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大学体育论文【4篇】

网友发表时间 555095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大学体育论文【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大学生体育论文【第一篇】

论文摘要: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等方法,对我院150名男女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动机、体育消费水平及其体育消费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认为我院大学生体育消费目的明显,体育消费动机是健康的;但体育消费仍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体育消费以实物消费为主。影响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是消费价格太高、消费场地少和学习任务重。并针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进一步深化“花钱买健康”的消费观念提出几点建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随机抽取黄冈师范学院150名在校大学生,其中男生75名,女生75名,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本文研究的内容和目的,设立问卷调查表,对我院的大学生随机发放问卷表150份,回收150份,有效问卷142份,其中男生67份,女生75份,有效率为。运用SPSS16.。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动机

从可以看出,支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动机主要是增强体质,这说明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目的非常明显,消费动机是健康、积极的,这与我国推行的全民健身计划是相适应的。但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仅有热情是不够的,在从事体育运动时必须掌握体育的知识和科学的方法,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同时影响我院大学生积极的体育消费动机的主要因素有娱乐休闲、审美、明星效应、从众与攀比等等。其中娱乐休闲占的比重最大,可见我院学生体育消费动机是健康的,而且在审美的影响因素上女生明显高于男生。但是也不乏有一些不好因素的影响,像从众与攀比就占了%,所以对我院大学生体育消费必须正确地引导。

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水平

体育消费水平是指按人口平均的体育实物消费资料和体育劳务或服务消费资料的数量,可用价值单位来表示。

可以看出,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主要集中在100元至20。元之间,男女平均占,可见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层次。其主要原因是大学生的生活费普遍来自家庭,消费能力受到影响,体育场馆数量偏少也限制了大学生的消费。但调查表明,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能力正逐步提高。

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结构

参与类体育消费

主要是指为了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健身训练、体育健康医疗、体育教育培训等所支付的各种费用。从表3看出此项消费女生要略高于男生,是由于女生比较乐于参加俱乐部的锻炼,以求达到健身、健美的效果。

观赏类体育消费

主要指为了观赏运动竞赛、体育表演而购买门票的费用,统称观赏类体育消费。调查结果显示此项消费的比例不是很高,这主要还是跟学生的经济支付水平不高有关系。

实物类体育消费

主要指大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所消耗的实物产品,如运动服装、鞋袜、球拍、球等小型体育用品。表3显示,此项消费男女大学生占体育总消费的比例较大,男生占,女大学生占,男女生差异不大,说明男、女生都乐意花钱购买体育服装及体育用品进行体育锻炼与健康投资。

精神类体育消费

主要是指大学生为了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或获取体育赛事、体育明星、名牌球队等背景材料或信息所购买的体育书刊、报纸、杂志及音像制品等消费。表3显示,此项消费男女生总体较高,男略高于女,但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当代大学生偏重于运动实践的锻炼效果,在讲求实惠的同时,也注重对体育知识、体育信息的获取及知识面的拓宽。

大学生体育消费方式

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频度与体育消费的关系体育消费水平与积极参与体育的意识关系十分密切。表5的调查结果表明,每周参加3-4次以上体育锻炼的学生,体育消费的比例相对较高,其中男生占,女生占说明体育锻炼已经必不可少,同时体育消费已成为体育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因素

经济条件不允许

大学生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靠家庭供给,消费承受力亦随着家庭的供给的变化而变化。作为大学生经济上首先满足基本的生活和学习的需求,然后才会去考虑和承受其他各方面的消费支出。由于各自地域经济对其体育消费能力的影响,大学生之间体育消费水平不均衡,因此经济支付能力的大小决定着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实现程度,从而影响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水平。从表6可以看出此项对我院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影响很大,这主要是跟大学生自身的经济来源有关。

