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论文【热选4篇】
【导言】此例“社会热点论文【热选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社会热点论文【第一篇】
关键词:生态建筑;知识图谱;研究热点;研究趋势
1数据选取与整理
数据来源
本文所选数据来源于CNKI数据库中期刊收录的文献,数据获取时间为2019年12月13日。检索策略为CNKI数据库中主题词设定为“建筑”并含“生态”,时间段为2010—2019年,共检索到13914篇,其中核心期刊1521篇。逐条对文献进行检验,人工剔除征稿信息、新闻类信息、会议类信息、学者访谈及重复文献等无效信息后,共在CNKI得到有效核心期刊1362篇,以此作为本文的主要数据。
分析工具
CiteSpace是美国雷德赛尔大学陈超美博士与大连理工大学的WISE实验室联合开发的科学文献分析工具,是一种能实现数据可视化的引文分析软件,用于探寻文献间存在的潜在关系[1]。因通过可视化的方法来呈现文献的结构、规律和分布状态,故将此类方法统计得到的图形称为“科学知识图谱”[2-4]。它能呈现科学知识领域的信息全景,并识别特定学科研究领域中的关键文献、热点研究和前沿方向。
2统计结果及分析
时间和数量分析
统计论文的总体发表量(见图1)可知,2010—2012年生态建筑领域的量呈小幅下降,每年约1100篇;2013至2015年发文量呈缓慢增长趋势,这可能与2013年实施的房地产调控市场化改革有关,市场的“寒冬”导致研究降温;2016年生态建筑的研究开始“回暖”,2016—2019年发文量呈稳步增长态势,这是对我国新发展理念的积极回应。
热点作者分析
通过对核心期刊发表作者和发表机构的分析,可以找出在生态建筑领域起到中坚力量的专家学者。通过绘制主要作者网络聚类图谱发现发文量前三的是刘加平(合作11篇),仇保兴(5篇),何镜堂等5人(合作4篇),发文量前十的作者都列于下表中(见表1)。其中,最大的研究团体是刘加平、王芳等7人,他们均隶属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其次是何镜堂和冒亚龙,他们同就职于华南理工大学。仇保兴论文被引量大但在生态建筑研究方面并未与他人进行合作发文。分析可知合作发文的研究者常隶属于同一所机构,这表明生态建筑领域的研究合作有一定的封闭性,跨机构合作研究的能力有待提高。
热点机构分析
通过对1362篇核心论文进行机构统计,可找出在生态建筑领域更有创新和研究能力的机构。节点处机构名字越大代表发文量越多(见图2),机构之间的连线代表有合作关系,排名前十的机构列于表2。研究机构的分布比较分散,这表明生态建筑的发展是一个全国性问题。其中,我国北方和中西部院校对生态建筑研究更为重视(见表2),投入多、发展快,这与当地改善生态环境的需求相吻合。分析可知,在生态建筑的研究过程中,科研机构间存在一定的合作关系但联系仍不够紧密。
热点论文分析
被引频次反映了论文的质量和学术影响力(见表3)。其中被引量最高的论文《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仇保兴,2015)从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对海绵城市的内涵、实现途径进行了探讨。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低碳生态城规划指标及实施途径》(颜文涛等,2011)构建了低碳生态城的规划指标,指导各地低碳城市的建设。高被引论文对生态建筑领域进行了综合、全面、深入的探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突现词图谱及近期前沿分析
突现词是突然出现频率突增的关键词。目的是找出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生态建筑研究领域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其中“年份”为突现词首次出现的年份,“强度”为突现词研究的热度,“开始”和“结束”表示在此时间段内突现词成为研究热点。和高频词相比,突现词更能体现学科发展的突然变化和研究的新趋势。对比前十名的突现词可以发现生态建筑的研究发展有着较为明显的由浅入深,跟随国家政策导向的特点(见图3)。2010—2012年,节能、低碳经济、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等突现词的出现符合生态建筑的早期研究理念,也是在生态建筑设计中较容易发现的问题。2012—2016年,生态城、可持续性、生态文明等相继成为研究热点,这是生态建筑进入成熟阶段的主要表现,也是对当时国家大力发展环保事业和去落后产能降低污染大战略的回应。2016—2019年,传统村落这一突现词的出现表示生态建筑新时期的研究热点,且其热度延续至今,这也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在建筑研究方向的体现。
4共现词知识图谱及热点主题分析
关键词共现也叫共现词,是指关键词之间两两以上共同出现,共现词相互之间自然地聚集成群,形成聚类,这是热点主题形成的标志,它比单纯的高频词统计更为合理科学。CiteSpace自动标注了11个聚类,标签中个别表征不够准确,本文选择其中6个标识词予以调整和归纳并做如下简要分析。
风景园林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将其与生态的理念相结合,以“和谐、生态、自然”的理念指导风景园林的设计,能更好地实现园林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在园林设计中园林的人文化、节能化、生态化、空间营造、景观生态、造景设计、排水设计、园艺设计等都应体现生态学的原理[5]。
