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与人文精神的论文【优秀4篇】
【导言】此例“中国古代文学与人文精神的论文【优秀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中国古代文学与人文精神的论文【第一篇】
一、护理人文关怀的现状
1.1临床护理
就护理的本质而言,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项综合艺术,它以人、人的生命、人的健康为服务对象,非技术性因素与技术因素一样,都关系到患者的健康。在20世纪70~80年代,西方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护理人文关怀这一概念也被正式提了出来。人文关怀具体到临床层面,就是“人性化服务”,但人性化服务的理念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中,因为他们对人文关怀的研究起步较早,所以现在无论在医院还是在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工作人员都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他们提倡的护理服务理念是“我在为患者工作”,这与国内护士认为“我在为医院工作”的思想大相径庭。在国内,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保健及护理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护理界也逐步认识到人性化服务、个性化护理的重要性,整体护理、温馨病房、社会延续服务等应运而生。但是,临床上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还是随处可见。许多护士被动机械地执行医嘱,临床护理工作未能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不少医院要求开展健康教育,但具体到个人执行时,忽视了宣教对象是否听懂。这与“护理人文关怀”的服务理念还有较大的差距,原因在于一是护理观念没有真正转变,工作中还不能做到以人为本;二是医院护理人员配备不足,中华护理学会曾披露,我国护士短缺至少达一百万人;我省护理学会的护理管理座谈会透露,我省护士至少也缺10万。这个缺口是根据1978年国家制定的医生与护理人员1∶2配比来计算的,而发达国家一般在1∶4左右。
1.2在校学生
护生是护理队伍的生力军,提高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是提高护理人员储备质量、优化护理人员结构的重要条件。但有研究显示,医学生的关怀意识和关怀能力与国外常模比较均偏低。和西方国家相比较,他们在人文关怀方面的教育和研究开展的较早,研究也较成熟;从出生便开始接受宗教,平等自由、同情弱者、尊重他人等宗教信念都可能有助于提高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在国内,当前医务界人文精神的缺失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市场经济的社会,医疗商业化、过分技术化,而忽视了服务对象是“人”这一特点。长期以来社会上重智轻德、重技术轻人文的倾向,使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不能否认老师和学生人文素质薄弱的状况确实存在,至今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如果要让人文来把握护理,就应该从教育这个源头抓起。
二、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2.1老师的护理理念未更新
部分老师未充分认识到护理人文精神在护士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有的甚至认为护理工作技术含量不高,只是附属于医生,护理操作能过关就行了。这样培养出来的护士会缺乏一定的职业认同感,会严重挫伤以后参加工作的积极性。
2.2老师人文教育的意识不够
课程讲授和技能培养虽然是生物医学模式下的常用方法,但是远远不能体现心理和社会元素。在后期专业课的学习中,有的老师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的意识不够,常常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技能训练,而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导致专业课教学中存在着人文素质教育的薄弱点。
2.3以人文学科教学代替人文教育
学校为了加强人文教育,教学计划中会增设人文类的课程,如护理导论、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护理法律法规、人际沟通、护理管理学、文献检索与写作、社会医学、护理教育学等。但是,从事人文教育课程的老师有的缺乏实践经验,不能将医学知识和人文学知识有机地结合,教学过程仅是人文知识的传授,而非人文精神的培育,听起来枯燥无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这样就得不到学生们的重视,加重了素质教育的薄弱。人文学科教育是人文教育重要的一面,却不是全部,如果仅仅是开设了人文类的课程而已,那是对教育本身的误解。
三、对策
3.1人文素质培养