体育设施太少

体育设施对大学生提供的体育项目、服务价格、服务环境、服务质量等,是影响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不可忽视的因素。由于现在学校学生人数大量增加,而学校场地数量有限,场馆数量不能满足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需要,造成学生参加运动的人数下降。从表6可以看出此项对我院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影响也很高,这应该引起学校的重视。:

学习任务重

由于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他们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准备考研上,这样用于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就减少了。对策与建议

(1)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进一步深化“花钱买健康”的消费观念。

(2)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大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时间,如在周末适量延长体育场馆的开放时间等。

大学生体育论文【第二篇】

通常认为,体育素养依赖于个体的先天遗传素质,能够以个体体育学习和环境适应而产生的囊括体质层次划分、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育技能、体育个性、体育品德等多要素在内的复合型外在表现和能力体现;而文化素养是指个体的言行表现、为人处世等行为所表现出的能够呈现其所在环境适应能力的文化涵养或者修养,其主要特征通常表现为个体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由此可以将体育文化素养概括为个体依赖先天生理条件,在长期的环境适应过程中结合体育学习和锻炼,而产生出的个体外在精神表现,以及体育道德、体育能力等内在品质的综合表现。

二、体育文化素养教育现状

体育文化素养的培育离不开体育教育,体育文化素养是一种基本的体育素质,而如何全面提升在校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既是现代教育的现实要求,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必须。由于大学教育所处于特殊时期,在校大学生的思维、认识和判断能力在此期间已经达到空前高度,这也是大学生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完成其人格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但时下守旧的某些观念、过时的授课方式及非理性课程体系结构设置,让应该极具现代特点的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教育直面了不少困惑。

1.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意识空泛体育意识

某些守旧的人才培养观念认为,学校体育文化素养培养是建立在减少部分智育教育的代价基础上,由此表现在学校组织体育活动缺乏广泛的参与意识,导致体育活动普遍缺乏整体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认识到体育运动的健身功能,但忽视了体育运动对于运动个体的综合锻炼促进知之甚少,这从学校举办的运动会以及其他体育比赛的举办就可以看出,参与体育活动的参与意识、协作意识和荣誉感略显不足。

2.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有待加强体育能力培养

要大力推行全面的大学素质教育,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侧重点要关注大学生的体育能力培养,以及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和生活习惯。而体育能力培养涵盖自身的体育锻炼能力和协同他人的体育锻炼教授能力,在满足运动个体自身投身健康的体育运动的同时,还要具有适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教授他人完成科学、有效、健康的体育运动。一改传统的重视应试教育而轻视体育的短视教育的教育行为指导思想,要将体育活动置于积极主动地位,要采用科学有效适合个体运动特点的体育锻炼载体,完成具有个体特色的体育实践活动,能够积极准确地评估己有实际锻炼效果并持之以恒。

3.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有待加强体育品德培养

我国大多数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传统的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体系侧重于竞技体育技能的培养,也侧重于传授某专用体育知识,或许授课教师在传授体育技能的时候轻于学生运动品德教育,也或许教授的对象即学生疏于简单的置身感知而未能仿其神而仿其形,这些现象都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加强大学生的体育道德教育,要有强烈的行为和言谈举止限制及适度教育影响。

4.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有待加强体育行为的休闲化教育

现代体育活动形式多样,引导大学生进行适度的运动休闲也应成为体育文化素养培养的一个方面,而不应将体育运动局限于传统的老几样。由于运动休闲所处的人文环境是运动者心怀释然以愉悦之态自主投身于多种体育锻炼或参与体育锻炼娱乐性活动,将体育运动和娱乐的交融促成享受生活的快乐支点,由此获取身心的愉悦和放松,而将原本严格的运动规程、运动成绩等进行弱化处理,使运动休闲充斥个性化、随意化、娱乐化,但又不失运动的基本要素。因此,休闲运动应该成为大学校园的时尚。