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理论已发展为包括城市自然生观、城市经济生态观、城市社会生态观和复合生态观等的综合城市生态理论,并从生态学角度提出了解决城市弊病的一系列对策[6]。生态城市理念蕴含着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对于中国的城乡规划有着显著的指导意义。
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是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威廉(William)及其博士生瓦克纳戈尔(Wackernagel)提出的一种定量测量人类对自然利用程度的方法,致力于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量度问题,广泛用于评价可持续发展状态、生态容量和生态承载力,可定量反映出其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的压力、影响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所要求的公平性、系统性和发展性[7]。为城乡规划和生态城市建设提供指导和理论依据。
低碳
绿色低碳一直是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要策略之一。我国于2015年11月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会议上,提出了“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等多个目标[8]。低碳建筑不强调某一技术的运用而注重技术产生的最终效果,以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作为唯一评价指标[9],可实现生态理念与低碳目标相结合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理论是为了应对我国当前面临的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地下水位下降、水污染等多种问题所提出的。“海绵城市”的建设有生态雨洪管理、地下水补充、城市微气候调节、绿地营造、优化城市对雨水的调蓄、净节能低碳经济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生态城可持续性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化生态文明传统村落在此时间段内突现词持续成为研究热点在此时间段内突现词未持续成为研究热点图3突现词图谱及近期前沿分析(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化和排放等功效。
生态智慧
生态智慧,是人类在与自然协同进化的漫长过程中领悟和积累的生存与生活智慧[10]。蕴含着基于地方生活经验的生态智慧和基于建筑营造经验的气候适应性。建筑的生态智慧不仅体现在对地形地貌、方位朝向的考量,而且体现在建筑与自然的理性包容、相互协作。研究聚落的生态智慧可以融合环境管理,有助于设计出富有活力的现代社区。
5结论
本文使用CiteSpace对CNKI中的生态建筑研究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历年发文量从2013年开始持续增加,各个科研机构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和天津大学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刘加平、仇保兴、何镜堂等是国内发文量和影响力较大的专家学者。通过突现词分析,可以得出目前国内的生态建筑研究热点为生态文明、传统村落。最后,通过共现词分析,得出绿色建筑研究的几大热点领域是风景园林、生态城市、生态足迹、建筑设计、生态、理念、低碳、生态图书馆、海绵城市、生态智慧。生态建筑的发展呈现出跨学科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生态建筑的研究对促进建筑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美丽中国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桂智刚,吴海西,沈波,等.探求绿色建筑的研究概况和前沿热点:基于CNKI的统计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51(04):610-616.
[2]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2016.
[3]陈悦,陈超美,胡志刚,等.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Citespace实用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4]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33(02):242-253.
[5]汪云.风景园林设计中有关生态学原理的初步思考[J].建材与装饰,2016(41):54-55.
[6]黄肇义,杨东援.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2001(01):59-66.
[7]郭秀锐,杨居荣,毛显强.城市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以广州为例[J].地理研究,2003(05):654-662.
[8]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N].人民日报,2015-07-01(022).
[9]刘剑.基于案例分析的低碳建筑特征及其实施策略研究[J].建筑节能,2020,48(02):39-42,57.
