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论文(实用4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大学体育论文(实用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大学体育论文1
1.网络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大学体育网络课程的建设中,很多高校并没有将网络课程与实际课堂教学区别开来,网络课程的实际教学条件也不够理想。同时,大学体育网络课程的教学方法也过于简单,既没有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也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探究。此外,在大学体育网络教学效果方面,不是没有进行教学评价,就是教学评价过于片面,使得大学体育网络教学的效果难以尽如人意。
2.网络课程内容中存在的问题。
很多大学体育的网络课程建设过于粗糙,没有划分课程的章节内容,使大学体育网络教学缺乏连贯性。同时,部分网络教学内容与实际的教学内容存在重叠,二者没有明显的划分界限。此外,网络教学中需要视频,这在网页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而且视频开通状况也不够理想,视频的内容也没有形成系统。
二、大学体育网络教育的建设措施
1.注重观察总结体育网络教学的规律,提高教学的网络化水平。
虽然现在大学体育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已经初步形成规模,但是在资料详实程度,以及网页建设与网络视频等信息技术运用的程度方面,制作的水平仍然十分有限。大学体育网络教学需要观察总结大学体育网络教学的发展规律,将网络教学和实际的课堂教学充分结合起来,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大学体育网络教学建设需要根据现代的教育思想,注重遵循体育网络教学的先进性、系统性、创新性和适用性等规律,开发大学体育网络教学精品课程,以提高网络教学质量。其次,大学网络体育教学在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课程建设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其在实际中的应用,将教学系统的设计更为科学化与合理化,灵活运用多种信息技术,完善网络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网络体育教学课程更为连贯和系统,提高网络课程教学的使用率,发挥大学体育网络课程在教学中的优势。最后,由于体育教学具有需要身体练习的特性,因此在大学体育网络教学中,体育教师需要把握好体育教学的这一特性,合理开发行之有效的网络课程,努力发掘网络教学课程的特色内容,注重网络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结合,拓宽网络体育教学的范围与研究领域,使网络体育教学成为实际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与辅助。
2.丰富和创新大学体育网络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大学体育网络教学内容涉及到体育学的很多学科,体育知识范围也非常广泛,。因此,大学体育教师需要合理选择网络教学的内容,增强网络教学的趣味性与生动性,使体育网络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多样,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有利于提高体育网络教学的质量。例如大学体育网络教学多增加视频教学内容,并注重视频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以便使学生得到系统的体育理论教学和体育练习指导。在丰富大学体育网络教学内容的时候,大学体育网络教学还需要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灵活多样和便于学生学习的网络教学体系,创新网络教学的资源,既要避免出现重复建设的情况,又要及时对网络教学的内容进行更新和补充。这样时刻保持大学体育网络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使体育网络教学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和练习需求。
3.采取混合学习模式,促进大学体育网络教学发展。
虽然网络教学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其并不同于社会网络办学的教育形式,仍然需要注重学生身体练习的实践性。因此,大学体育教学需要采取混合教学的模式,将网络教学与实际的课堂教学相互结合,以特色化的教学方式实现优势互补、各取所长。例如大学体育教学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体育知识和体育练习方法的教学,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将理论知识和联系方法应用到体育活动中,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练习的方法,增加体育练习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又有利于节约课堂教学的时间,使学生有更多参与实践的时间和机会。
