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实用教案精编5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平均数》实用教案精编5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平均数》数学教案1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42、43页《平均数》
二、教学准备:
直尺、三角板,学生按矮到高的顺序坐好。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以往我们把《平均数》这节课当成是一节应用题的课,侧重读题、分析、计算;从新课程标准出台以后,列入统计与概率的范畴,重视平均数意义的教学,更注重学生估计意识、猜想意识和推理能力的发展。学生已有了相当丰富的统计知识,对于“平均数”这个概念已有所接触,如测试中的“平均分”等。但大部分学生还不能准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为此,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理解平均数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实际的数);
2、在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中,让学生知道平均数是有一定范围的,培养学生的估计、猜想意识,并产生探究数学知识的积极情感;
3、学生能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1)移多补少;
(2)先求总数再平均分等;
4、体现总体与样本的关系。
鉴于以上的目标定位,本节课重在学生的体验、参与。在学生互动中,使学生感受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会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同时在学生的合作中初步感受统计知识。为此,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1、以“情”、“趣”开路。
2、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提供丰富的生活化材料,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活动导入,引出平均数的意义。
1、创设情境:比身高。
(1)第一次比较。师:今天进行男女同学比身高。先请--(一个男的,一个女的同学;男的同学比女的同学明显高一点)
(2)第二次比较。师再请两位同学。一位男同学,一位女同学。(男同学略高于女同学)现在是男同学高还是女同学高?
(3)第三次比较。师:看来这么一比,大家一看就知道了。继续请上两位同学(女生明显高于男生)
师:你觉得这3个男生与这3个女生比,是男同学高还是女同学高?怎么比呢?生:。.。.。.
(4)第四次比较。师:如果再请上一位女生(比平均水平稍矮一点)呢,是男同学高,还是?
师:如果不请男同学上来了,你觉得还有其它比较的办法吗?
2、同桌学生讨论。生:求出几个同学的平均数。
3、现场测量台上同学的身高。
4、学生尝试练一练,指名板书。
5、比较结果。是男同学高,还是女同学高。
6、小结:看来平均数(板书课题)还真能帮肋我们解决一些问题。
二、延伸拓展,形成统计观念。
1、感悟平均身高。师指着平均身高:这个身高是你们当中times;times;同学的身高吗?那它是什么?
2、全班的平均身高。师:现在要知道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怎么办?
生:先把所有的身高加在一起,再除以有40人。
师:是个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想知道全校四年级同学的平均身高,有什么办法?
生:。.。.。.
3、选取样本。师:但是现在在课堂里没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1)学生参考选取第一排或第五排。
(2)选取第一组的学生比较有代表性。
4、估计。
师:你们先估计一下,第一组5个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生:。.。.。.(不会比最大的大,比最小的小)
5、学生计算。
6、进一步感悟平均数。
师:是times;times;同学的身高吗?我们可以推测全班的同学身高,全校四年级同学的身高,甚至是更大范围的四年级同学的平均身高。
7、小结方法。
师:我们来观察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求平均数?
生:先求总数(板书),除以人数,等于平均身高。
三、应用提高,深化统计观念。
1、举例。师:其实生活除了求平均身高外,还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数,能举个例子吗?。.。.。.
2、你觉得有危险吗?
小朋友说:我身高140厘米,在这里游泳不会有危险。
2、猜猜看:
3根小棒,平均3根小棒,平均
每根长10厘米每根长15厘米
(1)猜测。师:如果从第一个袋子里拿一根(标上序号),第2个袋子里也拿一根,哪个袋子里拿出的长一些?
(2)举例。师:能举个例子吗?同桌商量一下。
(3)汇报。
3、变式练习。
(1)在龙港万科印业公司的印刷车间,第一天印39万张商标,第二天、第三天共印87万张,他们平均每天印多少万张?
①(39+87)divide;2=63(万张)
②(39+87)divide;3=42(万张)
(2)在龙港万科印业公司的印刷车间,第一天印39万张商标,第二天上午印22万张,下午印23万张。他们平均每天印多少万张?
①(39+22+23)divide;2=42(万张)
②(39+22+23)divide;3=28(万张)
质疑:为什么两个数要除以3?三个数相加要除以2呢?
