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其它公文 >

高校音乐教育对策研究(通用10篇)

网友发表时间 2420083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高校音乐教育对策研究(通用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高校音乐教育对策研究【第一篇】

论文摘要:大学生就业难是近年来困扰我国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高校加强就业指导,有助于大学生顺利就业,化解或缓解就业压力。本文分析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全员化、全程化、多元化、人本化、专家化建设是高校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水平的有效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不断推进.20xx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6l0万人.人才培养规格和社会需求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特别是日益严峻的金融危机使这种矛盾更加恶化。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这对高校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人才资源合理配置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探索提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水平的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

当前,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普遍比较重视,但部分高校也存在对就业指导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培训等方面投入不足的情况:就业指导存在一定程度的功利性思想、就业指导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迫切需要加以解决。

1.个别领导对就业指导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当前各高校都将就业工作做为“一把手”工程,由校长亲自抓,二级学院也是由院长领衔负责就业工作。但这种重视更囿于制度安排的无奈,其实,部分高校就业指导网络形同虚设,只是应对上级检查.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经费支持等方面也不能满足要求。另外,高校的个别领导还存在就业指导工作只是相关负责学生工作书记及就业指导员的事,与其他教师无关的想法。总之,大多数学校没有形成全员促就业的工作合力。

2.就业指导工作功利性严重

部分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定位不准确,在指导对象上,认为就业指导就是针对毕业班的学生;在指导时间上,将毕业生的就业指导集中在临近毕业的半年甚至几个月内完成;在指导内容方面,只注重服务型指导,忽视教育型指导;在指导形式上,由于师资的欠缺,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一般都是以开大会的形式来开展,只是“灌输”。由此可见,高校就业指导实用功利性的指导多.教育发展性的指导少;讲“择”业的多,讲“敬”业的少;针对学生个性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更少。

3.就业指导人员专家化不强

大多数高校负责就业的专门机构工作人员偏少.甚至有些就业指导员身兼数职,这使得就业工作陷入具体繁杂的事务之中.很少接受高水平的就业指导工作培训.就业指导工作的专家化和就业工作创新开展便无从谈起。另外,许多学校的辅导员和班主任更换频繁,而且相对都比较年轻,加之大多数没有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导致他们对国家政策不熟悉,对社会需求状况不了解.对学生的指导只能根据个人经验,从而不可避免地出现就业指导形式单一、内容简单、针对性差等问题。

4.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指导不够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直接影响社会对高校的评价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折射出高校的办学效益。但大多数学校在教育中却往往忽视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据我校20xx年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许多用人单位反映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综合素质不高、核心竞争能力不突出、人文素质不高和就业技能不熟练等问题。"

二、切实提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水平。为大学生顺利就业提供有效服务

高校要切实重视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水平的提升,就必须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员化、全程化、人本化、专家化建设。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仅要为学生的择业提供帮助,积极拓宽就业渠道,确保学生充分就业,而且要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指导,引导学生兼顾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尽早规划职业生涯,使学生能够充分合理地就业,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1.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员化建设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人都来关心、帮助和参与。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重要性显得尤为重要。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就业工作.继续强化“一把手”工程,而不能作为一种走过场。就业指导工作不仅是相关职能部门或几个人的责任,更是全体教职工的责任,特别要发动专业教师的力量,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就业导师”队伍,同时要在人力和财力上为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2.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化建设

高校要针对学生的不同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以实现就业指导的全程化。高校就业指导的对象应该从集中于高年级和毕业班学生扩展到面向全体学生.切实丰富就业指导内容.拓宽就业指导途径.逐步建立起全程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新模式,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为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模拟招聘会、召开供需见面会等.并通过内部强化.外部“招商”等工作为学生就业进行全程化的指导。

3.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途径的多元化建设

高校应注重就业指导的多元化,坚持“时时有指导,处处有服务”的理念。重点加强就业指导体系网络建设。高校应通过网络、学生课堂、学生社区及学生社团等就业指导与服务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我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重点加强网络建设,为学生搭建了就业服务卫星专网、北森职业测评网、就业指导网等网络平台,重点投入建设了就业信息查询室。同时,高校应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生涯规划比赛和“我与就业指导师面对面”等咨询服务活动.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就业指导支撑体系。

4.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人本化建设

高校要贴近学生实际,开展富有实效的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这样学生共性的问题可以通过就业指导课加以解决.但更多地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个别指导,因材施教,扬长避短,以促进学生更好的就业。高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能力、习惯、择业方式、对所选择工作的适应状况及满意程度,尤其要加强对一些特殊群体(女大学生、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学生等)的指导。同时,高校要重点抓好毕业生就业技巧指导工作,通过举办一些模拟招聘会,为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

