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社会热点论文精选5篇

网友发表时间 516357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社会热点论文精选5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社会热点问题论文【第一篇】

关键词:时政热点;高职院校;运用;探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159-02

时政热点是国家最新的政治变化关注点,是热点中的重点难点,也是当代高职大学生关注的重中之重。《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的开设是“为了帮助大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不断地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1]在高职院校概论教学中,与时俱进地掌握时政热点重点,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探究时政热点的运用价值已是当今时代概论课教学研究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时政热点在概论课教学中运用的问题现状

当今世界经济社会日新月异,各类新事件新问题此起彼伏,精彩纷呈。适应形势的政令措施即时事政治必然成为人们重视的焦点问题。概论课教学援引时政热点能有效地弥补教材滞后性的缺陷。现今,由于课程内容较多,课时有限,“填鸭式”“赶集式”的传统教学仍然是概论课教学的主流,为此传统教学所遇的问题也不可避免,譬如,为让学生待在课堂多是依靠点名去解决;一些同学即便来了,并非是在认真听课,而是两耳不闻课堂事,一心只顾刷手机;课堂上当低头族或干其他与课堂无关的事情等“隐形逃课”现象那更是屡见不鲜了。如何适应当前新形势,充分利用时政热点,改变传统教学带来的挑战是每位师生心照不宣的难以改变的难题。

目前,尽管教材不断地改版更新,其时效性明显不足,但时政热点也终归不能取代教材。教材知识与时政热点有机结合,融会贯通何尝不是好事儿,但是耗时费力非一人之能所为。即便做到了这一点,但是很大一部分高职生一致认为这些内容与其职业技能的提高没有多大关系,对将来就业创业无用。正如“任何个人如果不是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2]对高职大学生的这一功利性的学习态度,必须适时引导他们认识学习概论课的意义何在。

概论课教学改革由来已久,相关中央文件要求“坚持不懈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3]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尽力做到“三贴近”其实早已成为概论课教学改革的方向,但创新方式多是“新瓶装旧酒”。究其原因,课程教学内容、热点素材、教学方法和学生实际等并不能有效地结合起来,仍存在“各唱一台戏”顾此失彼的现象。譬如,时政热点虽被引用但多因引导不当黯然失色;虽有主动讨论评价过时政热点,但对学生们来说仍然是过眼云烟;所选时政热点虽为学生们的兴趣点和关注点,但往往忽略教材权威理论,冲淡了教学主题。怎样对思想敏锐、鉴别能力不强的高职大学生来进行合理引导,怎样使时政热点与教学理论相得益彰,从根本上去做到让学生们真心喜欢依然是一道难以解决的难题。

二、时政热点在概论课教学中运用的价值意义

概论课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概论课理论必须与时政热点相统一。时政热点是经济社会阶段性特征的具体体现,其固有的新闻特性往往能激发学生主动去了解政治现象、认识现实世界。时政热点与国际国内联系紧密、影响深远,受社会关注程度高,有的是特定时期的成果展现,有的是社会深层次矛盾的反映。比如,各地各类的考试考核或演讲比赛等,多以重大时政热点、社会热点和地区热点为素材考查学生思维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归纳演绎能力等。

高职大学生知识水平较高,专业实用性强,与经济社会现实关系紧密,对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新变化尤为敏感,关注、讨论时政热点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洞悉研究时政热点是把握时代脉搏的关键依据,也是把握高职学生思想动态的重要途径,进一步了解高职生的思想特征和现实需要。概论课教学充分利用热点材料开展教学,不仅能充实教学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教学效果,这正是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改革的需要。

三、时政热点在概论课教学中运用的原则方法

鲜活的时政热点与概论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整合融合、集成一体等,这是概论课教学面临的重要挑战。但如果理论性、抽象性、系统性概论课教学内容一旦与现实性、具体性、分散性的时政热点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效果就必然会大放异彩。

1.搜集热点,多措并举。在信息化时代下,时政热点传播非常及时,时间持续长、涉及范围广、被关注度高、内容较复杂、影响比较大,同一热点可能涉及到多个知识点,同一知识点也可能涉及到多个热点。例如:我国的养老问题、医疗问题、就业问题以及问题、南海问题等,国际上的中东问题、乌克兰问题、伊朗核问题等。诸如此类热点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去关注,要通过多种途径去搜集素材,要确保及时获取第一手资料。不仅仅是搜集素材,更重要是搜集相关的评论。如,权威社论、草根吐槽都有一定的积累,力争能映射到我们教材上每一个知识点上。

在搜集热点素材方面,要全面,要具体,要深刻,要有针对性。凭借书本、报刊、电视、收音机、无线网络、有线网络等多种渠道进行广泛搜集;也要通过实地考察、现场访谈、调查问卷等多种方式去获取;还要发挥集体智慧,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师师合作对时政热点的评论进行归类与整理,对不同的热点,对同一热点的不同方面进行搜集的同时,应目的明确地对各种评论与观点达成共识,进行逻辑化梳理。

