个体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分析影响职业生涯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明确的职业目标,努力选择该目标的职业,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或工作的行动计划并确定时间期限,进而采取必要的行动付诸实施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

职业生涯规划一般通过自我评估与环境评估、目标与路线设定、目标实现策略、反馈与修正等四个步骤进行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就业指导的必然和目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体现个性化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首先,职业生涯规划具有明显的个性化特征。职业生涯规划制定和执行的主体是大学生本人。职业生涯规划会因个体的具体情况不同而有所不同,职业生涯规划也会因个体所依赖的条件不同而有所不同。其次,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需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或者团体咨询来解决一些普遍性的、共性的话题,但课程或团体咨询只能起到普及知识理论的作用,具体到职业路线的选择和个人的职业定位的时候需要个性化的咨询指导。再次,自我分析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而自我分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一些感性的、经验的自我分析往往带有主观性。因此,个体的能力、气质、性格、兴趣等需要借助心理测量的手段来分析和评估。心理测量是较为典型的个性化服务手段,它需要专业人员为不同的测评对象进行测评和解释。

(三)在终点上进行个性化就业指导——类别就业指导

这里所说的终点上个性化就业指导主要是指针对四年级学生某一类别的指导,比如女大学生群体、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我们暂不论他(她)们是不是就业弱势群体,但必须要给予格外的关注、关怀和支持。女大学生就业毕竟存在着就业岗位的局限性、就业机会的受限性、就业条件的苛刻性等问题,经济困难学生也毕竟面临着难以承受的高额求职开支等问题。另外,还有诸多群体也都需要给予格外注意,如大学生创业群体、升学群体、出国群体、存在心理困惑的群体等。

四、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一)个性化就业教育

1.个性化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课作为个性化就业指导的方法,首先,必须要按年级、按专业而进行,不同的年级、不同的专业都应有不同的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材,要有不同的讲授重点;其次,个性化就业指导课,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对象等方面有所改革。在一般意义上的就业指导课结束之后,学校就业指导教研室的教师按照某一专题或某一需求,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公选课,学生视自身情况自愿选修,小班化教学,课堂上多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如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分组发言等。"

2.专业课程的渗透性教学。各门学科的专业课程教学渗透到就业指导之中,是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基本方法之一。专业课程的渗透性就业指导,可以体现在专业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之中,也可以体现在专业教研室专门承担一定的就业指导任务。所在专业的任课教师或教研室,按照各自的专业情况进行就业教育和引导,是体现个性化就业指导的范例,是其他就业指导方法无法代替的方法,在就业指导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个性化专题讲座。作为个性化专题讲座至少要从时问、人员和形式等三个方面有所突破。在时间把握上,就业指导人员要根据工作经验或者通过问卷调查,充分了解在每个时间段大学生最需要了解哪些问题,有针对性开设讲座,而不是应付工作、盲目而行;在人员的把握上,邀请校外专家到校内开设讲座是有必要的,倾听来自现场的声音;在形式的把握上,就业指导专题讲座未必都要面对面的讲授,还可以通过电视、录像、网上视频等形式进行,全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卫星专网的开通是远程就业指导的创举。

(二)个性化就业评价

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可以通过观察、访谈、问卷等形式进行,而使用科学的人才测评手段,可使大学生的自我评价更加客观和全面,同时也为个性化就业指导提出了方向和要求。

人才测评是在传统的心理测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一门融现代心理学、测量学、社会学、统计学、行为科学及汁算机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目前,人才测评采用的主要方法有资格审查、笔试、心理测验、面试、评价中心等几个主要内容。

心理测验。心理测验起源于实验心理学中个别差异的需要,它是人才测评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技术。在个性化就业指导中使用心理测验,就是使用系列心理测量量表来测量一个人的潜能和个性特点。心理测量是个性化就业指导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在个性化就业指导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它仅仅是一种决策辅导工具。

评价中心。评价中心的主要组成部分、最突出的特点是使用情境性测评方法对被测评者的特定行为进行观察和评价,评价中心常用的情境性测评方法有公文处理、无领导小组讨论、管理游戏、案例分析等。评价中心突破了传统测评方法与局限,提高了测评的高度,扩大了测评的功能和用途等,但评价中心的测评费用较高,操作难度大,测评内容受限等等。

