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小学教案 >

解方程(精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34639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解方程(精编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解方程1

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游戏,探索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的性质。

2、利用探索发现的等式的性质,解决简单的方程。

3、经历了从生活情境的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

4、通过探究等式的性质,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天平游戏,帮助数学理解等式性质,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的性质。并据此解简单的方程。

难点:推导等式性质(一)。

教学准备:

一架天平、课件及班班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情激趣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跷跷板吗?两只松鼠正玩着跷跷板。突然来了一只大灰熊占了其中一边,结果跷跷板不动了。你们看有什么办法?

学生讨论纷纷。

师:说得很好。今天我们就是在类似跷跷板的天平上做游戏,看看我们从中有什么发现?

二、运用教具,探究新知

(一)等式两边都加上一个数

1、课件出示天平

怎样看出天平平衡?如果天平平衡,则说明什么?

学生回答。

2、出示摆有砝码的天平

3、探索规律

初次感知:等式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再次感知:举例验证。

(二)等式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

(三)运用规律,解方程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68页“练一练”第2题

先说出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2、小组合作完成69页“练一练”第3题。

完成后汇报,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交流总结。

解方程2

§解方程(1)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

2、理解移项的概念;

3、学会移项。

教学重点:利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及移项法则;

教学难点 :利用等式性质1来解释方程的变形。

教学准备

1、投影仪、投影片。

2、天平称、若干个质量相同的物体,与物体质量相同的若干个砝码。

教学过程 :

(一)引入新课:

1、  上节课的想一想引入新课:等式和方程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方程是等式,但必须含有未知数;

等式不一定含有未知数,它不一定是方程。

2、下面的一些式子是否为方程?这些方程又有何特点?

①    5x+6=9x②3x+5③7+5×3=22④4x+3y=2

由学生小议后回答:①、④是方程。

分析这些方程得:①等式两边都是一次式或等式一边是一次式,另一边是常数,②这些方程中有的含一个未知数,也有的含两个未知数。

我们先来研究最简单的(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的一元一次方程。

3、一次方程:我们把等号两边是一次式、或等号一边是一次式另一边是常数的方程叫做一次方程。

注意:一次方程可以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未知数:如上例的④。

4、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一次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5、判断下列方程哪些是一次方程,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口答)

①    2x+3=11②y2=16③x+y=2④3y-1=4y

6、什么叫方程的解?怎样解方程?

关键是把方程进行变形为x=?即求得方程的解。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如何求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点出课题)利用等式性质1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讲解新课:

1、  等式性质1:

出示天平称,在天平平衡的两边同时都添上或拿去质量相同的物体,天平仍保持平衡,指出:等式也有类似的情形。

强调关键词:"两边"、"都"、"同"、"等式"。

2、  利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

x+2=5

分析:要把原方程变形成x=?只要把方程两边同时减去2即可。

注意: 解题格式。

例1 解方程5x=7+4x

分析:方程两边都有含x的项,要解这个方程就需要把含x的项集中到一边,即可把方程变形成x=?(一般是含x的项集中到方程的左边,使方程的右边不含有x的项),此题的关键是两边都减去4x。

(解略)

解完后提问:如何检验方程时的计算有没有错误?(由学生回答)

只要把求得的解代替原方程中的未知数,检查方程的左右两边是否相等,(由一学生口头检验)

观察前面两个方程的求解过程:

x+2=5                         5x=7+4x

x=5-2                       5x-4x=7

思考:⑴把+2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发生了什么变化?

⑵把+4x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符号改变

3、  移项:

从变形前后的两个方程可以看到,这种变形相当于:把方程中的某一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我们把这种变形叫做移项

注意:①移项要变号;

②移项的实质:利用等式性质1对方程进行变形。

例2 解方程:3x+4=2x+7

解:移项,得3x-2x=7-4,

合并同类项,得x=3。

∴x=3是原方程的解。

归纳:①格式:解方程时一般把含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左边,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以便合并同类项;

②解方程与计算不同:解方程不能写成连等式;计算可以写成连等式;

③一个方程只写一行,每个方程只有一个等号(理由:利用等式性质1对方程进行变形,前后两个方程之间没有相等关系)。

练习:书本105页  1(口答),2(板演),想一想。

(三)、课堂小结:

①什么是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

②等式性质1(找关键词);

③移项法则;

④应用等式性质1的注意点(例2归纳的三条)。

(四)、布置作业 :见作业 本。

§解方程(1)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

2、理解移项的概念;

3、学会移项。

教学重点:利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及移项法则;

教学难点 :利用等式性质1来解释方程的变形。

教学准备

1、投影仪、投影片。

2、天平称、若干个质量相同的物体,与物体质量相同的若干个砝码。

教学过程 :

(一)引入新课:

1、  上节课的想一想引入新课:等式和方程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方程是等式,但必须含有未知数;

等式不一定含有未知数,它不一定是方程。

2、下面的一些式子是否为方程?这些方程又有何特点?