2.立足实际,科学设计。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教育对象,也是搞好教学的最大实际。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的目标要求要符合高职院校的实际,要符合高职大学生的实际,要在立足实际的基础上去培养高职大学生学会用教材理论去分析时政热点的能力。在概论课教学设计中应尽可能多地考虑到高职大学生课堂参与性,应从高职大学生心理特征、诉求愿望、学习基础的实际出发着重考虑他们的顾虑关切。概论教学设计除了应考虑时政热点材料怎样融入课堂教学,融入教材内容外,还应考虑到教学任务完成、热点材料选择和呈现方式。分析热点材料时可能遇到的难以解答的问题,设计分析热点问题时要遵循教学目标要求,遵循教学教育规律,遵循学生实际。总之,理论如何转化为分析时政热点问题的答案,倾听笔录如何转化为学生的思考与探究都应该出现在概论课的设计中。

教材是教师授课根本依据,不管课堂教学形式怎样变化,都不能脱离教材内容,都不能离开我们的教学任务,这正是万变不离其宗的道理。立足实际就得立足教材,立足教材就得吃透教材,吃透教材就得大力下苦功夫熟读研究教材,梳理教材知识要点脉络,厘清教学中的重难点。科学全面地建构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达到分析和处理教材有举重若轻的水平。因为这是基础,这是前提,这是举一反三的需要。概论课教材理论难度大,理论要点多,如没有做到教材的知识点烂熟于心,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没有内化于大脑,就很难主动发现热点,消化热点,运用热点,更不易将教材与热点有机整合。

3.灵活多样,合理引导。课堂形式灵活多样,不断地追求教学效果,可以说是每门课程的努力方向。概论课呈现时政热点时可采取分发文字材料供阅读,可用生动语言做形象描述、可模拟场景予以演示,可用多媒体展现相关的视频、音频、图像等。此外,还可以直接竞选出新闻播音员进行专门播报,或者让每个合作学习小组派出代表进行定时汇报。同时,允许鼓励学生对呈现的时政热点进行点评,教师对其进行点拨引导。一言以蔽之,概论课教师要以动员学生收集、展现、分析时政热点为主要抓手,达到既能理解理论又能破解热点难点的目的。

概论教师在回答时政热点等相关问题时,通过多种方式消除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畏难情绪,以便更好地创设积极的课堂氛围。比如,以问题为导向,逻辑论证、恰当点评,使用具体形象、通俗易懂的语言。澄清学生心中的疑惑和所遇的现实问题,让其更好地消化时政热点和教材理论,以此坚定他们马列主义立场。概论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平等对待每个高职学生,尊重他们思想言论、人格情感、个性特点甚至一些突发奇想,对主动积极地参与时政热点的搜集整理、评论表达、情感倾诉的学生都应该给予肯定鼓励,量化考核。总之,概论课教师要对高职大学生进行合理引导,鼓励他们养成课后搜集热点的习惯、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社会热点论文【第二篇】

论文写作信息是指对作者选题和写作有帮助的相关资料。许多护理工作者在阅读护理期刊时,因工作需要往往只注意与自己工作有关的学术信息,而不太关注论文写作信息。虽然阅读了护理期刊,写作时仍不知写什么?如何写?从本刊的大量来稿中可见:因选题不新、重复选题而退稿的文章约占80%,这其中,不了解本刊的报道动向、写作风格等写作信息,而使写作产生盲目性是主要原因之一。我因编辑工作的需要,阅读护理期刊时,更多地关注期刊中的写作信息,在将这些写作信息与一些作者交流时,他们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方法,对写作很有帮助。现将这一方法介绍如下,愿同大家一起分享。

从护理期刊中寻找写作灵感

从期刊目录中寻找写作灵感仔细阅读期刊的目录,可以看出当前护理论文的写作热点。当前的写作热点也是当前护理研究的热点,如:健康教育、循证护理、舒适护理、临床路径、护理文化、安全管理、质量管理、SARS患者的护理及管理等。如本刊2003年第1期的中文目录:《护理部在医院成本核算管理中的作用》、《护士长对医院病区经济管理认识的调查分析》,提示我们护理经济学研究是当前写作的热点;《循证护理实践研究进展》、《影响循证护理发展的因素及对策》、《循证护理资源的获取方法》,提示我们循证护理是当前的写作热点;《实施产科全程护理模式促进产妇早泌乳充分泌乳》,提示我们护理工作模式的建立是当前写作的热点;《两种判断拔除胃管时机的方法用于肠梗阻病人的比较》、《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局部压迫时间与皮下出血关系的研究》、《高脂血症患者肝素液封管浓度的研究》、《PICC插管与锁骨下静脉插管在血液病患者中的应用比较》等论文,提示我们基础护理研究永远是护理论文的写作热点。在这些热点问题中选题和写作,有助于解决当前护理中的实际问题,对读者有指导意义。