(三)个性化就业咨询

就业咨询是就业指导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主要通过启发教育、平等协商、沟通交流、共同探讨等形式,提出建议、意见或者答疑。就业咨询作为个性化就业指导的方法,处理好一般性就业咨询与就业心理咨询的关系。就业心理咨询,是一种以语言为主要沟通方式,协助当事人自我了解、澄清问题、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并最终达到问题解决、增强心理适应、促进心理健康的方式,它所介入和处理的主要涉及职业选择与职业心理适应方面的问题,它虽然也具有基础性的教育的功能,但只是间接的、协助的服务范围。"

(四)个性化就业信息

为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是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就业信息主要通过搜集、整理、发布等程序完成,就业信息的发布一般采取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网络、信息栏等形式,作为个性化就业信息的提供,就业信息阅读室和手机短信群发两种方式值得去推广和使用。

学校和各院系应建立就业信息阅读室。阅读室既有书面资料,也有网上电子文档。书面资料包括与就业相关的书籍、杂志、报纸等,还包括用人单位相关材料和毕业生详细材料;网上电子文档不但有各种就业需求信息,而且要建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信息库。

手机短信群发,即,学校按照专业分布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统计学生的手机号码,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将有效的就业信息及时通过手机短信形式向学生发布,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就业信息采取下一步行动。手机短信群发具有便捷、及时、低成本等显著特征,它将是未来就业指导最流行的方式之一。

(五)个性化就业训练

就业指导具有教育活动的属性,但它既不局限于系统理论的介绍、讨论,也不单纯强调特定技术或操作程序的熟悉和演练。它非常注重学习者对就业指导的主动参与,并在参与中获得更多的体验与心得。作为个性化就业指导,必须在整个大学生活中经常性组织相关的职业训练,比如组织生产实习、生产见习,参观访问用人单位,社会调查或服务,模拟面试,模拟招聘会,组织参观人才市场等等。如有必要,还可以开展某些特殊行业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大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提升就业竞争力。

综上所述,从协助选择到激发潜能,从关注职业到更加关注人自身,从强调指导到更加强调自我发展,是就业指导发展的必然过程。所以,大学生的个性差异受到尊重、个性价值得到充分展现、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互融合才是就业指导深层次的基本准则,重视个体发展的长期性和连贯性,重视个性需求和社会需要,才是就业指导的基本价值。

个性化就业指导是实现就业指导基本价值的最佳路径,是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共性就业指导作为基础性工程应该充分肯定,但就业指导不是对学生强制性的普及化,而是实现普遍个性化条件下的普及化。所以,科学地设计不同个体发展的最佳路线、满足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个性需求是就业指导工作走向成熟过程中的表现,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目标。

高校音乐教育对策研究大全【第五篇】

报道进程中的动态调整不仅仅是对报道资源配置的调整,还包括根据情况的变动,对原先报道设计的调整,调整的内容可能涉及报道设计方案中所包含的各个方面。归纳起来,主要有:

(一)、报道思路的调整。

这是报道策划中最大的调整。报道思路的改变意味着对报道选题的重新认识,并且相应地要改变报道范围和重心、报道规模、报道方法等。由于这几乎是对原来报道策划的全盘否定,所以实际工作中采用并不多,除非确实遇到与原来设想大相径庭的情况,或遇到无法抗拒的阻力。它同时也说明,原来的报道策划不适合实际要求、不现实,在最初设计中有很大的疏忽和漏洞,考虑不慎重、不细致。如1988年,曾有一家报纸组织过一场《如何看待收入差距》的讨论式报道。当时,经济改革还不成熟,严重的分配不公是人们议论纷纷大发牢骚的热门话题。这个报道披露了小车司机和公共汽车司机、医院医生和宾馆医生等不同职业的收入差距,立即在读者中引起反响。然而,报道只进行了两期就停下来了,原因是分配不公问题虽在社会上严重存在,也和“群众脉搏”贴得很近,但它涉及到体制、政策、部门、企业的方方面面,在实际工作中一时还没法解决;从当时中央精神看,对于这类前进中出现的问题,一时也不可能拿出成型的方案和措施,所以,在宣传报道中也不宜强化。此外,关于大城市的房改、交通等问题,也出现过报道上操之过急的情况,于解决问题无益,还激化了矛盾。后来,客观条件成熟了,这类报道再抓起来,效果就比较好。

