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其它公文 >

金融风险管理指南热选【精选8篇】

网友发表时间 2259429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金融风险管理指南热选【精选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金融风险管理指南【第一篇】

经常在课堂上学习有关“金融风险”的概念,让我领略到了目前金融市场上金融衍生产品的衍生功能之强大,风险之隐蔽,可控之困难,结合自已所学习的知识,谈几点体会。

金融的管理就是风险的管理,它包含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在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客观存在的情况下,损失的发生与否同操作风险和管控密切相关,只要操作无风险,既使存在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也能控制到最小。所以做为基层支行的业务经理,直接面临具体的业务操作,直接把控着所在行员工的操作风险,身感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为了防范操作风险,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管理:

一、加强培训,要求业务人员的素质过硬。

核心系统上线后,综合柜员推行,系统放开核准柜员的权限,会产生业务人员权限过大的现象,如果员工的业务素质不高,责任意识、风险意识不强,很容易出现差错;尤其是核准柜员,肩负着重要的责任,权限与业务经理相当,所以也应赋予其一定的职责,对其素质与责任心提出要求,以更能有效地控制风险。

三、风险防控,要从新入行的员工抓起。

新入行的'员工因为刚步入社会,风险意识不足,再加上我行的业务产品众多,使他们学习的广度有余而深度不足,仅停留在会操作的层面,如果对各项业务的规章制度、业务规定以及风险点不主动了解,形成一种不良的操作习惯,则给风险的发生带来可乘之机,后果不堪设想;换个角度,既使这些新员工不会一直从事业务操作,工作伊始的风险意识培养,能够让其深知应该去营销什么客户,营销客户应该注重什么,以便在与其它部门的配合上会更加顺畅,也会让我行受益长远。

四、不断完善操作系统,改进适合新系统的操作管理办法。

外部监管力度的加大,更加表明坚持制度的重要性;客户法律意识的日益提高,对我行原有的规章制度不断提出新的挑战。我行出于发展及收益最大化的考虑,为占领市场,各条线产品层出不穷,一线员工学习操作方法及营销压力不断加大。所以,为达到最佳的防范风险效果,操作办法应该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结合相关的法律要求,做到简便易行;另外,将各项制度要求如外汇管理、收费标准等需要耗费员工精力去判别的业务镶嵌到系统中,用系统进行控制,最大限度地解放员工,同时降低风险与纠纷发生的几率。

五、提高业务经理素质,敏锐洞察各类业务的风险隐患。

首先,增加业务积累,根据以往案例的经验教训对容易出现风险的环节进行重点监控,比如开户环节、办理支付的环节、银企对账环节、电子产品出售环节等,为更好地达到这一效果,可以通过建立沟通平台的方式,加强业务经理之间的业务交流,对各机构出现的特殊案例进行分析。其次,提高风险识别的能力,对规章制度认真领会,抓住要点,在业务指导中多从风险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是刻板教条地执行制度,唯制度是从。

金融风险管理指南【第二篇】

第一段:引言(120字)。

作为一个经济蓬勃发展的国家,中国的金融服务体系也在快速发展。然而,由于传统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不足,导致了金融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巨大鸿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推出了《民营金融服务指南》,旨在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并提供更加全面和优质的金融服务。在阅读和体验了该指南后,我深深感受到它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并有了一些心得和体会。

第二段:指南的内容和价值(240字)。

《民营金融服务指南》提供了一套系统、全面和实用的指导原则和实践经验,以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于民营企业。该指南主要包含金融服务的理念、服务内容、服务流程、服务创新和风险管理五个方面。每个方面都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其重要性和操作方法,特别是在服务创新和风险管理方面,将传统金融机构的经验与互联网金融的创新理念相结合,为民营企业提供了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服务。这些内容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是一个宝贵的指南,帮助他们理解和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第三段:指南的优点和应用(240字)。

《民营金融服务指南》具有以下几个优点。首先,它非常注重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尤其是在创新和灵活性方面,使金融服务更符合企业的特点和需求。其次,该指南提供了丰富的实际案例,使金融机构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指南中的原则和方法。最后,该指南还提供了一些操作工具和模板,帮助金融机构将指南落地到实际操作中去。在我个人的实践中,我发现指南中的原则和方法非常实用,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满足客户的需求,提供更加个性化和定制化的金融服务。

第四段:指南的推广和改进(240字)。

为了更好地推广和实施《民营金融服务指南》,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首先,政府应加大宣传,使更多的金融机构了解和使用该指南。其次,金融机构应加强内部培训和学习,将指南的原则和方法渗透到实际操作中去。第三,相关机构可以组织研讨会和讲座等活动,让金融机构分享他们的经验和心得,并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另外,我认为在未来的版本中,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指南的内容,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金融环境。