从刊文文题中寻找写作灵感期刊的刊文不会相互重复,但可相互补充、完善。可以就一个主题不同的研究对象写出多篇论文,只是每篇论文研究对象的护理问题不同。尽管期刊不断地刊出新文章,但护理研究实践永远不会停止,护理论文的写作空间仍很大。所以,在浏览期刊的文题时,建议留意文题中的研究对象,如果结合自己的研究实践,同样的研究主题,护理上有无新的特点和措施?可否写成1篇论文?如:内科护士写的《急性白血病病人心理健康状况及护理》在本刊刊出,儿科护士结合儿科的护理实践,考虑到儿科住院患儿亲属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很有特点,值得探讨,写出的《儿科住院患儿亲属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护理》也在本刊刊出。又如:本刊刊登了《3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炎患者的护理》,有一位作者护理了1例有特殊护理问题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炎患者,她写的《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炎患者的护理》也在本刊刊出;此外,青海省的一位护士分析了高原地区因缺氧导致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炎患者临床反应加重、护理难度加大的特点,写出了《高原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炎患者应对方式的研究》和《高原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炎患者的特点与护理》等文章,也在本刊刊出。这些相同研究主题、不同研究对象的论文,为今后的综述及进一步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此外,将刊文文题与其文后的参考文献表进行对比,可以看出该文文题与参考文献中文题的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关系,如:本刊2003年第2期的刊文:《糖尿病营养教育实施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其参考文献为《关于医院健康教育实施现状的调查分析》[实用护理杂志,1999,15(8):52];本刊2003年第3期的刊文:《建立乙肝病友俱乐部实施健康教育》,其参考文献为《开展高血压病友俱乐部活动的体会》[护理学杂志,2001,16(10):634]。所以,留意期刊中的文题,或许能找到一些写作的灵感。

从刊文新理论、新概念中寻找写作灵感新理论、新概念是选题和写作的最佳信息,是今后研究和写作的热点。护理期刊的任务之一是对新理论、新概念及时报道并推广,领先的作者会将这些信息率先写成文章发表在期刊上,所以,在读到这些新理论、新概念时,能否同自己的临床实际结合起来,并写成实践应用方面的文章呢?如:本刊2003年第1期刊出的文章《以色列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介绍了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概念及在以色列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情况,其中,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是美国卫生系统中的一个新颖、广泛的概念,能否将这一概念和以色列的成功经验,在自己所在的病房中应用呢?

从刊文结尾中寻找写作灵感有的科研文章在结尾处写明:“......有待进一步研究”,所以,留意刊文结尾,可以找到作者尚未完成的科研课题。如:“应用超声雾化吸入经气道补钾补镁的实验研究”一文,作者通过动物实验,论证了应用超声雾化吸入经气道补钾补镁的可行性,在文章结尾写明:“临床试验有待进一步研究”。另一位作者,在这篇文章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了临床验证,写出了“低血钾患者应用超声雾化吸入补钾的疗效观察”,在本刊刊登。

从护理期刊中寻找写作角度

借鉴刊文的写作角度期刊刊文是从大量的稿件中筛选出来的,所以,每篇文章都有他相对独特的写作角度,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如:《介绍美国的护理教育》、《介绍日本医院的护理管理》的写作角度一般,而本刊2003年第1期刊出的《中美护理教育的比较与思考》和本刊2003年第4期刊出的《日本S医院和中国C医院护理管理的比较与分析》,则写作角度很有创新性,从国内外比较的角度提出问题及改进建议,对读者有指导意义。

从写作热点的更深层面寻找写作角度任何一项研究都有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如:有关健康教育热点问题的刊文,从对患者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分析、对患者家庭护理需求的调查分析、护士健康教育问题的调查与对策等描述性研究,到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对患者家庭进行健康教育的经验总结,到对患者疾病知识掌握程度与疾病直接医疗费用关系的相关性研究,到运用某一种方法对病人实施健康教育的试验性研究,再到病房开展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某种疾病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与实践等管理研究。期刊的这些刊文,反映出健康教育的研究和写作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目前,经验总结、描述性研究的刊文较多,试验研究论文还很少,我们再对此热点进行写作时,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调查研究、经验总结上,而应该进一步探讨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健康教育最佳方法的选择上。护理研究的热点很多,如果从更深的层面去研究和写作,就会具有先进性和临床指导意义。

从写作热点的更广范围寻找写作角度任何一项研究都还有一个不断拓宽的过程。如,有关舒适护理热点问题的写作,可以从各种疾病患者的舒适护理、各个科室如何开展舒适护理的角度写作。如:本刊刊出了《瓣膜置换术后疼痛及不舒适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而《机械通气病人的心理不适及其原因的探讨》、《提高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后患者卧位舒适度的方法》、《1例乙型慢性肝炎病人舒适护理的尝试》、《舒适护理运用于手术室护理的探讨》等论文,也在本刊刊出,因为它们并不相互重复,反而使舒适护理的理论应用更加广泛。

从护理期刊中学习写作方法

从稿约中学习写作规范每年期刊的第1期一般都刊登稿约,稿约是期刊与作者关于写作事宜的一些约定,其中,也包含许多写作方面的要求和规范,是初学者学习写作的简易教材。如:本刊在稿约中介绍了开辟的栏目,各类文章的字数要求,文题、作者署名、摘要、关键词、医学名词、图表、计量单位、数字、统计学符号、缩略语、参考文献、标题层次等写作要求。如果按照稿约的要求写作,写出的文章会显得很规范,就会给审稿专家留下很好的印象。所以,写作前熟读稿约是很有必要的。