报道思路的改变,可能是全盘推翻正在进行的报道,也可能是改变原来的报道选题,如由报道a主题转为报道b主题,还可以是报道态度的变化,如由褒或贬变为中性的讨论,等等。

(二)、报道内容的调整。

通常在不变更报道思路的前提下补充或压缩报道内容,改变原来的发稿计划。这也是对报道计划较大的调整。如1991年经济日报的“三角债”报道,原定报道内容主要是围绕大连起重机厂的欠人和人欠债务情况及还债情况,进行追踪报道,使读者从中看到“三角债”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促进问题的解决。但由于中央对清理“三角债”有了新的布署,外部条件发生了变化,原定的报道内容就不能胜任新的要求,这样,在基本依照原报道思路的基础上,扩大了报道范围,增加了新的报道内容。可见,报道内容的调整,是报道的预期目标有了改变使然。目标一改变,报道面与报道重点也随之改变,就必须调整原来的发稿计划。

高校音乐教育对策研究大全【第六篇】

在软件技术快速发展和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的同时,软件复杂性也不断提升。在当前的很多软件开发企业中,软件质量管理问题开始成了关注的焦点。

1软件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需求模糊问题。

结合软件工程来说的话,软件产品的生产主要包括多个过程:第一是系统需求研究过程;第二是系统设计过程;第三是系统实现过程。但对于软件系统需求来说,往往描述不够完善,相应的软件需求调研以及研究也不够深入,没有加强对软件质量需求的管理,这样不仅会使得研发以及测试设计工作落实不到位,还会明显提升沟通成本,导致产品实现与用户需求不一致[1]。

立项管理不到位问题。

大量实践结果表明,通过加强立项管理,可以有效避免质量管理项目风险的产生,赋予软件项目开发深刻的意义。(1)软件项目开展。不加强深入的立项调查,以及加强项目可行性分析,落实好立项评审,则可能会导致产品需求获取不到位,软件开发产品规划出现很多问题,无法保证软件研发工作的有效开展,致使项目研发功能明显减弱,不但会导致资源浪费,还会阻碍新产品的正常发布[2]。(2)软件项目。如果没有加强立项管理,可能会导致成员行为涣散问题的出现。工作人员只顾自己,不顾团队利益,无法全面了解项目产品的实际开发要求与背景,也不能从根本上明确项目开发的最终目标,无法满足用户的实际软件开发需求,最终使得软件开发计划无法按期实施以及软件开发费用超支等问题出现。

软件质量保证体系尚待完善。

针对我国很多软件开发企业来说,往往都处于“软件质量管理”实施的最初阶段,甚至是试行阶段,很多科研制作部门对应的标准化软件质量管理体系还都不完善,甚至有一些科研部门对应的软件质量管理制度和体系还没有形成[3]。另外,一些企业虽然设立了软件质量管理的专有部门,但相应的体系文件却还不完善,需要经过大量的实践来完善。在软件开发项目研制部门质量管理普通较低的情况下,软件开发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低下,也会影响软件产品的最终质量。

高校音乐教育对策研究大全【第七篇】

(三)、报道规模的调整。

通过延长或缩短报道时间,增加或减少报道篇幅,提高或降低报道的版面地位等手段,改变报道的阵势和力度。调整报道规模常常是随调整报道内容而来,如“三角债”报道的内容调整后,就只有延长报道时间,增加报道篇幅,提高版面地位。原定只有10组稿件,后来实际见报的栏头就达到26次,各类报道60多篇,一版头条就有十多篇。

(四)、报道方式的调整。

指变更报道的组织方式,使报道取得好的效果。前面我们说到过几种报道组织方式,它们在实际运用中并不相互排斥,能够组合运用,并能由一种报道方式转变到另一种报道方式。报道方式的改变,是根据报道思路的修正和报道内容的调整而来的,如前文中谈到的经济日报关于“三角六”的讨论,原来的设计是刊登记者采写的新闻,后来这条新闻在报社内两度引起争议,才促使新的报道思路逐渐明朗,变客观报道为组织讨论,这样,讨论式就成了这个报道调整后的形式。

(五)、报道力量与报道机制的调整。

改变原定的报道人员部署和资金与技术设备的配置,建立新的报道机制等,前面已有专门论述。其实这种调整是由报道内容和报道规模的调整而来的,如经济日报的“三角债”报道本来是由工交部、记者部一同策划和操作的,后来报道规模扩大了,参与这个报道的人员也不断增多,评论部、财贸部、辽宁记者站、上海记者站、北京记者站、吉林记者站、广东记者站、安徽记者站、山西记者站等,共有十几个部门的记者投入了这场报道战役,这才使报道面大大扩展,报道声势大大加强。

