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中国古代文学与人文精神的论文【精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77948

【序言】由阿拉题库最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中国古代文学与人文精神的论文【精编4篇】”教学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优秀论文【第一篇】

“事业发展靠科研”,档案工作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应用性特点,档案管理实践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档案科研创新的辅佐与支持。因此,要正确教育引导档案科研人员树立牢固的科学理念,并创造条件,鼓励档案科研人员依托档案工作实践,从实际需要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形成既关注档案管理的基础理论研究,又重视档案管理的应用与实证研究的档案科研机制,使档案科研人员能够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心态、充足的干劲,开展多形式、多领域的档案科研工作活动。

完善选题机制 倡导协作攻关

选择研究题目是开展档案科研活动的首要前提。档案科研活动所选择的题目是否具有实践意义、是否具有应用价值,将直接影响到研究成果的作用实效的发挥。在以往的实践中,我们虽然也强调在档案管理实践中发现问题、选择档案科研题目、解决实际问题,但在档案科研活动中的实际做法却往往差强人意:档案科研的实际承担者大多根据个人的兴趣、甚至根据个人好恶而确定档案科研题目的取舍,缺少统筹协调机制的规范制约,以至形成三五人甚至是“单枪匹马”的档案科研人员结构模式。造成档案科研成果层次偏低、研究周期漫长、涉及领域狭窄等一系列问题,成为档案科研长期处于重复研究、低水平徘徊境地的主要原因,严重地桎梏了档案科研工作的发展。鉴于此,建议国家、各省及有条件的地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担负起协调、规划档案科研工作的责任。在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普遍开展群众性档案科研活动的同时,注意引导档案科研的实际承担者从档案科研选题的现实性、战略性、预见性、计划性和新颖性等方面入手开展档案科研工作活动;并注意对关系到档案工作全局的一些热点、重点、难点等战略性问题,引进并实行“课题负责人制度”,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集体智慧,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协作攻关。形成“人自为战”与“协同作战”两种模式并存、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局面,使档案科研工作呈现出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促进档案工作的快速、健康发展。

注意积蓄人才 提高队伍素质

档案学作为具有明显“边缘性”特点的应用学科,包含内容复杂、涉及领域广泛。尤其是在当今各学科间知识互相融合渗透、学科界限日趋淡化的现实下,档案学的边缘性特点愈加突出。这就要求档案科研的实际承担者破除学科与知识分割的传统思维方式,从档案学的学科特点出发,大胆引进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牢固树立“大科学”的科研观念:既要拥有丰富扎实的知识素养,又要具备不断更新、完善知识结构的创新能力。目前档案科研人才队伍的整体状况却令人堪忧,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经验丰富的档案科研专业人才已面临离岗年龄,后续力量尚显薄弱,人才断层现象严重;尤其是随着“大科学”档案科研观念的形成,对档案科研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更高——既要掌握档案工作的管理规律、又要具备现代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机能。而档案科研的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匮乏状况更是令人堪忧。要改变上述不利状况,必须在加速档案科研人才培养、注意档案科研人才积蓄方面加倍努力,通过多种教育手段培养、提高人才;通过合理流动渠道发现、选拔人才;通过政策舆论导向吸收、存蓄人才。使大批充满活力、热心钻研、勇于创新、德才兼备的档案科研“精英”能够脱颖而出,形成档案科研人才数量不断增加、队伍逐步壮大、素质日渐优化的良性发展态势。

古代文学的优秀论文【第二篇】

一、问题的提出

粗略的概览这些项目和文章就可以发现,他们研究和关注的领域既深入又全面。研究的对象既有历时性问题又有共时性问题,既有以戏剧本身研究为主的第一层次问题,又有与之相关的外围的第二、第三层次问题。