第五,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有待修正参与体育行为的优良动机教育。人类对于体育需求是终生的。要强调参与体育行为的优良动机是通过运动锻炼获取快乐,在强健体魄、实现娱乐的同时,要强化大学生体育动机是锻炼永恒,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方案的完成不仅使大学生获得了部分竞技体育的技能,同时也获得了永久参与体育锻炼的动力,而不是体育测验的结束就是运动的终结,要通过体育行为的优良动机教育终生参与体育活动。

三、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方法

通过体育文化素养教育现状分析,建议针对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采用以下方法。

1.要教授大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运动原理

强化其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要通过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体系的实现,提高大学生终身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提高大学生对于体育意义、体育规律的认知水平,提高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通过大学体育学习,感知参与运动的心理体验,增强对于其他学科知识的深刻理解,通过运动获取稳定、持久的终生参与运动的动力,学会终生享受运动带来的愉悦,并将这份享受内化为永恒的精神需求,促使大学生接受这个理性的选择,将体育的随性喜好转变为个性标志。不仅如此,还应该教授学生终生获取更多的获取体育知识的途径,促使大学生形成体育锻炼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在增强大学生的体质的同时,培养其良好的健身习惯,使体育教育事业体现为大学生未来的终身服务意识。

2.要培育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要通过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体系的实现,通过加强大学生对于多种竞技体育运动规律的学习,引导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强烈兴趣。通过举办多种形式、多范围比赛,如院系或社团运动会,单项比赛、师生对抗赛等,形成规模、汇聚成传统。做好院系体育活动的宣传活动,形成较好的体育运动舆论导向,可以通过报刊、专题宣传广告栏目,或者提供专业体育杂志、期刊等,或组织校园文化阵地,要为大学生深度理解体育运动提供知识性、趣味性、竞技性俱佳的媒体支持,以体育运动冲击大学生的视野,吸引大学生,丰富其校园生活。也使大学生在娱乐中锻炼体魄和意志,在参与中养成健身习惯,提高其活动能力。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既能够促进体育健康功能发挥,又能够准确定位体育的内涵和外延。

3.通过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习惯

塑造其良好的人格品德。面对多样化的体育运动,大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喜爱个性化、自由度范围丰富,大学生的在思考和选择,促使其能够正确地、恰当地评估其体育态度,展现其运动天赋,获得并持久拥有对于体育锻炼的浓厚兴趣。同时,体育运动的协同性训练,也能够促进师生、同学关系的融洽,以及和谐学习气氛,有利于运动积极性的大范围传播,形成良好的正向能量。而这种正向能量,能够默化师生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加师生亲切感、可信度,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大学生在愉悦气氛中生活、学习的习惯。严格艰苦的体育锻炼磨练,将形成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坚强的意志,严谨、规范、务实的作风,在持久的体育锻炼中内化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这就是体育文化素养教育最为成功的关键所在。

此外,要通过改革体育教学方法,加强健身理论教育力度,以及开辟适度数量的高校健身娱乐场所,以满足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需要。

四、结束语

大学生体育论文【第三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有不少学生对体育健身的认识越来越欠缺,都市“文明病”逐渐在校园里出现。针对这些情况,高职体育教育应加大教改力度,加强对学生的体育素质教育,最终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健康意识健身意识

一、前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四有新人”。所谓的“素质教育”即是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展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体育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体育素质教育,就是以体育教学为重要手段,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现代青少年由于受市场经济的诱惑与影响,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改变,尤其现代大学生自主意识增强,往往脱离现实寻找自我,用传统的学习模式去追求“考分”,实现自我。通过社会调查发现,有36%的大学生除上体育课外,不参加体育锻炼,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其身体素质下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青少年营养过剩,加之缺乏系统锻炼和基本的体育健康常识,有不少人染上“高血压”、“肥胖症”、“糖尿病”等都市“文明病”,严重地危害其健康和身心发展。在这样一个现实情况下,加强体育素质教育,增强人们的健身意识,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迫切需要。

