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潭》随堂练习(5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日月潭》随堂练习(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匆匆》随堂练习【第一篇】
教材分析:
第一组教材围绕“人生感悟”这一专题编写了5篇课文,从不同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匆匆》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文,是现代作家朱自清的1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结构精巧,层次清晰,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紧扣“匆匆”二字,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滔滔逝水,急急流年,时光转瞬逝,弹指一挥间”的无奈和惋惜。文章中巧妙的大量叠词、短句的运用,使文章简朴、轻灵,读起来轻巧、婉转,是1篇指导学生练习朗读、学习语言的佳作。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重视主体阅读感受和体验,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根据这篇文章的特点我采用了“以读为本,以说写相辅”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地读,读出意,读出味,读出神,在读中理解文意,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和美的感染,学习表情达意的技巧。在读后辅以“说、写”体会作者反复表达的“时光一去不复返”光阴易逝的无奈,体会要珍惜时间,珍爱生命的每一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表达方法。
3、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读说写结合,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阅读中感悟作者的美好心灵,认识时光的短暂和一去不复返,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教学难点:
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搜集有关朱自清的资料。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读说写结合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引出“匆匆”
同学们,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写出了好多珍惜时间、赞美时间的美文,来抒发自己对时间的感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1篇关于时间的散文《匆匆》。
看老师写课题,请同学们注意“匆”字最后一笔的点不要丢了。
(板书课题:2.匆匆)
二、初读美文,感知“匆匆”
1、(生齐读课题。)读到这两个字,你的脑海里又会很自然地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呢?
2、刚才同学们想到的是人们急急忙忙,行色匆匆,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那么,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让这看不见、摸不着的、匆匆而过的时间跃然纸上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语文课本第4页,自由轻声地读课文。
3、读过课文,你心中产生怎样的疑问呢?
(咱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4、你的问题和作者的问题不谋而合。(板:一去不复返?)
5、这个问题在文中出现几次?都在什么位置?
6、作者是以问句开篇,又以问句结尾,这在写作方法上是前后呼应,这样写的好处是突出中心。
三、精读美文,品悟“匆匆”
1、作者没有直接写日子一去不复返,而是写这一句(课件)“燕子……再开的时候”
自由读一读。你能看出什么特点?除了排比句,在内容上有什么发现?
2、除了课文中的事物,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的哪些事物,按照这样的句式说一说。(无论是燕子、扬柳、还是桃花,他们去了,都能再回来,这是大自然周而复始的规律。)
3、请看屏幕,我把这一句话这样排列,你发现了什么?(像一首小诗)
4、谁能像朗诵一首小诗一样美美的读,(读出作者对时间的珍惜之情)
5、读的真美,请同学们接着往下读(课件)看看你又会有什么样的体会?
(作者是为了说“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6、那么,作者写时间一去不复返与燕子、杨柳、桃花有什么关系呢?(对比)。正确,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三者都能失而复得,而我们的时间却不能,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无奈、惋惜)(板)把这种鲜明的对比读出来吧!
7、一般而言,只有老人才会对过去的时间发生感慨。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大约多大年龄?(20)
8、你是怎么知道的?(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走了。)你很会思考!作者1898年出生,1922年写作此文,当时作者24岁不到,就已经对时间发出了如此感慨。
9、(课件)请大家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把什么比做什么?(把“我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作“针尖上一滴水”,把“时间的流逝”比作“大海”。)通过这个比喻,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的日子和时间的流比较起来微不足道。按常理看,人的一生有多少个“八千多日”?四个就是90多岁,比较少见了,生活中有几个人能活到90多岁呢?),但是,作者说:一个“八千多日子”也只是“针尖上的一滴水”,四个“八千多日子”也只有——(四滴水)。而且是针尖上的四滴水。和浩瀚的大海相比,太少了,同学们,请你思考,你的人生里大约有几滴水,现在用了多少了?(半滴),你感到了什么?(生命太短暂了)。
10、当作者突然间想到了自已的24个青春年华已一去不复返,他的心情怎么样?一想到这些,他怎能不(头涔涔而泪潸潸)呢?