要培育护理人文关怀,护士素质的改善无疑是关键环节。护理技能仅仅是护理人文关怀的一小部分,护理教育的特色应是以人文素质培养为主要内容。所以,学校应重视通识课程的开设与管理,在增设人文类课程的同时,更要关注教学质量,以提高护生人文素养,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适应社会的需求,真正热爱护理这个职业。
3.2人文关怀融入专业教学
改变老师教学理念,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人文关怀教育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学中,从教育目的、课程设置到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过程都应贯穿人文精神的培养,让学生明确一个其实很简单的道理:患者不是病,而是人,是有着自己的全部生活经历和心理体验的活生生的个人。从而使学校教育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对临床有指导作用,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护理学生,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护理人才。
3.3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
护理人文精神最终要落实到护理实践中,在为“人“服务的过程中体现。护生人文关怀能力是其实施人文护理的必要条件,这不仅需要护生具备护理技能,还需要具备仁慈博爱的人文精神,高尚的护士人文修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学会换位思考,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护理以人为本。所以,护理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的有效途径。实验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和实施关怀行为,以达到个体关怀能力的锻炼和提升。开展个性化的健康宣教,教学从身边人、身边事导入,突出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重视健康教育,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操作过程中,除了以往教学注重动作的准确、熟练外,还要求融入更多人文因素,如问候、解释、保护隐私、安慰、询问感受、对操作的满意度、道谢等。这样操作练习让护生有身临其境之感,逐步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同时也加强了团队的合作协调能力。临床见习带教中的老师应言传身教。护理学老师肩负着传播专业知识和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双重使命,老师是学生的榜样,其思想、言论和行动对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只有在充满人文关怀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地感受到人与人的相亲相爱、人与人的相互关怀,才会坚定护理人文关怀的理念,人文关怀的能力也会得到提升。所以带教老师要言传身教,在临床教学中构建人文关怀氛围,引起护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古代文学论文【第二篇】
摘要
王维是唐代诗坛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位诗人,他的山水田园诗清新俊逸,尤其是以“空境”为意境的诗作更是诗中佳品。他善于通过对“空山”“空林”的描绘,勾勒出充满禅意、万象空灵的静谧境界,点化出纯明洁净、幽静淡雅、脱尘绝俗的诗歌意境。
关键词
王维;空山;空林。
不论是陶潜还是孟浩然,历朝历代的诗人们对自然山水美的追求和吟咏一天也没有停止过,乃至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大小谢开创的自然山水诗风,一时间蔚为大观。谢灵运偏重以重拙生涩的笔法,周流上下,对景物作繁复细致的描绘;谢朓则善于以清空简淡之笔,描绘江南秀丽温婉的风光。而受禅宗思想影响颇深的王维在经历仕途坎坷和人生变故之后,内心逐渐归于恬淡、超然,他的山水诗在继承大、小谢的基础上,从诗风到题材又有其自己的创新和发展,尤其是题材方面他以过人的艺术才华描摹过华山的雄伟壮丽、终南山的奇幽广阔,展现了北方山川的绰约丰姿,也刻画过南方水国的柔美温和,蜀中山林的幽深繁茂,以及诗画交融开阔爽朗的大漠风光。
在他之前还没有一个山水诗人能将内容如此丰富、色调如此清丽、心境如此透明、文笔如此清新、构图如此精妙、意境如此飘渺的山水佳作留于笔端,令读者去感受意在言外的隽永风神。在如此众多的笔下风光中,王维对“空境”的描摹可以说达到了通透无碍的地步,尤其是对“空山”“空林”这些意象的捕捉。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自然与艺术媾和,结果乃在实际的人生世相之上,另建一个宇宙”,也就是说“空山”“空林”实质上是王维的另一个精神家园。而对于这种意象神来之笔般的描绘“惟在兴致,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通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尽现一种澄澈空灵的诗境。“空山”“空林”源于禅佛思想,王维把自己对自然山水的审美眼光与宗教思想合二为一,将抽象的禅学概念、禅理、禅意通过具体的外在物质表现传达出来,从而营造出一种灵动、空渺、清新之境。就如清人牟原相所说:“王摩诘诗如初祖达摩过江说法,又如翠竹得风,天然而笑。”王维以“空山”“空林”为意象的诗篇是其才情气质与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完美结合。
