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道德情操论(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343074

【导言】此例“道德情操论(精编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道德情操论范文1

[关键词]亚当斯密问题 道德冷漠 道德危机 道德滑坡

当我们听闻女童被碾而无人施救,老人跌倒亦无人敢扶,车祸现场目击者强索“线索费”……时,有良知的人都不禁谴责冷漠的熟视无睹实属不当,并反思我们曾经引以为豪的礼仪之邦此刻竟如此人情淡薄。2012年6月28日,新华日报发表题为《幸福社会需要更多“道德储蓄”》文章,引起了人民网、网易等多家媒体的转播、评论,再一次将“道德冷漠”问题推向了人们议论的中心。值得欣慰的是,许多负责任的学者从经济、社会、心理、文化、体制等诸多层面去探析“道德冷漠”的深层原因,并以此提出推动社会回归德性传统的路径。对于人具有怎样的道德属性,作为近代著名伦理学和经济学家的亚当?斯密也曾有过经典论述。那么,从亚当?斯密关于“经济人”与“道德人”这一看似相互矛盾的人性判断——“亚当斯密问题”上来理解、诠释“道德冷漠”问题,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一、“亚当斯密问题”的真实蕴涵

亚当?斯密(1723-1790)是英国著名的伦理学家、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生于苏格兰,曾就读于格拉斯哥大学和牛津大学,后任格拉斯哥大学伦理学教授,其最富盛名的著作就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简称《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所谓“亚当?斯密问题”(也称“斯密问题”)是指近代西方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基人、18世纪英国最著名的道德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两部代表作《道德情操论》(1759)与《国富论》(1776)之间主题观点的相互冲突问题[1]。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由亚当?斯密本人提出,而是由19世纪的德国旧历史学派的经济学家最先提出。他们认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坚持人性是“经济人”的假设,也即人性本恶,认为人是受自私利己本性的驱动,个人的利己主义的利益追逐是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基本动机;而在《道德情操论》中亚当?斯密则坚持人性是“道德人”,也即人性本善的假设,认为人是受同情仁爱本性的驱动,同情心和由同感产生的利他主义情操是人类道德行为的基础和动机。如是乎,在亚当?斯密的这两本著作中,就产生了一种“道德人”的利他主义与“经济人”的利己主义相矛盾的二重人性假设,同时它也暗含着人类的经济活动与行为同道德活动与行为之间的紧张关系。

确实,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这样写道:“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2]14可见,我们进行交易都是出自自利的打算,这是基于人的本真的需要,无可厚非。他还认为只有人类才能互通有无,以物易物,动物是不会做这样的公平交易,而交易的目的正是各自需要或者利益的满足。这种观点,其实在《道德情操论》中早已存在。亚当?斯密说:“毫无疑问,每个人生来首先和主要关心自己;而且,因为他比任何其他人都更关心自己,所以他如果这样做的话是恰当和正确的”[3]101-102因此,人们会仅仅因为别人的幸福妨碍了我们自己追求幸福而去破坏或阻碍这种幸福的实现,也会仅仅因为别人拥有的有用东西对我们同样有用甚至更加有用而夺走这些东西。

在其伦理学著作《道德情操论》中,亚当?斯密认为,“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最大的恶棍,及其严重地违犯社会法律的人,也不会全然丧失同情心。”[3]5由此推知,在亚当?斯密看来,同情和自私一样,是人的普遍本性,而且它还是人产生道德行为的根本动机。但是,同情心和自私利己并不是真正对立的二重人性,而只是人性的两个方面,没有人的自私性,就无所谓人的道德性,而且二者共同服务于人类自身的两个伟大目标:保存自我和发展种族。同他那个时代的其他思想家们一样,亚当?斯密也坚信只有真实地把握了人永恒不变的本性,才能真正地、正确地解释国家、政治、社会、法律以及伦理道德问题。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便是围绕这样一个主题而展开论述的,并以此作为其社会历史观的基础。《国富论》立论的根据和出发点,正是《道德情操论》所阐明的人性论[4]。因此,关于亚当?斯密的著作中存在“经济人”与“道德人”相矛盾的两种人性假设的“斯密问题”其实是不成立的。

道德情操论2

这是总理五次推荐的大师巨著,也是台湾著名学者、《国富论》译者谢宗林的权威全译本。

亚当・斯密,现代西方经济学的鼻祖,代表作《国富论》为国人熟知。但是他本人最喜欢的却是另一代表作《道德情操论》,在他活着的时候就改版了6次,甚至在《国富论》首页上还着重标明“《道德情操论》的作者”。其目的就是向世人强调:道德和正义对于社会乃至市场经济的运行是多么的重要。