第五段:总结(360字)。

《民营金融服务指南》是一部非常有实际意义和指导价值的金融服务手册。通过阅读和实践,我深刻体会到它对于金融机构和民营企业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该指南的内容丰富、实用,并且非常注重实践操作和创新思维,能够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理解和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然而,为了更好地推广和实施该指南,还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和相关机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共同的努力,才能够提升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为中国的民营企业提供更加全面和优质的金融支持。

金融风险管理指南【第三篇】

金融业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行业,金融风险管理不仅是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的职责,同时也是企业和个人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平衡管理风险和实现业务目标,在延续经营的同时控制风险,这正是金融风险管理的精髓所在。在实践中,我深深地认识到了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同时也总结出了一些心得体会。

第一段:风险管理意识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业务经理,我深深地意识到了金融风险管理对于企业和个人的重要性。在金融中,风险是一种难以避免的存在,可能给企业和个人带来损失,甚至可能导致经营崩溃。因此,控制风险和管理风险可以有效的降低损失和开展业务,提高企业和个人的抗风险能力,可以说风险管理意识是每一个金融企业和业务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第二段:风险管理理念的必要性。

在风险管理中,管理理念是至关重要的。管理理念的正确采用可以帮助企业和个人做出更准确的决策,同时也可以准确的识别和分析风险,提高企业和个人的管理风险能力。因此,在日常工作中,贯彻风险管理理念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预见和解决潜在的风险。

第三段:风险控制的重要性。

在金融市场当中,控制风险是非常重要的。控制风险能够帮助企业和个人在利益和风险之间中取得平衡,避免风险导致的损失。对于企业而言,控制风险可以确保业务的健康发展;而对个人而言,控制风险可以使资产没有大起大落的波动。

第四段:风险管理的套利思维。

在风险管理中,套利思维也是非常重要的。套利思维意味着企业和个人在风险中寻找机会,充分利用和优化自有资源,进而开拓新的业务。通过套利思维,企业和个人可以在风险中寻找机遇,发展和创新新的业务,从而提高自己的抗风险能力,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在金融风险管理实践中,我们应该有前瞻性的思考,不断创新,完善规章制度,提升金融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应该结合新的技术和方法,加强金融风险管理的打击和措施,预判市场动态和风险,制定前瞻性策略,规避可能的风险隐患,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稳定性,才能更好地保障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和发展。

总之,金融风险管理在金融业中迅速崛起,在实践中吸取经验,总结经验,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提高等级,是每个金融机构和业务人员的基础素养和职业道德,相信在未来的金融发展中,能够掌握更多的风险管理经验,切实提高金融风险管理的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和个人,为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做出贡献。

金融风险管理指南【第四篇】

正态分析法优点:正态分析法操作简单,使用者主要输入均值与标准差的估值,即可在正态分布假设下,对任意置信水平的var值进行计算。并且,正态分析法可以很方便应用到具有线性性质的资产或资产组合上。之需求的方差协方差矩阵便易求var。缺点:最主要问题在于假设资产收益率分布为正态的。实践中,并不是标准正态分布,往往具有“厚尾”性质,正态法反而造成风险低估。历史模拟法优点:1概念直观,计算简单、实施方便,易被风险管理当局接受2该法是非参数法,不需要假定市场因子变化的统计分布,可以有效处理非对称和厚尾问题3无须估计波动性、相关性等各种参数,也就无参数估计的风险;同时,无市场动态模型,避免了模型风险4全值估计方法,可以较好的处理非线性、市场大幅波动情况,捕捉各种风险。缺点:1假设市场银子的未来变化与历史变化完全一致,这与实际金融市场的变化不一致2需要大量历史数据。数据太少导致var波动性大、不精确;太长历史数据无法反映未来情形,可能违反同分布假设。3历史模拟法计算出来的var波动性较大。4难以进行灵敏度分析,该法只能局限于给定的环境条件,很难做出相应的调整。5对计算能力要求很高。

