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范例优秀4篇

网友发表时间 529207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范例优秀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第一篇】

一、伊斯兰教红堡——阿尔罕布拉宫(Alhambra)

(一)伊斯兰教与其建筑特色。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伊斯兰(al-Islam)系阿拉伯语音译,公元七世纪由麦加人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上首先兴起,原意为“顺从”、“和平”。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统称为“穆斯林”。

(二)历史沿革。公元8世纪,入侵西班牙的摩尔人在现今为圣尼古拉广场处,修建了一座要塞,标志着摩尔人统治格拉纳达的时代开始。公元1002到1031年间,科尔多瓦哈里发王国的衰落导致了许多独立穆斯林小国的建立,其中包括齐里德王朝建立的格拉纳达王国,这个王朝的统治从1010年一直延续到1090年。在这一政权统治下,格拉纳达发展起来并保持了哈里发王国的艺术成就。

(三)建筑特色及细节。阿尔罕布拉宫坐落于格拉纳达的一座小山,周围环绕着蜿蜒起伏的红石围墙,人们又称之其为“红堡”。从奈斯尔王朝统治者穆罕默德一世着手建造阿尔罕布拉宫开始,虽然几经修缮,但它始终具有极其典型的伊斯兰建筑风格。在阿尔罕布拉宫中有四个主要的中庭:桃金娘中庭、狮庭、达哈拉中庭和哈雷中庭。阿尔罕布拉宫中的“使节大厅”最负盛名,位于桃金娘宫,它是宫里最大最豪华的厅堂,苏丹在这里接见外宾。墙上复杂的花纹取材于贝壳、花和星星等大自然中的要素。伊斯兰教建筑在花纹方面有着独特的传统。相传,先知穆罕默德在世时认为画人像是魔鬼的行为。也正是这样,清真寺建筑装饰纹样不准用动物纹样,只能是植物或文字的图形。

在这座宏伟精美的阿拉伯宫殿中,这些用做装饰的艺术图案大致可分三类:一是花草植物图案,以花、叶、柱为主,缠绕出数不胜数的图案,图案有规律并讲究对称。二是几何图形,有圆形、波纹形、多边形等,或单一使用或几种套用。集合图形内还有花草图案,这种图案也很规范。三是用阿拉伯数字做花边装饰,它不同于植物图形和集合图形的规则与对称,弯曲的字母笔画既能整齐排列,又富于变化,给人以动感。所以文字装饰的图案既是阿拉伯书法的精品,也是花边图案艺术的上乘之作。

伊斯兰教园林的几大风格特征(园林以伊斯兰的造园形式出现,利用中心十字形水渠分割园林成四个部分,中间设有喷泉;水和园亭是必不可少的设施;植物着重于栽植绿萌树)在阿尔罕布拉宫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在这个集城堡、住所、王城于一身的独特建筑综合体中,人们可以看到,伊斯兰艺术及建筑的精致、财富与微妙达到了极致。

二、基督教荟萃一一塞维利亚大教堂(CatedmldeSevilla)

(一)基督教与其建筑特色。基督教是以信仰耶稣基督、耶和华神和圣灵为核心价值观的一神论宗教。

基督教的建筑主要有罗马式、拜占庭式和哥特式三种。这座宗教建筑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教堂,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在设计中利用十字拱、飞券、修长的立柱,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哥特建筑精巧、张扬,富有英雄气概。避开中世纪基督教哲学来谈论哥特建筑是办不到的,没有独立于基督教本质以外的哥特建筑艺术。

(二)历史沿革。塞维利亚城建于公元前43年。先后被罗马人、西哥特人和阿拉伯人占领。公元11世纪,摩尔人的一个部落在此建立独立王国。1248年,卡斯蒂亚国王费尔南多三世在“光复战争”中夺取该城,赶走摩尔人,从此塞城逐渐繁荣。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这里曾设有“印度群岛(即美洲)交易之家”,垄断着西班牙海外贸易,这是塞城的鼎盛时期。“交易之家”于1717年迀至加地斯,18世纪以来塞城曾一度衰落。

而塞维利亚大教堂就始建于阿拉伯文化兴盛时期。公元711年,摩尔人侵入西班牙,由此开始了信奉伊斯兰教的摩尔人对西班牙长达500年的统治。而塞维利亚则成为了安达卢西亚穆斯林的重要活动中心。1184年,阿拉伯人开始在今天塞维利亚大教堂的基址上建造“清真寺”,完工于1198年,是当时穆斯林朝拜的圣地,伊斯兰文化一度在此兴盛。