1、王维诗歌中的典型意象之“空山”
王维笔下的“空山”意象丰富多彩,让读者不禁赞美叹赏,空山禅意深远,让人内心产生无限的憧憬与向往,笔者将他笔下的“空山”分为以下三类:
、纯明洁净之空山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是一首描写雨后空山景致的诗篇,整首诗用词炼字细腻清爽,令人回味无穷。诗人提笔便落下“空山”二字,自然使人联想到死寂空无的山穹,可是让人意外的是诗人笔下的空山,非但不空反而意趣横生,丰富多彩,尽展一片纯明洁净之态。雨后空山清新如洗,花草夹杂着泥土和微雨的气息,带给人无比清新凉爽的感觉。皎洁的明月高挂在稀疏的松林间,淙淙的泉水在山涧的山石上跳跃翻转,带给人和谐的动态美感。诗人用短短四句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纯明洁净的雨后空山风景图。而后四句通过浣女归家、渔舟返航等生活细节再次描摹了一幅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再如《山中》“山路元无雨,空翠湿衣人”。诗人行走在空翠的山中,虽然没有下雨,但依旧能够感受到山色的空明洁净,因为山中的树木苍翠欲滴,带给人浓浓的水气感,彷佛自己已然置身于一片洁净空明的翠雾之中,身心被水气滋润淘洗得纤尘不染。另有一首《送梓州李使君》中也同样描绘了雨后空山万象如洗的清新图景,“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空净山壑一夜小雨过后,树梢上的雨露淅淅沥沥滴落下来,清透中闪着光亮。
、幽静淡雅之空山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首小诗描写的是一个静谧的春山良夜,全诗抒写了心与身的闲静和空寂,重在写静。诗人在春山中落脚享受着难得的闲适和宁静,因为环境清幽寂静,更因为内心宁静,诗人才能在这空旷的山涧中感觉到桂花的飘落,而能够给我们嗅觉带来享受的桂花香无疑为整个春夜抹上了一层淡雅之色。在这里我们可以隐约看到禅宗思想的影子,《六祖坛经》中曾记载“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其所要传达的思想实质是:世界上万事万物本来就是空无一物的,真正空的应该是人们的内心,只有内心保持宁静,没有执念、没有妄念,才能做到处变不惊,从容应对万事万物,才能发现世间的美好,才能倾听自己的心声。这首诗的三、四句构思极其巧妙,用明月破云而出惊醒山中栖鸟来侧面烘托春山之幽静。再如《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冬雪之夜,大雪满山,周围万籁俱寂,一片素洁一片淡雅,雪花轻灵地飘舞而下,尽情地装扮点缀着雪后空山。再看《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山穹退去苍冷变得青翠可爱,潺潺的流水打破这即使临风依旧可以听到蝉鸣的幽静空山,虽写深秋之景却无半点苍凉之意,反而带给人一种高雅清淡的文人情怀。
、深邃幽绝之空山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是辋川很有名的一处幽静的景致,古时文人墨客都曾对鹿柴有过描摹吟咏,但只有王维笔下的鹿柴能给人一份深邃幽绝、离世旷远的象征意味。在空旷悠远的秋山里,分明可以听见若断若续、若有若无的说话声,可是说话的人在什么地方,谁也没看见。诗的前两句很自然地营造了一种幽绝神秘的氛围;而诗的后两句写鹿柴人迹罕至,加上有深林密树的遮挡,平日连阳光都很难投射进来,因而形成了厚厚的青苔,由此可以看出这座空山之深邃。还有王维的《过香积寺》:“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寺庙总是带给人庄严神圣的感觉,读者的视野可以通过想象去穿越那一座座深邃的庙宇庙檐,而钟声入古寺恰恰又营造了一种无限幽绝的氛围。同样的诗境同样的诗风在他《归嵩山作》中也有体现:“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虽然对嵩山的景致并没有细细描写,但“迢递”二字揭示了嵩山高远的山势,因此可以想见嵩山空旷高远林木茂盛幽密是参禅悟道的绝好去处。总之,王维笔下的空山时而清新如洗,时而雅致无声,时而神秘深邃,既展示了高洁爽朗的精神世界,又流露了恬淡优雅的'诗人心性。他对于空山的描摹没有丝毫刻意的雕饰,可谓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空山不空”是他以空山为意境的诗歌最大的特征。
2、王维诗歌中的典型意象之“空林”
“空山”是王维笔下的熟客,王维对空山的描摹信手拈来,细致入微,而山中常有林木为伴,它作为点缀衬托空山的一部分,同样也在王维笔下熠熠生辉。其诗作中的“空林”实质上是他表达归隐山林之心的最直接最核心的意象,笔者把它归成以下三类:
、空林之寂,体悟人世冷漠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文开头就以“独坐”二字营造了一个孤寂凄清的环境,诗人独自坐在深暗悠远的竹林里,没有人可以诉说,也没有人可以倾听,只能以弹琴鸣曲来排解胸中无限的苦闷。身处这重重幽暗的竹林深处,没有人知道“我”的存在,我无依无靠孤独寂寞,只有那知情知意的一轮明月,透过稀稀疏疏的竹影洒落在“我”身上,带来慰藉和安抚。明月本是一自然物,是不通人情、不晓人性的,这看似无情的景物偏偏带来了有情有义的安抚,暗自增添了一丝人情味,这种写法反倒将世态炎凉、人情冷漠衬托得更加明显。类似这种以空林之寂反衬人世冷漠的诗篇还有很多,诸如《早秋山中作》:“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这是诗人归隐之后的真实生活:一个人独处在这空寂的山中,以前的门庭若市早已不再,现在留下的只有一扇木门,而且常年没有人来叩响它,让人身处其中不免感受到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再如《山居即事》中王维也有相似的描写:“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幽空松林,鸟雀还巢,访客稀少,令人寂寞孤独。
、空林之蒙,参透人生无常
《积雨辋川庄作》:“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这首诗描绘了连日阴雨后农庄水雾弥漫空蒙飘渺的积雨图景以及诗人自己的日常生活。诗人平日在山中“习静”禅定打坐去领悟世界空幻的本质。而此诗中的“朝槿”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个意象,它是夏秋之交开的一种花,因为这种花朝开暮落所以古人经常以此象征人生无常。我们联系王维的仕途经历就不难推测出此时他的心情心境,“人生无常”这四个字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印证。其实,自从王维隐居之后,其内心对于人生无常的感慨在其他诗作中也可偶见一二。如《孟城坳》:“新家孟城坳,古木余衰柳。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孟城坳是初唐诗人宋之问的别墅,王维在此重建别墅时,宋之问的别墅早已荒芜,只剩下成片的古木衰柳。这首诗在今昔的时光交错之下,传达出诗人一种难以释怀的茫然情绪,别墅昔日的繁华不再,今日“我”为宋之问悲哀,将来谁又会为“我”悲哀呢?人生世事难料,今盛昔衰没有定数,自己将来又安身何处呢?诗人对人生无常的这份悲慨,对身心无所安置的这份茫然正是王维后期心境的真实写照,这种心境在《辛夷坞》“纷纷开且落”一句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其实人生就好比盛开的辛夷花,有美丽的绽放必定有归于尘土的败落,世事无常,没有永恒之态。
、空林之悠,抒发隐士情怀
《早秋山中作》:“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西守故篱。不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这首诗是王维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之时创作的,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首句便以“无才”自称,因为自己无才不敢拖累盛明贤德的君主,还是解甲归田,回归自然山水吧!接着又举出了尚平和陶潜归隐的典故,表明他迫切归隐山林的决心,但更多的应该是对这种闲云野鹤生活的享受和对隐士生活的热爱。王维晚年喜欢徜徉于山水清音中,喜欢过隐士般的生活,这在他的作品《酬张少府》中也深有体现:“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晚年的王维在禅宗的指引下潜心悟道,远离尘世,寄心寄身于空旷悠然的山林间,过着隐士般自在的生活[5]。而《终南别业》中一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更是尽显道家自然悠闲之态:诗人在山间闲行,走到山涧溪水的尽头,眼前似乎无路可行,于是索性坐下身来,看天边的白云漂浮而起,一切都是那样放松自然。山间的流水白云引发了诗人无尽的兴致,这种自在洒脱正是道家自然而然、一切顺其自然的精神旨趣。总之,王维诗歌中的“空林”常常用寂寞的情感烘托出世态炎凉,以朦胧的笔法领悟到世事无常,借悠然的情怀表达出归隐的决心,这实质上也是一种超乎常人的人生体验和生命感悟。
王维笔下的“空山”“空林”虽然只是其诗“空境”的一部分,却好似一幅灵动有生机有活力的山水风光图,让人总能从图中发掘山水清音中的空灵之美,明净而纯洁;能从图中感受空寂山林中的优雅之美,静谧而恬淡;能从图中体会意在言外的神秘之美,深邃而幽绝;更加能够从图中看到唐朝社会的真实之美,令人向往憧憬,为之动容。王维的诗往往带着生命的脉动,他将自己的诗心置于花鸟山水中,一丝一缕化为绕指柔,目光所到便会开出圣洁的莲花。
参考文献
[1]刘宁。王维孟浩然诗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郭英德,郭常宝。中国古代文学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3]张立文。佛学与中国文化-“空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
[4]姜光斗。论王维对闲静空寂意境的描绘[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
[5]李会诗。最风流醉唐诗[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
优秀论文【第三篇】