“情操”这个词,在汉语中多用来指高尚的道德情感,但是斯密这本书并不是道德说教或是励志的读物。在斯密那个时代,道德情操有着特定的含义,它是指一个在本能上是自私的人克制私利的能力。《道德情操论》阐述的核心问题就是具有利己主义本性的个人怎样控制他的感情和行为,以及怎样建立一个有行为准则的社会。这些准则有的是成文的规定,有的则属于行为约束的“软制度”,后者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亚当・斯密所认同的道德情操。亚当・斯密的道德理论的核心是同情心理论,“同情心”也无关心肠好坏,而是一种情感上的换位思考能力。换句话说,将心比心、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尽管人具有自私自利的本性,但是,一个人在与他人相处时,也还存在另外一种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于是,他给我们描述了这样一种社会状态:人人都有追求自己利益的权力,但这种追求是在一个审慎、有序、公正的道德基础上进行的。

在揭示人类行为和经济发展内在规律的过程中,亚当・斯密用“看不见的手”来形容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神奇力量。他认为,同情仍是利己,隐藏在人性中,但最终能导向宏观上好的结局。“是什么促使人为了他人更大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呢?它是一种在这种场合自我发挥作用的一种更为强大的力量,一种更有力的动机。它是理性、道义、良心、心中的那个居民、内心的那个人、判断我们行为的伟大的法官和仲裁人。每当我们将要采取的行动会影响到他人的幸福时,是他,用一种足以震慑我们心中最冲动的激情的声音向我们高呼:我们只是芸芸众生之一,丝毫不比任何人更为重要;并且高呼:如果我们如此可耻和盲目的看重自己,就会成为愤恨、憎恨和咒骂的合宜对象。”

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的经济学家,似乎更不能容忍社会的不和谐与不公正。总理在跟文学艺术家的一次“谈心”中,特别提到《道德情操论》里的话,即如果一个社会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里,那么它在道义上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

道德情操论范文3

论文摘要:从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的现实意蕴及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操塑造的内涵切入,分析了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操塑造的现状,探讨了先秦儒家伦理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操塑造的意义以及实现的模式。

中国自古以来就以道德仁义作为维系社会的根本,尤其在先秦儒家伦理思想中体现最为明显。它以“仁”、“义”、“礼”、“智”、“信”等范畴为核心内容的道德学说,集中体现了先秦时期的思想观念。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尚的道德情操必不可少。本文从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的现实意蕴及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操塑造的内涵切人,分析了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操塑造的现状,探讨了先秦儒家伦理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操塑造的意义及实现模式。

一、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的现代意蕴

先秦儒家伦理思想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关于协调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伦理关系的观点和规范。“仁”是孔子学说中一个核心的、内涵十分丰富的伦理思想。粗略统计,《论语》中谈及“仁”的地方有100多处。孔子一向严格要求自己,“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众多的道德规范、道德概念皆可归结为“仁”,可见其涵盖之广,地位之重。而“礼”则是依据内在的道德的“仁”的要求而制定的。孟子有云:“恭敬之心,礼也”(《孟子·告子上》)。作为儒家传统伦理重要内容的义利观,是中国传统道德极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孔子强调“君子义以为上”、“君子义以为质”(《论语·卫灵公》)。把义作为衡量利的标准,任何人追求富贵的行为,都必须受伦理道德的约束,遵循“见得思义”、“见利思义”(《论语·宪问》)的原则;儒家视诚信为进德修业之本,立人、立政之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要求人们要诚善于心,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博济于民。

先秦儒家伦理思想具有内在的超越性,即古今之通理,使得其精神可以超越时代、超越时空,服务于现实。如:“忠恕之道”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是任何时候都适用的一条道德原则。在现代社会中,每个公民所应该具备的行为品质都可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根据,如诚信、守约、尊重他人、富有同情心等,这些都是儒家所推崇的。此外,对个人品德儒家也有丰富的论述,其中有些可以注人新的内容,使之成为现代人的品德。如:“仁”、“恭”、“宽”、“信”、“敏”、“惠”等,已超越了具体的时代,经过改造和提炼,能够转化,为我们今天所用。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操的内在规定性

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认为“为学的目的”就是要“改变气质”,以达到“成圣”、“成贤”的目的。荀子曾说:“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荀子·劝学》)。德操即指高尚的情操和品德。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操应指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应有的坚定、高尚的品德,一贯坚守的道德信念,与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一致的思想、情感、气节、操守统一的不易改变的心理状态等等。