分散的var具有特征:1如果这些成分构成组合的全部,则它们的成分var之和应等于组合分散的var2如果把一种成分从组合中删除,则该成分的var可以反映出组合var的变化3如果某种资产的成分var为负,则可以对冲组合其余部分的风险。

var局限:1用var来衡量投资组合风险是不满足次可加性的,不符合一致性公理的要求。2var方法衡量的主要是市场风险,如单纯依靠var方法,就会忽视其他种类的风险如信用风险。另外,从技术角度讲,var值表明的是一定置信度内的最大损失,但并不能绝对排除高于var值的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其他局限:1var方法存在异常值过度的风险。2var方法存在头寸改变的风险。3var方法存在事件风险和稳定性风险。4var方法存在过渡期的风险。5var方法存在缺乏数据的风险。6var方法还存在模型风险。

cvar比较var的优势:1cvar具有次可加性和凸性,符合一致性风险度量的条件。次可加性意味着资产组合的分散化将降低总体cvar值。2cvar与var不同,它不是损失分布上单一的分位点,而是尾部损失的平均值,反映了损失超出var部分的相关信息。3由于cvar的计算是建立在var基础之上的,所以在得到cvar值的同时,也可以获得相应的var值,故而能够针对风险实施双重监测,也便于相互校验。

支持政府监管一般理论:1社会利益论认为:由于市场中存在着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矛盾,为了维护社会整体的利益,就要求政府对经济个体的行为进行管理和监督,以纠正或消除市场缺陷,改善资源配置和公平收入分配。2社会选择理论认为:由于市场存在的缺陷,需要外部管制来保证资源的有效配置、经济体系高效进行,各个利益主体是管制的需求者,而管制作为公共品只能由政府提供。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应保持独立性,其目标是促进社会一般福利。

基本点风险两种表现形式:1指在存贷款利率波动幅度不一致的情况下,存贷利差缩小导致银行净利息收入减少2短期存贷利差波动与长期存贷利差波动幅度不一致的情况下,由于这种不一致与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不相协调而导致净利息收入减少。

利率期限结构意义:1利率期限结构为债券等定价提供基准(债券的价格,等于按未来市场利率把各期利息及本金进行贴现的现值,而其中的市场利率的预测就是以利率期限结构为基准的)2为衍生产品定价提供基准(各种衍生产品的价格其实就是未来现金流的贴现,而其中使用的贴现利率就是以利率期限结构为基准的)。

预期理论:基本内容:当前利率期限结构代表对了未来利率变化的一种预期,即远期利率代表着预期的未来利率。预期理论又分纯预期理论和偏好预期理论。纯预期理论:假设:1投资者希望持有债券期间收益最大2投资者对特定期限无特殊偏好,他们认为各种期限都是可以完全替代的3买卖债券没有交易成本,一旦投资者察觉到收益率差异即可变换期限4)绝大多数投资者都可以对未来利率形成预期,并根据这些预期指导投资行为。内容:认为远期利率只代表预期的未来利率。评价:认为纯预期理论作为一种精巧的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用收益率曲线表示的利率期限结构在不同时期变动的原因,但它最大的缺陷是忽视了投资的风险。如果远期利率是未来利率完全反映,则债券的价格是完全确知,因此投资债券是完全无风险,这与实际显然不符。局部预期理论:不同的债券的收益在不长的投资期内是相同的。期限轮回理论:投资者在其投资期内通过滚动投资短期债券所获得收益,与一次投资期限等同于投资期的零息债券所获得收益相同。

凸性特征:1在息票率和收益率均保持不变情况下,凸性随债券(或贷款)到期期限的增加而提高2收益率和持续期保持不变,票面利率提高,凸性越大。

利率风险管理:通过采取各种措施,识别、计量、监测、控制、化解利率风险,将利率风险带来的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原则:1健全完善的分级授权管理制度2制定科学的风险管理政策与程序3建立全面的风险计量系统4具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和独立的外部审计系统。

缺口管理:通过管理利率敏感性资产和负债差额,将风险暴露头寸降低到最低程度,以获取最大收益。方法:敏感性缺口是指某一具体时期内,利率敏感性资产(rsa)与利率敏感性负债(rsl)之差,即敏感性缺口gap=rsa-rsl。当gap0时,缺口为正;gap0,缺口为负;gap=0,缺口为均衡。商业银行运用gap模型公式,在对未来利率走势预测的基础上,通过重新配置资产与负债的规模及期限来调整利率敏感性缺口,使缺口性质和规模与银行利率预期值相一致,从而努力提高净利息收入。缺陷:1对利率变动进行准确预测存在很大难度;2gap忽视了隐含期权的存在。