研究的范围从地方性戏剧到全国性大戏的综合概论;从戏剧文本的纯文学研究到对于戏剧因素中绘画、音乐的交叉学科研究;从戏剧文本主旨到文本结构、人物分析研究等等;从戏剧兴盛和衰落原因的探讨到各种剧种的交替、乃至于声腔的嬗变与特征,……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有点有面,有粗有细,可谓周到细致,研究热烈,成果卓著。但细心梳理却可以发现的是:科研最终极的目的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体现。第一,教学相长是教师、学者等科研工作者共同的心愿,教师把研究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尤其是实施在以教书育人为终身职业的师范院校中文系学生的授课中,可以使教师与学生双重受益。小可以让教师丰富知识、增加涵养,提高教学质量;大可以让学生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去伪存真,剔除糟粕,吸收精华,培养健全的心智,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而众多的项目与研究中,对于戏剧教学环节的关注却相当薄弱。这与整个戏剧研究的繁荣是不相称的,也是不应该的。第二,戏剧是中华文化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点对象。但是舞台热闹,学术热闹,并不能解决戏剧日薄西山的命运。其市场的流失固然有其自身文化属性和文艺形式的一些原因,但是研究的结果,已经更多更明确的指向了消费对象的变化。而高校整日面对的教育对象就是未来文化消费的主力军。———虽然戏剧拥有通俗的特性,但这一优势已经与电影等其他的文艺形式所共有,所以其所特有的对于消费对象悠然心态的要求只能落实到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大学生身上。而这一点更加说明戏剧教学活动本身的重要性,以往单独把戏剧当作纯文学文本进行教学的方式不足以承担这一重任。这就要求,从事戏剧教学任务的教师在充分认识到戏剧教学的意义的前提下,在专研学术、充实自己的同时,必须进行戏剧教学的改革。

二、问题的解决

依据上述问题的提出因由,问题的解决主要在于两者:一为教师,二为学生。

(一)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作为教学任务的承担者与实施者,教师自身的学识与素养直接关乎教学的质量,而教学的方法则关乎学生的成长。

所以不仅要求教师广泛的搜罗已有的研究成果丰富自己,更要求教师通过自己的发见,撰写出具有独创见解的文章,发见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

1、文献资料的甄别收集:由于戏剧是一个艺术的综合体,涉及的各种相关艺术和层面相当广泛,这远非一个科研工作者的个人研究所能完成,所以搜集———消化吸收———为我所用———应用到教学,是个相当重要的过程,而其始源于搜集。搜集的具体工作包括:

(1)戏剧外围的相关艺术研究成果:如音乐——因为古代的戏剧又称乐府,其繁荣衰败与音乐有很大关系,有学者就从北曲的发展来探讨元杂剧的兴衰;如绘画———因为古代戏剧中的脸谱和布景都是写意画的直接体现,而戏剧中的人物故事更是绘画的重要题材,有学者就探讨其与中国画的关系;如舞蹈———因为古代戏剧“唱、念、做、打”中的“做”,就是舞蹈动作,它不但与现代的舞蹈动作一样,富有传情写意的功能,还肩负着故事承接、暗示时空等更为丰富是职能,这也引起了现代学人的注意。如影视资料———随着越来越多的古典戏剧搬上银幕,它们成为戏剧原作的另类解读,以其不同于原来舞台的色彩、声音等,协整着不同的功能为戏剧发展做着贡献。这些属于外层次的资料。

(2)戏剧本身的问题研究成果。戏剧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本身就是一个大家庭,枝条繁乱,成员众多。每一个剧种,每一个剧目,都有各自的传承、发展、演变过程。这之中剧目是重点,学者从剧目的故事来源进行的对照研究:如水浒戏与《水浒传》的关系,三国戏与《三国演义》的关系;从剧目的体式进行的研究:如关汉卿的《拜月亭》与丘惠的《幽闺记》何以故事相同而体式不同?白朴的《梧桐雨》与洪升的《长生殿》有何演变?从剧目的产生进行的研究:如明代中期为何出现《中山狼》的题材热?明代后期又为什么会有大量的情爱传奇?———这些有的属于纯学术问题,有的属于历史范畴,有的是不同文学样式的交叉,均应关注。

(3)剧本作为文学本身的研究成果。作为文学的一种,它是文学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之一。这包括:剧本的主旨———《窦娥冤》悲剧性何在?《牡丹亭》“至情”的文化意味;剧本的结构———元杂剧一本四折的产生与功能,《黄粱梦》中的梦中之梦;剧本的人物塑造———《西厢记》中张生的志诚、红娘的机智、莺莺的狡黠,《桃花扇》中侯生的软弱、香君的刚烈等等。不论有关传统经典的应该涉猎之范畴,还是独辟蹊径的陌生剧目的新发现,都该搜罗。

