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教学情境精彩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340717

【导言】此例“教学情境精彩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情境教学【第一篇】

一、融入生活,利用生活情境

生活是一个大课堂,很多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将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相结合,既能引导学生了解生活常识,又能帮助他们在好奇中掌握数学知识,从小培养他们学以致用的思维习惯。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程安排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在课堂中融入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皆数学。在生活情境中学习,不会让学生感到知识的高深与遥远,相反会给他们一种亲切、熟悉的感觉,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下面通过两个例子来说明。

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一年级的大部分知识都是引入生活情境。例如一年级上册“位置”一课,主要教授小学生上、下、前、后的基本概念,由于这些概念在生活中很常用,所以教师可以将这个概念融入到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受这些概念在生活中的应用,可将这节课安排在室外,让学生通过观察操场上的实物来向他们讲解上、下、前、后的概念:篮球在篮球架的下面,篮球架在双杠的上面,看台在我们的前面,操场门在我们的后面……在了解这些概念以后,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应用,可向他们提出要求:小红站到小明前面,小强站到小丹后面,将语文书放到数学书下面,将英语书放到数学书上面……通过这些简单的应用,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掌握知识。

除了设置生活情境来教数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布置作业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一年级下册有认识图形的相关知识,主要是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以及圆这几个图形的认识,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找一找家里物体的形状,有的学生找出盘子是圆形的,有的学生找出电视屏幕是长方形的……学生能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这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二、创设情境,加强记忆

除了利用生活中的情境之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创设与所学知识有关的情境,让学生们在所创情境中学习,沉浸于课堂情境之中,从而更好地消化和理解数学知识。创设情境一般是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年龄特点选择比较常见的场景让他们轻松接受所学知识,并能记忆得更加深刻。通常采用轻松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下面结合教学的一个实例来简单介绍。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位置和方向”一节主要是教授学生如何描述位置,大部分都是计算方向和距离的题目。例如学校在游泳馆的北偏西45度,这样的学习内容很难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不便采用生活情境的方法讲解。为了使学生更清晰明了地理解知识,教师可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可结合课本上提到的游泳馆、学校、邮局、小明家、书店这几个地方创设情境。教师先在课前制作地图,在这几个地点之间画出几条公路,这些公路可通向任何一个地点,且公路间的角度相等,只是公路的方向和弯曲程度不同。在课堂上,教师用投影仪展示所画地图,让学生寻找两个地点间最近的路线,并计算出所要走的角度,比如找出小明家到学校最近的路线,学生会找到相应的路线,并根据公路间所形成的角度来计算小明家和学校所形成的夹角以及从小明家到学校的距离。创设这样的情境能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通过贴近生活的情境学习相关知识,学生也容易接受。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解答问题,例如学习三角形时让学生找到生活中存在的直角、钝角、锐角三角形,同时创设一个情景剧,即让每一位学生代表一个三角形类型,在剧中描述所代表的三角形的性质和特点,以此来帮助学生记忆三角形的相关知识。

三、设置竞赛,增强趣味

竞赛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不仅便于应用,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斗志,使他们更快地融入到课堂之中。数学教学也应采用竞赛的方法,可采用简单的口算竞赛或小组规划设计竞赛,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锻炼思维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能为了活跃课堂氛围而刻意设置竞赛,不适当的竞赛反而会适得其反,要结合知识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来设置。合适的竞赛往往能在增强学生团队意识的同时帮助他们更好地吸收知识,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下面结合教学实例具体说明。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一课主要涉及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这些知识讲解起来比较容易,但是让学生深刻地掌握并且熟练地运用并不容易,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总结归纳、寻找规律。然而,大量的练习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他们不愿重复性地做太多的计算题,这时,教师就可以采用竞赛的方法来激励他们寻找运算方法做出题目:教师准备三组简便运算的题目,将学生分成六到七个小组,每组选出一名组长,发给各个小组同样的题目,比一比在规定时间内哪个小组的正确率最高。比赛进行三轮,综合成绩最高的小组获胜。这样的竞赛能促使学生更快、更准确地算出题目,一方面要小组成员相互配合,另一方面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认真细心,这样才能保证计算正确。这个过程正是锻炼学生计算能力的过程,而且在三轮竞赛结束后,学生也找到了计算规律,教师再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完善找到的规律,从而轻松完成教学任务,获得课堂教学的高效。

