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实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525638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教案“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实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1

[摘 要]Art Deco 是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风行于世界的一种装饰艺术设计风格, 以大胆的轮廓、几何的形体、阶梯状的造型、新材料的运用为特点。虽然 Art Deco 是从欧美输入的建筑风格, 但传入中国不久便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 在小木作装修、局部装饰、简化元素等方面加以运用, 逐渐形成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

Art Deco 是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风行于世界的一种装饰艺术设计风格, 以大胆的轮廓、几何的形体、阶梯状的造型、新材料的运用为特点( Art Deco 在中国也被称为摩登建筑风格或装饰派风格) 。Art Deco 建筑与现代主义建筑一样自称为机器时代的形式, 但 Art Deco 并非完全重功能而弃装饰。一方面, Art Deco 采用现代主义所带来的形式和材料, 并从商业出发与现代主义审美相结合; 另一方面, Art Deco 虽然声称抛弃历史、寻求新形式, 但这并不妨碍它从历史样式中寻找灵感。

Art Deco 于 1920 年代末传入中国, 首先在上海出现。在这之前, 中国外来的建筑制式主要是欧美复古主义样式。虽然 Art Deco 建筑样式是从欧美输入的外来风格, 但在传入中国不久便与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相结合, 逐渐形成了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其原因大致有三点: 一是民族主义情结的影响。鸦片战争以来, 中国备受列强欺凌, 在 1927—1937 年间, 中国政治经济相对稳定, 强烈的民族意识反映在建筑上就是“中国固有式”作为一种创作手法和原则的展现。二是西方教会的影响。将中西建筑文化相结合的探索,最早体现在西方教会在中国兴办的教会学校和教堂中所采用的中式风格。这种尝试启发了中国建筑师在“中体西用”上的进一步探索, 也为他们提供了范本。三是欧美留学建筑师的回归。虽然西方教会最早尝试“中西合璧”的手法, 但西方建筑师并未真正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真谛, 其作品自然有模仿和拼凑的痕迹。与外国建筑师相比,海归建筑师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理解要深刻、准确得多, 加之他们具有西方正规教育的背景, 因而拥有融合中西建筑文化的优势。

1932 年建成的亚洲文会大楼首次在 ArtDeco 建筑中揉入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这座六层高的大楼顶部装饰采用中国传统图案, 二层的阳台栏杆也是地道的中式勾栏, 底层三道券门的栅栏为寿字图案, 两旁为八卦八角窗( 见图 1) , 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特征。这座建筑实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与西方现代建筑的第一次较完美的结合。继亚洲文会大楼之后, 公和洋行与建筑师陆谦受合作设计中国银行大楼, 中西合璧的设计风格得到进一步发展。这座现代摩天楼采用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设计元素, 坡度平缓, 覆以琉璃瓦的四角攒尖顶作为屋顶形式, 屋檐下用石质斗拱作为装饰, 在漏窗造型、墙面上的浮雕图案及栏杆造型上也都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元素进行设计。大楼室内营业大厅天花板上还有八仙过海图案雕饰( 现已损坏) , 外墙上有孔子周游列国图案石刻, 这些装饰题材虽以一种简化的摩登形式出现, 却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将中国传统元素以摩登的方式加以表现, 符合当时民族主义者渴望国家走向现代化、渴望国家独立自强的愿望, 而 Art Deco 建筑的中国化更符合了当时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发展、创新本土建筑的方向。Art Deco 建筑对于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运用具有以下特点。

1.小木作装修多于对整体结构的模仿在揉入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 Art Deco 建筑中, 其建筑构架均为西方 Art Deco 建筑构架( 钢混结构或砖石结构) , 建筑轮廓具有明显的几何形制。揉入的中国传统元素主要是勾栏( 栏杆) 、屋檐、勒脚、门和窗等局部结构的小木作装修, 很少将较大的中国传统结构和布局运用其中。

建筑师董大酉设计的上海体育馆采用三铰拱屋顶结构, 弧形的屋顶上面有玻璃采光, 正立面为直线轮廓, 瘦长型的窗户, 厚重的红色和灰色的砖石结构, 俨然一座现代化的体育

场, 却包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如建筑端头设有中式门楼, 开有拱门, 上方有中国式勾栏等。但这些中国元素只是存在于一些小木作中, 并无中国传统建筑中重要的承重结构( 大木作) , 整个建筑轮廓、构造和建造方式均为西方现代手法。此外, 建筑师董大酉设计的上海游泳池在建筑体形上同样比较简洁, 仅在屋檐、勒脚等处稍作处理。

2.局部装饰多于整体装饰中国传统元素在 Art Deco 建筑中多被用于某一局部的装饰, 很少出现通体的中国传统纹样,也很少在同一建筑物里对门、窗、栏杆、屋面装饰中同时运用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如李锦沛设计的基督教女子青年会大楼, 其总体造型采用层层跌落的阶梯状造型, 立面以竖向线条为主, 具有典型的 Art Deco 风格特点, 在建筑立面的某些局部墙面采用中国传统图案的浅浮雕作为装饰面, 但门窗却是用简练、明确的现代直线形式。Art Deco 建筑虽然被中国化, 但仍保留了西方现代的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 并未影响建筑总体上的现代特点。因此, 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在 Art Deco建筑中起到的是画龙点睛的作用。

