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小学教案 >

《我最好的老师》随堂练习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280210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我最好的老师》随堂练习精编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上《散步》随堂练习1

爱,并快乐着

――——关于《散步》的教学故事

2004年11月22日-26日是我校对兄弟学校开放教学周。本周七年级的所有学科都承担了开放教学任务。我的教学时间是22日上午第二节,内容是散文《散步》多媒体教学。

散文《散步》是1篇不可多得的当代千字美文,在看似寻常的一次家庭散步中,涉及了中年人在生命延续过程中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涉及了尊老爱幼这一亘古常新的伦理问题,还有如何享受家庭亲情等。

12年前,我刚踏上工作岗位,以品味《散步》优美朴实而内蕴丰富的语言为重点,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取独特的生命的感悟,我认为这是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所在。但12年后,已为人夫、为人父的我再读这篇文章时,我的心灵震颤了,我陷入了矛盾而又痛苦的爱的抉择中。我突然间明白对中年人复杂心境的理解,需要生活的积淀。涉世未深的孩子,能以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走进成年人的内心世界,引起心灵的共鸣,从而提升自己的生活品味、生命质量吗?

我一夜无眠,经过反复的思量,我决定启动学生,以“爱,并快乐着”为主题,要求学生用审美的眼光打量我们的周围,从现有生活资源中去获取一种快乐和幸福,并充分地享受它,延长它。所以,我想让自己、学生和听课的教师一道经历一次灵魂的洗礼。

为了这堂课,我准备了很久,包括课件、集体备课、试讲等细节。此课我打算用中央电视台2004年春节联欢晚会歌曲《让爱住我家》的FLASH来激情导入  ,注重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把教学流程设计为“整体感知”、“局部理解”、“品读语言”、“拓展迁移”、“积累运用”、“课外练笔”六大板块。

从“整体感知”进入“局部理解”课文时,我对学生说:“我们在阅读时应跳进作品中去,与里边的人物作心灵的沟通,设想一下,如果你是《散步》中的那位父亲或其中的一位,面对分歧,你是怎样作出抉择的?”一瞬间,课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烈气氛。通过讨论交流,同学们纷纷作出了抉择。陈昕同学说:“如果我是那位父亲,我会想到母亲的辛劳和对自己的培育之恩,我会选择走大路。”比作者想得更远、更好。许崇文同学说:“如果我是那位父亲,我觉得选择很困难,但我会选择走小路。因为‘母亲年纪很大了,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也很听她的话一样’。我想母亲是明理的,她会理解我的;她又那么疼孙子,自己改变主意要顺从孙子走小路,所以她应该是不会怪我。我选择走小路,我的小儿子会很高兴,他会给全家人带来欢乐的。”肖哲同学却反对:“虽然母亲对我的选择会理解,难道母亲就没有想法吗?她是否会想:‘我老了不中用吗?自己的话连孙子都不如,我真是白疼儿子一场。’课文说,‘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我想他不至于会哭闹。”俞欣妍同学说:“我如果是文中的那位妻子,我会听从丈夫,因为我不想让丈夫左右为难,也不想在母亲心中留下坏印象,因为媳妇难当。所以文中的妻子很伟大。”全班同学都笑开了。其他同学们也纷纷以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文本,作出自己的表述。

我对他们的选择表示了理解和赞赏,因为从学生的抉择中,我感受到他们正在正确抉择自己未来可能的生活:有责任的生活,有爱心的生活,富有创意的生活。

学生很配合我,加上我精心设计了各个板块之间的过渡和衔接的教学用语,以及声音和色彩都很精美的课件,我禁不住有点暗喜:大功即将告成矣!