四、实际演练,深化理解

在传统的教学中,一般都是课上教师讲学生听,课下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做,导致一部分认真学习的学生能理解课堂内容并认真完成作业,而另一部分学生却不能完全理解知识,作业也无法高效完成。不仅如此,无论是成绩好的学生还是基础薄弱的学生,都没有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教师要在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之中,并实际演练出来,这样才能帮助他们真正理解所学知识。下面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做简单介绍。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涉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知识,教师要明确教学目的:从最初的帮助学生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外部特征到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再到运用这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最终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课本上的应用题包含一些生活中的例子,例如运用面积公式粉刷墙面、利用体积公式计算铺路所用的沙子,但这些都是纸上谈兵,很难在生活中操作。因此,教师可以将这些问题缩小或抽象化,利用模型等工具来辅助教学,让学生有机会动手操作。教师在课前制作几个正方体和长方体的模型,在学习了基本概念之后,将模型分发给学生,让他们通过测量来计算给这些图形涂颜色所需的面积。教师也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个沙槽,里面放入一定量的沙子,制作一条公路的模型,让学生通过测量公路模型计算出铺路所要用的沙子量,再通过测量器测量沙子的体积。这样的动手操作,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也能增添课堂的趣味,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会运用知识。

五、结束语

情境教学【第二篇】

高中数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利用课本中的数学理论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然而高中数学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要求很高,个体差异的存在必然导致一些学生不能深入的领悟数学的内涵。因此,在教学中,就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来帮助学生进行快速理解,以实现对数学问题的有效解决。情境教学的应运而生给学生提供了增加交流、共同探索创新的学习环境,充分的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灵活的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将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化为对学生的能力、智力、创造力的开发和挖掘。学生在分析、探究、猜想、验证的过程中,提升了自主探究能力,实现对重难点的突破和创新,为其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深研理论,遵循情境创建的原则

1.生活情境中感受真实性。生活化、真实性的情境能够使学生快速地进入现实环境,结合自身对情景的熟悉程度来挖掘其中存在的问题,唤醒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学生置身于熟悉的情景中,针对其中的一些数学现象,积极的调动原有的知识储备来给予解决和探索,在不断的前行中产生认知冲突,并以此诱导学生质疑猜想,从而顺利的导入对新知的学习。例如在学习“指数函数”时,就可以充分的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细胞分裂”,让学生以图示的方式来观察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变两个、两个变四个……学生对这样的现象既熟悉又陌生,从而拉近了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逐渐由兴趣转化为理性的思考,并找到其中蕴含的函数表达式,从而实现对数学知识的学习。

2.模型情境中直观形象美。表面看似枯燥、乏味的高中数学,其内在却体现着数学特有的严谨、冷峻之美。教具模型直观形象的显示了数学中抽象的知识概念,引导学生来挖掘、体验、感悟、欣赏其中蕴含的数学美,积极的利用自己的智慧来实现图形和理论之间的交流。例如数学函数图形的平移、旋转彰显了其中的运动之美;圆和椭圆都显示了模型中的曲线之美;立体几何中点、线、面之间的纵横交错,强调了数学中的线条美。这些教具模型的应用,为数学课堂注入了新鲜的元素,刺激了学生的感官,使之对这种看得见、摸得到的情景产生愉悦之感。学生在观赏和自制的过程中,联想、想象、情感和思维被激活了,从而进入持续稳定的学习状态中。

3.质疑情境中思维探究性。激励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进而对现象、问题进行质疑;引导学生理性思考,训练学生分析、推理等严密的思维,以提高学生判断和计算能力;给学生预留足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正弦定理”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一些典型而有趣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我国核潜艇A在海上巡逻,突然发现正东处有一艘敌艇B正以30海里/小时向北偏西40°行驶,试问,已知鱼雷的速度为60海里/小时,怎样发射才可以击中敌舰?通过这样的情景让学生绘制图形进行探究,通过大胆地质疑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对问题的激烈讨论,实现学生思维之间的交流。