社会热点问题论文【第二篇】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热点问题社会热点问题就是在一定时期内被人们广泛关注并且能够引起很大社会影响的事件。社会热点问题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如就业、住房、医改、教改、社会保障等。从涉及成员看,有工人、农民、农民工、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公务员、白领、离退休人员等;从表象看可分成经济、民生、社会、政治、文化问题等。这些问题具有大众性、综合性、复杂性和深刻性,牵动着各领域、各类人群的切身利益,也包括高校的大学生群体。我国现处于改革开放三十年后,从快速发展阶段进入转型阶段,社会热点问题层出不穷、错综复杂,在网络信息化时代,社会热点的快速广泛传播对大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给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巨大的挑战。
一、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的影响
现时期,大学生普遍生于80、90后,正处于人生认知的活跃期,对于很多新鲜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高度的敏锐力,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较大的影响。
社会热点问题影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的方式主要是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直接影响主要是大学生通过学校生活、教学途径、社区和家庭、各种新媒体、社会实践、人脉交流等途径,感受和体验着许多社会热点问题,但是这些热点问题在网络信息昌达的时代和网络监管还不完备的情况下,心智发展、社会阅历及认知等方面还不成熟大学生群体正确引导。间接影响主要是指大学生具体感受社会心理气氛特别是社会情绪的途径如人际关系、群体心理气氛、周围人群处理公务或外部事物的态度和活动规则、社会公共活动秩序、网民情绪、民间舆论与牢骚等等。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与社会心理状态基本一致。
二、社会热点问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1.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一直以来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难点,其前提就是努力做到“三贴近”,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如今大学生早已不是生活在“象牙塔”中,社会的现实性和多样性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选择,社会热点问题更是紧紧牵动着他们的神经,教育者如能清醒认识到社会热点问题对学生思想的影响,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引入社会热点问题,引来大家的广泛关注及讨论,教师就可以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水到渠成、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2.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的鉴别和分辨能力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是个体“钟摆式地寻求自我”的特殊时期。其心理还不成熟,易感情用事,思想观念理想化,在面对一些消极的社会热点问题时,极易产生矛盾、偏激的思想,甚至丧失正确的是非判断力。利用一些典型的社会事件是最好的“现身说法”,通过正反面典型的引导和教育,向学生灌输正确的道德法制观,促使他们重新审视事件,“进得去,出得来”,进一步提高社会分辨能力。
3.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社会热点问题作为媒体的重要报道内容,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能够很好地反映时代焦点。这些复杂的热点问题能够促使公众通过各种途径表达对社会道德、利益、公平等的意愿和思考。大学生也是公众,社会热点能够促使学生主动思考社会、思考人生,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和进步。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入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透过表象看本质、求真务实、弘扬社会正气、激发爱国热情、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帮助其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
4.引导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来说,是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的思想教育,这个阶段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方面的要求。社会热点问题“知名度”很高的,学生乐于探讨,教师可带领学生挖掘其中包含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把枯燥的理论知识浅显化,开展课内外实践活动,提高他们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他们踏入社会、规划人生、规避风险等做好准备。
三、社会热点问题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途径
在社会热点问题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有一个正确认识之后,我们考虑如何将二者相互结合才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
1.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是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教师除了扎实搞好课堂教学之外,也要理论联系实际,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中,认真设计教学,通过讲座、BBS、演讲、辩论、调研、参观、撰写小论文、问卷调查等探究式活动进行交流、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素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2.在社会实践中成长成才
结合社会热点,利用学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实习及公益类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社会现实问题,在实践中敢于批判,坚持真理,锻炼思维和表达沟通能力,提升胆略和勇气。学校需完善现有的评价考核体系和方式,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不再是成绩优先,而是综合考虑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社会认知能力,从长远来看,思想教育对大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有着更深的指导意义,有助于他们心智的健康成长,增长阅历,增强社会防腐拒变的能力。
总之,社会热点问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入,为大学生提供观察社会、了解自身、思考未来的“窗口”,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起着独特的作用和价值。
参考文献:
[1]邱柏生。论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倾向的影响[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6).
[2]黄金柱,鹿军。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研究概述[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3]张萌。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对当前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J].学理论,2012,(15).
[4]曹国华,黄俊化,刘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热点事件相结合的有效机制[J].教育学术月刊,2010,(3).
[5]刘树良。社会热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
[6]高凡茜。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弊端及解决方法探究[J].中国市场,2008,(26):10-11.