三、结语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4篇《大学体育论文》,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大学体育论文范文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种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提升。在高校太极拳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只有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才会主动的投身于太极拳这项运动中,学习效果才会有大程度的提升。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要懂得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创造性的学习,最终达到优化课程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大学本科阶段学生年龄一般都在18-24周岁,这个阶段学生身体发育基本成熟,性格活泼,喜欢运动,对一些节奏快、激烈性强、运动强度大、有对抗性和有一定难度的运动感兴趣。太极拳节奏缓慢,运动强度不大,大多数学生刚开始一般不很投入,学习兴趣也不大。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个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阐明太极拳的技术特点、太极拳的攻防作用、太极拳的养生和健身作用、太极拳优美的旋律与人体各器官的和谐调节作用,激发学生掌握太极拳技术动作和技巧的浓厚兴趣,充分调动学生自觉学习太极拳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培养要贯穿于太极拳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运用多种教学法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在教学过程中,第一步教师采用讲解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言精意骇的阐明太极拳的发展简史,阐明以阴阳二字为核心的太极拳论要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可以自觉主动的学习和领悟太极拳的基本要领;第二步教师采用完整教学法示范,使学生对所学套路有个整体概念;第三步教师采用分段分解教学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动作要领,初步学会和掌握套路动作;第四步采用分组教学法,学生按掌握套路动作的水平高低交叉分组,有水平高的学生领做,互相观摩互相纠正,教师巡回辅导和纠正,目的是熟练掌握套路动作,巩固学习成果;第五步采用比赛法让学生轮流几个人练习或者单人练习,由教师打分和综合评定;使用比赛法教学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多表扬鼓励,对每个学生的错误动作要进行艺术性的点评。总之,整个太极拳的教学过程不能操之过急,要讲清楚每个动作的基本要领,本着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稳步推进教学,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多媒体教学法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的产生和迅速发展,促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新的教学方法已经渗透的各个领域,学生可以自学任何课程,对以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要想提高教学效果,必须运用新型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发挥多媒体教学中,图、文、声并茂的特点,让学生对每个动作有个直观的了解,结合传统教学方法,在观看的过程中,教师向学生介绍太极拳的特点、作用及目的,让学生了解太极拳的价值与意义,对所学太极拳套路有个整体概念。多媒体教学,可以打破原来的视觉限制,学生可以多角度的观察对象,多角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要给学生讲明白,多媒体教学虽然能对套路有个完整了解,但要感悟太极拳的精髓,就必须非常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
讲解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述和肢体语言表述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很大作用,教师要用形象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概述太极拳的要旨,如: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拳是圆的运动,处处是圆,伸臂是圆,迈步是圆;太极拳要坚持始终放松,以意领气,心与意合,意与气和,气与力和;太极拳整个套路动作如流水连绵不断,一个动作的结束就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完整法和分解法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完整法和分解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完整的示范整体套路,让学生对整个套路有个比较直观的整体概念。同时根据教学大纲对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分解示范,教师着重讲解每个动作的名称、动作要领、动作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运动技能学习。告诉学生基本的动作口诀,抓住太极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简明扼要,使学生容易记忆和学习。例如左搂膝拗步,教师可以先完整的做一遍示范,边做边讲解动作要领;然后把这一完整动作分解为口令“一”和口令“二”2个动作(前一动作为白鹤亮翅),口令“一”、重心放在右腿上左脚缓缓提起,同时右掌变掌心向下向右后划弧提至右耳旁掌心向前、左手变掌心向上提至左膝上;口令“二”、左脚向左前方弧形迈出右脚尖向右后蹬转成太极左弓步,同时(上动不停)左掌变掌心向下绕搂左膝按至左髋旁掌心向下、右掌从右耳根向前缓缓推出掌心斜向前。这样分解教学,学生容易掌握,等学生熟练掌握能独立完成动作后,再把两个分解动作合为一个口令动作连贯起来练习,这样教学,教师把复杂动作简单化,学生易学、易懂、易掌握,能极大地调动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分组教学法分组教学法,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逐步以学生为主导,教师进行指导的模式进行教学。在初学阶段,不用分组,进行集中教学,先让学生对二十四式太极拳的所有动作进行熟悉,掌握动作的基本要领。在巩固和提高阶段,进行分组教学,根据技术水平的高低,S型分组,把水平较好的学生与水平一般的学生分到一组,由掌握动作较好的同学领做,组内进行互助练习,同学之间互相观摩互相纠正错误动作,这样的教学形式学生精神放松,个人压力小,相互之间乐于接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教学效果好。在完整动作阶段,进行随机分组,每组进行练习的时候,其他组别在旁边观摩,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办法,找出问题,并进行指导。这样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各组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巩固教学效果。