(4)科研成果与教学互动的研究成果。科研的终极目的是为教学服务、为实践服务,所以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弥足珍贵。虽然就现有的成果来看,仍然不系统、不全面,但足资借鉴,同时这也是本论文提出的原初依据。

2、教学方法的探索:戏剧是一个包含了各种艺术的综合体,对于戏剧的研究应包含三个路向:剧本、音律、舞台。但长期以来学者———特别是中文系的师生,仅仅把它作为纯文学来进行研究,即着眼点仅仅在剧本,间或涉及音律,而完全忽略了最重要,也是最鲜活的舞台研究。而正是被忽略的舞台上有丰富的舞蹈、美术、声腔,以及戏剧的生命力———不同于电影copy的可复制性,它具有即时性的特点,根据不同的观众,不同的演出时间、地点而具有不可复制性。这使得学生得到了对于戏剧的片面认识,也影响了学生提高自己艺术素养愿望的进度。那么如何弥补此项教学不足呢?兹提出两种方法。

(1)影像资料。关于一个剧目,可以通过影像资料使学生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感受它的舞台与动作的写意性;感受其音乐与人物情感的共振性;感受剧中人物与自己的情感交流。然后通过其在不同文学门类的诞生进行主旨的对比和艺术的优劣对照,加深对于剧作宣扬观念的了解和体悟,培养正确的认识和判断,之后通过对于其音乐、舞蹈等艺术的赏析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素养,对祖国优秀的文化产生热爱,并弘扬它,为祖国文化事业的繁荣作贡献。

(2)田野调查法:这是掌握鲜活的第一手材料的不二方法,因为戏剧在现今的生活中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仍在蓬勃的发展、存在中,几乎所有的地域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原生态的剧团存在。大部分的剧团目前的演出都拥有自己的传统剧目,其或多或少改编自古代的戏剧文本。进行田野调查,不仅可以进行感性方面的训练,直观地感受戏剧的舞台美术,享受新鲜的音乐教育,而且可以跟古人进行跨越时空的灵魂体验和情感交流。更可以用理性的精神探讨剧种的发生发展等历史渊源,剧目的特色,包括音乐、乃至乐器的独到之处,别致的声腔,异样的舞台设计与舞蹈程序,也可以探讨剧本的改编、流传以及流传的原因和其中深挚的内涵。

(二)就作为受教者的学生层面而言,戏剧教学的改革亦有两方面的意义。

1、由于剧本是古人对于社会、人生、历史、伦理等等形形色色对象的思考结晶,是文学技艺的再次大演练,所以传统的单就文学方面的戏剧教学,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和自身的思考中,学习到系统的理论知识,打开一扇通向传统文化的窗口。认识到古老文化的思想、道德、伦理精髓,又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文字的奥秘,通过去伪存真,健全自己的心智,陶冶自己的情操。但戏剧———尤其是中国元明清的戏曲,更是艺术的综合体,它融合了古代几乎所有的艺术因素,有音乐、舞蹈、绘画、歌唱、武术等等。而各种技艺的观摩与感受,不仅能够从技术层面锻炼自己、丰富自己,亦可提高自己的综合人文素质。故而传统的单一文学路向的教学不能够达到完全的教学目的,也没有充分利用好戏剧所能提供的教育资源。

2、戏剧是操作性很强的一门艺术,学生通过参与自编自演的剧目,将会受益无穷。周光凡在《大学、大学生与大学生戏剧》中指出: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说,让他们欣赏戏剧演出、参与戏剧活动、体验戏剧魅力的人文意义起码有以下几点:

(1)让大学生献身一个团队和集体并从中体验集体创造的归属感和满足感。

(2)让大学生在一个交往的平台上训练表达和思维能力,习惯于流露和宣泄情感,学会与人交往。

(3)让大学生学会体验理解和同情另一个人的情感、尊重和欣赏另一个生命。

(4)戏剧的创作和排练过程帮助大学生在创作中自主建构知识和能力。

(5)戏剧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

(6)戏剧活动培养大学生超越功利的理想主义精神和真诚的生活态度。

(7)戏剧提供给大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和建立自信的机会。加拿大艺术教育家韦爱诗(Wilkinson)博士认为通过戏剧开发人的潜力过程中至少能促进以下八种能力:感觉能力、动作能力、交际能力、创造能力、感情能力、精神能力、社交能力和知识力。这一观点和周凡光的总结颇为相似,这些都提示我们参与戏剧搬演实践的重要。