社会热点论文【第三篇】
1、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体现:(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2)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中国共产党绐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必须做到:(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2)大力发展教育与科学事业。(3)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努力防止和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和各种错误思想观点对人们的侵蚀,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繁荣文化事业。
3、中国共产党绐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了:(1)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4)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4、我们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5、青少年应该怎么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1)认真学习和宣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2)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本领,以便将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3)遵纪守法,积极履行法定的义务,多为人民做力所能及的好事;(4)积极向当地政府提出合理化建议,搞好当地各项建设,造福人民。
(2)中国共产党颁布实施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进一步加强了思想道德建设;依法取缔了反人类、反科学的“**功”邪教组织,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不断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了教育科学文化事业。这些事实说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
(3)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使人民的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农民和城市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这些事实说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坚持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原则的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实践“三个代表”的有力证明。
2、结合所学知识,至少从三个方面谈谈如何建设小康社会?(热点P32、开放P1)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三、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1、对艰苦奋斗精神的认识
(1)艰苦奋斗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我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3)艰苦奋斗集中表现为创业精神。伟大的创业实践需要伟大的创业精神的支持和鼓舞。(4)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一种思想境界,是人们成就任何事业的精神力量,她与社会发展同在。
2、当前,为什么要继续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我们青少年应当怎么办?(开放P第三十题)
四、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
2、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3、谈谈如何促进和加快发展?
(1)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的位置;(2)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3)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科技创新;(4)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持经济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5)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十七、西部大开发
1、维护国家统一,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2、青少年要关注祖国命运,履行维护国家统一,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3、坚持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台湾问题,但并不承诺放弃武力。
4、美国利用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是推行霸权主义的具体表现,中国人民坚决反对。
五、反对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
1、什么是霸权主义?
2、中美关系表明,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既长期共存又长期斗争。我们既要积极吸收和利用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来加快发展自己,又要对资本主义世界中反对社会主义的敌对势力保持高度的警惕。
3、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也是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上持续处于极端落后境地的最主要原因。“强权就是真理”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核心。最大限度地攫取利润、追逐利益是某些大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根本原因。
4、我们要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快科技发展,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避免落后挨打,筑起一道“保卫祖国,抵抗侵略”的钢铁长城,粉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种种图谋。公民要履行维护国家统一,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基本义务。青少年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坚决同侵略我国主权、干涉我国内政的行为作斗争。
5、恐怖主义是人类的公敌,任何形式的恐怖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都构成威胁。打击恐怖主义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是世界各国的共同任务。
六、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
1、我国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
2、依法治国的含义、本质、根本目的是什么?怎样才能实施依法治国?
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领导、名人犯罪被判刑)
4、公安机关打击“两抢”(抢夺、抢劫)。
5、惩治腐烂,从严治党
6、在实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的今天,青少年要认真学习宪法和法律,增强法律观念;自觉遵纪守法,严格依法办事,法律提倡的行为积极去做,法律要求的行为一定要做法,律禁止的行为坚决不做;坚决同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作斗争,捍卫宪法和法律的尊严,保证宪法和法律的顺利实施。与此同时,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弘扬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2、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五册P94)
3、经济和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第五册P94)
4、我国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五册P95)
5、怎样才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五册P96—97)
6、我们青少年要认真学习有关人口、资源、环境的科学知识,了解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形势,宣传计划生育、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基本国策,保护资源和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坚决同违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为作斗争,为我国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我国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战略?
(1)发展教育与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3)世界范围内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4)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
2、怎样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发展的关键地位;(2)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青少年应怎样做?
