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优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017895

【导言】此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优质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范文【第一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问题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会使用到的一种方式,主要是指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所要讲授的教学知识选择出一些与其有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这个探究的过程可以是小组之间合作完成也可以是个人独立完成,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小学数学的探究式教学课堂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同时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思S模式都得到了锻炼与加强。

一、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本文经过分析和对比,发现了一些存在于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本文的案例教学均取自于小学数学北京景山教材中。

1.探究问题不合理,学生无探究兴趣

在关于“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的教学课堂中,其教学内容是:(1)教师和学生以游戏的方式写出了一些分数;(2)学生对这些分数进行分类;(3)教师让学生和同桌展开合作将所有的分数全部化成为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两位小数);(4)经过学生的合作和分析,发现了这些分数有的可以化成有限小数,而有的不能化成有限小数;(5)探究问题:能够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和什么有关?这个教学案例设计中,教师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合作分析中得到几个结论:能够化成有限小数的是否和真、假分数有关;是否和简分数有关等。但是这个探究式课堂中存在着一个明显的问题,那就是教师设计问题的难度比较大,过分高估了学生的能力,比较难的数学问题很难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想要得出正确的探究答案是比较困难的,其中有着很多的影响因素,学生很难得到全面的结论,很难探索出教师想要的答案,最后其探究的结果还是教师直接说了出来。

2.形式化的探究过程,探究在教师预设的框架内展开

在很多的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课堂中还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即使已经保持了探究课堂的完整性,学生最终也得到了预设问题的答案,但是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思考的部分并不多,其中一些关键的点是教师直接展示给学生,学生在探究中只是简单的一些计算,研究过程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总的来说,学生的知识主建构的空间是有限的,一些形式化的探究过程并不能真正让学生抓住知识的核心,在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自主思考的过程很少,从中收获的知识也很少。

二、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对策分析

1.强化教师探究式教学的能力

探究式教学课堂是否能够取得有效的成果,其主要因素就是教师探究式教学的能力。首先,在构建小数数学探究式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不断强化自己的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其次,小学学校也要重视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工作,定期组织教师参与到一些探究式教学的培训活动中,让教师不断地对探究式教学进行学习,进而增强教学能力;最后,小学学校还要多多举办一些教师探究式教学的公开课,让各位数学教师都可以相互学习和交流,致力于提升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成效。

2.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否能够取得成效其关键因素还在于学生,学生是不是愿意探究问题,在参与的过程中是否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而这些的关键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趣味性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在小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创设出真实而有效的情境。而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明确情境中所要探究的问题;其次,找到最恰当的切入点;最后,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境。

3.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推进,探究式教学课堂也将是未来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主要方向,教师必须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小学数学教师要多参与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培训,在不断学习和培训中掌握有关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掌握理论知识并不是结束,最重要的是如何将探究式课堂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其实,教师可以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地总结经验,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且不断地改善。

综上所述,将探究式教学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够充分引起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自主或者合作的参与学习,这样小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都得到了锻炼,也提高了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范文【第二篇】

关键词小组合作小学数学优化教学质量

一、结合小组合作和动手操作

小组合作的开展不能仅仅是教师作为主要角色,在课堂上一味地讲解如何实施小组合作,而是应该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小主人,动手计算数学表达式,动手演练模拟数学模型和构思设计绘图。小学数学的一些课程还需要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后,经过思考,构思图形的变化,并得出结论。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让学生动一动,量一量。如教授《三角形》这一门课的时候,让学生区分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就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分组测量各个三角形的角的度数,并记录下来,观察比较每个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90度比一比有什么特点,然后归纳总结。在小组活动中,组长就会组织哪个同学进行测量,哪个同学进行记录,哪个同学进行总结,在这个过程进行的时候,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测量能力、合作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还锻炼动手操作能力,更能体会到合作的乐趣。另外,在进行小组合作的设计时,教师还应该注意小组内成员的质量,尽量不要出现一组全是优生,一组全是差生,这样得不到最好的教学质量,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掌握程度进行分组,让优生带差生,相互督促,相互交流,互相学习,使得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最优化。

