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的教学策略(精编4篇)
【导言】此例“对外汉语的教学策略(精编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对外汉语学习1
一、遵循实践原则,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汉语作为世界语言之一,和其他语言一样离不开实践的原则。遵循实践原则不仅指教育者在教学工作中按照实践原则安排教学、组织教学、评估教学,而且指学习者在学习时也要遵循实践原则,通过课堂实践和课外实践测试自己学习语言的能力。遵循实践原则并非忽略理论的指导作用,因为语言教学理论是在语言教学实践中形成。只有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对外汉语教学才能在现实中生动起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一是学习理论,并将抽象理论灵活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使之鲜活起来。现在世界上学校深化教学改革最先进的指导思想可谓是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其理论核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同时注重文化环境等因素对学生发展的影响。这一理论核心起码提供了以下两点启示:第一,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摆正位置,那就是把受教育者――学生放在核心位置,所有的教学设计、目标、内容、方法、评价体系都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接收、理解信息的程度进行。教育者只需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服务内容,特别要注重目的语文化环境的构思与实施。这需要在教学中探索、积累鲜活的教学实证,教学理论只有放在教学实践中才有活力。第二,该理论“强调学生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然而,现实中的语言学习者,很少有人会自觉主动地学习,会有计划、有组织地提前安排好学习内容。大多数人是以一种反应性的方式学习,即按照教师和教材的要求完成指定任务。尽管语言学习和学习进程离不开学习者的自身作用,但这为语言(对外汉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培养语言(汉语)学习者的主动精神?虽然不同的教师可能有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但我想都离不开这样一个内容:在学校,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根据自身需要、个人动机、秉性和已有的知识,在尊重学习目标、学习课本、学习方法的情况下,做出自己的学习安排。另外,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探索,积累有效的教学经验,然后对已有理论内容进行再补充、再完善、再提升。
二、建立“汉语学习成长纪念册”,制定切实贴近学习者实际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进入21世纪后,外语学习已成为人的毕生之事。在乌克兰,目睹了乌克兰人语言的现状:每一个人不仅只懂一两门外语,而是三四门,有的甚至会说七八门外语。从小学到大学,乌克兰学校开设的语言课门类很多,我所工作的大学就开设了十余种语言课供学生选修,这与最近几年来欧洲理事会外语教育政策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语言多元化的理念”有着密切关联。这里需要说明,“语言多元化”不等于“多语言化”。后者指个人会说一定数量的外语,而前者则不局限于此。它强调随着个人在自己生活的文化环境中语言阅历的增加,个人不会把这些语言及其文化割裂开来,而是在建构一种交际能力,即每学会一种语言以及学习语言的每一次经历都在促进交际能力的构建。在这样的交际能力里,说话人会根据不同的情形灵活地应用交际能力的不同方面,实现与某一特定对话者的有效交际。“语言多元化的理念”给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带来深刻的启示:汉语教学不再是简单地学会这门语言,不再是以培养理想中的讲汉语的人为终极目标,而是要培养具备汉语交际能力的综合语言素质,并激发学生在走出校园之后继续学习汉语的动力、能力和信心。因此,中国对外汉语教育工作者不应只满足于学生达到某一阶段的汉语水平,哪怕是极高的水平。面对这样的中国对外汉语教育形势,当务之急就是采取相应的对策和行动:
其一,建立“汉语学习成长纪念册”。汉语学习成长纪念册就是把学习者个人在校期间汉语学习的点点滴滴及其跨文化的经历记录下来,作为学生毕业离校后学校赠送给学生的一份纪念礼物。其中的内容需要在校的相关管理者、考核者、任课教师填写,因为这些人员与汉语学习者接触最多,也最了解他们的交际状况、进步程度。这个思路基于学习者终生学习汉语的需要。在为世界瞩目的中国,来华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现在,汉语不单是中国人说的汉语普通话,而是已成为全世界的语言。据预测,到2020年全国外国留学人员数量将达到50万,我国将成为亚洲最大的国际学生流动目的地国家。汉语的发展前景将同英语一样成为全世界普遍学习的语言,并将成为终生学习的语言。相关教育工作者应从长远着眼,放眼世界,关注未来,要充分考虑到汉语学习者离校后继续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并以此为终极目标做好学生在校期间点点滴滴的成长记录。做好“汉语学习成长纪念册”的记录格外重要,因为它是学校以及教育工作者对毕业后的汉语学习者的随时激励,其内容至少包括学生学习汉语的点滴进步、需要改进之处、跨文化交际中的所有细节等。记录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日记体、语录体、格言式、条目式、短文式等皆可。对学习者而言,这份倾注心血的纪念册既是汉语学习者汉语学习经历最珍贵的回忆,也是一种汉语知识、技能、经验的积累,更是对离校者继续学习汉语的精神激励。它留给学习者的不只是内心的感动和对学校及其教师的感激,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毕业后继续学习汉语的动力、决心和信心。因此,建立“汉语学习成长纪念册”尤为必要,这是学校及教育工作者切实“以学生为中心”的远景内容。对教育工作者而言,这是一种艰苦的劳动,需要对每一位学子负责,付出热情、心血和汗水,需要恒心、爱心和关心。目前,国内还没有一所学校建立这样的纪念册。
其二,确立学习者容易实现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是不同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目的”一词的解释是:“想要达到的地点或境地;想要得到的结果。”“目标”是实现目的的标准或尺度。目的是最终的结果,目标是为了实现目的这个最终结果而制定的可操作的标准。目的是宏观的、概括的,目标是微观的、具体的。因此,教学目标制定得不要空泛、模糊,要具体、明确,教育者应根据学习者的实际状况制定他们容易实现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外国人学习汉语应该有以下四重目标及其相应的内容:学习汉语技能和有关特定的汉语知识;培养汉语交际意识;培养个人的汉语交际能力的态度;培养汉语交际的综合能力。
对外汉语教学2
关键词:汉语热;汉语夏令营;国际合作
中图分类号:H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2
一、概述
(一)汉语课的开设及发展
USIU大学的汉语课程自2006年1月初开始。首次为两个班级,约60名学生。5月起,又增加了一个班级,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达90余人。鉴于学生们学习汉语的热情比较高,教学效果较好,2006年9月起,USIU大学开始酝酿开设汉语课程Ⅱ。自2007年8月起,由于汉语课教学的需要,我校每年派两名教师到USIU大学工作,汉语课程Ⅱ正式开课,随后,汉语课程Ⅲ开课。
(二)课程目标
根据两校最初的合作目标,该课程旨在使学生通过汉语学习,具备一定的汉语综合能力,为他们在我校及USIU大学学习药学专业知识奠定基础。
(三)学期与课程设置
USIU大学采用三学期制,分别为每年的1月初-4月初;5月初-8月初,9月初-12月初。汉语与其他语种,如日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同属选修课程,汉语课程Ⅰ为语言基础教学,一般为两个学期。如果学生对继续学习汉语感兴趣,可以选修汉语课程Ⅱ或汉语课程Ⅲ。
(四)授课对象
由于学制管理制度的开放性,USIU大学的所有在校学生,包括研究生,均须选修外语课。学生可根据自身需求完成汉语课程Ⅰ、Ⅱ或Ⅲ的课程。
(五)学时安排与班级规模
汉语选修课为3学分,每周授课4学时,每学期安排56学时。汉语课程Ⅰ要求每班的人数一般在20-30人左右,每学期约开设6-7个班。汉语课程Ⅱ的班型为20人左右(每学期一个班级)。汉语课程Ⅲ的班型为10人左右(每学期一个班级)。每年到我校进行交流活动的学生都是汉语课程Ⅲ班的学生。
(六)教学反馈(学生学习汉语的态度、热情;学生对于汉语课程的接受程度;汉语教师的授课方法等)