青少年要树立崇高远大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现代化建设的本领,勇于实践和创新,立志成才,向获奖的科学家学习,努力攀登科学高峰,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4、“人的现代化是一切现代化的基础”。(见开放P3十五题)
九、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1、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需要国家和社会特殊的关注。(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2、未成年人如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公民的受教育权受法律保护。(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
4、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应承担最基本的义务。(初二下P43)
5、青少年上网问题。
6、校园立法问题。
7、青少年既要敢于又要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8、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区别和联系(初二上P111—112)。
9、防微杜渐,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行为(初二上P113)
10、改进教育方法,推进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见地区试题(二)
11、立志做“四有”人才。(初三P141—142)
12、正确对待升学与就业。(初三P144—145)
十一、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分配制度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
3、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分配制度的关系: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既然我国经济的主体是公有制,那么,我国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既然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那么,我国必须有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4、为什么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初三P86—87)
5、怎样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面对从未遇到过的问题,都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通过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而使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得到巩固和完善。(2)要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让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公平竞争中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6、劳动者通过按劳分配形式取得的收入、劳动者按劳分配方式外的收入。(初三P91)
十二、北京申奥成功、上海申博成功
1、说明我国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
2、个人前途、命运同祖国和民族的荣辱兴衰息息相关。振兴中华,是时代赋予当代青年的崇高使命。
3、当好东道主,办好北京奥运会、上海博览会,需要全国人民的关心、支持和艰苦奋斗。
4、依法治国、以德治国,保护资源和环境,绿化、美化市区环境,加强文明建设,迎接北京奥运会、上海博览会,树立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
十三、中国入世一周年
1、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
2、入世后的机遇和挑战。
3、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完善法律机制,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迎接挑战,促进发展。
4、青少年要树立远大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本领,勇于实践和创新,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以良好的综合素质迎接入世的挑战,促进自身的发展,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贡献。
十四、抗击非典
1、抗击非典必须依靠党的领导,需要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依靠科技进步,必须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团结奋斗。
2、党高度重视非典防治工作,表明党是“三个代表”的实践者。
3、奋战在抗击非典一线的医务人员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是我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取得的成果。
4、许多单位、个人为抗击非典捐款、捐物,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团结奋斗、无私奉献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是我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取得的成果。
5、在非典疫情流行的时候,有的企业、个人制造和销售与抗非典有关的假冒伪劣商品,有的企业、个人哄抬物价、囤积居奇。这些行为违反了宪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价格法等法律,扰乱市场秩序,侵犯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对商品和服务真实情况的知悉权,必须依法严厉打击。
十五、反“**功”
1、说明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激化,我国还存在封建思想的影响,我们还面临消除封建思想的艰巨任务。
2、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3十六、重要关系原理
1、初三课本的重要关系原理见《第五册归类复习资料》
2、初二重要关系原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关系;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关系。
3、依法治国与人民当家作主的关系。(题海拾零)
4、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三大战略的关系。(题海拾零)
5、人民、人民代表和人民代表大会三者的关系。(初三P101)
社会热点问题论文【第四篇】
关键词社会热点;大学生;思想