5.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专家化建设

高校要加强对就业指导教师的培养.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专业师资队伍。首先要定期组织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进行理论学习和政策、业务培训,不定期、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强化队伍的综合素质,建立一支精通业务、熟悉市场、善于指导.具有强烈责任感和良好职业道德的专兼职结合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其次要加强就业理论研究。理论是行动的先导。由于我国新的毕业就业机制实施时间不长,相关研究尚显不足,因此我们要善于学习、研究,特别是借鉴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先进理论和成果,通过彼此借鉴、学习、交流,不断推进我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化和规范化。

高校音乐教育对策研究【第二篇】

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新教改实施以来一直遵循着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培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结合人文关怀内容体系,恰到好处的符合新教改的教学要求。通过对思想政治教学中,案例分析和理论知识内容的不断学习,正确认知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促进高校学生自行对自己的价值观进行有效判断。老师充分尊重学生对课上知识内容的理解和判断,给学生足够的自我认知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对政治课程事件内容的学习,对自我的想法形成参考价值。如:在学习矛盾辩证统一这一教学内容时,积极引导学生明白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要正确的看待事物的发展状态,以辩证统一的原理对待问题,以此来促进学生在保持理性价值判断的前提下,促进其个性的快速发展。

实现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水平。

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课程中进行人文关怀渗透,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教学。引导方式、教学方法。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渗透,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的表达。老师首先要使学生感受到人文关怀下的教学环境,对学生学习上的关心和肯定,使同学们了解人文关怀对他人的服务价值。让学生更加愿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渗透,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提高学习的教学水平。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本身理论针对性较强,对于论点的学习内容较多。这就要求老师要注重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多元化渗透,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如:在讲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时,老师要求学生积极展开讨论,通过自己对社会的认知,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都会有哪些。并说出每个小组的制定的内容的`思想来源,有效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关注度。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通过分析我国的国情,在自主学习的状态下,自主关心现实社会中的百姓生活和社会需要。最后老师再进行总结并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学生不仅能够对所学内容记忆深刻,也对人文关怀精神进行有效地思想实践。

针对高校学生这一生源群体而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让高校学生更早的融入到社会认知状态。根据思想政治的实践活动开展,有效践行人文关怀内容的教学渗透。老师在办学条件允许的范围内,积极开展社会志愿者实践活动。如:关注弱势群体,下乡支教。让学生在贫困山区亲身感受教学环境的前提下,给孩子上课。通过对小学生的耐心讲解,感受老师教学过程中的辛苦。感受贫困山区孩子对知识的渴求欲望,从而发奋读书回报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停留在课堂,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参与到实践中来,对人文主义精神的内容渗透效果更加显著。

老师自身教学过程中对人文关怀内容的引导作用。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老师也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角色。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发言或是错误的理论定义判断,避免正面的批评和指责。由于高校学生的自尊心意识较强,找到充分尊重学生自尊心理的引导方式,让学生愿意主动接受老师的批评和建议。积极给予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一定的鼓励和肯定,避免出现偏袒优秀学生的教学现象出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每个内容概念的讲述中,都积极引导学生自行进行归纳总结和表达。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感受到轻松无压力的教学课堂环境。

文档为doc格式。

高校音乐教育对策研究【第三篇】

合格优秀的`双语教学团队是双语教学质量提升的人力资源保障.基于教师和谐发展的观点,高校双语教学团队建设不仅对提高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以及双语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有利于双语教学师资队伍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本文主要针对高校双语教学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从战略观、学习观、和谐发展观和系统观等角度加以审视、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建设对策,从而促进高校双语教学与人才培养的和谐可续性发展.

作者:刘艳娥作者单位:湖南理工学院,湖南岳阳,414006刊名:当代教育论坛英文刊名:forumoncontemporaryeduc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64关键词:双语教学教学团队和谐发展管理策略

高校音乐教育对策研究【第四篇】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对公共体育教学不断进行改革,各种教学方法和模式不断涌现,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改革也应运而生。分析了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现状和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改革的意义,论述了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模式实施的方法,探讨了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改革的影响因素,并对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改革提出建议。

关键词: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

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兴起和教育改革制度在我国的深化,传统的公共体育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高等院校的发展目标,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的改革已经迫不容缓。公共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而且俱乐部制教学模式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是把学生作为主体,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有效避免了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弊端。近几年,瑜伽课程受到了热烈推崇,而且瑜伽是通过社会俱乐部出现在大众眼前。因此,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改革是公共体育俱乐部制改革的关键一步,它不仅能推动公共体育瑜伽课程的发展,更能推动其他公共体育项目俱乐部制改革的进程。

目前,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内容比较丰富,涉及球类、武术、舞蹈等多个门类。学生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公共体育课程。但是传统的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局限性,无论是从老师教学上还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都会受到时间和内容的限制,没有自主选择的能力,使学生丧失了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未能达到设置公共体育课程的目的,阻碍了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发展的步伐。