小结:像这样的天数、人数,我们可以称为份数。(平均每天的张数、平均身高可以称为平均数)
4、读信息,了解最新动态,解决实际问题。
(1)你在这幅图上了解到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计算前,你先估计一下,第二十五届到第二十八届平均每届获金牌的块数?并介绍你是怎么估计的?
(3)计算--课件验证。
(4)根据这幅图的发展趋势,你能预测一下20xx年能获多少块?
四、全课总结。
以“比身高”作为本节课学生的学习主题,通过现场简单的两人比较,四人,六人,七人的比较,使学生在观察中发现比较的量在不断的变化,结果也不断在变化,在矛盾迭起的活动中,不断寻找平衡,寻求合理的比较方法。
通过教师言语的引导,制造在大范围的情况下,求平均身高这么一个矛盾,怎么办?促使学生经历寻求“样本”的过程,致使合理的解决这个问题。
在本节课的练习设计中,突出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体现开放性,变通性,实效性。促进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发展。
五、教学片断实录:
片断一:
开场白:今天我们进行一场比赛--比身高。板书:男、女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但是今天先进行男女同学比身高。我先请--(一个男的,一个女的同学;男的同学比女的同学明显高一点)
师:你们说谁比较高?
生:男同学。
师再请两位同学。一位男同学,一位女同学。(男同学略高于女同学)现在谁比较高?
生:还是男同学。(男同学似乎很得意)
师:看来这么一比,大家一看就知道了。继续请上两位同学(女生明显高于男生)
此时学生大笑。
师:你们笑什么呢?
生:这个男同学这么矮?
师:你们听过一句话吗,浓缩就是--精华。更何况,你们现在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过几年后,他可能会长得比你们高呢。
师:你觉得这3个男生与这3个女生比,是男同学高还是女同学高?
生:是男同学。生:是女同学。生:一样高。
师:怎么比呢?
生:把男同学高的部分“切下来”补到矮的身上,女同学也用这种办法,再比较。(还没等这位同学说完,其它同学就大笑,一致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生:可以把男同学或女同学的身高加起来,再比较。
另一学生似乎心领神会:找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比较,求出相差数,再找第二、第三个男生和女生比,最后比一比相差数的办法。
。.。.。.
师:如果再请上一位女生(比平均水平稍矮一点)呢,是男同学高,还是?
生:女同学或不公平。
生:还得再叫一位男生上来。
师:如果不请男同学上来了,你觉得还有其它比较办法了吗?
同桌讨论。
生:求出男、女生的平均身高。。.。.。.
六、教学反思:
1、情境的设置不应仅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也即仅仅有益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应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郑毓信语)。开课这一情境的创设,并不仅仅是为了引出平均数这一概念。从第一次、第二次简单的进行比较,学生一看就明白,当出现三人比较时,学生开始犯难了,有的学生觉得男生高,有的觉得女生高,有的认为一样高等,出现意见不一,怎么办?有的学生想到了用“切”的办法(当然这种方法不近合理,但也是学生对移多补少的形象化解释)、求和比较的方法(这一方法为求平均数打下铺垫)、还有的学生受到“移多补少”方法的影响,想出了求相差数的方法等,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通过第四次身高的比较,出现不合理的因素,逐步把学生的视线引向平均数,从而学生自发解决了求平均身高,也初步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
2、新课程倡导用具体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在“比身高”的情境中,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观察、比较中迎接挑战,这样一个活动,在平时课堂中可以信手拈来的一个情境,在学生的争论中完成数学化的过程,并不需要花费过多的时间。在这种以情、趣开路的情境中,学生学得主动。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5篇《《平均数》最新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平均数》教案2
一、导入新授:
通过师生谈话引出两个小组投球比赛成绩的数据。
二、新授:
1、出示投球记录:
第一组 第二组
姓名 投中个数
刘杰 9
杨立 8
孙梅 5
王丽 3
丁鹏 5
姓名 投中个数
张华 8
王云 7
李英 6
赵明 7
2、比较哪组的成绩好。
(1)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可能会说出不同的比较方法和想法,重点引导学生考虑怎样比较才是"公平"的。
(2)如果学生不能说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教师可以作为参与者提出并让学生讨论。
3、学生试做。
4、交流计算结果,并根据平均数比较两组的成绩,说明哪组的成绩好。
第一组(8+7+6+7)÷4 第二组(9+8+5+3+5)÷5
= 28÷4 =30÷5
=7(个) =6(个)
7>6
答:第一组成绩好。
三、求平均数:
1、下表是亮亮家一周丢弃塑料袋的情况。
星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个数 1 3 2 3 2 6 4
2、算一算: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
(1)让学生观察统计表,说一说得到了哪些信息?