①    5x+6=9x②3x+5③7+5×3=22④4x+3y=2

由学生小议后回答:①、④是方程。

分析这些方程得:①等式两边都是一次式或等式一边是一次式,另一边是常数,②这些方程中有的含一个未知数,也有的含两个未知数。

我们先来研究最简单的(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的一元一次方程。

3、一次方程:我们把等号两边是一次式、或等号一边是一次式另一边是常数的方程叫做一次方程。

注意:一次方程可以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未知数:如上例的④。

4、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一次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5、判断下列方程哪些是一次方程,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口答)

①    2x+3=11②y2=16③x+y=2④3y-1=4y

6、什么叫方程的解?怎样解方程?

关键是把方程进行变形为x=?即求得方程的解。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如何求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点出课题)利用等式性质1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讲解新课:

1、  等式性质1:

出示天平称,在天平平衡的两边同时都添上或拿去质量相同的物体,天平仍保持平衡,指出:等式也有类似的情形。

强调关键词:"两边"、"都"、"同"、"等式"。

2、  利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

x+2=5

分析:要把原方程变形成x=?只要把方程两边同时减去2即可。

注意: 解题格式。

例1 解方程5x=7+4x

分析:方程两边都有含x的项,要解这个方程就需要把含x的项集中到一边,即可把方程变形成x=?(一般是含x的项集中到方程的左边,使方程的右边不含有x的项),此题的关键是两边都减去4x。

(解略)

解完后提问:如何检验方程时的计算有没有错误?(由学生回答)

只要把求得的解代替原方程中的未知数,检查方程的左右两边是否相等,(由一学生口头检验)

观察前面两个方程的求解过程:

x+2=5                         5x=7+4x

x=5-2                       5x-4x=7

思考:⑴把+2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发生了什么变化?

⑵把+4x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符号改变

3、  移项:

从变形前后的两个方程可以看到,这种变形相当于:把方程中的某一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我们把这种变形叫做移项

注意:①移项要变号;

②移项的实质:利用等式性质1对方程进行变形。

例2 解方程:3x+4=2x+7

解:移项,得3x-2x=7-4,

合并同类项,得x=3。

∴x=3是原方程的解。

归纳:①格式:解方程时一般把含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左边,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以便合并同类项;

②解方程与计算不同:解方程不能写成连等式;计算可以写成连等式;

③一个方程只写一行,每个方程只有一个等号(理由:利用等式性质1对方程进行变形,前后两个方程之间没有相等关系)。

练习:书本105页  1(口答),2(板演),想一想。

(三)、课堂小结:

①什么是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

②等式性质1(找关键词);

③移项法则;

④应用等式性质1的注意点(例2归纳的三条)。

(四)、布置作业 :见作业 本。

解方程3

一、学习内容分析

方程的意义选自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主要内容是方程的定义,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方程的意义是算术思维的一种提升,是数的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工具,从列出算式解发展到列出方程解,从未知数只是所求结果到未知数参与运算,思维空间增大,这又是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一次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也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过程,为以后学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答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从等式引入,首先通过天平演示,说明天平平衡的条件是左右两边所放物体质量相等。同时得出一只空杯正好100克,然后在杯中倒入水,并设水重x克。通过逐步尝试,得出杯子和水共重250克。从而由不等到相等,引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二、学习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小数、分数的认识,能够熟练计算整数、小数四则运算。学生对数与代数的知识和经验已经积累到相当的程度,需要对初一年级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进行学习。但是方程作为数学领域的重要知识和重要思想,也是学生在中学学习数理化的重要思想和方法。作为数学上具有特殊意义的方程,对小学生来说基本上是陌生的。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课件呈现,认识天平:

出示天平同学们,见过它吗?你们知道怎么用吗?

情境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归纳左右平衡,也就说明左右相等了

追问用一个什么式子表示

2.体验感受,观察积累: 问题这里有一个梨和一个苹果,如果把他们分别放在天平两边的托盘里,猜想一下会有几种情况发生?

师生活动学生个别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 梨的质量大于一个苹果的质量天平向左倾斜;

(2) 梨的质量等于一个苹果的质量天平保持平衡;

(3) 梨的质量小于一个苹果的质量天平向右倾斜 追问因为不知道不确定质量所以结果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现在我告诉你它们的质量:梨60克,苹果110克,此时天平会是什么状态?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这一状态吗?

师生活动点名让学生个别回答,教师及时板书:60<110

教师评价真好!数学语言表达就是简练。

追问师:如果在天平左边梨质量是a

克,用数学语言把你们认为天平的状态表达出来,写在本上。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板书60+a<110、60+a=110、60+a>110

追问这几个式子各表示什么情况?