(三)教堂特色及细节。塞维利亚大教堂是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它曾是基督教世界里誉为最大的宗教建筑,与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伦敦圣保罗大教堂并称为世界三大教堂。

大教堂的结构基本具备三个特点:以肋架为拱顶承重构件;采用独立的飞扶壁,使整个建筑充满了神圣性和庄严性;使用尖券调节起券角度,有向上的态势。从外部就可看出它高而尖的顶,有“基督复活的象征”之说。

大教堂经过多次改建和装饰,除局部细节外,现在从外观上已经很难看出清真寺原先的模样,这就是典型的西班牙式扩建,体现的正是基督教收复失地后的信仰和意志。肃穆的哥特风格建筑处处为信仰服务,而一瞥中窥见的伊斯兰建筑也宣告着曾经占领此地的辉煌的民族。它是被天主教教徒掏空了伊斯兰教的内心,奉上了天主教的圣人,建筑风格的转变与交融,体现的正是信仰与文化的冲突。

建筑是文化的符号,是凝固的艺术。建筑在物质层面体现着文化。西班牙历史悠久,长期以来,受到了来自不同统治者的统治,统治者们为了显示自己宗教的优越地位,反复进行着破坏和重建。也因此宗教对西班牙的影响自古以来从未曾断绝,西班牙的历史亦是一部宗教史,深入到西班牙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经历了数个异族的相继侵略之后,西班牙在多种文化、多种宗教的交融和洗礼下形成了不同于任何一方的独特的文化特色,而这些奇妙的宗教文化的融合,也在西班牙各式各样风格迥异的建筑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建筑同文化都有表现其文化精神的实质。在西班牙,各种宗教文化交织,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而宗教建筑,是有灵魂的建筑,它除了融合了其背后的历史故事,亦展现了统治者的崇高信仰。人们利用其伟大的智慧和想象,为世人展现了一个又一个具体可感的建筑实体,除了为了建筑史学及建筑美学的学术界和建筑业拓展了一个具有发展空间的理论及实践的领域外,更是为宗教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极大的平台,让我们深入探索其建筑之内所蕴含的文化与思想,它就是西班牙宗教历史变迀的舞台。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第二篇】

关键词双证学习 建筑初步 教材处理 师生互动 乐在学中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233-01

因为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对学生培养目标有所区别,所以相同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材处理都不一样。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实际操作型人才,而不是研究型人才,理论课程就相对少一些,但这些理论知识对于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设计思路非常重要。怎样利用有限的时间上好理论课,这是高职院校应该好好研究的一个课题。下面以《建筑初步》为例,对高职院校如何上好理论课程进行初步探讨。

《建筑初步》是一门史论性课程,相对于设计课程来说,比较枯燥。如果教师一味地讲授,往往会吃力不讨好,会出现老师讲得累死,学生听得烦死的现象。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对这门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教材的裁剪与增补

《建筑初步》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和景观专业的学生必修课程。环艺专业和景观专业都没有单独开设《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中外园林史》等课程,所以对建筑史论部分进行了补充加强。环艺专业增加了“中国古典元素在现代室内装饰中的应用”和“西方古典元素在现代室内装饰中的应用”两个章节。景观专业增加了“中外园林史”一章。而教材中的“建筑绘图”、“设计方法”、“形态构成”等章节都有专门的课程予以讲解,在这里既讲不透,又显重复,所以删除。

在教案编纂中还应结合今后学生将参加的设计师资格证考试,教案内容要基本覆盖设计师资格考试相关考点,并尽量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来叙述相关内容。因此本讲义不仅适用于教学,也适用于设计师资格考试复习,这一点在双证(毕业证、职业资格证)学习的高职院校是十分重要的。

