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范例(精编4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范例(精编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1
一、 课文与课标、高考的对应点
发展独立阅读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善于透视关键语词所传递的语言信息,逐渐形成简洁、严密、清晰的语言风格,对提高阅读和写作小论文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3.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学习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能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的学习借鉴。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提高对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同时激发自己对我国建筑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这是1篇较长的课文,条理清晰,文字简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快速与读后,筛取主要信息,分清层次,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挖掘自然科学论文后隐含的人文内涵。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准备:发放预习学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欣赏中国四大名楼和四合院的图片,并根据图片说说中国建筑的有些什么特征。
导引:中国的建筑可谓博大精深,刚才我们只是见识了一鳞半爪,下面让我们跟着梁思成先生更深入地走进中国建筑之中,感受中国建筑的特征。
二、作者介绍:说说你对梁思成的了解?(检查预习作业第3题)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整理文章的结构脉络。(检查预习作业第4题)
明确这篇说明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把握好本文的篇章结构,便于读懂课文。
第一部分(1--2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
第二部分(3--13段)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14--17段)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
第四部分(18--20段)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中发扬光大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可以看作是结语。
2. 信息筛选提炼训练。
以第二部分为例,合作探究,筛选整合提炼信息,分组四大组的同学梳理特征。请找出关键词、关键句,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归纳这些特点。
注意:把“长文章读短”,筛选主要信息,提炼勾画文中的关键词,关键句并加以概括
(一)单个建筑由立体结构分三部分。
(二)平面布置:建筑群(“所”)、轴对称、主屋朝南、有庭院
(三)木材结构:立柱横梁形成“间”,墙门窗设置自由。
(四)斗拱:柱梁交接处,层层挑出,斗是方形,拱是弓形,减少剪力,有 装饰性。显著特征。
(五)举架形成屋顶斜坡弯曲面。
(六)屋顶:有四面坡,四角翘起,有壮丽的装饰性。主要特征。
(七)朱红彩绘,用色最大胆。
(八)结构部分成为装饰。
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2
一、教材分析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人教版必修五第四单元的第1篇文章。这个单元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小论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本文运用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通俗易懂地阐明了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地位、地理分布、形成年代和历史意义,重点概况了中国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中国建筑学的“文法”理论,以及各世界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是梁思成建筑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自然科学类的文章普遍兴趣不高,学习本课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关键。本课将抽丝剥茧主要选取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进行分析,培养学生透视关键语词抓取语言信息的能力,对说明文阅读和写作,是十分有益的。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建筑与文化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建筑九大特征,列出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理清文章建筑九大特征的具体内容,学习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探讨中国建筑与中国文化的相关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提高对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同时激发自己对我国建筑文化的热爱之情。
探讨中国古代建筑在现代社会的存留问题,引发学生思索面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通过中国建筑九大特征的分析,学习和领会科普文章语言特色。
2.积极探究和体会中国建筑的特征,挖掘中国 建筑背后隐含的人文内涵,激发对我国悠久文化乃至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
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五、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导入:建筑是无声的语言,建筑是优美的音乐,建筑是经典的诗篇,它凝结着美学的追求,铺陈着文化的结晶,透露着人生的哲理。
通过观察图片,同学们猜猜这是哪国的建筑?
学生谈美国白宫、罗马竞技场、悉尼歌剧院、日本东大寺、韩国景福宫,这些伟大的建筑已然成为各国人们心中的精神家园。而中国的故宫太和殿、黄鹤楼,这些建筑一看就是中国制造。
这是一座垂花门,它的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无不透露着浓郁的中国味,今天我们将跟随作者走进这扇门,探寻中国建筑神秘而精彩的世界。
2.作者简介
提起中国建筑史,有一个人不得不提,我们可以称它为“熟悉的陌生人”,不了解的人可能会称它为“梁启超的儿子”“林徽因的丈夫”,我们来看看他的三重身份:开创者、设计者、保护者。
3. 信息筛选提炼训练。
提问:1、用简洁的词汇概括九大基本特征,并且分条概述每一特征的要点或作用,使用的说明方法。
2、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分小组讨论,每组确定中心发言人。请找出关键词、关键句,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归纳这些特点。
注意:把“长文章读短”,筛选主要信息,提炼勾画文中的关键词,关键句并加以概括
(一)单个建筑由立体结构分三部分。
(二)平面布置:建筑群(“所”)、轴对称、主屋朝南、有庭院
(三)木材结构:立柱横梁形成“间”,墙门窗设置自由。
(四)斗拱:柱梁交接处,层层挑出,斗是方形,拱是弓形,减少剪力,有装饰性。显著特征。
(五)举架形成屋顶斜坡弯曲面。
高中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教案3
课标摘引:
《课程标准》中关于必修5册实用类文本的有关叙述是: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
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解读,以及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能力。
文本分析:
《中国建筑的特征》隶属必修五第四单元,是自然科学小论文,属于实用类文本。在文章中,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接着,作者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点,然后,作者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最后,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无论是从全文来看,还是从每一部分来说,都条分缕析。所以,理清思路,归纳概括文章的要点,是突破本文的关键。
另外,本文中作者所提出了诸如 “文法”、“可译性”等新概念,对它们的准确理解不同于文学类文本,根据《课程标准》以及实际情况,须从局部内容的分层归纳上去解决问题的。
学情分析:
本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的学生,已经学过《宇宙的边疆》等自然科学小论文。因此,学生对这种科学小论文已经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其论述的严谨性,和语言的简介性。但对于文中提出的诸如“文法”、“可译性”等新概念,对其的准确理解还需要引导。
学习目标:
1、学生能够抓住关键词概括并说出中国建筑的特征和其中蕴含的逻辑顺序,能够解释“文法”“词汇”以及“可译性”概念的含义,说出本文的写作意图。
2、根据自然科小论文富在文学性的特点,能够找出本文运用的比喻句,结合上下文说说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抓住关键词概括并说出中国建筑的特征和其中蕴含的逻辑顺序,能够解释“文法”“词汇”以及“可译性”概念的含义,说出本文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1、对建筑术语如“所”“斗拱”“举架”的理解。
2、对作者提出的新概念“文法”“词汇”以及“可译性”的理解
评任任务:
1、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习结果展示,完成文本研读部分的第1、2、3、4等四问题,来达成学习目标一。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学习结果展示,完成文本研读部分的第5题,来达成学习目标二。
学习内容: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一、课前导入 导入:(幻灯片展示著名建筑图片)人们常说,世界上有三种不需要语言交流就可以达到心灵沟通的事物。那就是音乐、美术与建筑。刚才给同学们看的图片是不是很美呢?它的魅力何在?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设计4
教材分析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的第1篇课文。本文是1篇自然科学小论文,属于实用类文本。单元说明里指出:阅读这些作品,既可得到科学知识的启迪,又可得到科学美感的陶冶;在学习中,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品味这类文章的语言特点。
本课与其他说明文的不同之处在于文体划分,本单元又提出“自然科学小论文”这一新概念,所以应当指导学生认识此类文章与一般的说明文的区别。本文讲的是建筑方面的知识,对学生来讲是个新领域,所以,本课的教学就要让学生对作品介绍的科学知识有所了解,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对这种应用文体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对文章的写法做一些有益的探讨,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看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学情教法分析
高二的学生已经学习过很多说明文了,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这些术语已经了然于心,以他们的思维水平,对理清思路,归纳观点,品味语言等常规阅读要求也能通过自读解决。
事实上,学生对科普文章是不感兴趣的,何况是讲他们接触不多的传统建筑,所以教师势必要提供一些精美的图片让学生欣赏,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文章太长,术语较多也是学生不喜欢文本,难以读懂文本的重要原因。所以课前应该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预习,而以文体特征为纲要,以标题为切入点,探讨文章各部分与中国建筑的特征的关系,能够轻松地理清文章脉络。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才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正如古人所言的“文以载道”,“工具性”告诉我们“是什么”,“人文性”则告诉我们“应该怎样”。而本文是体现二者结合的再好不过的范例。所以本设计重在让学生明确本文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以及写作的目的何在。通过探讨“写了什么”和“怎么写的”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学习写作自然科学小论文的基本方法,强化科学探究意识;通过探讨“写作目的”领悟作者寄寓文中的拳拳爱国心与浓浓的民族自豪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掌握文体特点,尝试小论文的创作。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结构层次;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树立科学意识;领悟作者寄寓文中的拳拳爱国心与浓浓的民族自豪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难点对文中部分术语和主要观点的理解。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熟悉课文内容;通过查工具书解决生字词,了解梁思成先生的生平。
2、教师课前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幻灯片显示垂花门图片)这仅仅是一扇门,可它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透着一股浓郁的中国味。今天就让我们推开这扇门,去看看中国建筑的特征。
二、整体感知,明确目标
(1)本文是1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2)我们要从这篇文章中学习什么呢?(这堂课要达成的目标)
三、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中国建筑”这个概念的外延太大了,文中作者有没有从时间上限制它的范围?
(2)本文用分条陈述的方式向我们介绍中国建筑的九点基本特征,这里有四幅图片,想用它们作本文的插图,你觉得它们分别用来说明中国建筑的什么特征好呢?
(3)这九点特征应该是并列关系,我们能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打乱它们的顺序?
(4)在第14段里,作者有一个很新鲜的说法:中国建筑的“文法”,“文法”就是“语法”,我们知道汉语有语法,英语也有语法,中国建筑的“语法”是什么呢?
(5)文章写到这里,我们看到作者对中国建筑的范畴做了界定,特征作了介绍,成因作了阐释,结构非常完整了,作为说明文,对于写作对象已经解说的非常清楚了,可以结束了。但是作者又谈了一个“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这是不是有点画蛇添足呢?首先弄清楚什么叫“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呢?
(6)作者谈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这个问题,最终要表达什么意思?
(7)作者用了“若想”这个词,可见他是在呼吁,我们先来看一看当时的情况。对这种现象你怎么看?
小结:梁实秋先生曾经这样评价梁启超先生,说他是“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说,梁思成先生同他的父亲一样,也是“有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爱国爱民,忧国忧民就是我国知识分子最大的优点。
(8)最后一部分是不是画蛇添足?
(9)结合本文谈谈自然科学小论文有什么特点?(小结)
四、布置练习,学以致用
练习题(任选一题):
1、家乡的老房子
2、探寻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文化气息
要求:课外查阅资料,长短不限,重要的是记下自己的学习成果。
向同学们介绍一位同学:北京清华大学附中高三年级的朱若辰,一位写出硕士论文的高中生。(幻灯片显示相关材料)只要同学们能做有心人,刻苦学习专业知识,认真钻研,也能学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