从刊文中学习写作思路有些作者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但提笔时却感到非常困难,如:写作思路不清,不知如何写前言,不知如何引用参考文献等。其实,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仔细阅读期刊刊文,分析刊文的写作思路及各个段落的写作要素。如:本刊2003年第5期刊出的论文:《卧床病人的体重测量法》,其前言为:“体重是评价病人营养状态、判定病人营养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由于国内目前尚缺乏测量卧床病人体重的设备,故观察卧床病人的体重变化比较困难。为解决此问题,我们设计出组合人体秤,比较了双组合踏板秤称重及床上卧姿称重两种体重称量方法,现将结果报告如下。”其前言共说明了4个要素,即:说明概念——体重,提出问题——观察体重困难,概述全文——比较了两种测量方法,引出下文——现将结果报告如下。那么,今后写前言时,模仿刊文写出这4个要素即可。人们常说:写文章开头难,其实,论文写作时开头最容易,就是说明文题中出现的概念,如果要说明的概念众所周知,也可以省略不写,直接提出问题即可。同样,通过阅读刊文,还可以分析正文中各个段落的写作要素,以便指导自己的论文写作。

从刊文中获得写作实例许多作者学习了一些新理论、新知识,但在自己的临床实践中如何具体应用,又常常感到困难重重。如:期刊已刊出不少有关循证护理理论介绍方面的文章,许多作者也已经看到了循证护理这个研究热点,打算在临床实践中具体应用并总结出论文,但不太清楚如何具体操作。其实,仔细阅读护理期刊,就可以找到答案,如:本刊2002年第12期刊出的论文:《循证护理在乙脑高热患儿护理中的实践》,详细叙述了作者对46例乙脑高热患儿应用循证护理的具体操作过程和经验,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实例,可以启发初学者举一反三,将循证护理正确地应用到自己的临床实践中并总结出自己的论文。此外,期刊中的每篇论文,都运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对于初学写作者来说,可以作为书本知识的补充和完善,在自己的研究和写作中学习和借鉴。

社会热点问题论文【第三篇】

关键词:新媒体;社会热点;网络舆论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

1新媒体环境对网络舆论的影响

网络舆论在新媒体的催化下,已经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影响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蓬勃发展、海量信息的传播以及传播渠道的拓宽,使人们对某一事件的表达更加大胆、犀利、富有个性,通过新媒体的传播渠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影响甚至主导了社会舆论方向。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不同年龄段在网络上发表出来的意见,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使学术权威与平民百姓、明星大咖与草根民众跨越了鸿沟,拉近了距离,尤其是普通民众的个性与价值得到了巨大的实现与满足。新媒体网状传播的方式颠覆了传统大众媒体的传播模式和内容生产方式,使舆论的表达方式和影响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和彰显,从而对社会产生巨大的“杀伤力”。

高校大学生大多是90后,他们是新媒体的重度依赖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与网络保持在线,通过各种社交网站、虚拟空间、QQ群、微信朋友圈等,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大众或者小众社会成员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思,并且还可以实进进行对等交流沟通。一旦个人处于明显弱势的情况下,可以隐藏自己的身份,换不同的“马甲”,继续同时代精英对话,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事务的参与感和公民意识。因此,高校学生在对社会热点问题舆论参与程度的提升,思想的多元化、传播渠道和载体的多样化、学生的个性化,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丰富了教育的内涵,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与机遇。

2社会热点问题的内涵及其分类

王朝、王军政曾指出,社会热点问题是指某事件、人物、新闻或者是社会现象在一定范围和时间内引起了公众舆论的高度关注。梁庆婷认为,社会热点是指在特定历史语境下,在特定时空范围中,人们共同关注、热烈讨论的焦点问题或者是有关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重要变化,是一定时间范围内公众的利益、兴趣和趋向的集中反映和具体表现。根据社会热点问题发生的预知性可将其分为长期可预知及其突发性不可预知的社会热点问题,如汶川地震纪念日,南海事件,2016年夏季武汉、新乡暴雨事件;以社会热点问题发生的相关人物进行分类,一是群体社会热点问题,如广东医生陈仲伟被砍事件,二是个人社会热点问题,如雷洋、魏则西事件以及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等;以发生热点问题的国家进行分类,主要包括国际热点问题及国内热点问题;根据国内问题与国际的相关性,可将其分为我国无关或者是与我国相关的国际热点问题。社会热点问题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它具有大众性、综合性、内含矛盾的复杂性。由于社会热点问题本身所具有的敏感性和严峻性,随时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动机和态度。大学生也会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在不同程度上关心社会公共事务,形成自己的判断和评价。

3社会热点问题给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带来的影响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充满活力,对万事抱有很强的好奇心,尽管他们会冲动,对事物的认识不够全面,缺少一定的思辨能力,但他们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度远远超过大家的想象,尤其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对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模式、人际交往等方面来了巨大冲击,社会热点问题无时无刻不对当代大学生的言行举止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他们更加注重自己的话语权,有很强的表达欲望,通过参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评论与关注,逐步使自己成为一名有深度、广度思想的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把握好当下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倾向的实际影响,把握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现状,有效利用新闻热点发生的契机,适时对他们进行正解引导,形成唯物的、辩证的人生价值取向,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新媒体环境下,社会热点对大学生价值观带来的积极影响

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们进入了一个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它的出现让每一个人都可以传播自己的所见、所感,发出评论,影响别人的判断和认知,甚至可以通过微信朋友圈,微博、博客、论坛、BBS、MSN、Facebook等社交媒体,把自己的日常生活变成新闻会,真正让个人变成世界的,让世界变成个人的。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多元化、模糊化、混沌化的倾向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不明确化、边缘化倾向等值得关注的价值认同危机。社会热点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对社会热点的深度讨论和研究,会在互动过程中结合现实生活和身边的事例,阐述自己的观点,并最终把正面的价值观融化在内心,以此提升了自己对社会、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感,增强自身的认同度和归属感。