比赛法比赛法分单人、分组或分队等多种方法。比赛法采用的时机,是完成整体教学,大部分学生能完整的打完套路,这时候,学生感到自己整体动作掌握不错,都跃跃欲试想展示自己或者小团体的才华和技能,都想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教师要审情酌势因势利导,不失时机的采用比赛法让学生强化练习,以此来检验学生对整体套路的掌握情况,同时也检验了课堂教学效果。具体做法是,由教师或者学生组成裁判组,参赛学生可以分单人、或者3-5人、或者10几人一队等多种形式,裁判组给予评判打分,学生完成动作分数打出后,教师给以点评,点评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要充分肯定学生优点,多鼓励和表扬,指出不足时要风趣幽默,让学生乐意接受。我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深地感受到,比赛法很受学生的欢迎,对巩固教学效果提高学习质量很有好处。
2结语
大学生体育论文3
通常认为,体育素养依赖于个体的先天遗传素质,能够以个体体育学习和环境适应而产生的囊括体质层次划分、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育技能、体育个性、体育品德等多要素在内的复合型外在表现和能力体现;而文化素养是指个体的言行表现、为人处世等行为所表现出的能够呈现其所在环境适应能力的文化涵养或者修养,其主要特征通常表现为个体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由此可以将体育文化素养概括为个体依赖先天生理条件,在长期的环境适应过程中结合体育学习和锻炼,而产生出的个体外在精神表现,以及体育道德、体育能力等内在品质的综合表现。
二、体育文化素养教育现状
体育文化素养的培育离不开体育教育,体育文化素养是一种基本的体育素质,而如何全面提升在校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既是现代教育的现实要求,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必须。由于大学教育所处于特殊时期,在校大学生的思维、认识和判断能力在此期间已经达到空前高度,这也是大学生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完成其人格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但时下守旧的某些观念、过时的授课方式及非理性课程体系结构设置,让应该极具现代特点的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教育直面了不少困惑。
1.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意识空泛体育意识
某些守旧的人才培养观念认为,学校体育文化素养培养是建立在减少部分智育教育的代价基础上,由此表现在学校组织体育活动缺乏广泛的参与意识,导致体育活动普遍缺乏整体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认识到体育运动的健身功能,但忽视了体育运动对于运动个体的综合锻炼促进知之甚少,这从学校举办的运动会以及其他体育比赛的举办就可以看出,参与体育活动的参与意识、协作意识和荣誉感略显不足。
2.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有待加强体育能力培养
要大力推行全面的大学素质教育,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侧重点要关注大学生的体育能力培养,以及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和生活习惯。而体育能力培养涵盖自身的体育锻炼能力和协同他人的体育锻炼教授能力,在满足运动个体自身投身健康的体育运动的同时,还要具有适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教授他人完成科学、有效、健康的体育运动。一改传统的重视应试教育而轻视体育的短视教育的教育行为指导思想,要将体育活动置于积极主动地位,要采用科学有效适合个体运动特点的体育锻炼载体,完成具有个体特色的体育实践活动,能够积极准确地评估己有实际锻炼效果并持之以恒。
3.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有待加强体育品德培养
我国大多数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传统的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体系侧重于竞技体育技能的培养,也侧重于传授某专用体育知识,或许授课教师在传授体育技能的时候轻于学生运动品德教育,也或许教授的对象即学生疏于简单的置身感知而未能仿其神而仿其形,这些现象都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加强大学生的体育道德教育,要有强烈的行为和言谈举止限制及适度教育影响。
4.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有待加强体育行为的休闲化教育
现代体育活动形式多样,引导大学生进行适度的运动休闲也应成为体育文化素养培养的一个方面,而不应将体育运动局限于传统的老几样。由于运动休闲所处的人文环境是运动者心怀释然以愉悦之态自主投身于多种体育锻炼或参与体育锻炼娱乐性活动,将体育运动和娱乐的交融促成享受生活的快乐支点,由此获取身心的愉悦和放松,而将原本严格的运动规程、运动成绩等进行弱化处理,使运动休闲充斥个性化、随意化、娱乐化,但又不失运动的基本要素。因此,休闲运动应该成为大学校园的时尚。