三、结论

戏剧是民众最为喜欢的文艺形式之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具影响力的精神文化阵地,可资利用的教育资源无穷无尽。戏剧是大专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课程中的重要一员,元明清文学的重点即在于戏剧。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不仅是未来文化消费的主体,更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继者和弘扬者。戏剧因为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如戏剧作品的不可复制性,投入与产出的反比例等),在现代文化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但它又有着其它文艺形式所不具有的优势与功能,这就为以教书育人为职业的教师提出了任务:在授课中让学生全面认识戏剧,进行教学的改革。资料的整理工作,就是要增加教师的内涵,促进教师的科研与教学工作。而要培养好肩负文化传承、作为未来社会建设主力军的当代大学生,搞好对于他们影响巨大而且迅捷的戏剧的教学工作,就要让学生对戏剧有完整的认识,就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参与进来。既帮助搜罗相关的资料,进行田野调查的工作,又适当开展戏剧的编、导、演活动。

古代文学的优秀论文【第三篇】

一、元明清近代文学教学改良的必要性

(一)内容繁杂与课时不足的冲突

中国文学从魏晋时期文学自觉发展到元明清及近代,已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体,除了传统的赋、诗、词、传奇,又出现了元杂剧、南戏、散曲以及类型丰富的明清小说等。加之随着经济的发达与印刷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到了这一阶段,藏书数量有了空前的提升。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无论是文体类型还是数量都较前代更加繁杂。比如古代诗歌方面,提及古代诗歌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唐代,可是就数量上而言,“元代有数百人的诗文集流传至今,明清的诗文别集达数千种之多,一部《明诗纪事》就辑录了四千多人的作品,约为《全唐诗》所收诗人的两倍,清代的诗文作者更是逾万。”再比如古词方面,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其全盛期可谓是在宋代,但元明清时期的词的数量却是远胜于宋代的,叶恭绰所编的《全清词钞》就辑录了清代词人三千余家,这比唐圭璋所辑《全宋词》收录的作家多了近两倍。那么如此繁多的内容,在教育部高教司的要求下需要112 课时来完成教学。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学校都无法做到这个要求,而基本停留在50到80 课时之间。那么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要将繁杂的知识点讲授清楚,按照传统的“讲授加划书”模式就很难做到了。因为时间不足只能讲授重点篇目,其余部分尤其是近代部分,只能让学生在教材上划重点。如此教学会导致学生对于本部分文学史脉络不清楚,造成学生文学史认识断层,无法进一步提升其学术意识。

(二)传统讲授式与“95 后”学生心理特点的冲突

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方式多是采取单纯讲授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采用“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由此以来,导致学生难以进行知识和能力的自我建构,往往在一学期结束时,随着考试的结束也将所有的知识全部留在了教室。同时这样也使得课堂教学缺乏应有的活力与生气,加之现在的大学课堂主体是“95 后”,95后虽属于90后,但其本质与90 后有很大而不同。作为第一批出生于网络信息时代的人类。95 后就像网络信息一样,更加活跃、多变,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变强,但是精神集中度下降。也就是说,传统的一味讲授会造成,教师在讲台上仍旧讲得眉飞色舞,可是学生的心神早已到了“诗和远方”,所以近几年才在高校理论课程教学中,兴起了“段子式”教学。这种段子式教学就是应对95 后学生而出现的,旨在学生听课集中度下降时,教师用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段子”,突然转变教学方向,以提升学生的精神集中度。所以说面对着如同网络信息一样的95 后学生,如果依旧使用传统单纯讲授式进行教学活动,尤其是进行古代文学教学,必然不会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通用教材片面化与学术教学深度化的冲突