11、其实,让作者头涔涔而泪潸潸的还不仅仅因为这些,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三——五自然段,找出还有什么让作者头涔涔而泪潸潸的呢?做上标记(生读第四自然段)。
交流我们的疑问理解。(痕迹,游丝,两个赤裸裸)生解答。
12、朱自清面对匆匆而过的日子,他一问自已?
(课件)(在逃去——做些什么呢?)
朱自清面对匆匆而过的日子,二问自已?(课件)(在八千——剩些什么呢?)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过去的日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他三问自已?(课件)(我——这呢?)
是呀!到底有没有留下成就呢?他四问自已
(课件)(我何曾留着像游丝一样的痕迹呢?)
难道像蛛丝一样的成就都没有留下就得离开这世界吗?他五问自已?
(课件)(我赤——回去罢?)
愤愤不平呀!他六问自已?
(课件)(但不平的——遭啊?)(课件)
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作者不想赤裸裸的离开这个世界,不想自已走这一遭。)
(作者不甘愿虚度此生。)(作者想干出一番事业来)。
谁能告诉大家,朱自清此生虚度了吗?(一生交流,一生补充)。
这正是朱自清先生感悟人生苦短,时间匆匆,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辛勤劳作的结果呀!
13、时间是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它的流逝更是难以描写,可作者是运用什么样的语言把他流逝的八千多个日子描写得如此生动,活泼呢?请你来读第三自然段。大家可以交流交流,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好在哪里?
14、作者不是直接说:我们要爱惜时间呀!而是把时间当人来写,它能“跨”,能“飞”,能“闪”,能“溜”呀!简直是个淘气的小精灵,这样当然更生动、形象了。(生读文)
15、是啊,你再怎么遮挽也是没有用的,时间就是这样,怎么也留不住它匆匆流去的光阴。(生读文)
16、“斜斜”“默默”“匆匆”“茫茫然”“轻轻悄悄”“玲玲俐俐”,读起来是那样轻巧婉转,那么无奈惋惜,我们再合作读------(师读到“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生接读“于是------”)
四、课内拓展,深化“匆匆”
1、那么,告诉我,你们那四千多个日子又是怎么溜走的呢?能不能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抓住生活中的小事写一写自己对时间的认识?做一个小朱自清,好吗?(课件)。
2、谁能够大胆地读给大家听一听,让我们欣赏一下?写得多好,三分文章七分读,再声情并茂地读一遍,好吗?多么形象的比喻,真有几分朱自清的味道?
3、作者的八千多个日子就这样在不经意间溜走了,你们的四千多个日子,张老师的一万四千多个日子,也这样无声无息地逝去了。一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头涔涔而泪潸潸)呢。因为我们也不想(白白地走这一遭啊)。而去这一去不复返的时间,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珍惜时间不能让时间白白溜走;我们一定要好好地抓紧时间,利用时间学习,长大为祖国多做贡献,让自已活得更有价值)。
五、课外延伸,升华“匆匆”
1、同学们,我们也可以像鲁迅一样事事走在时间的前面,也可以像林清玄一样与时间赛跑。这样,当你回首往事时就不会因虚度光阴而感到羞愧,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感到悔恨。(课件)
2、美文推荐《春》、《荷塘月色》、《背影》、《给亡妇》。(课件)
《匆匆》随堂练习【第二篇】
《匆匆》是朱自清的1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安排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十二册的第四组。文章紧紧围绕“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光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的无奈和惋惜。
文章极富文采,有些地方还写得比较抽象。由于学生年龄小,心理方面还不够成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课文及学生的特点,引领他们进入情境,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大胆想象,让他们通过积极的探究与创造,深刻领悟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在教学中,我尝试着通过如下四个步骤来进行:
一。睹物引思,自主积累,初步感知。
课前的自主积累是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初始阶段。学生只有经过必要的搜集、调查、研究,才能完成对课文的初步积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积累层次,根据本文的实际情况,我除了要求他们进行常规性的预习之外,同时还特别要求他们找出已故亲人或自己过去的相片,让他们在观察相片的过程中,回忆与相片相关的故事,并引导他们大胆发挥想象,并在本子上记下自己独特的感受。通过积极引导,学生的本子上就留下了一串串充满童稚的语句,如:时间过得真快,我感觉这张相片好像是在昨天拍的;看着相片中被我虐待而死的小白兔,我很伤心,如果时光能够回来,我一定要好好待它;看到这张相片,我真想回到从前,再亲亲疼爱我的奶奶……通过激发学生大胆想象,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起到一定的铺垫作用。同时,也令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初步的整体感知。
