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操论》读后感(汇总4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道德情操论》读后感(汇总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第一篇】
读完这篇文章知道它的主要内容是:身处千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贫富差距拉大、企业改革、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而这些不道德和道德。以及衍生出以上种种人类情感的“同情感”正是00多年前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V斯密在撰写《国富论》之前,甚至在写完《国富论》之后一直不厌其烦反复思考的焦点。
他耗费毕生的心血把这些思考写成了这本十分罕见的,也可以说是至今惟一的一本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他想告诉读者——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帮助别人。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永远地种植在人的心灵里。而且。每个人对这种人类朴素情感的保有和维持对整个市场经济的`和谐地运行,甚至民族的强盛将是至关重要。
大家都知道亚当V斯密《国富论》的一句名言——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但他的另外一本著作《道德情操论》却很少有人读过。他在这本书里写道,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对于我们来说,第一是发展。第二是协调发展。我们要特别重视社会公平与正义。
这本书中,斯密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
首先,他认为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换句话说,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接着,他引出一个类似公理的常识,即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
其次,第二卷中谈到对优点和缺点的感觉——确定无疑的赞同或反对的对象——从内心情感同它意欲产生的或往往产生的结果之间的关系来研究——优点(受赏)与缺点(受罚)。第三卷阐述了我们评判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基础,兼论责任感。第四卷:效用对赞同情感的作用。第五卷: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的影响。第六卷:有关美德的品质—当我们考虑任何个人的品质时,我们当然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它:第一,它对那个人自己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第二,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第7页)。第七卷:论道德哲学体系。
看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触很深,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在我们行业一样处处都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公司推荐这本书给我们看自然有其作用,能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启发,让我们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让我们学会互相帮助、互相体谅、,让我们学会面带微笑的去对待每一位顾客(顾客即是上帝)、去生活。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第二篇】
不读《国富论》不懂个人的致富之路、国家的富国裕民之道;但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如何使自己的的生命更有意义,人生更有价值,国家更公平正义。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是不可分离的,正如温总所言:正确的经济学同高尚的伦理学是不可分离的。——佚名
本科攻读经济学,导师曾推荐我读《国富论》,那个时候我知晓了自由经济学之神——亚当?斯密,而这本被奉为“经济学圣经”的巨著却让年幼的我嗤之以鼻,其赤条条裸的利己主义利益观固然有其道理,但我总觉得少了一点点道德与情感的气息。
读硕士的时候在人大学行政管理,刚刚涉及到行政伦理学,正好温总来人大的时候曾向我校学生问及是否读过《道德情操论》,好奇心驱使我接触到亚当?斯密的这本巨著。静心潜读,追随大师的脚步,走进心灵的殿堂,去厘清崇高和卑鄙、简单和复杂、善良与丑恶、真诚和虚伪……。这时,我才意识到只读大师的《国富论》会曲解大师的本意、误读大师的思想。
《国富论》说的是经济人,而《道德情操论》说的是道德人。它从道德的高度,阐述了以同情说为基础的道德评价论和德性论,其中包含道德准则与道德评价的共同标准以及对社会整体利益的强调。亚当?斯密指出,同情是人的本性,关心他人,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将他人的幸福视为自己的事情的牵挂,即是同情。其实,亚当?斯密是说,同情(利他)与利己都是人的天性。所以他指出,惟有当整个社会的成员都具有同情心、以此作为行为的准则时,社会才会和谐、安定与进步。通读全书我们可以看出,《道德情操论》的核心思想是:以自利为基础的市场机制一定要用以利他为基础的道德情感来协调,人们之间不但要自利而且要利他,通过人的这两种天性来达到“利益的天然一致”。
身处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我们面临着贫富差距拉大、企业改革、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和贪婪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此我们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而在这样的情感和道德氛围中,我们该如何自处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我国四川的汶川大地震几乎天天上演可歌可泣的故事,即使不是身临其境的人们也无法抑制泪水。灾难面前,我们久违的同情的想象力重被激活,无需任何动员,人们就放弃狭隘的私利,自发组织起来帮助灾区。正是因为这种仁爱、仁慈、天伦之情、友情、尊敬等发自内心的感情倾向的伦理美德使得社会团结起来而不是一盘散沙,而这种最深沉的美德并不需要匹配华美的修辞,它只是能够同情他人的想象力而已。我想,只要这种同情的想象力不从人们内心深处消失,人类社会就永远存有希望。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韵味不乏与其相似。正应了那句话:智慧是跨越时代、地域、宗教和种族的。东方圣人出,西方出圣人,其心同,其理也同。《周礼》曰:“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儒家所说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仁义礼智信”、“克己复礼”、“一日三省”,正是从修炼自己的内心世界开始。他们基于内心的探索,终生将其积极的付诸于实践。因此,饱读经书的文人志士走入仕途后,大都希望以才为政,施德于民。