摘要:本文着重对冯官屯大桥的病害进行详细检测及分析,根据结果提出针对性加固设计方案,并对加固前后结构性能、状况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桥梁病害检测试验加固设计效益
冯官屯大桥位于104国道河北省沧州市境内,桥梁全长米,桥宽为净7+2×米人行道。桥梁上部构造为13孔跨径米的钢筋混凝土工字梁微弯板组合梁桥每孔5片主梁,中距米,无横隔梁,梁端设沥青油毛毡支座,钢筋混凝土摆柱式支座和弧形钢板支座,桥梁下部为钻孔灌注桩基础,单排双柱式桥墩,T形盖梁墩台。
该桥于1966年建成,设计荷载为汽—13,挂—60,通车运营30年来为当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但随着交通量的日益增大,重型车过桥增多,桥梁适应度明显不足,技术状况有所降低,至检测加固前已限载限速通行。
为了彻底了解桥梁现有的病害及缺损状况,确定桥梁现有承载能力,为桥梁的适应度改善和维修加固提供确切的技术依据,沧州市交通局委托有关部门对冯官屯大桥进行了全面的质量检测和承载力试验鉴定。现将过程简述如下:
一、质量检测
(一)、现状调查:
检测人员通过目力借助物理量测工具对全桥上、下部构造进行了全面的表观调查,结论如下:
1.桥面系及栏杆部分:桥面铺装损坏较严重,出现大量网裂、坑槽,纵缝,伸缩缝大都堵塞、凹陷或缺损,栏杆开裂,混凝土剥落,露筋部位严重锈蚀,泄水管堵塞,桥面排水不畅。
2.工字梁微弯板:主梁跨中大部出现大量竖向裂缝,混凝土保护层剥落,受拉区主筋部分锈蚀。主梁端部出现斜裂缝,已发展到梁顶区域,部分少筋微弯板出现纵向裂缝,甚至断裂。
3.支座、盖梁桥墩:多数盖梁有不同程度混凝土胀裂,钢筋锈蚀,混凝土脱落现象,桥墩大都有胀裂现象,部分桩柱倾斜,油毛毡支座老化,已失去作用。
4.桥面纵向线形和横坡:全桥跨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挠,增加了行车的冲击系数,测得桥面横坡为%,小于设计值%。
(二)、详细检查:
为了对桥梁作出切合实际的科学评价,在对桥梁作了一般表观检查后,又选取有代表性的12#孔进行详细检查,检查项目包括:
1.裂缝详细检查:
2.混凝土碳化深度检查:平均碳化深度为L=。
3.混凝土强度检查:利用超声波测得平均声速为/s,说明质量较好。
4.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及钢筋分布:测得保护层平均厚度为,不满足《公路桥涵设计规范》中不小于3cm的要求。
5.氯离子含量测定。
6.钢筋锈蚀检测:根据主梁钢筋暴露检查与实测的电池电位确定为锈蚀。
7.结构细部尺寸测量。
(三)、病害分析:
1.竖向裂缝是因正截面强度不足引起,原设计荷载较低,实际运营荷载已超出此标准,承载能力不足。
2.斜裂缝产生是因斜截面强度不足造成,特别是支点至1/8L处截面尺寸偏小。
3.原设计有2道中横梁,施工时并未实施,使得整体横向刚度太小,主梁扭转变形约束不足,横向弯矩全部由少筋微弯板承担。
4.油毛毡和钢支座基本失效,主梁纵向位移受到约束,一方面加剧了支座处主梁局部承压区的混凝土安全性,为斜裂缝的开展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上构附加力传递到墩台上,使桩柱受力加大且不合理,桩柱产生较大变形。
二、荷载试验
通过全面质量检测发现,主梁普遍保护层偏小,梁内主筋处于锈蚀状态,主筋表面存在大量结构受力裂缝,不少裂缝基本贯穿全腹梁高度,为查明这些裂缝对主梁承载力所造成的影响,鉴定桥梁正常使用的承载能力,为病害处理和加固方案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资料,检测人员进行了静、动载试验,以确定桥梁在汽—15,挂—80和汽—20,挂—100荷载作用下的承载性能和抗力效应,清楚桥梁的自振特性及其动力响应。试验中选取具有普遍病害代表性的11#—12#墩间结构作为对象。
(一)、静力荷载试验:
试验内容:
1.检测主梁跨中正截面抗力效应及主梁竖向刚度。
2.评定主梁梁端斜截面抗剪强度。
3.检测桥墩抵抗最大垂直荷载能力。
试验荷载:
车型
重量(KN)
车号
A2
A4
A6
A9
三轴太脱拉
前轴
中轴
后轴
总重
加载工况:
1.跨中最大正弯矩偏载最不利位置。
2.跨中最大正弯矩对称布载最不利位置。
3.支点斜截面剪力偏载最不利位置。
4.支点斜截面剪力对称布载最不利位置。
5.桥墩最大垂直力偏载最不利位置。
6.桥墩最大垂直力对称布载最不利位置。
观测项目:
1.主梁跨中截面下缘钢筋应力。
2.主梁跨中和支点变形以及桥墩沉降与盖梁变形。
3.支点斜截面剪应力。
4.控制截面裂缝受载扩展情况。
试验结果及分析:
1.主梁跨中挠度:
工况
挠度值(mm)
1#
2#
3#
4#
5#
1
2
2.试验荷载下主梁横向分布系数与理论计算值
工况
1#
2#
3#
4#
5#
1
实测
理论值
2
实测
理论值
3.跨中各级荷载作用下主梁下缘混凝土应变实测值(μ)
工况
1#梁
2#
3#
4#
5#
1
2
4.由实测混凝土应变推求的主梁钢筋应力(MPa)
工况
1#梁
2#
3#
4#
5#
1
2
5.支点试验实测主梁梁端主拉应力(kg/m2)
工况
2#
3#
3
计算
实测
4
计算
实测
6.桥墩及盖梁变形表(mm)
工况
上游侧墩
盖梁
下游侧墩
5
预加载
结论:
1.实测的跨中荷载分布系数与理论值不相符,试验时边梁横向分布系数略大于理论值,但较为接近,由于中、边梁采用等强度设计,这种不符无影响。
2.主梁的裂缝均属于活动性结构裂缝,在试验荷载作用下,主梁的应变基本服从平截面假定,实测中性轴高度略低于理论计算值,说明参与主梁受拉混凝土的高度已较小,在保证主梁设计总体安全度的情况下,主梁无超载潜力可挖。
3.试验荷载下,实测主梁应力结构校验系数和挠度校验系数在~和~之间,高于一般桥梁的~,此外主梁的开裂虽满足规范要求但跨中截面扩展宽度较大,并伴随有新的裂缝产生,残余挠度介于~%,虽小于20%,但值较高。