二。结合文本,展开想象,深化中心。
文本,是客观世界、人物情感的载体。要学生将文本再次转化为客观世界、人物情感,就必须通过一定的想象来再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入创设的情境,展开深入、细化的联想,从而完成对文本的探究与理解,促使自己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
如在第二自然段中,写了“八千多日子从我手中溜去,没有声音,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在第三自然段中,也写到“日子从洗手中过去,从饭碗中过去,从双眼前过去,从我身上跨过去……”这两部份内容通过运用拟人化的写法,形象地写出了时光的无情流逝,一去不返。由于这些写法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相适应,因此学生也较有兴趣。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学生面对照片进行感受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走进文本,在文本的形象描写中,激发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深刻感受:有的学生说,时光过得真快,真是十年如一日,长大了才觉得童年是那样的令人神往,令人留恋;有的学生说,时光匆匆流逝,如果能重新回到无忧无虑的童年,那该多好啊,但这已经不可能了;有的学生说,勿谓寸阴短,既过难再获,只有珍惜时光努力工作,才不会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又如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写到:“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我又做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为何又要赤裸裸地回去,白白地走这一遭呢?”在本段的学习中,同样,我也让学生细读文本,发挥想象。于是就有了学生自己个性化的感受:有的学生说,自己体会到了作者因挥霍时间而无所作为的黯然神伤;有的学生说,自己随意挥霍时光,致使学业退步,心中顿生无限感慨,并决心要发奋向上,把丢失的功课补回来……
通过文本激发学生想象,不仅让学生了解到时光悄无声息的挪移,也让学生理解了作者对虚度时光的感慨,也教育了他们必须珍惜时间,做到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
三。联系生活,想象仿造,鼓励创新。
本文词藻丰富,语句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师必须让学生在感受语句优美的同时,领悟这些句子的写作特点,从中领会组织语句的一些基本方法。因此,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运用自己独特的阅历和经验,对句子进行创新性的仿造,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技能的目的。由于学生仿造的句子与原文结构相同,节奏相似,学生只需改变部分词语,趣味性也较强,成功感也较容易获得,因此学生也乐于仿造,乐于创新。在仿造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不要过多或过高。因为学生跟朱自清相比,差距悬殊,要想学生出口成章,是不太现实的。无论学生的文句如何的稚嫩,只要有创新的意识,有创新的胆量,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就要给予鼓励,不要扼杀他们脆弱的创新意识,从而进一步扼杀他们闪光的求知欲望。教师应做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鼓励为主,逐步提高。
如在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中,有这样一些句子:“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边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仿造,我先让他们熟读原文,再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来进行语句的组织。在我的启发下,学生们各抒已见。有一位学生就这样说: “追追打打的时候,日子从脚底下过去;打游戏机的时候,日子从手指边过去;看电视时,日子便从我们的双眼前过去……”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联想仿造,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延伸想象,融入练习,开放提高。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阅历、感受角度等因素的不同,学生学完本文之后,对时光的匆匆流逝,就会产生自己的富于个性化的独特感受。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与文本对话,更深层次地与作者沟通,更宽层面地与同学交流,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实际,延伸想象,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下来,通过开放型的习作训练和全班性的习作交流,既延伸了文本的内涵,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乃至综合学习能力。
《翠鸟》 随堂练习【第三篇】
一、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