3.传统元素的简化运用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简化运用, 可分为结构简化和图案简化两种手法。这类似于 Art Deco建筑中对西方古典主义元素的简化运用, 符合时代的特征和要求———追求理性的现代主义和继承传统但力图适应新时代的新古典主义, 在几何化的形式中展现出现代人对新事物的创新和发展。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中的雀替、梁枋等构件在Art Deco 建筑中被简化成墙上的浅浮雕, 具有明显的装饰艺术特征。如李锦沛设计的严同春住宅, 其建筑立面为典型的 Art Deco 风格, 但墙面细部则装饰了大量的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简化的雀替造型、简化的望柱雕刻等。Art Deco 建筑更多运用了中国传统装饰元素中本就简洁的几何化图案和纹样———万字、乱冰纹、回纹、方胜纹等。如中都工程公司设计的贝宅虽是一座现代化的花园住宅, 但其细部装饰却处处包含有中国的传统符号, 如女儿墙的装饰, 充满了直线型回纹雕刻, 二楼、三楼的护栏也运用了变形的万字连带纹———既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美, 也迎合了 Art Deco 建筑中几何化的简单美。

[参 考 文 献]

[1] 许乙弘。Art Deco 的源与流———中西“摩登建筑”关系研究[M].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9.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2

1.维吾尔民族是怎样形成的?

维吾尔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维吾尔族的祖先为回纥,最早出现在中国历史的时间是公元317到公元420年左右。公元7世纪时期,回鹘汗国与唐代开始友好往来,互相派遣大使,并且回鹘汗国依赖唐代协助镇压了两次叛乱。在8世纪左右的漠北草原游牧的回鹘人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回鹘汗国。汗国瓦解以后,人们分三支队伍向西迁移。西迁的一部分回鹘人集中在吐鲁番之后,建立了高昌回鹘汗国,然后演变成古代中亚国家的民族和吐蕃、契丹等民族随后逐步形成了维吾尔族。公元9到12世纪时期,维吾尔族社会经济和文化得到快速发展,经济方式由游牧逐渐转向农业经济。在12世纪时期,契丹贵族部落建立了一个强大的西辽政权并统治了高昌回鹘地区。13世纪,成吉思汗的蒙古汗国取代了西辽政权,维吾尔族人民的统治权又回到蒙古察合台汗国手中,由他们建立和管理他们的后代。在15世纪逐渐形成对塔里木盆地南缘的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地方政权,历史上称为 “叶尔羌民族”。在17世纪50年代,,蒙古卫拉特准噶尔部控制了汗国的实权。在18世纪中叶清朝军队平息了准噶尔贵族叛乱使新疆得到统一。1762年,清代设立伊犁将军府,在新疆实行军事统治。左宗棠从1878年的阿古柏恢复新疆,俄罗斯被迫返还我国的伊犁地区。清政府于1884年在新疆建立省市。从此,维吾尔族人民与祖国大家庭的关系更密切。

因此,维吾尔族的形成是由多种民族的迁徙渗入而逐渐形成的,作为维吾尔族的传统文化,最主要的还是要看在本民族中最主要的民族成分、风俗习惯的演变等因素。维吾尔族传统艺术图案的风格主要特征是:装饰纹样中不仅有中原汉文化的特点,同时还兼具一些其他地区文化的艺术特色;图案中既有维吾尔族特有的纹样组合形式,也吸收了回族、汉族、哈萨克族等其他民族的图案特色,如同多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组合。虽然,维吾尔族传统图案的形成渊源如此繁复,但是千百年来,维吾尔族建筑装饰图案却依然展现出其独特的顽强生命力。

2.维吾尔族传统纹样形成的宗教因素

14世纪时期,伊斯兰化的察合台汗国国王的儿子举兵进攻土尔番,残害和杀戮当时信仰佛教的维吾尔族人,致使其他剩余的维吾尔族人民被迫改信伊斯兰教。因此,一些皈依伊斯兰教的信徒又加入了刚形成的维吾尔民族。高昌回鹘地区早期以游牧为主,但是在中原汉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开始从事农业。方面,早期信仰摩尼教,之后改信佛教,所以中原地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以及佛教的规矩礼仪和宗教意识对高昌回鹘地区的维吾尔族有很大的影响力。所以,高昌回鹘维吾尔族的特性与传统维吾尔族的民族特征差异很大,但是也不能把高昌回鹘维吾尔族与传统维吾尔族割裂开来,他们还是同属于维吾尔族的行列。11世纪初,喀喇汗王朝征服于阗,接着又征服塔里木盆地北部的龟兹,西至塔里木盆地的中部。喀喇汗王朝统治期间,无论是回鹘统治者还是普通民众全部必须信仰伊斯兰教,这个规定使回鹘王朝发生了质的改变,皈依后的意识形态、风俗习惯以及传统文化、艺术风格等都发生了创新性的变革,对当时的回鹘民众以及被统治地区、土著居民的民族传统等都有很大的影响。