学生学习态度非常认真,因为每个学生每学期可以从汉语学习课程中获得3个学分,另外很多学生对中国很感兴趣,主要是中国近几年的发展很快,还有一些学生准备到中国来进一步学习;学生能够领会、掌握所学内容,初级班毕业的学生可以掌握300多个汉字,能进行简单的日常会话;中方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以听说为主,读写为辅,通过让学生看汉语电影,成立汉语俱乐部等形式来提高学生的汉语语言能力的运用,课堂气氛活跃(附照片)。
(七)肯尼亚学生访华
USIU的2批学生先后于2009年和2010年8月利用暑假到中国旅游实践。每一次旅游为期3-4个星期。第一团有4名同学。第二团有8名同学。这些学生都是在USIU学习中文高级课程,能够承担的起旅游费用的同学。每名学生对到中国旅游都非常激动和开心。每次均来到我校,与我校师生进行交流;基础学院也热情地欢迎了这些海外的学生。通过几周的旅游,对中国文化更加的热爱,对今后学习中文更加兴趣十足。回到学校后,都能够积极的配合老师的工作,积极的宣传中国之行和推广中文(附照片)。其他有条件的学生,深受感染,也希望能够到中国来进行语言实践,并亲眼见证中国的迅猛发展。
二、基础学院增设汉语夏令营活动可行性研究
(一)非洲大陆的“汉语热”
“汉语风”如今已经吹到了非洲。目前非洲已经有16个国家的近120所学校开设了汉语课程,非洲国家学习汉语的各类学生人数已经突破8000人。随着中肯互为旅游目的地国以及两国经贸交往的增加,越来越多肯尼亚人觉得学汉语有前途。在学习汉语的队伍中,既有本科生和研究生,也有大学教职员,这两年更有不少外交官也想加入学汉语的队伍。在首都雅塔机场,以往只能听到英语和斯瓦希里语,3年前中文也成了服务用语。在我校与USIU大学的交流项目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由最初的60人,增加到目前的200多人;来中国旅游实践的学生也由第一批的4人,增加到第二批的8人,第三批12人,都充分证明了汉语在非洲的魅力所在。
(二)基础学院增设汉语夏令营活动的可行性研究
现阶段,来中国旅游实践,来我校交流访问的肯尼亚学生尚未形成规模,行程安排也并不规范。目前,国际英语夏令营招生火爆,有条件的中国学生均热衷于通过亲赴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与国际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参加活动,与当地友好家庭同吃同住,来深刻体会异国的多元文化。这已经成为快速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开拓学生视野的主流方式。
在全球化的发展中,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交往的不断增加,中文的应用价值在不断提升。学习中文,可以说就掌握了与13亿人友好交流的工具,拥有了进入世界上一个重要的、广阔的市场大门的钥匙。汉语夏令营也必将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通过暑期夏令营活动的方式,贯穿与汉语教学或者汉语题材方面的活动,安排与中国教师及中国同学一起同吃同住同玩,发掘汉语潜在能力从兴趣入手趣味学习汉语,体会用汉语沟通的乐趣,从而全面提高学生汉语实际应用能力。
基础学院认为我校完全有条件组织正规的汉语夏令营,既能为有条件有需求的肯尼亚学生提供原汁原味的学习环境,同时也能够为未来招收药学专业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来更多的了解我校,了解中国。
硬件设备:我校有完善的食宿条件,良好的学习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
师资力量:基础学院外语部教师经验丰富,已有6名教师先后赴肯尼亚进行对外汉语教学。
三、汉语夏令营的初步计划
(一)本活动为短期项目。时间安排在每年7-8月,为期四周。具体起止时间将视报名者情况,根据报名者申请要求和举办双方的情况商定。
(二)邀请对象:初步拟定USIU大学汉语课程III的学生,也可包括其他有条件并热爱汉语的学生。
(三)主要教学内容:中国文化、现代汉语语法、汉语听说、汉语写作及其他与汉语教学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四)活动安排:夏令营中有部分时间安排学生在国内进行旅游实践,费用含在报名费中。
(五)费用负担办法:中方负责提供在华学习期间食宿,教材,教学实践,费用自理,国际旅费和其他费用自理;
相信汉语夏令营的成功开办,是适应时代需求的,同时可以为我校探索出办学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刘菲。非洲孔子学院[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10-13.