社会热点是指那些在一定时期内能够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和主动讨论、议论、评价,并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造成重大影响的国内外现象、事件、人物和问题。一直以来,大学生作为知识水平高、自我意识强的青年群体,对社会热点问题更加关注,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信息获取渠道呈现多元化、快速化等特点,社会热点问题的信息价值影响已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他们的思维、学习、生活方式。可是大学生由于受社会阅历、经历以及年龄特征等客观因素影响,还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新形势下如何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又一个新的挑战和要求。
1 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的影响
社会热点既然能引起大学生的广泛关注、议论、评论、辩论,必然会对大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社会热点催化大学生的社会化和再社会化
社会化简言之就是社会将一个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有人把它作如下表述:“一个人从小到大,学习社会或群体的行为模式或行为规范,并在某种程度上被诱导着去适应他所在社会或群体之规范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而一个人被社会化成社会人之后,并不意味着社会化就停止了,而是不断的受一些新观念、新规范、新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他原来对社会的认知、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就会受到强化或消弱乃至改变,这就是再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的影响因素众多,而影响广泛的重大事件、人物、问题、社会现象即社会热点则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社会热点能够引起大学生的广泛关注,各种议论、评论、辩论,不断改变社会化的内容和价值取向,每当那些影响深远的社会热点爆发,大学生的观点和观念就会发生变化。例如屡屡发生的老人碰瓷成为社会热点后,关于倒地老人扶与不扶成为大学生难以处理的难题,其原因就是他们原有的助人为乐的观念发生了动摇或改变。有些社会热点还会把社会责任、国家命运与每个人十分明确而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而起到其他社会化媒介所无法比拟的社会动员作用,成为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加速器。例如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大学生立即被动员,奔赴前线做志愿者,捐钱捐物为抗震救灾贡献力量,极大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社会热点还会深化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进程,在社会热点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利益、力量和矛盾都比平时更为充分的显现出来,这个时候大学生更能明确、深刻、全面和发展的认识社会,获得相关的知识,形成自己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想。例如就业难成为社会热点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富人与穷人之间的种种矛盾便暴露无遗,大学生通过深刻思考后,便会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有更深刻的认识。
社会热点促进社会舆论的形成
“所谓社会舆论,就是针对特定的现实客体,一定范围内的‘多数人’基于一定的需要和利益,通过言语形式、非言语形式公开表达的态度、意见、要求、情绪,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进行交流、碰撞、感染、整合而成的具有强烈实践意向的表层集合意识,是‘多数人’整体知觉和共同意志的外化。”由此可见,社会舆论具有三要素:客观客体、多数人、传播途径即媒体,其中的被多数人关注的现实客体就是社会热点。每当社会结构、利益结构发生变化时,各种社会矛盾便会此消彼长,一旦矛盾的均势被打破,社会生活秩序和生活节奏就会受到冲击和震动,社会热点随之出现。面对社会热点,大学生从各自的利益和立场出发,借助各种传媒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批判、或赞扬、或激情宣泄、或理性分析,最后经过意见领袖的加工、整合,形成较为一致的倾向性意见,大学生的社会舆论由此形成。因此,社会热点激起了大学生表达意见、建议、评论、观点的热情,为社会舆论的形成提供了原材料。例如,2009年5月7日,中国浙江省杭州市文二西路发生一起改装三菱车(车牌:浙A608Z0)因超速驾驶撞死人的事件。当警方做出当时车速“70码”的认定后,仅一天就形成了“公权失范”的网络舆论,并被网民调侃为“欺实马”(欺世马)而广为流传。而当2012年5月8日,佳木斯市教师张丽莉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为救学生而受重伤,致使双腿截肢的感人事迹曝光并成为社会热点后,迅速形成了赞美张丽莉的社会舆论,并以”最美教师“这个网络语言作为代表和标志。
社会热点推动国家治理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治理”不同于“统治”,强调政府和公民社会的合作,它有四个特征:“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而在政府与公众社会互动合作过程中,社会热点的作用不可忽视。现代国家治理的突破口和有效路径是决策民主化。“决策民主化的目的是实现决策目标民主化和决策过程民主化的统一。决策目标民主化是要保证最终作出的决定能够整合各方的利益诉求,充分反映民意,最大限度的增进公共利益。决策过程民主化是建构利益表达与聚合偏好的协商机制、责任的追究机制,做到决策程序要公开、透明,决策前应充分听取决策的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和诉求,决策过程应经过充分的民主讨论、协商。”显然,无论是决策目的民主化还是决策过程民主化都要充分的了解社情民意,把握社会舆论的方向。而社会热点恰恰能够激起民众表达意愿的积极性,促进社会舆论的形成,为治理机构了解社情民意和进行民主决策创造条件,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热点显然是国家治理的参考书。同时社会热点还可以把国家治理中的各种矛盾、问题充分暴露出来,为治理体系、制度、机制的完善提供依据、目标和针对性。例如,“郭美美”事件,便暴露出我国慈善组织存在着反应迟缓,缺乏透明,管理不善等问题,当它成为社会热点后,促使我国采取一些必要措施,加强慈善组织的管理。而诸如“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社会热点,更是直接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国家治理能力,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
2 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影响的应对研究
社会热点影响大、受关注度高,有的是特定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有的是社会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其中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彰显社会公平正义、激励人们开拓进取的社会热点,能够对人们产生正面的鼓舞作用,有助于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助于社会正气的弘扬;而那些违背社会伦理道德和国家法律规范的事件、人物或现象,如突发性的个体或等,又会带来思想混乱,尤其是经过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分析、引导和传播之后,更容易混淆视听,对社会稳定有很大的破坏力。“正是因为社会热点问题具有代表性强、关注度高、社会影响面大等特点,不仅不能将其关在高校思政教育的门外,更要主动靠近,科学分析,探求其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难以替代的作用和价值。”