金融风险对微观经济的影响1金融风险的直接后果是可能给经济主体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如购买股票后价格下降2它给经济主体带来潜在的损失,如它会打乱一家企业的生产部署3它会影响投资者的预期收益,如一些经济主体在预期通货膨胀率后对价格进行调整等行为4它增大了经营管理成本,如成立部门进行风险管理等5它降低了部门生产率,如一些企业因对金融风险的恐惧,不敢开发新产品等6它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如为了防止流动性不足,商业银行不得不保持更大的备付金等7它增大了交易成本,由于对风险的顾虑,使得市场中许多交易难以达成日本主银行制度:企业融资时的主银行制度是另一导致过度竞争的机制。主银行是指对于某企业来说在资本筹措和运用方面容量最大的银行,简单说来是指向一个企业提供最大额贷款的银行。这一银企关系的特征表现在:(1)主银行是企业最大的出借方。所有公司都有一个主银行,每个银行都是某些企业的主银行;(2)银行与企业交叉持股。(3)主银行是债务所有者法律上的托管人。德国实行主持银行制度,特征与日本主银行制度相似,其存在背景都是资本市场不发达,产权制约较弱,银行在金融体制和企业治理结构中扮演重要角色。主银行在日本通常持有该企业的股票,并为向该企业贷款的其他银行进行所谓的委托监督。即代替其他债权人对该企业的财会健全进行监督。

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的可靠性,即当银行流动性不足时,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增加负债或变现资产获得足够的资金,从而影响其赢利水平。银行保持适当流动性职能:1银行保持适当的流动性可以保证其债权人得到偿付2银行保持适当的流动性就有能力兑现对客户的贷款承诺3银行保持适当的流动性还可以使银行抓住任何有利可图的机会,扩展其资产规模,又可使银行在不利的市场环境下出售其流动性资产,避免资本亏损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主要因素包括:1资产负债结构。2央行货币政策。3金融市场发育程度。4信用风险。5商业银行对利率变化的敏感度。6银行信用。

金融风险管理指南【第五篇】

培育金融人士的摇篮,多伦多大学的rotman商学院的金融方面一直是加拿大当之无愧的第一,多次在《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等权威媒体的排名中名列世界前十名。其商学院拥有世界第一流的电脑交易实验室,其电脑中多种金融软件能帮助学生迅速掌握世界各地的市场变化以及获取各种金融资料。教授在学术研究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能给学生提供很好的建议。

滑铁卢大学。

设有数学院,教学设施完善,科研设备先进,学术力量雄厚,是一所著名的公立制大学。

西蒙菲莎大学。

连续多年蝉联加拿大综合类大学排名第一,是加拿大唯一设有金融风险管理硕士学位的院校。

金融风险管理指南【第六篇】

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主要有金融机构或类金融机构、中小企业、物流企业以及在供应链中占优势地位的核心企业。那么,下面是由网友为大家提供的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可行性分析,欢迎大家参考学习。

1、供应链金融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在中小企业准入标准上,不再孤立地评估单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信用风险,而是侧重于考察中小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与核心企业的交易记录,将购销行为引入中小企业融资,为其增强信用等级,并将资金有效注入相对处于弱势的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2、在供应链内部封闭授信。融资严格限定于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之间的购销贸易,禁止资金的挪用;利用供应链购销中产生的动产或权利作为担保,主要基于商品交易中的预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等资产进行融资,与传统的固定资产抵押贷款形成鲜明对比。

3、强调授信还款来源的自偿性,将核心企业的信用能力延伸到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并把销售收入直接用于偿还授信。另外,供应链金融还引入了物流企业的合作,起到货押监管的作用。

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主要有金融机构或类金融机构、中小企业、物流企业以及在供应链中占优势地位的核心企业。

1)金融机构或类金融机构在供应链金融中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通过与物流企业、核心企业合作,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根据预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等动产进行“量体裁衣”,设计相应的供应链金融模式。金融机构或类金融机构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模式,决定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融资成本和融资期限。

2)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受经营周期的影响,预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等流动资产占用大量的资金。而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中,可以通过货权质押、应收账款转让等方式从银行取得融资,把企业资产盘活,将有限的资金用于业务扩张,从而减少资金占用,提高了资金利用效率。

3)物流企业是供应链金融的主要协调者,一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物流、仓储服务,另一方面为金融机构或类金融机构提供货押监管服务,搭建双方之间合作的桥梁。对于参与供应链金融的物流企业而言,供应链金融为其开辟了新的增值业务,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为物流企业业务的规范与扩大带来更多的机遇。

4)核心企业是在供应链中规模较大、实力较强,能够对整个供应链的物流和资金流产生较大影响的企业。供应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会给核心企业造成供应或经销渠道的不稳定。核心企业依靠自身优势地位和良好信用,通过担保、回购和承诺等方式帮助上下游中小企业进行融资,维持供应链稳定性,有利于自身发展壮大。