临近7分钟下课,我的教学环节是“看图片说标题”。大屏幕显示的画面是:两个花甲老人安祥地坐在草地上,远处一抹淡淡的夕阳,老太给老头按摩,老太付出而满足,老头幸福而快乐。围绕“爱并快乐着”的课堂主题,同学们说得很好。有的说“夕阳红”,有的补充说“最美不过夕阳红”,有的说“黄昏美”,有的说“少年夫妻老来伴”,也有的用县老干活动中心大门的对联“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来形容……

真的好极了――多聪慧的学生啊!

然而,正当我准备结束时,一个小小的插曲悄然而起。

林菲同学举手示意说:“邓老师,可以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句诗来形容吗?”同学、教师都笑了。我想:糟了!这可是有悖图意的。怎么办?就那么几秒钟,我决定顺势把学生引到品味课文的语言上来:让他们用改变语序或者改动某字的方法来达到我们所需要的效果。结果出乎意料的好,从“只求近黄昏”到“只是阔黄昏”到“只为近黄昏”到“只因近黄昏”――我松了口气,因为同学、教师又笑了。

课在FLASH《让爱住我家》的歌声和笑声中结束了,我想此时此刻,在孩子们心中,爱应该开始快乐了吧!

评课时,好极了!

说真的,当时我好欣慰,因为我几个月来对学生的实验、对课改新理念的钻研已经初见成效了!

如今,一年过去了,我常常会想起这堂课,常常被自己感动,也常常被学生感动。以前我像一个“救世主”,给学生知识,给学生力量,给学生关爱,在学生面前我永远是正义的、强大的、乐观而豁达的,我因学生的崇拜和尊敬而满足。但我也深感失落和孤独,因为这份骄傲是不真实的。现在,我和我的学生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想办法,一起渡难关,真正去关注语文和生活的关系。虽然有时我也很“无知”,难免脸红尴尬,但我却倍感真实而轻松,因为我在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觉得生活是多么美好,生命是多么可贵。我感谢新课程,感谢《散步》,感谢学生,感谢一切因爱而变得快乐而美好的事物。

真的。

上《散步》随堂练习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朴实而深沉的亲情之爱。

2、以自主、学习、探究的学习方式完成课文的解读。

教学重点:

从人物的选择来理解课文的亲情之爱。

教学难点:

1、中景物描写所提供的妙处。

2、对寓意深刻的句子的理解。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你的家中有多少位成员呢?正在茁壮成长的你们可知道是谁在辛苦地支撑着你的家,又是谁肩上的担子最重呢?也许你会说是爸爸妈妈,是啊,我们的父母是最辛苦最伟大的,他们既要照顾老人,又要负担我们。那么大家有没有思考过亲人为我们付出的无偿无私的爱呢?

二、整体感知

(一)、听音乐自己小声朗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字词,解决。

(二)、笼统提问

1、文章出现了哪些人物?

2、他们一起做了一件什么事?

(三)、启发提问

1、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谁处于核心地位?(尽量引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板书:四人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中出现了什么事情?

(在散步的过程中出现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

处于核心地位的我是如何解决这个分歧的?

(选择走大路。因为我考虑到我陪伴儿子的时间还长,即使这一次委屈了他,还有长久的日子可以补偿。但我能为母亲做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所以尽力满足母亲的要求,以她的考虑为先。体现“我”挚爱着母亲。)

3、(板书:最终路的选择……)

结果由于母亲选择了小路,大家一起走小路。

4、认为是什么影响和改变了他们的选择?

A因为对母亲的爱,我决定委屈儿子而顺从母亲的意愿。

B因为爱,妻子理解我、体谅我,默默地支持我的每一个决定。

C因为爱,母亲选择了包容和退让,舍弃了更适合她走的大路,选择了孙儿喜欢的小路。

(过渡)各位同学,你在初读这篇文章时,有没有感受到他们之中洋溢着的融融爱意呢?现在让我们再次朗读课文,体会这一家四口之间洋溢着的深情。

三、研究交流

在二次朗读的基础上,我们大家来交流一下学习的心得。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触动、你有什么启发、你有什么疑问,都可以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和探讨。

下面有一些题目,不过仅供参考,你可以选择其中一两个题目谈,也可以尽情抒发你自己的感想。

1、通过文章的学习你感悟到了什么?(即文章给你的启示?)