第五,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有待修正参与体育行为的优良动机教育。人类对于体育需求是终生的。要强调参与体育行为的优良动机是通过运动锻炼获取快乐,在强健体魄、实现娱乐的同时,要强化大学生体育动机是锻炼永恒,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方案的完成不仅使大学生获得了部分竞技体育的技能,同时也获得了永久参与体育锻炼的动力,而不是体育测验的结束就是运动的终结,要通过体育行为的优良动机教育终生参与体育活动。
三、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方法
通过体育文化素养教育现状分析,建议针对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采用以下方法。
1.要教授大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运动原理
强化其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要通过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体系的实现,提高大学生终身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提高大学生对于体育意义、体育规律的认知水平,提高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通过大学体育学习,感知参与运动的心理体验,增强对于其他学科知识的深刻理解,通过运动获取稳定、持久的终生参与运动的动力,学会终生享受运动带来的愉悦,并将这份享受内化为永恒的精神需求,促使大学生接受这个理性的选择,将体育的随性喜好转变为个性标志。不仅如此,还应该教授学生终生获取更多的获取体育知识的途径,促使大学生形成体育锻炼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在增强大学生的体质的同时,培养其良好的健身习惯,使体育教育事业体现为大学生未来的终身服务意识。
2.要培育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要通过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体系的实现,通过加强大学生对于多种竞技体育运动规律的学习,引导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强烈兴趣。通过举办多种形式、多范围比赛,如院系或社团运动会,单项比赛、师生对抗赛等,形成规模、汇聚成传统。做好院系体育活动的宣传活动,形成较好的体育运动舆论导向,可以通过报刊、专题宣传广告栏目,或者提供专业体育杂志、期刊等,或组织校园文化阵地,要为大学生深度理解体育运动提供知识性、趣味性、竞技性俱佳的媒体支持,以体育运动冲击大学生的视野,吸引大学生,丰富其校园生活。也使大学生在娱乐中锻炼体魄和意志,在参与中养成健身习惯,提高其活动能力。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既能够促进体育健康功能发挥,又能够准确定位体育的内涵和外延。
3.通过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习惯
塑造其良好的人格品德。面对多样化的体育运动,大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喜爱个性化、自由度范围丰富,大学生的在思考和选择,促使其能够正确地、恰当地评估其体育态度,展现其运动天赋,获得并持久拥有对于体育锻炼的浓厚兴趣。同时,体育运动的协同性训练,也能够促进师生、同学关系的融洽,以及和谐学习气氛,有利于运动积极性的大范围传播,形成良好的正向能量。而这种正向能量,能够默化师生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加师生亲切感、可信度,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大学生在愉悦气氛中生活、学习的习惯。严格艰苦的体育锻炼磨练,将形成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坚强的意志,严谨、规范、务实的作风,在持久的体育锻炼中内化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这就是体育文化素养教育最为成功的关键所在。
此外,要通过改革体育教学方法,加强健身理论教育力度,以及开辟适度数量的高校健身娱乐场所,以满足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需要。
四、结束语
大学生体育论文4
1问卷调查法采用问卷的方式
能够全面真实地反映调查对象和调查目的的具体情况,在实践中常常使用,对研究目的的达到有直接和积极的作用。笔者针对本文要解决的问题,利用自己优势,取张家口学院本科、专科学生各100人左右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具体涉及:学生年龄、性别、爱好、对体育课的认识、体育课是否能够对道德品质起到作用及体育授课教师是否进行过德育渗透教学等。通过调查问卷结果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些结论,并经过研究讨论,初步有了一些解决建议。
2访谈法对个别具有代表性学生进行访谈式调查
这些代表性的调查对象在选取时带有一定目的性,比如特别惧怕体育课程的学生、对体育课没有兴趣持无所谓态度的学生、对体育课特别喜欢而自己专业成绩较差的学生、体育课成绩和其他科成绩均十分优秀的学生等。在学生选取上也注意到了男生和女生选择,尽量能够使访谈对象能够代表一部分同类型学生。在访谈方式上,不能正襟危坐,容易给调查对象造成压力。所以在访谈时,一般在课间或其他休闲时间,一般不用笔本进行细致提问和记录,这样就给访谈结果记录带来一些困难,为了保证学生访谈内容能够尽快真实地记录下来,访谈问题一般简单和直接,并通过不同时间、不同问题进行多次访谈,结束后迅速整理记录,从而达到了访谈调查目的。
3教育实验法
在初步进行了本课题的一些调查后,笔者开展了一些教育实验活动。有了一定的调查结果并进行了研究和讨论后,有了一些初步的建议和想法,这些建议和想法能不能够在实践过程中起到预期作用,能不能够通过实践的体育教学渗透德育,同时又在德育的影响下带动和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这些都能够在教育实验过程中有所体现。笔者利用不同项目的体育课堂进行了一些实验,将一些有效和积极的结果进行了比较记录,对本课题的研究目的起到了直接的作用。
二.结果分析
1调查结果分析
1.1通过调查问卷