社会热点问题论文【第四篇】

关键词社会热点;大学生;思想

社会热点是指那些在一定时期内能够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和主动讨论、议论、评价,并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造成重大影响的国内外现象、事件、人物和问题。一直以来,大学生作为知识水平高、自我意识强的青年群体,对社会热点问题更加关注,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信息获取渠道呈现多元化、快速化等特点,社会热点问题的信息价值影响已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他们的思维、学习、生活方式。可是大学生由于受社会阅历、经历以及年龄特征等客观因素影响,还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新形势下如何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又一个新的挑战和要求。

1 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的影响

社会热点既然能引起大学生的广泛关注、议论、评论、辩论,必然会对大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社会热点催化大学生的社会化和再社会化

社会化简言之就是社会将一个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有人把它作如下表述:“一个人从小到大,学习社会或群体的行为模式或行为规范,并在某种程度上被诱导着去适应他所在社会或群体之规范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而一个人被社会化成社会人之后,并不意味着社会化就停止了,而是不断的受一些新观念、新规范、新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他原来对社会的认知、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就会受到强化或消弱乃至改变,这就是再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的影响因素众多,而影响广泛的重大事件、人物、问题、社会现象即社会热点则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社会热点能够引起大学生的广泛关注,各种议论、评论、辩论,不断改变社会化的内容和价值取向,每当那些影响深远的社会热点爆发,大学生的观点和观念就会发生变化。例如屡屡发生的老人碰瓷成为社会热点后,关于倒地老人扶与不扶成为大学生难以处理的难题,其原因就是他们原有的助人为乐的观念发生了动摇或改变。有些社会热点还会把社会责任、国家命运与每个人十分明确而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而起到其他社会化媒介所无法比拟的社会动员作用,成为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加速器。例如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大学生立即被动员,奔赴前线做志愿者,捐钱捐物为抗震救灾贡献力量,极大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社会热点还会深化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进程,在社会热点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利益、力量和矛盾都比平时更为充分的显现出来,这个时候大学生更能明确、深刻、全面和发展的认识社会,获得相关的知识,形成自己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想。例如就业难成为社会热点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富人与穷人之间的种种矛盾便暴露无遗,大学生通过深刻思考后,便会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有更深刻的认识。

社会热点促进社会舆论的形成

“所谓社会舆论,就是针对特定的现实客体,一定范围内的‘多数人’基于一定的需要和利益,通过言语形式、非言语形式公开表达的态度、意见、要求、情绪,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进行交流、碰撞、感染、整合而成的具有强烈实践意向的表层集合意识,是‘多数人’整体知觉和共同意志的外化。”由此可见,社会舆论具有三要素:客观客体、多数人、传播途径即媒体,其中的被多数人关注的现实客体就是社会热点。每当社会结构、利益结构发生变化时,各种社会矛盾便会此消彼长,一旦矛盾的均势被打破,社会生活秩序和生活节奏就会受到冲击和震动,社会热点随之出现。面对社会热点,大学生从各自的利益和立场出发,借助各种传媒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批判、或赞扬、或激情宣泄、或理性分析,最后经过意见领袖的加工、整合,形成较为一致的倾向性意见,大学生的社会舆论由此形成。因此,社会热点激起了大学生表达意见、建议、评论、观点的热情,为社会舆论的形成提供了原材料。例如,2009年5月7日,中国浙江省杭州市文二西路发生一起改装三菱车(车牌:浙A608Z0)因超速驾驶撞死人的事件。当警方做出当时车速“70码”的认定后,仅一天就形成了“公权失范”的网络舆论,并被网民调侃为“欺实马”(欺世马)而广为流传。而当2012年5月8日,佳木斯市教师张丽莉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为救学生而受重伤,致使双腿截肢的感人事迹曝光并成为社会热点后,迅速形成了赞美张丽莉的社会舆论,并以”最美教师“这个网络语言作为代表和标志。

社会热点推动国家治理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治理”不同于“统治”,强调政府和公民社会的合作,它有四个特征:“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而在政府与公众社会互动合作过程中,社会热点的作用不可忽视。现代国家治理的突破口和有效路径是决策民主化。“决策民主化的目的是实现决策目标民主化和决策过程民主化的统一。决策目标民主化是要保证最终作出的决定能够整合各方的利益诉求,充分反映民意,最大限度的增进公共利益。决策过程民主化是建构利益表达与聚合偏好的协商机制、责任的追究机制,做到决策程序要公开、透明,决策前应充分听取决策的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和诉求,决策过程应经过充分的民主讨论、协商。”显然,无论是决策目的民主化还是决策过程民主化都要充分的了解社情民意,把握社会舆论的方向。而社会热点恰恰能够激起民众表达意愿的积极性,促进社会舆论的形成,为治理机构了解社情民意和进行民主决策创造条件,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热点显然是国家治理的参考书。同时社会热点还可以把国家治理中的各种矛盾、问题充分暴露出来,为治理体系、制度、机制的完善提供依据、目标和针对性。例如,“郭美美”事件,便暴露出我国慈善组织存在着反应迟缓,缺乏透明,管理不善等问题,当它成为社会热点后,促使我国采取一些必要措施,加强慈善组织的管理。而诸如“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社会热点,更是直接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国家治理能力,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