2、文章哪写描写最令你感动?

3、文章有两处景物描写,他们有何用处?

4、如何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为什么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5、你最喜欢文中哪些词语或句子?为什么?

四、扩展延伸

《散步》与课后的《三代》讲的都是三代人的故事。与课文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你的理由。

上《散步》随堂练习3

尊敬的评委下午好,我说课的课题是莫怀戚的《散步》。

下面我从教材的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运用、学法指导、大致的教学流程等几个方面汇报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1篇自读课文,这一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注重人生体验。《散步》是1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寓景美、人美、情美于一体,字里行间扬溢着浓浓而真挚的亲情,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家人散步时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画卷,更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尊老爱幼的道德颂歌。虽然与本单元前两篇课文《风筝》《羚羊木雕》一样都以家庭生活为主,都有矛盾冲突,但前者给予的更多的是反思,而本文则主要从家庭伦理准则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正面、积极的引导,并且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因此,我认为本文是让学生走进文本,对话文本,在“人生体验”中达到体验人生目的好教材。

二、学情分析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语文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增强亲情观念,提高人文素养是本课的教学任务之一。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基本是都是90后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现象”普遍存在,不少孩子“唯我独尊”,家庭亲情观念淡薄,缺乏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因此,本文教学时,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理解事件本身并不难,但要引导学生发掘文本主旨、感悟亲情及由此引发对于家庭伦理准则的思考会有一定的难度。

基于以上分析,我设定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如下: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本课教学目标为: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基本内容。

2、以文本为范例,指导学生揣摩词语的含义,品味文章语言的方法。

3、学习文章以小见大、一事一理,从平凡的小事中挖掘出深意的写法;

4、体味文中浓浓的亲情,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家庭伦理传统美德。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以及教学目标,确定:

教学重点为:目标2、4。

教学难点为:目标3、如何理解文章具有象征意义的最后一句话为达成以上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拟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以文本为范例,组织学生自主品味语言,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相关方法。

2、以小组形式,通过合作探究本文主旨。

3、朗读法、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品读文章。

4、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初读叙事类文章,整体感知内容的方法(初读“三问”:谁?在哪里?什么事?)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精读文本、品味语言。

3、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发现文章的美点(从内容到形式)

四、教学流程:

课前播放《常回家看看》作一个铺垫。

1、猜字游戏导入

谜面:上有老下有小—学生猜———教师解字:老小不分开为孝,老在上子在下,儿子担任着背负老人的责任这样才为孝。

当堂调查:你们一家三口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同吃的同学举手(举手的很少),如此看来大多数是老小分开的,孝出了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能不能不分开呢?分开与不分开的主要责任以在谁呢?从今天学习的课文《散步》中也许能够找到答案。

(设计意图:歌曲作情感铺垫,猜字游戏可以很快地激发七年级孩子的兴趣,抛出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关,为突破教学难点设伏。)

2、听读、朗读,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轻声地朗读课文。

(“听”和“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过程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

(3)、检查阅读效果:

从记叙的要素、顺序入手理清内容和文脉。并在概括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找出核心事件“分歧”,以及产生分歧原因和解决分歧的办法。

(学习起步阶段要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强化“要素”意识,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3、品读课文,感悟亲情

我设计的主问题是:

①你说说这一家子四口人中,谁的权力最大?在散步的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老师在学生讨论结束后,再总结全班同学的发言,加以归纳明确。一家人的权力无大小之分,只有平等的关系。一切由爱决定。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

②学生总结归纳人物的特质(这一设计的目的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学会运用精炼的词语来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儿子:聪明乖巧,非常懂事。(着重引导学生将文中的儿子与现实中的“儿子”(自己)进行对比,突出现实生活中有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小皇帝,小公主形象。)