整理后的讲义的主体结构分为四章。第一章为“建筑概论”,讲述建筑要素、建筑空间、建筑环境等。第二章是“外国建筑史”;第三章是“中国建筑史”;第四章是“中外园林史”(本章只对景观班学生讲授)。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坚决摈弃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听的陈旧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指导自学式、实践式等新的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要充分调动这个主体的积极性,实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利用电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问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讨论以寻求问题答案。在课堂上创设民主、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并结合精讲多练,努力开启学生发散思维的空间,达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改变知识单向传递的传统做法,使学生主动学习。在提问、讨论过程中,充分运用鼓励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来调动和激活学生主体,使学生感受到学中有乐,乐在学中。例如在教授哥特式建筑时,先用多媒体展示巴黎圣母院、科隆主教堂、索尔兹伯里主教堂等经典哥特式建筑实例,提出问题:哥特式建筑的风格特征是什么?组织学生讨论,然后将学生讨论的结果整理补充形成完整的答案。最后将几种不同风格的建筑物混在一起展示,要求学生从中识别出哥特式建筑。

《建筑初步》是一门史论性课程,这样的课程与实践结合有一定的困难,可是不实践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就不深刻。为解决这一矛盾,要求学生制作两块展板,主题自选。参考主题为:古希腊雅典卫城介绍、巴洛克建筑简介、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中国古佛塔分类集锦、畅游拙政园、徽派建筑等。学生在选主题时必须中外主题各选一个。选好主题后要求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资料来源可以是课本、报刊杂志、互联网等。随后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绘制图片、文字描述、制作展板。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学研究、相互讨论借鉴,也可以取得教师的指导。完成展板制作就可进行展示,在展示过程中采取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法评出优秀作品给予表扬。通过以上各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实现教学目标。

三、学法指导

本课程内容多,理论性较强,而学生现有的理论水平有限,如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确立其主体地位,就会流于枯燥、单调和乏味。为此拟采用以下几种导学方法:

1.分析概括法:如在学习“西方古典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这一章时,引导学生分析西方各种风格古典建筑的特征,从中概括出西方建筑各种不同的古典元素,研究怎么样把它们融入到现代室内设计中。

2.比较归纳法:如在学习中国古建筑的知识时,引导学生对各种不同的屋顶进行对比。找出比较点,运用所学知识通过比较、归纳得出各种屋顶的异同点,并了解哪种建筑用哪种屋顶,从而加深对其的理解和记忆。

3.理论结合实践法: 在学习了理论知识后,组织学生制作展板,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四、结束语

上好理论课,对专业课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万万不可轻视。然而高职院校学制较短,理论课教学是个薄弱环节,怎样利用有限的时间上好理论课,这是高职院校应该好好研究的一个课题。我认为要从教材处理、教学方法、指导学法、教学程序等诸方面入手进行改革,以使我们的教学适应时代的要求。事实上改革后的教学学生十分欢迎,他们普遍反映有兴趣、学得活、记得牢、学得的理论知识既对专业学习有指导意义又适用于设计师资格证考试。

参考文献:

[1]本,朱琦。 建筑初步新教程。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6年8月

[2]潘谷西。 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年6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第三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说明文文体的特征,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引领学生走进建筑,熟悉建筑,完成对建筑的基本特征的“扫盲”。

3.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闪存”(闪电存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课本,结合图片,学生自主归纳、探究中国建筑的结构及装饰方面的特征。

2.挖掘建筑背后的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及习俗。

3.拓展课本,合作探究中国建筑与国人性格之间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中国建筑、中国文化的热爱与自豪。

2.培养学生勤于探索,勇于钻研的科学精神。

3.激发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文,充实学生心灵。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归纳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2.品读赏析本文作为科技说明文所具有的科学性、思想性和文学性。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建筑背后的人文性,组织学生探讨建筑与国人性格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法。结合课文,迅速把握中国建筑的结构特征及装饰特征。

2.点拨法。针对课文中的重难点,教师酌情给予指导。

3.合作探究法。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探讨建筑与国人性格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中国人民英雄纪念碑及国徽的图案。

这是什么建筑?这是什么图标?它们有何关联?它们都是一代建筑大师梁思成及其才女妻子林徽因共同主持设计的。同学们对建筑了解多少?(多媒体显示五幅图片)。世博会中国馆雄浑大气,犹如华冠高耸,这居中升起,层叠出挑的部分叫什么呢?看来,大家对中国建筑了解并不太多,基本可称为“门外汉”,由梁思成这样一位大师引领我们揭开建筑的神秘而又美丽的面纱是最合适不过了。

二、明确学习目标

1.走进建筑,基本完成对中国建筑的“扫盲”。

2.培养阅读说明文“闪存”(闪电存储)的能力。

3.合作探究,走进社会,关注人文,充实心灵。

三、明确学习重点

文中哪些段落在具体介绍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分哪两个方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重点学习探讨这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四、探讨建筑的结构特征