4.在试验荷载作用下,主梁斜截面及桥墩沉降均可得到保证。
(二)、动力荷载试验:
动载试验实测一阶竖向自振频率为,满足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不小于的要求,实测阻尼比较大为%,高于混凝土结构无裂缝界限%,实测桥跨结构冲击系数为1+μ=,接近理论计算值,由此表明:桥跨结构动力性能一般。
三、承载力验算
冯官屯大桥位于104国道上,是进出京津的主要通道,交通量大,重车多,原桥设计标准低,适应度明显不足,因此有必要对大桥主要承重结构通行汽—20,挂—100的可行性进行评估验算。
验算内容包括:主梁正截面强度,支点斜截面抗剪强度,主梁刚度及裂缝宽度,盖梁正截面强度,桩基垂直承载力分析以及支座验算:
通过承载验算,结论如下:
1.冯官屯大桥工字梁微弯板组合梁主要承重构件控制截面的强度、刚度、裂缝宽度以及桩基承载力都能满足汽—15,挂—80的荷载要求,但其支点截面尺寸不能满足抗剪要求,跨中截面不能满足汽—15挂—80荷载要求,应增加配筋。
2.主梁支点截面的抗剪强度,盖梁的正截面强度和主梁的刚度,裂缝宽度均能满足汽—20,挂—100的荷载要求。
3.钢筋混凝土摆柱式支座,除摆柱正截面强度不能满足挂—80荷载要求外,其它各项验算指标均能满足汽—15,挂—80荷载要求。
4.弧形钢板支座各项验算指标均能满足汽—15,挂—80荷载要求。
四、加固设计
根据上述试验结论及病害分析,又考虑到旧桥东侧为一新建梁桥,两桥之间的结合问题,具体加固措施为:
1.拆除旧桥梁端部悬臂板,新旧桥间增设一道宽主梁至新桥边缘,下部增加一根桩,新旧桥之间仅留施工缝;加大端主梁尺寸,并增设一道中横梁,以增大整体横向刚度,改善荷载横向分布,使边主梁承担较大荷载,从而对内主梁起卸载作用,以满足汽—20级正截面强度需要。
2.增大梁端截面尺寸,以满足斜截面强度对截面尺寸的要求,提高斜截面抗剪强度。
3.内主梁受力钢筋除锈,加补新保护层。
4.更换破损的少筋微弯板。
5.全部更换油毛毡支座为板式橡胶支座,并对钢支座进行改造,以消除温度等因素引起的附加内力,同时使主梁纵向变形不受约束,减轻下部结构的负担,改善主梁局部受力性能。
6.桩柱变形过大处增设横向联系承台,既可限制桩柱水平位移,又可限制竖向位移,使病害桩共同受力。
7.由于加固后上部恒载增加,盖梁端部负弯矩增加,可采取局部加强措施。
8.桥面系及其它部位改造。
五、效益分析:
冯官屯大桥改造加固工程于8月动工,经过二个月紧张施工,与同年10月竣工,运营三年来,各方面反映良好,达到了预期目的。
该加固工程的特点是:一、在适当增加原有桥跨结构恒载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了原桥跨结构的内在潜力,提高了荷载等级和桥梁适应度。二、新旧桥并联成一体后,改变了原来“桥宽路窄”的状况,从根本上改变了行车性能,增加了通行能力。三、通过对该桥的全面评定为今后的日常管理、定期养护及使用控制提供了可靠依据。四、该加固工程施工简捷、工期短、造价低,平均造价为6840元/延米,约为新建同类桥梁投资的34%,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五、该加固工程的成功实施为今后桥梁建设和桥梁养护探索了一条可行之路,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探究中国古代文学优秀论文【第四篇】
摘 要:《庄子》一书,以它浓郁的浪漫色彩、富于幽默讽刺的寓言故事、汪洋恣肆的文笔、奇特丰富的想象,给人以超凡脱俗、玄妙莫测的感受,《庄子》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而《逍遥游》更是其中的代表作,《逍遥游》是《庄子》首篇,表达了庄子要超越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制约与影响,完全做到物我两忘,在宇宙中尽情遨游的人生理想,全篇洋溢着自然、洒脱之美,代表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审美理想。
关键词: 庄子; 逍遥游; 自然; 洒脱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代表作,极力宣扬人要摆脱一切不必要的束缚与影响,自由自在地生存于天地之间。
这实际上表达出了庄子要求绝对自由、超越一切、摆脱一切禁锢和藩篱,进而实现逍遥、自然的人生理想。
《逍遥游》不仅代表了庄子的哲学观点,而且也代表了庄子散文的最高文学成就。
一、起始大笔挥洒,描写事物洒脱奔放
文章一开始即势如破竹,从“北冥有鱼”开始,庄子就大笔挥洒,来描写畅游于大海的鲲和翱翔于太空的鹏,一开始就向我们展现出一幅壮美无比的画面: 北方广阔无垠而又苍茫的大海中,有一条硕大无比的鲲。
文中用“不知几千里”来形容鲲的巨大,已让人惊奇,而它又幻化为一只大鹏,这确实让人感到神奇万分。
其实这样的鱼和鸟在世上是不可能有的,也是凡人难以见到的,但庄子展开想象的翅膀却让读者相信世间也许真有如此神奇无比的鱼和鸟,而且对鲲和鹏进行了极尽夸张、形象的铺陈描写。
写大鹏: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於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接着,又用《齐谐》上的话来证明他对鹏的描写不是虚构的。
《齐谐》云: “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那么,九万里高空又是什么奇异的景象,究竟有多高? 有多远? 庄子先以“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来形象描绘,后又用“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来分辨其色。