伊斯兰教属于后起的宗教,在很多方面都有禁忌,它们崇拜的真主并没有具体的形象,任何对有生命的具象描绘都被认为是对真主的亵渎,因此在伊斯兰教中描绘人和动物的形象是不被允许的,而植物被认为是无生命的却可以被表现。所以,由于限制和要求创作的主题,这一方面阻碍了维吾尔族艺术主题创作空间;另一方面,这种人为的转移和偏见也导致了维吾尔族传统植物纹样的快速发展模式。

维吾尔族传统纹样的样式分类

新疆地区丰富的植物物种为维吾尔族装饰图案的造型来源提供了大量的自然形态素材,自然形态和几何形态是图案造型构成的基本要素,这些都是源自天然植物有机的图案设计模式,以活泼的组合形式,不仅漂亮,而且简单的、有序的设计样式,也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形式韵味和艺术美感。维吾尔民间艺术家在这些本地的花、草药、水果和蔬菜等自然对象的形态全面观察的基础上,吸收了关于形式美在传统工艺品的生产经验,又将这些自然元素,在形式上进行大胆的且有意识的样式转换,最后得到的自然形态即几何形式。这种从自然形态纯形式的造型改变不仅升华实物图案设计的审美形式,而且在民族文化、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中,诞生了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

1.巴旦木纹样系列

巴旦木是新疆地区典型的特产植物, 它受到新疆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发展的影响,发展为独具新疆特色的巴旦木纹样。尤其是巴旦杏的分枝形状和水果以及花的形象,维吾尔族艺术家在概括、提取和纯化后,采用直接组合样式和连续组合样式装饰在维吾尔民族工艺品中。巴旦木是一种特定形式的美,根据自然美的规则产生,按照实际的生活习惯,从世俗生活延伸到道德教化,通过道德启蒙美学艺术元素的法则之美,这种艺术风格受到维吾尔族民众的欢迎。巴旦木是维吾尔传统健身补品和药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家庭中是最珍视的坚果,或作为礼物馈赠朋友,或者作为装饰图案标志刺绣在连衣裙上, 雕刻在建筑物的门窗等细节上。可见,因为它的食用价值、药用价值、经济价值、实用价值和文化价值,使得巴旦木与维吾尔族人民的日常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在伊斯兰宗教法典《古兰经》中“反对任何具象形式的偶像崇拜”的宗教信条的影响下,维吾尔族民众逐渐把对自然界花草树木的热爱转变为传统风俗习惯和日常生活装饰中。维吾尔族民众非常注重建筑装饰,而巴旦木纹样在建筑装饰中的应用可以说是比比皆是。由于新疆特殊的地理环境特征,维吾尔族民众大多选取木材为主要的门窗装饰材质,木材的可塑性及凿刻性较强,因此,这也一定程度上造就了维吾尔族建筑装饰纹样的多样性。例如,入户门的门板上常常会镶嵌及雕刻以巴旦木为原型改造的各种适合纹样;在门罩的位置,通常会以巴旦木的枝叶联结而组合成的连续纹样;在窗框的横梁处,多装饰成组的巴旦木连环珠状纹样;窗户的外部造型也多借鉴了巴旦木果核的形状特征;这些装饰图案的应用都突出显示出维吾尔族民众对巴旦木纹样的喜爱。

2.石榴纹样系列

维吾尔族民众非常热爱自己的家乡,他们将这种对植物纹样的热爱展现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在民居建筑的外部装饰上。维吾尔族建筑装饰图案的色彩斑斓成为新疆民间工艺美术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绚烂的瑰宝。

维吾尔族建筑纹样的组合样式具有独特的风格,就像他们的文字那样,主要由线构成的,非常流畅、舒展和大胆。各种线条互相穿插,而且在前后平面中又有水平的变化。布局均匀,饱满,密度适中。有时候,在一个特定的外部框形中可以对整体纹样作适合的渐变,这样不仅可以顾全整体,又有具体的细节之美。维吾尔族民众大都是穆斯林信徒,他们的建筑装饰图案一般主要装饰在维吾尔传统清真寺和麻扎建筑上,后来才应用于维吾尔族民居装饰上。维吾尔族建筑装饰纹样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无论是题材的选择,构图方式,图案的组合,颜色的搭配,都具有维吾尔族民族特色,展现着维吾尔族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石榴因为它的味道酸甜而且石榴多籽(意为更多的孩子)因此备受维吾尔族人民的喜爱。

3.葡萄藤蔓纹样系列

维吾尔族的传统纹样“斯勒曼”,汉族人称它为“云头如意纹”,维吾尔族也有说是从麦芽或从忍冬纹中变化而来,还有些人认为来自于葡萄藤蔓的图案,它的产生、传播和应用,都具有浓郁的伊斯兰宗教色彩,因此,维吾尔族民众都非常喜爱葡萄藤蔓纹样装饰于建筑门窗上。葡萄图案主要是叶子和藤蔓装饰的主题图案,刺绣和建筑装饰在维吾尔族中是最普遍的。以柔和曲线为中心伸展的藤蔓和交错的树枝相互盘错,相互扭曲,在藤蔓上还可以加花或叶来装饰,这些装饰题材可与装饰点缀空间的需求而改变方向和面积的大小,这样它可满足任何形式的需求,以填补装饰区域。其它如桑椹、石榴等都是维吾尔族家庭普遍种植的果树,因此,这些类型的植物在装饰图案都比较常见。