( )的翠鸟 鲜艳的( ) 锐利的( ) 灵活的( )( )地等待 ( )地疾飞
二 、拼一拼,写一写。
cuì niǎo chèn shān dǒu qiào qīng cuì wěi gǎn
( ) ( ) ( ) ( ) ( )
yú wēng dàng yàng zhù shì
( ) ( ) ( )
三、比一比,组词语。
衬( )秆( ) 饲( ) 脱( ) 诱( ) 褐( ) 陡( )
村( ) 杆( ) 词( ) 锐( ) 绣( ) 渴( ) 徒( )
四、去掉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衬____( ) 腹____( ) 泡____( ) 饲____( )
五、读一读,选词语。
1. 愿望 失望 希望
(1)可欣( )成为一名优秀学生。
(2)爸爸今天有事没带我去游乐园,我很( )。
(3)我的( )是到北京去看天安门。
2. 锐利 锋利
(4)这把刀很( )。
(5)翠鸟有一双( )的眼睛。
六、根据解释写出词语。
1.又鲜明又美丽的意思。( )
2.飞得很快。( )
3.锋利,尖锐,本课指感觉灵敏。( )
4.声音清亮好听。( )
5.集中注意力地看。( )
6.形容又小又灵巧精致。( )
七、在括号里加上适当的词,使句子更具体。
1.翠鸟( )停在苇秆上。
2.小雨( )下个不停。
3.小鱼( )把头露出水面。
4.翠鸟( )注视着水面。
八、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灵活—— 鲜艳—— 锐利—— 希望——
逃脱—— 注视——
九、 小阅读
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
一、上面这句话里有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语,找出来标上“__”。
二、这句话中把( )比作了( )。说明翠鸟__________________。
三、请照样子写出一个比喻句来: 。
《翠鸟》 随堂练习【第四篇】
一、 说教材:
《翠鸟》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四单元的1篇精读课文。作者对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作了非常细致的观察,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翠鸟羽毛艳丽的外形和它捉鱼时灵敏、神速的动作。在老渔翁的启发下,“我”体会到喜爱翠鸟应该把它当作朋友,打消了捉翠鸟饲养的念头。
抓住事物特点来写,是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作者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抓住漂亮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一动不动”地“等待”,“贴着水面疾飞”,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
根据大纲要求,三年级阶段着重进行段的训练,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使学生从课文中学习作者观察的方法,提高观察力,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按一定顺序写具体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 学习作者抓特点观察、描写的方法,体会用词的贴切、生动,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
2、 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其中课文写翠鸟外形特点和捉鱼的第一、二、三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翠鸟的外形特点和翠鸟的捉鱼本领之间的关系是教学的难点。
二、 说学生
三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和动态的东西所吸引,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教学时要注意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器官参与教学实践活动,提高教学效益。
三、 说教法
语文教学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学习目的和学生实际,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教法:
1、 直观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寓教于乐,学生乐学乐用。
2、 朗读体会法:教学时根据本课的特点,指导学生在默读中学会思考,在朗读中想象、体会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3、 对比理解重点词语:教学时通过读句子,分析两个对比句的异同,并说说哪个用得好,好在哪里,加深对重点词语的理解,突破难点。
四、 说学法
五、 说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 在大自然中有许多美丽的小鸟,像孔雀、画眉、黄莺……下面请大家看看这是什么鸟?(出示“翠鸟”图片),对了这是翠鸟。翠鸟又叫“叼鱼郎”,它生活在靠近水边的树枝上或岩石上,有着高超的捕鱼本领。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翠鸟的。
2、 出示课题(齐读)
3、 上一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课文是从三个方面写出了翠鸟的特点,谁能告诉老师,是哪三个方面呢?