(2)自己试做。
(3)交流计算的方法和结果。
3、议一议:求出的"3个"是每天实际丢弃的塑料袋的个数吗?
四、做一做:
先让学生想一想,再动手操作。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方法。交流操作的过程,有意识的指几名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复习求平均数3
1.平均数的含义。
(1)提问:谁能举例说说什么是几个数量的平均数吗?
(2)下面说法对不对?
①前3天平均每天织布200米,就是实际每天各织200米。
②身高米的人在平均水深米的池塘里没有危险。
2.提问:那么,求几个数量的。平均数需要哪些条件?平均数要怎样求?(板书: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3.做练练第1题。
让学生读题。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每一部分求的是什么。
4.做练一练第2题。
学生默读题目。指名学生说一说题意。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提问学生怎样列式的,老师板书。让学生说明每一步求的是什么。提问:这两题在解题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为什么列式不一样?说明:按照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解题时,要注意找准总数量与总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再根据数量关系式正确列式解答。(板书:注意:找准总数量与总份数的对应关系)
《平均数》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并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
2、 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经历读统计图、交流信息、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中,体验用统计图表达表达交流数据的特点,认识统计图的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法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数 1
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二战前期德国势头很猛,英国从敦刻尔克撤回到本岛,德国每天不定期的对英国狂轰乱炸,后来英国空军发展起来,双方空战不断。
为了能够提高飞机的防护能力,英国的飞机设计师们决定给飞机增加护甲,但是设计师们并不清楚应该在什么地方增加护甲,于是请来了统计学家,统计学家将每架中弹之后仍然安全返航的飞机的中弹部位描绘在一张图上,然后将所有中弹飞机的图都叠放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浓密不同的弹孔分布。工作完成了,然后统计学家信心十足的说没有弹孔的地方就是应该增加护甲的地方,因为这个部位中弹的飞机都没能幸免<>于难。
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的统计有什么作用吗?
设计意图:炫我两分钟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绽放其生命色彩。能够提高学习数学的情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尝试小研究
尝试小研究:
研究一:
1、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这个统计图一个格表示几个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3、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研究二:
1、完成课本91页,试一试: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
2、交流展示学生完成的统计图。
三、小组合作探究
尝试研究一
出示小组合作交流建议:
1、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有序进行交流,确定好组员的发言顺序。
2、认真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对他的发言内容进行评价,组内达成统一意见。
3、组内分工,为班级展示提升做准备。
设计意图:给每一个孩子创造一个发言的机会,让学生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一个思维的碰撞。
四、班内展示交流,建构新知
1、全班交流,师生评价。
2、试一试,学生读统计表,谈一谈自己的感受。观察不完整的统计图,找出这幅统计图的特征。(用一个格表示4个人)
3、学生试着补充完整统计图,师巡视指导,交流时,让学生说明不够整格时怎样想的,是怎样处理的。(生表述自己的发现,关注学生能否发现每个格代表4人,如果学生没有发现教师予以提示。)
小结: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当数据比较大时经常采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方法。
4、鼓励学生根据统计图提问并解答。交流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是学生对知识一个内化、提升的过程。
五、挑战自我
1、数学书92页练一练的第1题
设计意图:面向全体学生,巩固当堂所学的知识。
2、数学书92页练一练的2题。自己设计一张调查表,记录自己一学期读课外书的情况。
六、盘点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谈收获环节是数学课堂上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既可以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点的梳理,能让学生更清晰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也可以是对数学学习方法的梳理和数学活动经验的建构,培养学生自主反思建构的良好学习习惯。
课后
反思 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并利用现代化的教手段,形象生动地展示了统计图由纵向变为横向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了理解知识间的联系,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逐步升华,应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
《平均数》教案5
一、教学目的
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掌握求较复杂的平均数的解题方法,会根据收集到的数据求平均数。
3、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4、使学生认识到求平均数这一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较复杂的平均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三、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找准问题与条件,条件与条件之间相对应的关系,运用所掌握的方法灵活解答相关问题。
教学对象分析
低年级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针对这一特点,利用多媒体这一新颖、直观的现代教学手段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并通过动手操作,讨论探究,观察分析,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策略意识及创新意识。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教学时有意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演示,小组讨论等活动,让学生运用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规律,将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1.多媒体教学
运用微机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自觉发现、意识到问题存在,可激活学生思维,促使问题意识的产生,又可以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性。
2.动手操作法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借助学具动手操作,寻求多种计算方法,同时运用多媒体,变静为动,直观形象,再结合语言表述,使学生的思维逐渐内化。
四、教学过程
1、复习较简单的平均数问题
出示复习题。
求平均数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怎样求平均数?