二、使用多种学习材料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组织小组合作活动,不同于语文、英语课堂,需要学生掌握听说读写能力,数学课堂还要求学生具备有一定的逻辑能力和计算能力。在每一节数学课堂上,数学学习材料是必不可少的。数学学习材料是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的基本载体,是小学生感受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是体验数学价值、形成正确数学观的重要资源。[1]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材料,结合数学知识,让学生探索数学与材料之间的联系,比如说人民币与其他货币的汇率的计算,学校设置的奖项和奖品呈现出的数学规律,购物结算、家庭收入和支出结算、家庭承包土地面积的丈量、区间测速时间的换算、小组内成员身高平均值的计算等,这些都需要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数学学习材料,组织和安排学生动眼、动脑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学习材料,将这些数学学习材料择优处理后充分运用于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以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优化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的质量。

三、增设更多的实践活动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通过实践能够检测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同时也能够巩固课堂学习的知识内容,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小学数学的课堂上,不应该仅仅是数字之间的加减乘除的操作,而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在看到问题的时候,第一反应是如何进行解决问题,而不是在想着数字的和差积商的结果。当教师将问题安排在课堂教学小组活动上时,还应该注意小组合作的时间安排和课堂纪律的组织,当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教师应该适当的给予提示,使得学生更加喜欢参与到课堂小组活动中。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观察物体》的教学中,教师在讲解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观察物体,在小组内讨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并且用笔描绘出来。学生得到教师提出的问题后,会根据问题去观察物体,得出自己的答案后,小组内讨论,从而完成教师安排的任务。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小组内成员说出答案,其他小组进行补充,从而得到相关数据。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可以增设更多的实践活动,除了上面提到的讨论,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课后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让学生运用知识点于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促进师生、同学之间、亲子之间的交流,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四、及时鼓励和肯定

真正的教育在于不断地唤醒、鼓舞和激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中除了小组的优化组合外,还要注意在任务下达后教师要不断地观察提示,个别指导,通过问题引发来拓展学生的思维,通过赞赏、鼓励、肯定学生些许的发现,点滴的突破,让犹豫徘徊的放下包袱轻松投入,使步入正规的积极努力放手去做,叫有所发现的精神百倍创意十足。小组合作完成任务中教师要迫使观望的即刻投入,唤醒懵懂的豁然明朗,鼓舞后进的奋力前行,激励超前的更上一层。让每个学生都行动起来,人人有事做,人人有收获。例如: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时的鼓励和肯定使平时不爱说话的刘雯、白子涵开始主动说话了,能主动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举手并展示自己。课堂气氛更活跃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激励和鼓舞使原来不爱学习数学的王佳园、李文涛、魏巧玲等学生发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从而爱上了学习。

五、注意避免小组内的无效讨论

小组内需要讨论的问题教师要在课前精心设计,抓住精要,直奔重点。大问题要由若干小问题逐步引入,问题要环环相扣,步步推进。每个问题都不要让学生无所适从,以避免无效的讨论。例如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后,要新授“平形四边形面积”,给出一个平形四边形的图形,先让学生观察后,教师问:“这个图形是什么?”学生答:“平形四边形”。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平形四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然后问学生:“平形四边形和长方形有何不同呢?我们能否将平形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呢?”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并讨论解决。引导问题1:观察长方形和平形四边形中四个角有什么不同?引导问题2:能不能将一个平形四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呢?动动手将每组桌上的平形四边形纸片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剪拼成一个长方形。看能不能做到。引导问题3: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原平形四边形的面积是否相同呢?为什么?引导问题4:能不能将平形四边形的面积转化成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呢?怎样计算平形四边形的面积?组内讨论解决。引导问题5:要想计算一个平形四边形的面积必须要知道什么要素呢?引导问题6:什么是平形四边形的高呢?每个问题提出后都要求组内人人作答,声音不能太小,要以组内人听清为准,声音也不能过大面影响其他组的人。答问要严肃而有序,一人答问,组内其他人必须认真听,并找出回答中出现的不足,答问结束后要给予补充。每个问题人人作答后要讨论出大家一致的意见。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范文【第三篇】