目前,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仅仅面向大一、大二年级的学生,而将大三、大四的学生关在门外,使大三、大四的学生不能参加公共体育课程,使学生失去了一个进行体育锻炼的机会。学生到了大三、大四就会面临考研、就业等多重压力,情绪压抑,他们更需要参加体育锻炼,释放自己内心的情绪,使内心的压力得到缓解。但是公共体育课程对年级的限制却减少了学生参加体育进行锻炼的机会,不利于培养学生永久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更加限制了公共体育教学的发展速度。

目前,我国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对上课时间有着严格的限制,大多院校都将公共体育课程集中在一两天,大大降低了项目场地的使用效率。传统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时间比较死板,场地比较固定,没有对公共体育进行人性化管理。因此,学生不能自由地选择自己进行公共体育课程的时间和场所,在遇到某些特殊情况时,就会失去自己近期内唯一的锻炼机会。

因为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受场地、资源、师资力量等的限制,很多学生无法参加自己喜爱的公共体育课程,失去了学习的热情,降低了公共体育课堂效率。另外,学生无法参加相同的公共体育课程,阻碍了学生继续学习该公共体育课程的机会,使学生对刚入门的公共体育课程不能进行深入的学习,在技能和体能方面得不到进一步的提高。

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实行俱乐部制教学模式,可以使人们喜欢上瑜伽,还可以使人们树立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体育精神。瑜伽俱乐部制教学模式可以完善和弥补传统瑜伽教学模式的弊端和缺陷,促进公共体育教学的发展和进步。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以俱乐部制模式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公共体育瑜伽的热情,调动其进行瑜伽锻炼的积极性,树立经常进行瑜伽锻炼的意识,推动公共体育瑜伽课程的开展。高校俱乐部制公共体育瑜伽课程可以使学生以自己的兴趣为出发点进行瑜伽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更可以在锻炼身体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3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模式实施的方法。

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模式是以社会中的俱乐部中的瑜伽课程为原型进行构建的,但不能原搬照抄社会中的俱乐部瑜伽课程教学模式,要根据公共体育的特点和要求,对社会中的俱乐部瑜伽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编。

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模式实施的指导思想。

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实施是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因材施教”作为指导思想。该模式是把学生作为主体,考虑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再结合公共体育瑜伽课程的特点,进行具体分析,给参加瑜伽课程锻炼的学生提供最温馨的环境和学习资源。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实施,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动瑜伽运动在高校的发展和传播,促进其他公共体育项目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改革的深化和成功。

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组织形式。

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组织形式与社会中的俱乐部瑜伽课程的组织类似。首先,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到开设公共体育瑜伽课程的俱乐部进行报名。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到瑜伽俱乐部进行锻炼,俱乐部对学生的上课时间和情况进行监督,直到修完课时为止,没有时间限制,并给予相应的成绩。最后修完学分后,如果想要继续进行锻炼,可以与俱乐部进行沟通,这样可以满足学生想持续进行瑜伽锻炼的机会,培养学生进行终身锻炼的意识。

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课程管理。

以社会中的俱乐部瑜伽课程为基础,结合高校公共体育的特点和要求,对公共体育瑜伽课程进行设置和管理。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教学中既包括基础瑜伽又要包括特色瑜伽,使学生在修够学分以后,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瑜伽课程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锻炼,提高自己的瑜伽技能。公共体育瑜伽课程是由俱乐部进行管理,对公共体育瑜伽课程的内容、时间、考勤进行管理。在学生进行选课之后,根据选课结果,对课程进行安排,错开学生的上课时间,将上课时间安排在学生的业余时间,例如中午、晚上、周末等。这样既可以提高公共体育瑜伽课堂的效率,又能提高学生业余时间的利用率。另外,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的考勤可以通过刷卡来进行记录,而且还要不定期地对公共体育瑜伽课程的课上情况进行考察。

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考核评价。

在进行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对课堂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制度进行评价,使公共体育瑜伽课程的俱乐部制越来越完善。公共体育瑜伽课程的管理层要结合学生对公共体育瑜伽课程的评价,教师的建议,不断对俱乐部制的教学模式进行完善。通过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的完善,推动瑜伽体育在我国的发展进程,促进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改革的成功。

目前,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的场地设施相对比较简陋,而且场地数量有限,使得公共体育瑜伽俱乐部只能满足少数人的需求。另外,大多数公共体育场地取暖设施不齐备,由于天气因素,尤其是寒冬,学生在进行瑜伽体育锻炼时会感觉不舒服,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瑜伽运动的'顺利开展。