对于古代文学课程的教材,大量院校使用的是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这套教材是目前较为权威、全面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单纯只使用这一套书,这套书存在着知识点流于表面的问题。例如说在本教材中,对于《水浒传》主题思想叙述部分,正文中仅采用了传统“忠义说”,引用部分简单设计到了“农民起义说”、“市民起义说”、“忠奸斗争”,但是就本书诞生时与“忠义说”同时存在,且相当重要的“诲盗说”并没有涉及,这样的处理方式符合学生的固有观念,便于理解,但就其学术性而言,会显得流于表面,不够深刻。也就是说如果只使用这样一本书进行教学,就会与学术教学深度化产生冲突。学生很容易记忆这些知识点,但是没有选择学术角度的权利,进而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与研究。同时,文学史研究界的学术研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手中的教材很多部分都难以涵盖新的学术观点。例如在《西游记》作者部分的叙述中,如果还是以吴承恩作为唯一合理作者人选,就显得比较脱离与时俱进的学术前沿了,因为当代学者逐渐发现从方言角度《西游记》存在至少两种方言、吴承恩所著在明代书编中被归为史部地理类等等。可是这些观点在通用教材中往往鲜有提及,因为在其编写时此类观点尚未出现,或者未成为时代主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主流与非主流观点可能会有所转移。所以,依旧采取完全依托一本教材而进行教学,会使学生难以进行深度的学习研究,不利于学术的深化,不利于开拓学生的学术眼界,反而会使学生更加感觉学习的乏味。

二、推行多元化教学

(一)多元化教学要求从讲授式教师转向文、史研究型学者

要构建有效的多元化教学,教师的教学素养、专业素养和知识储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传统讲授式教学中,使得教师能够一本教案走到退休,不注重对于新兴学术观点的研究,故步自封。观点陈旧难有创新式的见解,白白浪费了自己的教学经验。所以教师必须坚持“活到老、学到老”的观点,不断深化学习,要善于接受新的学术观点和教学理念,即在授课之外,努力成为一名研究型的学者,并且将自己的研究方向从单纯文学文本研究拓展为文史研究,当然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自不必像史学教师那样,对于大量历史事件进行细致研究,可是由于本部分教学内容的时代特点,需要对于大的历史背景,以及具体作者人生重要经历有所掌握,并将二者联系起来,以便学生理解。也就是说要把教学变成行动与研究相结合,即讲授、文史研究、实际教学活动有机统一的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心智模式和系统思维得到发展和改变,理论与实践得到深度融合。”

例如在讲授《水浒传》的思想内容方面,如果仅依照袁行霈版《中国文学史》中的观点,那么只是强调“忠义说”,可是在明代便有与之相对的另一种学说“诲盗说”,同时在建国后还出现过“农民起义说”、“市民起义说”、“忠奸斗争说”等等,片面性的讲授会影响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层次。正所谓“教而不研则周,研而不教则殆;教然后知其困,研然后知其关。”所以,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教师发展的内在需要和持续进步的基础,同时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坚持教学与科学研究相辅相成,将使教师步入全新的职业生活境界之中,从而比较轻松的化解教学时面临的专业难题,使教学因之更加灵动和多彩。

同时在“元明清近代文学”讲授部分,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回到文本创作时代的历史氛围。这种历史氛围并不是简单一句话概括一个时代就能够是学生明白的,有时还要从很多细致的角度解释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的文学形式或文学思潮,比如元杂剧之所以繁荣,是因为元朝前期不开科举,中原文人无处谋生导致的;元杂剧之所以后来走向衰落,是因为元朝在“大德”后开始了科举,文人又有了靠读书得来的上升阶梯。再比如元杂剧中经常出现指天骂地影射朝廷的桥段,如果只归结为元朝思想文化相对自由,学生还是不会知道为什么,那么就需要解释“自由”的原因,因为元朝在中原90 年经历12 位皇帝,只有世祖忽必烈、英宗硕德八剌粗通汉语,顺帝妥懽帖睦尔精通汉语,其余皇帝完全不懂汉语。所以像《窦娥冤》中指天骂地的情景也就可以理解了。由此来看对于这一部分的教学很难跳脱出元代从上到下的历史社会氛围的影响。正所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另外作者的生活经历对于其作品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视的,例如白朴的人生经历与金国遗民身份认同,就可以解释其作品中对于金章宗的影射。而这一切帮助学生理解授课内容的材料的累积,就需要教师“文史双修”。