装饰艺术的客观需要,民间艺人在不知不觉中再现了葡萄原形的同时,又反映了丰富的变化组合样式,显示出植物纹样体现他们的意识形态。作为比较有代表性的建筑装饰,葡萄等水果和鲜花的图像一般是结合某些抽象图案作雕刻装饰,装饰在门窗的木横梁和琉璃釉砖的外墙壁上。

维吾尔族传统纹样在现代门窗装饰中的应用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维吾尔族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艺术成就,从服装到日常用品,以及他们的家园,都有装饰图案艺术的深刻印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传统建筑图案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巨大宝库。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在建的许多公共建筑,许多传统的维吾尔族建筑图案已被广泛使用。如自治区政府,人民剧场,自治区博物馆,美术馆,二道桥商圈,以及一些影院也采用了传统的民族图案作装饰。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一些维吾尔族穆斯林聚居区还建有传统元素的建筑物,如乌鲁木齐民街上的建筑外部装饰都运用了一些传统的维吾尔族图案造型,具有典型的伊斯兰教建筑的风格。

8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和改革开放,现代交通的便利性,区域之间的共同发展,东西方文化艺术建筑风格被带到了维吾尔族聚居的地区。此外,受其他兄弟民族和东西方艺术图案交流的影响,维吾尔族的建筑装饰图案风格逐渐多元化。为了更好的实现维吾尔族传统图案的传承有序,现代维吾尔族民居的家用防盗门的设计已经呈现传统图案与现代文化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例如,把二次连续以及藤蔓纹样以凹凸的形式烙印在现代民居的家庭防盗门上的形式;或者把某些带有伊斯兰文化色彩的几何形式装饰在现代民居的窗框及细节部位等形式。这种技术与文化的转变形式,也正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装饰技术的新的变革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更有利于维吾尔族传统纹样的发展传播,也能更好地促进现代维吾尔族民居门窗装饰的创新性发展。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大多数维吾尔人过着定居稳定的生活。然而,生活条件的改善,使一些古老的传统手工艺技术后继无人,传统文化正在消失。如果在这种情况不给予重视,将导致装饰图案和生产技术,例如如何使用传统手工艺技术来生产木质雕花门窗技艺等。维吾尔族传统装饰艺术的保护与传承迫切需要重视,更需要融入现代多元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这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泽厚。华夏美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年11月第一版, 9页。

[2]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东方出版中心, 1985年1月第一版, 199页。

[3]张亨德, 韩莲芬, 煜红编绘。维吾尔族装饰图案。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4年10月第一版。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3

新疆少数民族 民居 装饰

新疆地处祖国的西北边陲,聚居着十三个主体少数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各个民族之间有着包括语言、宗教、信仰、性格、爱好、习惯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传统,因此民居建筑的用材、结构、形式、工艺、装饰以及空间划分使用等,都表现出鲜明的民族个性,形成了各民族独特的传统和风格,其中以维吾尔族的民居建筑装饰最具特色。

一、新疆少数民族民居的造型特征

1.新疆伊犁民居的装饰造型特征

伊犁得名于伊犁河,最早见于《汉书》,史称伊列、伊丽、伊里等名。清乾隆年间定名伊犁。伊犁地处新疆的西部边陲,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等国接壤,这里资源充裕,水土光热资源丰富。是新疆农、牧、林业和业的重要基地之一。当地的居民因地制宜、因材制宜地创造了独特的民居造型装饰,其特点是:建筑大量采用木材、生土,辅以芦苇、麦草、砖块、石灰等土产材料。利用高台基、厚墙、平顶、厚门等形式,将各种用房并列地安排呈一字形,大多数民居建筑以一明一暗或一明两暗为基本单元。居住用房通常为三间,进门一间为明室,是过渡性空间,左边的暗室为主卧室,也承担着客厅的功能,右边的暗室为次卧。在三间之外还建有贮藏室和厨廊,也有的民居房间较多,各室分布于前后两列,并安排挡风的门厅,其内部各室或互相套门相连,或以内廊相连。虽有外廊但整个平面显示了较强的封闭性。

伊犁民居中的大墙面基本都朴实无华,偶尔将扶壁住线凸出以变化。但也平直挺拔无一装饰,但在窗眉、檐口、墙角柱、廊柱等地方都加以细雕精凿,借此显示自己的特色。

2.新疆吐鲁番民居装饰造型特征

吐鲁番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东部,天山支脉博格达峰南麓,吐鲁番盆地中部。地势北高南低中间凹,火焰山自西而东横贯盆地中部,山前是戈壁、中部是低洼平原,南部山丘、戈壁、荒漠三种类型兼有。水资源有天山水系、火焰山水系、坎儿井水系等。属典型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少雨,太阳辐射强,夏季高温多风,同时又处于格里木大沙漠之边缘,远离海洋,也是我国最热的地区,以“火洲”著称。在此居住的人们用坎儿井引水灌溉,创造了片片绿洲,并利用火焰山周围高强度微红色的粘土资源创建了土拱、土墙的半地下层、二层土民居建筑,有效地抵挡了烈日高温的侵袭,同时也形成了西部新疆特有的土建筑民居文化。