4.激励情境中学生主动性。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动力。在情境的创建中,要能够顺畅的将学生带入情境,使学生主动的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在对数学的体验中,体会学习所带来的快乐,品味数学中的无穷魅力,以使学生由感性的、暂时的兴趣,进入持续、稳定的学习状态。在热烈的情绪的带动下,学生主动的参与探究、表达、体验、评价、鉴别、操作等课堂活动,能够促使学生的语言、操作和理解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避免“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弊端。

三、优化课堂,灵活情境教学的实施

1.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化的情境将学生置于一个熟悉的环境中,由学生感性的认知来顺利导入理性的思考。例如在学习“函数的单调性”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函数图像来创建情境,让学生观察不同的函数图像,利用成语来描述函数图像的变化。这一情境使得数学问题充分与语文成语相结合,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兴趣,纷纷利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学过的成语来进行描述。学生在描述上升趋势的增函数时想到了蒸蒸日上、节节高升等成语;在描述下降趋势的减函数时想到了每况愈下、直线下降等成语;在描述三角函数的图像时想到了此起彼伏。讨论使得学生很兴奋,教师就可以顺势提出问题:观察y=x和y=-x函数图像的变化趋势,这两种变化趋势有什么不同?如何利用数学的方式进行描述?学生由感性的描述上升到了理性的变化分析,使学生顺利的理解了“y随x的增大而增大”的特征,对函数的单调性有了逐步的认识,进而顺利的导入了对单调性的深层学习。通过这样贴近生活的情境建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建立了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兴趣,并逐层加深了对知识的认识,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2.教具应用,彰显数学的对称之美。教具模型的情境建立,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形象的展示在学生面前,降低了学生的思考难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具的制作,使学生能够体验从建立到生成的整个过程,从而理解知识的成因。例如在学习有关“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亲自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准备一定长的细绳,将绳子的两个端点固定在黑板的两个端点上(绳子的长度要大于两点之间的距离),然后利用铅笔拉紧绳子,沿绳子旋转一周,笔尖就会在纸上画出一个完美的椭圆形。

3.问题创建,建立数学的开放探究。问题能够直接点燃学生的思维。学生积极调动原有的认知来尝试解决问题,在对问题的探究中实现对新知的融入和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来创建问题情境,利用开放式的探究来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

情境教学【第三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灵活掌控;n堂效率

随着建构主义理论在现代教育中的广受认可,情境教学近年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从当前的应用情况来看,很多教师没有正确把握好情境教学中的“进”与“出”。往往教师带领学生进入情境容易,但是当情境教学开展后,很难及时从情境中出来。这样一来,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教学效率,影响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因而如何正确把握情境教学中的“进”与“出”,也是在情境教学应用中取得较好应用效果的关键。

一、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制定情境教学方案

情境教学的应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参与情境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学习和掌握教学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因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应当集合教学内容,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基础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情境教学方案。最为关键的是如何把握情境的“进”与“出”。进入情境是情境教学应有的基础,只有带领学生进入情境,才能从中促使学生去主动学习、思考,并且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出”则是教师对于教学节奏的掌控,不能一味沉浸其中,要走出情境,联系教学内容,开展知识教学,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例如,在“平均数”这一章节的教学中,两个篮球队比赛,分别为欢乐队和开心队,已知每个队伍各个成员的身高,分别计算两个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首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创设情境教学应用方案。分别在班级中选择10名学生,分成两组,扮演两个篮球队的队员。然后根据教学内容,将例题中的相关数据分配到相关学生的角色中,进行角色扮演和相关计算。在该章节的教学内容中,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平均数计算方法。可以分为两个步骤,分别是相加和除法运算。将所有队员的身高数据相加在一起,然后除以队员数量,便可求出每个篮球队的平均身高。为了提高情境教学活动与教学内容的关联性,还应当对情境教学中的一些情节进行改良,融入更多的教学知识点。