把复习题稍微改动一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较复杂的求平均数问题。
2、学习例题①
(1)指名读题。
(2)启发提问。
①例题①的已知和问题与复习题的有什么不同?
②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必须先知道什么条件?
③怎样求全班共投中多少个?
怎样求全班共有多少人?
怎样求平均数?,
(3)列综合算式并解答问题。
3、学习例题②
(1)指名读题。
(2)启发提问。
①例题②与刚学过的例题①有什么异同?
②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必须先知道什么条件?
③怎样求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人?
怎样求全班一共有多少人?
怎样求平均数?
(3)列综合算式并解答问题。
(教师应告诉学生,求得的平均数有时不能恰好除尽,这时只要根据具体情况取近似值就可以了。这道题中已知数只有一位小数,因此得数取一位小数就可以了。)
(4)例题①与例题②有什么不同,解答时应注意什么?
(再次强调例题①与例题②的区别,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防止死套公式。)
4、完成书后“做一做”
五、课堂练习
●基础练习
1、填空。
(1)平均数=( )÷( )
(2)( )×( )=总数量
(3)总份数=( )÷( )
2、选择题。
(1)五年级两个班为希望工程捐款,一班42人共捐168元,二班45人共捐210元,平均每个班捐款多少元?正确列式为 ( )
A.(168+210)÷2 B.(168+210)÷(42+45)
(2)一个工厂前3天烧煤4、8吨:后4天烧煤7、8吨,这个工厂一星期平均每天烧煤多少吨 ( )
A. (7、8+4、8)÷(4—3) B. (4、8+7、8)÷(4+3)
●综合练习
1、劳动实践。
(1)同学们在校办工厂里糊纸盒。第一小组10人,平均每人糊7个;第二小组8人,平均每人糊6个;第三小组5人,平均每人糊4个。三个小组平均每人糊多少个?
(2)春光小学五年级同学参加春季植树,领来白杨树苗140棵,梧桐树苗60棵,桑树苗25棵,共分给5个班种,平均每班种多少棵?
2、下表是四年一班各组同学寒假阅读课外读物情况统计表。全班平均每人看多少本课外读物?(得数保留整数)
各组人数
12
14
13
12
平均每人阅读本数
6
4、5
5
5
●实践与应用
王华同学五次语文、数学单元练习成绩如下:
第一次:语文92、5分 数学100分
第二次:语文88分 数学97分
第三次:语文94分 数学98、5分
第四次:语文98、5分 数学100分
第五次:语文99分 数学97分
先分别算出五次语文、数学两科的平均分,再制成统计表。
王华同学五次语文、数学单元练习成绩统计表
年 月
板书
求平均数
① 五年级一班分成3组投篮球第一组10人,共投中28个;第二组11人,共投中33个;第三组9人,共投中23个。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1)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
28+33+23=84(个)
(2)全班一共有多少人?
10+11+9=30(人)
(3)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84÷30=2、8(个)
综合算式:(28+33+23)÷(10+11+9)=2、8(个)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8个。
② 下表是五年级二班3个组投中篮球情况统计表。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各组人数
12
11
10
平均每人投中数
2、5
3
3、2
(1)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
2、5×12+3×11+3、2×10=95(个)
(2)全班一共有多少人?
12+11+10=33(人)
(3)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95÷33≈2、9(个)
综合算式:(2、5×12+3×11+3、2×10)÷(12+11+10)≈2、9(个)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9个。