的确,读书是对心灵的荡涤,它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品位,也决定一个民族的素质,影响一个国家的走向。此前,中央“以书施政”,号召“官员读书”,建立学习型政党、学习型政府,其实与其让他们从经济政治法律等书籍读起,还不如从中国的传统的《论语》、《道德经》或者外国的《道德情操论》开始读起,如涓涓细流般的温馨隽语一定会洗涤我们被俗务缠身的心灵,使我们忘却了身边的烦恼,使得我们在和历史伟人穿越时空的交流中提升自己的修养。只有我们每一个人素质的提升,才能有社会整体素养的提升,才能有我们中华民族的再次腾飞。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第三篇】
这本书我采用在喜马拉雅FM上听书+重点章节阅读完成。这是一本由英国苏格兰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完成的伦理学经典著作。说实话,这本书能听完对我来说都是一个极大地挑战,由于翻译版本与实体书版本不同,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外文化的差异,自己的知识面,论据来源等等……只能算马马虎虎应付性地听完一遍。
《道德情操论》全书分七卷。怜悯和同情是人的本性,是人性中的一种原始感情。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同情是斯密同情思想的核心概念。作者用同情的原理来阐述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的评价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性,接着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进而揭示除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在人类发展的今天,世界时时在变,而人性未变。每一个人都要面对人和人关系,人和社会,人和事物的关系以及人和自然界的关系,社会里存在的贫富差距,发展失衡,企业改革,房市、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
在当今社会,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弘扬美德是华夏文明的优良传统。关心自己的幸福,需要我们具有谨慎的美德,这种美德约束我们避免受伤害;关心他人的幸福,要求我们具有正义和仁慈的美德,这种美德敦促我们提升他人的幸福。
按照完美的谨慎、严格的正义和合宜的仁慈这些准则去行事的人,可以说是具有完善美德的人……但是人自己的激情非常容易把他引入歧途——所以了解这些准则而得不到最完善的自我控制的支持,总是不能使他尽到自己的职责。
自我控制的美德就是遵循合宜性,就是对想象中的这个公正的旁观者的情感的尊重。这些美德除了带来令人愉快的后果外,不会产生别的倾向。这本书能让我们心灵得到启发,从根源了解人类自身的情感,不会因为对同一件事每个人有不同的感情而诧异。在这个利益化功利化的现代大潮中,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我们的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一些人为了一己私利造假,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整个社会道德观念淡薄,逐渐失去了道德对人的约束。如果人们把自我利益最大化,这种利益的最大化就会比同情心更加强烈,就会磨灭同情心和良心,也就磨灭了道德情操。
目前互联网飞速发展,一些无足轻重的小事可能被吃瓜群众津津乐道地演绎着。我们应该不了解真相就不要随波逐流,随意下结论,要有自己的道德情操。读《道德情操论》对我们是一次心灵的反思,道德的重整。我们了解了为什么很多事如此丑陋,也懂得了如何去改变这种丑陋,这也为我们追求美德指明了方向,能更好地指导以后的生活和工作。
亚当﹒斯密的这本书理论性很强,也很深刻,因本人水平有限,只能理解皮毛,以上就是我肤浅的一些心得体会,请大家多多包涵。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800字【第四篇】
老师经常教诲我们要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德”字当先,可见是何等重要。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很难用知识去弥补。”道德是人们分辨善恶的标准,是人们为人处世的准则与行为规范,崇尚道德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当然,道德的内涵非常广泛,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等。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爱护公物、勤劳善良、尊老爱幼、诚实守信、乐于助人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破坏公物、乱扔杂物、欺负弱小、满口粗话、打架斗殴就是一个不道德的人。
不讲道德的人和事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记得有一次坐公交车,中途上来两个打扮得很另类、嘴里还斜叼着香烟的小青年。司机叔叔善意提醒他俩车内不能吸烟,他俩非但不听劝,还满口粗话:“老子抽烟关你屁事,开你的车少废话,把老子惹火了有你好看的……”这时后座的一位老爷爷正义凛然地告诫他们:“这是公共场合,吸烟污染空气,有害他人健康,是一种不道德行为,任何人都应该站出来谴责,大家说是不是啊!”在所有乘客的正气声中,那两个小青年自知理亏,熄灭了烟。
放学后经常随妈妈去商业城买菜。卖鱼、虾的摊主都会用一些厚重的大塑料袋装好鱼、虾秤好卖给我们,如果要求他们用薄塑料袋,他们宁愿不卖。我很是不解,妈妈告诉我,他们就是要赚这些袋子的重量钱啊。我觉得他们的做法也是缺乏道德的,买卖要公平嘛!俗话说:“老百姓心中有杆秤。”或者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杆“秤”和“群众的眼睛”就是衡量道德的标准。
当然,有道德的人占多数,比如说“志愿者协会、大学生三下乡、扶贫结对、春风行动”等等。所以我认为只要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从现在做起,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给劳累了一天的爸爸妈妈端上一杯热茶、公交车上主动给老弱病残让座、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弯腰捡起废纸屑……从中养成良好习惯,相信我们一定会成为一个有道德的好学生,因为道德在细微处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