二、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一)体育教育是学生获得健康身体素质的基本手段

健康包含身体、精神、社会、情感、伦理诸多方面,获取健康包括医疗、卫生、防疫、环保、营养和体育等许多手段,其中体育的方法手段对于健康的价值是最积极、最有效、最廉价、最适合青少年学生的,是其他手段不可取代的。因此,体育教育对一个人的身体成长而言具有基础性的功效。

(二)体育教育是学生获得“学会生存”各种知识技能的必要途径

体育教育是终身体育的起点和支点,是学生进入现代社会求得生存的基本条件。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健康观、环境观、营养观、生活观、体育观、运动观、休闲观,以及相应的权利意识,并习得各种相关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养成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将会有利于他们的一生。

(三)体育教育是塑造新时代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体育运动对弘扬民族精神的直观作用,就在于它树立了新的民族形象。在体育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拼搏精神,极大地震撼民族的心灵,成为亿万人民社会冲动的结晶。它牢固地维系着民族感情,使每一个成员都能享受到归属于它的荣誉感,认同于它的义务感。毫无疑义的,这将对于青少年一代维系于新时代的民族精神具有感性和理性兼有的价值。

三、高职体育教育中各种素质教育的培养

(一)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

体育教学靠师生的合作,靠学生之间的合作,只有一个团结合作温暖的集体,才能凝聚人心,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为集体争荣誉,教会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尊重人,理解人,善于与同学友好相处。让学生明白,只有生活在好的合作集体中,才能创造出优异成绩。体育课上教师要求体质好的学生帮助体质差的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解决问题,并教育学生树立见义勇为、敢于同坏人坏事做斗争的思想,培养学生为他人服务的意愿和行为,使学生养成一种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体育课的学习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必须具备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教学中教育学生对自己应做的事要坚持不懈,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教育学生对失败挫折有一定的承受力,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

(二)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

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术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过程进行智能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创造、务实、求真。

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包含了多种文化的内涵。为此,通过体育教学手段,不但能增强学生体质,更主要的是能教会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原则,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学到体育文化知识。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设计准备活动内容,编排徒手操,设计场地,制做体育器材等,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而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往往要靠教师的启发与引导。另外,通过上体育课,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智能水平,如田径教学的起跑练习能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篮球的投篮命中率能培养学生的准确能力,排球的扣球能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体操动作能培养学生的时空感觉和运动感觉等等,所有这些素质,在体育课中都得到了发展。

体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这些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保证,只有在教学中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规律性,才能使学生的基本技术迅速提高,基本技能得到正常发挥。

(三)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通过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提高身体活动机能,养成卫生习惯,培养学生脑体结合、综合运用脑力和体力的能力,把学生的心理素质调控在最佳状态。

学习体育动作能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提高各项身体素质,练就一身强壮的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学会自我保护,提高自理自控能力。培养学生健身锻炼,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体育教学中有很多动作能伴随人的一生进行活动:如田径中的中长跑项目;球类运动中篮球、排球、乒乓球;民族传统项目中的武术、气功等,都可以进行健身活动。通过讲授正确的动作技术和科学健身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心理素质的培养方面主要指通过组织教学比赛、游戏活动及考试、达标、运动会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及心理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并向学生讲述健康人的心理标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四)审美艺术素质的培养

体育教学不仅要讲授动作技术,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在动作技术学习中去体会美、创造美、鉴赏美,要求学生每学一个动作都要保持动作美、姿态美、体型美。把美蕴藏在动作之中,培养学生具有审美意识和爱好,让学生亲身体验动作美与表现美的深刻含义。

(五)劳动素质的培养

体育教学的学习过程实现了学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有机结合。通过体育锻炼使身体强壮有力,为以后从事各项工作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并且能使学生明白劳动付出的越多,取得的成绩就越大这一道理。学习体育动作要有吃苦耐劳精神,要经得起反复磨练。而一项劳动技能的掌握,同样也需要多次实践的过程,进而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劳动,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培养学生热爱本职工作,敬业爱岗。