利用社会热点问题,整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革新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
社会热点涉及的矛盾复杂、关联性大、受社会关注程度高。作为大学生来说,他们是我国知识水平较高的一个群体,对新生事物具有巨大的敏感性,对社会热点具有强烈的关注兴趣,关注、讨论社会热点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其思想观念时刻受到社会热点的影响。承担着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任务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必然要关注社会热点,发掘社会热点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革新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才能更有效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任务。
(1)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整合
虽然社会热点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价值很大,但是取得显著成效,还必须将纷繁复杂的社会热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有机的整合在一起。“整合”的主要含义是结合、融合、集成、成为一体、一体化等。所以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相整合,就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将两者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这是“社会热点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运用”的教学方式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一环。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具有理论性、抽象性、系统性,而社会热点是现实的、具体的、分散的。所以,要把社会热点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就必须将两者整合为一个有机体。具体方式有两个:一是以社会热点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另一个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整合社会热点。对于那些影响面广、受关注程度高、持续时间长、涉及的内容复杂的重大社会热点,如中国梦、反腐倡廉、社会公平、贫富分化等,不宜归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某一点或某一方面的教学内容,而应以社会热点为主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各个课程以及每个课程中各个相关章节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对于那些内容结构较为单一,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较少的社会热点,可以按照内容归类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某个方面或某个点。例如:教育难、看病难、就业难等问题,可以纳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章节中讲述;食品安全、城管执法、强行拆迁等问题可以与“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章节的内容相整合。
总之,将社会热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相整合要达到以下目的:第一,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丰富而具体的素材、案例,使教材理论知识与学生所关注的社会实际问题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到教材理论真实可信、有用,达到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使社会热点及其评论能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理论体系指导下得以重新分析和评论,使学生对社会热点的认识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相一致;第三,使社会热点与课程内容达到有机统一,不能让社会热点成为正常教学计划、教学进程中临时加入的内容,更不能成为正常教学的额外负担。
(2)社会热点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的教学模式
所谓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建立起来的 稳定的教学操作程序及理论化了的教学结构。它完整的展示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过程,是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体,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起中介与桥梁作用。
①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以社会热点为契机,建构“讲授―合作”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中的讲授法属于传统教学模式范畴,是指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它具有传授知识容量大、教学成本低、有利于教师对教学的掌控、传授的知识系统性强等特点和优势。在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相结合的教学中,使用讲授法具有必然性,然而,如果单纯使用讲授法,又很容易造成“满堂灌”的现象,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陷入被动学习的僵死局面,大大降低教学的实效性。
师生合作教学法属于现代教学模式范畴,它是建立在现代教学理论基础之上的,认为教学过程中师生都应以主人的身份参与其中,通过交往、互动与合作而习得知识,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这种教学法的特点是有利于打破教师的“满堂灌”或“一言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相对于教学内容极为庞大的社会热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的教学来说,实践上显然无法满足需要。
正因为传统的讲授法和现代的合作教学法相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来说各有优缺点,所以要将两者结合起来,扬长避短,建构“讲授―合作”型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也是这种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目的是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既向大学生讲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理论方针政策以及社会主义道德法律观念,又能让学生学的主动、理解的深刻,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的方法,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以社会热点为契机,构建课堂外实践教学模式