(指名回答,师板书:外形活动住处)
4、 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段有关翠鸟的录像,看看翠鸟的外形和活动有什么特点?
5、 小结:
(二) 学习第一自然段
1、 出示图片,看图说说翠鸟的外形特点。
2、 (课文是怎样描写的?)默读第一自然段,按要求把有关的词语找出来。
3、 指名说说你找到的词语,再齐读。
4、 作者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描写翠鸟的外形?
(爪子——羽毛——眼睛——嘴)
5、 板书:爪子(红色)羽毛(漂亮)眼睛(透亮灵活)嘴(尖、长)
6、 重点理解描翠鸟羽毛的三个比喻句。
7、 用喜欢、赞美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三) 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 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思考:
1)、翠鸟的动作怎样?
2)、课文第二自然段写翠鸟的什么动作?
3)、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翠鸟的什么动作?
2、 分析课文第二自然段:
1)、翠鸟的叫声有什么特点?它喜欢怎样的活动?
(指名回答)
2)、比较句子
3)、课文第二自然段还写了翠鸟的什么动作?(等鱼)
4)、板书:等鱼:一动不动注视(静)
5)指导朗读
3、 分析课文第三自然段:
1)、欣赏翠鸟捕鱼的录像。
2)、课文是怎样描写的?
3)、自由读翠鸟捕鱼的句子,用“△△”划出有关词语。
4)、板书:捕鱼:蹬飞叼飞(动)
5)、分小组讨论:翠鸟捉鱼的本领和它的外形有什么关系?
6)汇报讨论情况。
7)、比较句子
8)指导朗读
4、 小结:
翠鸟不但外形美丽,而且是捕鱼高手,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具体地把翠鸟捕鱼经过表达了出来。
(四) 学习第四、五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 自由读。
2、 谈理解,你读懂了什么?
3、 板书:峭壁上
4、 师归纳:
老渔翁告诉我们翠鸟的家在小溪尽头的峭壁上,翠鸟来这里是和我们做朋友的,我们打消了捉它的念头,只是希望翠鸟在茂秆上多停留一会儿。
5、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翠鸟怎样的情感?(板书:喜爱)
(五) 总结全文
1、 作者写了翠鸟美丽的外形,并写出了它在捕鱼过程中动作神速、身手敏捷的特点,分别从静到动两方面表现出来,使人们不禁对翠鸟产生喜爱之情。
2、 说话练习:
请你学学作者,用最美丽的语言赞赞你所喜欢的动物。
(六) 课外延伸
1、 欣赏鸟类的图片
2、 课外延伸
★读一读描写翠鸟羽毛颜色、外形、捉鱼动作的句子,再把你喜欢的词句抄下来。
★★自选课文中的一部分内容,如,“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用彩色笔画一幅画。
★★★请你以“我喜爱的鸟”为题,仿照《翠鸟》抓住事物特点来写介绍自己所了解的鸟。
六、 说板书
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图文结合的方式,既是对课文的一种“再创作”,又以形式美吸引学生,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审美情趣。
附板书设计:
※ 相关链接 《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04-05-11]
《匆匆》随堂练习【第五篇】
师:同学们可能都不认识我,我姓薛。有同学姓这个姓吗?(无人举手)这个姓很少,所以很珍贵。
(生笑。)
师:今天我们学习第2课,读题──
生:齐读课题。
师:预习过课文吗?你在预习过程中都预习了什么?
生:我把课文读了三遍。
师:你很自觉,没有要求,你能自觉地读3遍。不错。
生:我先看了预习提示,然后根据预习提示中的问题,去读课文。
师:能够根据预习提示有针对性地预习,很好。
生: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都想好了。
师:(笑)了不起,答案都想好了,能透露一个给我吗?