将问卷具体问题进行了整理整合,大项结果统计如下:无论是本科还是专科学生,样本选取的对象从年龄和性别比例上大致相似,爱好比例上也无大区别,对体育课的认识和体育和德育的关系中也得出了几乎一样的结论,那就是体育课是有用的,但是对学生个人的品德和性格的影响上看基本处于无伤大雅状态,没有发挥体育课德育作用,体育教师在授课中也基本上着手于实践动手方面,对德育并没有加以应有重视。
1.2对访谈结果的分析
访谈记录1:对象为特别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访谈对象是一位女生,每每到体育课参加运动的态度不甚积极,总以各种身体不适的理由缺席,身体瘦弱,眼神迷离。对问题往往回避,觉得体育课对她而言可有可无,没有什么作用,对品德更加没什么影响。访谈记录2:对象为对体育课无特别兴趣的学生。访谈对象为一位女生,体育课参加程度一般,偶尔以身体问题缺席上课。体育课对她而言是一门必须要拿到学分的课,但是课程分数高低无所谓,及格就行,不影响毕业拿学位就够了。体育课不会影响道德形成,只是身体健康的问题。访谈记录3:对象为对体育课特别感兴趣的学生。访谈对象为一位男生,体育课程参加积极,从未缺课,而且在课余和闲暇时间大多会进行多样的体育活动,体育成绩突出,专业课成绩一般。访谈过程中眉飞色舞,围绕体育内容的话题多样,能够看出对体育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认为体育课程不仅有利身体健康,而且能够让人培养进取、坚持的生活态度,更能注重团体协作。从选取访谈记录中可见,这些学生能够基本代表一部分学生态度,其中访谈记录1和3的特征学生数量都不多,说明在大部分学生心中,体育课和其他课程一样,都是为了拿到学历学位的必经途径而已,具体说到能不能够影响到性格形成,道德品质的影响,就更谈不上了。
1.3对教育实验结果的分析
笔者在拿到调查结果后,经过研究,选取了两个不同专项体育班级,进行了德育渗透的教育实验,在此以羽毛球专项课程为例。笔者在羽毛球专项体育课程中选取了两个班,实验班着重渗透了机智、灵活、拼搏、协作、团队、守法等意识。在授课过程中积极与学生交流,采用多媒体的授课手段,不仅介绍具体的羽毛球的运动知识,而且让大家观摩著名比赛、分析比赛背景和运动员的积极品质,讲解违规违纪行为,让学生们全面地了解运动的本质和目的。在实际动手过程中摒弃了单纯的模仿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单个辅导,尽量地深入他们的性格内心,找出需要改变或提高的弱点,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鼓励。课后还让学生们写一写、说一说上课的感受、克服的困难和取得的进步,这样可以直接地把握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在一段实验时间后,试验班级与对照班级进行比较后发现,试验班级的学生上课态度更加积极,能够按时上下课,请假人数大大减少,完成基本项目的各项技能更加熟练,分析态势和问题的果断性灵活性大大提高,并且乐于与人分享、乐于协助他人,试验可以说是成功的。
三.结论与建议
在高校的环境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但是容易为客观不特定的因素所影响。相较于那些在课堂上主要依靠听、读、写的课程,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学生各种各样的观点、信念、情感、意志和态度容易表现出来,如果体育老师能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接近学生,就更容易了解学生思想状况,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内容,反而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让学生在体育拼搏竞争的过程中产生荣誉感、责任感;在体育锻炼提高过程中培养积极进取、轻易不言败的意志;在了解运动规则制度的过程中了解规范的公正、诚实的意义;在集体配合过程中体会团体的力量、协作的功效等等。做好高校体育教育德育渗透,对学生而言,无论是身体素质和道德品质都会得到巨大提高。所以在高校体育的教学过程当中,不能仅仅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高、获得优良比赛成绩,还要将高尚的体育道德风尚品质融入其中,让学生各种素质得到全面升华。要做到这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制定全面而有重点的科学教学计划
为了获得最满意的体育教学效果,就需要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按照一定目标、原则、程序和方法对体育过程中的德育进行规划。首先,要明确德育目标,这种目标不是大而空的,而是具体可操作的。比如,将集体协作意识、竞争意识、拼搏进取精神、遵纪守法等等教育目标列出,一堂课的哪些方面可以涉及哪些品质的培养,要用一些特别方式让学生向着这些方向发展。其次,制定教学计划不能依照传统,只将时间和授课内容排列,还要讲训练、项目、时间和德育目标融为一体。在有这样科学全面的目标前提下,来设计和制定行动方案,保证在课堂教学顺利完成的同时,还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的道德教育,培养了积极正确的品格。第三,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采用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传统教学方式无法完成或者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就应该积极寻求其他教学方式,用什么样的方法加强什么样的德育效果,在进行教学安排的时候都应该有所考虑。要采取那些针对性强、效果优良的方式,全面地完成体育教学。
2注重课堂的教学
首先要有良好的授课环境,寓情于教,形成良好的课风;其次要挖掘出每次课的德育侧重点,结合体育知识进行形象化、具体化的德育;再次,一定要组织好教学方式和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注重以下几点:首先,注重仪表和言行。一名体育教师应该庄重严肃,同时也要体现出健康和朝气蓬勃。其次,在组织教学中应该充分做好课前的准备,这些准备出了认真备课外,还需要有序布置场地和器材,指导学生收拾和整理器材,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遵守纪律的集体观以及爱护公物的良好品质。
3结合比赛及各种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