在建筑艺术方面主要分为两种造型与风格:土拱平房式和土木楼房高棚架式。土拱平房式装饰风格的主要房屋集中在一起布置,房间不受日照朝向的影响,也没有某种宗教、礼仪等方面对建筑房间布局的限制。庭院内的建筑因地制宜,随力量和生活习惯的需要而建造,布局十分灵活而合理。一般在院落的中部或后部布置主要房间,主要房屋前的室外空间常设一宽大的土高台,供人们日常的生活、聊天使用。入口大门沿街、巷设在庭院的一角或中间,杂务间设于庭院的一侧或一角。而葡萄晾房多设于杂务间或入口大门的上部。这类民居的主要建筑和次要房间常围合成封闭式庭院。

土木楼房高棚架式装饰风格是吐鲁番民居中独特的建筑组成之一。庭院呈内向性半开敞式,由围墙和建筑围合,院内建筑主次分明,它和主房的檐廊、室内空间共同融为一体,构成了吐鲁番民居里的独特的舒适安逸的居住环境。高棚架棚盖一般架设在房屋之间的院子上空。单独设立于主体房屋的前檐部位。高棚架四面临空,既遮阳又通风,它高而宽敞,无论太阳在何方向,也都能留下一片阴凉的天地,高棚架给吐鲁番民居的建筑造型艺术增添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柱廊是吐鲁番民居建筑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柱廊一般位于建筑的二层,是户外起居生活的重要场所。由于当地基本不下雨,屋面无需排水,居住建筑中大量的错层、半错层土阳台形成了千姿百态、此起彼伏的土建筑外廊空间。

吐鲁番的民居建筑是一种不受宗教礼仪限制的民居土建筑,是人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去营造的一种氛围空间。这里的民居不但延袭了1500多年前交河、高昌古城的土建筑文化历史,而且经过长期的改造和修缮,使之成为了更符合人居住环境要求的建筑。

3.新疆喀什民居装饰造型特征

喀什位于新疆的西南部,西倚帕米尔高原,东临塔克拉玛干大沙淇。它历史悠久,古称“疏勒”,这里既是我国最早信仰佛教的地区之一。也是较早接受伊斯兰教的地区,因此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吸收综合了中原汉族建筑和阿拉伯伊斯兰教的建筑风格。其特点是按地形和宅基地形状自由灵活布局,不讲求对称和中轴线,以客厅为主在其一侧或两侧布置卧室、厨房等附属用房。由于喀什地区地形高低的变化,主次房间高度不一,形成了建筑体型轮廊的高低错落。当地居民为了充分利用空间,多把二、三层房间向外悬挑扩大,或在巷道上搭建过街楼,并在屋顶围立栏杆形成屋顶院落。民居的装饰重点是庭院的外廊和客厅室内,外廊是人们的室外活动空间,因此外廊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支撑外廊的柱子分为柱头、柱身、柱裙三部分,两柱中间为双拱,卷角部作透空花饰,双拱卷中间悬吊木雕石榴。以“阿以旺”“阿克赛”为中心的户外场所及外廊布局,形成宅院的内向性格。轻外部环境而重室内装饰,外廊、顶棚、门窗,多用木雕,饰以藻井和色彩艳丽的彩画。装饰手法细腻,内容丰富。

二、新疆少数民族民居装饰技巧特征

在新疆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多元文化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新疆少数民族民居装饰特征在融合了其他民族装饰文化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逐步形成以木雕、石膏雕花、彩绘、刻花砖、拼花等多种元素的装饰习俗。装饰纹饰美观、结构精巧、变化无穷,以几何图形、植物、花卉以及维吾尔书法等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实物为主,如巴旦木、石榴、石榴花。体现出本民族在物质生产、精神生活需要和民族审美情趣上多层次、多元化的民居装饰艺术特征。

1.木雕装饰。木雕是喀什民居的重要装饰手段,构图、部位、刀法都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木雕的处理手法有花带、组花、透雕、贴雕等。花带通常以二方、四方连续为多,以中断、交错等手法来取得构图上的韵律变化。其图案缜密,几何纹样严谨对称,植物花卉自由灵活,题材以杏、桃、葡萄、桑、石榴、荷花等为主。刀法的表现方式有阴线刻、浅浮雕、综合刀法。浅浮雕的特点是图案性强。透雕是将木板上的花纹图案以外的部分去掉,形成透空,以虚面烘托图案。花纹的表面可呈平面,可呈起伏,效果玲珑秀丽。贴雕有两种,一种是将花纹图案贴于平板上,形成浅浮雕状;另一种是将雕凿成的多种形体拼贴成立体或凹凸的装饰。木雕装饰多用材料本色或略加素色,也有用彩色装饰的。木雕装饰,应用广泛、装饰性强,构图、部位、刀法都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具有很强的表现性,它可以使建筑装饰凸现出来。