四、高职体育教育中如何加强素质教育

(一)改革现有的体育教学模式,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教学模式的多样性,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又能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我们要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尽可能多的采用“启发式教学”、“能动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体育健康课的知识性、趣味性,使学生在心情愉快的气氛中掌握技术动作和健身方法,发挥学生的智能,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拓宽学生知识面。另外,我们在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时,要做到整体优化、创新与发展,培养具有创造性和广泛适应性的合格人才。

(二)改革体育课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现行的体育教学内容是以竞技体系为中心,不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加强体育素质教育必须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课程的任务上,使学生能掌握两种以上增强体质的健身手段和方法,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制定合理的实施方案,改变枯燥乏味的教学方法,改革学校运动会的比赛方法和内容,改革体育课的考核内容,使体育健康课的教学思路更加符合“健康体育”的指导思想。

(三)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教师是教学核心和教改的关键,教学质量的提高取决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现有的体育教师是在以竞技为中心的教学体系下培养出来的,这种以往的知识结构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必须采取积极措施,有计划的进行培养与提高,制定自修计划。另外应注重对他们敬业精神的培养,鼓励教师积极努力地钻研教材教法,全面提高教师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深化教师队伍监控管理机制。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工作目标,大力加强对学生组织教学、训练、竞赛等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手段及基本技能的传授,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五、结语

体育素质教育关系到学生能否成为一个全面的人才,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从对教育负责、对国家负责的态度重视和加强这项工作。特别是体育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实际,重视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自我生存的能力。培养和造就21世纪高质量的新一代,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力度,用素质教育的思想对体育健康教育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探索,真正落实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践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其身体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06-13

[2]卢元镇。论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J].体育科研,2002,(23).

[3]张子沙,等。对我国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0,(1).

大学生体育论文【第四篇】

论文关键词:有氧健身操,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

根据有关资料研究表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中约有10%―30%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精神疾病和其他心理障碍已成为大学生退学、休学等中断学业的重要原因。甚至直接导致自杀倾向。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现阶段心理学界乃至整个教育界的问题之一。因此,探索适合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是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所在。有氧健身操是增强体质、提高人体健康水平最常用、最有效方法,但同样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也能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有氧健身操是女大学生健身运动中较常见和喜爱的一项体育运动项目。本研究以有氧健身操作为干预手段,制定干预方案, 试图通过增强实验者的体育活动来影响认知、情绪和行为,改善大学生的心肺功能,从而减轻实验对象的心理问题。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和医学院、生物工程学院的大专一年级1476名学生进行整体心理健康状况普查,用SCL―90进行调查问卷。将SCL―90中强迫症状因子≥分(共有240名)中,按照自愿报名的原则, 将一年级女大学生90人(表1) 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 ,作为本研究的正式研究对象。制定1学期有氧健身运动干预方案。实验组每周训练2次,每次时间为60 min。对照组除其他项目的体育课外,不进行有组织的体育锻炼活动,自行调适。

1.2 研究工具

90项症状清单(Symptom Checklist90,SCL---90),又名症状自评量表(Self―reporting Inventory)。计分方法采用李克特式总加量表法(Likert-type rating scale)的五点分量表方式编制而成,评分受试者根据题目所叙述内容,1.持续2.经常3.有时4.偶尔5.无体育论文,依序记4分、3分、2分、1分、0分。

1.3 研究方法

1. 运动干预方案 运动干预方案按照趣味性、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的原则制定期刊网。具体内容有基本健美操,基本步伐操、排舞、拉丁操以及形体练习等。运动时间:每周2 次,每次60 min ,共计12周。运动强度: 基本控制在中等水平,也就是相当于最高心率的60%--75%,练习中心率一般控制在120~135次/min。

用SCL―90调查主要结果

1426名女大学生SCL-90测验总均分即总症状指数(GSI),以常模总均分的+为根本标准,将被测评为心理健康者(GSI

表1 1426女生大学生 SCL-90总均分评定结果(发生率%)