业务闭合化指的是供应链运营中价值的设计、价值的实现、价值的传递能形成完整、循环的闭合系统,一旦某一环没有实现有效整合,就有可能产生潜在风险。

值得指出的是业务闭合不仅指的是作业活动如技术、采购、生产、分销、销售等作业活动的有效衔接,而且也涵盖了价值的完整结合、循环流动,亦即各环节的经济价值能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度得以实现,并有效地传递到下一个环节,产生新的价值。

这一要求也就意味着在设计和运作供应链金融中,需要考虑所有可能影响业务闭合的因素。具体讲,影响业务供应链闭合性的因素有来自宏观层面的问题,这包括宏观系统风险,也就是说由于宏观经济、政治法律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的供应链运营中断,难以实现可循环的供应链运营。特别是在立足全球供应链基础上开展的金融活动,特别容易产生这一问题。影响业务闭合性的另一类因素是行业或区域性系统风险。供应链金融一定是依托于一定的行业供应链而开展的金融创新活动,因此,供应链服务的行业和区域特征必然对供应链能否稳定持续运行产生作用。

具体讲,供应链金融只能在持续或者稳定发展的行业中实施,对于限制性的行业或者夕阳型行业,实施供应链金融会具有较大的风险,这是因为行业走低或者低迷会直接使供应链运营遭受损失,进而影响到了金融安全。同理,一些区域性的因素,如地区的经济发展前景、市场透明度、政府服务水平以及区域环境的稳定性等都会对业务闭合化产生挑战。

供应链本身的业务结构也是保障闭合的主要方面,一个稳定、有效的供应链体系需要做到主体完备到位、流程清晰合理、要素完整有效。主体完备到位指的是供应链设计、组织和运营过程中,所有的参与主体必须明确,并发挥相应的作用。

供应链金融活动是基于生态网络结构的金融性活动,网络中涉及到诸多的参与主体,如供应链上的成员(上下游、合作者、第三方等)、交易平台服务提供者、综合风险管理者以及流动性提供者,如果某一主体缺失,或者没有能够起到预期的作用,业务的闭合性就会产生问题。

交易信息化原本指的是将企业内部跨职能以及企业之间跨组织产生的商流、物流、信息流、人流等各类信息,能及时、有效、完整反映或获取,并且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清洗、整合、挖掘数据,以便更好地掌握供应链运营状态,使金融风险得以控制。

而今,交易信息化的含义进一步得到扩展,为了实现金融风险可控的目标,不仅是能够获取和分析供应链运营中直接产生的各类信息和数据,而且能实现信息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实现有效的信息治理。信息治理涉及到建立环境和机会、规则和决策权,以评价、创建、搜集、分析、传递、存储、运用和控制信息,以解答“我们需要什么信息、如何运用这些信息、谁负责”等问题。

显然,信息治理行为包括了交易管理、规则确立、信息安全、数据流管理以及信息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有效的供应链金融信息治理,需要解决好几个问题:

第一,确保供应链业务的真实性。即所有在供应链中发生的业务是真实、可靠的,并且产生的价值是持续、稳定的。要做到前一点,就需要通过对交易凭证、单据和供应链运营状态的查验,来确保交易的真实。此外,还可以运用大数据辅助判断供应链业务真实可靠,即关、检、汇、税、水、电等间接性数据挖掘分析,例如,供应链参与企业一般纳税人取得资格的时间、纳税等级与缴税情况、结汇状态、常年用电用水的程度等,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能够间接地了解生产经营的真实程度。

第二,确保供应链物流能力和质量。即在从事供应链物流服务过程中,物流作业的质量、数量、时间、地点、价格、方向等明确、清晰,例如,物流运营的能力、库存周转率、物流网络等能否完全符合供应链交易或者相应主体的要求,此外单货相符也是需要关注的重要信息。

第三,确保供应链中资金财务风险清晰可控。交易信息化管理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能清晰地了解供应链中资金流和财务的状态,否则该信息的缺失就会直接导致供应链金融风险。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采取各种渠道把握几个方面的信息:一是现金流和利率状态,二是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和内控体系;三是借贷状态。

收入自偿化是指供应链金融活动中所有可能的费用、风险等能够以确定的供应链收益或者未来收益能覆盖,否则一旦丧失了自偿原则,就很容易出现较大的金融风险。而决定自偿原则的因素就包括了供应链运营中相应的货物、要素的变现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在供应链金融运营互联网化、网络化的条件下,可能对收入自偿产生影响的因素,不仅仅是静态地考察货物、要素的变现,还要动态地分析影响变现和收益的时间及空间要素。