学生先细读课文建筑特征的前五点,边读边讨论,熟悉建筑专业词汇及文中关键信息。

进入“建筑辞典”小测验环节。

第一题:结合课文内容分别指出图中的建筑物的柱、梁、举架、斗拱和椽子。

第二题:说出单个建筑物及一所房子的组成部分。

第三题:快问快答,考查学生“闪电存储”能力。

概括建筑结构特征――“规整有序,设计巧妙,恢宏大气”。

大家现在应该不是建筑的门外汉了吧!而且我们还了解了一些建筑的专业词汇,完成了对建筑结构方面的扫盲。

五、探讨建筑装饰方面的特征

学生读书,并结合多媒体显示图片进行讨论,接着请学生讲述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

屋顶:翘起,老百姓叫“飞檐”,形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独具动感韵味。

颜色:朱红+彩绘,最大胆,最大气,可谓“金碧辉煌”。

装饰图案:花卉纹,鸟兽纹,云气纹,“福禄寿”等文字纹。

重点介绍房屋顶上的鸱尾,送学生一个“知识小锦囊”,激发学生课后探寻中国建筑装饰背后的秘密。

六、合作探究――中国建筑与居民性格的联系

正如同文学和历史不分家一样,建筑与美学、文化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实,建筑与国人性格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由《红楼梦》第四十四回,刘姥姥二进贾府所见到的几处闺房引出下边学生的合作探究。

学生观察图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从各地建筑及其特点、色彩、建筑风格、居民性格这四个角度进行讨论,重新认识一下各地居民的性格。

京味建筑:大气规整

四合院方方正正守规矩

庭院宽敞开阔能言善侃,性格豪放,心宽得像长安街

天子脚下 傲气得像个爷:做生意的叫“倒爷”,蹬三轮的叫“板爷”,能吹牛的叫“侃爷”。

江南水乡:怎一个美字了得?

看着这些建筑,想到了哪些诗?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戴望舒《雨巷》

小桥流水 有灵性,清透

粉墙黛瓦 不用明艳的色彩,不喜张扬,藏拙内敛。

女子温婉清秀,男子风流多情

陕北窑洞:天人合一

就地取材,倚黄土坡而建淳朴、敦厚

陈设简单、大炕粗犷、热情

总结:各地居民创造不同风格的建筑,建筑又熏陶渐染了各地人们的性情。

七、引导学生倾听建筑,关注生活

今天我们细细地欣赏了中国的许多建筑,发现建筑和国人的生活、性格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或精巧或大气的建筑像一位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在娓娓地向我们诉说些什么,可能是一种精神,可能是一种文化,可能是一种情结,如果我们凝神倾听的话,将会感悟很多,学会很多……

八、布置作业

下课后寻访、观察襄阳的特色建筑,完成一个研究性课题“中国建筑图案背后的秘密”。

九、板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

(一)建筑“扫盲”

结构:规整大气

装饰:美丽有文化气息

(二)合作探究

各地建筑与居民性格有什么关系?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第四篇】

一个有政治头脑的艺术家

1901年4月20日,梁思成出生于日本东京,那是他父亲梁启超因“戊戌”失败后亡命日本的第三年。梁思成出生时,正是梁启超流亡日本之时,他的出生给这个动荡不安的家庭带来了欣慰。梁启超给他取名“思成”,希望他多思而事业有成。童年时代的梁思成在日本的华侨学校上学,在父亲的影响和督促下,梁思成自幼就攻读《左传》、《史记》等古籍,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中华民国成立后,梁启超一家回国,先住天津,后搬至北京。1915年,梁思成考入清华学校,开始了8年的清华求学生涯。

清华求学期间,梁思成才华出众,爱好广泛,对音乐、美术、体育都有浓厚兴趣。在全校运动会上,梁思成撑杆跳高曾获第一名。梁思成在音乐方面有很好修养,他与黄自等人组织合唱团,学校成立管弦乐队后,他是第一小号手并任队长。他的美术尤其出色,深得美术老师称赞。在校期间曾被推举为校刊的美术编辑,为校刊画过写生、速写、漫画及校刊各栏刊头画等大量作品。他曾和闻一多、杨廷宝等人组织一个“研究艺术及与人生关系”的艺术团体“缪斯”,活跃了学校文化艺术氛围。