一、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现状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在日常学习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教师在给学生上数学课的时候,还是以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为主,尽管在教学时运用了很多独特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可是因为学生对知识的来龙去脉知之甚少,对蕴含其中的数学文化不了解,导致数学学习浮于表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生并没有因为学习时间的增多和新颖的课堂教学方法而对数学理论的理解有所加深,很多学生反而随着年级的增加出现越来越明显的偏科和厌学情绪,而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之一可以归咎到数学课堂教学时数学教师很少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以至于学生在学习时缺少必要的数学文化做铺垫,对所学知识难以接受,必然也就会逐渐丧失学习兴趣,也就谈不上数学能力和素养的

形成。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意义

现代社会发展愈发快速,对于教育也越来越重视,提出的要求和目标也随着教育的发展而提高,小学课堂教学只是单纯完成理论性基础知识的学习已经不足以满足教育的要求,更多的是要从小锻炼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构建学生的数学文化底蕴。如果将数学比作一个人的话,逻辑严密的理论就是他的骨架,丰富多样的数学内容是他的血肉,那么数学文化就是最为重要的灵魂,只有在学习中融入数学文化的学习,才能完整地掌握数学体系,加深对数学的认识,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意义重大,也是每一位教师要认真思考的课题。

三、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策略

1.加强小学数学教师的数学文化内涵是首要前提

在现当代教学中,课堂是教育的前沿阵地,而教师和学生则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两个部分。尽管素质教育一直提倡突出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但不可否认,教师由课堂控制者变为课堂引导者依然在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对小学课堂来说,没有教师的合理引导和指点是万万不可的。因此,要想在小学课堂中顺利渗透数学文化的内容,其首要前提就是教师要充分掌握和理解数学文化的内涵,不断地提升和完善自身在数学文化方面的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在日常数学教学活动中深入浅出、灵活多变地将数学知识和文化相结合,引领学生深入了解数学、发现数学的美。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针对每节课所讲的知识内容查找相关资料、安排合适的数学文化做铺垫。

2.让学生在数学历史和故事中感受数学文化内涵

在漫长的历史中,不同的政治文明孕育出了各种独特的数学文化,也产生了许多伟大的数学名人和名人故事,为后世的学习研究奠定了基础。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利用历史讲解相关的数学理论的来源和应用,让学生通过历史和数学家的故事感受数学在文化长廊中的作用,加深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因此,在日常数学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所讲内容选择合适的历史典籍、人物故事、数学资料作为课堂数学知识学习的补充,增加学生的数学文化底蕴,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数学知识体系。

比如,凡事都有因果,每一个数学知识都有其相应的来源和文化背景,这些数学知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在教学时若是单纯地讲解理论知识点也许学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而若是教师能够比较清晰明了地将涉及的数学文化讲出来,则能更好地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知识点的内涵和性质等。在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负数”这一节的内容中,教师可以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负数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一步丰富学生对负数的认识,特别是我国古代在这方面的卓越贡献。通过对学生渗透与负数有关的数学文化,既有利于学生建立动态的数学观,知道今天的数学是在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后得到的结果;又加深了学生对负数在中国古展史上作用的了解,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数学文化的讲解,让学生能更清楚地明白所学知识的运用,也能更加明确地理解知识点的起源和发展,无形中让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更完善。

除了历史背景起源之外,教师还可以用相应的数学小故事让学生体会数学中隐藏的智慧,发现数学每一个定理和公式并不是单纯的、枯燥的数字和符号,也同样有个一个个不同的故事,是有血有肉、丰富多样的。例如,在六年级上册,学生会学到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相关内容,这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下欧拉帮助父亲建羊圈的故事,让学生通过故事明白周长相同的情况下,围成不同形状的羊圈面积并不相等。这样的故事生动有趣,可以让学生充分明白这一节课所讲的性质定理,同时也能体会到数学中丰富的人文内涵,让枯燥的数学“活”起来。