所谓时间要素指的是供应链金融活动中融资借贷的长短时间匹配问题。融资周期也是产生风险的因素,周期时间越长,可能的风险就会越大。具体而言,在供应链融资过程中,长借长还(即借贷时间长,还款时间长),甚至长借短还(即借贷时间长,分阶段偿还)都有可能对收入自偿产生挑战。如果借贷时间较长,就有可能因为外部环境或者其他各种因素,产生行业或业务的波动,对产品或业务的变现能力和程度产生消极影响。尤其是在中国信用体系尚不完善、中小企业不稳定、不规范的环境下,短借短还应当是收入自偿化遵循的准则。

空间因素指的是产生供应链收益的来源地。由于不同的国家、地域因为政治、经济等因素的作用,会有不同程度的风险,这种风险必然影响到了交易主体的信用和行为,以及交易产品价值的变动和交易的安全,这些都是收入自偿化原则需要关注的要素。

管理垂直化意味着为了遵循责任明确、流程可控等目标,而对供应链活动实施有效的专业化管理,并且相互制衡,互不重复或重叠。为了实现这一原则,需要在管理体系上做到“四个分离”,即业务审批与业务操作相互制约、彼此分离;交易运作和物流监管的分离;开发(金融业务的开拓)、操作(金融业务的实施)、巡查(金融贸易活动的监管)分离;经营单位与企业总部审议分离。除了上述四个管理垂直化准则,还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

一是组织结构和职能的完备和清晰,供应链金融的有效运行有赖于企业内部甚至企业之间合理的结构以及职能对接,确切地讲,从事供应链金融的组织,需要在职能设计上综合考虑产品设计(即根据供应链状况设计相应的金融服务产品)、供应链运营(即供应链经营活动的协调、组织和实施)、营销(供应链服务和金融的推广,以及客户关系管理)、风控(风险评估、监控、管理)以及信息化(供应链服务以及供应链金融信息化、大数据平台的建立、信息整合分析、统计)等各个部门的责任,以及相互之间的制衡和协作关系。一旦某个职责弱化,就会产生巨大风险。

二是战略和管理的稳定与协调。如今很多供应链金融中出现的风险问题,往往来自于战略和管理的不一致、不协调,或者说由于战略扩张、目标畸形化导致管理制度和流程的断裂。一般在开展供应链金融的初期阶段,为了形成自身的品牌效应,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特别是为了获得金融机构的信任和支持,供应链金融服务提供者往往会聚焦其熟知的业务领域,对合作企业的资格审核会比较严格,风险控制也相对完善,金融业务与产业活动的结合也会较为紧密。

然而一旦获得初步成功,在行业或市场中产生了声誉和地位,大量资金进入或者投资者参与,为了扩大规模,占领市场,就会出现战略膨胀的状况,要么盲目扩大经营领域,进入到之前不熟悉的行业领域,自认为其管理体系和业务逻辑能适应所有的产品市场;要么盲目扩大客户资源,放松了资格审查与准入条件,一些不太符合供应链融资要求的客户都进入到了供应链体系中。

甚至有的'组织在取得初步成功后,改变了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初衷,逐步放弃了立足产业、服务供应链企业的原则,逐步向资本运作靠拢,试图变成一个纯粹的金融公司。所有这些状况,都会导致管理体系和管理流程的缺失,最终出现巨大的供应链金融风险。

风险结构化指的是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过程中,能合理地设计业务结构,并且采用各种有效手段或组合化解可能存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在理解风险结构化的过程中,同样有两点需要考虑:

一是针对于不同的风险来源,因应和降低风险的手段和途径是具有差异性的。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风险和金融风险的双重叠加,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因此,在结构化分散风险的过程中,必然需要多种不同形态的手段和要素。

二是尽管存在着各种化解、分散风险的手段,但是应当看到不同手段和要素的重要程度和风险分散能力是不尽一致的,也就是说风险手段存在着优先级,例如,在特定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中,保险可以作为分散风险的手段之一,但是往往不能成为化解风险的最后或唯一方式。甚至作为担保方的主体也存在着优先顺序,这是因为不同主体的信用状况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自身的经营历史、文化、对法规和契约精神的理解都会影响到对风险出现之后的应对方式。

在供应链金融创新中,声誉代表了企业在从事或参与供应链及其金融活动中的能力、正直或责任。这一状态是促进金融活动稳定、持续发展,防范风险的重要保障。声誉的丧失意味着企业或组织具有较高的道德风险,可能会因为恶意的行为破坏供应链金融所必须要求的生态环境和秩序,从而产生巨大危害。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在声誉资产化评估中需要对借款企业更加全面、系统、客观地反映其综合声誉和信用,这包括对借款企业基本素质、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创新能力、成长能力、信用记录以及行业状况等影响因素的综合考察评价。