2.石膏雕花装饰。通常有石膏组花、石膏花带、镂空石膏花等形式。主要用于庭院前廊端部和室内外窗间墙壁等处。有圆形、拱券形、多边形。拱券纹饰是以明确的中轴线作对称性花纹或以铭文美术字为主题,由花卉、蔓藤、卷草等组成密集复杂重叠交错的对称图案。花卉、植物、几何纹饰等作边框陪衬,看上去像一幅完整的装饰图画。石膏花带是用各种几何图案、植物花卉或两者并用构成,按二方连续方式并列、重复、循环、交错等纹饰手法组合,造型完美、主次分明。镂空石膏花饰,不仅用在室外的装饰柱、外墙,也用于室内的窗眉、壁龛等处。石膏雕花使用的颜色大多是石膏本色,它玲珑空透、轻盈洁白、典雅绚丽。石膏组花和石膏花带,无论是几何图形、经文图案或是花卉草藤,都是以纹饰的形态表现。石膏雕花纹饰刀法细腻流畅、刚健清晰,高低、重叠、交错、起伏,有强烈的立体感、质感,在阴影下给人素雅明丽、清爽宜人的美感,更增添了纹饰艺术的感染力。彩画多用于客厅和外廊的顶棚边缘,外廊檐下。花纹题材多种多样,有时也和木雕一起使用。 3.砖饰。砖饰也就是所说的拼花砖工艺,是指经过锯、切、打磨后的黄色砖拼贴成各种图案,装饰门柱、门洞壁面和门斗的檐等部位。砖饰有拼砌砖花饰、异型砖、砖雕、透空雕花砖等几种,其中异型砖是拼花砖的主要构件,有方形、长方形、半圆、三角、梯形、平行四边形、梭形、S形等,多达数十种。拼砌的图案有上百种之多,常见的如:八角形、八瓣菱形、人字甲形等。维吾尔族工匠以高超的技艺,用砖相互穿插、交错、重叠、拼砌组合成各种平面和立体的几何图案和花饰,在光影衬托下,精致的砖花图案,显得十分雅致,富于层次性。过去拼花砖主要用在装饰清真寺等宗教公共建筑上。近年来,随着的,加工程序复杂的拼花砖也普遍成为民居的装饰,因为它不带宗教色彩,仅为一个拼花装饰,成为新疆民居装饰的普遍材料,这种装饰手法获得十分优异的效果。南疆的米黄色砖制作的拼花砖饰和花带装饰效果是新疆民居建筑装饰艺术的典范。

三、深刻体现新疆文化的鲜明特征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4

国际学生“生态建筑”合作设计小组的前身是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莱柯)的学生课程设计。1999年,该学校开设了生态建筑课程设计,并设立了一个奖项。2000年,意大利那不勒斯大学建筑学院和法国拉维莱特建筑学院加人了该课程设计。2002年,应米兰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和拉维莱特建筑学院的邀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和韩国汉阳大学建筑学院也加人了这个项目,使之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建筑合作设计小组。

国际学生“生态建筑”合作设计小组的对象是4国5校的四五年级的学生,每年在亚洲或者欧洲选定一个地段和设计题目,以生态建筑为主题进行1个学期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结束时举办评奖和展览。在为期6个月的设计过程中,4国5校的师生有2次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每年的3月份一起参观考察地段,举行学术交流研讨;9月份一起评奖和举办展览。评委会由各个学校的教师组成。通过这样的活动,各国各校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在生态建筑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探讨对于生态建筑的不同理解以及各自在生态建筑方面所作的实验和努力。这个活动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参观国外建筑,了解外国文化的机会。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并由此引发出建筑设计构思的源泉。敏感的环境条件为建筑设计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快速涨落的潮汐要求场地布置要非常合理,同时要考虑建筑基础结构的保护措施;强烈的海风使得风力发电成为可能;变幻的阳光和风景要求建筑的朝向和开窗应该具有创造性;海边珍贵的植被成为保护生态和创造绿化景观的重要因素。学生们从这些因素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面,通过学习和研究,了解技术解决的可能性,并选择适宜各自方案特点的技术,构思出各自的建筑方案。

二、2002年方案

2002年竞赛的题目是“天海之间的住宅”,地段位于法国西北部索姆省乌尔代勒的海边。地段的条件非常复杂,潮汐、季风、海边生态环境要求苛刻的植被、变幻的阳光以及奇异的风景构成了这个地段的强烈的性格特征。设计要求也很独特:为一群希望逃离城市喧嚣的艺术家设计10户住宅,在考虑建筑生态特征的同时也要顾及使用者特殊的性格和要求。在参观地段的时候大家都被该地段的独特性所吸引,同时也感到了这项挑战的艰巨性。经过6个月的设计,2002年9月在意大利的莱柯,5个学校的学生交出了各自的答卷。