梁思成的另一特点是具有冷静而敏捷的政治头脑。同学们称他是“一个有政治头脑的艺术家”,“五四”运动时他是清华学生中的小领袖之一,是“爱国十人团”和“义勇军”的中坚分子。有一次,梁思成和同学进城宣传被拘,他与其他人一起坚持斗争,迫使军阀政府派一名参议员当众道歉,在军乐队护送下凯旋回校。

林徽因改变其一生

美丽聪慧的林徽因对梁思成的一生有莫大影响。

1920年,据说是为摆脱徐志摩的追求,林长民带着林徽因从英国回到了北平,19岁的梁思成第一次见到了17岁的林徽因。当他敲开林家的大门,一个小仙子一样的女子站在他面前,目光如水晶莹,第一眼便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心。而林徽因的一番话更是改变了他的人生。

由于跟父亲游历欧洲两年,林徽因迷上了集艺术与工程于一体的建筑。他们的儿子梁从诫后来回忆说:“当我父亲第一次去拜访我母亲时,她刚从英国回来,在交谈中,她谈到以后要学建筑。我父亲当时连建筑是什么还不知道,我母亲告诉他,那是融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因为父亲喜爱绘画,所以也选择了建筑这个专业。”

就这样,两人因建筑而走近。1924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共赴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建筑史教授古米尔对中国建筑史非常感兴趣,并向梁思成询问有关情况。梁思成这才发现中国建筑史的研究是一片空白,恰好在这时,梁启超给梁思成寄了一本新近发现的古书《营造法式》,作者是宋徽宗的工部侍郎李诫,著于公元1100年。它完整地记录了当时宫殿建筑的各种建造图例和标准,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一部建筑标准手册。尽管里面有太多的术语无法读懂,但古人的智慧令他惊叹,他由此定下了研究中国建筑史的志向。

从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后,梁思成转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准备完成名为《中国宫殿史》的博士论文。1928年2月,他告诉导师,为了完成论文,必须回国去实地调查,收集资料。从此以后,梁思成和林徽因回到祖国,奔走于大江南北的荒山野岭间,开始了他梳理中国建筑史的事业。

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祖师爷

为了全面研究中国古代建筑,需要更广泛的搜集资料,梁思成与林徽因以简陋的交通工具,奔波于穷乡僻壤与山峦沟壑中,从事艰辛的古建筑踏勘与测绘调查,对中国古建筑研究做开拓性的工作。历时五年,跑了100多个县。包括应县木塔、定州大佛、赵州石桥在内的几百座古代建筑。他依靠简陋的工具、采用古老的办法测绘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从总结匠人抄本经验起步,用现代的建筑表现方法,记录整理古代建筑遗产,梁思成成为我国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

1934年通过实地调查与测绘完成了《清式营造则例》。这是梁思成的第一部著作。他把中国清代的建筑样式、结构、装饰做了科学的分析并用现代建筑的图表示出来,使后人对古建有了科学的认识。

1940年梁思成与林徽因及助手开始编写《中国古代建筑史》,然而他们从重庆的国民政府那里只能要到很少的经费,工作进行得异常艰难。1945年《中国古代建筑史》终于在西南后方的一个农村诞生了。这部著作总结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史、规律、特点与西方建筑进行比较,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其学术水平达到了前人所没有达到的高度。迄今此书仍以其先例精当、引文浩博、文字精炼而独树一帜。

1946年10月梁思成受邀到耶鲁大学讲学。其间又完成《中国雕塑史》,把中华文化的瑰宝展示在国际学术界面前。为此,美国东亚问题专家,曾任美国驻中国大使馆文化参赞的费正清对此给予高度评价。他说:“在我们心目中他是不怕困难献身于事业的崇高典范”。“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做出了宝贵的贡献”。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他的《中国科技发展史》中多处引用梁思成的著作。他无疑是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祖师爷。

我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

梁思成是我国近代建筑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他先后创办了东北大学建筑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梁思成培养、发掘和团结了一大批人才,他经常说“君子爱人以德”,并以满腔热情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普遍爱戴。

当时,国内各大学尚没有设置建筑系这一专业,年仅27岁的梁思成,担起了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的重任,创办了我国北方的第一个建筑系。在东大建筑系开办的第一年,他是系主任,他的夫人林徽因是唯一可以找到的另一位建筑学教师。经过梁思成的努力,次年又请到了童家、陈植、蔡方荫等组成了高水平的师资阵容。

