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小学教案 >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课文原文及教案(精编3篇)

网友发表时间 258197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课文原文及教案(精编3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观潮1

自读导言

1.读懂读通文章,积累一些文言词句。

2.整体把握文章,学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

3.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

自读程序

1.认读。

(1)读准字音。

艨( ) 艟( ) 倏( ) 泅( ) 舸( ) 雉( ) 溯( ) 僦( ) 绮( )

溢( )

(2)读懂词义。

①同义词释义联读。

略 略不相睹 ( )

略不沾湿 ( )

虽 虽席地不容闲也 ( )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皆 皆披发文身( )

皆出酒食 ( )

既而 既而渐进( )

既而儿醒( )

②生词释义点读。

珠翠罗绮溢目________

倏尔黄烟四起__________

方其远出海门__________

③通读句子,指出其修辞手法。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

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

2.研读。

(1)本文作者采用分镜头摄影的笔法,分别写了涨潮、水战、弄潮、观潮的盛况。按“自然美”“人情美”的板块,将文章分为两部分,第1段自然美,第2~4段人情美。从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角度,可将文章分为两层,第1~3段正面描写,第4段侧面烘托。

(2)第4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以人多马众侧面烘托出浙江潮的壮美。

3.赏读。

(1)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写涨潮,由远而近,顺势而下挽狂澜于笔端。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尽了大海的威仪和气派。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角度进行描绘,如:“仅如银线”写其形;“玉城雪岭”状其色;“大声如雷霆”描其声;“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吞天沃日”绘其势。

(2)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写参演船舰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_______

写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

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_______

写“静”的句子是:_______

写“动”的句子是:_______

4.背读。

文章描写细腻而精美,自选一节记背。

(解说:认读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和前提,要求是读准字音,读懂词义,读通句子;研读是阅读的重点,重在把握全文,整体感悟,它体现了语言的训练和技能的习得;赏读是阅读的难点,其操作应本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细腻而不杂乱的原则,它体现了情感的熏陶和语感的培养;背读就是语言的积累。)

自读点拨

本文描写钱塘江观潮的景况。作者用散文的笔调,从白浪涛天的壮观,写到检阅水军的盛况和游泳健儿弄潮的精彩表演,以及十里江岸人们拥挤观潮的热闹景象。文章写得精练谨密,活泼生动。全文只有200多字,作者却把纷繁的头绪、众多的场面,写得井然有序,把写景和记事浑然交融。海潮是贯穿本文的结构线索,没有旁逸斜出之笔。作者把正面描写和多侧面映衬烘托结合起来。如第4段,作者表面上写饮食、看棚,实际上写的是人潮。作者用物价的飞涨,显示观众之多,用观众之多,烘托海潮之美。此外,还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使写景之中有记事,记事之中有写景,二者融为一体。这一切无不显示了作者构思的精巧和文辞的老到。

自读思考

1.细读第1段后列举。

(1)文段对“潮”的第一个层次描绘是:______________

(2)文段对“潮”的第二个层次描绘是:______________

2.细读第3段,找出统领全段的一个词:______________

3.读懂下面这首词,找出课中与之关联的内容。

酒泉予

[宋]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里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1)课文中写“满郭人争江上望”的内容是:__________

(2)课文中写“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里鼓声中”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

(3)课文中写“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的内容是:__________

(解说:思考题应着重体现语言的训练和积累。)

参考答案

1.(1)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2)既而渐近,则玉城……势极雄豪。2.善。3.(1)第4段。

(2)既而渐近,则玉城……势极雄豪。 (3)第3段。

(设计者:黄发莲 周崇典)

观潮2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读懂读通文章,积累一些文言词句。

难点是稳重作者映衬手法天衣无缝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诗仙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二、 认读。

1. 读准字音。

艨(   )  艟(   )  倏(   )  泅(   )  舸(   )

雉(   )  溯(   )  僦(   )  绮(   )  溢(   )

2.读懂词义。

①同义词释义联读。

略:   略不相睹(      )    略不沾湿(      )

虽:   虽席地不容闲也(      )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皆:   皆披发纹身(     )   皆出酒食(     )

既而: 既而渐进(     )    既而儿醒(      )

②生词释义点读。

珠翠罗绮溢目  ______________      倏尔黄烟四起  __________

方其远出海门  ______________

③通读句子,指出其修辞方法。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    )

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

三、研读。

1.本文作者采用分镜头摄影的笔法,分别写了涨潮、水战、弄潮、的盛况。按“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板块,将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段自然美,第2——4段人情美。从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角度,可将文章分为两层,第1——3段正面描写,第4段侧面烘托。

2.第4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以人多马众侧面烘托出浙江潮的壮美。

四、赏读。

1.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

写涨潮,由远而近,顺势而下,挽狂澜于笔端。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尽了大海 的威仪和气派。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角度进行描绘,如:“仅如银线”写其形;“玉城雪岭”状其色;“大声如雷霆”描其声;“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吞天沃日”绘其势。

2.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和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屡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任务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写参演船舱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写“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写“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五、亮点探究。

1.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点拨:用渲染的手法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2.作者在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的?

点拨:作者从四个方面写: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之盛。作者由远而近写“潮来之状”,“演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人拥挤之极。

3.渲染,烘托和对比是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三种写作方法,请各找出一个例句,说说它的作用。

点拨:“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是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烘托又称“衬托”,“映衬”,如“饮食百物皆倍穹于常时”是烘托人极多和盛况。“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是对比,突出了吴中健儿弄潮表演技艺超凡。

4.试从课文中找出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点拨:“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动词“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的连用,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的人特别多。

六、背读。

七、练习(略)

探究活动

课下由老师组织观看中央电视台拍摄的钱塘江大潮的纪录片,查阅相关的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1.写1篇说明大潮形成原因、关于大潮的传说、习俗的历史沿革的说明文。

2.写1篇记叙文,描绘场面、抒发内心感受。

两个题目任选一个。

观潮3

.《观潮》教案6

.《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教案5

.《观潮》教案4

.《观潮》教案3

.《观潮》教案2

.《观潮》教案1

.《观潮》教案

.《观潮》说课稿

.《观潮》备课笔记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

.《观潮》译文

.《观潮》自学评估

.《观潮》评估测试

.《观潮》能力训练

.《观潮》综合能力测试

.《观潮》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

.《观潮》同步强化训练

.《观潮》同步练习

周密《观潮》mp3音频课文朗读  

周密《观潮》flash课文朗读  

《观潮》图片素材  

《观潮》ppt课件  

《观潮》ppt课件(2)  

《观潮》ppt课件(1)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16 258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