二、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参与

在情境教学中,活跃课堂气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活跃的课堂气氛可以有效地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情境教学中,即进入情境。情境教学的优势在于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因而应当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教师应当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气氛。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设备来播放相关的视频,把这种方式作为课堂导入方法。在课堂教学开始前,教师首先在多媒体设备上播放一段篮球比赛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气氛。

然后教师开始进行课堂导入: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一段篮球比赛视频。请大家想一想,在篮球比赛中,是不是队员的身高越高,就越有优势呢?学生回答:是。教师:好的,同学们回答得很正确,那么我们如何对比两个球队的身高呢?要知道,每个篮球队都有5名队员,不同队员的身高都是不一样的,请大家思考一下,如何对比两个球队的身高。学生回答:对比两个篮球队的平均身高。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讲授的内容,如何计算平均数。

通过这种课堂导入方式,可以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在接下来的情境教学中,教师同样应当注重课堂气氛,使得课堂气氛保持在一个较为活跃的状态,从而便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此也可以看出,活跃的课堂气氛是进入情境的环境基础,只有学生兴趣被激发出来,主动参与其中,才能够真正达到情境教学的目的。

三、掌控教学节奏

从当前情境教学的应用情况来看,所存在的一个最大问题便是很多教师没有较好的掌控教学节奏,往往在情境教学中进得去,却出不来,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教学效率和质量。因而教师应掌控好教学节奏,灵活把握情境进出,要进得去,出得来。

当然,仅仅依靠这种教学还是远远不够的,在情境教学活动进入到相应的节奏时,教师应当立即跳出情境,引导学生去思考数学知识。如在将所有的篮球队员身高数据相加求和后,教师就应当在这一节点跳出情境,对学生进行引导: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两个篮球队每个队伍5名篮球队员的身高数据之和,接下来进行平均数计算。可以把5名篮球队员身高之和除以队员数量,就能够求出该篮球队的队员身高的平均数。

教师在跳出情境后,要把情境教学中所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然后以知识讲授的形式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可以继续进入情境,让学生运用知识来进行运算。

四、细化教学目标

作为教师,要提高情境教学的有效性,应当对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制定阶段性的教学目标,当情境教学进入到一定时期后,继而跳出情境,巩固知识内容,完成相应的具体教学目标。在“平均数”章节的教学中,笔者设置了三个细化的教学目标,分别是:

1.掌握平均数的基本计算方法。教师可以在情境教学开始前讲授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或者在情境教学活动过程中跳出情境来讲授,从实际效果来看,后者更加适用。关键在于教师应当在适宜的时间点跳出情境,特别是一些能够引发学生关注和好奇的节点来进行教学知识讲授,最易于取得较好的效果。

2.自己动手进行计算。在平均数计算方法讲授完成后,让学生根据教师讲授的计算方法自己动手计算两个球队的平均身高。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如一个同学负责加法、一个同学负责除法,其他同学负责验算。通过这种方式,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从而能够更好地掌握平均数计算方法。

情境教学【第四篇】

关键词:新情境问题物理教学方法和途径主动探索

新情境问题主要以自然现象、生产、生活实际、现代科技为素材进行设置,使物理学科新情景的创设比较新颖,能真实、全面地模拟和再现了生产生活的实际场景,科学研究的过程,科学上的重大发现,高科技成果等情景。加强新情境问题的教学,使新情景与问题提出等有机结合,学生在新情景下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会关注和思考,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物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本文对中学物理学科的新情境问题的教学,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新情境问题”教学过程的设计

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如何把物理问题生活化,让物理知识回到现实生活中,将其产生和发展过程返璞归真,给学生创设物理现象情境,让学生通过对情境的观察、思考,发现归纳出蕴含于情境中的物理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构建物理现场情境,激发学习“内驱力”

“新情境问题”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去体验情境,通过观察、实验和思索,触发学生的探索意向,形成自觉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习惯。教师可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出发,围绕一定问题,根据教材提供的材料,通过观察实验,诱导学生主动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亲自成为“发现者”,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如在“动量和冲量”一课教学中,我先精心设计一个小实验:取几颗橡胶弹丸,分发给学生看。将一颗弹丸装入玩具手枪,一手持枪,一手持纸靶,沿平行于黑板的方向击发,弹丸穿透纸靶。接着,佯装再次装弹(不让学生知道是空膛),声明数到“三”时,开枪。然后对某一区域的同学,缓缓地数出“一……二……三”,不等枪响(其实并不击发),手枪所指的区域的同学已作出或抵挡或防御的反应。