在中国2000年中占正统地位的先秦儒家伦理思想以“仁”为核心,展开一系列人生修养道德情操的具体规定,所要达到的直接目的是使自己成为“圣人”、“君子”。今天大学生道德情操的塑造则要提倡人生修养,包括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远大理想,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等等。虽然二者在内容上、目的上及内在规定上大不相同,但却是一个从古至今,从继承到发展的飞跃,无法切断它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操塑造的现状

1.市场经济的潜移

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人们在道德选择上不再是单一、封闭和僵化的。注重自我价值的发展以及开放竞争意识的增强,反映了道德上的进步,但是基础文明、社会公德方面的削弱则是道德上退步。不少大学生过分夸大个人的价值,不能很好地把握个人与社会、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使他们难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难以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和共同理想,真正做到有知识、有修养、语言美、行为美,时刻注意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

2.外来观念的默化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化,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必然随之发生变化,多元化价值观并存且互相发生冲撞己成为普遍的现象。如近年来就出现了不少惟利是图、投机取巧、尔虞我诈等极端利己主义的行为,金钱至上、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我国社会的“道德滑坡”现象无不与西方资本主义道德观念的影响有着紧密的联系。对于大学生而言,也势必影响其优良道德情操的塑造。

3.德育方法的缺失

多数大学德育的课堂还仅仅局限于一间教室,一所学校,一座城市。而大学生受众的社会家庭背景多样化,使他们可能因不同的身份特征和生活经历而在学校德育过程中发生价值碰撞和冲突。传统的以社会为本位,教师为主体,以德育知识为主要内容,以灌输为主要方法的模式已明显不再适应新时期的德育教育。

4.网络文化的影响

丰富的网络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趋之若鹜。网络文化的共享性、便捷性、隐蔽性、无空间性成为众多大学生释放激情的主要场所。而网络文化的无序,西方文化与意识形态的渗透,使西方精神文化产品,价值观念垂手可及,很多大学不自主地受其影响,势必淡化他们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波及道德情操的塑造。 四、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践履及大学生道德情操塑造模式的构建

1.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践履

中国历史上,儒、释、道各家都非常强调“躬行践履”,并以此作为他们的根本宗旨。孔子认为道德修养要诉诸于道德实践而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反对夸夸其谈的小人,认为君子应该“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躬行道德是塑造情操的途径。孟子把道德实践看成是成就优良道德情操的主要方式,他说:“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行。”(《孟子·尽心上》)荀子云:“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儒效》)在实践中体会做人的道理,才是真学问,才是完成道德情操塑造的全过程。躬行践履成为古人塑造优良道德情操的最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先秦儒家伦理思想强调道德践履的精神,对大学生的道德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实践是道德的基石,这不仅强调道德必须实践,而且也意味着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体会道德的含义,理解道德的情感。因此,大学生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丰富自己的道德情感,磨练自己的道德品质,塑造自己的道德情操。同时,实践还是道德评价的标准,一个人的道德水平高低,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和评价。大学生要学会用实践的观点来评价自我和他人,用实践的观点来检验自己的道德水平。道德情操的最终落脚点是“行”,为人处世要做到言行一致,只有把优良清操的塑造付诸于实践中,才能实现人格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也才能使人在最高层次上成为人。

2.先秦儒家伦理思想塑造大学生道德情操模式的构建

(1)构建综合德育定位模式。培养青年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定要建立和完善综合的道德教育管理体制。长期以来,多数高校的德育工作没有真正落实,“教书育人”的职责没有真正履行。这种单通道的德育教育管理体制严重削弱了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而儒家伦理思想在以各种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作为民族精神的精华,必须给其在高校道德教育管理体制中以准确定位。德育工作各项制度的安排、设计、运作及目标指向应将先秦儒家伦理思想中的精华涵纳在其中。只有这样,才能在大学生的心性修养和观念层面上给予先秦儒家伦理思想准确定位。只有在关于仁、礼等核心理论上,关于温、良、恭、俭、让,刚、毅、木、纳,孝、梯、宽、信、敏、惠、诚等个人品德上,关于义利关系,天人关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合意识以及忧患意识与高度责任感上,都鼓励大学生按照先秦儒家的伦理思想去努力践行,才能让其真正融人大学生的生活中。充分开发传统伦理思想资源,多一些精神承继,就会使我们的德育教育能够找到自己的文化之根。