归纳你看,简单的几个数学算式就表达了三种不同的情况,这就是数学语言的简约美。

3.观察算式,揭示课题

追问看看哪个式子表示相等?一起读出式子

追问仔细观察这个算式,你发现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评价真善于观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类问题 板书:简易方程

二、自主探究,形成概念

1.再举实例,铺垫孕伏

问题还是这架天平,刚才你们发现了平衡,现在教师这里有一杯500克的果汁,和一罐125克的牛奶,如果把它们分别放在天平两边会出现什么情况?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追问那么你能让这架天平平衡吗?也可以用数学算式表达。

学请预设

方案1:在右边再放3罐。

追问可以吗?谁能说清楚?

板书500=125×4或500=125+125+125+125

归纳这是一种策略,改变右边的质量。受他的启发还有别的办法的吗? 方案2:刚才我还听有的同学说喝375克就行。大家说行吗?不过还真的有人喝了一口,不过这一口到底是多少我们不知道,怎么办?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用数学算式表示说明,写在本子上。

师生活动教师巡视,抽有代表性的同学上来板书

板书500-x<125, 500-x="">125

追问哪个式子表示了天平左右两边平衡了?

500-x=125

2.观察式子,归纳定义

问题仔细观察下列式子,你发现了什么?

(1)500=125×4或500=125+125+125+125

(2)500-x=125

(3)60+a=110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归纳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板书

3.分析定义,理解概念

问题你认为判断方程需要几个条件?

师生活动教师从方程的定义,引导学生回答:

(1)表示相等的式子。

(2)必须含有字母(未知数)。

三、牛刀小试,巩固概念

1.试一试,观察天平判断是否可以写出方程,说明理由。

2.做一做:下面哪些是式子是方程?

3.举一举:你会自己举出一些是方程的式子活例子

(1)小红的年龄是x岁,老师比小明大30岁,今年老师的年龄是38岁。

(2)逐个呈现3个足球,每个a元,共花180元。你能用方程表示吗?

(1)小芳一个星期共跑了,每天跑s米。

(2)一盒水果糖共a颗,平均分给25个小朋友,每人得3颗,正好分完。

(3)小芳集邮共60张,小明集邮共48张。小芳给了小明x张后两人的集邮张数一样多。

四、总结提升

数学史: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会用方程解决数学问题了。在我国古代,大约两千年前成书的《九章算术》中记载了用一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史料。直到三百年前,法国的数学家笛卡尔第一个提倡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数,才形成了现在的方程。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上大家都积极的进行了思考,从中你学到了什么?还想知道些有关方程的哪些知识?

解方程4

《解方程》中的典型错例分析

最近一段时间我们认识了方程,学习理解了等式的性质,能根据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现象

在教学完学生利用等式性质解简易方程后,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有一、格式上的:1.会忘写“解”字;

2.上下等号没有对齐;

二、典型错误:1.未知数在减数位置的时候,如18-2x=16;

解:18-2x+18=16+18

2x=34

2x÷2=34÷2

x=17

2.未知数在除数位置的时候,如28÷x=7。

解:28÷x×28=7×28

x=216

分析

格式书写问题原因:解方程是学生刚接触的新鲜知识,学生在知识经验的储备上明显不足,它的书写格式也是新的,和原先的等式计算完全不同,所以学生会受原先已有知识的负迁移而写错,因此,需要一个强调的过程。

典型错误分析:由于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时,其他题型(如,未知数在加数位置、未知数在因数位置、未知数在被减数位置)的时候,我们都先是把方程左边的数去掉。如x+12=36,我们就先在方程两边同时减去12,x+12-12=36-12,得x=24;9x=72就现在方程两边同除以9,9x÷9=72÷9,得x=8;x-19=8就现在方程两边同时加上19,x-19+19=8+19,得x=27这也比较符合孩子的思维过程。因此学生在解决未知数在除数和减数位置时,受这样的负迁移也想把左边不含未知数的数去掉,且这两类题在利用等式性质解时是要先把左边的未知数消去,如18-2x=16是先要现在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加上2x,18-2x+2x =16+2x,得18=16+2x再去解,这样的逆思维学生不太容易接受,因此这两类题错误很多。

解决策略

基于以上原因分析,我调整了教学,在教学例3时。先让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并说明这样解方程的依据是什么。结果孩子们出现了这3种较典型的解法。

① 20-x=9            ② 20-x=9                     ③ 20-x=9

解20-x+x=9+x             解x=20-9                    解20=9+x

20=9+x               x=11                     20-9=9+x-9

x=11

20-9=9+x-9

x=11

利用等式性质求解    根据“差=被减数-减数”求解

解释1:移项

解释2:根据“被减数=差+减数”解

再让学生说说你认为那种方法最简便?这时几乎所有同学都认为第二种解法是最简洁方便的,t:既然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们再来看看这种方法是怎样解的。教师再请学生分析讲解一遍,同桌再说一说。

最后,出示相同类型题请学生尝试用这种方法解决。

未知数在除数位置的时候教学方法同上。

我发现这样教学过后,孩子们再遇到这样的方程时都会选择用关系式去解决,正确率也很高。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16 134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