[2]陈雷,沈阳药科大学派往肯尼亚汉语教师。中国文化之旅。
对外汉语如何教学范文3
论文摘要: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特色、极具代表性的部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如何介绍这部分中国文化的精髓,本着什么样的指导思想教学,如何创新教学的手段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依据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留学生汉语言专业需要而设置的课程。一般在留学生本科四年级讲授。“古代文学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留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如何介绍这部分中国文化的精髓,本着什么样的指导思想教学,如何创新教学的手段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一、明确中国古代文学史与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我国现行的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汉语言技能课程、汉语言理论课程、中国人文知识课程、经济管理课程。汉语言技能课程包括综合汉语、汉语口语、汉语阅读、汉语听力、汉语写作、汉语翻译、商务汉语等;汉语言理论课程包括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字与文化、汉语语法精讲、现代修辞学引论等;中国人文知识课程包括中国概况、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化概论、中国简史、跨文化交流导论等;经济管理课程包括进出口贸易实务、市场营销学、国际贸易等。通过讲授这些课程力求优化留学生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其中,中国古代文学课主要讲授中国古代文学知识,要求学生大致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概况,熟悉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样式、源流变化,以及有代表性的重要作家。要求学生了解、熟悉一定数量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并对古代作品的艺术表现特点有初步认识。在内容安排上以时代先后为序,将中国古代文学分为诗歌(词曲)、散文和小说三大类,突出重要作家作品的介绍,力求突出重点,让学生形象而具体地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这门课程能使外国留学生较多地了解中国优秀的文学遗产,提高对中国古代文学的阅读能力,属于提高留学生整体汉语水平的课程,为留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文化课程奠定基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进行汉语教授的同时,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切实提高学生素质,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的。
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来表现中国古代文学
对外汉语教学中教授中国古代文学非常具有特殊性——外国留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知之甚少,或者根本就是一窍不通,想要把精深而悠久的中国古典文化向他们展现开来,得到共鸣,非常困难。所以,当代对外汉语教学应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理念,使用多媒体技术向外国学生教授中国古代文学,是切实的选择。
多媒体技术能拓展课堂,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和热情。因此,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应当尽可能地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来表现中国传统文化。教师应注意搜集和整理有关素材,向学生传播。比如周杰伦的《发如雪》、《菊花台》,林俊杰的《江南》等意境古典、唱词含蓄优美的佳作、香港艺人黄霑创作的许多古韵词曲运用得炉火纯青的影视歌曲,教师还可以自己动手创作一些中国古代文学课件。
但是,推行教学手段的改革,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表现中国古代文学应注意适度原则。不能将多媒体的“白板”变成扩大的“黑板”,不能将古代文学课变成影视赏析课。多媒体技术手段只是教学的手段之一,不是教学的目的。一定不能俗用滥用、喧宾夺主。在影视作品的使用中,要注意改编的问题,教师要以文本为主体,处理好原著和改编的关系,切忌以改编代替原著,混淆视听。
三、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突出现代思想,体现当代意义