(2)人文教育模式。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术的市场化,人文教育的缺失,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失落。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特别是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的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开启智力,活跃思想,陶冶情操,从而形成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和丰富健康的完美人性,帮助他们培养起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大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敬业乐业,使他们既认真做事又认真做人,这一点即是以先秦儒家伦理思想塑造大学生道德情操的基础,也是长久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道德情操论范文4

在自由和平等的条件下得到全面发展的社会。 2008年,两千年前的古希腊名著《沉思录》骤然走火,一年之间出了16个版本,其共同的宣传语是:温总理读了百遍的案头书。而2009年另一本西方名著、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也在几个月里冒出了11个版本,这次的封面上写着:温总理五次推荐的大师巨著。

总理推荐《道德情操论》是在访英期间。在剑桥大学演讲时和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时他都引述了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的论述:“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后来在新华网与网友交流时总理有一次引用了这段话。

时值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温总理多次引用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这段话,普遍被解释为对这种金融危机起因的分析或者说批判。确实,在剑桥大学演讲时引述这段话时明确说到:“有效应对这场危机,还必须高度重视道德的作用。……道德缺失是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一个深层次原因。一些人见利忘义,损害公众利益,丧失了道德底线。我们应该倡导: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

作为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就是《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但是这两本书在其身后的命运却大相径庭,在中国也是如此。《国富论》1902年就被严复以《原富》之名译介到中国,这一年也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学诞生之日,而《道德情操论》则到1997年才有中译本。

《国富论》中的利己主义人性假设和《道德情操论》中人类同情心的人性假设看似互相矛盾,所以历来被视为斯密悖论。但这二者其实是相辅相成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就说: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中,由于人们只看到斯密在其《国富论》中论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重视经济人的谋利心理和行为,强调“自利”,却相对忽略了其在《道德情操论》中所重视的社会人的伦理、心理、法律和道德情操,从而曲解、误读了亚当斯密学说。

但是我们也不可把温总理对《道德情操论》的偏爱仅仅当作是一种“时事评论”,事实上,早在2004年接受《爱尔兰时报》助理总编采访时他就提到了这本书:“他(亚当斯密)在这本书(《道德情操论》)里写道,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对于我们来说,第一是发展。第二是协调发展。我们要特别重视社会公平与正义。”此后在2005年到2007年间他还多次在不同场合谈到这本书,其交谈对象有参加两会的代表,有《财富》论坛的企业家,有文学艺术家,也有人大青年学生。可见温总理对这本书和这段话是“于我心有戚戚焉”。

以温总理最近两次谈到《道德情操论》而言,在中国政府网、新华网与网友在线交流时,有网友提及“不同行业间收入差距太大的问题,一些垄断行业收入非常高”,总理以《道德情操论》里的这段话开头,表示“我们非常关注解决贫富差距问题”。

道德情操论范文5

世界经济学泰斗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是世界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经济著作。他的另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实际价值和地位不下于《国富论》,但长期以来一直湮没无闻,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直到总理多次在公开场合推荐“《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在我心中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后,这本书才开始渐入国人视野。拜读此书,掩卷长叹、不吐不快。

《道德情操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的分流到民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是不得人心的,也是存在风险的,最终将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这段话,对我们今天的发展很有警示意义。

如果说,把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成就看成是一份民意答卷的话,那么惠及亿万百姓的经济发展成绩无疑可打优秀。道德建设呢?也许只是及格而已。姑且不说我们在经济发展中凸显出的诸如贫富差距拉大、生态环境恶化、食品安全等一系列大问题,就说随地吐痰这一小事情,据我所知,只要是有国人不文明行为的评选,那随地吐痰肯定排名第一。由此观之,国家虽然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但精神文明建设显然已落后太多,国人的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亟需改善和提高。可能是亚当·斯密预见到了这样的结果,所以耗费毕生心血写成了这本可以说是至今惟一的一本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道德情操论》,他想告诉我们的是: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观念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帮助别人,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要永远地种植在人的心灵里。

我们的国家领导人也看到了道德情操的力量,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自觉弘扬,现已成为道德建设的新标杆和新风尚。现在,我们正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路上,道德的作用和力量至关重要。用道德立身,用文明塑魂,用发展说话,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会比翼齐飞、并驾齐驱。我们优秀的中华民族,我们古老的中华国度,会真正焕发出耀眼的勃勃生机和活力,将向世人展现我们礼仪之邦和文明之邦的辉煌魅力。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343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