随着公共体育瑜伽课程的俱乐部制改革,瑜伽课程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虽然改革后教师由主导者变成了辅导者,但是教师的师资水平和能力却要求得很高。瑜伽体育课程的教师需要不断地融入新鲜的血液,推进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的改革,推动瑜伽体育运动在高校的发展。

高校公共体育瑜伽俱乐部的管理机制。

由于我国刚刚推动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的改革,公共体育瑜伽俱乐部的管理机制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瑜伽俱乐部的管理制度、瑜伽俱乐部的时间管理、瑜伽俱乐部的考勤管理等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如果瑜伽俱乐部的某一部分出现管理问题,就会影响整个俱乐部的运行,影响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的改革进程。

更新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改革观念。

一项制度改革的成功取决于思想观念的更新。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改革主要是瑜伽课程的设计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但是首先要对传统的瑜伽课程教学思想进行更新。为了使学生正确学习瑜伽体育,在瑜伽锻炼过程中不会使自己受伤,关键要学习到瑜伽体育的技巧。因此,技术的熟练才是成功的前提,公共体育瑜伽课程的改革不能总依赖于俱乐部,俱乐部只是一个载体,并非关键。所以,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高度,拓宽思考问题的视野,瑜伽体育锻炼并不局限在学校,局限在俱乐部。教师更要转变传统主导者的角色,变为辅导者,提高学生进行自主锻炼的能力和技巧,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热情。总之,为了促进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改革的成功,要特别注意更新学生、教师、管理者的思想观念,转变他们的思维方式。

将高校公共体育瑜伽与社会进行合作。

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的场地、资源、师资力量毕竟有限,积极开展与社会的合作,引导企业在学校开设瑜伽课程俱乐部,增加公共体育瑜伽锻炼场地;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合作,丰富公共体育瑜伽的经验,增加课程内容,完善课程设置,最终会促进公共体育瑜伽的发展,推动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改革的进程。

文化支持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的改革。

没有文化支持的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就不算是一个俱乐部,它仅仅是一个进行瑜伽锻炼的场所。为了成功进行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的改革,瑜伽俱乐部要树立自己的文化和理念。公共体育瑜伽俱乐部不仅仅是一个锻炼瑜伽体育的场所,更是瑜伽体育的一个载体,促进瑜伽体育文化理念的传播和瑜伽技能的推广。因此,在进行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的改革时,必须树立瑜伽体育的文化和理念。

6结语。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我国对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进行了俱乐部制的改革,满足人们对体育锻炼的强烈需要,加快公共体育事业的发展步伐。通过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改革,可以培养学生持续进行身体锻炼的意识,提高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动性,在提高学生身体状况的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社会交际能力等等。虽然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改革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和弊端,但是随着改革的进行,这些问题会逐渐被解决。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制是公共体育事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是推进我国公共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冯寿海.试析高校体育俱乐部的运作方式与管理[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01).

[2]郭妍妍.高校瑜伽课程俱乐部教学模式初探[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5(04).

[3]王辉.健身俱乐部开设瑜伽课程的影响因素探析[j].电子制作,(19).

[4]刘萍丽.水学院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改革初探[j].当代体育科技,(11).

高校音乐教育对策研究【第五篇】

(三)、报道规模的调整。

通过延长或缩短报道时间,增加或减少报道篇幅,提高或降低报道的版面地位等手段,改变报道的阵势和力度。调整报道规模常常是随调整报道内容而来,如“三角债”报道的内容调整后,就只有延长报道时间,增加报道篇幅,提高版面地位。原定只有10组稿件,后来实际见报的栏头就达到26次,各类报道60多篇,一版头条就有十多篇。

(四)、报道方式的调整。

指变更报道的组织方式,使报道取得好的效果。前面我们说到过几种报道组织方式,它们在实际运用中并不相互排斥,能够组合运用,并能由一种报道方式转变到另一种报道方式。报道方式的改变,是根据报道思路的修正和报道内容的调整而来的,如前文中谈到的经济日报关于“三角六”的讨论,原来的设计是刊登记者采写的新闻,后来这条新闻在报社内两度引起争议,才促使新的报道思路逐渐明朗,变客观报道为组织讨论,这样,讨论式就成了这个报道调整后的形式。

(五)、报道力量与报道机制的调整。

改变原定的报道人员部署和资金与技术设备的配置,建立新的报道机制等,前面已有专门论述。其实这种调整是由报道内容和报道规模的调整而来的,如经济日报的“三角债”报道本来是由工交部、记者部一同策划和操作的,后来报道规模扩大了,参与这个报道的人员也不断增多,评论部、财贸部、辽宁记者站、上海记者站、北京记者站、吉林记者站、广东记者站、安徽记者站、山西记者站等,共有十几个部门的记者投入了这场报道战役,这才使报道面大大扩展,报道声势大大加强。