总之,新闻报道策划与新闻报道实施是并驾齐驱、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在报道进行的过程中,策划者需要自始至终地接受反馈,并据此随时修正报道方案,从而有效地控制报道活动,促使报道尽可能实现效果目标。

本文对新闻传播的策划与组织所作的理论与实务的探讨,不可能穷尽这一领域中所有已经出现、正在出现和将会出现的现象和问题,而且可以肯定的是,立足于宏观编辑角度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必然会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因为实践已经雄辩地说明,对新闻传播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实际是横跨媒介传播、经营、管理等诸多领域的一个边缘性课题,这项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需要有更多不同学科背景的有识之士协力推进。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个已经来临的新世纪中,我国各类新闻媒介在市场竞争大潮中的不断开拓创新,以及我国新一代新闻传播研究者们的不懈求索,一定能使这项研究获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注释:

1、郑兴东:《好新闻后面--编辑耕耘录》,第222-225页。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

2、肖许:《“体现了大台风范”--中央电视台张北地震报道侧记》,刊于《中国记者第2期。

&。

高校音乐教育对策研究大全【第八篇】

作者简介:王艳琴(1965-),女,河北故城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继续教育。

近年来,高校普遍实行扩招,毕业人数逐年骤增,随着近来我国经济发展较缓慢,社会就业环境复杂多变,导致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重。为此,针对当前的社会环境,开展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势在必行。我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起步晚,处于初级阶段,结合我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实际情况,职业生涯教育可理解为:对个体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和技能的培养,促进个体综合职业能力、职业生涯发展的活动,是以引导个体进行并落实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综合性教育活动。所以,注重专业化教育,构建高水准的教师团队;强调教育实效性,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凸显分层教育,创建全程渐进的教育体系;实行人本教育,加强对职业生涯教育的认知。

1.职业生涯教育意识薄弱。长期以来,我国对职业生涯教育意识薄弱,“就业安置”、“唯就业率”的简单思维占据主导地位,直接忽视对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培养。职业生涯教育缺乏,致使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盲目参照市场要求、听从家长安排,忽视本身职业兴趣和本身爱好。另外,高校本身对职业生涯教育意识薄弱,进一步造成学生学习的盲目性,表现在学习目标、职业兴趣、职业发展的不明确。此外,众多高校对职业生涯教育认知存在认识误区,将职业生涯教育等同于就业指导,商业性择业指导居多,教育性的观念解惑所占比重较小,单方面侧重就业指导,忽视职业生涯教育,片面追求一次性就业率的出口指导。教育过程急于求成、盲目跟风,导致当前愈演愈烈的出国热、考研热、考证热、外语热等状况。在职业生涯教育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如缺乏对职业生涯教育重要性的认知,缺乏对职业生涯教育全员化在知识能力构建上的整体性和协调性的思考和规划,以及职业生涯教育功能的发挥等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

2.教师专业性不足,师资力量短缺。目前,社课老师和辅导员主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这些教师一般是从事学校党务和政务的工作人员,他们对职业的感性认识不足,缺乏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和培训,企业工作背景空缺,没有工作经验和实践操作技能,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研究欠缺,理论功底薄弱,不具备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能力,专业化程度和本身素质偏低。专业性是职业生涯教育的基本要求,从事职业生涯教育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基本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以及企业从业背景。但是,当前的高校教师这部分知识普遍欠缺,直接影响职业规划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导致职业生涯教育成效低。以社会培训角度进行分析研究,我国从开始实行职业指导师资格鉴定,职业资格证书获得者达到5万人,获得高级职业指导师资格的临近3000人,而据统计,全国大学毕业生达到700万人,生师比例严重失调,严重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师资力量严重匮乏。

3.教育形式和内容单一。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工作系统性比较强,需要学校内外多方参与。但是,我国职业生涯教育工作现状是就业指导中心主要负责这一方面的工作。形式以信息指导为主,职业训练、心理咨询、教学渗入等方面的培训欠缺。当前,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工作较为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育,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为主,这种教学方式起到一定的普及知识的作用,但具有局限性,限制于课堂辅导。内容上主要以求职技巧、信息发布、政策解说指导为主,缺乏职业分析、自我评估的教育,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缺乏职业道德教育,无法达到多元化教育方式的需求。停滞在择业期的择业指导,是“季节性的快餐”,过分强调择业问题,导致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缺失,其实质是“问题性”指导,而“发展性”指导才是职业生涯教育指导的核心。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并没有在所有高校普及,比较多的高校采取讲座和开会的形式进行职业生涯教育,为学生规划职业生涯蓝图,忽视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专题辅导等方面的教育,另外联系实际的心理咨询教育也相对欠缺。正确的职业生涯教育,应根据个体的价值观、能力倾向、个性特点、文化背景及成长环境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个性化指导。