③关于教学难点,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探讨。

铺垫:再问导入部分的两个问题:如何解决“孝”这个问题?能不能不分开呢?分开与不分开的主要责任以在谁呢?归纳学生的回答水到渠成地理解文章最后一句具有象征意义的话———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家庭是这样,民族、国家也是如此。(边归纳边板书要点)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体会文章的人性美。(初步体会文中“以小见大”“一事一理”的写作手法。)对于学生的讨论和回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4、探究课文,品味语言

①、让学生采用圈点法划出自己认为精美的句子,看这些句子好在哪里?说说自己的发现。

预设:主要引导学生品味:

(1)写景的句子,发现他们的意境美。

(2)对称的句式(体会它们的对称美,情趣美。)

(语文学习的要义之一就是学习语言,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要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②、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精彩片段。

(朗读是感受、理解文章的有效手段。通过朗读加深印象,培养语感)

5、结束语: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子欲养而亲不待。对长辈、父母我们要心怀感恩(播放《感恩的心》),此刻,你有什么感受,或最想对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说些什么?用一段文字把它写下来,课后和大家一同分享。

最后是作业布置:

6、布置作业:以家庭生活为素材,以亲情为主题,运用“以小见大”“一事一理”的写法,写一个片段(300字左右)。

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刚开始学习“以下见大”“一事一理”的写法,特作出分层要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这也符合个性化的要求,具体是:最低要求:仿写文中的某个片段//一般要求:独立构思,能表现出亲情//较高要求:能提炼出一个简单的道理。

7、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主要是为了体现教学内容的要点,突出教学重难点。

《日月潭》随堂练习4

教学目标

1、学会积累词语,进行说话训练。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有热爱祖国宝岛台湾和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积累词语,说话训练。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准备小黑板、图片、彩色粉笔

教学时间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些地方?

2、同学们去过的地方真不少。我听说祖国宝岛台湾有一处景点特别美,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它就是日月潭,。(板书课题:9、日月潭)齐读课题。

3、同学们的声音真洪亮,看把谁引来了(出示生字词)多种形式读。

(二)、自学课文,明白名字的由来

1、自由读课文。读书建议:(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2)边读边思考:这个地方为什么叫日月潭?

2、指名交流。齐读、引读第二自然段。

3、读一读,说说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北边像太阳,叫日潭;南边像月亮,叫月潭。

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

4、练习把句子说具体,说准确。

过渡:原来日月潭的名字是这么由来的,判断:日月潭是我国的一个湖,对不对?指名交流,老师相信当你读完课文第一自然段,一定会有更多收获的。

(三)、精读课文,领略风光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

(2)、说说你又知道了什么?理解:名胜古迹。

(3)学生交流。用“名胜古迹”说话。

(4)、考考你:日月潭是我国的一个湖。它在的高山上。那里,,周围有许多。

湖中央有个美丽的小岛,叫,小岛把湖水,北边像太阳,叫;南边像月亮叫。

(5)齐读一遍。

过渡:同学们,日月潭里还藏着许多的秘密,让我们一起去发现吧。

2、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小组合作学习3—4自然段。小黑板出示学习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想一想:你喜欢日月潭什么时候的景色,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再与组员说一说?

(2)、学生学习,教师巡视。

过渡:同学们学得可认真了,让我们来分享分享你找到的美景。

(3)、小组代表交流,随机选择学习内容。

生:清晨,湖面上飘着薄薄的雾。天边的晨星和山上的点点灯光,隐隐约约地倒映在湖水中。(这句话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师板书“清晨”、“隐隐约约”。(出示图片)

师:同样喜欢清晨日月潭的小朋友请举手……你们还感受到了什么?

理解“隐隐约约”带读,齐读。

(4)、指导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清晨的日月潭有了薄薄的雾,有了隐隐约约,你说这段话是读得轻一点好呢还是响一点好?)