总之,新闻报道策划与新闻报道实施是并驾齐驱、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在报道进行的过程中,策划者需要自始至终地接受反馈,并据此随时修正报道方案,从而有效地控制报道活动,促使报道尽可能实现效果目标。

本文对新闻传播的策划与组织所作的理论与实务的探讨,不可能穷尽这一领域中所有已经出现、正在出现和将会出现的现象和问题,而且可以肯定的是,立足于宏观编辑角度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必然会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因为实践已经雄辩地说明,对新闻传播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实际是横跨媒介传播、经营、管理等诸多领域的一个边缘性课题,这项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需要有更多不同学科背景的有识之士协力推进。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个已经来临的新世纪中,我国各类新闻媒介在市场竞争大潮中的不断开拓创新,以及我国新一代新闻传播研究者们的不懈求索,一定能使这项研究获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注释:

1、郑兴东:《好新闻后面--编辑耕耘录》,第222-225页。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

2、肖许:《“体现了大台风范”--中央电视台张北地震报道侧记》,刊于《中国记者第2期。

&。

高校音乐教育对策研究【第六篇】

报道进程中的动态调整不仅仅是对报道资源配置的调整,还包括根据情况的变动,对原先报道设计的调整,调整的内容可能涉及报道设计方案中所包含的各个方面。归纳起来,主要有:

(一)、报道思路的调整。

这是报道策划中最大的调整。报道思路的改变意味着对报道选题的重新认识,并且相应地要改变报道范围和重心、报道规模、报道方法等。由于这几乎是对原来报道策划的全盘否定,所以实际工作中采用并不多,除非确实遇到与原来设想大相径庭的情况,或遇到无法抗拒的阻力。它同时也说明,原来的报道策划不适合实际要求、不现实,在最初设计中有很大的疏忽和漏洞,考虑不慎重、不细致。如1988年,曾有一家报纸组织过一场《如何看待收入差距》的讨论式报道。当时,经济改革还不成熟,严重的分配不公是人们议论纷纷大发牢骚的热门话题。这个报道披露了小车司机和公共汽车司机、医院医生和宾馆医生等不同职业的收入差距,立即在读者中引起反响。然而,报道只进行了两期就停下来了,原因是分配不公问题虽在社会上严重存在,也和“群众脉搏”贴得很近,但它涉及到体制、政策、部门、企业的方方面面,在实际工作中一时还没法解决;从当时中央精神看,对于这类前进中出现的问题,一时也不可能拿出成型的方案和措施,所以,在宣传报道中也不宜强化。此外,关于大城市的房改、交通等问题,也出现过报道上操之过急的情况,于解决问题无益,还激化了矛盾。后来,客观条件成熟了,这类报道再抓起来,效果就比较好。

报道思路的改变,可能是全盘推翻正在进行的报道,也可能是改变原来的报道选题,如由报道a主题转为报道b主题,还可以是报道态度的变化,如由褒或贬变为中性的讨论,等等。

(二)、报道内容的调整。

通常在不变更报道思路的前提下补充或压缩报道内容,改变原来的发稿计划。这也是对报道计划较大的调整。如1991年经济日报的“三角债”报道,原定报道内容主要是围绕大连起重机厂的欠人和人欠债务情况及还债情况,进行追踪报道,使读者从中看到“三角债”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促进问题的解决。但由于中央对清理“三角债”有了新的布署,外部条件发生了变化,原定的报道内容就不能胜任新的要求,这样,在基本依照原报道思路的基础上,扩大了报道范围,增加了新的报道内容。可见,报道内容的调整,是报道的预期目标有了改变使然。目标一改变,报道面与报道重点也随之改变,就必须调整原来的发稿计划。

高校音乐教育对策研究【第七篇】

“三自主”教学模式是目前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其中自主选择课程内容已经在多数高校实施.根据黄石理工学院学生选课的.情况,针对影响学生自主选课的因素进行总结分析,为其他高校更好的实施“三自主”教学改革提出意见和建议.

作者:陈杰作者单位:黄石理工学院,体育部,湖北,黄石,435003刊名:硅谷英文刊名:siliconvalley年,卷(期):“”(24)分类号:g64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自主选课三自主

高校音乐教育对策研究【第八篇】

作者简介:王艳琴(1965-),女,河北故城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继续教育。

近年来,高校普遍实行扩招,毕业人数逐年骤增,随着近来我国经济发展较缓慢,社会就业环境复杂多变,导致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重。为此,针对当前的社会环境,开展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势在必行。我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起步晚,处于初级阶段,结合我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实际情况,职业生涯教育可理解为:对个体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和技能的培养,促进个体综合职业能力、职业生涯发展的活动,是以引导个体进行并落实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综合性教育活动。所以,注重专业化教育,构建高水准的教师团队;强调教育实效性,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凸显分层教育,创建全程渐进的教育体系;实行人本教育,加强对职业生涯教育的认知。