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界对古代文学课的定位多是服务于语言的研究,认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留学生的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古代文学课是为学习语言而设置的课型,将古代文学课边缘化、弱势化和冷漠化。其实,留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非常感兴趣。国外中文系的课程设置中,中国古代文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以汉城大学为例,29个课目中与古文相关的课目就有11个。
古代文学课是为了培养学生们讲授、阐释、鉴赏和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进而借助文学这一载体传播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专业基础课,它是通过对语言艺术的审美鉴赏进而吸收和理解中国文化,在传授文化知识之外,通过文学作品的内容辐射出中华优良传统的精神内核,通过作家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集德育、智育、美育等多重功能于一身,具有独特价值的课程。对留学生的古代文学教学正是出于这个目的。对教师来说,更重要的任务是如何突出现代思想,体现当代意义,将古代文学课程的讲授真正应用于当代留学生的生活。如何用当代意识去激活古代文学,将“死”的文本还原为活生生的生活,是古代文学教学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首要问题。
四、切实处理好文学史与作品选的比重问题
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由文学发展史与作品选两大部分组成。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衔接文学史与作品选的内容,如何具体分配它们在课堂教学中的时间比例,怎样更合理地采用与各自的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是教学的重中之重。不能只讲作品,不讲文学史,也不能只侧重文学史。目前此方面教材很少,笔者建议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主持编写的“对外汉语教学· 中国文化系列”教材。该教材收录了从先秦至明清的文学作品二百多篇,涉及到散文、小说、诗歌、赋等多种体裁。每篇作品后面都有详尽的注释,以便于留学生理解。书中还对每个时代的文学发展情况进行了概述。该书适合中级以上汉语水平的外国留学生学习或自读,也是普通高校大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总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是一项非常复杂、具有很大难度的工作,它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灵活的现代意识,同时还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必须熟练地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将对外古代文学课传授好。
参考文献:
[1]涂文晖。论对外汉语高级阶段古代文学教学的特殊性[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2]杨冬梅,訾希坤。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文学课的教学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对外汉语如何教学4
关键词:语感;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直觉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1-0069-03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巨大,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也越来越具有吸引力,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把目光投向中国,希望在这里寻找人生的机遇。因此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学习汉语的潮流,促进了我国的对外汉语事业的蓬勃发展。
对外汉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长期以来对这种能力界定仅限于听说读写这几个方面,语感的培养似乎没有引起广泛重视。这是由于:一方面语感的定义并没有完全统一,在具体的表述和理解方面,存在着一些争议。例如,吕叔湘(1985)指出语感是一种“敏感”,熙(1980)也认为语感是一种“感性认识”,“我们对于口语的感性知识就是鉴别文章通顺与否的最可靠的根据”。其中的“感性知识”指的就是语感。语感可以鉴别文章是否通顺,把文章改得通顺,这是一般的语感。更进一步,更上层楼,语感可以鉴别文章是否优美,把文章改得优美,这是修辞的语感。中国人说的语感与西方人说的语言直觉(language intuition)十分类似。语言直觉是判别言语可否接受的直觉能力。但是已经有一些教育界有识之士意识到语感教学的重要性,如香港城市大学的王培光教授、暨南大学的周健教授等,都对语感教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一、语感培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对外汉语教学应以实现教学目的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汉语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为根本的指导思想,而培养学生语感、加强语感训练是对外汉语教学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途径。