这样自由挥洒的形容和描写充分调动起读者的视觉神经,不仅有力表达出了庄子心中的哲学理想,而且又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二、兴中有比,为“逍遥游”蓄势
庄子在文中把“有所待”与“无所待”、小与大,以及小、大之间辩证思想写得深刻而厚实,而且用到了比兴手法。
先写水和舟,得出“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之结论。
其实是为了说明: 大鹏的高飞万里,是“有所待”,靠的是高空的大风,仍然是外力作用使然,没有做到真正的“逍遥游”,也就是没有达到作者所极力追求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后文中,庄子又以生动形象的笔触叙述了蜩和学鸠的不知天高地厚,它们嘲笑鹏。
蜩、学鸠从来没有认识到自己思想的狭隘和形体的渺小,还洋洋自得,它们不知天高地厚地嘲笑鹏,恰恰反衬出蜩和学鸠的可怜和可笑,揭示了“小知不及大知”的深刻道理。
文中的“朝菌”、“蛄”、“冥灵”、“椿”等的比喻,则揭示了“小年不及大年”的哲理。
运用比兴手法,意在表明———“有所待”与“无所待”、小与大,均没有实现真正的“逍遥游”。
文中从“汤之问棘也是已”至“此小大之辩也”,假借古人之语,又一次形象描绘了鲲和鹏的神奇莫测与变幻无穷,以及大鹏展翅高飞的雄奇壮观之画面,也描写了蜩和学鸠对鹏的嘲笑。
这段描写,字面上与上文有明显重复之处,这恰恰是庄子的看似无意之有意之笔。
三、巧用卮言,随意变化
《逍遥游》中用到很多的卮言,卮言,简言之———随意变化之语。
文中卮言随处可见,这很符合庄子的自然随意之文风、逍遥自然之人生哲学。
文章第三段在提出: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后,笔锋一转,即展开了对“朝菌不知晦朔,惠姑不知春秋”的论说,亦即对小年的评论;
接下来,又很随意地形容描写南冥和大椿,文中以“五百岁和“八千岁”为春秋之轮回交替,借以形容南冥和大椿的大年。
段末又很自然地写到“彭祖”,得出本段之结论。
四、形散神聚,卒章显志,飘逸洒脱
从“故夫知效一官”一句 开始,在上文一系列生动、形象又奇特的比喻和描述后,层层深入地展开了对不同精神层面的几类人的描述与论说。
庄子这样告诉人们: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且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彼其於世,未数数然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
”作者以道德、行为、智慧、自我感觉不错的人和宋荣子的嘲笑作比,说明了他们仍没有达到应有的境界,庄子接着又告诉我们: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作者用列子御的驾风轻飞和“游无穷者”作反衬,得出最后结论: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至此,全文主旨水到渠成,自然显现,读者一下子豁然开朗。
原来,在庄子的心目中,蜩与学鸠对鹏的嘲笑以及“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的人,其实是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它们均达不到“逍遥游”的境界,鹏虽然“搏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列子虽“御风而行”,但说到底鹏和列子都是有所依靠、借助外力使然也,并非真正的逍遥游,当然不是庄子心中的绝对自由了。
庄子认为只有“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以游于无穷”,最后达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精神境界,才称得上是“无依无靠”的绝对自由。
庄子主张采取一种逍遥自然的生活态度,庄子追求的“逍遥游”的境界,是不可能有的美好理想。
但文章风格却洒脱、飘逸、如入仙境一般,美伦美奂。
庄子用大量寓言来形象说明深刻的人生哲理,所用寓言形象生动、新颖别致。
不仅如此,文笔纵横驰骋,真可谓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有人评价庄子其人其文“先秦诸子莫能先也”并不为过也。
《逍遥游》这篇千载妙文,没有一般文章的严谨结构,抛开先秦散文语言的娓娓道来,极尽作者挥洒自如、自由随意的文风和性格。
清代人林云铭曾这样评价《逍遥游》: “篇中忽而叙事,忽而引证,忽而譬喻,忽而议论,以为断而未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气空,往反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异观。”[1]《逍遥游》当之无愧算得上是古代散文中一道奇异的风景。
五、审美心胸的旷达自然,物我两忘
庄子把他心中的“自然之道”作为人存在于自然的最高法则加以推崇,并把它作为人生最大的快乐。
庄子认为: 要达到一种“至美至乐”的境界,只有抛弃了生死、功名、得失、贫富、毁誉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做到,因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无己、无功、无名这三个不同层次的精神状态,是达到“至乐至美”的先决条件,然后才能达到“隳肢体、黜聪明”的状态。