2 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影响的应对研究

社会热点影响大、受关注度高,有的是特定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有的是社会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其中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彰显社会公平正义、激励人们开拓进取的社会热点,能够对人们产生正面的鼓舞作用,有助于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助于社会正气的弘扬;而那些违背社会伦理道德和国家法律规范的事件、人物或现象,如突发性的个体或等,又会带来思想混乱,尤其是经过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分析、引导和传播之后,更容易混淆视听,对社会稳定有很大的破坏力。“正是因为社会热点问题具有代表性强、关注度高、社会影响面大等特点,不仅不能将其关在高校思政教育的门外,更要主动靠近,科学分析,探求其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难以替代的作用和价值。”

利用社会热点问题,整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革新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

社会热点涉及的矛盾复杂、关联性大、受社会关注程度高。作为大学生来说,他们是我国知识水平较高的一个群体,对新生事物具有巨大的敏感性,对社会热点具有强烈的关注兴趣,关注、讨论社会热点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其思想观念时刻受到社会热点的影响。承担着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任务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必然要关注社会热点,发掘社会热点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革新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才能更有效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任务。

(1)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整合

虽然社会热点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价值很大,但是取得显著成效,还必须将纷繁复杂的社会热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有机的整合在一起。“整合”的主要含义是结合、融合、集成、成为一体、一体化等。所以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相整合,就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将两者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这是“社会热点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运用”的教学方式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一环。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具有理论性、抽象性、系统性,而社会热点是现实的、具体的、分散的。所以,要把社会热点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就必须将两者整合为一个有机体。具体方式有两个:一是以社会热点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另一个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整合社会热点。对于那些影响面广、受关注程度高、持续时间长、涉及的内容复杂的重大社会热点,如中国梦、反腐倡廉、社会公平、贫富分化等,不宜归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某一点或某一方面的教学内容,而应以社会热点为主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各个课程以及每个课程中各个相关章节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对于那些内容结构较为单一,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较少的社会热点,可以按照内容归类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某个方面或某个点。例如:教育难、看病难、就业难等问题,可以纳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章节中讲述;食品安全、城管执法、强行拆迁等问题可以与“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章节的内容相整合。

总之,将社会热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相整合要达到以下目的:第一,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丰富而具体的素材、案例,使教材理论知识与学生所关注的社会实际问题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到教材理论真实可信、有用,达到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使社会热点及其评论能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理论体系指导下得以重新分析和评论,使学生对社会热点的认识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相一致;第三,使社会热点与课程内容达到有机统一,不能让社会热点成为正常教学计划、教学进程中临时加入的内容,更不能成为正常教学的额外负担。

(2)社会热点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的教学模式

所谓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建立起来的 稳定的教学操作程序及理论化了的教学结构。它完整的展示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过程,是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体,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起中介与桥梁作用。

①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以社会热点为契机,建构“讲授―合作”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中的讲授法属于传统教学模式范畴,是指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它具有传授知识容量大、教学成本低、有利于教师对教学的掌控、传授的知识系统性强等特点和优势。在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相结合的教学中,使用讲授法具有必然性,然而,如果单纯使用讲授法,又很容易造成“满堂灌”的现象,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陷入被动学习的僵死局面,大大降低教学的实效性。

师生合作教学法属于现代教学模式范畴,它是建立在现代教学理论基础之上的,认为教学过程中师生都应以主人的身份参与其中,通过交往、互动与合作而习得知识,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这种教学法的特点是有利于打破教师的“满堂灌”或“一言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相对于教学内容极为庞大的社会热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的教学来说,实践上显然无法满足需要。

正因为传统的讲授法和现代的合作教学法相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来说各有优缺点,所以要将两者结合起来,扬长避短,建构“讲授―合作”型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也是这种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目的是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既向大学生讲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理论方针政策以及社会主义道德法律观念,又能让学生学的主动、理解的深刻,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的方法,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以社会热点为契机,构建课堂外实践教学模式

社会热点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般富含“社会实践性内涵”,所以它天然的具有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实践教学相融合的特性。社会热点本身就是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将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相结合则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之后再运用到学生的实践中去,必然能让学生对课程理论深刻理解,从实践中体会到理论的正确性,实现学以致用。因此,可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理论的指导下,围绕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校园内和社会实践教学。在校园内,可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指导下,就某些社会热点展开辩论赛、演讲比赛、论文比赛等;也可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将社会热点所涉及的正确观点、理论,以书画、音乐、小品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入到校园的物质文化形态、制度文化形态和观念文化形态中去。在社会实践教学方面,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围绕一些社会热点,组织学生通过参观、访问、调研等形式,完成某个主题调研,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并验证课堂上理论分析正确与否。

社会热点涉及的内容繁多,矛盾复杂,在引导大学生的过程中,高校作为大学生民主意识形成和民主参与行为实施的主要环境,发挥着主要的引导作用,但是还不能独自支撑这一重任,还需要全社会包括政府相关部门、媒体舆论及家庭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以科学的理论引导