这是因为,语感是人们在长期使用一种语言的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它是一种语言直觉,是一种不需要思考就能对语言形式的正误做出判断的能力。语感在我们习得母语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语感同样是灵魂。在第二语言学习理论模式中,加拿大语言学家Bialystok将外语习得者的语言知识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其中隐性语言知识指的是存在于学习者潜意识层中内化了的语言知识,学习者虽不一定能将其清晰地表达出来,但能不假思索流利地使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语感。
二、第二语言语感形成的不同阶段
在二语教学中,学生的语感是分不同阶段的,是一个逐步建立的过程,作为教师要能够判断学生处于语感形成的哪个阶段,给予正确的指导,以促成下一个阶段的到来。笔者把培养学生语感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经过初期的语言接触,学生掌握了改语言的语音和基础词汇,对该语言的认识还处在一个词一个词对应母语翻译的阶段,该阶段还没有形成语感,因为语感实在语言使用中获得和体现的。但是这一阶段又是形成语感的毕竟阶段,即所谓的入门。
第二阶段,学生的词汇量继续增加,同时开始学习一些基本的语法点,在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先把意念转换成母语句子,再通过心译,逐词地转换成英语句子,这个阶段是每个学生都要经历的,也大部分二语习得者最容易止步不前的阶段,包括很多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十几年,最终还是停留在该阶段。
第三阶段,学生通过语法体系的逐步完善,词汇量的进一步增加,通过大量的阅读和一些典型句型的背诵积累,可以不需要通过心译而运用英语的规则组织句子。语感已经呼之
欲出。
第四阶段,随着学生长时间地在目的语环境中的浸润,通过大量的言语实践,对汉语的特点有了比较充分的感知,能够用汉语的思维方式去理解语言和组织语言,在与目的语的使用者交谈时能够直接使用汉语进行造句,并造出符合汉语语法规则的句子。这也是汉语语感初步形成的阶段。
第五阶段,学生能够对话语或文章是否通顺自然,用词是否恰当准确,语法是否正确规范等,不需要分析思考就能下意识地做出判断,到了这一步,学生的汉语语感已经达到了和汉语母语者相同的水平。通常从第四阶段到第五阶段的跨越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阶段,甚至是十几年或几十年。所以对于大多数的留学生而言,能够到达第四阶段就算形成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感。
在教学中想使学生顺利到达第四阶段,培养其汉语语感,笔者认为教师应该针对每一阶段的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找出该阶段的教学难点和适当的训练方法。
三、语感在不同阶段的训练方法
(一)入门阶段
在学生接触语言的初期,也就是在入门阶段,笔者认为,语音是教学的关键和重点。因为语言是音意结合的系统,形成正确的发音即获得良好的语音感对学生的听力以及口语表达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为语言的学习打下基础。而不良的发音习惯一旦形成将很难改变,在今后的学习中也会引起一系列恶劣的连锁反应。所以第一步是把好语音关。
在这个阶段可以采用试听教学法,播放标准的汉语拼音、单个元音和辅音的读法,通过图示让学生了解发音的具体口型和舌头位置,最重要的还是要让学生多加练习。根据吕叔湘先生对语感的分类,语音感也是语感的组成部分,因此通过语音教学渗透语感是很有必要的。由于在接触语言的初级阶段,学生容易产生畏难心理,而大量枯燥的语音训练又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从而降低自我效能感和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该阶段要注意训练方法,提高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可以通过游戏和一些带有竞争性质的课堂小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字母和音标的教学中,为了让让学生注意音标发音的细微差别,可以将近音字母编成绕口令,希望通过绕口令和谐的音调、较快的节奏绐学生谈美的感受,自然施渗透语感。还可以设计游戏,如教师在课前准备迷宫图,加入要练习的声母或者韵母,教师按照走出迷宫的顺序读出声母,学生根据自己听到的声母做出正确的标记。
(二)在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过渡期间
这一阶段是语感能否形成的关键期,把握住了这个关键期,二语学习会有一个质的飞跃。笔者认为在这一阶段的训练可以从听力和阅读两方面来加强训练。从语言的输出和输入功能来说,听和读都属于语言的输入。由于在这一阶段,留学生的汉语水平还较低,因此需要积累丰富的汉语感性材料,通过记忆―模仿―练习,从而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能力。“听”是理解和获取信息的过程,和其相对的“说”是表达和传递信息的过程,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笔者认为“听”是“说”的基础,在语言交际中,先能听懂而后才能表达自我。