1.职业生涯教育意识薄弱。长期以来,我国对职业生涯教育意识薄弱,“就业安置”、“唯就业率”的简单思维占据主导地位,直接忽视对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培养。职业生涯教育缺乏,致使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盲目参照市场要求、听从家长安排,忽视本身职业兴趣和本身爱好。另外,高校本身对职业生涯教育意识薄弱,进一步造成学生学习的盲目性,表现在学习目标、职业兴趣、职业发展的不明确。此外,众多高校对职业生涯教育认知存在认识误区,将职业生涯教育等同于就业指导,商业性择业指导居多,教育性的观念解惑所占比重较小,单方面侧重就业指导,忽视职业生涯教育,片面追求一次性就业率的出口指导。教育过程急于求成、盲目跟风,导致当前愈演愈烈的出国热、考研热、考证热、外语热等状况。在职业生涯教育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如缺乏对职业生涯教育重要性的认知,缺乏对职业生涯教育全员化在知识能力构建上的整体性和协调性的思考和规划,以及职业生涯教育功能的发挥等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

2.教师专业性不足,师资力量短缺。目前,社课老师和辅导员主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这些教师一般是从事学校党务和政务的工作人员,他们对职业的感性认识不足,缺乏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和培训,企业工作背景空缺,没有工作经验和实践操作技能,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研究欠缺,理论功底薄弱,不具备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能力,专业化程度和本身素质偏低。专业性是职业生涯教育的基本要求,从事职业生涯教育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基本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以及企业从业背景。但是,当前的高校教师这部分知识普遍欠缺,直接影响职业规划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导致职业生涯教育成效低。以社会培训角度进行分析研究,我国从开始实行职业指导师资格鉴定,职业资格证书获得者达到5万人,获得高级职业指导师资格的临近3000人,而据统计,全国大学毕业生达到700万人,生师比例严重失调,严重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师资力量严重匮乏。

3.教育形式和内容单一。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工作系统性比较强,需要学校内外多方参与。但是,我国职业生涯教育工作现状是就业指导中心主要负责这一方面的工作。形式以信息指导为主,职业训练、心理咨询、教学渗入等方面的培训欠缺。当前,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工作较为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育,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为主,这种教学方式起到一定的普及知识的作用,但具有局限性,限制于课堂辅导。内容上主要以求职技巧、信息发布、政策解说指导为主,缺乏职业分析、自我评估的教育,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缺乏职业道德教育,无法达到多元化教育方式的需求。停滞在择业期的择业指导,是“季节性的快餐”,过分强调择业问题,导致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缺失,其实质是“问题性”指导,而“发展性”指导才是职业生涯教育指导的核心。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并没有在所有高校普及,比较多的高校采取讲座和开会的形式进行职业生涯教育,为学生规划职业生涯蓝图,忽视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专题辅导等方面的教育,另外联系实际的心理咨询教育也相对欠缺。正确的职业生涯教育,应根据个体的价值观、能力倾向、个性特点、文化背景及成长环境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个性化指导。

4.发展层次偏低。了结式就业、和谐性就业和发展性就业是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三个层次的目标,其中所谓第一个层次的了结式就业,主要指帮助学生实现就业,帮助学生毕业之后成功就业,避免毕业即失业的现象;第二个层次即和谐性就业,指在帮助学生就业的同时,选择与学生专业匹配度较高的职业;第三个层次是发展性就业,指对学生自主择业的意识、理念及能力的培养,旨在达到长远的职业发展。但是,就当前我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现状,教育目标仍停滞在第一个层次,着重于开展就业指导。指导范围具有局限性,仅限于对毕业生的指导,且时间紧凑具有集中性,教育活动集中于临近毕业一段时间内。而且,这段时间的职业生涯教育重点放在即将毕业学生的就业程序上,只让学生片面了解到毕业时需面临的就业事件的了结,却无法保障学生未来拥有良好的职业状态以及职业发展能力。

二、高校职业生涯教育改进策略。

1.多元化的教育方式课程介入。首先,高校需根据学生本身实际发展需求以及学科理论前沿,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活动,采用渗透拓展的教学方式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开展择业观教育。择业观教育的开展,有助于学生职业情感、纪律、道德和观念的提升,有利于职业理想价值观的形成,转变陈旧的以职业经济价值为主的就业观念。其次,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初级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修课的开设,有利于职业适应、职业发展、法律和政策、就业形势及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等相关知识的传授,从而让学生形成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了解职业规划的技能与措施,提升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并拥有良好的职业生涯发展。