首先是企业基本素质。企业基本素质是影响企业信用状况的内部条件,较高的企业素质可以保证企业具有较好的法律合规意识,以及良好的契约精神,保障企业正常、合理、持续地发展,获得合法的经济效益。

其次是偿债能力。企业偿债能力是企业信用状况的最主要表现,也是企业信用评价的首要指标。企业偿债能力及反映企业经营风险的高低,又反映企业利用负债从事经营活动能力的强弱。

第三是运营能力。营运能力是指通过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周转速度等有关指标所反映出来的资金利用的效率,它表明企业管理人员经营管理、运用资金的能力。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周转的速度越快,表明企业资金利用效果越好、效率越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经营能力越强。营运能力的大小对盈利的持续增长与偿债能力的不断提高,产生决定性影响。

第四是盈利能力。企业的盈利能力是企业信用的基础,企业只有盈利,才有可能按期偿还债务。盈利能力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获取利益的能力,使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的集中体现。

第五是创新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对于形成竞争优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对于科技型的中小企业尤为重要。

第六是成长潜力。成长潜力是推动企业不断前进,改善资信状况的作用力,只有成长潜力大的企业才能保证盈利的持续性,其信用状况才会好。这包括三方面:一是企业所在行业的发展前景,以及企业能否真正从事符合产业发展趋势的供应链运营;二是企业能否获得关键利益相关方的支持,特别是国家政策支持;三是企业自身的成长能力。

第七是信用记录。信用记录是企业以往借贷和履约状况,它不仅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同时也客观的反映企业的偿债意愿。我国的信用基础非常薄弱,对中小企业进行信用评价,必须注重企业的借贷渠道、借贷的状况以及偿债意愿分析。值得指出的是在对企业声誉进行评估的过程中,企业主个体的生活行为和要素也是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这是因为中小企业主的个体行为往往对整个企业的运营产生直接影响,也决定了供应链金融中的潜在风险。

金融风险管理指南【第七篇】

信用风险。互联网金融双方有一方在合同到期时不履行其义务就会导致信用风险。互联网金融的一切业务都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开展的。这种虚拟性的服务方式使得业务开展的双方可以在不同地点不见面就能发声联系,这使双方的身份以及业务开展的真实性的验证难度增加了很多。增大了在身份确认、信用评级方面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增加了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互联网金融机构因没有足额的流动资金满足客户随时随地对现金的需求而导致的风险。风险的测量主要考虑电子货币的规模和余额。因为电子货币是在现有实际货币的前提下发行的,是一种虚拟的数字化了的交易媒介。客户在收到这种虚拟的货币后,并没有完成最终的支付,还要等收到等额的在现实社会中流通的实际货币才称得上完成了交易。这就需要电子货币的发行机构即互联网金融机构满足流动性要求。支付和结算风险。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互联网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都在网络上进行成为可能,甚至产生了国际化的支付和结算系统,突破了传统金融的地点限制;随着上网人数的增加,互联网金融的客户群体也逐步扩大,这也使得其经营业务环境具有很大的地域开放性,从而大大增加了支付和结算风险。法律风险。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各种产品层出不穷,因此总是缺少对其的.监管或监管立法模糊不清。目前的相关立法也主要聚焦于传统金融业务,缺乏有关互联网和金融业相结合的配套法律法规。因此,如果签订了互联网金融方面的合同就很可能陷入不必要的纠纷,增加了交易成本,甚至会影响该行业的持续发展。

一是并存性。即传统金融风险与新兴金融风险并存,互联网金融的出现甚至能改变金融的功能和本质,传统金融的系统性风险流动性风险仍然存在。同时,互联网金融又有可能有新的风险相伴而生,这样互联网金融风险是传统风险与新兴风险并存。二是多样性。因为互联网金融内涵丰富类型较多,而且呈现不断成长发展新兴业态,其风险的类别和内含也呈多样性的特点,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创新和反风险的增强,还可能会出现新的风险。三是虚拟性。网络经济互联网金融都有虚拟性的特点,金融业本来就具有虚拟经济的特点,互联网金融交易又几乎全部在网上进行,交易的虚拟化更加突出,其风险也在虚拟化中发生,因此互联网金融风险具有很强的隐含性,这也给治理增加了难度。四是速发性。互联网金融风险可能会迅速发生,其业务具有远程快速发生完成的特点,资金运转速度更快范围更广,支付结算更加快捷,因而其风险事故的可能性也越大,一旦出现了失误,回旋余地很小,补救成本却相当大。

这里讨论的是互联网金融所特有的风险控制方法:技术性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和系统性风险。