4.发展层次偏低。了结式就业、和谐性就业和发展性就业是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三个层次的目标,其中所谓第一个层次的了结式就业,主要指帮助学生实现就业,帮助学生毕业之后成功就业,避免毕业即失业的现象;第二个层次即和谐性就业,指在帮助学生就业的同时,选择与学生专业匹配度较高的职业;第三个层次是发展性就业,指对学生自主择业的意识、理念及能力的培养,旨在达到长远的职业发展。但是,就当前我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现状,教育目标仍停滞在第一个层次,着重于开展就业指导。指导范围具有局限性,仅限于对毕业生的指导,且时间紧凑具有集中性,教育活动集中于临近毕业一段时间内。而且,这段时间的职业生涯教育重点放在即将毕业学生的就业程序上,只让学生片面了解到毕业时需面临的就业事件的了结,却无法保障学生未来拥有良好的职业状态以及职业发展能力。

二、高校职业生涯教育改进策略。

1.多元化的教育方式课程介入。首先,高校需根据学生本身实际发展需求以及学科理论前沿,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活动,采用渗透拓展的教学方式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开展择业观教育。择业观教育的开展,有助于学生职业情感、纪律、道德和观念的提升,有利于职业理想价值观的形成,转变陈旧的以职业经济价值为主的就业观念。其次,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初级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修课的开设,有利于职业适应、职业发展、法律和政策、就业形势及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等相关知识的传授,从而让学生形成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了解职业规划的技能与措施,提升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并拥有良好的职业生涯发展。

2.多元化的教育方式职业测评。评估、探测、诊断和预测是多元化教育方式职业测评的四大功能,是让学生拥有自主学习、设计未来、反思人生能力的一个过程。高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活动,应以心理辅导方面作为着手点,利用测评器材,充分挖掘心理测评能够发挥的作用。另外,创建网络自主平台及职业测评系统,有助于职业规划的开展,进一步实现对学生个体进行全方位的认知,如不同个体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性格特性、动机需求和理想道德,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在学生掌握自身基本条件的前提下,培养学生构建职业认知,了解职业环境,并结合自身职业经验和职业技能、职业兴趣和职业知识、所期望的职业方向和职业环境,树立准确的就业意向和职业定位,进一步完成职业生涯规划。

3.多元化的教育方式素质拓展。职业技能的培养在职业生涯教育中尤为重要,职业技能的培训需结合学生专业进行职业能力拓展培训以及开展团体辅导活动。其中,组织学生进行勤工俭学、社会实践、参观企业、岗位实习等实践活动,即为职业能力拓展训练。

设置职业能力拓展训练,有助于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提升责任感和主动性,从而使职业素质和个人能力得到拓展,为未来的就业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职场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入了解职业对素质的要求,拓展学生视野的同时,职业适应能力得以提升,领悟职业价值和工作意义。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检讨自己,全面思考问题,构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鉴于此,帮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选择专业知识面,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专业知识及相近的职业技术,为就业打好基础,为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打下坚定而渊博的知识基础。

4.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整合资源。社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助于高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拓展社会资源范围,让其充分发挥作用,实现教育与实践、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高校可以约请各界专家和行业知名人士,结合学生专业,定期开展讲座和研讨会,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就业方向、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培养学生对社会需求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能力,让学生清晰明确地了解所学专业的就业领域、就业前景、岗位特征及对从业人员知识素质的要求,从而明确职业目标。

另外,组织校友交流会,开展朋辈成长经验分享交流活动、就业创业教育活动,以现身说法方式,引用实践案例,让学生产生共鸣,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内驱力得以发挥,让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

5.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专题辅导。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专题辅导,是指举办专题讲座和研讨会,主要探讨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专题辅导为学生解疑答难,对其职业发展提供指导。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对职业生涯规划新理论和新方式的利用,开展有目的、有计划地集中辅导,为学生解决在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总之,职业生涯教育需要相关职业部门、用人单位、高等院校及学生家长相互协调配合,各司其职、通力合作,提升学生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就业率。

参考文献:

[1]孔夏萌。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2]翟盈。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4.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939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