(二)多元化教学要求构建开放式合作型课堂

近些年的教学改革不断强调学生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并一再提出要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如果将实际教学活动比作一出戏剧,那么教师在其中所承担的角色应该是导演而非主角,教师应该通过引导和组织的方式促使学生得出属于自己结论,让学生学会学习,并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术讨论当中。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能够充分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所谓启发式教学方法,就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讲授结束给予学生以思考的空间,借此调动其课下的学习。比如在讲授“三言”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与《卖油郎独占花魁》,思考其间人物形象的异同、描写手法的特点等等,激发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在讲授《聊斋志异》时,与学生探讨传统印象中的狐狸精形象,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再由此推回文本,一同探讨“聊斋”中别样的狐狸精形象。

所谓讨论式,即,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时并不急于作答,而是将问题置于所有学生中,进行讨论,最后再予以解答。也就是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术意识。提出适合学生水平的相关问题,给予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在讨论前要引导学生了解需要参考那些资料充实自己的观点,指导学生理清发言提纲,以分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在一学期中要做到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每个人在发言后,其他同学可提出不同的观点并加以讨论。当然在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对于学生的多元学术观点给予总结,从而进一步引导其进行课下阅读。由此形成一种合作式开放型教学方式,通过对话、交流、互动、合作的开放形式,完成“元明清近代文学”的教学。

综上所述提高“元明清近代文学”教学质量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工作,这个工作中不但需要教师转型为文史双修型学者,同时也要作为“导演”组织、指导学生演好这样一出大戏。95 后学生由于年纪及经历的影响,以及阅读量的缺乏,对于文本的艺术魅力难于理解,并且很难对于文本,尤其是古代文学作品进行审美批评。这就需要教师一方面进行有专业高度的讲解;另一方面引导激发学生的学术意识。最终使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充分感知文本的艺术魅力,进而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并促进其形成积极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同时也需要国家与社会的支持,以提升古代文学的学科地位,使得祖辈的文学辉煌不置断送,中华道统继续得以延续。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元明清近代文学的全貌,体味传统文学的别样魅力。

优秀论文【第四篇】

摘要:本文着重对冯官屯大桥的病害进行详细检测及分析,根据结果提出针对性加固设计方案,并对加固前后结构性能、状况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桥梁病害检测试验加固设计效益

冯官屯大桥位于104国道河北省沧州市境内,桥梁全长米,桥宽为净7+2×米人行道。桥梁上部构造为13孔跨径米的钢筋混凝土工字梁微弯板组合梁桥每孔5片主梁,中距米,无横隔梁,梁端设沥青油毛毡支座,钢筋混凝土摆柱式支座和弧形钢板支座,桥梁下部为钻孔灌注桩基础,单排双柱式桥墩,T形盖梁墩台。

该桥于1966年建成,设计荷载为汽—13,挂—60,通车运营30年来为当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但随着交通量的日益增大,重型车过桥增多,桥梁适应度明显不足,技术状况有所降低,至检测加固前已限载限速通行。

为了彻底了解桥梁现有的病害及缺损状况,确定桥梁现有承载能力,为桥梁的适应度改善和维修加固提供确切的技术依据,沧州市交通局委托有关部门对冯官屯大桥进行了全面的质量检测和承载力试验鉴定。现将过程简述如下:

一、质量检测

(一)、现状调查:

检测人员通过目力借助物理量测工具对全桥上、下部构造进行了全面的表观调查,结论如下:

1.桥面系及栏杆部分:桥面铺装损坏较严重,出现大量网裂、坑槽,纵缝,伸缩缝大都堵塞、凹陷或缺损,栏杆开裂,混凝土剥落,露筋部位严重锈蚀,泄水管堵塞,桥面排水不畅。

2.工字梁微弯板:主梁跨中大部出现大量竖向裂缝,混凝土保护层剥落,受拉区主筋部分锈蚀。主梁端部出现斜裂缝,已发展到梁顶区域,部分少筋微弯板出现纵向裂缝,甚至断裂。