2.多元化的教育方式职业测评。评估、探测、诊断和预测是多元化教育方式职业测评的四大功能,是让学生拥有自主学习、设计未来、反思人生能力的一个过程。高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活动,应以心理辅导方面作为着手点,利用测评器材,充分挖掘心理测评能够发挥的作用。另外,创建网络自主平台及职业测评系统,有助于职业规划的开展,进一步实现对学生个体进行全方位的认知,如不同个体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性格特性、动机需求和理想道德,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在学生掌握自身基本条件的前提下,培养学生构建职业认知,了解职业环境,并结合自身职业经验和职业技能、职业兴趣和职业知识、所期望的职业方向和职业环境,树立准确的就业意向和职业定位,进一步完成职业生涯规划。

3.多元化的教育方式素质拓展。职业技能的培养在职业生涯教育中尤为重要,职业技能的培训需结合学生专业进行职业能力拓展培训以及开展团体辅导活动。其中,组织学生进行勤工俭学、社会实践、参观企业、岗位实习等实践活动,即为职业能力拓展训练。

设置职业能力拓展训练,有助于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提升责任感和主动性,从而使职业素质和个人能力得到拓展,为未来的就业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职场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入了解职业对素质的要求,拓展学生视野的同时,职业适应能力得以提升,领悟职业价值和工作意义。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检讨自己,全面思考问题,构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鉴于此,帮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选择专业知识面,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专业知识及相近的职业技术,为就业打好基础,为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打下坚定而渊博的知识基础。

4.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整合资源。社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助于高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拓展社会资源范围,让其充分发挥作用,实现教育与实践、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高校可以约请各界专家和行业知名人士,结合学生专业,定期开展讲座和研讨会,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就业方向、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培养学生对社会需求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能力,让学生清晰明确地了解所学专业的就业领域、就业前景、岗位特征及对从业人员知识素质的要求,从而明确职业目标。

另外,组织校友交流会,开展朋辈成长经验分享交流活动、就业创业教育活动,以现身说法方式,引用实践案例,让学生产生共鸣,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内驱力得以发挥,让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

5.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专题辅导。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专题辅导,是指举办专题讲座和研讨会,主要探讨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专题辅导为学生解疑答难,对其职业发展提供指导。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对职业生涯规划新理论和新方式的利用,开展有目的、有计划地集中辅导,为学生解决在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总之,职业生涯教育需要相关职业部门、用人单位、高等院校及学生家长相互协调配合,各司其职、通力合作,提升学生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就业率。

参考文献:

[1]孔夏萌。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2]翟盈。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4.

高校音乐教育对策研究【第九篇】

高校辅导员对学生的学业指导,归纳起来就是:给学生创造学习环境,借用相关的学习研究和心理辅导的基本理论来指导学生的学习,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及帮助学生做出合理的学习计划。通过对学生学习需要的给予、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对学习态度的端正,使学生由最初的应付考试、被动学习转变为愿意学习、主动学习;在指导学生运用合理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学习并且善于学习。辅导员在学业指导上的最终目的是在于引导并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增强学习动力,培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质量。

第一,对学业指导认识有误。在高校发展的过程中,对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等课程逐步优化完善,但是对学业指导的认识依然还停留在专业课教师对本专业的学科介绍上。任课教师的学业指导通常只注重专业课程指导,针对学生的学业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指导较少。而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对学生学习方面的指导主要在个人谈心谈话、班级班会讲话、年级大会督促,其指导范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缺少系统性,简单来说辅导员的学业指导只针对学习成绩不佳、自身学习存在问题的同学和学生干部,很少面向所有学生。目前,很多高校辅导员对学生的学业指导侧重于盲目的鼓励和约束式的要求,这种忽视学生学习动机,一味追求学习成绩的做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对学业的迷茫,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并不愿意向教师寻求帮助。

第二,新时代大学生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影响。新时代的大学生是一批“90末,00初”的特殊群体,学生们虽然思维活跃,但过于自我;个人主观意识强,却缺乏集体荣誉感;依赖性强、适应能力弱;自信心足,但盲目自信;认知能力低,并没有规划。在新时代改革的教学中,融入了网络及新媒体技术的教学也逐渐影响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这种“内忧外患”的背景下,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不能适应大学中现代化的学习环境;部分同学自控能力差,受到网络游戏的迷惑导致学习动力不足;部分同学没有规划,缺乏学习目标等一系列情况使学生们陷入了学习困境,以至于难以顺利完成大学学业。

第三,学业指导内容不全面。在高校的学习过程中,学业指导内容应该包括:专业课程指导、学习方法与实践应用、课程选修、课业指导、职业规划指导、学术讲座等。由于学生对未来规划能力较弱,所以对眼前的学业重视程度不够,同时高校的学业指导在内容上缺乏对学生的个性思维和自我管理意识等方面的培养,导致学生只能跟着课程学习而不是有计划地利用大学时光更多更全面地提升自己。