(过渡:清晨的日月潭的确很美,但要说最美,每个人的看法可能不一样哦!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

(5)、你又喜欢什么时候的日月潭?(指名说:中午,太阳高照,整个日月潭的美景和周围的建筑,都清晰地展现在眼前。)师板书“中午”理解“清晰”。其他同学补充,谈感受。

(6)、根据你们的判断,课本中的这幅图应该是什么时候的日月潭?师:你们在图中看到了哪些美景?(出示图片)

(过渡:一下子看到这么多美丽的景色,我们的心情也放晴了,嗓音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让我们大家都来感受一下日月潭晴天的美丽吧!

生齐读中午时的日月潭。)

(7)、晴天的日月潭这么讨人喜欢,那雨天的日月潭你们喜欢吗?

师板书“雨天”。那让我们也来读一读吧!生齐读。(出示图片)

(过渡: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日月潭的另一种美丽?理解:轻纱、仙境、一片朦胧)。

过渡:是呀,看得清清楚楚是一种美,模模糊糊,看不清楚也是一种美。要欣赏到美的事物,关键是要有一份美的心情。让我们带着美好的心情来读一读三、四两段。

3、仿写“黄昏时日月潭”。学生闭上眼睛想象黄昏时的日月潭,教师配以语言上的描述;然后教师展示几张黄昏时日月潭的图片。指名展示,随机评价。

4、根据板书小结日月潭的美景,再激发学生感情朗读第5自然段。板书:风光秀丽

(四)我来当导游。

1、日月潭的什么吸引了游人?

2、你认为日月潭的哪里最吸引人。请你来当当小导游,介绍给大家听。

(五)、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基本上能当个小导游了。如果你想当个好导游,请把课文中那些美丽的词语和句子再记一记,在笔记本上写一写。如果你想当个超级导游,请到网上去找找关于日月潭的传说故事,有声有色地讲给大家听,肯定能吸引更多的游客。

《我最好的老师》随堂练习5

一、初读课文,认识“最好的老师”

1、板书“最好的老师”,说一说,你心目中最好的老师应该是怎样的?

(认真负责,知识面广,严格要求,关心学生……)

2、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好老师的标准,作者心目中的最好老师又是怎么样的呢?板书“我最好的老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⑴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⑵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我”最好的老师是一位怎么样的老师?

3、课堂交流:

⑴读读记记下列词语:

编造、破绽、强调、教训、驳倒、论证、权威、糊弄、受益、出人意料、目瞪口呆、饶有趣味。

⑵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⑶学生朗读找到的有关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怀特森老师是怎样的老师。

二、再读课文,走近“最好的老师”

1、朗读句子,“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

2、默读课文,边读课文边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怀特森老师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

3、课堂交流:

⑴一次测验,我们按照课堂笔记回答的每一道题,都被画上了红,我们都得了零分。

⑵老师讲课的信息都是错误的,我们做的课堂笔记也是错误的信息。

⑶课堂上传看的猫猬兽的头盖骨也只是普通的猫的颅骨。

⑷希望我们多去发现问题,大胆提出来。

⑸科学课对于我们来说就成了一种“冒险”。

……

4、讨论:

如果你是怀特森老师的学生,面对这种种出人意料的举动,你会怎么想?

三、细读课文,走进“最好的老师”

1、仔细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怀特森老师有个性,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除了给我们带来惊讶,带来不可思议之外,对学生会有什么好处呢?

2、课堂交流:

学生可能的回答会有:

⑴使我们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常常会在课后花好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去思考和论证”。

⑵使我们“逐渐增长了见识,也逐渐懂得如何去接近真理”。

⑶使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根据学生的回答,可以结合这个单元的学习,随机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去接近真理?为什么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从中让学生体会到怀特森老师的良苦用心。

3、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句子,“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

4、教师小结:

科学需要怀疑,需要“冒险”,需要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拥有善于发现、探求真知的能力。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16 128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