心理健康者心理问题者

GSI<++≤GSI

人数1186240

百分比

表2 试验前两组间研究对象心理状况比较(±S)

组别人数 人际敏感(In)强迫症状(Ob) 忧郁(De) 恐怖(Ph) 焦虑(An)偏执(Pa)

实验组 ± ± ± ± ± ±

对照组 ±± ± ± ± ±

数据处理

数据采用 统计软件,对SCL-90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数据用平均值和标准差( X ±S) 表示,组间差异用t 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情况

通过对1426名女大学生SCL-90的心理测验,结果(表1)有%的学生存在心理健康的问题,主要症状表现为人际敏感(In) 、强迫症状(Ob) 、忧郁(De) 、恐怖(Ph) 、焦虑(An)、偏执(Pa) 等方面。原因是:女生天性比较敏感,考虑问题比较细腻,一些小的事情也容易引起消极的情绪反应,同时,更在乎别人的评价,因此,体验和感受到上述的心理症状。

有氧健身操干预前各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从表2可知,试验前,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在人际敏感、强迫症状、忧郁、恐怖、焦虑、偏执的得分没有明显区别,说明试验前2个组心理健康状况一致。有氧健身操干预后各组心理状况变化比较

从表3可知,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体育论文,试验组在人际敏感、强迫因子得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抑郁因子得分差异有显著性,其中恐怖、焦虑、偏执因子得分虽然也减轻了一些,但无显著的差异;而对照组干预前后基本上没有变化。

表3  试验前后两组内研究对象心理状况变化

指 标 对照组(n=45)实验组(n=45)

干预前  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

人际敏感(In) ± ± ±±**

强迫症状(Ob) ± ± ±±**

忧郁(De) ± ±±±*

恐怖(Ph) ± ± ± ±

焦虑(An) ± ± ± ±

偏执(Pa) ± ± ±±

*表示干预后比较P < 0. 05 , **表示干预后比较P < 0. 01

3. 讨论与建议

实验组经12周,每周2次,每次时间为60 min的有氧健身操锻炼,研究对象SCL-90量表得分有了显著性下降,心理健康状态得到明显改善,可能由以下原因共同作用

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忧郁、恐怖、偏执等症状,与国内外有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有氧健身操展现的是人体美、动作美、音乐美及艺术美,能有效提高练习者对实际生活的审美情趣,重新找回对实际生活的美好憧憬,有利于转移她们的注意力,树立自信心。

有氧健身操练习强调锻炼气氛,练习间相互交流与互动,体现乐观、友爱、偷快、同情等多样的感,逐渐发现实际交往与沟通的美好与乐趣,从而有效缓解人际、强迫、忧郁症状,

有氧健身操能改善实验组学生心肺功能,使安静心跳率降低,每博输出量增大体育论文,使动、静脉含氧量差距加大。运动能加强新陈代谢,疏泄负性心理能量,产生积极的心理感受,预防和减轻强迫症的一系列症状。

有氧健身操能有效增强心理问题者的身体素质,增强食欲,改善睡眠,提高学习效率与生活质量,能使心理问题者心情舒畅,从而改善心理健康。

有氧健身操对减轻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忧郁等症状有显著的效果;建议以后的研究中,扩大样本,用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进行对比研究,寻找最好的方法和项目,进一步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王极盛。中学生SCL-90信度、效度检验与常摸的建立[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1):8-10。

[2]杨洪辉。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J].山东体育科技,1998,20(4):65-69

[3]李斌,张孝民。分组群体评价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上海体育科研,2003,24(6):60-61

[4]樊新生。体育教学如何增进和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J].体育学刊,2000,(2):99-101

[5]梁德清。高校学生的应激水平及其与体育锻炼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1):5-6.

[6]廖小华,黄晓丽。有氧健身操对网络成瘾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0,24(6) :98-101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555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