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时间更长,交流更多,更便于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的学业指导,有助于增加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养成终身受益的良好学习品质。依靠辅导员关于学业指导工作的经验,结合当前高校实施现状,高校辅导员实现学业指导的对策如下:

第一,辅导员开设学业指导类课程。目前国内高校已经作为公共基础课开设此类课程,但多数由专业教师上课而并非一线辅导员,由辅导员开设学业指导类课程的好处在于他们和学生的沟通是紧密的,对学生的了解是细致入微的,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状态是清楚的。由辅导员开设学业指导类课程不仅是辅导员工作的深度拓展,也是辅导员教师角色的需求。这些课程主要包括学习思维的养成、学习方法的培养、学习效率的提高、职业未来的规划等内容。

第二,创建多种组合合作的学习模式。大学生的学业指导不单单应用在课堂上,最重要的是融汇于学生的生活之中。每个年级可以以班级、寝室、同兴趣、共擅长等模式进行分类,组成若干个小组,每组同学将带着问题共同学习,以周或者月为周期进行大范围的讨论,交流各小组间的学习效果和产生的困境,每个人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需求进行组间的调整。多种组合合作的学习模式将给小组内的同学提供一个相互督促、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平台,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增加了获取知识的途径、提升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交流表达的能力,不仅解决了学业上的困惑,更加符合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初衷。

第三,辅导员针对学业的专业化。目前,大部分辅导员所学专业与所在工作的院系专业并不相符,导致辅导员很难有针对性的解答所带学生毕业去向、学科发展、专业资格证、相关专业结合等问题。因此需要学院专业教师与学生辅导员相互配合,让学业存在困惑的学生都能得到针对性的指导。

四、结束语。

学业指导应该在学生大学生涯中占很大的比重,而面对新一代的大学生,辅导员更应该在学业指导上满足教师角色的新需求。对大学生的学业指导应该不再局限于以往的简单授课,而是应该作为一项新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专业教师的课堂教学,还应有辅导员的配合引导。新的学业指导培养的不仅是专业课程成绩突出的学生,更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而这种学习能力将会在大学生进入社会后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高校音乐教育对策研究【第十篇】

(三)、报道的前后两方力量能够配合和协调。重大报道的派出人员作为一种流动力量必须与相对稳定的编辑后方保持联系,使指令和信息在前后方之间顺利传递,使稿件能够及时得到处理和播发,因此,报道的组织者对报道资源的配置还包括对工作流程作出明确的安排、对每个岗位的责任作出明确规定,比如稿件到达有关编辑手中的'直通渠道要有保障,努力减少中间环节,使整个报道工作具有合理高效的运行框架。

(四)、对实现人力物力配置正常运行的所有过程性细节有周密安排。像派出人员和设备如何到达目的地、在报道运行过程中人员和设备如果有损失如何进行补救、稿件传递中如出现意外如何处理,等等,这些过程性细节都是配置报道资源时就要尽可能作出充分估计的。

当然,对于那些无法事先进行策划的报道,在获得新闻线索的第一瞬间就要非常周密和科学地进行报道资源配置,是非常困难的,操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报道组织者的直觉和经验。因此,报道的资源配置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将随着报道策划的推进而不断完善。比如1月10日河北张家口地区发生地震,中央电视台在当天上午距“新闻30分”节目的播出时间只差10分钟的时候得到新闻线索,来不及进行策划,就先派出第一路记者直奔地震局,同时要求第二路记者待命随时准备行动。第一批出发的记者赶在“新闻30分”结束之间传回了消息,使中央电视台成为我国第一家发布这条突发性新闻的媒介。在这条消息还没有传回编辑部的时候,第二路记者就起身向西北方向出发了,编辑在收到消息之后立即通知这组游动记者准确的事件发生地点。这之后,第二批记者也预备好了御寒大衣、食品和药品,出发去支援先头部队。下午2点,新闻中心报题会上,采访部、军事部、“新闻30分”、地方组、联播组和评论组等部门的负责人聚在一起,开始策划报道,一位副台长也亲临会议进行部署。到当天晚上,就有三路记者抵达了灾区,“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晚间新闻”、“零点新闻”都进行了相关的递进报道。第二天早晨,新闻中心再次开会研究报道情况,为了加强各部门记者在灾区采访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减少“车轮式”采访给灾区造成的工作负担,决定派采访部一位副主任赶赴灾区,统一协调采访部、评论部、“新闻30分”等部门记者在灾区的报道。当天下的报题会上又成立了新闻中心后期统一报道组,各部门分工合作,由采访部主任负责统一协调。由于这种动态式的部署和调整非常及时到位,中央电视台在随后十几天的报道中,有条不紊地播发了大量精彩的报道,以至世界各大通讯社的驻华机构纷纷要求购买他们有关地震灾区的最新图像。(注2)。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0 24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