2002年评委会特别邀请了英国著名建筑评论家尼古拉·格拉姆肖爵士作为评委会主席。获奖方案参加了当年在威尼斯举行的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名为“NEXT”的建筑展。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学生陈帆等的方案被评为优秀奖。2002年的设计要求重点在于如何将复杂的自然环境条件融合到建筑设计中去,

三、2003年方案

2003年竞赛的题目是“高层生态综合建筑”,地段选址在中国北京,用地位于中关村东区的核心位置,北临北四环路,与中科院图书馆遥遥相对。该地区用地性质为高科技信息产业办公区,设计要求的建筑功能+分复杂,综合了商业、娱乐、餐饮、服务、展示、办公、旅馆和公寓等,总建筑面积为万平方米,建筑限高为IOOm。此项设计存在2大难点:

其一,北京地区冬冷夏热、干燥少雨,气候条件苛刻,对建筑设计有较大的局限性;

其二,高层建筑的主题原本就与强调节能环保的生态建筑之基本理念存在一定的矛盾,但是在许多类似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中,因为土地价格的问题,修建高层建筑又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如何在北京特殊的气候条件之下将生态建筑的基本理念与复杂的建筑功能和形式结合起来,就成为此次设计的重点。本届竞赛的设计方案分别以不同的生态理念为突破口,尝试解决高层建筑在通风、节能、遮阳和绿化方面的困难。其中不乏各具特色的大胆构思。例如:从通风设计的角度出发,针对目前高层建筑普遍存在“板塔之争”,即板式利于水平通风,而塔式利于垂直通风之问题,学生们提出的板塔结合的体形有利于发挥二者的优势,扬长避短;从遮阳设计的角度出发,学生们在分析北京的日照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建筑上的大挑檐结合在建筑中栽种北方落叶型树木,分别解决夏季遮阳和冬季采光的问题;从节能设计的角度出发,建筑主体采用不断扭转上升的双塔形式,利于组织风的流向,结合建筑表面的发电系统,达到利用风能,节约不可再生能源的目的;针对高层建筑绿化方面的问题,学生们还提出了空中花园的设想。

四、”生态建筑”教育国际合作中获得的启示

1.跨学科的合作教学体系

生态建筑是当今建筑界普遍关注的话题,在建筑教育中将有关生态建筑复杂的技术融人传统的建筑课程设计中,是国际学生“生态建筑”合作设计小组的宗旨。较之传统的建筑设计教学,生态建筑设计涉及的技术领域更为广泛,是一项跨学科的综合性设计主题,与之相关的学科主要有:建筑、结构、材料、生物、环境、热能、经济等。多学科的技术特点增加了设计的复杂性,同时也为建筑设计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针对这一特点,国际“生态建筑”合作设计小组的成员们均在教学体系中增强了技术方面的培养,跨学科的合作教学成为趋势。目前教学的主要框架为:(1)以钢结构为主的高技派结构和构造;(2)生物技术的运用;(3)绿色技术的运用;(4)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和环境策略。

2.生态理念和建筑设计的统一生态建筑的设计应避免单纯突出技术的因素,在建筑设计中强调人文精神,体现美观、实用和经济的基本原则仍然是方案成功的前提。当学生们还在为建筑形式而苦思冥想的时候,要求他们拿出完善的生态建筑技术的解决方案显然不现实,过早地让学生介人技术细节的评估和计算也会使他们失去对建筑设计的兴趣。在课程设计中,需要选择适当的设计题目,将环境限制条件和生态技术运用的可能性作为建筑设计构思的切人点,启发学生利用环境和技术因素作为建筑形式产生的灵感,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关注建筑生态特征的表现,使技术的运用变成建筑设计的一种手段。在生态建筑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几个方面向学生灌输生态技术在建筑上的运用:

(l)环境的生态表现,包括环境对建筑的影响和建筑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环境对建筑的影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为建筑存在的理由,而建筑对环境应该是最低限度的负面影响。在这方面,结构形式的选定,建筑体型系数的比较,地方气候的考虑,环境条件的利用以及建筑材料和建造过程的节能都是建筑师应该关注的因素。

(2)建筑自身的生态表现。建筑自身的生态表现体现在使用能耗,通过各种构造和建筑设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的使用能耗,如墙体外保温技术、构造遮阳措施、自然通风组织、雨水收集利用、太阳能技术运用以及绿化的运用等。

(3)建筑使用方式的生态表现。建筑在使用过程中的能耗和使用方式密切相关,建筑师如何将有效的节能技术和措施与使用者的行为习惯结合在一起,对于建筑的使用能耗至关重要。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在设计中将散热器的节能温控阀放在使用者不方便触及的位置或者对建筑室内装修造成影响,人们就不愿意使用它,其节能效果就会大受影响。这些内容对于一个课程设计来说是非常多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是通过向学生讲述生态技术概念和原理,使学生了解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生态技术的运用不应该成为建筑创造的束缚,相反应该成为设计灵感来源的一个重要途径。