3.在教学时合理渗透数学文化,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学习数学,除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一步步打牢坚实的基础,在今后的学习中对每一个定义、公式做到清晰理解、灵活运用。而数学文化是数学基础中重要的一部分,只有教学时针对相关的数学定理、概念进行一定的数学文化渗透,才能让学生对知识的分析更深入,对知识的实质性理解得更透彻,更容易解决问题,并培养出相应的数学思维。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范文【第四篇】

关键词: 中学数学 教学策略 课程改革

一、引言

数学课程不仅要学生掌握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发展智力。在以往的中学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填鸭式”教学模式占据课堂大部分时间,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学习热情难以激发。教师要仔细思考,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促使学习动机产生,提升教学质量。在组织数学活动时,教师要处理好动与静、放与收这两组关系,构建高效课堂。

二、如何处理好数学课堂动与静之间的关系

1.小组探索活动

《数学新课程标准》对中学数学课程改革提出新的具体方向:教师要在课堂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思考的机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在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近年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频繁,中学数学课堂可以采用这种形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课堂“动”起来。

如教学《同类项》知识时,教师可将班级学生分为5人小组,引导组内探究同类概念:小组阅读教材,思考“同类”含义,以教室里的事物为例进行分类,各组派代表发言,说出自己的分类依据。小组以班级学生为例,第一级分类,可将学生分为男生和女生,分类依据是性别;第二级分类,先对女生进行分类,分类依据是姓氏,分类结果是张姓女同学、赵姓女同学、王姓女同学等;第三级分类,对张姓女同学进行分类,以身高为依据,又可分出不同小类。

同类项知识是初中学生第一次接触代数式运算,教师片面灌输,学生恐怕一时间难以理解其符号的抽象性。小组合作讨论,不仅增加了生生之间互动的机会,实际上也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更多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与合作交流进一步消化知识。

2.安静学习氛围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室里静悄悄,学生集中思维,要珍惜这重要时刻。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固然要为学生创造活动机会,但同样也要把握好“动”的度,过犹不及,适当时刻,教师要让学生安静下来,沉淀思维,从而期待更多思维上的“动”。学生参与课堂思考时,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安静的氛围,不能一直“动”下去。

在《同类项》知识小组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探索情况适时组织学生对探究成果进行归纳,将课堂讨论引到正轨上。小组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思考同类项含义并以班级女同学举例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3x2y,-2,5x2y,3y2z,6xy2,7,-5y2z中,哪些项可以归为一类,仔细想一想,说出正确答案?

小组讨论是为了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激发数学灵感,但实践过程中经常发现,很多学生“浑水摸鱼”,不认真参与讨论,聚在一起说闲话,影响学习效率。有时候,学生受学习水平和认知水平的限制,讨论内容逐渐偏离教学目标,尤其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一个人想偏了,可能会影响一整组学生。教师要适时让活跃的课堂气氛安静下来,仔细倾听学生讨论成果,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地组织教学活动。

三、如何处理好中学数学课堂放与收之间的关系

“放”与“收”是课堂教学中的另一对矛盾,恰当的“放”能给学生充分自由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在“放松的空气”中获取知识;恰当的“收”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避免学生无目的放下去。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既要在开放式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又要为学生指明方向。

课堂应还学生自由,教师如果不假思索地迎“自由之风”而上,课堂教学将患上新的“流行病”。个别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美丽的风景线,在教改中尝鲜尝新,“果断”将教案置之不理,积极纳入始料未及的直接体验,最后导致课堂任务没有完成、课堂效率低下。与扑面而来的“放手”之风不期而遇时,教师不是让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而是依据教学内容的内在要求,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使学生在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中体悟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顿悟数学思想的精妙。

四、结语

动静结合、收放自如的课堂教学,使中学数学课堂焕发出绚丽多彩的景观,有利于课堂活动的高效组织。教师要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驰骋,使数学课成为“天高任鸟飞,海阔纵鱼跃”的学习天地。教师如何在教学活动中适当把握动与静、放与收的关系,需要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和教学实际研究。每一位数学教师都要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持之以恒地探索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1017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