(生笑。)
生:不能。
师:还保密呢!你能带着思考进入课堂,收获就要比一般同学多。
生:我借助工字典解决了预习中不认识的问题。
师:能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来解决预习时遇到的问题,这是会学习的同学。
生:我边读边想有什么问题,想了每一段的段意思。
师:一边读一边想,这是很好的学习习惯。
师:好像还有很多同学搜集了许多名人名言,是你吧。
生:高尔基曾说了一句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
师:这句话记得吗?能背出来吗?
生:“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人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师:小结:大部分同学都认真读了课文,有的根据预习提示进行有针对性地预习;有的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有的借助工具书解决预习时遇到的问题。这些都是你们在预习时自觉做到的,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坚持这个习惯,你必定受益终生。
师:课文读了三遍的同学请举手。
(生全部举手。)
师:读了三遍以上的请举手。
(生无一人举手。)
师:(笑)你们都统一要求读三遍啊?
师:读得怎么样,你来选择其中一段读,我们看看你读得三遍与他人读得三遍有什么不同。
师:你来读第一自然段。
……
师:读得不错,很流利。这第二个句子很长,“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读得很流利,不错。谁再来读给我听听,也能像他读得那么流畅吗?
生读。
师:别急着坐下,考一考,你在读这一段的时候想些什么?心情有没有什么变化?
生:(略停一下)这一段中有问句,感情要深厚一些。
师:你注意了这段中有4个问句,感情不同,他注意到了,两位同学这一段都读得很好,边读边思考,说明他们读得很专心投入。
师:谁来读读其他的自然段,是不是都像他们一样认真?
生读第四小节(强调“呢”)
众师笑。
师:他读得很投入,(笑了)因为他的得很沉重。内容可能很沉重,但有些词语可以读得比较轻快。谁再来读一读这一段?
生读(依然强调“呢”)。
师:比较轻快,很好!但是,你说说看为什么一定要强调“呢”呢?
生:因为作者好像是有问题在问我。
师:谁能不通过强调“呢”来体现这是问句。
生读得很好。
师:美吗?象她一样读,会给人一种美的感受,一种全新的感受。
生:我来读最后一小节。
师:为什么?
生:一来是这一节很短,二来是这一节也很重要。
师:我们就请你来读读这最重要的一句话。
生读。
师:他虽只读了一句话,这却是课文的灵魂,这个问句的答案文中没有。正是因为这个问句,使这篇文章成为千古名篇。
生读第二小节。
师:你有点忧伤的语调,不错。
师:你们看第三小节最长,谁有勇气来读读第三小节?
生读。
师:这么长的段落,读得这么流利,看来是真的下了一番工夫。
师:看课题,“匆匆”就是“急急忙忙”的意思,脚步匆匆,吃饭匆匆,洗脸匆匆……课文写的是什么匆匆?
生齐:时间。
师:先别急着告诉我,请你大声朗读全文,文中有一个词告诉我们:是什么匆匆。
生大声读文。
师:读好的请举手。
师:课文有一个词,写出了什么“匆匆”?
生:课文写的是“日子”匆匆。
师:“日子”就是时间,就是时光,意思是一样的。
师:我们每天都在过日子,往往就这最普通的事情,就容易被忽视。在作者眼中,日子有什么特点?到底是怎样的?请你们再认认真真地读第一自然段,告诉我日子有什么特点?好吗?
生读文。
生:我觉的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日子是一去不复返的。
师:这是日子最大的一个特点(板书:一去不复返)。
师:你再看一看,这段话中还能看出日子有什么特点?
生木然。
师:(强调这句话: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从这句话中又能看出日子有什么特点?
生:这是作者的想象(不入题)。
师:日子能偷吗?能藏吗?又到哪里去了呢?不知道,日子无影无踪(板书:无影无踪)。
我们齐读这句话。
生读。
师:听我来读。……一起再来读。
生齐读。
师:作者没有直接写了日子一去不复返,而是写这一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老师这样排列,你能看出什么特点?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生:这是排比句。
师:你注意了句式的特点,除了排比句,在内容上有什么发现?