科学理论一般是符合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的理论,有严密的逻辑性和强有力的说服力。所以用科学理论分析社会热点能够科学解释社会现象和问题,消除人们的疑虑。因此要以马克思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哲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科学理论,对公众所关注的社会热点进行分析,摆事实、讲道理,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例如,针对2014年发生的台湾地区“太阳花学运”和香港“占中”事件,要通过理论分析让公众明确以下道理:虽然民主意味着多数人的统治,但并不是多数人可以为所欲为,而是必须遵守法治,也要保护少数人的合法权益。没有法治支撑的民主,其结果只能是“多数人暴政”,由此产生更大的不公正。民主的实现形式当然有一人一票的票决,但还有其他有效的途径,只要能有效的反映真实的民意,都是民主的形式。通过民主表达、维护和实现自己利益的同时,不能损害他人合法利益。由此便可以让人们认识到这些事件的危害性,分析其幕后势力的真正动机,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这些热点事件。

以正面的舆论引导

前文已说明社会热点能够促进社会舆论的形成,但如果所形成的舆论是消极的,例如与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意识形态相悖,对国家发展前景悲观失望,或故意歪曲事实而把党和政府贬得一无是处,等等,就会影响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必须对社会热点进行正面的舆论引导,增强正能量,让社会热点带给公众阳光的心态、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为此,要加强对各种媒体尤其互联网的管理,增强各种媒体的责任感,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以正面宣传、报道和分析为主,帮助公众认清形势、化解疑虑、树立信心、理顺情绪,形成强大的舆论宣传声势和氛围,在人民群众中形成积极的社会心理效应。例如,针对反腐倡廉这个社会热点问题,要大力宣传党和政府反腐败斗争的成效和决心,分析为杜绝腐败所进行的制度建设、机制建设、理论建设和努力方向,指出反腐败斗争的光明前途。同时,也要对国外,尤其是实行“多党制”和“三权分立制度”国家的腐败事件进行报道和分析,让公众认识到腐败在私有制没有被消灭之前存在的必然性,以此让人们对腐败形势形成客观认识,增强反腐败斗争的信心,把人们对腐败的痛恨引导到积极完成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任务上来。

以客观的事实引导

真实性是宣传和舆论引导的生命力。在关于社会热点的舆论宣传和引导过程中,无论是政府机构还是某个媒体,公众是否接受、接受多少,取决于这个政府机构或媒体公信力的大小。如果公信力小甚至没有公信力,民众不仅不会接受他的宣传和引导,还会产生逆反心理。而公信力的大小取决于宣传和引导的真实性。因此在对社会热点进行引导时要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为此,首先要做到信息公开透明、直面问题,面对难点不回避问题,不避重就轻,不遮遮掩掩,更不能绕着问题走。因为在信息化迅速发展和公民意识日益高涨的社会,真相是无法掩盖的。其次,要坚持唯物辩证法,以全面、发展、联系的方法客观分析社会热点,不能割裂孤立的谈问题,更不能避重就轻甚至为了推卸某个当事人或机构的责任而故意歪曲事实真相。再次,当事人或机构对事实真相的披露要具有及时性。因为与社会热点相关的舆论引导具有“先入为主”的特点,所以争夺到事实真相的“首发权”才能抢占先机,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最后,要把握正确的引导方向,把凝聚人心、维护稳定、化解矛盾、改进工作作为社会热点引导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有效的解决措施引导

“当今的社会热点问题,既是党和政府重视的问题,又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有人曾把这些问题归纳‘七子’,即:孩子、房子、位子、票子、车子、菜篮子、米袋子。”党和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回应和解决社会热点问题既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工作要求,也是正确引导社会热点问题的有效途径。所以要建立重大舆情分析制度,让一些媒体或机构开通“民情热线”、“民意信箱”、“民声专栏”等,为民众表达意见搭建媒体平台,及时搜集社会热点问题所反映出的社情民意。之后邀请相关专家、权威部门及重要的领导对有关的问题进行分析、解答,做到及时回应。更重要的是要针对社会热点所反映出的问题,及时研究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尽力尽快解决问题,至少让民众看到问题解决的希望,产生问题最终能够得到解决的心理预期。以此增进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感,由此对社会热点产生正确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孙伟平,陈慧平。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04.

[2]吴灿新。道德代价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0.

[3]谢新洲。互联网等新媒体对社会舆论影响与利用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10.

社会热点问题论文【第五篇】

一、社会热点问题的涵义和特点

关于社会热点问题的含义,有的学者把它定义为,在一段时间与范围内引起公众舆论高度关注的某一社会现象、新闻人物或事件。社会热点问题通常都具有鲜明的特征。

1.社会热点问题的典型性

社会热点问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特征。社会热点问题通常是广大民众都关注的社会突出问题,它关乎百姓的生活质量。比如,医疗保险问题、住房问题、教育问题以及出行问题等。这些问题每一件都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可以说它们具有社会热点问题的典型性。

2.社会热点问题的复杂性

从所涉及的范围来区分。有些热点问题既涉及民生方面也涉及经济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是一个政治问题。社会热点问题是一个矛盾交织的混合体,在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的时候,如何平衡各种利益之间的矛盾,是我们必须分析和解决的难点。