美国语言学家里弗斯和坦柏利就曾经对听说在人类的言语交际活动中所占的比例作过大量的实验调查研究,他们以英语为母语的成年人为对象做出的分析结果是听占据了45%,而说则占据了30%,在人类言语交际活动中“听”所占的比重更大。因此,听既是人类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同时还是言语交际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加强听力联系是学习语言、获得语感最有效的方法。为此,不断地强化外国学生的汉语听力训练就成了培养他们汉语语感的重要
一环。
在听力训练的初级阶段,由于外国学生对汉语的感觉比较迟缓,捕捉汉语信息的能力较差,可能一句话只能抓住个别熟悉的词汇和表达,无法理解完整的意义。或者要把听到的汉语进行认真地分析,即先把它们分解成词和词组,接着综合成句子,在经过心译后才能理解说话者的含义,整个过程费时而吃力。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抓住关键词,练习所用的句子应该是短句,简单易懂,而且要反复训练,逐渐增加
难度。
到了中级阶段以后,随着外国学生对汉语的感知能力得到加强,对汉语的语音语调都已经不再陌生,这这阶段的练习要进一步强化,严格控制听的时间,训练他们的反应速度,这一阶段听力内容要形象化、故事化,避免听力材料中出现太多新的词汇和语法现象。与此同时,开始训练他们用汉语复述故事的能力,检验其听的成果如何。整个过程要遵循听音―模仿―复述的阶段学习法,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具体来说,就是当他们在听录音或看视频时时,先让他们进行语音、语调的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开始不必讲究速度,但要力求准确,然后再要求加快速度;模仿到一定程度后,再根据录音或视频的内容,让他们按自己的理解,复述录音或录像中的大致内容,培养他们最初的说的能力。这样,随着他们所积累的汉语材料不断增加以及反复的练习,他们逐渐可以自由地进行表达,自然而然也就培养了自己的汉语语感。需要注意的是,在对留学生进行听说训练时还是要遵循教学趣味性的原则,运用趣味教学法。
举个简单的例子,传话游戏,教师说一句简单的话悄悄告诉一个学生,该学生再悄悄告诉另一个同学,大概传5个人左右,让最后一位同学说出他所听到的内容。类似这种方法虽然看似简单,但对于训练学生捕捉信息和记忆信息能力很有帮助,随着学生水平的提高,还可以加大传话中的信息量;另外对中、高年级的学生还可通过一些绕口令的方法来训练他们对汉语语音的敏感度。由于趣味性教学的运用可以极大地引起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唤起他们用汉语表达思想的愿望,无形之中就能增强他们的汉语语感。
我们看到,在以上两个阶段听力都是在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是由于听是语感获得的主要途径,神经语言学临床研究证明,多个脑区参与了听觉和视觉通道中的语音加工过程,包括左侧额下回、左侧颞上回、左侧顶下小叶、以及左侧颞顶枕联合区等脑区;而且某些脑区的功能似乎并不是单一的,例如:左侧额下回即负责复述又负责语音的短时储存(祁志强2010:40)。Howard等人的研究表明听觉语言中枢似乎位于左半球颞叶听觉联合区的中部,而Demonet则定位于听觉联合区更广泛的上部;视觉语言中枢则位于视听联合区中部,而Law等人的研究则表明,视觉语言中枢位于视听联合区的上部(周昌乐、唐孝威2001:397)。“全身反应教学法”的创始人、美国加里福尼亚何塞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詹姆士・阿歇(James Asher)认为“……先发展听能再发展说话能力这一顺序是人的大脑和神经系统在语言习得方面的机制,没有人能够违反这一规律”(转引自朱建新2000:79)。通过对人类语言习得神经、心理机制的研究,培养“听”的能力更有利于语言的掌握。积极进行听力训练、刺激大脑“听神经”是增强“听”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要对“听”方面的训练予以更多的注意,听说技能习得在二语教学中应先于读写技能。
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要充分利用外部良好的汉语环境,多听多记多模仿,千万不能学习聋子汉语、哑巴汉语、应试汉语。针对这一现状,听觉和视觉刺激在现在高校外语教学中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多媒体教学,其巨大的视觉冲击和听觉感受在外语教学情境下对大脑的视听神经产生强烈的刺激,能够充分激活相关语言区的运行。
阅读也是提高语言材料储备的有效方法,特别是诵读。诵读教学在我国古代被广泛采用。昔日幼童启蒙时背的百家姓、千字文的做法其实也是一种语感训练,中国人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中国历来重视诵读的教学方法,中国传统的直觉思维方式是语感教学的思维基础。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熟读”实际上就是储存语言信息。“熟读成诵”是储存信息最有效的方法。“朗读就是一个模仿的过程,学生读多了、背多了也就自然而然地加强了汉语的语感,提高了汉语表达能力。
四、在汉语学习的第三阶段