3.适当加强技术节点的深人设计研究

在国际学生“生态建筑”合作设计小组的设计要求中十分重视对技术节点的细部设计,要求学生对钢结构和生态技术设计放大比尺进行推敲。尽管这一阶段的技术设计尚为初步的概念方案,未经技术试验和论证,但对于培养学生细部设计的意识和能力均会有所帮助,毕竟一项好的生态建筑应当是整体合理和细部完善的统一。以下通过对2002,2003年国际学生生态建筑合作设计小组优胜方案的介绍,使读者对国际合作设计教学成果有一些了解。

1.特殊环境下的适应性生态建筑设计-2002年国际学生生态建筑合作设计小组优胜奖方案(图7一10)时间:2002年3月一9月主题:海天之间的10户艺术家住宅地段:法国索姆省乌尔带勒海边人造防波堤构思:力求通过布局、形态、结构和构造等建筑手段,使建筑具备较强的生态适应性。建筑布局:这座半岛是一类典型的自然生态形式,它位于江河入海处,南侧临淡水生长有“沙丘草”,起着稳固岛屿形态的作用。湿地中有两团集中的低矮植物,每日涨潮时半岛大部分被海水淹没。

北侧临海,海浪将砂石冲上岛屿,并堆积下来,使岛屿逐步向北生长,并在中部高起。为利用和保护沙丘草生态环境,10座住宅被分为2组,紧邻沙丘草组团并将其围合。建筑在沙丘草团间不连续,使植被能够在这里继续生长并联结成整体。建筑形态:底部架空和线性连续。为减小海浪和海风的冲击力,缓解涨潮时海水的侵蚀,建筑形态特征为底部架空的连续弧形墙体。造型上,弧形墙体配合有韵律的洞口和悬挑体块,形成乐章式的整体效果。各户均略呈U形平面,围合成类似我国南方天井的小空间,提供了私密的室外场所;户间有小院相隔,有的供交流休息,有的设有通往沙滩的台阶,涨潮时贝i1可直达水面;一条连续避风的通路将外部公共空间连成一体,满通和艺术品展览的需求。结构和构造:“柴笼”式柔性基础和“半透过式”玻璃墙体。建筑基础借鉴荷兰填海工程中常用的柔性基础“柴笼”(将木柴放人笼中),就地取石块放人钢笼中,作为基础,以减轻海浪的冲击,并与沙丘草一同起到稳固岛屿的作用。墙体结构为规则的钢结构,建筑外表面挂金属波形板,院落维护部分将类似百叶的玻璃条相间固定于金属龙骨内外两侧,成为“半透过式”玻璃墙体。后者可使海风遇到墙体后,改变方向沿玻璃条间缝隙向上通过,既避免了海风对墙内院落的干扰,又相对减小了建筑承受的风力(陈帆、权虹执笔。方案小组成员:陈帆、高岩、权虹、张颖、陈珊)

2.时代生态办公空间—2003年国际学生生态建筑合作设计竞赛优胜奖方案(图11一14)时间:2003年3月一9月主题:中关村生态综合办公楼设计地段:中关村东区核心地段构思:1.结合/一体结合自然:总图保留规划大桥,建筑北人口裙房做斜坡处理,通过天桥将北侧生态公园绿化和人流引人建筑。结合建筑:作为设计构思的关键点之一,提出“板。一塔结合”的概念,分析了作为北京高层建筑的2种基本形式—板式和塔式高层建筑的优缺点(均好性、私密}h}、结构稳定性、通风采光朝向、交通使用效率等),结合功能和生态要求,将办公部分做塔楼式处理,住宅和旅馆做板楼式处理,建筑整体是2种形式的融合。

2.变化/多样性

剖面变化:以办公部分的通风作为切人点,借鉴文丘里管热压通风原理,将办公部分的中庭做退进设计,形成渐变截面拔风装置。住宅和旅馆居住部分板楼进深小,可利用风压直接通风。2种方式相互配合,经济高效。针对不同的外界环境,被动式调节方式和空调系统相互补充,成为混合式空气调节系统。

塔楼部分:在夏季,双层皮内窗开启,进行通风,空调提供新风补充。塔楼部分利用中庭烟囱效应辅助热压通风,办公空间由空调系统供冷,热气通过中庭排出。春秋季利用热压和风压2种方式进行自然通过换气;冬季采用空调系统供暖。

板楼部分:夏季可利用风压进行自然通风,必要时也可采用空调系统制冷。春秋直接利用风压自然通风即可达到舒适的室内环境。冬季外维护结构关闭采取热辐射地板供热。立面处理:借鉴中国传统折拉窗形式设计双层皮中的竖向遮阳百叶窗。百叶通过滑轨和控制杆件可以达到最大程度的开启和关闭,每片百叶可以通过控制杆转动形成不同的透光方式,每扇百叶窗又可以通过滑轨采用折拉窗式的开闭,从而形成多种方式的遮阳和立面效果。

3.共享/交流

平面变化:与生态通风上的渐变退进相结合,居住、办公、商业、绿化4种功能水平分区配置,随层高的改变各功能比例发生规律性变化,空间关系随之改变,交流方式随公共性的变化改变,各层建筑平面呈现从围合型的方形向延伸型的线型过渡的特征。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525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