生:前面都是讲了什么事物去了,后面都讲这个事物又回来了。
师:你讲得很好。无论是燕子,杨柳,还是桃花,他们去了,都能再回来。那叫失而复得。
你来读一读。
……
师:你注意到了这三样事物去了可以再来,他们都会在时间上留下痕迹。
师:日子去了也应该是可以回来的啊?
生:不可以。
师:日子与桃花、燕子、杨柳比有什么不同?
生:日子一去不复返。
师:作者为什么还这样写?
生:作者为了突出时间的一去不复返。
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他很渴望时间回来。
师:是啊,他很留恋。(板书:留恋)
生:他很无奈。
师板书:无奈。
师:读书后能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蕴涵了怎样的感情,这叫会读书。
请大家把那种留恋、无奈、怅然若失的感觉读出来。
生自由练读。
师:我相信,此刻你再来读这一段,感觉就不一样了。
指名读。
师:不错,体会到、感受到的都包含在读书中,拿起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课文一开始提出一个问题,也告诉我们时间是一去不复返,无影无踪的。但在作者笔下,日子是匆匆的,能看得到,摸得着的,感觉得到的。日子的影子是怎样的?
请你们读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日子的样子。
……
师:日子是有样子的,找到了吗?
生:没有。
师:再读读,找找日子的样子。
师:找不到没有关系,你去读读第三自然段,日子是什么形象?找找。
日子的影子在哪里?是什么样的?
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师:日子是什么样子的?
生摇头。
师:找不到没关系,请你接着读第4自然段,(众师笑)读了这一段如果再找不到,那就真得糟糕了。
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师:这一段中,你找到的日子的样子是怎样的?
众生举手。
师:把你找到的句子画下来。
师:请画出来的举手。
师:请你往上看,第2、3自然段中,日子的影子在哪里?请你画下来,一定能找得到?
……
师:现在都找到的请举手。
大部分学生举手。
师:请大家读读3、4自然段,发现在作者笔下,日子、时间、光阴是能看得见的,是形象的。
谁来读一读。
生:像针尖上的一滴水……
师:这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有声音吗?有影子吗?
生再读。
……
师:现在你能看到八千多日子的影子吗?
生:就像针尖上的一滴水。
师:有多大?
生:一点点。
师:也就是说,八千多日子就像针尖上的一滴水,你经历了只不过半滴水都不到。你有什么感觉?
生:……
师:你们算算,八千多日子相当于多少年?
生:24年。
师:作者写这篇文章时,24岁。你读到这个句子时(板书:八千多日子 像针尖上的一滴水。)
你能感觉到、能摸得到吗?你读了这个句子,有什么体会?
生:日子太容易被人忽视了。
生:时间太短暂了。
师:时间很珍贵,你一生有几个八千多日子?那仅仅是大海里的一滴水,你有什么感受?
生:时间太珍贵了。
师:因为少,所以珍贵,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句话。
生齐读。
师:八千多日子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是有限的,人一生只有几个八千多日子,只有几滴水一样短暂,(板书:短暂)属于你的时间就像一滴水,你现在连一滴水都不够。人的生命在时光的大海里,可以忽略不记,是那样的渺小,想到这里,所以作者“头涔涔,泪潸潸了”
师:你明白吗?
生:一直以来,我们认为时间是用不完的,没想到,你的生命是短暂的,是有结束的那一天的,所以作者“头涔涔,泪潸潸了”。
师:你还怎么认为?
生:他浪费了一些时间,这二十几年里,他没有做什么有成就的事情,所以他“头涔涔,泪潸潸了”
师:是啊,当他突然发现时间已经过去时,很难受,你有过这种感受吗?作者蓦然地发现八千多个日子已经过去了,你们13年已经过去了,我们齐读……
生读……
师: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有声音吗?听不见。有影子吗?看得见吗?为什么?
生:因为人们忽视了时间。
……
师:读到这里,你不要急于回答,读第四自然段,你对这个问题会有更深刻地理解。
生读。
师:八千多日像针尖上的一滴水,那每一个日子也是看得见的,是什么样子的?