学生要积累丰富的语言感性材料,要进行大量的浸润式的语言操练,因此老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例如可以利用中文原声歌曲、原声电影来营造真实的语言氛围。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听和学唱汉语歌曲、观看中国电影,使学生沉浸于汉语歌曲和电影所营造的地道的、真实的、汉语语境之中,让他们自觉地去找感觉、去受感染。
在播放歌曲和电影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揣摩、去感觉自已的发音与地道的汉语发音的区别。在语调方面教师要让学生逐渐领悟如何通过语调的抑扬顿挫来表现情绪上的波动。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真实语境中学习地道的日常用语和习惯用语。教师要启发学生去感知歌曲和电影所折射的文化内涵,使学生受到熏陶、收获知识、扩大视野,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又会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这样形成的语感才是丰满的。让学生自己用眼观察,用耳捕捉语言信息,将语言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能力。学生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也为进行语感训练创造了最佳条件。
五、在语感形成的第四阶段向最高阶段的过渡过程
阅读依旧是起到关键作用,但在学生阅读的深度和广度方面要比之前阶段的要求高得多。在阅读的广度上,我们知道文字能够打破时空界限,传承文化的血脉,中华文化灿烂辉煌的五千年,包含了太多值得去理解和探求的内涵。因此,汉语中所包含的丰富文化底蕴需要学生去用心体会和理解。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阅读,在头脑中想象出画面感,再展示多媒体等直观材料,让学生将文字和多媒体画面或实物相对照,从而找出自己对某词句理解的偏差或情感体验的不足,再去阅读文字,感悟语言文字蕴涵的意思、情味。
为了使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直观性的了解,除了在课堂上播放影视纪录片以外,还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让学生亲身接触灿烂绚丽的中国文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开展游学活动或者语言实习,使学生亲临其境地感受中华文化的精美与博大。例如可以带学生去民俗博物馆,感受民间的传统文化,了解如剪纸、陶艺、糖人等民间艺术形式,再将所看所感写成日记。还可以带学生去听中古传统曲艺,如相声、京剧。前者可以使留学生感受中国语言的魅力,体会什么是言外之意,体会什么是中国式幽默。
任何一种能力,都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掌握。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言交际能力和汉语言表达能力也只有在训练中才能实现,所以多角度、全方位培养语感是实现对外汉语教学目的的有效途径。
语言教学目的在于培养使用所学语言的人。它不同于语言学教学。语言教学在于培养语言表达者,语言学教学在于培养语言学研究者。对外汉语教学要通过感受、学习、积累汉语言材料,学会正确运用汉语。作为一种语言教学,对外汉语教学只有强调和注重语感的培养,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六、结语
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中关于语感的研究还不够成熟,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关语感的定义、地位和培养语感的途径更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尽管如此,语感培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可忽略的,应得到更为广泛的认同和进一步的
研讨。
参考文献
[1] Lyda 转换生成语法简明教程:乔姆斯基语言理论介绍[M].黑龙江大学科研处,1983.
[2] 钱珍。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感[J].文学教育(上),2008,(12).
[3] 王培光。语言教学中的语感因素[J].语言与教学,1999,(3).
[4] 汤富华。感觉语感的感觉――语感还是直觉[J].外语学刊,2010,(3).
[5] 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6] 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国家汉办,1996.
[7] 刘询。对外汉语教学引论[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8] 赵春利,杨才英。对外汉语教学初级语感培养的原则[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1).
[9] 周健。第二语言教学应以培养语感为导向[J].语言与翻译(汉文),2003,(1).
[10] Hymes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ciolinguistics Selected
[11] 王尚文。语感论(修订本)[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12] Stern H H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