问题与讨论:

()你们躲避什么?为什么要躲避?——子弹,会被弹丸中伤。

()刚才传看子弹时,为什么不躲闪?——子弹没有速度,不会被弹丸中伤。

(3)空气中的气体的分子具有很大的速度(可达05m/s),它们无时不在的撞击着我们最珍贵也是最薄弱的部位——眼睛,为什么我们毫不在乎?——气体分子质量很小。

(4)手枪所指区域以外的同学,为什么没有做出防御反应?——子弹不是射向他们的。

讨论与小结(可由学生自主完成):运动的物体能够产生一定的机械效果(如弹丸穿透纸靶),这个效果的强弱取决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两个因素,且这个效果只能发生在物体运动方向上。

本实验让学生先产生兴趣,造成悬念,继而思索,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状态。兴奋之余,研究课题“动量”已自然形成。而且,对动量的大小的取决因素和方向性都有了正确的指引作用。

、设置探索验证情境,激活科学思维

美国华盛顿大学内的一条幅上写道:“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牢;只有动手做,才理解得深”。接受性学习是要学生将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接受下来,然后内化成自身的素质,然而在内化过程由于缺少自身的经验体系,故在形成自身的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可能会造成联系障碍,从而影响问题的解决。而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通过“做科学”来“学科学”,需要学生从情景中认识问题,提出假设,收集资料,实验验证,处理信息,解决问题,这些都得内化成学生的自身经验体系,因此探索验证是探究性学习模式中的核心环节。

此外,探索验证过程创设类似科学家的研究情境,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以假设为基本方法,以质疑验证为基本手段,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网络,直至问题的最后解决,其中既有形象思维、动作思维,又有抽象思维;既有聚合式思维,又有发散式思维,可以让学生在学到物理基础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受到科学作风的熏陶,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能力。

在“超重和失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或查阅资料,或收集信息,或实验验证,如在磅秤上测量体重时以直立姿势下蹲和以下蹲姿势直立磅秤示数的变化;用易拉罐自由落下来演示液体压强消失现象;提出了在太空轨道上研制“长距离的光导纤维”,“绝对球形”的滚珠和科学设想;进而还提出了宇航员在宇航飞行中应采取何种姿态……这些不仅极大的丰富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正确对待客观事物的严谨科学态度。

3、创设设问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教育所传递的内容应该有这样三个层次:第一,应该让教育者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一个客观的人;第二,应该让受教育者知道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成为一个会思考的人,一个有理性的人;第三,应该让受教育者知道怎样才能使世界更美好,成为一个善于提问、勇于探索和创新的人。而目前的物理课堂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局限于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还不够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探究性学习中问题解决之后,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特别是解决与社会相联系实际问题和与现代科技发展相联系的问题。

在创设新情境问题过程中,要自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科技与社会,体现现代物理的新内容、新方法、新思想、新观念,可涉及当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在不削弱物理基础知识的学习,不破坏物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情况下,敢于突破物理学的框架体系,综合其他学科的内容,用联系的观点将学习内容综合化、实践化、社会化和现代化。

把最新科技问题转化为自然问题,在素材的选择上要注意:一要紧跟时代步伐,及时反映最新科技成果。二是不要贪大求全。三要有利于开拓视野,启迪思维。

如在某一物理知识的教学结束时,提出一个或几个与以后学习有关的悬念埋下伏笔,让学生带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强烈愿望结束对某一知识的学习,往往会取得“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学习兴趣。

在学完“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以后,创设设问情景,让学生思考三个问题:

()大家都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因此高山顶上气温似乎比地面气温高,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如何解释?

()飞机在万米高空飞行时,舱外气温往往在-50℃以下,舱内由于空调的作用仍温暖如春,但此时空调的作用不是使空气降温,而是使空气升温,如何解释?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234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