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他是什么样子的?
生:飞快的。
师:读得好,但是还抓不住,我要让你抓住。
生:太阳有脚……
师:是啊,太阳有脚,像一个人,就是一个人,我们读这句话。
出示:……
师:你有没有看到他的脚步?
生读……
师:这都是时间的脚步在那儿移。怎样地挪移?
生读:轻轻地……
师:快吗?慢吗?所以吃饭时……
生读。
师:时间都是慢慢地悄悄地挪移,我们一起俩读。
生齐读。
师:开始是挪移,后来从哪里看到他的脚步匆匆而过?
生:跨过、飞过、闪过、溜走(板书)。
师:时间的脚步是怎样匆匆的呢?……
师:你从这些词语感觉到什么?或是有什么发现?
生……
师:所以,日子是有形象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他有脚,我可以让他停下来,可是他与人有什么不同?
生:人的脚步可以快可以慢,可以自由停下来,而时间的脚步一去不复返。
师:他的脚步只能匆匆而过,你想留也留不住,挡也挡不住,读第一句。
生……
师:……表达作者对时光一种怎样的感受?
生:无奈。
师:你能留住吗?那种对日子的无奈表现得非常清楚。(板书:无奈)
师:第四自然段中,你找到日子的形象了吗?
生:……
师:青烟、薄雾,看得见吗?你看多形象,如青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朝阳蒸融的样子,你看过吗?
作者说八千多日子……
为什么把时间比作青烟、薄雾?而不是比作一滴水?
生:因为被微风吹散的青烟、被蒸融的薄雾都无影无踪了。
师:说得多好啊。八千多日子就想青烟薄雾无影无踪、没有痕迹。主要告诉我们八千多日子没有在生命中留下任何痕迹。我们来读……
生读……
师:你看到过这样的痕迹吗?
生:没有。
师:要急促些,听老师来读。
生再读。
师:这里有两个问句一样吗?为什么要反问一个问题?
生:强调了没有留下一点点的东西。
师:对,这没有留下一点点痕迹,为什么?
往前看,读读第四自然段的第二句话。
生读。
师:八千多日子……留下两样东西,一是徘徊,一是匆匆,他没有做什么有价值的、有意义的东西。八千多日子就这样过去了,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所以有怎样的感情在里面?
生:后悔。
生:惭愧,因为没有做过有意义的事情。
师:……
生读。
师:这个“平”是什么意思?我不能理解。
生:我觉得来得时候、去的时候不能一样平凡,应该做点什么?
师:有点懂了。
生:不能平静地、白白地走这一遭。
师:要留下点什么,哪怕是一丝痕迹,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师:它告诉我们,一生要有所作为。人生短暂,生命有限,岁月无情,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应该怎样走这一遭呢?怎样有所作为呢?所以作者留下这样一个疑问,齐读最后一节。
师:在作者眼里及笔下,日子匆匆过去,是有形象的,八千多日子……
(指着板书总结。)
我们再来读读这最后一句话。
生读。
师: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却没有回答。他为什么这样写?
生:给我们留下思考的空间。
师:是啊,一个需要用一生思考的问题,人生一去不复返,人生该留下一个怎样的痕迹,今天留一个作业:为这个问题写一个答案,想想我们该怎样走这一遭?
师:把这句名言送给大家,我们共勉:“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师:看看现代人是如何看待时间的……
将时间用于工作,那是成功的代价。
将时间用于思考,那是智慧的来源。
将时间用于运动,那是青春的奥秘。
将时间用于阅读,那是知识的源泉。
将时间用于爱人,那是幸福的所在
将时间用于奉献,那是人生的真谛。
将时间用于空想,那是生命的。
将时间用于微笑,那是减负的良方。
将时间用于计划,那是你能做好上述一切密诀。
师:相信大家学习了今天这一课,对时间会有自己的理解,会有自己珍惜的方式!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