3.社会热点问题的广泛性

社会热点问题包括国际和国内的大事件。当代大学生是具有高度的政治热情和社会责任感的群体,他们对国际和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等社会热点问题非常感兴趣。比如,恐怖主义、阿富汗战火、伊拉克战争、朝鲜半岛统一问题与朝鲜核危机、巴以冲突问题等。尤其是钓鱼岛争端问题。钓鱼岛关乎祖国领土的完整,大学生们都保持着持续的关注,并且还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国内的部分涉及全社会都共同关注的民生问题,在大学生中也拥有很高的关注指数。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是在温室环境成长起来的,对民生问题并不关心。但随着所学知识不断深入,对社会有了更多的接触,他们逐渐开始关注民生问题。现阶段,大学生们主要关心的有就业问题、买房问题、公积金问题、医疗问题和养老问题。今后,随着他们完成大学的学业,走出校园,这些热点问题都将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人们可以更多的知道这个社会所发生的新闻,其中不乏有很多发人深省的道德故事,这些新闻冲击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同时也给他们或多或少带来迷茫、犹豫和无奈。

二、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1.积极影响

第一,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有助于扩展知识面。多看新闻,能帮助大学生更多地了解当今世界、了解他们现今所处的环境和国家、国际形势。随着他们对社会热点事件的持续关注,并进行深入的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调动了他们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的积极性,加深对外界的了解。

第二,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有助于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价值观念。近年来,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人们可以轻易地在网络上看到很多关乎伦理道德的新闻事件。比如,近期大学生非常关注的文章出轨事件。对于此类热点问题,大学生可以在关注的同时进行自我反思,想一想什么才是对家庭、对爱情的正确观念,怎么样做才是真正符合社会道德的行为。在公众人物的事件中得到警示,警示大学生要养成尊重家庭、回归家庭的良好品德。有助于培养他们形成传统的、正确的爱情观和家庭观,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意识。

2.消极影响

事物具有两面性,社会热点问题亦是如此。社会热点问题在给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下消极影响。主要包括:

第一,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所带有的负面性,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当今,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方式的开放化程度的加深,社会上单身男女的数量越来越多,电视和网络上到处充斥着相亲类的综艺节目。虽然此类节目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龄青年的择偶问题,但是节目中常常释放出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念。比如说,拜金主义、贪图享乐、贪慕虚荣、拼爹等,人们都在热衷于表现他们真实的需求。但大学生们还处于一个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养成的阶段,明辨是非的能力还不是很完善。当他们看到这些负面信息时候,很容易受到这些错误的价值观念的影响。

第二,媒体常常对于社会热点问题发表一些不当的言论,容易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造成一定的冲击。随着现代新闻业不断地发展,大量新闻媒体应运而生,一些小道网络和新闻媒体对于热点问题的报道往往是失实的,并带有一些偏激的和极端的言论和态度。而此时正处于青春年少的大学生,对于社会还没有一个真确的了解。他们理想化的认为,外面的世界是一个美好的世界,对于现实社会充满着憧憬。如果热点问题中一些偏激的言论在激烈的抨击他们内心的美好时,这些言论打破了他们心中所固有的期许,或多或少会给他们的心理带来一定的冲击。使他们会失望和沮丧,同时伴随着年轻气盛的冲动,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指导,他们会有酿成错误的危险。

第三,公众人物的丑闻事件会给大学生造成错误的示范。近年来,媒体不断曝光一些公众人物的丑闻事件,引起广大民众的震惊和哗然。这些热点事件的主角不乏娱乐明星、政界人士和社会上一些有影响力的人。他们曾经是大学生崇拜和敬佩的对象,曾是学生朋友们学习的榜样。此类新闻是最能吸引人眼球,媒体也喜欢对此类事件进行大肆报道和炒作,以博取更多的关注度。无论是几年前的“艳照门”事件,还是最近曝光率极高的“明星吸毒”事件。这类热点事件是需要受到社会公众一致谴责的。但是,由于大学生的批评和审视判断能力不足,造成一部分学生跟风模仿、肆意崇拜的现象的发生,给大学生造成错误的引导,最终影响大学生个人道德的形成。

三、消除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负面影响的建议和对策

1.发挥教师对学生正确的导向作用

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紧随时代的发展,在教学中了解哪些问题是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通过专业的理论知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生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思考、自我反思,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自己,认识和分析所遇到的社会问题。同时,教师还要审时度势、抓住时机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详细的剖析,深入浅出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2.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大学生犯罪数量有所增加。例如,大学生投毒事件、谋杀室友事件和我爸是李刚事件等。社会各界应该更多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不是一味的谴责。近年来,大学生的犯罪事件数量增加,主要是各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辅导做得不好或者做得太少造成的。虽然大学生是国家的高素质人群,但是心理健康问题是每个人都应该面对的,应该发动社会各界,呼吁高校多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程,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只有从根源上注意大学生心理健康才能有效控制大学生犯罪的数量。

3.充分发挥大学思想政治课的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原则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锻炼他们形成独立思考社会问题的能力。建立并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体系,将社会热点问题作为教学素材引入课堂。通过思想政治课,第一时间结合大学生所学内容剖析当下热点问题,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使学生掌握如何面对热点问题,并从中获得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信息。针对大学生对于“三观”的迷茫和困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的自信心,加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和帮助他们认清国情,增强爱国主义意识和民族精神,认真学习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民道德意识、职业道德意识和家庭美德意识教育,用先进的道德思想武装大学生的头脑。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516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