(一)互联网金融技术性风险的控制方法。

一是改进互联网金融业务开展环境。加大对计算机硬件设施的安全保障投入,提高整个计算机系统的防入侵、防病毒能力;在网络方面应用身份验证和分级授权等安全注册登录方式,并且对非法用户加以限制以实现对互联网金融的门户网站的安全访问。二是加强数据管理。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纳入到整个金融体系发展规划中,视其为金融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使互联网金融系统内相互协调,提升对各项风险的检测水平;通过数字证书的办法为其业务主体提供最基本的安全保障。三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互联网金融的有序开展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降低技术风险,应着力开发一些新型的防攻击防病毒能力强的技术手段。

(二)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的控制方法。

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建立征信平台。想要从根本上解决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信用风险,第一要务是大力推动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征信平台,实现全社会信用信息,比如主体的履约能力,交易记录等的收集、匹配和数据化。建立一个全社会通用的信用查询和调用体系。做到互联网金融机构能根据该征信平台进行信用风险评估,并通过一定的专业化征信数据降低信用违约风险。创新监管体系。互联网金融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监管方法和力度应适应它的发展,针对它与传统金融的区别对现有法规进行完善、创新。形成既有专业分工又能够统一治理的机制。培育信息公开透明,保护以消费者利益为核心的金融市场环境。提高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信息透明度主要在于实现财务数据和风险信息的强制披露。另外,向消费者进行知识教育,使消费者能充分认识到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不同之处,增强其对新兴金融模式的风险认识。

(三)互联网金融法律风险的控制方法。

首先,正当收集和保护信息。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在收集客户信息时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得到客户信息后要给予适当保护。根据公安部颁发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按照信息系统破坏后所造成的损失程度分成五个等级,并对信息系统的不同安全等级进行分级保护管理。从业人员应熟知相关法律法规,在安全程度达标的平台上操作。只有这样,当计算机网络系统被破坏导致信息泄露时,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免违法责任。其次,要强制规范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自律规章适度。面对正在飞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各产品领域,国家法律制定显然不能紧跟其步伐。因此,将行业章程对该行业的有效规范强制起来就显得尤为重要,自律规章制度作为社会自生规则也应该发挥其规范价值。此外,监管机构应适当的宽容。中国近几十年来长期压制民间的金融发展,如果继续之前的政策,互联网金融会发展的很缓慢。监管者应在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间找到平衡点。以前中国金融业依靠政策保护现象严重,形成了高度垄断的金融市场环境,行业内竞争不充分,传统金融机构获取了暴利,这些问题并没有促使法律得到有效调整。垄断带来的负面结果之一就是能够给小微企业和普通人提供的金融产品及金融服务的水准都很低端。不可否认,互联网金融以其普惠、分享、便捷等不同于传统金融的特点,在整个金融系统内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所以,监管机构在打击那些触犯法律法规的从业机构或从业者时,也应鼓励和支持金融行业的创新以维持积极正当的竞争秩序。

(四)互联网金融系统性风险控制的方法。

限制金融风险敞口。金融风险敞口限制能使金融风险暴露限定在某一规范水平,减小因风险发生导致金融机构破产的可能性,以实现分散金融风险达到稳定的目的。该限制能减少结算头寸时的挤兑效应,此方法已经应用到了银行业。随着金融市场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的发展,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间的交叉日益明显,大额的金融资产也能够在互联网金融机构间流通转移。这种限制方法也适用到了互联网金融机构。降低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杠杆率。杠杆率能从侧面反映出其还款能力。杠杆率越高则表明一定的资本金所承受的风险暴露越大,即该互联网金融机构无法履行到期债务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补充资本金或减小风险暴露以使机构的风险承受能力与规模相匹配,能够对系统性风险起到预防作用,亦能减轻系统性崩溃的扩散造成的后果,从而促进互联额金融机构的目标额得到稳步实现。

金融风险管理指南【第八篇】

自我认识:金融风险是指金融变量的变动所引起的资产组合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金融。

风险管理就是对金融风险的识别、度量和控制的过程。金融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客观性、叠加性和累积性、消极性与积极性并存等特点。

重要性:

2、用自己的理解举例说明市场风险。

3、用自己的理解举例说明信用风险。

4、用自己的理解举例说明操作风险。

5、用自己的理解举例说明流动性风险。

6、以自己的理解简述金融风险辨识对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7、用自己的理解简述如何简单辨识风险类型和受险部位。

8、简述金融风险辨识方法,并对其中一种详细描述。

9、详细描述var10、简述国内证券风险管理与国际证券管理的区别。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0 2259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