这也即庄子所追求的“物我两忘”。
在《逍遥游》中,从鲲、鹏到蜩和学鸠,从大知至小知,都是有所依靠和凭借,也就是说主体无法抵制对物的依赖性,那也就无法进入绝对自由的“逍遥游”的精神境界。
只有那些能够从内心深处彻底摈弃功利观念,从人的各种患得患失的羁绊中解脱出来,进入“无己、无功、无名”精神层面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进入绝对自由的“逍遥游”的境界。
《逍遥游》中的“圣人”许由,藐姑射山上的“神人”,以及《达生》篇中的“至人”,《田子方》篇中的“真人”,都是“无所待”的非凡人物。
他们为了达到“逍遥游”,就必然先要进入“无己、无功、无名”的三无境界,当然,仅仅摈弃人与物的世界以至人的生死都是不彻底的,庄子还剔除否定了人的思想意识,即他所说的“隳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的境界,这就是庄子所说的“虚而待物”物我两忘。
人们要从七情六欲的羁绊中解脱出来,从对利害和功名的患得患失中超脱出来,从对生与死的迷茫中摆脱出来,这样死生的界限没有了,也就最终实现了庄子心目中的“自然之道”,从而真正进入“逍遥游”的境界。
六、审美理想的简单质朴,自然之美
《逍遥游》中庄子的“小大之辨”的思想,也在向我们展示出一种“自然之美”的审美理想,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树立起一种非同一般的审美观和审美哲学。
在《逍遥游》一文中,那种“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的自由、潇洒的状态,其实就是自然之美的真正体现,环境是自然的,遨游于其中的人更有一种自然之美。
自然之美蕴含着内在生命、生气之生机,它孕育着万物,承载着万灵,它欣欣向荣,有着勃勃的生机和无限的生命力。
庄子曾这样说过:“天地有大美而言,四时有明法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在庄子的内心一直有这样的观点: 最美的境界就是不受任何拘束,既包括物质世界又涵盖精神世界的无拘无束,也即纯自然的境界———自然之美。
庄子一直主张自然之美,主张素淡自然、清静无为。
一切人为的、违背自然本性的事物,都是对“天地之美”亦即“自然之美”的颠覆和破坏。
因此,庄子认为,就自然界而言,《逍遥游》中的鲲和鹏,有待于风,缺乏自然之美。
就人文世界而论,《逍遥游》中小到蜩与学鸠,大到鲲和鹏,从朝菌、惠姑到南冥、大椿,再到“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他们都为物质所依,为名利所绊,达不到自然美的状态。
即使宋荣子和列子这样的大智和大彻大悟之人,庄子仍然认为他们有所待,没有自然之美。
就艺术世界来说,“文采”、“六律”、“牺尊”、“珪璋”,都带有人工的斧凿之痕,无法呈现自然之美。
艺术创作中不为人为的天籁之音、天乐之享,才最终符合自然质朴之美。
甚至《逍遥游》中的鲲、鹏所向之处,无非是“南冥者,天池也。”这也有力说明了贯穿《逍遥游》其中的是“自然之美”的审美理想。
庄子的此种审美主张表面上看来否定一切艺术,因为艺术品的诞生与存在定然会受到各种物质世界的制约与影响,纯自然的艺术作品以及审美理想是不存在、不现实的,庄子的审美理想没有实际的可操作性。
即便如此,他的“自然之美”的观点作为一种审美追求和审美理想,仍然对中国古典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刘勰的《文心雕龙》提出了“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自然之恒姿”、“自然之趣”。
钟嵘的《诗品》也提出“自然英旨”的美学主张。
唐代大诗人李白也高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审美理想[2]。
因此,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形成了追求“自然之美”审美理想。
庄子正是这种审美理想的倡导者。
七、结语
以上,我们透过《逍遥游》,窥见到庄子思想中蕴含的审美心胸、审美境界以及审美理想。
《逍遥游》开启了中国古典美学关于人的审美关照、审美潜质和审美自由的审美哲学观,庄子的审美哲学观对后世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闻一多曾说过: “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郭沫若也这样评价庄子: “秦汉以来的一部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 庄子) 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庄子美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已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 林云铭。 庄子因[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李白。 经离乱后天恩流夜郎亿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全唐诗[M]. 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