社会热点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般富含“社会实践性内涵”,所以它天然的具有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实践教学相融合的特性。社会热点本身就是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将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相结合则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之后再运用到学生的实践中去,必然能让学生对课程理论深刻理解,从实践中体会到理论的正确性,实现学以致用。因此,可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理论的指导下,围绕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校园内和社会实践教学。在校园内,可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指导下,就某些社会热点展开辩论赛、演讲比赛、论文比赛等;也可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将社会热点所涉及的正确观点、理论,以书画、音乐、小品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入到校园的物质文化形态、制度文化形态和观念文化形态中去。在社会实践教学方面,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围绕一些社会热点,组织学生通过参观、访问、调研等形式,完成某个主题调研,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并验证课堂上理论分析正确与否。
社会热点涉及的内容繁多,矛盾复杂,在引导大学生的过程中,高校作为大学生民主意识形成和民主参与行为实施的主要环境,发挥着主要的引导作用,但是还不能独自支撑这一重任,还需要全社会包括政府相关部门、媒体舆论及家庭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以科学的理论引导
科学理论一般是符合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的理论,有严密的逻辑性和强有力的说服力。所以用科学理论分析社会热点能够科学解释社会现象和问题,消除人们的疑虑。因此要以马克思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哲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科学理论,对公众所关注的社会热点进行分析,摆事实、讲道理,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例如,针对2014年发生的台湾地区“太阳花学运”和香港“占中”事件,要通过理论分析让公众明确以下道理:虽然民主意味着多数人的统治,但并不是多数人可以为所欲为,而是必须遵守法治,也要保护少数人的合法权益。没有法治支撑的民主,其结果只能是“多数人暴政”,由此产生更大的不公正。民主的实现形式当然有一人一票的票决,但还有其他有效的途径,只要能有效的反映真实的民意,都是民主的形式。通过民主表达、维护和实现自己利益的同时,不能损害他人合法利益。由此便可以让人们认识到这些事件的危害性,分析其幕后势力的真正动机,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这些热点事件。
以正面的舆论引导
前文已说明社会热点能够促进社会舆论的形成,但如果所形成的舆论是消极的,例如与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意识形态相悖,对国家发展前景悲观失望,或故意歪曲事实而把党和政府贬得一无是处,等等,就会影响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必须对社会热点进行正面的舆论引导,增强正能量,让社会热点带给公众阳光的心态、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为此,要加强对各种媒体尤其互联网的管理,增强各种媒体的责任感,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以正面宣传、报道和分析为主,帮助公众认清形势、化解疑虑、树立信心、理顺情绪,形成强大的舆论宣传声势和氛围,在人民群众中形成积极的社会心理效应。例如,针对反腐倡廉这个社会热点问题,要大力宣传党和政府反腐败斗争的成效和决心,分析为杜绝腐败所进行的制度建设、机制建设、理论建设和努力方向,指出反腐败斗争的光明前途。同时,也要对国外,尤其是实行“多党制”和“三权分立制度”国家的腐败事件进行报道和分析,让公众认识到腐败在私有制没有被消灭之前存在的必然性,以此让人们对腐败形势形成客观认识,增强反腐败斗争的信心,把人们对腐败的痛恨引导到积极完成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任务上来。
以客观的事实引导
真实性是宣传和舆论引导的生命力。在关于社会热点的舆论宣传和引导过程中,无论是政府机构还是某个媒体,公众是否接受、接受多少,取决于这个政府机构或媒体公信力的大小。如果公信力小甚至没有公信力,民众不仅不会接受他的宣传和引导,还会产生逆反心理。而公信力的大小取决于宣传和引导的真实性。因此在对社会热点进行引导时要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为此,首先要做到信息公开透明、直面问题,面对难点不回避问题,不避重就轻,不遮遮掩掩,更不能绕着问题走。因为在信息化迅速发展和公民意识日益高涨的社会,真相是无法掩盖的。其次,要坚持唯物辩证法,以全面、发展、联系的方法客观分析社会热点,不能割裂孤立的谈问题,更不能避重就轻甚至为了推卸某个当事人或机构的责任而故意歪曲事实真相。再次,当事人或机构对事实真相的披露要具有及时性。因为与社会热点相关的舆论引导具有“先入为主”的特点,所以争夺到事实真相的“首发权”才能抢占先机,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最后,要把握正确的引导方向,把凝聚人心、维护稳定、化解矛盾、改进工作作为社会热点引导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有效的解决措施引导
“当今的社会热点问题,既是党和政府重视的问题,又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有人曾把这些问题归纳‘七子’,即:孩子、房子、位子、票子、车子、菜篮子、米袋子。”党和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回应和解决社会热点问题既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工作要求,也是正确引导社会热点问题的有效途径。所以要建立重大舆情分析制度,让一些媒体或机构开通“民情热线”、“民意信箱”、“民声专栏”等,为民众表达意见搭建媒体平台,及时搜集社会热点问题所反映出的社情民意。之后邀请相关专家、权威部门及重要的领导对有关的问题进行分析、解答,做到及时回应。更重要的是要针对社会热点所反映出的问题,及时研究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尽力尽快解决问题,至少让民众看到问题解决的希望,产生问题最终能够得到解决的心理预期。以此增进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感,由此对社会热点产生正确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孙伟平,陈慧平。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04.
[2]吴灿新。道德代价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0.
[3]谢新洲。互联网等新媒体对社会舆论影响与利用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