在东北大学的三年,梁思成为我国的建筑教育事业迈出了坚定而重要的一步,成为我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他主张建筑师必须有广泛深厚的文化修养,建筑师的认识领域要广,要有哲学家的头脑、社会学家的眼光、工程师的精确与实践、心理学家的敏感、文学家的洞察力;但是,最本质的是建筑师应当是有文化修养的综合艺术家。

在建筑系课程设置上,他有意识地加强专业课程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认为学术修养要博精结合,“‘专’不等于把自己局限在一个‘牛角尖’里”。“既有所专而又多能,能精于一而又博学;这是我们每个人在求学上应有的修养。”“为了很好地深入理解某一门学科,就有必要对和它有关的学科具有一定的知识,否则想对本学科真正地深入是不可能的。”

梁思成先生将自己一生的心血投入教育事业,在以后的几十年中结出了丰硕成果,清华建筑系人才辈出就是对先生最好的汇报。

设计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庄严、挺拔、凝重、壮丽,高高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悬挂在共和国每一处庄重严肃的场所。梁思成和林徽因是国徽主要设计者之一。

1949年7月,全国政协成立后,立即公开向全国及海外侨胞征求新中国国旗、国徽的图案及国歌词谱。当时梁思成是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另外,他和夫人林徽因都是清华大学国徽设计组的负责人。

国徽征稿结束时,共收到900多件设计图案,但都未被选中,政协筹委会决定把设计国徽的任务交给清华大学和中央美院。梁思成夫妇认真分析了征集来的国徽资料,首先明确了国徽和商标的区别,认为国徽是一个国家的标志,它应体现一个民族的历史,一个国家的意志,一个政党的主张。中国的国徽要有中国的特征,政权特征,形式也要庄严富丽,要表现出中国人民的自豪感。那一年梁思成和林徽因的身体都不太好,几乎轮流生病,但他们还是和大家一遍遍修改图案,当年新林院8号梁思成夫妇的家,其实就是名副其实的国徽设计中心。经过几个月不分昼夜的奋战,国徽图案终于诞生了。而梁思成和林徽因却在终评的前一天双双病倒了。

1950年6月23日,全国政协一届二次大会上,全体代表以起立方式一致通过了梁思成组织领导的国徽设计图案。

梁思成的名字,还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紧紧联系在一起。新中国成立之初,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向全国征求纪念碑设计方案。不久,收到方案约180份,大致有如下几种设计类型:平铺在地上,贴近大众;采用巨型雕塑;用碑型建筑。梁思成主张采用碑型建筑,但他充分考虑了雕塑家的意见,请清华教师收集了很多国外的雕塑作为参考。

1951年8月,梁思成得知,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某方案已在天安门广场建起了大比例的模型,显示为一个有门洞的大台子上顶着一巨型石碑。眼见这一模型即将付诸实施,他焦急万分,带病给北京市长彭真写了一封信,详细阐述了他对纪念碑的设计意见。他认为,天安门是广场上最主要的建筑物,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一座新的同等重要的建筑,两者绝不宜用任何类似的形体,因此,人民英雄纪念碑不宜放在高台上,而高台之下尤不宜开洞。他的意见受到了彭真的重视,后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也基本采用了梁思成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又有极高独创性的构思。我们现在看到的纪念碑庄严、凝重,又不失雅致和优美,它大致来自于梁思成的设计方案。

致力保护北京老城

“古建筑绝对是宝,而且越往后越能体现出它的宝贵。但是怎样来保护它们,就得在城市的总体规划中把它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撞到谁,就把谁推倒,这是绝对不行的……城市是一门科学,它像人体一样有经络、脉搏、肌理,如果你不科学地对待它,它会生病的。”

这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当年在清华大学任教时经常跟学生们说的一句话。近些年,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随着古建筑保护与城市规划、建设的冲突愈来愈引起人们深层次的思考,社会上出现了一股“梁思成热”。

早在1950年2月,梁思成就和居住在南京、曾留学英国的著名建筑家陈占祥一起递交了《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位置的建议》,即著名的“梁陈方案”。方案提出在旧城外的西侧另辟新区,这样,旧城留下,新建一个新中国的政治心脏,而一条便捷的东西干道连接新旧二城,如扁担一样担起中国的政治心脏和中国的城市博物馆。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529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