3.支座、盖梁桥墩:多数盖梁有不同程度混凝土胀裂,钢筋锈蚀,混凝土脱落现象,桥墩大都有胀裂现象,部分桩柱倾斜,油毛毡支座老化,已失去作用。

4.桥面纵向线形和横坡:全桥跨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挠,增加了行车的冲击系数,测得桥面横坡为%,小于设计值%。

(二)、详细检查:

为了对桥梁作出切合实际的科学评价,在对桥梁作了一般表观检查后,又选取有代表性的12#孔进行详细检查,检查项目包括:

1.裂缝详细检查:

2.混凝土碳化深度检查:平均碳化深度为L=。

3.混凝土强度检查:利用超声波测得平均声速为/s,说明质量较好。

4.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及钢筋分布:测得保护层平均厚度为,不满足《公路桥涵设计规范》中不小于3cm的要求。

5.氯离子含量测定。

6.钢筋锈蚀检测:根据主梁钢筋暴露检查与实测的电池电位确定为锈蚀。

7.结构细部尺寸测量。

(三)、病害分析:

1.竖向裂缝是因正截面强度不足引起,原设计荷载较低,实际运营荷载已超出此标准,承载能力不足。

2.斜裂缝产生是因斜截面强度不足造成,特别是支点至1/8L处截面尺寸偏小。

3.原设计有2道中横梁,施工时并未实施,使得整体横向刚度太小,主梁扭转变形约束不足,横向弯矩全部由少筋微弯板承担。

4.油毛毡和钢支座基本失效,主梁纵向位移受到约束,一方面加剧了支座处主梁局部承压区的混凝土安全性,为斜裂缝的开展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上构附加力传递到墩台上,使桩柱受力加大且不合理,桩柱产生较大变形。

二、荷载试验

通过全面质量检测发现,主梁普遍保护层偏小,梁内主筋处于锈蚀状态,主筋表面存在大量结构受力裂缝,不少裂缝基本贯穿全腹梁高度,为查明这些裂缝对主梁承载力所造成的影响,鉴定桥梁正常使用的承载能力,为病害处理和加固方案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资料,检测人员进行了静、动载试验,以确定桥梁在汽—15,挂—80和汽—20,挂—100荷载作用下的承载性能和抗力效应,清楚桥梁的自振特性及其动力响应。试验中选取具有普遍病害代表性的11#—12#墩间结构作为对象。

(一)、静力荷载试验:

试验内容:

1.检测主梁跨中正截面抗力效应及主梁竖向刚度。

2.评定主梁梁端斜截面抗剪强度。

3.检测桥墩抵抗最大垂直荷载能力。

试验荷载:

车型

重量(KN)

车号

A2

A4

A6

A9

三轴太脱拉

前轴

中轴

后轴

总重

加载工况:

1.跨中最大正弯矩偏载最不利位置。

2.跨中最大正弯矩对称布载最不利位置。

3.支点斜截面剪力偏载最不利位置。

4.支点斜截面剪力对称布载最不利位置。

5.桥墩最大垂直力偏载最不利位置。

6.桥墩最大垂直力对称布载最不利位置。

观测项目:

1.主梁跨中截面下缘钢筋应力。

2.主梁跨中和支点变形以及桥墩沉降与盖梁变形。

3.支点斜截面剪应力。

4.控制截面裂缝受载扩展情况。

试验结果及分析:

1.主梁跨中挠度:

工况

挠度值(mm)

1#

2#

3#

4#

5#

1

2

2.试验荷载下主梁横向分布系数与理论计算值

工况

1#

2#

3#

4#

5#

1

实测

理论值

2

实测

理论值

3.跨中各级荷载作用下主梁下缘混凝土应变实测值(μ)

工况

1#梁

2#

3#

4#

5#

1

2

4.由实测混凝土应变推求的主梁钢筋应力(MPa)

工况

1#梁

2#

3#

4#

5#

1

2

5.支点试验实测主梁梁端主拉应力(kg/m2)

工况

2#

3#

3

计算

实测

4

计算

实测

6.桥墩及盖梁变形表(mm)

工况

上游侧墩

盖梁

下游侧墩

5

预加载

结论:

1.实测的跨中荷载分布系数与理论值不相符,试验时边梁横向分布系数略大于理论值,但较为接近,由于中、边梁采用等强度设计,这种不符无影响。

2.主梁的裂缝均属于活动性结构裂缝,在试验荷载作用下,主梁的应变基本服从平截面假定,实测中性轴高度略低于理论计算值,说明参与主梁受拉混凝土的高度已较小,在保证主梁设计总体安全度的情况下,主梁无超载潜力可挖。

3.试验荷载下,实测主梁应力结构校验系数和挠度校验系数在~和~之间,高于一般桥梁的~,此外主梁的开裂虽满足规范要求但跨中截面扩展宽度较大,并伴随有新的裂缝产生,残余挠度介于~%,虽小于20%,但值较高。

4.在试验荷载作用下,主梁斜截面及桥墩沉降均可得到保证。

(二)、动力荷载试验:

动载试验实测一阶竖向自振频率为,满足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不小于的要求,实测阻尼比较大为%,高于混凝土结构无裂缝界限%,实测桥跨结构冲击系数为1+μ=,接近理论计算值,由此表明:桥跨结构动力性能一般。

三、承载力验算

冯官屯大桥位于104国道上,是进出京津的主要通道,交通量大,重车多,原桥设计标准低,适应度明显不足,因此有必要对大桥主要承重结构通行汽—20,挂—100的可行性进行评估验算。

验算内容包括:主梁正截面强度,支点斜截面抗剪强度,主梁刚度及裂缝宽度,盖梁正截面强度,桩基垂直承载力分析以及支座验算:

通过承载验算,结论如下:

1.冯官屯大桥工字梁微弯板组合梁主要承重构件控制截面的强度、刚度、裂缝宽度以及桩基承载力都能满足汽—15,挂—80的荷载要求,但其支点截面尺寸不能满足抗剪要求,跨中截面不能满足汽—15挂—80荷载要求,应增加配筋。

2.主梁支点截面的抗剪强度,盖梁的正截面强度和主梁的刚度,裂缝宽度均能满足汽—20,挂—100的荷载要求。

3.钢筋混凝土摆柱式支座,除摆柱正截面强度不能满足挂—80荷载要求外,其它各项验算指标均能满足汽—15,挂—80荷载要求。

4.弧形钢板支座各项验算指标均能满足汽—15,挂—80荷载要求。

四、加固设计

根据上述试验结论及病害分析,又考虑到旧桥东侧为一新建梁桥,两桥之间的结合问题,具体加固措施为:

1.拆除旧桥梁端部悬臂板,新旧桥间增设一道宽主梁至新桥边缘,下部增加一根桩,新旧桥之间仅留施工缝;加大端主梁尺寸,并增设一道中横梁,以增大整体横向刚度,改善荷载横向分布,使边主梁承担较大荷载,从而对内主梁起卸载作用,以满足汽—20级正截面强度需要。

2.增大梁端截面尺寸,以满足斜截面强度对截面尺寸的要求,提高斜截面抗剪强度。

3.内主梁受力钢筋除锈,加补新保护层。

4.更换破损的少筋微弯板。

5.全部更换油毛毡支座为板式橡胶支座,并对钢支座进行改造,以消除温度等因素引起的附加内力,同时使主梁纵向变形不受约束,减轻下部结构的负担,改善主梁局部受力性能。

6.桩柱变形过大处增设横向联系承台,既可限制桩柱水平位移,又可限制竖向位移,使病害桩共同受力。

7.由于加固后上部恒载增加,盖梁端部负弯矩增加,可采取局部加强措施。

8.桥面系及其它部位改造。

五、效益分析:

冯官屯大桥改造加固工程于8月动工,经过二个月紧张施工,与同年10月竣工,运营三年来,各方面反映良好,达到了预期目的。

该加固工程的特点是:一、在适当增加原有桥跨结构恒载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了原桥跨结构的内在潜力,提高了荷载等级和桥梁适应度。二、新旧桥并联成一体后,改变了原来“桥宽路窄”的状况,从根本上改变了行车性能,增加了通行能力。三、通过对该桥的全面评定为今后的日常管理、定期养护及使用控制提供了可靠依据。四、该加固工程施工简捷、工期短、造价低,平均造价为6840元/延米,约为新建同类桥梁投资的34%,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五、该加固工程的成功实施为今后桥梁建设和桥梁养护探索了一条可行之路,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177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